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股市为何今天休市:关于校园社交网络(更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42:49

关于校园社交网络

注:在9月份的博文基础上,根据近来的一些讨论,补充了部分文字。

校园社交网络以校园实名制为基础,依托校园内固定社交关系,充分利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带来的数据优势,整合学校教学、科研、文化生活和社会服务相关信息资源,挖掘师生之间潜在的各种合作、交流社交关系,让师生能够便捷地在网络中建立起社交圈子,进行资料、知识等的分享,提高有效沟通的手段与能力,并通过与校外社交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更广泛的交流与协作。

校园社交网络综合微盘、人人网、微博的特性,构建师生、同事、同学之间的学术与文化交流关系网络,打通教学、科研、文化与生活之间的沟通交流,并结合机构知识库、团队知识库和个人知识库的构建与知识管理,形成人-人、人-知识、知识-知识的有机网络。

校园社交网络首先是个人的知识中心、活动中心、社交中心:多年学习、研究、文化生活积累的知识与材料,按自己的意愿有序地组织在个人空间,离开时可以打包带走;参加的各种活动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就记录下来,未来的活动安排可以方便地管理和贴切地提醒,方便地形成了自己真正的成长记录;各种社交关系,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老乡关系、校友关系、社团关系、乃至共同兴趣爱好、共同阅读资料、共同临时观点等等静态的、动态的、长久的、短暂的社交关系都方便地管理起来,最为隐性的社会关系一旦被显性描述出来,对于生活的改变将不是一点点。

校园社交网络也是团队的活动中心与知识中心:班级(教学班、行政班)、学生社团、研究组、校友群、乃至各种短期的、长期的、固定的、动态的各种组织,都可以在校园社交网络上建立社区,共享知识,交流感受,讨论问题,协同工作。若干年后,校友回到学校的社交网络,还能找到自己当年各种活动的身影,还能看到自己参与的团队成长发展的历程,甚至还可以和自己的学弟学妹一起交流,探讨自己曾经的梦和寻梦过程。在我们可见的校园历史中,食堂、宿舍、教室、操场、报告厅、舞厅...都曾作为学生生活的舞台热闹过,校友返校时经常探访寻踪怀古,可以想见的将来,校园社交网络将会成为其中重要的一员。

校园社交网络还将成为学校的知识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随着开放与分享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师生将会越来越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资料与成果,学校公共知识库将在众人拾材火焰高的作用下,成为一个活跃度更高的“数字图书馆”,学校机构知识库将成为拥有活水源头的知识宝库。各种文化活动、科技活动都可以在校园社交网络上广泛开展:科技竞赛找合作伙伴、文化活动找搭档和参与者、活动过程的沟通交流与协作,都自然而然地基于此平台。“一个能对学生开放、让学生自主开发的技术平台”将是当然的组成部分,校园社交网络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真正舞台。

通过构建校园社交网络平台,为师生提供一块相对纯净的网络空间,重建后BBS时代大学网络文化的辉煌,让信息时代的大学生若干年后还能记得起和追踪到大学时期的网络文化活动,让忙碌的教师能够方便地维系与学生的血脉联系。此外,校园社交网络还要与当前已有的各种社交网络衔接,支持象牙塔中的人们能够方便地与社会公众沟通交流。甚至,在校园社交网络普遍建立后,将深刻影响当前的社交网络发展:一个不与校园社交网络衔接的社交网络将失去未来!

关于校园社交网络,尚未形成明确的系统设计,尚处于多个侧面尝试的阶段,因此,设计几个应用场景,来窥探其中的奥秘——

场景一:教师甲从知识库里看到一篇好文献,加了几句公开的点评;A同学在"闲逛"时看到这个评论及文献,很感兴趣,对教师甲加了关注;教师甲公开的学术活动A同学都旁观了,有体会时还发发评论;久而久之,教师甲发现了A同学挺有见地,邀请其加入自己负责的一个"学术圈";A同学有了和学术圈中老师、同学直接交流的机会,研究兴趣和能力得到提升,推研时决定报考教师甲的研究生;面试时A同学对教师甲的科研方向非常熟悉,表现出强烈的研究兴趣与潜力;教师甲看淡学分绩选择了A同学......(思考:A同学成才的概率是否会提高?教师甲工作的效率是否会提升?科研与人才培养是否会相长?)

场景二:某中学校长到京出差,行前通知了其校友B同学;B同学在校园社交网上一搜,发现中学毕业于母校的老师、学生居然有几十个;社交网上一沟通,响应者众;于是,中学校长得到热烈欢迎;从此,网上网下活跃着又一个校友圈子;从此,该校招生不用操心……

场景三:新教师乙到校报到后,获得了电子身份;上网一搜,找到了学校机构知识库中很多与自己研究兴趣相关的文献;通过文献了解到相关的研究者,又通过这些研究者发现了几个与自已相关的学术圈子;很快,教师乙融入到学校的学术大环境,找到了合作者,找到了契入点,不用担心重复别人的路。

场景四:研究生C同学要开题了,导师给了一个很新的方向,C同学一时摸不着门;借助校园社交网络,C同学搜索到几个做相关研究的教授;从这些教授阅读过的文献中,C同学找到了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热点;通过对这些热点的论文的研读和分析,C同学找到了课题研究重点,开题报告得到了导师的夸奖。

场景五:新生E同学接到入学通知书,通知书附有数字校园的帐号。E同学登录后不仅知道了所有新生到校所需要的相关事项;同时系统自动指引加入该校的家乡同学会、介绍同一高中或者同一城市该校的新生名录及新生论坛等,于是E同学马上组织了一场线下的新老同学聚会,提前融入校园(本场景由金智教育副总裁史鸣杰先生提供)。

场景六:教师丙工作很忙,经常脑子里冒出一些好想法,可一忙就忘了;自从有了校园社交网络,有了火花就随手发一条微博;一段时间后,花上半小时整理一下,就是一篇高质量的学术博文;几个月下来,积累了好几篇博文,花一个周末提炼、提高,写出了一篇高水平论文;这是典型的碎片时间高效利用。

场景七:F同志,男,才子,在校园社交网络中非常活跃,参与多个社区,拥有众多粉丝,也有很多次深入的辩论;一日,在食堂就餐,一女生在对面落座,一抬头,双方同时激动地喊出"你就是某某吧!";从此后,......

附:关于校园社交网络的讨论

1. 兰州大学陈文波lzu:好想法,但感觉有些大而全,实施起来怕有难度。

我答:做起来可以分块实施。走的一定是集成路线,不过一定是深度集成才能达到此效果。因此,才放开寻找愿意支持和协作的伙伴,敞开来做试点。我但求所用不求所有,最终可能是催生出提供大学(企业)个性化服务的云平台。

2. 9月7日晚上的清华校友会TMT协会主题沙龙:社会化媒体的竞争与发展,一个热点话题是SoLoMo。我当时提了一个问题:随着BBS和校内网离开学校,现在学校内已经没有好的网络交流场所,社交网的大腕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只有@慕岩百合网 提了一个去社交网上做专属应用的建议,其他嘉宾都回避。坦率地我觉得这个建议解决不了问题,因此有点失望。

其实,我觉得学校的社交网络是最符合SoLoMo的业务方向,实际上很多社交网络都是从学校应用出来的。但是,我们现在的互联网创业文化已经不太欣赏从“实”的小事情做起,喜欢的是“虚”的表象——这就是微博上宁要一万“垃圾粉丝”,不要一百个“真实的朋友”的原因。实际上,我觉得社交网的精髓还是“真实的朋友”,试想一下,你的粉丝数多增加一万究竟有多少意义,如果这一万只是机器为了商业利益在计算!基于用户的真实需求去做事,我觉得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道。

3. 金智教育sweet-working:校园社交需要一个能对学生开放、让学生自主开发的技术平台。从多年的校园门户建设需求看,项目承建厂商或者学校信息主管部门很难抓捕到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需求。另一方面体制内的领导们对学生的自由度的限制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答:第一个问题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必须解决的用户参与问题,我们近期的很多工作都寻求@清华大学学生会 @清华大学研究生会 的帮助,吸引学生参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实这也是校园社交网络将来的重要功能与作用。第二个问题比较麻烦,我们对于内容的敏感造就了一大批“叶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