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暖暖方慕瑾: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细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20:00
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细节2010-10-03 08:08:25     
常言说得好: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在认识上,我们教师都基本上能够接受和理解新课程理念。但是在实践操作上,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理念和行为之间往往还存在着一些距离。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留心、仔细观察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细节,并且加以反思和品味,进而灵活展开教学,就不难发现这些细节中所蕴涵着深刻的本质问题。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有意识的注重一些细节问题,并在实际处理过程中采用灵活的手段,课堂教学效率将会得以有效提高。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然后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看!”父亲说,“以这只石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狮子,我是在唤醒它!”“唤醒?”“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于是长大后的苏格拉底也成为一个著名的伟大雕刻师,他雕塑的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心灵。     这个故事给了我非常大的启示,我想我的学生都是石块里面沉睡的狮子,我应该唤醒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天赋理性和智知与内生性创造性力量。每个人心灵深处存在着一种“本源性”的道德意识,这种道德意识处于沉睡状态,需要我去唤醒、激发。     可是我平时又是怎么做的呢?那么先让我抓几个细节中的典型事例,谈一谈吧。      事例一:一个学生兴致勃勃地跑过来告诉老师,老师昨天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还没等学生说完,我就就说:老师正在改作业,你和其他同学说去。于是学生垂头丧气地走了。    事例二:课堂上,一位小男孩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回答我上课的问题,因为他很少能回答出老师的问题,但是一站起来,因为紧张话都说不清楚,全班同学都笑了。对此我未置可否。    这样的细节在教学中应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从中却折射出许多让我深思的东西。我们轰轰烈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我却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不愿让学生坐下来谈话,不肯善意地抚摸一下学生的额头,不愿帮学生系一下松散的鞋带……细节的实质是什么?细节实际上是一种长期的准备,从而获得的一种机遇。细节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只有抱着这样的工作标准,我是怎样注意到教育的细节。 一、细节在“拈断数茎须”的敲打中。      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要靠教师精心创设,用心打造。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也不是明知不可为或不必为而为之的故弄玄虚,而是对文本、学生、环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创设”。一棵树最能体现其生命活力的是繁茂的枝叶,一堂课的精彩莫过于生长期间的闪光细节。课堂的精彩生成离不开对文本、对教学过程中细节的精心预设,教师要用开放的胸怀去预设理想的教学情境,这样才会在课堂生成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才能“点石成金”,让浅陋变得深刻,失败转为成功,平凡变成伟大。    1、寻找教育资源探求细节      思品学科有它的特殊性,要注重细节就要开发好教材资源。《品德与生活(社会)》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后主要是以儿童身心特征的主题活动和游戏贯穿,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面对新教材内,我感觉到好看不好教,所谓好看,是指教材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身边的生活事件,生动形象、亲切活泼。所谓不好教,是指感到“无从下手”,要么照本宣科,要么就是“看图写话”。       因此,我注重了教材资源的开发关注了教学中的一个细节,为开展教育活动做好厚实的铺垫。我运用了“图片资源”、“文字资源”、“活动资源”等等。    图片资源:教材中的图文时刻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因为里面所呈现的都是他们的同伴。这些图片对教学活动起着师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也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但它并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收的对象和内容,因此,在运用图片的同时我灵活地进行再创造。不能简单地变成“看图写话”,我注意抓住了图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的对话,让图中的场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在课堂中重点图片资源时,学生往往是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是我们开展经验性活动教学的基础;同时在根据图画进行对话时应该主语引导学生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受新的生活,过更灿烂的生活。我们教师不光要利用好教科书上的图片,也应该在课外的资料中寻找图片以对课堂进行补充,使教学资源更加丰满。    文字资源:《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给我的是范例和话题,往往是高度概括了的句子,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活动,自我建构。在课堂中,文字资源表现的形式就是“语言表达”,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好文字资源,也要运用好文字资源,要把话说到“点”上,把握好说话的实际,要透过现象抓本质;要把话说到“心”上,要能以心换心,以情动人;作为提升学生品质的思品课,教师还要把话说到“理”上,要晓之以理。    活动资源: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设计要注意还原到生活,不要简单地只从表现形式上去模仿教材中提供的参考活动,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    《生活中的你我他》是要让学生了解社会中存在的各行各业,同时也是要学生体会到各行各业的辛苦,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去参与到各行各业中,去真实的体会,但是我们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活动,比如让学生手举“泥水匠”的“铁板擦”,让他们感受到,建筑工人一天到晚举着自己的工具多么累;可以找一些老玉米,让学生试着刨玉米粒,从而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很多的活动来自生活,源自生活,用生活教育生活。二、细节在“不经意”的课堂瞬间中    教育过程中有许多有待开掘的细节,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次低头,甚至是一件饰品,都有可能成为让我们为之一振的精彩的细节。只要我们敏锐地抓住它,深入地挖掘它,就可能找到教育的突破口,甚至可能形成一股强劲的教育旋风,让学生的心海卷起波澜。教育的艺术就体现在敏锐地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细节上。如果教育过程中有更多的细节被注意,被发觉,那么教育就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    教师本来就是在学生心尖上行走的人,稍有不慎,便会贻误一颗心灵、一个生命。在品德课堂中,每一堂课都有自身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所要做的是对学生思想品质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光是在课堂上大谈阔论做人的道理,人生的价值恐怕学生个个都将感到厌烦,对于这一点大家都已经认识得十分清楚。因此,现在我们很重视思品课的形式,加入游戏,参加社区活动,运用课件增强视觉效果,加深学生理解,可是我也应该注意到,很多时候这种形式化的东西虽然为教书育人增添了不少光彩,虽然让课堂看起来精彩纷呈,热闹非凡,但是有多少是达到育人目的的?     如果我们敏锐地发现学生身上的教育细节,在细节上做文章,于细节之处见精神,关注细节,研究细节,善待细节,我想我们更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高学生思想品质,让思品课更有实效。    1、推开心灵的窗户——孩子眼神中的细节    “眼睛是心灵之窗”,透过这扇“窗户”,可以看到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能看到他们的欢乐和忧伤,也能看到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他们的眼神是那样纯真,那样无邪,那就是一扇永远敞开的、明净的玻璃窗。它会为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而目不转睛,会为老师的大发雷霆而暗淡失色……    为了让学生能友好相处,看到同学更多的优点,因此我把《品德与生活》第四单元先提到开学的时候上,第二课《你真棒》有这么一个环节,需要同学之间互相说说优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得甚是高兴,不管事大事小,很多同学都得到了同伴的夸奖,脸上露出的那种兴奋就别提了。看到学生们能用赞赏的眼光看别人,有的下课刚吵过架可上课的时候一点也不提,反而说了很多对方的优点,这让我最欣慰。看看,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光芒,突然一个无助自卑而充满渴望的眼神触动了我,他很少被人关注,因为他不够开朗、不够优秀、哪怕是捣乱他也不会,他是刚转进来的学生——牛付友,刚来自外地的他和同学交流也有一定困难。班上除了他,其他同学都被表扬到了,哪怕是最捣蛋的同学也被人发觉出了闪光点……我停顿了一下,问:“我们班有一个小朋友,从来不捣乱生事,和同学也是和平相处,只是话语太少了,你们发现了吗?”教室中一下子安静了,大家都在搜寻这是谁,突然一个女生叫到:“牛付友!”我笑了,大家都朝他看,而后又相继举手例举了他的优点,虽然很少,但是这足以让那无助自卑的眼神变得自信而兴奋,同时,我为我能捕捉到这眼神而感到庆幸。如果我忽视这细节可能这同学会因为我的疏忽变得更自卑,会觉得他是一个局外人,不被老师、同学关注,不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不过现在不会了,小小的赞扬居然让他下课会大声向老师问好了,有时还会小小的捉弄自己的同伴了,他已经容进了我们这个集体中。    所以学生的眼神不仅可以被欣赏,还是一种无声的提醒。它提醒我们,要让这天使般的眼神永远清澈纯净,那就需要我们随时捕捉到从“窗户”传出的信息,要我们随时去呵护……     2、叫醒沉睡的耳朵——孩子语言中的细节    学生对这个世界总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总有自己对行为道德独特的见解,总有那么多说不完的话,他们想对老师说,想对同学说,也想对自己说,而这些有意无意的语言正是孩子内心的流露。在我们的教育中很容易找到能说会道的教师,但却很难找到善于倾听的教师。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训练自己的说话和演说能力,却忽略了倾听能力的培养。常有教师这样抱怨:“真搞不懂我班的那些学生,为什么总是不肯好好听我说话。”我就在想我们有没有耐心听过学生说话呢?这细小的地方或许也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暑假中的一天》是第一册《品德与生活》的第一课,学生们对假期生活还是恋恋不舍,在假期中大家都过得很开心,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在课堂上全班同学都有说不完的话,都想把自己的事情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班学习委员说,今年暑假最高兴的一天是我外婆过生日,我们很多人都去了,我便问,那么你送外婆礼物了吗?她说,送给外婆一个蛋糕,突然我听到一个声音说这钱是你爸爸妈妈的,又不是你的,不能算你送的礼物。显然他很不满意,听到这样的话,学习委员马上说我还在田野边采摘了一束野花送给外婆,这礼物总算吧?我微笑着说:“不错,这礼物不错。”但是,刚才那男生的一句话又让大家议论不休,“老师你告诉过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野花也是花,它虽然没有生长在公园,但是它……”他有些激动,话没有说完但是我已经意识到我的疏忽。于是我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了一个问题“田野边的野花能不能采?”虽然这堂课因为这个男生的一句话偏离了主题,没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简单的一句话,我觉得这堂课相当有意义,它让我们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让学生接受了一次自己对自己的思想教育,大家也变得比平时积极而专注,这是意外的收获,这让我觉得这节课因偏离主题而变得更完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学生说话,并善于从中捕获学生内心世界的大量信息,让我们的品德课堂为我们懂得倾听“花开的声音”而更精彩。希望我们的思品课堂会因为老师学会聆听而让学生完全消除隔膜、敞开心扉,将道德教育成为一种非常美好的享受。     3、关注各异的表现——孩子行为中的细节    总能听到孩子无缘无辜就能笑得很开心,总能见到孩子有事没事都能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总能发现孩子做出一些奇奇怪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情……这就是孩子,这就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个性化的行为,而这些行为虽然存在于课堂中但却因特殊的时间约束,变得十分细小,这就需要老师耐心、细心地去寻找去发现。    同样是《你、我、他》这单元,在《如果我是他》交流过程中让我体会到了细节真的是无处不在。课文图片上画有一个小男孩,因为测验不几个而红着脸,当小朋友们在讨论:如果我是他,这个问题时第一组有些骚动,开始我没在意,对他们轻轻咳嗽了一声又认真地与学生交流,这时第一组一同学发言了:如果我是他,我就要找一找自己为什么考不好。我又追问:你会嘲笑他吗?他想了想说:那肯定不会,他会难受的。我很高兴他能认识到这一点,因为他是我班级中最要笑话别人的一个。当他坐下后他不是转来转去,就是对后面的同学伸出小拇指,我很奇怪,打算下课找他谈一谈。马上,又让我发现,坐在她旁边的女生在和他说话,她可是我们班出了名的好学生,上课从来不讲话的……等到下课我把他们两个叫进办公室问情况,我这才发现,小男生发言时说不会嘲笑成绩不好的同学,可是一坐下就对他身后那个成绩比他差远的学生“示威”,伸出小拇指是在说瞧不起他,而同桌的女生则在课堂上“打破常规”给他上了一堂“政治课”,让他明白他这样做是不对的……这件是让我发现孩子原来想法很多面,变得很快,也容易说一套做一套,于是在以后的学习中我经常找他聊天,让我收益非浅。    其实品德课教育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唤醒孩子在沉睡状态中的道德意识,使他们能回到本源上去。这种唤醒无异于心灵的解放,使学生的心智从禁锢的牢笼中获得自由。关注学生的一颦一笑,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关心品德问题,对学生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而要努力创造条件深入到学生深处。课堂内教师关注学生每一点一滴的“细微事”,使学生时时感受到教师有形和无形的关爱,这将成为师生间情感互融的催化剂,有了这一情感基础,师生之间“教给”与“学得”必定是相辅相成、互通互解的。    三、细节在“缜密周全”的课后反思中      观察不到细节的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不善于捕捉细节的教育是缺乏技巧的教育;记忆中不存储细节的教育是缺少真爱的教育。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以人以借鉴,我们要记录、交流教学细节,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建立“细节优势”,这才能铺就专业成长之路。    曾经有言“君子有九思”和“吾日三省吾身”,随着历史的进步,反思便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以罗素为首的哲学家对哲学进行了反思,以杜威为首的教育家对教育理论进行了反思,反思是为了把细节存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通过一个特定时间段教与学的情境回放,教师要思考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显性的、隐性的表现,反观活动过程的得与失,也包括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因素。    1、回顾课堂中的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如:《金色的秋天》教学设计:    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合作完成“找秋天”的游戏。又集体研究如何向全班汇报自己小组“找到”的秋天。本节课学生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品德的修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了,情感得到融会交流,很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    由于一年级学生经历浅,知识面窄,记忆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未达到一定的程度,因此,对秋天的认识也很浅显。如要让学生了解秋天的自然特色,就得尽可能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考察、参观、实践,但由于时间、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一想法难以实现。为此,我在教学预设的时候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制成大量的动画情景:秋叶飘落、秋果累累、秋收农忙、秋林漫步、秋菊丛中……本是设想当这些大自然的秋景动画再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维会顿时豁然开朗,沉浸在秋天美好的意境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在观看过程中,其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同时再现了秋天的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从而能解决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并使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愫的滋润更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2、整理课堂中的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教师要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简单地说,教师反思的是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在教中学,学中教。     细节是文化,需要我们去学习;细节是科学,需要我们去研究;细节是艺术,需要我们去追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自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立足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精彩终将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的惊喜。    我们没有理由忽视细节,拒绝细节!教学细节藏得很深,要靠教师去发掘,它犹如竹笋,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呈现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课堂就会精彩不断。睁大发现的眼睛,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我们的教学就会因之而充满生命的律动,课堂就会因之而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