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纳尔:师有六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23:23

师有六品(程少堂)

眼下,国人对“大师”一词很抗拒。若干年前有学者著文,嘲讽中国学术界谁的胡子长(活得比同辈学者的年纪大),谁就能成为“大师”。我认为,教师或学者可以分为六品,即六个层次。而“大师”,只是其中第三个“品级”或层次。

 

一品:百世师

 

“百世师”这个名词诞生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孟子。孟子说:“圣人,百世之师也。”(《孟子.尽心下》)在孟子看来,只有圣人才够得上称“百世师”。

 

那什么是圣人呢?孔子曰:“所谓圣者,得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始终,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逐成惰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只有圣人,就是品德和学问可以做百事楷模,才能被称为“百世师”。考察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关于“百世师”我们可以发现以下规律性现象:

 

———思想有巨大的原创性、简洁性、包容性、模糊性,具备吸引后人不断研究阐发的巨大魅力。例如孔子的“仁”和“礼”。

 

———思想核心有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因子。

 

———有众多的“铁杆”学生,不仅能把老师的思想理念四处传播,而且能“与时俱进”地将其师的思想理念发扬光大。

 

———所谓“百世师”,在活着的时候并非完人,且生前大都不太得志,甚至处境很不妙。他们所谓的“完人形象”是后人神化、圣化而成。

 

“百世师”或“圣人”的这几大特点,不独中国为然,放眼世界,大都如此,孔子如此,韩愈如此,苏格拉底也如此。

 

二品:宗师

 

“宗”是敬仰、尊崇的意思。所谓宗师,在古代为官名,后来指为众人尊崇为师表的人。《现代汉语词典》将“宗师”解释为:“指思想或学术受人尊崇而奉为楷模的人。”这种解释大体不错。我对“宗师”的理解是:指在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内有着极高成就,能够推陈出新,自立门户,甚或是容纳百家,自己创建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的大师,即有能力开宗立派的大师级人物。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无论哪个一个领域,被称为“一代宗师”的人,都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深厚的中国古文化底蕴。

 

二是必须具备创新素质,特别是首创素质。在任何一个领域,照猫画虎是弟子,亦步亦趋是学徒。任何领域的宗师,其最关键的、最重要的素质与素养,就是“创新”。没有首创精神,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代宗师。

 

三是必须具备反叛精神,特别是反传统精神。我们知道,所谓宗师,意味着给所在的领域带来一场革命。而所谓的革命,其最根本的含义,其实就是反叛。反叛者,反其道而行之也!真正的一代宗师,都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在吸收的基础上批判,如此往复不已,进而在批判的基础上反叛,最终开宗立派。

 

三品:大师

 

所谓大师,按字面意思,指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这个解释少了些“文化味”,尤其是对“大”的解释。

 

谁对“大”的解释最有文化味?我看是孟子。孟子在中国美学史上留下一句名言:“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尽心下>>)

 

成为大师,就意味着进入所在领域的一流行列。大师的共性,集中体现为“大”。被称为“大师”者,一般都有“四大”,即在学问大,成就大,影响大,个性也大。当年西南联大大师云集,那些大师普遍都具有学问大、成就大、影响大的特点,其中不少人个性也大得不得了。有关这些大师个性之大的轶闻趣事,甚至已经积淀为20世纪中国文化史的宝贵财富和亮丽风景。由于这些大师精神世界的无比“充实”,所以他们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史的“美人”——那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人”,而是身上充满知识和智慧的“气场”,也就是闪耀着“光辉”的“文化美人”。

 

更具体点说,大师应该具有“五个一流”:一流的人格,一流的学识,一流的思想,一流的胆略,一流的文采。五者缺一,就是遗憾;五者缺二,极为少见;五者缺三,那就不及格,不能进入一流,就不是大师、

 

大师和宗师不应该视为一体。大师是指在某一领域或多种领域内读取的极高的成就,但未必就有开宗立派的能力;而宗师则必定能够开宗立派。换句话说,大师就是大师,大师也不过就是大师,大师并非一代宗师,更不是百世师。

 

四品:名师

 

名师,一般理解为有名的教师。而“有名”,在信息时代,只是一个中性概念,就是说只要名字为大家所熟悉,就可称为“有名”。这种解释其实把“名”和“誉”混为一谈。这和我们日常或者习惯上使用“名师”这一概念时的“语感”或“文化感觉”相悖。一般说来,在我们称呼某一位教师“名师”的时候,这个“名师”并不是中性词,而是褒义词。因此,按我的理解,所谓名师,应该是有名又有誉的教师。

 

除此之外,名师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有“名学生。”名师出高徒。古今中外的名师,都培养出了有名的学生。没有“名学生”的教师很难说是名师。当然这里的“学生”是广义的学生,不一定是课堂上上课的学生。

 

———有名课。一位名导演,一定有他导演的出名的戏剧或电影;一位名小说家,必定写出了出名的小说;一位名歌唱家,也必定有他唱出名的代表歌曲。几乎找不到相反的例子。同样,名师一定是教出过名课的。在20世纪,鲁迅的中国小说史,刘文典的庄子,闻一多的楚辞,钱穆的中国通史,陆宗达的训诂学,王力的古汉语,顾随的古典诗词鉴赏,林庚的唐诗,宗白华的美学,华罗庚的代数,苏步青的几何等,都是名师教出的名课典范。在中小学,也有语文、数学、物理等学科名师由于课讲得好而被学生尊为“语文张”、“数学李”、“物理王”的。

 

———有名文。所谓名文,是指写出有重要影响的文章。名师之所以为名师,一个原因是勤于思考,勤于研究,其标志之一是写出了有影响的文章。名师的影响乃至层次甚至可以从他所写的名文的影响来判断。在基础教育领域,真正有影响的名师,也是有名文的;而没有名文的所谓名师,是上不了太高档次的。

 

———有名气。培养出了名学生,教出了名课,写出了名文,名师的地位就不可动摇,名气自然就有了。

 

五品:良师

 

所谓良师,就是使人得到帮助和教益的老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好老师。有一个调查显示,高中生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排在前五位的是:

 

———对学生真诚地相待,富有幽默感,课堂上充满快乐。以占调查人数68.11%的得票率被学生排在“高中生心目中好老师”标准的第一位。

 

———公平、公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63.06%的得票率排在第二位。

 

———善于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以60.18%的得票率排在第三位。

 

———善于与学生沟通。以58.56%的得票率排在第四位。

 

———班级管理非常民主,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以58.38%的得票率排在第五位。

 

由此可见,敬业爱生、有幽默感、公平公正、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善于和学生沟通,是良师的基本特点。

 

六品:匠师

 

这里所说的匠师,是指那种墨守成规、不锐意求新的教师。具体来说,匠师的特点可以概括 为“四缺二化一无”,即:缺少智慧,缺少才干,缺少激情,缺乏创造;工作熟练化,工作模式化;教学无大错误。

 

也就是说,匠师是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工作没有或少有激情,不能或很少能从工作中享受到乐趣,但是工作合格的教师。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要想使自己在教师层次中成为良师以上的优秀教师,就要努力掌握这门艺术。而一切想成为优秀教师、特别是那些想成为大师以上教师的人们,应该牢记国际知名心理大师埃.弗洛姆的忠告:“学会一门艺术的过程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理论的掌握,其二是实践的掌握”,“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直到最后理论知识的成果和实践的成果融为一体——我有了直觉(这是掌握任何艺术的关键技巧)”,我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但是除学习理论和不断实践之外,还有成为任何一位艺术大师所必需的第三个因素——艺术的追求,这才是头等重要的。”(埃.弗洛姆:《爱的艺术》,康革尔译,华夏出版社)

 

(转自《人民教育》2010年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