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用一词代替是什么:话题作文写作误区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11:45
话题作文是近年来各类考试经常采用的新型作文形式,它一般用一段提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限制范围;降低了审题立意的难度,谈化了文体要求,坚持大语文,注重开放性,倡导作文个性。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宽泛,表达方式多样,写作手法灵活是其显著的特征。这种作文形式被广泛采用,就因为它能拓展考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便于考生灵活地选择发挥写作特长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展示写作才华,有利于选拔人才。
  一.审题误区浅析
  话题作文命题形式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寓意深刻的材料。第二部分是导引词,用一段提纲挈领的话概括材料的主旨或题意,框定作文的话题范围,制约作者的写作思路。第三部分是写作的注意事项。只有对于话题作文的这种内在和外在的特征有一个清楚、准确的认识,才能在具体写作时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然而有人认为,话题作文范围宽泛,用不着认真审题也能写出好文章。甚至以为只要围绕话题写就可以了,话题材料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用心去读、去理解。这是对话题作文写作的一种误解。审好并准确把握话题作文的材料、导引和注意事项,正确理解题意,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有的同学拘泥于所提供材料,从材料中抽取某个侧面或片断进行敷衍阐释,将话题作文写成了一般的材料作文。也有的干脆将话题当标题、主题或论题,或记叙受这个标题、主题制约的某个事件,或论述这个标题规定的论题,完全抛开材料,将话题作文写成了常见的命题作文:不少同学因为审题失误而导致失分过多。
  话题作文审题常见的失误有以下几种:
  1.忽视了概念的内涵
  话题有时是以一个概念的形式出现的,比如“诚信”“欣赏” “选择”等。概念都具有特定的内涵,似是而非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就有走题之虞。如以“热”为话题作文,提示语中已经列举了 “网络热”、“打工热”“炒股热”等例子,显然,这里的“热”是指一种社会现象,考察学生对这一系列社会现象的判断分析能力。但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将“热”理解成“热情”“热心”。错解内涵,作文揖开始就明显偏体跑题了。
  2.忽视了背景语的导引
  背景语往往是命题者着意营造的某一种情境,不同的背景语引发的思维走向是不同的。只有审清了背景语的思维指向,才能保证写作中思维模式与文题内在文脉的贯通。请看下面一则材料:
  哲理之于人生,时时相随,事事蕴含,处处显现。“逆境出人才,顺境就出不了人才” ?做人坚持“行方”原则,具有润滑功能的“行圆”策略就可抛弃?人生,需要我们认真思辨的哲理太多太多:德与才、苦与乐、美与丑、愚与智、荣与辱……请以“人生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审读背景语,我们就发现,要求我们谈论的哲理应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之所欲,滥施于人”;孔子的“入世”与庄子的“出世”等等。有的人忽视了背景语中的提示,抓住“哲理”便作文章,写成“忘记历史是一种背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这些虽是哲理,但是,缺少矛盾对立双方的哲理是不符合命题者意图的。
  3.忽略提示语的暗示
  话题作文在开放中又有所限制,这些限制多出现在提示语中。
  比如这样一则材料:
  人的一生总要与书打交道,在与书的接触过程中,一定会有某些故事发生,之后就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
  请以你与书的交往过程或以对书的思考为内容范围写一篇文章。
  提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你与书的交往过程” 隐藏的限制至少有:(1)要写自己的,不能写他人的;(2)要写出过程,最好是写成散文或记叙文。 “对书的思考”透露的信息则有:(1)要以写对书的感悟、体验以及书对“我”的启示教益为主;(2)文体上最好写随笔、杂感或议论文。有了上述思考,就可以保证在审题中没有大的失误。而有的同学偏偏离开了“我”的读书经历,“我”的读书体验,泛泛而谈书的作用和好处,写出诸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缺少个性的文章。
  4.只注意判断话题中的一部分   
  话题作文是一种“宽题”,写作中,可以将一个概念细化为一个判断。比如以“生活”为话题作文,可以细化为“生活是一种选择”、 “生活中要经历失败”等,可有的同学在行文中,抛开了判断的主项“生活”,片面地谈“选择”或是“勇气”,比如写成选择需要有眼光,或是写成了类似与“失败是成功之母”之类的文章。这样一来实际上把原话题“生活”变成了“选择”或是“失败”。这也是明显偏离主题的一种现象。
  5.偷梁换柱,中间思路混乱
  有时面对一个话题,刚刚写作时,还是切题的。但是,在行文中,经过层层推演,离话题则远来越远,从而使文章前后脱节。比如,以“人生之美”为话题,一个学生确定了这样的写作角度,“人生之美在于紧紧把握今天”,这个视角是符合话题要求的,但是,在行文中,他用这样几个要点去阐释:“今天最美,把所要作的事推到明天是向生命赊欠帐单”;“今天最美,所有梦想的终点都可以用今天的跋涉去逼近”。显然,他是由“人生之美”转向了“今天之美”。但到了结尾又匆匆忙忙回到“人生之美”这个话题上了。这种现象在考场作文中屡见不鲜,甚至被学生戏称为“拉弹簧式写法”,足以说明问题的症结所在。
  6.贴金式点题
  话题作文因为有开放性,文体选择又比较灵活,一部分学生就有投机取巧的思想,套用现成的文章,只在结尾象征性地点一下话题。比如以“英雄”为话题作文,一个同学写成《母亲,我心中的英雄》,记叙了母亲持家的艰辛、对父亲的忍耐、对邻人的关爱。结尾生硬点题:“母亲是平凡的,但是,她却是儿子心中的英雄。” “勤劳、忍耐”是美好的品性,但是未必能算得上“英雄”,这很可能是套用了一篇现成的写母亲的文章。这种贴金式点题,是我们着力反对的,它不仅影响作文得分,还容易养成学生的投机取巧的不良心理。这种现象在高三学生的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
  二.注意事项及应对措施
  1.要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
  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中总是隐含着命题者的某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审题时,首先就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 2001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这位青年抛弃了不该抛弃的东西。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结论,但寓意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而这个道理,就是命题者通过话题材料给予考生的提示。因此,作文的话题虽然只是“诚信”二字,但作文是必须按“诚信不可抛”来写的。如果考生写诚信可弃,就是未看出材料中隐含的观点。
  2.要吃准材料,抓住关键问题思考立意
  读懂话题材料,不仅与能否确立正确观点有关,还与能否抓住关键问题构思文章,使文章的立意与表达的角度符合命题要求有关。如果抓不准材料中的关键问题,作文就难免或浅或偏。 2000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说的是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会上一位学者以4个图形的实例说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这个被说明的道理就被用作话题。这个话题,也就是我们构思文章的前提。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有什么思想感受,想到些什么,想怎么办,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些关键问题去思考立意,就容易写出一定的深度。如果停留在为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补充例证,虽然并不偏题,但文章立意容易偏浅(因话题材料已说明此意)。如果对这些问题根本没注意,而去改写、扩写这个会议故事,就完全偏离命题要求了。
  3.要看清话题,避免脱离命题范围
  话题的文字总是很简短。但尽管这样,对话题也一定要看清,想清,否则也有偏出去的可能。比如下面的题目: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可不少。灯红酒绿、金钱美色、名誉权位……甚至赌与毒,都能让你的心灵经受考验。面对诱惑,人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充实的、高尚的、有意义的人生呢?请以“战胜诱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可以用话题也可以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这里的话题是“战胜诱惑”。如果忽略了“战胜”二字,大写特写“诱惑”的种类、危害以及深受其害的各种案例,文章也许可以写得很精彩,但对于话题来说,却肯定是偏出去了。因为根据这个话题,作文的重点,应该放在“战胜”二字上。
  4.作文内容要说真话抒真情,做好平时积累和训练
  真话就是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不是编造。不写“假、大、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文章,让学生说真话,就必须有话可说,有说不完的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文无从下手,无材料可写怎么办?比如可以指导学生多读一些报纸杂志,比如《读者》、《青年文摘》等,指导他们及时做好读书笔记,可摘抄,可评论,形式多样。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消除作文“假、大、空”,避免“一凑、二抄、三套”的不良写作习惯。
  所以,在平时作文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A.关注时代生活:话题作文限而不死,选材范围很大,从现实生活落笔,既得心应手,又内容鲜活。B.博览课外读物:多读多思也能引出作文的活水,使文章新颖别致,富有个性。C.培养分析辨别能力:通过合理大胆的想象,写出有新意有个性的文章;通过对问题的辩证思考,写出有深度有信度的文章;通过准确鲜明的语言,写出有文采有力度的文章。D. 学会巧妙移植:如将生活的感悟作为文章的主旨,将课外读到的名言名句、名人故事作为论据写入文章,将某文独到的构思“移植”到自己的作文里,将生动活泼、形象风趣的语言模仿到家,等等。这不等同于照搬别人的作文,而是丰富了自己的文章,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