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漆河绿地公园房价:少数民族礼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33:23
入境而问禁.入门而问讳.
­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现在共有56个民族。千百年来,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然而,由于各民族所处地域不同,历史渊源不同,因而形成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风俗礼仪。这些礼俗主要表现在节日、饮食、居住、服饰、待人接物、婚丧嫁娶、信仰禁忌等方面。
一、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甘肃、青海、黑龙江、吉林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和自治县。
(一)生活习俗
蒙古族住蒙古包,身着长袍、腰带、靴子,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男女老少都善骑马。
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俗。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请安是四种日常礼节。在茫茫草原上,不论生人熟人,只要你来到蒙古包,人们都会热情招待。主人总是把奶茶、奶油、奶皮、奶酒、炒米及手抓羊肉摆出来,让客人饱餐痛饮。有时还弹起三弦琴,唱着表示欢迎和友谊的歌曲来劝酒。
蒙古族最有特色的节日是“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在蒙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在成吉思汗时期,是一项以祭天求神为主、以娱乐为辅的活动,现在已完全成为一项以射箭、骑马、摔跤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娱乐盛会。
蒙古族传统的婚姻由父母包办,看重彩礼,同时还存在兄弟共妻等原始婚姻残余现象,现在已变为婚姻自主、一夫一妻制。
(二)宗教信仰和禁忌
蒙古族原来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后由于元朝皇室的倡导尊崇,改为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
蒙古族的禁忌主要有: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进入蒙古包时要将马鞭放在门外,进门要从左边进,坐在主人的右边,脚不能向内伸开;出蒙古包要走来时的路线;离开蒙古包后要步行一段路,待主人返身后,再骑马上车。如果在蒙古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且一头埋在地下,说明蒙古包里有病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不要进门。不要谢绝主人赠送的礼品;到蒙古人家喝乳汁不要用钱买。
知识窗:祭敖包
在茫茫大草原上,我们通常可以看到比较高的地方,用石头垒成的圆形实心塔,这就是敖包。敖包原为道路、边界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后来演变为宗教祭祀的场所,出现了祭敖包的民俗活动。
祭敖包主要是祭天地祭山头、祭祖先、祭家乡。祭祀时间定在草原上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七、八月份。同时,人们杀牛宰羊作为祭品,在喇嘛的念词声中,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走三圈,祈求天地保佑、祖先降福;然后举行骑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青年人借此谈情说爱,结交朋友。
二、藏族
藏族主要聚居于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的自治州、县。
(一)生活习俗
藏族人住平顶房(农区或城镇藏民)或牦牛皮组成的帐篷,穿氆氇长袍,喜食糌粑、酸奶和酥油茶,古时以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和牛皮船、独木舟为交通工具。
解放前,藏族的家庭形式有一夫多妻也有一妻多夫制,但以一夫一妻制为主,藏族的僧人除黄教外,其余教派允许结婚。
藏族迎亲送友,要相互敬献哈达,以表示敬意。这是藏族最常见的礼节。哈达是由丝或棉麻纺织而成的纱巾,哈达的本意也是纱巾、绸巾的意思,分三种,由棉麻织成的叫“素希”,为普通品;由普通丝织成的叫“阿希”,为中级品;由高级丝织成的叫“浪翠”,为高级品。哈达的颜色有白色、淡黄、浅蓝几种,其中以白色居多。哈达的长短不一,长者一、二丈,短者一、二尺。敬献哈达时,手心向上,将哈达夹在食指与拇指之间,使两端下垂。献给尊长或贵宾,必须低首躬腰将哈达举过头顶;献给平民或下属,则只要将哈达搭在对方脖颈即可。
(二)主要节日
藏族的节日主要有雪顿节、望果节、林卡节、洗澡节和藏历年。
1、雪顿节
藏族历史悠久的节日,每年藏历七月初一举行,为期四五天。“雪”是藏语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会的意思,“雪顿节”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原为百姓为出家比丘施舍酸奶子,后演变为以演藏戏、看藏戏为主的娱乐性节日。
2、望果节
是藏族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望”,藏话意思是田地,“果”是转圈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转地头的意思。这个节日在藏历八月举行。届时,广大藏民身穿新装,集聚在田间巡游,祈求作物丰收,并尽情歌舞。
3、林卡节
藏历五月一日至十五日举行。节日期间,藏民走出庭院,三五成群来到树林里,搭起白色帐篷,摆上酥油茶、青稞酒及各种食品,弹着六弦琴,唱着藏歌藏戏,尽情玩耍,尽情享受。
5、洗澡节
又叫“沐浴节”。藏历七月,风停雨住,天朗气清。男女老少纷纷走向附近的大江大河,赤身裸体,沐浴洗衣,从弃山星出现到隐没,时间刚好七天,所以又叫“沐浴周”。
6、藏历年
每年藏历正月初一开始,历时三至五天。节日期间,人们互相拜年,互相祝贺。
(三)宗教信仰与禁忌
藏族原来信仰苯教,后由于受唐文成公主和尼伯尔尺尊公主的影响,改信佛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藏传佛教。达赖和班禅是藏族佛教主要领袖,同时也是政界领袖,采用转世相承的办法,由金瓶掣签确定并由中央政府认可。
藏族忌讳较多。如忌杀生、忌吃狗肉、驴肉,不得跨越火盆、法器,不得逆转经筒、经轮,忌摸人头顶,忌凶年凶岁出门,忌提已故亲人名字,忌打“神鹰”(秃鹫)、“神牛”、“神羊”(放牲节放出的角上挂有红绿布的牛、羊)。
三、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少量生活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一)生活习俗
维吾尔族住泥筑平顶屋,戴四楞小花帽,喜食馕(烤饼)、面条、抓饭、茶、奶等。
维吾尔族的见面礼很特别,在路上遇到长辈或朋友,习惯地把右手按在胸部中央,然后身体向前倾30度,并连说“撒拉买里孔木(您好)”。老人吃饭或到别人家去时,常常双手摸脸做“都瓦”(一种祝福的宗教仪式),相互见面握手后也做“都瓦”。
维吾尔族待客很热情,总以他们非常喜爱的手抓饭招待客人。抓饭,维吾尔族称“颇罗”,具体做法是:把羊肉或牛肉炸干后,加上洋葱、胡萝卜、葡萄干、瓜干、杏干合炒,再添水煮沸,然后把大米铺到菜上,等米开后,将米和一下,当水快干时用文火蒸焖一二十分钟即可。吃的时候,把饭盛在大盘里,用手抓着吃,味道非常香。
维吾尔族无论男女,都能歌善舞,在马头琴的伴奏下,他们歌声嘹亮,舞姿翩翩。
维吾尔族的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具体内容见“回族”条)
(二)宗教信仰和禁忌
维吾尔族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袄教和佛教。11世纪后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维吾尔族实行土葬,但不用棺材。人死后用白布裹尸,用移尸木匣抬到墓地入葬。人死后第7天、40天和一周年都要举行悼念活动。他们很看重墓地,不许在墓地上取土,更不准牲畜在墓地内乱踩。
四、回族
回族分布在我国二千多个县市中,几乎所有省市县都有。主要集中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河南、青海、新疆、云南、山东等省区,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一)生活习俗
传统的回族婚姻由父母包办;结婚时由阿訇主婚,生了孩子,则由阿訇起宗教名字;回族男子可以同非伊斯兰教女子通婚,而回族女子则不准同非伊斯兰教男子通婚。
回族的葬礼崇尚快葬、土葬。不用棺材,也不用殉葬品。往往晨死午葬、夜死晨葬。人死后行“抓水”仪式,即用水洗尸体,然后用白布包裹尸体,送往清真寺;请阿訇主持殡礼,齐声念诵《古兰经》,再用公用抬尸的木匣,抬至墓地安葬。丧事所收礼钱“海的也”,要全部施散光,否则不吉利。
回族人见面,互道“赛俩目”,意思是内心和平、内心平安、内心安宁。回族人每天要做五次礼拜,每周星期五要到清真寺做礼拜,以示对真主安拉的忠诚及向安拉祈福。
(二)传统节日
回族有三大传统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1、开斋节
又叫肉孜节,波斯语意为“斋戒”、“封斋”、“减食”。伊斯兰教历的每年九月,为斋月,每天天亮前可以吃饱肚子,但破晓至日落,禁止饮食,用意在于控制个人私欲,不要挥霍无度,让富者体会贫者的不幸,以唤起族类的同情心。斋月期满,十月一日,恢复平时饮食习惯,称为开斋节。开斋节这天,所有穆斯林都要沐浴盛妆,成年男女都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团拜活动,然后去亲友家拜节。
2、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阿拉伯语意为“牺牲”、“献身”之意。相传真主安拉为考验易卜拉欣的忠诚,于教历十二月十日要他宰杀儿子献供(易卜拉欣穷得连羊都没有),正当易卜拉欣宰杀儿子的时候,安拉为其诚心所感动,变成了一只羊让他宰杀以代替杀子,于是易卜拉欣对空叩谢真主安拉,杀羊作为供品。根据这一传说,伊斯兰教规定每年十二月十日为宰牲节。这是伊斯兰教最隆重的节日。过节前,家家户户打扫房内房外,并制作糕点。节日这天,家家户户宰鸡宰鸭或宰牛宰驼,以款待亲朋好友;有些穆斯林要到清真寺参加会礼,他们彼此握手,互道“赛俩目”,共祝节日快乐、幸福。宰杀牛羊肉不能出售,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的要送给清真寺宗教人员或赠送给亲友和贫民,由此可见,穆斯林之间的友爱互助精神。
(三)宗教信仰与禁忌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信徒被称为穆斯林。
回族的禁忌较多:忌食猪、马、驴、骡肉,忌食血液及自死动物,忌饮酒,忌人或牲畜弄脏井水或水源,忌未征得主人同意动手取水,忌在回民住房里洗澡,忌说杀字,忌在用餐时开玩笑。
五、壮族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其中90%以上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云南文山、湖南江华、广东连山和贵州从江等地。
(一)生活习俗
壮族喜食腌制酸食,部分壮民住干栏房子(上下两层,下层由柱头支撑,较矮,关畜牲和堆放杂物用,上层较高,用于住人),壮锦、壮族铜鼓享誉中外。
壮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现象较普遍。解放以前,婚姻由父母包办,但婚前恋爱自由。恋爱方式有抛绣球、打木槽、赶歌圩、对歌等。结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即结婚后还是住娘家,只是过年过节或农忙季节才住夫家,等到怀孕后才长住到夫家去。这种婚俗对夫妻感情会带来不利影响,解放后已逐渐改变。
(二)主要节日
1、歌圩节
壮族的歌圩节很有特色。每年春秋佳日,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来到歌场,人数少则数千多则数万。人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斗智斗巧,竟日欢歌,通宵达旦。歌圩分为日歌圩和夜歌圩两种,日歌圩在野外,以情歌为主,夜歌圩在村里,唱的主要是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歌圩期间还举行抛绣球、碰红蛋、踢毽子、抢花炮等活动。这正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寻找意中人的好机会。
2、牛魂节
四月初八的牛魂节,又叫脱轭节,是壮族又一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壮族人认为,牛是天上神物,曾为大地播种百草,而受处罚,牛魔王非常同情,于是每年四月初八,从天上下到凡间,保佑牛不瘟死。因此,每年四月初八这天,人和牛都停止劳动。主人把牛牵到河边梳洗,捉虱子;然后用枫叶水泡糯米蒸饭,拌腊肉捏成团团给牛吃;同时还要摆案设供,唱山歌,唱彩调,欢庆牛的生日,祭祀牛魔王。
(三)主要禁忌
壮族的忌讳主要有:忌食牛肉蛙肉,忌灶上煮狗肉,忌筷子跌落地上,忌把筷子插到碗里,忌从晾晒的妇女裤子下走过,夜间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门档中间,家有产妇,忌外人入内。
六、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其余散居于内蒙古、河北、新疆、宁夏、甘肃等省区,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民族。
(一)生活习俗
满族习惯睡炕,喜食小米、黄米干饭、黄米饽饽、手扒肉和萨其玛;男子头顶后半部留发并束辫垂于脑后,妇女头顶盘髻、穿宽大直统旗袍。
满族婚姻由父母包办,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要去三次,俗话说:“成不成,三瓶酒”,这是因为媒人每去一次要带一瓶酒去。结婚时,新人过门先不进房,而是要在帐篷里坐一会儿,称为“坐帐”或“坐福”。最初要求住三个月,后改为三天,最后又改为三刻,目的是不忘祖先游牧围猎的艰苦生活。
满族重礼节。晚辈对长辈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小礼是问安,大礼是打千(行跪礼)。
满族人的里屋有三铺炕,西坑为贵,北坑为大,南坑为小。家里的长辈住北坑,晚辈睡南坑,来了客人住西坑。
(二)宗教信仰与禁忌
满族信仰萨满教,萨满神即天神。汉泽为巫师。
满族忌杀狗、吃狗肉、戴狗皮帽,忌说狗的坏话,忌当主人面赶狗,忌青年人坐西坑,忌在西坑生孩子,忌在索罗杆上栓牲口,忌打喜鹊和乌鸦。
七、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交界区。
(一)生活习俗
土家族住吊脚楼、穿自织白纺的“溪布”、“洞布”,喜酸爱辣,善于饮酒,土家织锦和摆手舞扬名中外。
土家族结婚时哭嫁很有特色。婚前半个月就开始哭,不仅新娘哭、母亲哭、姐妹哭、同村陪哭的女子也哭,哭得越凶越好,哭得越伤心越好。哭的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骂媒人等。进入洞房后,有抢床的风俗,新郎新娘谁先坐在床沿中央,谁就会成为一家之主。
(二)民族节日
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节日是赶年。相传,明嘉靖年间,倭寇犯我东南沿海,土家士兵为了早日赶赴战场作战,只好提前一天过年。结果由于到达及时,加上土家兵作战勇猛,大败倭寇,立下了“东南第一战功”。为了纪念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土家人过年时都要提前一天,叫做“赶年”。
(三)宗教信仰与禁忌
土家族迷信鬼神,崇拜土王(祖宗),尊奉土老师(巫师)。
土家族的禁忌主要有:忌随意移动火坑中的三角架,忌踩灶或将鞋袜、衣裤和其他脏物放在灶上,忌室内吹口哨,忌随意敲锣打鼓,忌清晨讲鬼、虎、蛇等不吉利的东西。
八、苗族
苗族古称“三苗”、“南蛮”,相传是蚩尤的后代,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境内,一部分散居在湖南、四川、云南、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一)生活习俗
苗族住“吊脚楼”或“杈杈屋”,喜饮酒,喜食酸腊辣味,喜穿花戴银。银饰工艺品、蜡染、织锦享誉国内外。
苗族恋爱婚姻比较自由,他们恋爱的方式比较独特。黔东南苗族通过游方(男女青年走村穿寨物色意中人)、湘西苗族通过走边边场(利用赶场机会谈情说爱)、云南苗族通过踩月亮(月下吹木叶、吹芦笙逗引姑娘赏月、谈情)等方式寻找对象、私订终身。
(二)民族节日
苗族节日丰富,主要有龙船节、赶秋节、赶歌节、吃新节、芦笙节、爬坡节、八月八、苗年等。
农历正月十六日至二十日,贵州凯里县和黄平县要举行盛大的芦笙节。届时,苗族青年男女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芦笙堂跳芦笙舞,小伙子边吹边跳,姑娘们翩翩起舞,通过唱歌跳舞恋爱、交友。所以芦笙节很受青年男女喜爱。
(三)宗教信仰与禁忌
苗族信仰多神、尊奉祖先、崇拜自然,祭神祭祖活动有黔东南的吃牯脏(杀猪宰牛祭祖、吃会酒)、黔西北的“吃牛”、湘西的“还傩愿”等方式。
苗族的禁忌有:忌食羊肉、忌在灶上煮狗肉、蛇肉,忌刀口朝上、凶器指人,忌夜间吹口哨等。
九、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德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两个自治县,其祖先是古代南方的“越”人。
(一)生活习俗
傣族住干柱式建筑──竹楼,喜吃大米饭和酸肉;妇女着白色、桃红色或淡绿色紧身背心和筒裙,显得身材苗条、婀娜多姿。
傣族的恋爱婚姻自由而浪漫。青年男女利用泼水节、赛龙船、赶摆、赶街子等活动,以丢包、电筒互照等形式传情达意,缔结连理。
(二)民族节日
傣族最著名的节日是傣历新年,即“泼水节”或“俗佛节”。每年傣历六月(公历四月),人们杀鸡宰牛,缝制新衣,备办节日食品过新年。泼水节这一天,男女老少盛装打扮,先去佛寺做花房、花塔,在佛寺周围堆沙塔,并向佛像顶礼膜拜,聆听僧侣诵经。然后青年男女互相泼水,嬉戏玩耍,谁泼的水多谁就吉利,谁身上淋的水多,谁就吉祥。
(三)宗教信仰与禁忌
傣族信仰上座部佛教,即小乘佛教。在西双版纳,未成年男子都要过一段僧侣生活,识字会经后,再还俗回家,有作为的升为僧侣阶层。
傣族的禁忌有:忌砍神树,忌触摸佛寺里的鼓、神像及法器,忌摸小和尚头顶,忌骑马进寨,忌在楼下拴马,忌穿鞋进佛寺、进住房,忌进主人卧室,忌踩火堂三角架,忌在家中吹口哨、剪指甲和玩响乐器,忌女待男客、男待女客等。
十、白族
白族聚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于四川凉山、贵州毕节和湖南桑植等地。
(一)生活习俗
白族住一正两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男女老少喜欢穿白色衣服,大理石和沱茶驰名中外。
白族热情好客,喜欢用“三道茶”待客,一道苦,为纯烤菜;二道甜,加红糖和核桃;三道有回味,加蜂蜜和花椒。
白族的婚丧嫁娶受汉族影响较大,与汉族区别不大。
(二)民族节日
白族的传统节日,除和汉族一样过春节、元宵、清明、端阳、中秋、重阳等外,还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三月街、火把节、绕三灵、石宝山歌会,渔潭会、栽秧会和耍海会等。
三月街在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会期五至十天。起源于祭观音(据说三月十五日观音曾到大理传授佛经),是一个佛教的讲经庙会。后由于大理是贯通中土与天竺的要冲,这一庙会逐渐流变为贸易和节日双重盛会,现在则已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盛会。
渔潭会是秋天白族渔民的渔具交易会;绕三灵是白族男女老少的游园会;石宝山歌会是斗歌会,情人会;载秧会,是劳动比赛会;耍海会是划船比赛会;火把节是祈求丰收节。
(三)宗教信仰与禁忌
白族多信佛教,少数信道教,奉祀保护神本主。
白族的禁忌有:忌初一、十五、小暑、大暑及“火把节”的第二天下地;忌播种插秧时说不吉利话;忌孕妇出入产妇家的门;忌产妇在月子里进别人家的卧室或厨房;忌女婿在岳父家过火把节;忌七月十五接送祖宗时出门等。
十一、纳西族
纳西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支,主要分布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滇川间的泸沽湖畔。
(一)生活习俗
纳西族多住“三房一照壁”的土木瓦房,山地居民多住上盖石片的木楞房;特色食品有丽江的火腿粑、宁蒗的琵琶猪和泸沽湖的酸鱼、鱼干等;纳西族保留了较为完美的东巴文化,东巴经、东巴文学、东巴音乐、东巴舞蹈,堪称世界文化瑰宝。
纳西族保存着古老的成年礼仪——穿裤子礼和穿裙子礼。纳西族的火塘地铺前有两根支撑正房的木柱,左为男柱,右为女柱。当男女年满13时,就要分别在男女柱前举行穿裤子和穿裙子礼仪,表示他们已经长大成人,有资格参加社交活动和恋爱结婚了。
纳西族的婚俗差异较大。丽江等地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而云南宁蒗县永宁地区和四川盐源县的泸沽湖畔的部分地方,直到1956年民主改革以前,仍残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对偶婚形式,人们称之为“阿夏婚”,很多书上误称为“阿注婚”。“阿夏婚”有“走访婚”和“阿夏同居婚”两种。前者,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相悦,则夜晚同宿,清晨离开,所生子女归母亲抚养,这种婚姻很不稳定;后者指男入女家或女入男家,或双双另立家庭同居,这种婚姻比较稳定。现在,“阿夏婚”俗正在改变,已经向父系家庭形式过渡。
(二)民族节日
纳西族的节日除与汉族相同的以外,还有火把节和三朵节等民族传统节日。
三朵又称北岳(指玉龙雪山),是纳西族尊崇的最高保护神。为了拜祭三朵神,人们在玉龙雪山下以及其它地方建了三朵阁(又叫三多阁)。每年二月八月,人们聚集三朵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同时还要举行对歌、聚餐等活动。1986年,丽江县决定将每年春光明媚、山茶怒放的二月初八(农历)作为纳西族人们尽情欢庆的民族节日——三朵节,并全县统一放假一天。
(三)宗教信仰与禁忌
纳西族普遍信仰多神的东巴教,少数信仰喇嘛教、道教和基督教。
纳西族的禁忌与傣族基本相同。
十二、彝族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的一支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梁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
(一)生活习俗
彝族住低矮、无窗的木结构房,喜吃托托肉、转转酒,男子喜欢扎“英雄结”,女子喜欢包黑色头帕,男女出门都喜欢穿缀以长穗的长披风。
彝族实行一夫一妻父系小家庭制。过去实行包办婚姻,并索要较多彩礼,婚礼也较繁琐。
彝族传统的丧葬方式是火葬。
(二)民族节日
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过彝年和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哈尼、傈傈、基诺、拉祜等彝语支民族以及佤、普米等民族的共同节日,也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二十五前后举行,节期三天。节日前夕家家户户扎火把,每个村寨扎一个大火把,竖立于村寨广场;节日期间,人们手持火把,围着房屋转,围着田间转,驱除害虫,祈求丰收,最后将火把或插在田埂上,或聚合大火把同围。巡游完毕,全村聚在一起举行弹月琴、吹口弦、赛马、斗牛、打秋千、射箭、摔跤等文娱活动。
(三)宗教信仰与禁忌
彝族过去流行多神崇拜,祭司称毕摩。后来,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渐渐传入彝区,各地信仰不一。
彝族的禁忌主要有:忌摸男子蓄积的一蓬头发(最高贵的地方),忌砍神树,忌外人骑马入彝族村寨,忌外人观看宰家禽、家畜场面,忌踩踏火塘三角架;忌掏挖火塘灰,忌将待客食品带走。
十三、黎族
黎族是古代百越的一支,主要分布于通化市,以及白沙、陵水、昌江、保亭、琼中、东方、乐东等自治县。
(一)生活习俗
黎族多住船形或金字塔形茅草泥屋;男子穿无领对襟上衣,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巾詹,女子穿敞胸无扣上衣,下穿无褶筒裙;喜欢戴项圈、耳环、脚环、手镯等首饰;种棉早,纺织技术较高。
黎族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恋爱比较自由,有“不落夫家”等习俗。农忙时回夫家住几日,直到怀孕时才回夫家定居。
(三)主要禁忌
黎族的禁忌有:忌头朝门口睡觉,否则,会认为大祸临头,忌妇女纹身时男子偷看。
十四、高山族
高山族是百越中闽越的一支,主要居住在台湾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上。
(一)生活习俗
高山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以父系为主。但阿美人还保留母系氏族的残余,女子为一家之长,男子无财产继承权,因而有重女轻男的习俗。阿美人男女青年恋爱后,女子要到男方家去劳动一段时间,短则几个月,多则一年,以此锻炼女子的劳动和生活能力,以便挑起未来家庭的重担。阿美人和部分台湾人居住的地区,男子婚前要到公共“乐园会所”进行各种劳动和生活磨练,以便取得成人的资格。
(二)民族节日
高山族的节日主要有五年节和丰收节。五年节顾名思义,每五年举办一次,目的是祭祀祖先,祈求丰收。丰收节每年十月举行,人们杀猪、宰羊、酿米酒、唱歌、跳舞、拔河、摔跤、射箭,庆祝一年一度的好收成,迎接来年更大的丰收。
(三)宗教信仰与禁忌
高山族崇拜祖先,崇拜精灵,宗拜图腾,以前盛行鸟卜、梦卜、水占、竹占、瓢占、饭占等巫术。
高山族的禁忌繁多。忌见横死者及其葬地;忌见动物交尾;忌接触神物;忌打喷嚏;忌与同族婚媾 ;忌女人接触男人狩猎的工具;忌男人触摸女人使用的织布机;忌捕鱼、狩猎期间,家里断火;忌祭祀期间吃鱼;忌播种、收割时高声谈话、喧哗、同房;忌村里有丧事从事劳作等。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