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梦回大明:年 轻 真 好 (原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2:03:39
 

         (原创)
                                                          ——“政题”随想
     近几年来,不知怎么搞的。每当看到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的年轻人,除了心里的羡慕、赞赏外,还有一点点酸酸的妒嫉。他(她)们矫健敏捷、英姿焕发,一个个浑身上下都透着喜人的灵气。心里的羡慕、赞赏是真诚的、由衷的。再看看我们自己,满脸沧桑、行动迟缓,一个个都开始有点老态龙钟的样子了。内心真的充满着无奈。其实,对于我们心里那点酸酸的妒嫉,应该给予理解。因为,那是内心早就盼望的,也是绝对善意的。不管怎样,我们总的感觉是:年轻真好。
   每个人都是要老的,以前,我们也都曾年轻过。当我们的年龄四十岁以后,不一定那一年的那一天,忽然发现自己对有些要做的事,有点力不从心了。再看看周围年轻人的状态,马上就会感觉到自己老了。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是谁也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发展的结果。所以,不管感觉多么被动,多么不甘心,只有面对它,承认它。因为,大自然的规律不可更改,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一九五六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对中国留学生的讲话中,曾经把年轻人比喻成“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把年轻人当作了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现在六、七十岁年龄段的人,当年都美美地自豪了一大阵。因为,大家都想“有所作为”,都想“报效祖国”。来自领袖的真诚信任和殷切希望对大家来说,真是莫大地幸福。于是,各行各业的年轻人都带头“破除迷信,敢想敢干”。当时的口号是:“敢教日月换新天”。一时间,全国上下,热火朝天。由其是工业战线,捷报频传。我们这个当时还挺落后的农业大国,一九五八年,虽然农业粮食丰产,但因为大家都在忙别的,没顾的上把丰产的粮食收回来。随后,不幸的自然灾害突然铺天盖地而来。连续三年全国农村的粮食生产,几乎颗粒无收。我们这些“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们”也只好跟全国人民一齐,又为填饱肚子而努力奋斗着。当时的年轻人同全国人民一样,心中都有一个牢固地信念:要“发愤图强”。这个“愤”是对“天灾人祸”的愤恨。其中“人祸”很明显指的是当时的“苏修”。当时的前“苏联”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突然背信弃义,撤回了支援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专家、并逼迫归还贷款。在这样的“天灾人祸”面前,我们各方面都还很落后的国家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接下来的一九六六年,这些年轻人又同一些更年轻的年轻人一齐,以更大、更坚定的信念投入了毛主席亲自发动的、“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果,大家真的是把这场“大革命”搞的 “轰轰烈烈”,为了“立新”而全方位“破旧”,凡是过去的、不够革命的全部打倒。在当时的“极左”思潮影响下,“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学习文化知识,想“成名成家”是资产阶级思想,要群起而攻之,要批判。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的十一年间,大学根本没招生。如果不是历尽磨难,后来又幸而复出的邓大人的努力,那场“大革命”甚至都不好结束了。几年后,邓小平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策略和建立“特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一系列把经济搞活的具体措施,我们的共和国这才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可,这时再看那些当年“八、九点钟的太阳”们,都已经是午后的太阳了。稍大一点的,已经开始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了。这就是我们那一代人,年轻时期所经历的大概过程。

实际上,不同时代年轻人的根本特点是相同的:他(她)们单纯善良、热诚活泼、求知若渴、好学上进。对自己认知的事,往往执着地坚持不懈。如果说有所不同的话,就是他(她)们这些特点,所为之服务和贡献的当时的社会现实中的主流意识各不相同。

建国前的几代年轻人,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都以解放劳苦大众,赶走侵略者,消灭反动派为己任。他(她)们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为民族的解放、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尤其那些为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出生命的各时代年轻人,他们当然地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十年代以前的年轻人,的确都很忠实地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党和国家。个人的一切,都是很自觉地、无悔地按照党和国家固定的、有计划的现成模式(计划经济形式下和争做革命接班人)去学习、去成长、去发展。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我们国家的年轻人同全国人民一齐,在越来越富足的幸福的环境中,掌握着越来越多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技术。不断创造着惊人的辉煌成就。在我们国家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的领域中,都有着众多年轻人的身影。他(她)们在各自的奉献岗位上,为祖国的不断强盛,不懈地学习、努力地工作着。当代年轻人的不朽功绩,的确有目共睹:我们国家,在全世界众多领域里的排行位置的不断提高,就是最明显的、最有力的证据。

纵观历史可以看出,不管哪个国家的那个朝代,还是哪个朝代的某个时期。出现社会变迁时的中坚力量,肯定都是那个时代的众多年轻人。这也是聪明的历代政治家或掌权者的精明之处。同时,也是历史的必然。

现在,我们——这些六十年代末的“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们——真的老了。“好汉不提当年勇”,这句历来老者的谦虚之言,如今我们也只能伴着一点淡淡地酸味,不想再提了。因为,飞速发展着的科学技术,在当代年轻人手中所创造的价值太惊人了。甚至把我们“当年”的“勇”下所创造的价值,比的成了微不足道,微乎其微。所以,面对现实,就别谦虚了,好好地养老吧。把身体尽量锻炼的结实、健康些,幸福地多活几年,少给家人、社会添麻烦,这就是成绩,就是对社会最好的贡献了。

尽管我们现在已经老了,可我们也曾年轻过。我们毕竟也有过自己当年那个时代的辉煌。如今的年青轻人正在辉煌,再过几十年,他(她)们也会老。但是,一代人比一代人的辉煌会更加辉煌。这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实质内容。这就是不断更新着的、始终推动社会发展着的永恒动力。也是发展着的历史。 
    年轻真好,真的。可是,我还是有一点点妒嫉他(她)们。

                                                        2008.5.4作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