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王爷妻管严》:道家是个什么样子呢?(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26:19
 

7、同是道家,老子、庄子并不同
  庄子是老子“道”的思想的继承人之一,他也认为“道”是最了不起的,他说:道是真实的、有信验的,但又是没有行为和形状的,可以用心体验但不能以语言文字传授,可以用心感悟而不能用眼看见,它自为本源与基础,在没有天地时就已经存在。不过,仔细分析,好像他和老子又不一样,老子论“道”,既把“道”用于社会治理上,又把“道”用于个人生命的保养上,而庄子论“道”,好像更偏于人对社会的态度和人对自然的关系,更注重个人的精神自由。

 

  我们回头来看看老子会发现:他讲“道”讲得好像很玄,但是他的着眼点却很实。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他的道理是针对个人的人生,特别是生存。《老子》第十三章里说:“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大致意思是说:肉体的生命和欲望,给人带来了种种忧患和麻烦,怎么办呢?他并不叫人抛弃生命和欲望,像后来的佛教一样叫人“出世”或“无生”,所有道家都有“贵生”、“重命”的传统倾向。他要人重视这一点,即:一切困扰和麻烦都和自己这个身体,以及承负着生命与身体的生活有关,所以要小心翼翼地珍重这个生命的基础,使它永远健康,同时又不受困扰和戕害。那么,如何保护生命使它处于良好状态呢?老子要求人效法自然的“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模拟“道”来生活,这就和孔子的感受一样,天何言哉”,可是四时流转,永远不停,“道”是“无”,所以人也应当恬淡无欲,保持“道”一样的虚静冲默。他说:执著于满足,不如适时停止,锋芒毕露,不能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住,富贵而骄,自取灾祸,所以应该“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同时他认为:贪图五色,人就会瞎眼,贪恋五音,人就会耳聋,人只要有了贪欲嗜好,就会走向衰老死亡,要保持长久,就应该像“道”一样回归到“无”的状态,像婴儿一样,婴儿什么也不想,所以有长久生命,人到中年、老年,一辈子在利禄场里厮混耗尽了心力,就会死亡,所以要保持淡泊、无为。

 

  其次,他的想法是针对政治的。他觉得世上尔虞我诈、兵戈相向,是因为社会太发展、太富足,导致分配不公平,世上犯罪者多、残杀盗窃,是因为禁令太残酷、太严厉,人没有自由。老子觉得应该按照“道”的方式,少管、无为。《老子》第五十七章里说:禁令太多,老百姓不知所措,刑法太严,弄得人不自由,所以反而使人会犯罪(压抑太甚,反弹愈强);第七十五章里说:税太多,老百姓没法活就逃避和反抗,统治者欲望太多,老百姓满足不了,也会犯罪作乱。打个比喻:前面说的好像红牌、黄牌太多,中国人不会踢球了,后面一段说的好像是狗急跳墙、人急上房。所以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最好是:第一,仿照“道”的状态,无为、无事、不干涉、顺其自然。《老子》第五十七章里就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二,返本复初,像“道”一样,回归最初的本源状态,即:“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时代。很多人批评老子主张倒退,其实这不过是老子在自然、社会、人方面保持了一以贯之的逻辑思路,“道”是返本复初,政治也应该返本复初,人也应该返本复初,他认为这是保持永恒的方法。

 

8、无待:浑沌凿七窍的故事
  庄子似乎不太关心政治上的治理方法,也不太关心人身的养生修炼,但更注意作为“精神”的东西。也就是说:老子的“道”虽然抽象,但实际上着眼点很实在,但庄子好像更关心精神的自由、心灵的超越等问题。庄子也强调“道”的本源意义,但他强调“道”是自然与自由。《庄子》第一篇也是最有影响的一篇《逍遥游》里说:大鹏一飞冲天,击水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自北海飞,到南溟息,可是知了(蝉)和小鸠鸟(学鸠)却嘲笑它,觉得它这是何必呢?我们飞来跳去,到树上就歇,落到地下也就落,多好啊!但它们怎么能够理解大鹏自由翱翔于天涯海角的自由自在。但庄子又说,大鹏飞还要凭借风,列子飞行也要凭借风,都要凭借外力,而真正的超越境界是绝对的自由:“无待”。人生要达到真正自由,则要“无已”、“无功”、“无名”,因为人有了“自己”的想法,就要为自己考虑,有了“功德”,就会被功劳所累,有了“名气”,就要被名气束缚,人的自由境界,不仅不能靠“已”、“功”、“名”,而且恰恰要抛开这些,什么都不依赖(无待),这样才能得到自由。这种“一无所有”的“无待”状态,对于人的精神状态来说,也就是“道”的境界,因为“道”即是“无”,人在“无”中才能自由自在,试想一旦落入多种“有”中,岂不磕磕绊绊,怎能得自由?

 

  那么,人怎样才能达到“无”呢?庄子的回答是首先应抛开知识和贪欲。

 

  在《庄子·应帝王》里有一个故事,说中央的帝王叫浑沌,本来好好的,可是南海之帝倏、北海之帝忽却为了给他做好事,帮他凿了七窍,结果浑沌反而死了。这就是有名的“浑沌凿七窍”的故事----这个故事实际上是说:人若处在无知无欲、浑然不觉的状态里,就是永恒而自由的,一旦人有了知识和欲望,反而就失去了永恒和自由的精神。

 

  为什么有了知识反而不好呢?《庄子·徐无鬼》里说:舜有知识,能做好事,结果很多人都来投奔他,在邓这个地方集中了十万多家,尧知道了,就让他出来主事,结果搞得他年迈力衰还不得休息,这就是“劳形自役”,换句话说是自讨苦吃,所以“真人”连蚂蚁那点心智都要抛弃,这样就可以像鱼一样自得其乐。《庄子·山木》里又说,有一棵大树,枝叶繁茂,但是不成材,“无所可用”,伐木人看都不看一眼,结果它反而得“终其天年”。这两个故事都是说:“知识”有时反而是一个人的累赘,这就是《庄子·人间世》末句里说的:山木是自招砍伐,膏火是自招煎熬,桂树因可食用而遭伐,漆树因有用而遭割。

 

  为什么有贪欲就不好呢?贪欲是人人都有的,可是庄子认为,有了贪欲,就使人不能保持一种自然的心态,在《庄子·天地》篇里他讲了一个故事:子贡看见一个人种田,打井取水,就问他,有机械在,可以一天灌溉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你为什么不用?种田的人就说:有机械就有机事,有机事就有机心,一有了这种心思,心里就不纯,心里不纯,神性就不定,神性不能安定,就不符合“道”。一席话把子贡说得十分惭愧。同样,有了贪欲,心里就躁动不安,躁动不安,就有可能去争去抢去夺,可能就为此失去了单纯自由的精神,甚至丧失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