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眷读音相同的字有:蒋介石的食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49:10

蒋介石的食养


● 二毛 著  来源:《中外书摘》

 

   
    

    大概在上世纪70年代,我还很小的时候,就听人说起蒋介石喜欢喝白开水,当时,这给我的直观印象是蒋介石的性格比较寡淡。

    到现在,我才终于搞明白,原来蒋介石习惯喝的这一杯白开水大有讲究。

    通常,蒋每天起床前的半小时,副官和服务人员就开始紧张工作起来。他们要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烧白开水,水烧开后自然冷却到60摄氏度左右,等蒋介石起床喝的时候,温度在30至40摄氏度之间,接近人体的自然温度。

    对于喝水的时间,蒋介石也很讲究,并不是渴了才喝,而是每隔20分钟左右就喝一次。时间长了身边的侍卫也知道他这个特殊习惯,每隔20分钟就会为蒋介石换一杯水。

    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水疗法”——蒋介石把这种水称为“开白水”,这种习惯的养成主要受两个人的影响。

    其一是蒋的恩师张静江。有一回,张静江生病,蒋介石去医院探望。当他询问病情时,张指了指桌子上的白开水说,与其吃苦药不如多喝白开水,一天三次,通过喝白开水就可以排出体内的毒素。后来经过一个阶段的水疗,张静江的多年宿疾居然大为好转。这令蒋介石大觉惊异。

    另外一个就是蒋的夫人宋美龄。宋美龄很早就被送往美国读书,健康习惯深受西医的影响。她曾对蒋介石说:“在营养学研究方面,美国人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流水平。因为他们的经济发达,只有经济发达的国家才能把人们的健康当回事。白开水的好处就是,它的纯正,在于没有任何对人体有害的杂质,没有杂质的东西,对人体就是有益的。”

    而美国营养学家还教授给宋美龄一套养颜秘方——多喝白开水保持容颜身材,直至去世前,她都始终坚持践行。这对蒋介石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2003年,台北阳明山的草山行馆推出了一套养生餐,据说这是蒋家食谱被首度曝光。这个套餐由干拌面、辣椒、鸡汤和黄金奇异果组成,都是蒋介石生前喜爱之物。其中,最著名的餐点之一就是鸡汤。

    对此,蒋介石的随身服务官翁元说:“‘老先生’(指蒋介石)非常喜欢喝鸡汤,厨师每天都要专门熬制。”

    说起来,历来中国美食都缺不了鸡。中国烹饪界有句俗语叫做“唱戏靠腔,厨师靠汤”。这里的汤主要是指高汤,而高汤基本上就是鸡汤的同义语。从药膳的角度来说,鸡汤性微温,具有补虚温中的作用。

    这一点无论中西都是一样的。你看,广东有句老话叫做“无鸡不成席”。而《法国烹饪》的主编威沙尼则说:“鸡对于厨师来说,就像油画家的画布。”

    蒋的侍卫官翁元还讲过一个故事:蒋介石吃早餐的惯例是先吃一片木瓜,然后再吃早点。在他吃木瓜的时候,侍卫就必须把一碗温度适中的鸡汤放到餐桌上。有一次,厨师没有掌握好鸡汤的温度,滚热的鸡汤把蒋介石烫了一下,气得蒋介石把鸡汤吐了满桌,并怒斥侍卫:“你们这些混账想害死我啊!”

    出了这种状况,蒋府负责蒋介石起居饮食的专门机构——内务科登时紧张异常,上上下下被好好整顿了一番。

    话说起来,青年时代的蒋介石也是挨过饿的。

    当年,他在日本当炮兵的时候,伙食经常是日本兵不吃的旧粮陈米,条件不可谓不艰苦。而在当时的日本军队里,每个士兵每餐规定只能吃一碗米饭,而佐餐的仅仅是几片咸鱼和咸菜,只有特殊节庆和周末,士兵才能吃到新鲜蔬菜和肉。日本当地农民杀猪的时候,内脏往往不要,随后被很便宜地卖给兵营。对于蒋介石这样的留日士官来说,能吃到猪下水不啻是丰盛的大餐。

    蒋介石是浙江奉化人,对于家乡菜也非常喜爱。江浙一带的物产特点是水产丰富,除了海鲜外,蒋介石最爱吃奉蚶,还有蛎黄。实际上,从菜系的角度讲,浙江宁波一带的菜,是可以独立于浙江杭帮菜而自成体系的。

    在南京主政时期,蒋介石的原配夫人毛福梅会定期把奉化特产如奉蚶、文蛤以及其亲自烹制的鸡汁芋头、雪里蕻肉丝、大汤黄鱼送去总统府。

    其中,对鸡汁芋头的喜好伴随了蒋介石的一生。这道菜的做法是将奉化地方的芋头烤制后,再用鸡汁熬制,入口非常软糯。

    实际上,蒋介石的这种饮食爱好与其牙齿不好大有关系。据说,蒋介石小时候贪吃冰块,很早就弄坏了牙齿。在蒋介石中晚年时期,为了保证其营养摄入,身边的侍卫们就想尽办法,经常花样翻新地做一些适合他口味的“创新菜”。而芋头因为软烂易嚼,营养丰富,同时含氟,对牙齿有好处,成为蒋府菜谱创新的主要食材。

    蒋府厨师所创新的以芋头为主要食材的菜品有很多,除了鸡汁芋头外,还有芋头鸡丁、芋头山菜、芋头白菜、芋头粉丝、芋头猪肉丝、芋头虾仁等。其中,蒋介石吃得最多的是芋头白菜和芋头芹菜,这与蒋介石对肉食非常节制有关系。

    话说回来,芋头可算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美食,在一些地区往往被作为主食的替代品。“芋头”一词在《史记》中记载的名字叫做“蹲鸱”,《汉书》中叫做“芋葵”。在唐代,史书中有句话叫做“饥不饥,蜀有蹲鸱”,指的就是当时在四川一带,百姓在粮食歉收的年节可以食用芋头来救饥。

    芋头质地细软,入口软烂,便于下咽,具有滑、软、酥、糯的特点,制作菜肴适合煨、烧、烩、烤,也可以炒、拌、蒸,是非常利于人体健康的食物。

    前一段时间,我去成都见到的一个朋友,他就是个芋头爱好者,每逢外出,必然要烤些芋头带在身上。在他那里,我也学到了不少芋头的新做法。

    芋头可以配咸吃,也可以配甜吃,而且宜荤宜素,可以说是理想的百搭菜。在清代大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就记载有芋头烧白菜的做法。上世纪90年代,川菜中有一道芋头烧鸡,曾红遍大江南北。这道菜里既有芋头又有鸡,想来也非常符合蒋介石的口味。

    今天,以芋头做主要材料的名菜还有鸡粒芋角、香芋扣肉、太极芋泥等。蒋介石嗜食芋头,除了牙齿外,还有就是胃的原因——芋头对养胃是很有好处的。一种食材,既易于咀嚼,又不费牙,还能健胃,这是非常难得的,而芋头恰恰兼具以上的所有好处。

    蒋介石的原配夫人毛福梅还善于制作开胃小菜,比如霉豆腐、臭冬瓜、鸡汁豆腐等。每当蒋介石吃到这些地道的家乡风味的时候,就知道是毛夫人送来的。对于蒋的这种喜好,当时曾有人作诗调侃道:“纵有珍肴供满眼,每餐味需却酸咸。”

    据蒋的副官居一侨回忆,每逢年节,除了毛福梅送来的奉化美食外,蒋纬国的母亲姚怡诚也会送来一些姑苏美味。其中的一道小点心——用江苏吴县小镇湘城特产制作的猪油枣泥麻饼,不仅在当地非常有名气,也是蒋介石所钟爱的馔点之一。

    猪油枣泥麻饼,作为一个“资深”猪油菜品爱好者,一听这个名字我就分外激动。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种饼的特点是细软甜脆。姚夫人每次都会定制一百只麻饼送到南京总统府,另外还要制作青菜头、菜花头干,还会把嫩菜花做成细末,然后添加鸡汁烧豆腐,这也是一种独创菜肴了。而每到秋季菊黄蟹肥的时候,姚夫人还会选择上好的阳澄湖大闸蟹派专人送给蒋介石食用。

    蒋介石年轻时的酒量也不错,但壮年之后就很少饮酒了。特别是和宋美龄结婚后,蒋在各方面受夫人的影响很大,饮食上更加趋于科学化、精细化。

    蒋介石是个严格的节制主义者,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少食多得。”他认为很多疾病都是人吃得太多引起的——这在当时非常难能可贵,因为直到现在,我们才开始强调节食的重要性。

    宋美龄在饮食上也是一个节制主义者。她还经常提醒蒋介石,宁可少吃,也不要频频赴宴。然而,宋美龄主张饮食西化,而蒋介石却是固守着自己的口味,这种差别从夫妇二人的早餐上就可以看出来。

    蒋介石的早餐食谱是固定的,被侍卫官称为“早餐三味”:木瓜、炒蛋、酱瓜。

    看似简单,实际上这三种食物的食材来源并不简单,而且是经过多次调整后确定的。以木瓜来说,放眼中国也只有广西、云南的一些地方才有。而在抗战时期,蒋介石身居重庆,但当时物资运送非常困难,要保证其早餐中的木瓜供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蒋介石一开始并不是就喜欢吃木瓜,甚至还有些反感其味道。但因为常食木瓜对治疗胃病很有好处,于是,在医生和宋美龄的建议、监督下,蒋坚持吃了半个多月。其后感觉困扰自己多年的胃病减轻了不少,从此开始推崇食木瓜。最后,这木瓜直接登堂入室,变成了蒋介石早餐必吃的餐前水果。

    而在蒋夫人宋美龄眼里,木瓜不但养胃,更是美容驻颜的法宝之一。在美国医生的建议下,她坚持每天用木瓜水洗脸。效果如何,大家看一看宋美龄各时期的照片即知。

    得知蒋宋二人都喜欢木瓜,在台期间,各地官绅都竞相给士林官邸送木瓜,以至于士林官邸后来“瓜满为患”,弄得蒋介石常常把吃不完的木瓜送给手下吃。

    据为蒋介石服务了四十年的保健医生熊丸回忆,蒋在早餐时特别喜欢吃炒蛋,这种炒蛋可不是一般的炒鸡蛋,它的制作过程非常特别,蒋介石甚至还将其命名为“黄埔蛋”。

    1924年,蒋介石接受孙中山的委任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期间,力主节制饮食,提倡吃“革命大锅饭”。但饭食简单的同时也得保证均衡营养,为此,作为校长的蒋介石还是享受了一份独家待遇——每天早餐加一个炒鸡蛋。

    黄埔蛋的做法是:把鸡蛋打碎,用力打匀,加葱花、料酒、胡椒粉,等油六成热的时候急火煎炒而成,味道鲜美特别。据我分析,蒋介石对黄埔蛋的钟爱,可能也带有一种怀旧情结——毕竟,当时黄埔军校所有人中只有蒋一人才能独享这种待遇。

    制作这种蛋看似简单,其实却很考手艺。首先,要保持鸡蛋的鲜嫩必须先加入一点冷水、一点料酒。此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人工搅打的手法。其标准是:蛋液搅打完成后,筷子放在蛋汁中是不会倒的。这个要求一度难倒了士林官邸的很多大厨。我总结的秘诀是:搅打蛋液一定要沿着一个方向进行,且施力均匀,使蛋汁表面保持一定张力,如此反复才能达到上述标准。

    在我们中国人传统烹饪习惯里,常用的鸡蛋做法无非炒、煎、蒸、煮,还有就是蛋卷,如蛋卷包肉等。老百姓家中最常见到的也无非番茄炒蛋、春芽炒鸡蛋、韭菜炒鸡蛋等。看起来简单,其实这些菜要做得好也很讲究功夫,首要一点就是处理好蛋汁,其中的一个诀窍是加一点料酒(一个鸡蛋加四五滴量),如此就能增嫩增香,使一道家常菜变得更加鲜美可口。

    这个方法有古书记载为证,清代大才子袁枚就在《随园食单》中说:“鸡蛋去壳放碗中,将竹箸打一千回蒸之,绝嫩。”

    而据文学专家考证,《金瓶梅》第44回中,李瓶儿吃饭,桌上有一碟“摊鸡蛋”。其做法就是把韭菜和在鸡蛋中打匀,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韭菜炒鸡蛋。

    这里,一定要记住一个小关键:打鸡蛋最好用竹筷或者木棍,千万不能用铁器,否则会大大影响鸡蛋的味道。

    从现代饮食保健理论看,鸡蛋被认为是人类最完美的食物之一,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传统上虽被认为是素菜,实际上营养物质等同于荤菜,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食品之一。但是,鸡蛋的缺点是胆固醇含量高,每天一个为宜,老年人则要少吃蛋黄。

    另外,鸡蛋养生也是中国人传统的养身法宝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各地都曾风行过一种醋蛋疗法,据说可以防治高血压。具体做法就是鸡蛋一个,醋60毫升,煮熟后晨间空腹服用,连服七天。

    书接上文,话说这黄埔蛋的做法是既炒又煎,口味外焦里嫩,算是相当特别的一种做法。国民政府时期,在蒋介石的指示下,这道菜还被列入接待外宾的国宴菜单中。

    上世纪50年代,台湾圆山饭店建成后,成为台湾当局招待贵宾的固定场所。1953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到台湾,下榻之处就在圆山饭店。为表敬重,店方每日会在尼克松的早餐中加一个黄埔蛋。

    其实,蒋介石之所以会如此钟爱黄埔蛋,除了感情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蒋介石很少吃肉,因之吃蛋就成了解馋的一种办法。晚年的蒋介石身体十分虚弱,一旦犯病好几天都只能吃流食。等身体好转一些的时候,蒋介石往往会吩咐侍卫:“早餐来一个黄埔蛋就可以了。”

    也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宋美龄接受美国医生的建议,下令取消蒋介石“每日一蛋”的食谱。此举甚至引发了内务科的争论,蒋介石也表示反对。而宋美龄的理由是:鸡蛋胆固醇高,会引发高血压。她说:“中国人对肉和蛋的推崇是因为贫穷,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真正有营养的反而是蔬菜。”

    于是,在夫人的强烈要求下,蒋介石延续几十年的黄埔蛋早餐停了一段时间,只有在招待客人的时候才能趁机解一下馋。

    说起来,蒋介石这“早餐三味”的最后一味实在太常见,酱瓜,不论在以前还是现在,恐怕是每个中国人都曾吃过的开胃小菜。而关于喜食酱瓜的爱好,是蒋介石幼年时就形成的——蒋介石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一家人就靠咸菜就饭充饥。

    说起来,酱瓜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烧一锅盐水,把洗净的小黄瓜放入盐水中,然后放到坛子里封口腌泡,一两个月后,脆嫩可口的酱瓜就可以上桌了。于是,腌酱瓜也成了蒋介石对儿时的美好回忆之一,这小小一碟酱菜,也成了他常食的佐餐佳肴。

    到台湾后,由于当地不产小黄瓜,蒋介石就派人从日本专门采买,务必保证早餐的供应。

    袁枚的《随园食单》中也记载有酱瓜的做法:“将瓜腌后,风干入酱,如酱姜之法。不难其甜,而难其脆。杭州施鲁箴家,制作最佳。据云,酱后晒干又酱,故皮薄而皱,上口脆。似生姜取嫩者,先用粗酱套之,再用细酱套之,凡三套而成,加蝉蜕入之,则久放不腐。”堪称制作酱瓜的绝招,颇有些巫术色彩。

    蒋介石吃饭,常备的菜是一碗不腻的鸡汤、一份盐笋,还有酱瓜、黄埔蛋。宋美龄是讲究西餐的,吃饭时,往往是蒋介石这边咸菜鸡汤,而宋美龄则是蔬菜沙拉,中西分明。两人有时候互相调侃。蒋介石说宋:“你真是前世羊胎,怎么这么爱吃草呢?”宋美龄则回敬蒋:“你把咸笋沾上黑糊糊的芝麻酱,又有什么好吃呢?”

    蒋介石一般水果都吃,但不爱吃苹果。宋美龄是特别喜欢吃苹果。晚餐一般夫妇俩都是稀饭,外加盐笋、芝麻酱,饭后就是散步聊天。生活规律,健康科学。

    对于笋,蒋介石也是非常钟爱,有时新鲜的竹笋运到官邸后,蒋介石会亲自查看、把玩。笋做成的菜里,蒋最喜欢油焖春笋、笋尖炒豆腐。

    这些菜其实现在都可以再复制开发,笋尖炒豆腐中的笋一定要嫩,最好用石膏点的豆腐,炒成的菜非常嫩。笋是粗纤维,十分利于胃肠蠕动,有通便的功效。

    在水产类里,除了家乡的海鲜,蒋介石还喜欢吃鱼,如西湖醋鱼。这西湖醋鱼的做法是先把鱼清蒸,然后把鱼过油再浇汁。蒋府有个厨师叫陈杏奎,他做鱼有一套独到的方法,讲究保持鱼的原味,而无须加入过多调味料,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提升。

    这一点我举双手赞成。我自己在做河鲜海鲜时也不主张加入太多辣椒、花椒一类的东西——这样虽能去腥却也掩盖了鱼鲜本身的香味。烹制其他河鲜或者海鲜,如炒蟹肉,最好就是把蟹肉抠出,加上木耳或白萝卜片来清炒。

    在台时期,士林官邸为了迎合蒋介石的喜好,开发出了很多创新的菜式,比如瓦块鱼、鲜黄鱼、生炒鳝鱼丝、烧海参、炝青蛤、佛跳墙、黄焖鳝鱼块等。其中黄焖鳝鱼块是蒋介石最爱吃的菜之一,其做法是现杀鳝鱼,切成块,红烧加黄酒焖熟——属于杭帮菜的做法。

    还有就是炒鳝糊,这道菜蒋介石要求加笋。炒鳝糊本来是地道的上海名菜,本来不加笋,但经过厨师的不断改良,也成为一道传世佳肴。

    从饮食习惯上来看,蒋介石比较刻板,口味数十年如一。但从食补养生的角度上说,他做得还是非常成功的。据说蒋介石的饮食原则有七:

    少食忌饱,适可而止。

    不吃甜食,适应淡菜。

    拒饮浓茶,少沾辛辣。

    不饿也食,及时进餐。

    荤素搭配,菜色调和。

    勤吃豆腐,远离痴呆。

    芒果当茶,香蕉润肠。

    这第三条饮食习惯,有时也有例外。在重庆期间,蒋介石也曾爱上吃辣椒,无辣不欢,后来被宋美龄给校正过来了。

    实际上,蒋介石“菜色调和”的提法也非常领先,他要求自己的餐桌上一定要有黑色、绿色、白色、黄色、红色的食物——与最近几年流行的“五色五养”其实是一致的,

    另外,士林官邸独创的一套“豆腐菜”自成一大菜系,不但花样百变,也有许多创新,如豆腐虾仁、豆腐黄鱼、豆腐莲子、豆腐海参、豆腐鲍鱼等。

    可以说,在不断揣摩蒋介石及其家人口味的过程中,蒋府厨师对中国的传统医学和饮食典籍多有借鉴,也从另一个角度传承和发展了中华美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