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小牙刷变身记:二战时期亚洲一些国家的立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50:55

1943年5月31日,东条英机政府出台《大东亚政略指导大纲》,主张亚洲国家“民族自决”和“非殖民地化”,“坚持平等均衡的原则,即便事实上帝国为大东亚共荣圈的指导者,在表面上也不表现出来”。通过对亚洲各国淡化日本的优越地位,给予亚洲各国对等的待遇,使亚洲各国对大东亚共荣圈和战争给予配合。根据这个大纲的精神,日本承认了缅甸和菲律宾的独立,承认了以钱德拉·鲍斯为首领的自由印度临时政府,与汪兆铭政权缔结了《日华同盟条约》等。
      

为了宣传这一新政策,1943年11月5日,在东京召开了“大东亚会议”。“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汪兆铭、泰国的代理总理旺·外塔亚孔亲王、“满洲国”总理张景惠、菲律宾总统何塞·劳雷尔、缅甸总理乌·巴莫,以及印度首领钱德拉·鲍斯都出席了会议。

      

会议通过了《大东亚共同宣言》,该宣言的前言说:“美、英对大东亚进行了贪婪的侵略和剥削,最终企图从根本上颠覆大东亚的稳定……大东亚各国应相互合作,完成大东亚战争”,号召各国对战争积极配合。宣言的正文提出了“基于道义的共存共荣”、“尊重自主独立”等五项原则。
      

而这一时期,日本已经接连发生“玉碎”,1943年9月内阁会议已决定开始让“学生上阵”。

      

缅甸总理巴莫在发言中说:“我第一次在现实中而不是梦中听到了亚洲的召唤”,流露了反英法美的态度。菲律宾总统劳雷尔则说:“建立共荣圈不是仅仅为了日本帝国的利益。”印度首领钱德拉·鲍斯直接提出日本出兵印度,赶走英国殖民者的要求。泰国总理銮披汶认为会给人留下“屈服于日本”的印象,因而拒绝参加会议,出席会议的是代理总理。

 

2008年5月6日至1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评论员文章《中日合作是东亚共同体的基础力量》。文章说:

 

东亚是东亚人的东亚,美俄等外围国家不会主导东亚区域合作,中日作为东亚的两个核心大国,应该起到双火车头的作用。只有中日更加紧密地经济合作,才可能形成东亚共同体。当前世界经济的权力中心正在向亚洲转移,这是建立自主与繁荣的亚洲的历史机遇,而实现的基础就是东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全面合作。

 

中日两国需要友好和共赢,需要共同面向未来的勇气以及振兴亚洲的使命感。政治家不应该为了政党利益或意识形态的分歧,而丧失东亚崛起的历史机遇,丧失两国来之不易的友好关系,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之福,中日交恶是两国人民之祸,也是亚洲之祸。

 

因此,日本应去除长期具有的“脱亚入欧”的优越心态,日本的未来应冀望于回归亚洲,而只有决心立足于东亚才能促进双边或者多边的合作。

 

那么,什么是“东亚共同体”呢?《环球时报》曾经给出了一个解释:东亚共同体是地理邻近的东亚各国希望通过长期的相互合作和一体化进程而形成一个紧密整体。它建立在共同利益和地区认同的基础上,并非一个排他性的集团,也不针对任何区域外国家。“东亚共同体”应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基石,通过自由贸易区、经济共同体、货币联盟等形式,由低级到高级,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交织、相互联结而成一体的关系状态,并由此进一步发展为安全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

 

其实,东亚共同体绝不仅仅是或者说只会是个经济共同体。而要最终形成一个安全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也绝非易事。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基础,这个共同体就只能是个乌托邦。在东亚及东南亚国家中,就有人把这一构想视作从议会制民主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汉字文化等共同的价値观中所归纳出来的意见。对此持乐观态度者认为,共同体通过经济交流,可以促进各国之间政治对立的逐渐消除,亦有可能促进了中国的民主化。

 

但反对者担心中朝等国的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价值观,会阻挠共同体的形成和运作。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有其基本前提,那就是,在欧盟各国之间存在着基督教-天主教这样一个共同的宗教信仰基础,这也正是它们反对土耳其加入欧盟的原因之所在。相对起来,曾经支配着东亚地区的儒教,如今已不能说是该地区的共同宗教了。遑论五花八门的政治意识形态。因此,日本方面的反对声音认为,日本应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而非东亚共同体,与价値观彼此相近的美国形成共同体。

 

因此,呼吁日本去除长期具有的“脱亚入欧”的优越心态,有点困难。而日本方面也有人强调,东亚共同体不搞则已,要搞就不能让中国控制。所以在去年举行的第三届东亚金融合作会议上,面对有些人对东亚合作前景存有疑虑,认为中国和日本要争夺东亚共同体的领导权,吴建民声称中国无意领导东亚共同体,地区合作东盟走在前面,东亚共同体建设以东盟来领导,中日只是“加强合作”。但尽管如此,也难以消除日韩及东南亚诸国或地区的疑虑。

 

实际上,历史上曾经有个类似构想出笼,却以惨败告终。其最大的原因,就存在于政治意识形态上——虽说表面上是以民族主义为表现的。那个“类似构想”,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东亚共荣圈”。

 

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出的邦联制战略构想与政治号召。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宣言,欲树立“中日满三国相互提携,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助连环的关系”,提出此基本政策构想的为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的“近卫声明”,大东亚共荣圈,以日本与东亚与东南亚以“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作为建设目标为意义。

 

1940年8月,近卫文麿首相首度明白指出“大东亚共荣圈”的名称及指明中国、朝鲜、日本、满洲国、法属中南半岛、荷属印尼、新几内亚等大洋洲,及澳洲、纽西兰、印度及西伯利亚东部等地为大东亚之范围。大东亚共荣圈中,日本本国与满洲国、中国为一个经济共同体。东南亚作为资源供给地区。南太平洋为国防圈。而且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日本在内阁设立大东亚省,并且于1943年11月5日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与满洲国代表首相张景惠、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行政院长汪精卫、泰国王子汪歪搭雅昆·瓦拉汪、菲律宾总统劳威尔、缅甸总理巴莫、自由印度临时政府首席代表钱德拉·鲍斯等共同召开大东亚会议,并在会后发表《大东亚宣言》揭暨其目标。

 

对东亚和东南亚国家而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但却随着二战的结束而灰飞湮灭了。本质上说,“大东亚共荣圈”和“东亚共同体”其实是一回事。

 

二战期间日本为何未侵占澳门?

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抵达巴西。他将这片土地命名为“圣十字架”,并宣布归葡萄牙所有。由于葡殖民者的掠夺是从砍伐巴西红木开始的,“红木”(Brasil)一词成为巴西国名,并沿用至今,其中文音译为“巴西”。16世纪30年代葡萄牙派远征队在巴建立殖民地督。巴西地广人稀,一直苦于无人开发。葡萄牙人曾给大清朝表达过欢迎移民的意愿,希望中国人移民巴西,一起开发这个南美洲面积第一大的国家。为了保证不留后遗症,葡萄牙殖民者提出了以下条件:(一)凡中国人民愿移民巴西者,一定要入巴西国籍。(二)中国人民愿移民巴西者,一定要有家眷同往。拒绝单身汉。(三)中国人民愿移民巴西者,必须以农工为业,拒绝无业游民。中国人向来安土重迁,这些苛刻的条件无异于把他们连根拔走,彻底断了和祖国的联系,当然没人愿去。而大清国执政者对这些合作条件也不满,于是便懒得搭理了。

看到中国对此很不热情,巴西只好转而与地狭人多的日本商量,日本人喜出望外,立马就答应了,并从此陆续地大量地向巴西输出劳动力。及至二战开始,已有三百多万日本人移民到巴西。
二战中日本大肆侵略,除了大规模侵华外,还将魔爪伸向了东南亚和周边地区以及太平洋诸岛屿。殖民澳门的葡萄牙很紧张,担心日本也会侵略澳门,于是让自己的兄弟国巴西给日本发了一个照会,照会中称:“如果日本人以武力入侵澳门,巴西就把所有日侨撵回本国。”这一威胁还真管用,把日本人吓出了一身冷汗,是啊,若三百万人一起被扫地出门赶回老家日本,不仅会造成很大的混乱,还会衍生很多的麻烦,所以投鼠忌器的日本人屈于巴西的施压,在二战中从始至终都没敢对澳门下手。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并立即重兵进攻香港和新加坡.但却未伤近在咫尺的澳门半根毫毛。

 

印度的汪精卫:苏巴斯·钱德拉·鲍斯

印度独立运动有三个领袖人物,两个是甘地、尼赫鲁,另一个就是苏巴斯·钱德拉·鲍斯(Subhas Chandra Bose)。前一位是跟英美的,后一位是跟希特勒、东条英机的。钱德拉·鲍斯还跟汪精卫一块照过像。他主张与德意日结盟,用军事手段赶走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钱德拉·鲍斯出生于英属印度奥里萨首府库塔克,毕业于加尔各答大学,之后留学英国剑桥大学,1921年参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钱德拉·鲍斯是争取印度独立的激进派,1937年到1939年曾担任印度国大党主席,他提出:“国大党必须立即给英国政府下达最后通牒,六个月内给予印度独立地位,而党也必须立即为自由的最后一战做好准备”。此议遭到国大党内部的强烈反对。钱德拉·鲍斯后来被甘地为主的温和派开除。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钱德拉·鲍斯在1941年由印度经阿富汗、苏联前往德国,在德国组成两千人的印度军团。1943年钱德拉·鲍斯应日本首相东条英机的邀请,搭乘德国的U型潜艇前往日本,在东京方面的支持下,钱德拉·鲍斯在新加坡宣布成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他担任国家元首、总理、军事部长、外交部长和印度国民军最高指挥官,并组织“印度义勇军”协助日军作战。

 

日本投降后,钱德拉·鲍斯在1945年8月18日在搭机前往日本,飞机在台湾上空出事,鲍斯受伤,8月19日,鲍斯死于东京的一所医院里,只活了49岁。钱德拉·鲍斯死后很长一段期间,印度当地仍然有不少传说称他还健在。目前印度国会议事堂前的三幅肖像中,钱德拉·鲍斯与甘地、尼赫鲁并列,由此可见钱德拉·鲍斯在印度的地位。许多印度人,特别是大学生很怀念他,认为他是民族英雄。

 

缅甸在二战中的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在1942年5月占领缅甸,成立一个亲日的缅甸执行政府,总理为巴莫,巴莫曾经长期领导激烈的反英殖民运动并多次入狱。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对英国殖民政府、渴望独立的昂山将军(Gen. Aung San)组织了缅甸独立义勇军,1942年他率军与日军一起参加了对英军的战斗,然后在日军支持下宣布缅甸从英国独立。1943年,巴莫与昂山等人受邀访问日本,他们回国重组缅甸政府,昂山成为国防部长。1944年,昂山开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国一方,并组织“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对抗日军。1945年日本投降后,宣布缅甸独立是有效的。战后的缅甸仍受英国控制,昂山则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的继承人德钦努(Thakin Nu)继续领导独立运动,在英国议会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认缅甸独立之后,于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缅甸联邦。

巴莫在1937年到1939年间担任缅甸总理,并且持续与英国殖民当局不合作。1941年巴莫与日本合作,出任缅甸行政府长官;1943年8月巴莫宣布缅甸独立,并对英国与美国宣战;同年11月参与大东亚会议。巴莫在大东亚会议上表示“在我们长期的彷徨之中,把我们从荒野中拯救出来的国家,是东洋的领导者日本”。

但是1944年日本出现败相时,巴莫改倒向英国;1945年5月日军退出仰光。战后,巴莫亡命日本新泻,直到1946年被特赦才回到缅甸。虽然巴莫一度回到政界,但是在军事政权成立之后,巴莫被逮捕,后来被释放。1977年巴莫在仰光家中过世。

 

泰国在二战中的角色

二战中的东亚没有沦为欧洲殖民地的独立国只有三个国家,分别是中国,日本,泰国。而泰国的方法是充分利用列强间的利害关系,在夹缝中巧妙维持生存。所以有人说“中国太大,日本太强,泰国太巧”。而泰国和日本的友好关系先天上来自于地理距离,既不是太近而有冲突,也不是太远而有疏离。后因日俄战争日本的胜利,从精神上鼓舞了被白人压迫的泰国,于是在同是亚洲人的想法下对日本有了好感。在对抗欧美白人的立场上两者一致,故对于日本的行动采取了和欧美不同的看法,比较起来多了更大的容忍。最好的例子就是国际联盟因为满州事变向日本表示谴责的决议时,唯一弃权的国家就是泰国,着实令世界各国吃惊。这样的目的乃是泰国为了在夹缝中生存而采取依靠日本排挤欧美势力的做法。

 

1932年宪政革命后民族主义的狂热崛起导致1938年陆军的直接统治,其军人陆陆续续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当时陆军炮兵将校出身的Phibun在1933之后得到陆军派阀集团的支持在1938年脱颖而出就任总理的宝座.此人于法国留学时期深受德义的法西斯和国家社会主义的影响,因此态度上倾向于日本的军国主义.而当时泰国陆军及社会有一股抵抗英法的思潮,称作失地回复运动,这股力量的目的就是要收复在19世纪割让给殖民强权的土,Phibun与陆军及亲日派主要就是依靠这股力量的支持,维持政权的正当性.在其时陆军相当仰慕日本的军事建制与其在中国的胜利并且仇视西方国家。

 

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因ABCD包围网感到物资不足苦恼时,当时的Binpun内阁以泰国生产的橡胶和棉大量供给日本,两国关系也就迅速亲密起来,而Binpun也对蒋介石发出呼吁,同是亚洲人应和日本合作对抗白人的压迫,同时鼓动泰国国内的印度和缅甸人的反英情绪。而对于日本方面,积极泰国事务的则是陆军参谋本部,因为泰国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如果占领了这一战略要地,主要可以利用泰国南部的飞机场和港口往南进攻英属马来西亚,同时泰国的资源在南方作战和整场大战都是重要的补给.而且日军的南方作战还有另外一个重点就是进攻缅甸后,切断中国的重要外援运输线--滇缅公路,这样还可提供缓冲保护到手的南方油田和新加坡。所以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就已经制定了占领泰国的军事计划,日本根本没有把泰国看作是平等的伙伴.但是在外交上的政治作战,日本人是喊着大东亚共荣圈,大亚细亚的口号,以解放战争的姿态进行南侵而打算扶持众多亲日政权来利用,所以也就必须争取泰国的同盟作为一种装饰品,就跟纳粹的反共十字军一样。

 

1939年欧战爆发后Phibun就正式声明泰国政府将严守中立,但在和法国交涉互不侵犯条约的过程中却有国境调整的期待,对于这个问题法国则是以设立共同委员会的计划来敷衍,直到1941年法国溃败后泰国的国家主义者和领导阶层都认为时机到来,要求索回割给法印的Siemreap,Batanban二省,在经过外交交涉不成后,泰国于是对法开战,向法印边界展开攻击.

 

泰国陆军在1月6日占领了湄公河西岸防御薄弱的地区,但是随着法军的反击,泰国陆海空三军在1月16日就遭到击退而失败。军事上的失败使泰国亲日派政权发生危机,迫使日本必须抢在英国介入前从中斡旋,在日方的压力下,法国不得不同意泰国的条件,经过此事也就使泰国在形势上不得不更向日方倾斜.

 

1941年12月7日,也就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前一天,日本驻泰大使坪上贞二突然向泰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务必在8日零时前就日军进驻一事作出答复。并威胁说,无论泰方同意与否,日方取道泰国攻打马来亚和缅甸的计划不会改变。其时泰国首相銮披汶外巡未归,代首相代他拒绝了日本人蛮横无理的要求。

 

1941年12月8日美日开战后,日军基于和英军作战的必要必须假道泰国,虽然没有得到泰国方面的同意,但是由山下奉文陆军中将所指挥的25军仍按照既定计划于当日深夜和次日晨,在南部的北大年,宋卡,巴蜀,换浦等地登陆,在东部陆军由柬埔寨越过边界,直逼首都曼谷。战斗开始后泰国军队在各地展开了零星的抵抗,当时銮披汶首相立即宣布停止抵抗,同意日军通过。但是内阁在讨论对日方针时,意见出现分歧,最后由总理决定选择折中方案,不与日本签定军事同盟条约,也不向英美宣战,只同意日军借道。12月9日,泰日正式签署协定:

 

1.为急速处理东亚局势起见,泰国准许日军借道通过泰境,并尽一切可能给予便利。


2.为执行第1款条例,双方军事当局另议详细附则。


3.日本保证泰国获得应有的尊重。


此条约签定后,两国间的同盟条约谈判也开始了。


“泰日协议”的签定使日军进入泰国合法化,日军的行动远远超过了条约所赋予的范围。日军不仅占领了宋卡,北大年郊外的新机场,此时又占领了曼谷的曼廊机场,铁路和港口也被日军接管,并在各地大量驻军。泰国的一切军用设施均被日军用来入侵马来西亚和缅甸。12月10日,山下奉文的25军突破马来西亚国境,日军配备了泰国的自行车,自北向南进攻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另一支日军侵入缅甸内地,切断了中国的对外补给线--滇缅公路,造成来自西方的物资运送中断。


日本政府为了把泰国紧紧控制住,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于1941年12月21日迫使泰国与它签定了”日泰同盟条约”的攻守同盟条约,条约还附有一份秘密条款,规定日本将帮助泰国收复丧失给英国的领土,而泰国将在日本与西方国家的战争中,根据此条约提供日军过境的权利与重要的补给等一切义务。同盟条约代替了12月9日的协议,日军在泰国取得更多的特权。1942年1月25日,泰国向英国和美国宣战,正式参加到轴心国一方,投入了第2次世界大战。

 

在马来亚战役中,泰国出动坦克部队和单车先遣队配合日军作战。战后日本将四个马来邦划入泰国版图,作为对泰国参战的奖励。缅甸战役期间,泰国出动陆军两个师和空军一个联队组成“征缅方面军”,协助日军攻城略地。泰军主要担负东线防御和牵制任务,当面之敌是中国远征军第93师。1942年5月,泰军在大批战机的掩护下进攻第93师的驻地景栋。由于当时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即将成合围第93师之势,再战无益,中国军队随后撤出景栋,泰国则在日本的默许下吞并了包括景栋在内的两个掸邦。1943年2月,得寸进尺的銮披汶派兵由缅北攻入中国云南省境内,但遭到第93师官兵的迎头痛击,大败而归。

 

自1943年以后,轴心国集团在各条战线上节节败退,銮披汶眼看大厦将倾,生怕自己葬身其中,开始与日本保持一定的距离。1943年11月,东条英机在东京召开“大东亚会议”,与会的有伪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伪满洲国总理张景惠、缅甸总理巴莫、菲律宾总统劳霍尔、自由印度临时政府领导人鲍斯等傀儡政权首脑。原定出席会议的銮披汶临时变卦,最后只派代表参加。如此不恭的举动自然令东条英机大为光火,曾想武力解决泰国。只因当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一败涂地,陆上又深陷于侵华战争泥潭不能自拔,兵力捉襟见肘,根本腾不出一两个师团来对付泰国,这才不了了之。但由此不难看出,日泰同盟间出现了不可弥合的裂缝。

 

为促使日军和泰国军队紧密合作,特别设立了一个军事联络局,泰国军队受到了日军的控制。为了回报,1943年10月,在日军的支持下,泰军占领了缅甸的警栋和孟板两个掸族地区及老挝北部部分领地,马来亚北部。然而尽管如此,泰国领导阶层最关心的还是保持他们的独立,诚如1942年Binpum对其参谋长所说的”哪一方在战争中溃败,哪一方就是我们的敌人”。


但是战争期间日军在泰国的所作所为,等于是把泰国当作是一个附属国,地位只比满州国和汪政权来的好一点,在经济上1942年4月,泰国的财政访问团访问了日本,签定了”日泰经济协议”,此条约规定了日泰间所谓的”经济紧密合作”,日本军方和财阀势力也就掌控了泰国的经济.在文化上,1942年10月日泰双方在东京签署了文化条约,其中包括把日语定为泰国第二国语,也就是日本想在文化上向泰国渗透达到把泰国满州化的地步。在外交上1942年6月29日,泰国派一名公使前往满洲国;同年7月7日,又承认了汪精卫政权。

 

另一方面,海外泰人以留学生和驻英美外交官为主,组织了”自由泰国联合运动”进行秘密抵抗并和英美情报机构暗通款曲,其驻美大使Seni Pramoj就自行决定不将宣战布告通知华府。”自由泰国运动”获得相当程度的支持,主要在于泰国民众对日本因战争需索粮食,劳力,物资而对泰国的经济支配感到不满。

 

至于泰军作为一种装饰品,也就仅仅协助战俘管理,交通线守备,治安维护等低强度的任务罢了,唯一值得一提的大概只有协助桂河大桥修筑一事。当时日军在泰国设立了许多战俘营,把澳洲,英国,荷兰的俘虏士兵关在这里,其中多数人在修建泰国到缅甸的铁路时被折磨致死。基本上泰国的军队是不堪一战的,战争期间中国只在中泰边境部署了一个第93师,就能镇住整个泰国.虽然泰国甘心为日本的附庸,也真的掠夺邻国土地,但对重庆则一直侍奉唯谨,军统有暹罗站,军委会在泰国有专设的暹罗军事专员公署,在情报搜集上有极大帮助.战争胜利后第93师即直入曼谷受降。

 

1944年7月,銮披汶迫于国内外压力辞职,亲美英派的宽?阿派旺出任首相。他上台后,一面致力于改善日泰关系,一面秘密与英美取得联系,并暗中保护地下抗日组织。至此,日泰同盟关系已经山穷水尽了。1945年8月16日,也就是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二天,泰国摄政王比里?帕侬荣发表《和平宣言》,宣布当年銮披汶对美英宣战无效,因为他违背了全体泰人的意愿;泰国随时准备将战时获得的土地归还英法,同时赔偿两国经济损失。随后又颁布惩办战犯条例,将銮披汶等亲日派绳之于法。

 

战后,泰国被英军占领。在对待泰国的问题上,同盟国出现较大分歧,英、法、苏、中等国主张严惩不贷,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提到:“对于泰国,应当仿照对待欧洲法西斯附属国的方法去处理……”。然而,美国出于战后反共和抑制英法势力的双重需要,决定放泰国一马。1945年8月20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宣称泰国不是一个敌对的国家,战争年代中存在强大的抗日运动,战后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占据自己以前的位置。在美国的鼎力支持下,泰国政府先后与英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谈判,最终达成和约。泰国除归还非法侵占的土地外,还赔偿英国150万吨大米,答应不开凿克拉地峡运河等。

 
相比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法西斯仆从国,泰国战后受到的惩罚简直微不足道。这完全是美国宽容保护的结果,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产物。泰国对于美国的雪中送炭自然感恩戴德,从朝鲜战争到越南战争,泰国始终追随美国左右,成为美国最忠实的亚洲盟友之一。

 

1955年泰国要求日本政府归还日本在二次大战期间对泰国的借款,日方说泰国在1945年已经宣布废除一切与日本政府签订的条约,当然也包括当时日本政府和泰国签订的借款条约。而泰方则声称借款条约不在废除之列,要求日本偿还借款1350亿日元,日方则说当时有凭据的借款只有54亿日元。最后双方在1955年8月达成协议,日本向泰国偿还借款54亿日元,无偿经济援助96亿日元,共150亿日元作为变相的战争赔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