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精装公寓:装甲兵工程学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38:06

                                装甲兵工程学院

装甲兵工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是全军22所学历教育院校之一,“十一五”期间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2006年,学院顺利通过全军教学工作评价,成为“十一五”期间全军首批“教学优秀单位”之一。  

学院概况

  学院承担本科、研究生、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四类培训任务,其中,“合训分流”类初级指挥生长干部学历教育是培训任务的主体;同时,还承担陆军武器装备科研、为全军装甲机械化部队提供技术服务、为总部机关决策提供业务咨询等任务。  学院编有基础部、机械工程系、控制工程系、兵器工程系、装备指挥与管理系、技术保障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装备再制造工程系、外训系共9个专业系(部)和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还有研究生管理大队、轮训大队、教练团以及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门诊部、通信站、汽车勤务队等直属单位。  学院坐落在北京市丰台区 卢沟桥畔,总占地面积6700余亩,全院总建筑面积58万多平方米。建有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装备作战仿真中心、装备动力研究中心、装备保障研修中心、军体训练中心等实验室(专业教室)140多个,有射击场、战术训练场、装甲车辆综合训练场等训练场地10余个,各类教室100余个,教学场所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学院建有以千兆以太网为技术支撑的园区网,拥有6.7TB数字图书文献资源。  近年来,学院的营院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营区满眼花团锦簇,处处星光璀璨。现代化设施,规范化管理,社会化保障,为教职员工和学员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了全面、细致的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历史沿革

  学院前身是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  1961年以该系为基础在西安组建装甲兵工程学院(正军);  1969年迁址北京,与第二坦克学校合并为坦克技术学校(正军);  1976年更名为装甲兵技术学校(正师);  1978年更名为装甲兵技术学院(正军);  1986年复名为装甲兵工程学院(92年以前为正军,92年以后为军级);  1999年5月由总参谋部转隶总装备部。

主要任务

  为陆军培养具有军事指挥员素质的各类工程技术军官和具有工程师素质的军事技术指挥官;开展装甲装备方面的科学研究;面向社会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培养博士、硕士、本科和大专四个层次的学生,轮训坦克师长、旅长、团长,培训外军留学生并受教育部委托培养地方本、专科大学生。  学院承担本科、研究生、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四类培训任务,其中,“合训分流”类初级指挥生长干部学历教育是培训任务的主体;同时,还承担陆军武器装备科研、为全军装甲机械化部队提供技术服务、为总部机关决策提供业务咨询等任务。

学院设施

  学院占地6789亩,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建有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装备作战仿真中心、装备保障研修中心、装备动力研究中心、计算中心等142个实验室(专业教室),拥有装甲车辆综合训练场、战术训练场、射击场等10个专业训练场。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有油料光谱、人机环境等6个装备技术实验室和1个试验场、3个试验站。  各种教学科研、生活和文体设施齐全,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科技活动中心、图书馆、军体训练中心、游泳馆和综合实验楼等260多个实验室和专修室,9个综合训练场馆。已建成全军首家以千兆以太网为技术支撑的校园网,在校学员可通过校园网实现与互联网的联接。

师资队伍

  有650多名教员和400多名专职科研人员。教员队伍中,硕士以上学历近70%。他们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装备再制造工程学科缔造者徐滨士教授;“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著名仿真工程专家王精业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还有“求是奖”获得者、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军优秀教师、军队院校育才金奖、银奖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总装“1153”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等一大批骨干教员。学院还广纳贤士,聘请了多名“两院”院士和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和兼职教授。

教学建设

  学院现有各培训层次专业27个,其中本科专业16个,分布在工学、管理学、军事学和理学四大学科门类,在校学员5000余人。  学院现有兵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取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工学、管理学、军事学、理学、哲学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位授权体系。军用车辆工程等7个学科先后进入军队“2110”重点建设学科行列,军事装备学等5个学科被列入总装“双十二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初步形成了装备作战仿真、装备再制造、指挥自动化等特色显明、优势突出的新兴边缘学科。  学院院现有博士生导师30余名,硕士生导师220余名。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求是奖”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人,全军优秀教师12人,并从作战部队、总部机关、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聘请了部分学术造诣深、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担任博士或硕士生导师,基本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和知名专家为学科带头人,以中青年博士、硕士为骨干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梯次配备适当、发展后劲足的导师队伍。  学院建有以千兆以太网为技术支撑的园区网,2001年被评为全军院校十大门户网站之一,积极推广使用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建立了总量为12.6TB的网络信息资源。学院图书馆建筑面积5177平方米,藏书38.73万册,建有中国期刊、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中国重要会议、AD报告、DOE报告等9个大型全文数据库。  学院以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紧紧抓住机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思想现代化为先导,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核心,学院以数学、物理、外语等为重点的基础课改革,以现代设计为手段的专业基础教学平台建设,以及以虚拟设备为主体的专业课教学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基于三维CAD平台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积极参与军队院校改革试点工作。1986年,中央军委赋予学院“指技合训”试点任务。历经十几年的改革实践,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培养我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路子,为全军实施初级指挥军官“合训分流”新的组训方式提供了实践经验。该成果1993年获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从1999年起,学院作为全军首批7所试点院校之一,承担了“合训分流”改革试点任务。在几年的探索实践中,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总体设计,狠抓过程控制,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紧贴装备开展“合训分流”学历教育已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这一成果2005年获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始终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才素质的核心,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学员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确立忠于祖国的献身精神,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优良的军人品质,牢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院从1994年创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德育工程以来,一直坚持把德育工作有机地渗透到经常性思想工作中,确保了学员政治合格、信念坚定和道德纯洁。学院近20届毕业学员保持了“志愿到艰苦地区和战区部队、服从组织分配、按时到部队报到”三个百分之百,成为了部队和科研院所信得过、留得住、用得上的骨干人才。  学院紧紧围绕国防科技前沿、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技创新,构建了以优势领域为依托,以集成创新和体系化成果推广、理论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以及装备运用研究为战略支撑点的科研布局,初步构建了车辆工程、装备保障工程、车载武器系统工程、装甲机械化部队信息化建设工程、装备再制造工程等5个科技创新平台。2005年学院院本部承担科研项目395项,科研经费8100万元。  2003年以来,学院共取得170余项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1项,二等奖42项,三等奖113项。坦克履带板新材料、高效能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分布式虚拟现实应用系统开发与支撑环境,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学院现设有多个国家级和军队级的学术机构和专业学会,并成为全国和全军一些重要科技学术项目的研发基地和交流中心。三年来,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2000多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500多篇。学院与英国、美国、法国、日本、波兰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近三年来,共派出130多人次出国考察、讲学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

对外交流

  学院是全军对外开放单位,先后接待了70多个国家210余个军事代表团,为40个国家和地区培训留学生1200余人,并派出240余人赴16个国家和地区担任技术专家或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同时,通过专家互访、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等方式,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波兰、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2002年,美国西点军校克林斯曼将军在总参军训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到装甲兵工程学院参观访问。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王洪光少将热情地接待了来自大洋彼岸的客人。 克里斯曼中将检阅了装甲兵工程学院学员仪仗队,听取并观看了装甲兵工程学院的院况介绍,参观了学院部分装备,在观摩学员军体表演后,克里斯曼将军热情地与学员握手拥抱,并用汉语问候,学员们也用英语与将军交流,并应将军邀请与之合影留念。克里斯曼将军在参观完学院装备动力研究中心、坦克作战仿真中心后,高兴地表示:装甲兵工程学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愿意与贵校加强校籍联系与合作。学院注重发挥地缘优势,先后邀请杨振宁、周光召、徐匡迪、陈至立、周远清等知名专家、领导来院讲座和座谈,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

  合 训 类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火力指挥与控制工程专业  军用光电工程专业  兵器工程专业  导弹工程专业  仿真工程专业  管理工程专业  指挥自动化工程专业  信息工程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军用材料工程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工 程 类  火力指挥与控制工程专业  装备保障指挥专业  车辆运用工程专业

硕士研究生专业

  科学技术哲学  应用数学  固体力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  光学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动力机械及工程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信号与信息处理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  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  军事运筹学  军事通信学  军事装备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博士研究生专业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车辆工程  导航、制导与控制  军事装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