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摇滚三国麻辣烫:天眼看历史---激烈的民族碰撞年代(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39:24

天眼看历史---激烈的民族碰撞年代(5)

(2011-08-27 19:47:15)

      西晋是一个很遥远又很熟悉的王朝;遥远是因为距今将近2000年,说近,是因为似乎就在身边。

        西晋王朝在历史上几乎可有可无,从科技   文学   创作   文化   军事   经济等方面都乏善可陈,除了奢侈和糜烂。

        唯一的功绩是灭掉了东吴,统一了中国,可是东吴赶上孙皓那样的皇帝,无须出力,一阵风都可以刮倒。

        唯一的意义是可以与今日的唐老鸭相得益彰。

-------------------

       西晋和曹魏一样,都是欺负弱儿寡母得到天下,但曹魏也好   西晋也好,取得天下之前都有曹操   司马懿父子的文治武功。

       很多人认为西晋是一个新的王朝,实际上是曹魏王朝的续集,因为大部分制度都是沿袭曹魏的基础,而且不是进步,是大踏步的后退。

       为什么如此说?源于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
       九品中正制,是公元220年曹丕执政时由吏部尚书陈群制定的考察士人选拔官吏的制度。九品官人法规定,郡设中正,选择所谓“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兼任,负责评定其原籍所在郡士人(包括已出仕者)的等第,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中正把评定结果汇总到大司徒,大司徒审核后转交给吏部作为官吏选拔和黜陟的依据。由此,中正对士人及现职官吏进行考核,选官及官吏升降的大权也就掌握在中正手中。士人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入仕,都必须经过中正的评定,以获取一定的品第,舍此则无资格入仕。曹魏立中正,史称“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品第标准,本为德、才。由此可见,曹丕继承了曹操的遗风,极力网罗全天下得人才。而从内容来看,不是按身份划定等级,是按才能划分等级,因为不仅仅是士人也就是平民需要按才能划分等级,现职官吏也需要考评,按才能划分等级。

      可以说,曹丕当时设定这一制度,比汉朝先进了很多,因为汉朝没有正常的入仕制度,皇帝任命官员主要靠推荐,无非是大臣   皇族成员    豪强等等的推荐,当时曹丕设定九品中正制度,可以说拓宽了取士渠道,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至隋文帝时期,这一制度更进一步,直接开科取士,这样的制度延续了1400多年,虽然各个时期,也出现腐败现象,但是总体上对国家来说,开科取士的公正公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到今日,再次回到买卖的时代,据说某镇录取公务员,考试成绩已经不主要了,要花钱来买,价高者得,超过三十万!这些无疑还是进入了私人的腰包而不是国家财政,差别在于从一个司马炎换成多个“司马炎”而已,历史在轮回)。

      而自司马懿执政后,为笼络门阀世族以篡位,“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所谓“资”,即门资、世资所构成的“门第”。所以西晋推行的九品官人法,门第高则品高,所授的官也高;门第低则品低,所授的官也低,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高级官吏的职位完全被门阀世族垄断的局面,一如刘颂所说,当朝高官莫非前代功臣的后裔,不是他们的子孙,就是他们的曾孙玄孙。因此,西晋门阀世族就是魏晋以来实行九品官人法中蝉联高位的家族,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即便才智过人也难以有出头之日,士、庶的界限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分明。九品官人法就这样既是门阀世族形成的条件,又成为门阀世族的政治特权。

     九品中正制的名称虽然没变,本质彻底改变(又一个挂羊头  卖狗肉)。

     与人才济济的三国时代相比,西晋的人才屈指可数,寥若晨星,这就是西晋九品官人法推行的恶果。晋武帝无“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其群下凭门第居职,尽是庸才。三公素餐尸位,郡守辈多不亲庶事,不以政务为意。大臣如王沈、荀勖、贾充,位尊爵重,而无功劳可录,无政绩可记。有一次,侍中王济、孔恂、王恂、杨济同列,晋武帝称他们是一时秀彦,对公卿们说:“朕左右可谓恂恂济济矣!”这不过是一个昏君的自我陶醉而已。以定策伐吴、治军有方而闻名的羊祜、杜预并不得志,羊寄情山水,杜耽思经籍,还时常惧为朝中权贵所暗算。杜预在都督荆州任上,多次给朝中权贵送礼。有人问起来,杜预说:“我但求他们不要暗中馋害而已。”(和今日的社会惟妙惟肖,唯一的不同是今日或已没有西晋时期的羊祜、杜预)。门阀世族中的代表人物琅邪王氏如王戎、王衍,都虚有其名。王戎、王衍都长得俊美,如玉树临风。王衍尤以清谈名世,其实他在玄学上毫无建树。
     司马懿开启了一个门阀世族垄断中央和地方政局的新时代。

     司马家通过这一手段削弱了曹魏政权,为自己取得政权打下基础的同时,也挖好了坟墓。
     如果说,曹丕开始的曹魏初期,是锐意进取的;那么到了曹魏末期和西晋时期,已经成为千疮百孔的老机器。

     西晋时期,没有为中国留下科技  经济  文化等重要的遗产,也没有可以流传千古的文臣武将,也就顺理成章,只剩下一群皇族的庸才展现的窝里斗(八王之乱)。

 

     西晋留给历史的只是奢侈和糜烂:

     这种奢侈和糜烂,具有鲜明的特色,是由皇帝司马炎公开主导并身体力行的,可谓空前,现在看来并没有绝后。

    灭吴之后,司马炎开始暴露出其骄奢淫逸的真面目,下令从孙吴宫女中选5000人进宫,使西晋后宫达万人。于是日日宴乐,夜夜风流,怠于朝政。每天晚上,他都不知该上何处,便乘坐轻便的鹿车(也有说是羊车),随鹿所之,鹿车停在哪儿,他就在哪儿宴寝。奢靡之风像流行病一样在权贵中传染蔓延。太尉何曾性奢豪,帷帐车服,厨膳滋味,务求奢华。一日食用花万钱,还说无下筷子的地方。而其子何劭,更是日费二万钱。外戚、中护军羊琇花钱如流水,经常不分昼夜地大宴宾客。于是,洛下豪富之家竞相仿效。后将军王恺和散骑常侍石崇夸奢斗富,是大家熟知的例子,此处不赘。这些纨绔子弟,因为有九品官人法的保障,富贵来的容易,官职如探囊取物,全无进取之心,以尚空谈、讲享受、比奢侈为荣。这样的社会能有什么前途,短命就是必然。

   司马炎不仅荒淫,而且贪婪;东汉桓灵二帝在历史上出名,是因为卖官,可卖官的收入还交给国库,由国库使用,而且桓灵二帝之后还有后来者;可司马炎开创封建社会时期空前绝后的先例,卖官的收入划入宫中财政,归自己私人所有,用于自己的奢侈糜烂。

   加上司马炎传位个一个痴儿(八王之乱就是结果),再有一个比司马炎更加荒淫的皇后(贾后)作为西晋王朝的催命鬼,短命西晋的灭亡是历史的定数。

 

   其它的王朝都要解释一下灭亡的根源,有些朝代的灭亡还有很多不可抗拒的因素,比如明朝;可是西晋的灭亡无须解释,因为先祖司马懿已经掘好了坟墓,而后代司马炎司马衷拼命往坟墓赶路,自己主动加速走向灭亡。

   西晋留给历史的只是一篇短暂的反面教材,是笑料,此外没有任何意义。

   后人如何评价今日唐老鸭的历史哪?别是和西晋“相映成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