报号王爷王妃是只猫:超市货架摆放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3:29:03
  我记得我好像在哪本书中读到过,但不是特地为写这个而提出的。我觉得你自己编几条就行了。摆放时可参考以下几点:
1、促进滞销产品销售;
2、对超市利润点最大的产品优先摆放;
3、同类产品集中摆放,方便顾客购物;
4、空间合理布局(有的商品较大,有的商品较小,要根据商品的尺寸,结合商场内部的情况,统一布局);
5、顾客购物安全(要考虑消防安全,各种易发生反应的化学物品要分别摆放,并保证安全距离。同时根据针对热销商品区,如日常用品和食品,要预留出充分的通道,保证不出现拥挤伤人的事件发生)
6、考虑商品上架时的搬运情况。如太重的东西,不要放在好几层的货架上,这样不利于补货和撤架。
7、特色分区,以提高竞争力。如,将本超市特色的商品独自成区
8、便于清点。
良好的货架管理有助于销售.对消费者而言,良好的广州货架管理可以帮助他们比较和选择,帮助他们迅速发现所需的目标;而且,因为良好的广州货架陈列,可以帮助产品建立品牌形象。
在进行产品的广州货架陈列时,要注意不同类别的产品集中摆放,尽量做到分门别类。如果产品是水平方式摆放,那么同一品牌、不同规格的产品应该在两边摆放;如果是垂直摆放,那么同一个品牌、不同规格的产品应上下摆放。这样陈列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巩固的品牌封面,强化品牌的视觉冲击力。
在进行产品生动化陈列的时候,销售人员要始终注意,竞争品牌在广州货架上必定有其相应的陈列位置,正确的选择是:没有必要把竞争品牌撤离广州货架,而应该是争取到比竞争品牌更有优势的位置,陈列面积至少应与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相当。
成功的货架管理应该达到如下标准:
(1)将目标产品分销到目标零售店内;
(2)分销新产品到目标零售店;
(3)店内产品陈列经常能得到有效的改进;
(4)产品必须保持清洁、整齐摆放;
(5)轮转货架上的产品,把老产品摆放于广州货架前,新产品摆放于广州货架后(先进先出);
(6)产品正面应向前摆放;
(7)增加合理的陈列面并使用公司的助销品;
(8)防止假冒、仿制产品摆放在旁边;
(9)零售价格管理到位;
(10)执行黄金陈列标准。
超市货架摆放技巧    逛超市是日常生活里不可少的一件事情。不过大超市的商品陈列摆放可都是有学问的,为的就是让顾客按销售者的意图“自选”。通过对比多家超市,听超市员工讲解超市货架的陈列和布置的意图,就能从中看出商家是如何引导消费的。

  超市调研

  超市的小技巧就在眼皮底下

  方知,北京物资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利用休息日对世纪联华通州店、易初莲花朝阳店、家乐福白石桥店、家乐福通州店等大型超市进行调研,得出一些规律。

  大型超市由于商品种类众多,客流量大,商品的摆放、货架的陈列都有规律。所有的商品陈列不外乎一个字“易”,商家将走货量大、品牌知名度高的商品以及促销商品摆放在显眼位置和顾客容易拿到的货架上。

  为什么红酒在月饼旁边?

  为什么食品区会被分割?

  每当节日来临,超市一般都会将和节日相关的商品集中陈列在一个货架区域。

    例如中秋节,各种月饼就被集中到了一个货架上,还会码堆在客流量大的地方。在月饼的不远处,往往会有酒类的码堆,

    顾客买了月饼很容易看见包装精美的红酒,出于冲动消费顺手买瓶酒,这样商家引导顾客消费的目的就达到了。

  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去超市不知道自己要买什么。商家为吸引这个消费群体,有意识地将相关的商品柜组,如妇女用品柜与儿童用品柜、

儿童玩具货架邻近设置,向消费者发出暗示,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诱导其购买。

  在空间分配上,商家的设计本着尽量增加客流量的原则,把能够吸引顾客的两个区域尽量分开,将其他区域安排在两个区域之间,

如将传统的面包制品放在生鲜食品区和快速消费食品如牛奶中间。

  为什么超市喜欢调整货架?

  如果一段时间没去超市,再去时,会发现卖场货架的位置变了。从顾客的角度来说,商品摆放相对固定,再次光顾超市时,

    可减少找寻商品的时间。但从商场角度来说,长期固定货架,容易失去顾客对其他物品的注意力,并且产生一种陈旧呆板的感觉。

    因而在商品摆放一段时间后,调整货架,使顾客在重新寻找所需物品时,受到其他物品的吸引,同时对商场的变化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不过这种货架摆放改变过于频繁,会引起顾客反感,认为商场缺乏科学化管理,混乱不堪,产生烦躁的心理。

    所以有的超市三五个月变一次,有的则一年一变。

  系列商品为什么总要竖排列?

  超市的商品一般都是零售。货架每一格至少陈列3个品种(畅销商品的陈列可少于3个品种),每平方米要达到11至12个品种的陈列量。

  目前普遍使用的陈列货架高165-250厘米、长90-200厘米,这种货架最佳的陈列段是处于上段和中段之间的段位,这种段位被称为陈列的黄金线。以高度为165厘米的货架为例,黄金陈列线的高度一般在85-120厘米之间,它是货架的第二层、第三层,是眼睛最容易看到、手最容易拿到商品的陈列位置。这个位置一般用来陈列高利润商品、自有品牌商品、独家代理或经销的商品。

  其他两段位的陈列中,最上层通常陈列需要推荐的商品,下层通常是销售周期进入衰退期的商品。

  系列产品往往呈纵向陈列。由于人的视线上下移动时夹角为25°。顾客在离货架30厘米至50厘米的距离,

就能清楚地看到1至5层货架上陈列的商品。而人视线横向移动时,夹角是50°,当顾客在距货架30厘米至50厘米距离挑选商品时,

    只能看到横向1米距离内陈列的商品。两种陈列所带来的销售效果不一样,纵向陈列更能使顾客一目了然。      超市凭借环境舒适、种类齐全的商品可零距离挑选等优势,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购物场所。然而,有业内人士向记者报料称,超市食品摆放亦有“潜规则”:一般快到保质期的食品会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新鲜的食品则摆在货架的里面或下层不容易拿放的地方。不明就里的消费者买到的,基本上都不是最新鲜的产品。

     货物摆放有“讲究”

     日前,曾在某超市工作过的市民李先生(化名)向记者透露,为了降低成本,每个超市都有默认的摆放规则,消费者一般都会拿最靠近手边的货物,所以超市也就把接近保质期的货物摆在货架中间层或者最外面。

     根据李先生提供的线索,记者在一家大型超市里走访发现,很多食品的摆放都遵守上述“规则”。比如一种手撕牛肉干,就将去年11月生产的几袋挂在了售货杆最外面,里面则是今年生产的,而且不易被拿到。

     得益酸奶也是如此,冷冻柜里最下面一袋比最上面一袋的生产日期晚四天。这样一来最容易变质的产品会被消费者尽快消费掉。

     多数顾客不知情记者在超市里走访时发现,消费者一般都会先拿最外边的货物,只要发现还在保质期之内,便放进购物车,很少有人去主动翻看下层货物并比较生产日期的远近。

 

     “每隔几天我就过来买这种孙子最爱吃的饼干。”正在购物的孙大妈说,“本来推着购物车就挺占地方,也就不好意思再在货架前翻来翻去的了。”孙大妈说她都是拿了就走,从来没有翻过货架里面的饼干。

     市民王先生说,他也不太注意里层和外层食品日期的差别,“一般就是看有没有过期,没刻意比较过。”记者走访的10名消费者中,只有两位表示会特别挑选一下生产日期最近的食品。多数市民则表示根本不知超市还有这种“潜规则”。

     打折促销藏“猫腻”

     “虽然我们常把生产日期早的产品摆在最外面,但绝大多数都是保质期之内的。”李先生说,“那些马上就要过期的产品会直接放进促销车或跟其他产品捆绑销售。”

记者在家超市发现洽洽瓜子正在搞“买一送一”促销,两包瓜子一包是今年1月的,另一包却是去年10月的。李先生表示,将新旧货物掺在一起卖也是“潜规则”之一。但很多食品的实际保质期往往没有标注的时间长,一旦消费者不注意“潜规则”,买到即将出保质期的食品,并且保存不当,就很容易出现变质问题。

 

     对此,食品安全部门有关负责人提醒消费者,在购买打折促销食品时,除了要购买的产品,也一定要看清赠品上的日期限制 超市从本质上说应该是体现廉价、快捷、便利的商业设施,现代化的超市管理经过长期的磨合,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科学含量。最典型的是在货架的管理上,商品的选择与摆布必须以实现对顾客的完美服务为目标。比如货架与顾客目光平行的档位,向来被视为是选购商品的黄金区域,在这里应该摆放的是顾客最需要也最快销的商品,以免去顾客仰头或弯腰的不便,保证顾客可以快捷便利地拿到最想要的商品。美国的沃尔玛超市曾有一句口号:“每个人都在做正确的事情。”其中一点就是要求货场店员要对货架商品的摆布随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因为只有他们才最了解顾客需要什么商品,并及时将这样的商品调换到最便捷的区域。但据说,现在我们的很多超市,并不是从顾客的需求目标出发,而是根据供应商给超市的“好处”多少,来决定谁的商品才有资格占据黄金档位。同时对那些他们认为不够大方的供应商,却故意将他们的商品歧视性地压在天头或地脚,让顾客不好选购。
       同样被这些以获取不当利益为目的的超市把玩手中的,还有货架两端的“堆头”以及迎门等处的货区。“堆头”因为容易对顾客的视觉形成冲击力,所以在规范化超市的惯常管理中,是专门用来销售优惠商品的区域。有些懂得这一“国际惯例”的消费者,往往会直接进超市选购“堆头商品”。但现在很多超市却把“堆头”也当作了一种谋取不当得利的筹码,销售的商品也不再有什么优惠,而成了某些出手大方的供应商的展台。
  超市是提供自选式服务的商业组织,货架的管理也应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快捷、便利的购物需求为根本目标。所以,超市的货架管理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比如国外的成熟超市,店员大都只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会过多地关注顾客的购物活动,除非你有非要店员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很多超市里的店员,却成了某些商品的推销员,令人十分可疑。所以有人戏言:超市这一“舶来品”一到中国就变味了。其实变味的原因恐怕正是目标的迷失。因为很多超市已经把把经营的目标转移到了如何去从供应商那里掠取更多的好处,甚至把超市管理的谋划手段都用来对付供应商,那他们还能想着顾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