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监驾到上门女婿音乐:天眼看历史---激烈的民族碰撞年代(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08:16

天眼看历史---激烈的民族碰撞年代(3)

(2011-08-20 21:21:43)

   三国是风云聚会的年代,曹操是三国时期第一人。

============

   黄巾军起义后,东汉实际上已经灭亡,汉帝不过成为一块招牌而已。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动乱、政治黑暗的一个时期,但同时,它又是在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极富于艺术气质的一个时期。人的主体意识在摆脱了传统儒学的束缚之后,获得了觉醒,整个文化领域,出现了迥异于两汉的独特面貌。以文学而论,尽管其艺术成就不及前面的先秦两汉,也不如后面的唐宋,但在文学发展的链条上,这时期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正是在此时,文学摆脱了经学、史学的附庸的地位,走向了独立,或者说,从自在走向了自觉。 
    三国时期,玄学开始产生并发展,对中国的哲学史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玄学是一个真正的本体论哲学。在汉代基本上只有宇庙论、社会哲学和数术、神学,玄学本体论的出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相比之下,宇庙论之前的道家本体论则幼稚得多,是一种半直观、半艺术的哲学,而玄学尽管在发生期受到道家的很大影响,但在发展中演化出了独特的概念体系和范式。到了“化”成为主导观念的时候,玄学已不再是一种清谈了,而成为一种真正的哲学。玄学的“化”和“自性”与魏晋崇尚自然、个体的精神是一致的。玄学与道家的本体论、孔子的大同世界相比,是更倾向于个体化,更倾向于现实的哲学(更接近于西方哲学)。正始时代的何晏、王弼是玄学的创立者。他们将老、庄、易并列为三玄,并依傍儒学立宗。他们最引人注目的是用无代替道,并在体用不二、本末不二的前提下论述了无。

    因为玄学和历代统治者的意愿不符,所以后来持续受到儒学的打压,这一点深刻的影响了后来中国的历史,甚至直到今天。

   建安风骨 :建安年间(196~220),在曹操统治集团里,聚集了七位有杰出才华的文学家,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史称建安七子,他们与三曹一起,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其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建安风骨”从此主导了文坛,成了后世文学所推崇和效法的仪范。七子的文学创作虽因个性差异而各自有独特的风貌,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构成了建安文学的时代风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归纳这一风格产生的原因时说,这种慷慨激昂的文学作品是由于社会的离乱、风俗的颓废而造成的,在这种情形下,文学作品才有思想深度,而且含蓄隽永,有慷慨之气。这一论点是十分精辟的,这种既有思想深度,又含蓄蕴藉,富有慷慨悲壮之气的文学风格尊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这是建安七子和曹氏父子对中国文学史的突出贡献。后世文学革新运动也多以建安风骨相号召,陈子昂就是以此为旗号,从而形成一股洪流,将唐代诗歌创作推向顶峰的。

   竹林七贤集山阳 :竹林七贤是三国魏末七位名士的合称。他们是谯国嵇康、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沛国刘伶、陈留阮咸、琅邪王戎。他们之间交往密切,曾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纵怀肆意,世称竹林七贤。他们的思想大体相同,略有差异。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服膺老庄,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以老庄为主,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就其本质而言,他们并不反对名教,而是崇尚自然的名教。

   从玄学的产生和建安七子以及竹林七贤的绽放,可以看到虽然三国时代是困苦黑暗的时代,但是也是百花齐放的时代。

  

 

    三国时期风流人物各领风骚,以上主要是文学和哲学的成就.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无数人对三国历史人物的表演可以朗朗上口,但如松要说曹操实乃三国时期的第一人,而魏延也是被冤屈的,诸葛亮是名不副实的。

  

    三国演义中丑化曹操的主要有几个情节:第一是杀害吕伯奢全家。历史上吕伯奢没有被杀,是作者杜撰的行为。而曹操投宿吕家的时候并没有陈宫(三年后陈宫才在历史上出场),吕伯奢也不在家。曹操逃离洛阳的时候是带着随从的,虽然《魏书》说是因为吕伯奢的子女要抢劫曹操的财物而被曹操和随从杀死,更不可信!因为《魏书》明显有偏见,以五个山野村夫(吕伯奢的五个儿子)敢抢劫全副武装的曹操一行?曹操可是将军(校尉),随从必有卫士,难以想象。从其它文献猜测,曹操确实杀了吕伯奢的家人。但是当时的情形是曹操受到董卓的全国通缉,肯定还有赏金,而史书载:吕伯奢和曹操是故交。曹操对其子女未必十分了解,此其一;其二,磨刀声在当时的情形之下确实会警醒曹操,见利忘义(为了赏金)的情形在当时的情形之下是任何一个人都会第一个想到的行为,历史上曹操是果断的,杀人就成为必然,当然可以说此人多疑,可在当时的情形之下任何人都会多疑,只是是否果断而已。在今天我们可以说杀人固然不对,但是当时的情形之下却很难说了。而“宁教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那句话,既然陈宫不在,也无路遇吕伯奢一说(路遇吕伯奢并继续杀死吕伯奢是反映曹操刻薄奸诈的关键环节),更是无从说起。第二件事情是杀害华佗,也是作者杜撰而出,和历史不符;第三,杀害杨修,这点本人十分赞成,军令如山,如果谁假传军令或妄自猜测军令,那是自己找死!军中无戏言,这是铁律。

    曹操最大的污点是对徐州屠城。

    曹操是见利忘义   自私自利的小人吗?我觉得不是!

    猜测一个人的内心,最直接的方式是从一个人的作品,那是一个人内心的反应,节选两段曹操的诗词,可见其内心。

    曹操的《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薤露行》:《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这两段诗词很容易理解,当时东汉末期,东汉朝廷式微,宦官败乱国家,任用奸小,百姓深受大瘟疫之苦,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曹操忧国忧民的内心,这是无法伪装的。

    可以说,三国演义对曹操是在颠倒黑白。

   曹操是三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军事家,官渡之战   战西凉   远征乌桓   战冀州等等都是军事史上的典型战例,赤壁之战的失败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天时的因素(军中瘟疫流行),若论军事才能,无人可及!除曹操以外,或只有周瑜可逞论军事才能;更主要的是用人,对张辽   郭嘉等人的使用真正达到了人尽其才,或只有孙权重用周瑜一事可以相比!其对关羽   许褚   张辽  徐庶等人的行为可说是爱才如命! 而建安七子是以曹操父子为马首是瞻,曹操  曹植的诗词在历史上占据崇高的地位,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具有重大的贡献。

   曹操自己说的好,若没有曹操的存在,当时群雄并起的年代,已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是曹操维护了汉室的存续,这是不可否认的,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符逻辑,因为曹操从始至终无意称帝。

    随着东汉末年气候的转冷,北方民族如乌桓已经开始南侵,若无曹操,五胡乱华将提早发生。

    曹操实乃三国时期第一人,对汉室和北方的安定的贡献不可磨灭。

   

 

    魏延是被冤枉的。

    到这里不得不说诸葛亮,《隆中对》的争论,历史上一直都有,先不说;但是,刘备死后,诸葛亮为相父,掌握蜀国的军政大权,其所作所为,很难担得上军事家和智谋的化身。

   以当时的情形,无论民力   军力,蜀国最弱,只能不断选拔优秀人才,军事上奇正结合,才有北伐中原取得胜利的一线希望;可是当时魏国人才辈出,曹真   司马氏   钟会   邓艾等等,即便吴国,都有陆逊等人才涌出,反观蜀国,只从魏国得来一个只会穷兵黩武的姜维,从这一点来说,诸葛亮的作为实在有限,一个不会选拔人才的人物治国,结果可想而知;其次,以当时的情形,蜀国必须先取得关中地区,这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古代是冷兵器时代,强弓健马是极其重要的,而取得关中可以占据西北地区的强弓健马;其次,取得关中,依靠潼关,进可攻退可守,可以取得战略主动。

    当时魏国是强大的,如果堂堂正正的征战,虽然一出祁山时镇守关中的夏侯楙才能有限,但是稳步推进将为魏国调兵遣将提供时间,在魏国强大的情形下,北伐取得关中地区的可能性很低,果然,在夏侯楙失败以后,魏国立即派来能征惯战的曹真和司马懿父子,并在后来长期镇守关中,蜀国就彻底失去了取胜的希望。

    一出祁山的时期,是蜀国取得关中进而择机谋取中原的唯一实际战机,源于两点:第一,夏侯楙只是一膏粱子弟,才能低劣;第二,当时魏国和吴国在淮河流域交战,主要兵力集结于淮河区域。魏延综合分析了当时敌我形势和有利时机后提出:“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咸阳以西可定矣。”(《三国志·蜀书·魏延传》注引《魏略》)可是,诸葛亮以为此计甚险,不肯采纳。说魏延“子午奇计”之险,与魏国大将邓艾偷渡阴平之险,不知差多少倍。魏延久守汉中,也许对子午谷路线及军情早已侦察而成竹在胸。以当时的情形和后来的走势观察,魏延之计实乃唯一蜀国可能取胜之计(取得关中)。

   到能征惯战的曹真和司马父子来到汉中的以后,加上魏国远较蜀国强大的多的综合国力,蜀国已经彻底丧失任何取胜的希望,后面五出祁山不过是自取其辱。

   任何一个军事家都是奇正结合,韩信暗度陈仓  徐达常遇春的长途奔袭等等都是奇正结合出其不意;一个不知用奇只知正面交锋的诸葛亮(特别蜀国处于弱势的一方),和军事家相差甚远,更无须说智谋的化身。

   当然诸葛亮的八阵图具有历史地位,凭一个阵图就跻身军事家之列,有些差强人意。

   诸葛亮充其量一个政务专家。

  

   反观魏延,除了子午奇计之外,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夺取汉中,封汉中王,迁治成都,需要一位将军镇守汉中。众将皆以为非张飞莫属,张飞也有心镇守汉中;哪知刘备却破格启用魏延,提拔他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全军为之震惊。对蜀汉来说,汉中和荆州是益州的两翼,而汉中又居于门户要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刘备选魏延镇守汉中,足见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有一次,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现在委卿以重任,卿如何担当?他慨然答道:若曹操举天下之力而来,让我为大王拒之;若曹操有偏将十万之众来袭,让我为大王吞之!的确,他“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三国志·蜀书·杨戏传》)”,不辜所托。在镇守汉中的6年里,连曹魏一流名将张颌、曹真也不敢正视汉中一眼。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又进拜魏延为镇北将军。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7年),更以延为都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公元230年),魏延西入羌中,与魏国名将费瑶、郭淮战于阳溪,获全胜。后主即迁其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虽然冲锋陷阵,魏延和关张赵马黄无从相比,但若论领兵征伐  镇守一方,魏延的才能却很可能在关张赵马黄之上,关羽守荆州,一败涂地;而魏延镇守汉中,稳如泰山,就是生动的对比。

   魏延是被罗贯中冤枉的;最终被多疑并近乎小肚鸡肠的诸葛亮谋杀,虽然不是亲手,但是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