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战史之嗜血帝王txt:【佳片U约】美.西.法二战经典:《切·格瓦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2 14:02:11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美.西.法二战经典:《切·格瓦拉》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此片讲述了切.格瓦纳的战斗生涯直至最后牺牲的故事,没有拔高人物,也没有脸谱化。很值得一看。
索德伯格所拍的关于切·格瓦拉的传记片现分为上、下两部上映,第一部就是这部《阿根廷》。《阿根廷》则讲述了切和一群古巴流放者在1956年从墨西哥到达古巴,两年后,他们获得民众支持,依靠军队推翻了亲美的古巴独裁者巴蒂斯塔的统治。后一部《游击队》主要讲的是切从1964年到他去世前的事情。
切·格瓦拉,一个20世纪的传奇……
1964年,联合国大会在瑞士召开,切·格瓦拉(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作为古巴的代表,率团参加了联合国大会。面对以美国为首国家的质难,他心里很明白,这一次大会上的演讲,是他确立古巴在全球地位的重要事宜。即将上台,切·格瓦拉身穿绿色军装,点燃了他最爱的古巴雪茄。面对灯光和众人的聚焦,他脑海里泛起了起过去那些峥嵘的岁月……
1928年6月14日,切·格瓦拉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市。幼年的切·格瓦拉一直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读书,时年政局波动,时事紊乱,民不聊生,这一切都深深的刻在了他的脑海里,想改变这个世界的念头,已经在切·格瓦拉的心中萌生。所以在毕业之后,他选择了做一名水手,旅行周游在各个国家,增广见闻。
三十年后,切·格瓦拉已经成为了率领古巴抗击侵略者的领导人物。他与古巴革命军的首领菲德尔·卡斯特罗(德米安·比齐尔饰)一起并肩作战,在战争里多次负伤。初期革命军处于弱势,一度危急到全军覆没的边缘,切·格瓦拉因此制定了游击战的基本方针,进入山区与统治者开展游击战争。游击战取得不俗的效果,革命军也步步壮大,敌人安排了奸细西比亚(弗兰多·阿罗约饰)进入革命军的内部,由于西比亚在军队里的煽风点火,革命军开始遭遇几次失利。但切·格瓦拉最终设计揪出了奸细,使军队再次归于平静。
革命军开始正面与统治者作战。但政府军在正面作战的优势开始体现,革命军开始失利。几次战略上的失误使切·格瓦拉感到战争的严峻性,因此他开始参阅大量古今与战争有关的书籍,藉此制定更加有效的作战计划。在切·格瓦拉与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带领下,古巴革命军节节胜利。1959年1月1日,古巴革命军攻下圣克拉拉市,古巴全面获得解放。
而已经为争取自由奉献了半辈子的切·格瓦拉,终于也可以歇息下来。一直以来,伴随在他身边,服侍起居的阿来达·马尔奇(凯特琳娜·桑迪诺·莫雷诺饰)也在这一年的6月正式成为了他的妻子。一切生活都快归于平淡,古巴国内包括菲德尔·卡斯特罗本人都希望切·格瓦拉能够安养生息,但在切·格瓦拉的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志愿:他不愿意就此享受安顿的生活,他需要和全球其他地方的共产主义者联合起来,把赤旗插遍寰宇!
切·格瓦拉开始构建了更加磅礴的计划……
[剧情资料]
上集:切·格瓦拉:阿根廷
导演: 史蒂文·索德伯格
编剧: 彼得·布奇曼
主演: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 德米安·比齐尔 / 桑地亚哥·卡布瑞拉 / 维拉迪米尔·克鲁兹 / 朱莉娅·奥蒙德 / 埃尔薇拉·明戈斯 / 凯特琳娜·桑迪诺·莫雷诺 / 罗德里格·桑托罗
类型: 传记 /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西班牙 / 美国
语言: 英语 / 西班牙语
上映日期: 2008-09-05
片长: 134 分钟
又名: 切·格瓦拉(上集) / 切:28岁的革命 / 捷古华拉 / Che - Argentineren / Che: Part One / 切:阿根廷人
1952年,古巴独裁者巴蒂斯塔上台,他所率领的政府在国内实行高压统治,对国外则推行亲美政策。切•格瓦拉(Benicio Del Toro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饰)于1955年和菲德尔•卡斯特罗(Rodrigo Santoro 罗德里格•桑托罗 饰)在墨西哥城相会,随后加入卡斯特罗组织的“七二六运动”。次年,格瓦拉与其他81名起义者一同踏上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府的征程……
为了详尽真实再现革命家切•格瓦拉的一生,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史蒂芬•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用了4个小时来描绘这位传奇英雄。最终按照院线的需要,影片被分作两部分上映。本片荣获2008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并获得金棕榈奖提名。
下集:切·格瓦拉:游击队
导演: 史蒂文·索德伯格
编剧: 彼得·布奇曼 / Benjamin A. van der Veen
主演: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 Carlos Bardem / 德米安·比齐尔 / 乔昆姆·德·阿尔梅达 / 马克-安德烈·格隆丁 / 罗德里格·桑托罗 / 弗兰卡·波坦特 / 凯特琳娜·桑迪诺·莫雷诺 / 马特·达蒙
类型: 传记 /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西班牙 / 法国 / 美国
语言: 西班牙语 / 艾马拉语 / 盖丘亚族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08-05-21
片长: 135 分钟
又名: 切·格瓦拉传(下集) / 切:39岁的告别信 / 捷古华拉 / Che: Guerrilla
1959年,切•格瓦拉(Benicio Del Toro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饰)与菲德尔•卡斯特罗(Rodrigo Santoro 罗德里格•桑托罗 饰)率领的游击队组织“七二六运动”终于推翻巴蒂斯塔政权,在古巴建立了新政府。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切和菲德尔在治国理念上逐渐发生分歧,最终他辞去政府中的要职,并放弃家庭和古巴公民的身份,再次投入解放第三世界的战争中去。
几经辗转,切来到玻利维亚,与玻利维亚全国解放军共同展开游击队革命运动。玻利维亚总统René Barrientos(Joaquim de Almeida 饰)得知切的到来,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消灭这个令人头痛的革命者……
为了详尽真实再现革命家切•格瓦拉的革命岁月,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史蒂芬•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用了4个小时来描绘这位传奇英雄。最终按照院线的需要,影片被分作两部分上映。本片荣获2008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并获得金棕榈奖提名。
切·格瓦拉:阿根廷的获奖情况
2009年 Goya Awards(Goya) Best Production Design (Mejor Dirección Artística) Antxón Gómez
2009年 Goya Awards(Goya) Best Actor (Mejor Actor Principal)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2008年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 最佳影片(提名) 史蒂文·索德伯格
[精彩影评]
中国不敢引进的好莱坞大片《切格瓦拉》
这部在戛纳获得最佳男演员的影片,其导演是好莱坞着名导演索德伯格。德尔特洛凭此片拿到了戛纳的最佳男主角。仅仅4000万美金,总共拍了79天。
这部影片比充满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好一百倍。
索德伯格是个成功人士,好好混,去做斯皮尔伯格也不是没可能。但是,索导一心要拍自己想拍的电影,为了《切格瓦拉》,他筹备了7年。
从《性、谎言、录像带》开始,索德伯格的起步就与其他的好莱坞导演不大一样,虽然拍了大量商业片,甚至还自己主演过一部喜剧,有名有利,但是,索导没有忘了自己最初是要做艺术家。
德尔特洛的表演,基本你看不出他在表演,他就是切格瓦拉本人。
哮喘是个外部手段,德尔特洛通过哮喘,进入到人物的身体,最终进入人物的灵魂。拉丁裔,沉稳,充满表现力,真是顶尖级的演员。
美国和古巴复杂的历史和彼此微妙的关系众所周知,作为出生并成长在美国的导演,记者们对索德伯格在影片中倾注的对古巴和切的善意立场表示关注。但是索德伯格并不想把观众关注的视野引入政治讨论中,他说拍摄这部影片,不是古巴这个国家,真正吸引自己的是切-格瓦纳二次放弃属于自己的舒适生活和家庭,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为他人幸福的解放战斗中。切-格瓦纳一生经历的丰富和神秘,是每个导演都想要展示的电影题材。同样是这段表述,在中国媒体的转述中成了:索德伯格声称拍摄这部影片,不是为了探讨政治,他感兴趣的是人的故事。
中国媒体故意把“放弃自己的舒适生活”“解放战斗”这样的关键词屏蔽掉了,好像索德伯格是个对政治不感兴趣对人物的精神实质不关心的导演,好像他只是在猎奇地拍这部影片。事实正好相反!
四个半小时的故事,加之完全以西班牙语完成拍摄,记者对影片在美国的发行表示担忧,尤其是观众将不得不面对四个半小时的字幕。而导演索德伯格和制片人透露,剧组曾做过巨大的资料搜集,甚至也有延长至7个多小时的拍摄想法,但是,终于因为要遵守拍摄预定时间,满足影院上映而不得不放弃。对于影片最后的发行形式,现在根据各国国家的情况还在具体讨论中。他希望可以先在放映首周以完整版的形式出现,此后再将上下二部份分开放映。
索德伯格为这部影片筹划了七年,仅仅筹到4000万美金,这在好莱坞,算是小成本制作。如果是一部喜剧片或者科幻片甚至情感片,大导演索德伯格一定可以拿到7000万以上的投资。
这部充满诗意,饱含感情的佳作,足以震撼任何一个正常人的内心。然而,我们的《新京报》的报道标题是《索德伯格新片戛纳首映 《切-格瓦拉》遭恶评》,与境外媒体的反应不同,对于这部长达四个小时的影片,赞誉远远多于质疑,最佳男主演的获奖就是证明。中国主流媒体对这部影片的反感甚至害怕,已经溢于言表。
可以肯定的是,引进有汉奸电影嫌疑的《色戒》,引进有台独意识的《海角七号》,广电总局在一片反对声中,顽强地甚至是固执地引进这些有争议的影片,在斯皮尔伯格号召抵制奥运会的情况下,广电总局依然引进斯皮尔伯格的公司制作的《功夫熊猫》。
但是,广电总局不会引进英雄主义的《切格瓦拉》。
《集结号》被精英专家称为写了人性,《色戒》被称为写了人性,但是,真正写了高贵人性的《切格瓦拉》,没有任何国内影视专家写过一片评论。他们在回避这部2008年全球最优秀的影片之一,他们害怕,因为,美国导演索德伯格在这部伟大的影片中写了:阶级斗争!
索德伯格毫不回避地描写了帝国主义对革命的联合剿杀,以热情洋溢的笔触写了切格瓦拉在联合国大会上驳斥西方的指责,向帝国主义宣战的豪情。
这样的艺术家,在中国已经绝迹了。
《英雄》《黄金甲》中对权力的畏惧,《集结号》中对革命的消解,整个中国影视界对好莱坞的顶礼膜拜,其实是对美元顶礼膜拜,真正的好莱坞的艺术家在中国却没有市场。
《切格瓦拉》中卡斯特罗说:古巴1%的人掌握了45%的土地,人民生活在赤贫中,我们要拿起枪。
切格瓦拉说:我只有一个要求,在解放古巴以后,你要帮我把革命之火燃遍美洲。
切格瓦拉对农民说:你们的孩子应该去学校,我们将建学校和医院,请你们支持我们。
一个玻利维亚战士说:切格瓦拉本来可以坐着轿车,跟妻子儿女在一起快活地生活,但是他来这儿的丛林,我是一个面包师,我一辈子是个奴隶,但是我最终将获得自由。
看了《切格瓦拉》之后,吓得发抖的中国资改派怎么可能引进这样一部影片呢?
索德伯格对格瓦拉的“还原”
尽管在索德伯格最新影片《切》中饰演切•格瓦拉的本尼修•德尔•托罗凭借此片获得了戛纳最佳男主角奖,这部影片依然是2008年度最受争议的影片之一。2008年12月,《切》在纽约的齐格菲尔德影院放映的时候,片头的古巴地图轮廓刚刚出现,就有大批的观众高呼“古巴万岁!”,放映结束后站立鼓掌的时间之长也创下了记录,但数分钟之后,在索德伯格出来答问的环节,就有观众大爆粗口并拿“切•格瓦拉是个杀人犯”相诘难;该片在古巴流亡者云集的迈阿密上映的时候遭到了愤怒的抵制,而在数天后的哈瓦那首映式上,上千名参加过古巴革命的老兵却把最激动的掌声献给了到场的德尔•托罗……戏剧性的争议在前些天本届奥斯卡奖提名名单出炉之后达到顶峰,虽然《切》无缘奥斯卡任何一个奖项的角逐,但多个影评人表示,奥斯卡奖应把将《切》排斥在外视为最大的耻辱。
斯蒂芬•索德伯格8年前就萌生了拍摄切•格瓦拉传记片的念头,最初,他除了觉得切是20世纪世界史上最独特的人物之外,对切并没有什么了解。经过大量的阅读、探访,一旦进入拍摄,他所想要“还原”的素材就多得超出了一部正常时长影片的容量。最后,他把《切》剪成了两部影片:《切:阿根廷人》和《切:游击队员》,前者聚焦于从1955年切在墨西哥与卡斯特罗兄弟相遇到1959年进军哈瓦那之前他在古巴玛埃斯特腊山区的游击生涯,后者直接跳到古巴革命胜利8年之后切在南美玻利维亚丛林中最后的游击岁月。目前在国内碟市上能够找到的,似乎只有被错译为《切:阿根廷》的《切:阿根廷人》。
在看《切:阿根廷人》之前,我一度以为索德伯格会把它拍得像他1991年拍的《卡夫卡》一样半是传记半是虚构。没想到,这部《切•阿根廷人》的确是在努力使自己看上去更像一部中规中矩的传记片,努力用客观的纪实视角抑制极有可能出现的传奇化风格,因为熟悉1956—1959年间古巴革命战争的人都知道,这段历史本身的确包含了诸多被传奇化的可能性:82个革命者乘坐“格拉玛号”从墨西哥潜入拥有600万人口的古巴,在登陆遇袭后只剩12个人的情况下,他们居然能够通过在山区打游击的方式仅用了两年多就最终击败巴蒂斯塔政权,而切•格瓦拉在踏上“格拉玛号”之前,只不过是一个曾经在危地马拉参与过些许群众运动的、喜欢读波德莱尔和洛尔卡的阿根廷青年医生而已。
狡猾的索德伯格深知,在切•格瓦拉已经成为一个超级文化偶像以至于连安吉丽娜•朱莉都刺有格瓦拉纹身的今天,与其对切在1956—1959年的经历做传奇化处理远不如“还原历史细节”更有挑战性,因为前者很容易被指认为“迎合流行文化”。于是,在索德伯格的镜语中,很容易被赋予轻快化节奏的山间游击行动显得有些滞钝,很容易被连贯化处理的战斗场面略有延宕、变形,菲德尔•卡斯特罗似乎有些不够稳重,而切•格瓦拉似乎又过于稳重,音效显著的哮喘声放大了他的“阿根廷病人”而不是“阿根廷医生”身份,行军中密集出现的阅读和授课活动也令他显得更像是一个“游击队关公”。索德伯格有意悬置了对切•格瓦拉内心世界的探询,把所有与切的精神深处相关的东西都放进了不可知论的范畴,在《切:阿根廷人》这部分,索德伯格想要“还原”的大概只是一个具备多种技能的坚韧的战士。为了增强张力、弥补战争叙事的单一性,索德伯格巧妙地把一组讲述1964年切•格瓦拉代表古巴在联合国总部发言并接受采访的黑白画面和革命战争主线平行剪辑在一起,但在这组黑白画面中,切•格瓦拉似乎依然被处理成了一个战场转移到话筒前的战士。
这种对行动中的战士身份的“还原”自然要比浪漫化处理高明许多,它让数以亿计的格瓦拉迷和坚信格瓦拉是“杀人机器”的人都能从各自的角度看到他们想要的格瓦拉,但它也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在对战争中的主人公进行抑制心理探索的“冷处理”的情况下,如何区分一部人物传记片和战争片的界限?这一矛盾在《切:阿根廷人》的后半部分集中体现了出来,在5800万美元制作成本的支撑下,切•格瓦拉率部从玛埃斯特腊山区进入拉斯维利亚斯省以后的战斗场面,特别是攻打圣克拉腊市的场面,比起切的传纪片来更像一部以记叙战略战术为要务的常规战争片。
索德伯格声称《切:阿根廷人》是以切•格瓦拉本人所写的《古巴革命战争回忆录》为依据进行编剧的,的确,影片“还原”了书中提供的很多行军细节,但有趣的是,一些如果我做编剧的话肯定会留下来以增添些许喜感的场景被剔除掉了,譬如,书中提到游击队里有个叫“大师”的活宝冒充“格瓦拉医生”试图强奸一个前来看病的村姑。另外一些本来非常深沉的场景因为缺乏必要的补充而莫名其妙地具有了喜感,譬如正版格瓦拉医生给村民们看病的那一段,书中记叙了一个小女孩的话:“妈妈,这个医生对大家说的都是一个样”,在书中,紧接其后有一段格瓦拉沉痛的内心独白,解释了“这个医生对大家说的都是一个样”的原因:玛埃斯特腊山区条件极其艰苦,农民们在那里像野花一样自生自灭,在同样恶劣的环境中有着相同的病史。而在影片中,小女孩的话倒是照搬了下来,但由于没有任何补叙,听上去完全像是在嘲讽格瓦拉这个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系优秀毕业生可疑的医术。
《切:阿根廷人》很容易让人想起2004年巴西导演瓦尔特•萨勒斯执导的斩获奥斯卡最佳主题曲奖的《摩托日记》,后者像是前者的一个温情版序幕。事实上,索德伯格本人也很乐于把《摩托日记》、《切:阿根廷人》、《切:游击队员》看成一个跨导演的“切•格瓦拉三部曲”。有趣的是,这个“三部曲”作为一个整体,有意地遗漏了切在古巴从政的经历,而且无论是瓦尔特•萨勒斯还是索德伯格,都对格瓦拉身上附着的身份和意识形态符号进行了选择性的“再编码”,在瓦尔特•萨勒斯那里是呼唤拉美团结的西蒙•玻利瓦尔主义,在索德伯格那里,单纯的“战士”身份压倒了一切。
愿电影还以格瓦拉真面目
等了半年多,托早已和国际接轨的中国盗版商的福,由史蒂文.索德伯格导演,并让主演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在2008年第61届戛纳电影节,获得最佳男主角奖的《切.格瓦拉》,上集才刚刚在北美上映,2009年元旦前夕,市面上就出现DVD了。尽管版本、画质、音轨、翻译都是瑕疵累累,不过,仔细看下来,电影本身还是充满惊喜。等到正规的D9出来肯定要补收一张完美的版本。
格瓦拉和玛丽莲.梦露一样成为波普明星,大胡子形象风靡全球,成为数以亿计青年的流行偶像,已不是今天发生的事情,以认真求实的态度把他的革命经历搬上大银幕的却属索德伯格导演首屈一指。1963年生的导演,从小就对格瓦拉的经历充满好奇,而主演、拉丁血统出身的本尼西奥•德尔•托罗,21岁时在图书馆第一次看到格瓦拉的照片,就被这个纯爷们迷住了,他出生那一年,格瓦拉刚好遇害。这两个格瓦拉的粉丝联手奉上的电影巨制,可以为自己的努力正名,也可以为偶像立下影像墓志铭了。
《切.格瓦拉》的上集,讲述了1954年到1959年期间格瓦拉和卡斯特劳等人,联手推翻古巴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过程。导演采取了半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画面以彩色为主、黑白为辅,夹叙、插叙的叙事手法和与众不同的呈现方式,使得影片没由落入一般人物传记片的窠臼,自然朴实,使其具有身历其境的历史可信度。特别是泾渭分明的彩色、黑白画面的搭配应用,恰到好处的使影片整体上完满生动,立体丰满地呈现了格瓦拉在战争中的面貌,以及1964年在美国、联合国大会上的精彩行程。
在彩色、黑白两个世界里面,格瓦拉呼之欲出地体现着强烈的个人气质。彩色段落里面,主要纪录格瓦拉在古巴解放战争里艰苦的生活,热情幽默的性格,为了客观严谨地捕捉人物,镜头画面多以中景、远景为主,没有过多的正面大特写,机位也相对固定,配乐也简单;而到了黑白段落里,在手提摄影机的晃动中,很多非常规构图、大特写屡屡出现,由此和格瓦拉精彩的访谈、紧张的国际冷战态势相对应,颗粒粗糙、接近失真的黑白画面,像是来自新闻档案馆尘封的电影资料。
我劝那些看惯好莱坞大片的人们,最好别对这部电影抱有太大的视听刺激期望。《切.格瓦拉》没有炫目的特技场面、刺激的分镜头组合、紧张的快速剪辑,而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的表演,也自然熨帖,扎扎实实,没有一丝要作秀耍酷的形而上意味。因而,最终推动影片走向的是人物的历史活动路线,和人物本身强硬的理想主义气质,而不是花哨的现代电影技术。据说,一些冲着看大片的猎奇心态去欣赏此片的观众,出现了陆续睡着的不良临床反应。如果说崇拜了格瓦拉是处于好奇的盲目追星,那么观赏此片是应该严肃一下了,请耐心一点。
要看懂这部电影,具备必要的历史知识是肯定的。除了对格瓦拉的生平有所了解外,还要知道二战后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解放运动的史实,不然,叙事上来回不停切换的时间轴,以及人物的对话,会让一些人一头雾水,也就难怪有些人会在瞌睡虫面前投降。认真看一看格瓦拉的传记,补习一些1945年以来亚非拉各国的独立解放运动路线,再来看电影,才会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影片涉及的年代氛围,时事创造英雄,英雄谱写历史的大命题。
以古巴解放前后为分界线来裁剪影片,《切.格瓦拉》的上下集有各自的副标题,上集的副标题叫“阿根廷”,正是格瓦拉的故乡和人生启蒙的前站。而下集的副标题叫“游击队”,讲述古巴解放后,格瓦拉放弃新政府要职,重新组织游击队去解放新领土直到牺牲的过程。上集的结尾,在绿色原野上,格瓦拉和战友们乘坐吉普车,赶往古巴首都哈瓦那组建新政权,一个军官抢了别人的新车一路狂奔,被格瓦拉呵斥之后,掉头车头去道歉和物归原主。到这里,似乎故事才刚刚开始,孤独深邃的丛林还在后面。期待下集早日公映。
有新闻称,影片在古巴上映之后,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格拉玛报》和卡斯特劳本人夸奖了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的演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惟愿电影《切.格瓦拉》还以格瓦拉本人真面目,也还残酷的革命斗争一个接近真实的面目,在借电影普及历史知识的同时,给那些单纯的流行偶像崇拜者洗洗脑。
[请您观看]
上集
',1)">
http://www.tudou.com/v/amz-6ADLh1U/v.swf
下集
http://www.tudou.com/v/8g_smIGqy40/v.swf
编辑于2011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