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迷宫labyrinthe下载:测测你的智商:常规智力、流性智力、结晶智力, - 薛涌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2:34:13

测测你的智商:常规智力、流性智力、结晶智力,

默认分类 2011-02-18 08:07:00 阅读377 评论2   字号: 订阅



智商测试的是智力。那么智力是什么?以下是心理学界一个常见的定义。

智力是一种非常基本(或者说常规)的脑力。这主要包括推理、计划、解决问题、进行抽象

 

思维、理解复杂的思想、迅速地学习,以及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这并不仅仅是指以书本为

 

基础的那种狭隘的学术技巧和考试能力,而是反映着理解我们的环境的更广、更深的能力:

 

捕捉信息、理解事物的意义,或者理清解决问题的头绪。

这样宽泛的定义,未必就是心理学界的共识。不过,几乎所有研究智力的专家都同意:智力

 

包括抽象推理、解决问题、学习知识的能力。另外,大多数专家同样相信记忆力和大脑运转

 

速度属于智力的一部分。大约一半的专家还把一般性知识和创造力划入智力的范畴。

我们讨论的智力,基本限于上述这些范畴。之所以将智力如此定义,恐怕还应该追溯到20

 

纪初由英国心理计量学家Charles Spearman所提出的“基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

 

)的学说。这个“基本智力”,在心理学界简称为g,也可以理解为基础智能。通俗地说,

 

人虽然各有所长、术业专攻不同,但是,聪明人就是聪明人。虽然这个聪明人的各项具体能

 

力之间有强弱之别,但如果你在一方面聪明,在其他方面往往也聪明。你看看那些高考状元

 

,他们总是各项得分都很高。清华的理科学生也许文学才能不及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但和那

 

些考不上大学的人比,他们的语文能力还是高得多。按照智商的理论,无论你想在任何领域

 

取得成就,如果常规智力太低,则一切都不可能。

Charles Spearman的这一理论,起源于他在乡村学校对一个24个孩子的班级做的测试。这一

 

测试是让学生分辨音高、光度和重量。同时,他还要求老师和班上两个最大的孩子分别给全

 

班同学按聪明度排名。结果他发现,按这些不同方法衡量出来的结果,有着显而易见的正向

 

相关性。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在一方面强,在其他方面也强,虽然具体各个项目之间的正向

 

相关性强弱有所区别。这促使他从事了一系列心理测试和计量研究。后来他在另一个上流社

 

会的学校将学生在古典、法语、英语、数学、辨音、音乐等方面成绩和测试进行比较,得出

 

了各科之间相关性的表格:

 

            古典     法文     英文     数学     辨音     音乐

古典     -           .83        .78        .70        .66        .63

法文     .83        -           .67        .67        .65        .57

英文     .78        .67        -           .64        .54        .51

数学     .70        .67        .64        -           .45        .51

辨音     .66        .65        .54        .45        -           .40

音乐     .63        .57        .51        .51        .40        -

 

 

这个表格,稍加解释就很容易理解。需要解释的地方是表格中的数字。这个数字所表示的是

 

我们上面反复提到的“相关性”(correlation)。把这种相关性进行量化,所用的工具叫

 

“相关系数”(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相关系数”1,代表着两个变量之间“

 

完美的相关性”,也就是说一个变量百分之百地跟着另一个变量变。比如,当你数学考了满

 

分时,语文也考了满分,而当数学得了零分时,语文也得零分,两者的相关系数就是1。如

 

果相关系数是零,则证明两个变量之间毫无关系,找不出任何相关的线索。如果相关系数是

 

负值,则体现了负向的相关性,比如你数学分数越高,语文分数就越低,两者就是负向相关

 

。相关系数总在1-1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一般1-1仅有理论上的可能,几乎所有真实的系

 

数都应该是正负零点几。举几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对具体的相关系数有些直

 

觉的把握。比如,身高和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是.70左右,夫妻之间身高的相关系数是.30

 

父亲和儿子之间身高的相关系数为.50,成人在一周前后两次体重测量的相关系数是.97,说

 

明一般人在一周之间体重基本没有变化。 .30的相关系数似乎很低。但是想想看,大部分夫

 

妻的身高还是成一定比例的,即丈夫略高出妻子半头。

当我们了解了相关系数的意义后,再看这个表格就有吃惊的发现。第一,在总共30个相关系

 

数中,只有4个低于.50(这也是父子身高之间的相关系数)。可见,学生在各科之间的表现

 

是密切相关的。第二,整个表格的分数,基本上都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次下降。古典训

 

练显然是最重要的科目,其分数和其他科目的相关性最大。音乐则是排在最后,和其他科目

 

相关性最小。这种顺序,最后发展成为智能等级。比如在这个表中,古典训练的程度,是最

 

能体现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音乐则是最不能体现综合能力的。如果你到中国的高中去问:

 

数学好的学生聪明还是语文好的学生聪明?或者文科学生聪明还是理科学生聪明?中国的师

 

生大致回答是数学或者理科好的学生聪明。但按照Charles Spearman的数据排列的上表,则

 

显示语文或者文科比数学更能代表人的智力。第三,有些科目的相关性合乎我们的常识。比

 

如,古典训练主要包括拉丁文、希腊文。它们既是古文,又是外语。同是外语的法文,和古

 

典学科的相关性最大(.83)。其次是英文(.78),虽然是母语,但和外语同属于语言类。

 

这三门语言,都反映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但是,辨音和音乐之间居然相关性最弱。Charles

 

Spearman让该学校的音乐老师评比学生的音乐能力,自己测试学生辨别音高的能力。两者应

 

该属于一项能力,怎么可能相关系数还不如古典与音乐之间高?

Charles Spearman的测试和计量方法,在当时就受到包括比奈在内的许多同行的怀疑和批评

 

。比如,他得出的许多相关系数超过了1,进入了理论上不可能的领域。而他仅将之解释为

 

测量误差,然后想当然地“去除误差”,把相关系数改成了1,即完美的相关性。我个人的

 

一个疑问则是:古典学科之所以成为“纲举目张”的学科,是否是因为当时英国上流社会对

 

之最重视,乃至最聪明的学生精力主要用在这里?达尔文少年时上过一所著名的寄宿贵族学

 

Shrewsbury School。但他日后回忆说,他在那里的教育都是浪费时间。那时科学几乎在

 

学校不存在,课程都是严格的古典训练,最多有点属于希腊学术的欧几里得几何学,还让达

 

尔文有些兴趣。Charles Spearman的时代虽然已经是100年后,但欧洲的古典传统恐怕还非

 

常顽固,致使孩子们把聪明才智更多地用到古典训练上。当然,这些都有许多讨论的余地。

 

最糟糕的是,后来的一系列心理计量实验,并不能证明Charles Spearman所揭示的各项能力

 

之间近乎完美的相关性等级:在其他实验中显示的各种相关系数远没有他所说的那么高、那

 

么整齐的规律。即使根据他自己的数据重新计算,得出的结果也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显示出

 

是法文而非古典与各科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许多学者指出,Charles Spearman希望在他的

 

资料中看到他自己想看到的东西,为了保证自己理论模型的数学完美性而不顾事实。

但是,Charles Spearman的大结论和证据是非常有力的。人有一种“基本智力”。任何专长

 

,都不可能离开这一基础。工程师出身的他,把“基本智力”或者心理学所说的“g因素”

 

比喻为大脑皮层或整个神经系统的自然能力或者能量(the nature of anenergyor

 

powerwhich serves in common the whole cortex or possiblyeventhe whole

 

nervous system),代表着认知过程的总体(the totality of cognitive operations)。

 

个别的专项能力则由特别的神经系统所构造出特殊的“引擎”来驱动。但在这个“引擎”中

 

,还要运用“基本智力”所提供的能量。这一论断的魅力,一直延续至今。因为不管心理学

 

家们怎么进行实验、怎么颠覆他那过于完美无缺的智力构造,大家很难否定各种能力之间正

 

向的相关性,很难见到相关系数是零或者负数的现象。另外,智力构造的等级似乎也存在,

 

虽然这种存在不像Charles Spearman构造得那样整洁清晰。智商的发明人德国心理学家

 

William SternCharles Spearman的常规智力的理论很有保留,特别提醒说虽然一些人都

 

拥有大致相当的“基本智力”,这种高智力在有些人身上表现为良好的分析综合能力,在另

 

外一些人身上则表现非常突出的接受和领悟能力,每个人都是非常不同的。但是,智商的发

 

明,意味着给每个人的智力打一个总分,不管大家的专长是什么。这也等于承认了有一种“

 

基本智力”的存在。

美国心理学家Arthur R. JensenJohn B. Carroll几十年的研究,有力地印证并深化了

 

Charles Spearman的理论。因为他们的工作,基本智力g实际上统治了现行的智商理论和智

 

商测试。也就是说,不管人的具体专长有什么不同,作为能力的基础,人都有一种基本智力

 

g。这就像运动员一样,大家可以从事非常不同的项目:体操、花样滑冰、游泳、马拉松、

 

举重、拳击、篮球、足球、橄榄球、乒乓球,等等。这些项目对身体的挑战非常不同,要求

 

的天赋也大相径庭。但是,我们大致还可以说,运动员都有一种基本的身体素质。不管他们

 

从事什么项目,他们的这种基本身体素质都高于常人。举例而言,如果你肌肉质量不好,速

 

度、力量和耐力都在普通人之下,你就无法在上述任何一个项目上成功。在智力上,基本智

 

g所指的就是这种基本的素质。在实践中,我们无法设计出一个纯粹的基本智力g的测试,

 

因为即使是最纯粹的智商测试,也是对具体能力的测试,如对数字、语言、图像的解析,等

 

等。基本智力g在这些测试中,都会被测试所涉及的具体能力所“污染”。但是,因为具体

 

的能力和基本能力有重大的相关性,专家把这些测试的结果加以综合分析,还是可以把基本

 

智力g给“提炼”出来。这样,基本智力g和智商大致也就成了可以互换的同义词。

Charles Spearman不仅用基本智力g区分人的智能水平,而且还创造了“基本智力”含量(g

 

loading)的概念,我们可称为“智力含量”,力图解决什么智商的人适合从事什么类型的

 

工作的问题。这对于在实际生活中如何量才使用或人尽其才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今美国智商

 

理论最坚定的捍卫者之一Arthur R. Jensen,用科幻的方式对Charles Spearman的这种方法

 

进行了非常通俗形象的解释:假设一队火星人降临地球,并闯进一家酒店。他们没有地球人

 

关于酒的知识,更没有对酒的定义,面对眼花缭乱的酒瓶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对不同的酒

 

评价分类。如果他们有化学试验设施,测一下每个瓶子里的液体的酒精含量,自然一切真相

 

大白。但是,他们又没有这些设施。最后,他们终于想出一个聪明的办法:品尝每瓶酒,看

 

看喝完了以后自己是否能够按照一条直线走路。有的酒,比如啤酒,喝了几杯后仍然可以清

 

醒地沿着一条直线走路。但有些烈性酒,半杯下去就走不成一条直线了。于是,他们以这个

 

标准对酒的强度进行排名:喝半杯后就走不成直线的是高强度酒,喝一杯后就走不成直线的

 

是次强酒,喝两杯就走不成直线的是中性酒,喝几杯后仍能走成直线的是弱性酒……

Charles Spearman的方法,其实就是这种火星人测酒的方法。“基本智力”虽然不容易定义

 

,却不等于不存在。这种存在的东西,总有办法展示出来。最有效的办法是回到我们的常识

 

。那些弱智的人,即使没有智商测验也很容易被普通人辨认出来。让这些人和普通人一起参

 

加各种智商测试,在那些“高智力含量”的题目上,这两组人的区别非常明显。在“低智力

 

含量”的题目上,这两组人的区别就明显减小。另外,那些绝顶聪明的人,在生活中也经常

 

得到普通人的公认,并且他们的成就明显超过常人。把他们和普通人放在一起进行智商测验

 

,结果还是同样:那些“高智力含量”的题目,很容易分出两组人的区别。聪明人基本全做

 

出来了,普通人很难做出来。而在“低智力含量”的题目中,两组人大致差不太远。用个再

 

通俗些的比喻,如果爱因斯坦和一个考不上大学的人一起学习量子物理,结果肯定是天上地

 

下。这说明量子物理是高智力含量的科目。但是,如果两个人都在超级市场的收银台工作,

 

也许爱因斯坦表现略好些,但两人大致差别不大。因为这是个低智力含量的工作,英雄无用

 

武之地。Charles Spearman就是以这样的原则进行反复测试,特别注意把不同类型和性质的

 

题目区分开,每组测试运用的是有共同性质的题目,然后比较结果,挑出哪些测试对聪明和

 

笨人之间最有区分力。这就像火星人品酒一样,一喝就醉的酒肯定最烈,反复喝也不醉的则

 

没有什么度数。“智力含量”高的测试,一下子就把各色人的能力区分得清清楚楚。“智力

 

含量”低的题目,则如同超级市场收银台的工作,不太容易把聪明和笨人区别出来,埋没了

 

不少英雄。

这些测试最终的结论是:“基本智力”不限于某一学科。词汇、数字、积木等测试都可以拥

 

有很高的智力含量。不过,“基本智力”含量高的测试,往往涉及比较复杂的认知活动,要

 

求受试者捕捉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把握抽象的概念、进行推理分析、在看似不同的事物之

 

间看到相同点、从现有信息中得出结论,等等。Charles Spearman认为“基本智力”特别强

 

调归纳和推理,是创造型而非复制型,需要大脑对想象、符号、词语、数字、概念有复杂的

 

操纵能力,以应付新环境的挑战,而不是简单地从大脑记忆中提取既有的知识来完成例行的

 

工作。

以下是高智力含量的测试题例:

词语类比:

Cut(切)与sharp(锋利)的关系类似于burn(烧)和下列哪个词的关系?

Fire (火) ,flame (焰) ,hot (热) ,hurt(伤害)

 

完成下列的数字序列:

14253__

81496436492536__

 

算术推理:鲍伯比他现年7岁的妹妹大一倍。当他妹妹40岁时,鲍伯将是多少岁?

智力含量一般的测试,则有句子填空、手书,或者数数的速度、用各种七巧板式的玩具解决

 

问题,等等。低智力含量的测试,则包括简单加法的速度、计点速度、把指定的数字或字母

 

画掉(测试速度和精确性)、记忆数和字、死记硬背、反应时间(如看到指示的光点后迅速

 

按动按钮)。

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可以按智力含量的高低依次分为四类:(1)关系型,(2)联系型,(

 

3)感知型,(4)感觉-运动型。前面已经讲过,Charles Spearman对英国上流社会的一所

 

学校的研究揭示,学生各门成绩中,语文类(古典、法文、英文)最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数学还在其次。这和我们中国人一般印象中理工课学生更聪明的印象正好相反。其实,按上

 

述智力含量等级分析,Charles Spearman的研究结果和我们中国人的一般印象可能都对,两

 

者并无矛盾。那个学校的各门成绩并不是智商测试的成绩,只是反映了智商在现实中运用的

 

结果(学习成绩)。Charles Spearman反复强调,关键是测试的性质(如检查受试者能否有

 

效地在不同事物中建立关系,还是机械重复的能力),而不是内容(如属于哪个学科)。同

 

样是语文,拼写的智力含量很低,类比的智力含量则很高。因为前者可以通过死记硬背完成

 

,后者则要随时在不同的事物中建立联系。数学也是如此。简单的计算所需要的智商很少,

 

但运用数字运算来解决问题则属于高智商的活动。比如,“鲍伯比他现年7岁的妹妹大一倍

 

。当他妹妹40岁时,鲍伯将是多少岁?”一题,20%的成人居然回答为80岁。这显示了他们

 

智商较低。但这不是因为他们不会计算。至少他们知道40280,懂得乘法。解决这个问

 

题的计算,其实就是两点:你会算71倍就是再加740747。算错了的那些人,不是不

 

会运算,而是不知道事物之间的关系。

再举一个例子。前面介绍过的著名的Wechsler智商测验中有一项数字重复游戏。考官念一个

 

无规则的数字系列(如64915),受试者则要马上重复出来。这是一种短期的

 

数字记忆。考官先从两三个数开始,然后数字越来越长,直到受试者重复不出来,以此确定

 

你短期记忆的“长度”。这种重复,有正向重复,还有反向重复。也就是说,当听到64

 

915时,你不仅要跟着说64915,还要倒着念:51946

 

这正反两种重复,都不是高智力含量的测试。但是,反向重复的智力含量比正向重复的高得

 

多。道理在于正向重复只需要机械记忆,反向则至少要求你的大脑把数字的秩序重新确立一

 

下。

我不妨讲一下我们一家三口做前面那组高智力含量的题的经验。我们三人的背景如下。我们

 

夫妻都是文革时期长大,从小没有好好读书。上了高中后赶上恢复高考,分别在北京的文科

 

类和浙江省的外语类中考进前十几名,并分别进入北大中文系和复旦外文系。这点优胜记略

 

,大致证明我们是聪明人。不过,这要打许多折扣。当时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

 

怕”,最聪明的学生都去学理科,我们则去了文科班。真若学理科如何?妻子比我聪明许多

 

,也许表现好一些。我大概能考上大学,但是否能进重点则并无把握。我最好的高中同学,

 

在理科上能力绝对高出我一头,也不过上了浙江大学,而且事后对我承认:他怎么努力也考

 

不到清华的录取线。可见,我最多属于中上之才,妻子则潜力不可知。更重要的一点,我们

 

当时都从高中就文理分班,在文科班学了很少的数学,高考以后几乎再没有碰过。如今将近

 

30年过去,当年的高中文科数学也忘得一干二净,能记住的多是小学的算术。这就使我们成

 

为智商测验数字题部分的理想受试者。根据智商的理论,高智力含量的题目,测试你面对全

 

新的挑战能否发展出一套对应方式并以此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点在“新”,在于你事先毫

 

无准备。同样的新挑战,对你的重复次数越多,智力含量越小。等你经过反复演练,熟悉了

 

“题型”,那么即使得分很高也无法反映你的智力水平。女儿你年龄十岁。根据智商理论,她

 

需要长到16岁才能达到成人的智商水平,如今智力发育远未成熟,在测试中表现和成人应该

 

明显有距离。

全家人测试的结果,证明了我们日常的印象:妻子智商明显高出一头,小女虽然表现很好,

 

但仍未达到成人的水平。第一道文字类比的题,大家都很轻松地找到答案:“切”和“锋利

 

”的关系,最接近于“烧”和“热”的关系。小女虽然迟缓一些,但她的思维程序令人鼓舞

 

。她事后告诉我:她先建立“切”和“锋利”之间的关系,然后试图在“烧”和另外四个字

 

中建立平行的关系,最后找到了“热”,并且解释说:“你要用“锋利”的东西来“切”,

 

用“热”的东西来“烧”。”这种逻辑关系的建构能力,正是智商测试所力图发现的。

表面看来,我们做这道题快,全在于我们家庭的“文科智力”。我本科读文学,博士读历史

 

,妻子则从本科到博士全是语言文学。女儿主要兴趣也在阅读。文字之间的关系属于我们的

 

专业。不过,在后面两个数字系列中,确立关系的技巧和在文字类比中所运用的技艺非常相

 

似。第一组完成数字系列的游戏,全家人都非常迅速地解答出来:14253_

 

_中的最后两位数字,应该是64。但是,我和小女都是经过运算得出的结论:这一系列

 

的规律总是+3 -2 +3 -2,只要按此规律计算,就能填上64。妻子则在一瞬间就说出结果

 

。我们摸不着头脑她何以这么快。她告诉我们,数字是两套模式的混合:1_2_3_4_4_5_6

 

,简单地顺着数下去就行了,我们那么计算实在太慢了。我觉得她这是撞上运气,就试下一

 

组:81496436492536__。老实说,我开始完全摸不着头脑,甚至

 

不相信自己能解出来。在这些数字间试了各种加减乘除后,突然领悟:81496436

 

492536__背后的规律和乘方有关:9786756__

 

这组数字的规律是-2 +1 -2 +1 -2 +1; 以此顺延,最后两位是45;把这两位新数字乘方

 

,就得出了1625的答案。整个过程至少花了我15分钟。小女乘法口诀还没有背会,按说无

 

法解答。不过,我在整个过程中启发了她许多,最后她还是勉强地算出来准确的答案,让我

 

这位当父亲的很骄傲。我向她解释:这组数字的秩序是潜在的,是8149643649

 

2536__背后的9786756__。你只有找到了后者的秩

 

序,才能理解前者。这是在事物之间建立更深层的关系的能力。但妻子一看此题,第一反应

 

就是“这大概和乘方有关”,并在1分钟之内解答出来,让我目瞪口呆。记住:她是30年前

 

高考文科班的学生,毫无数学训练。但文字游戏和数字游戏对她没有区别。她总能建立事物

 

之间的深层关系。20年前,我们一起从头学英语准备留学。她学习的速度至少比我快一倍,

 

4年后就进入耶鲁的博士课程。我是靠着她去陪读,最后勉强挤进耶鲁。当时家人说她是个

 

“语言天才”。其实,还远不止于语言。我在家里是“妻管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了。

心理学界常用的两个概念“流性智力”(fluid intelligence,简称Gf)和“结晶智力”(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简称Gc),更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基本智力”的内涵。用

 

最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流性智力”就是智能机制本身,指的是你的大脑有多好使,反映在

 

各种领域中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对新的题目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上。如前述的814964

 

36492536__数字系列的完形填空,就要依靠这种能力。下面的智力游戏

 

, 展示了两组图,要你从右侧一组中挑出一个来填补左侧问号位置的图像。



题目就这么简单,没有任何提示,也不需要你受过任何教育,甚至不需要识字。你不妨先中

 

断阅读,看看自己多长时间能做出来。实话说,我们全家一起比赛时,我这个号称“满腹经

 

纶”的博士愁眉不展,最后被小女轻松击败。实际上我根本没有做出来就被告知了答案。这

 

是她第一次接触这种东西,非常新鲜兴奋。她击败我的原因,就是本能地寻找各种图像中的

 

相关性,而且寻找的程序非常清楚:问号上面的图像是方块,下面问号位置的图像也应该是

 

。这就锁定了右侧组图中的三个方块。问号左侧图像底部全黑,问号位置的方块图像底部也

 

应该全黑。这样就锁定右侧组图下行的两个底部全黑的方块。然后再比图像上部的条块,应

 

该是右侧组图下行最右侧那个。因为那个方块上部的线条数量和位置不仅和左侧组图问号上

 

方的图像上部对应,也和问号左侧图像上部对应。把右侧下行最右侧的方块移到问号位置,

 

左侧组图四个图像排列就显示了清晰的逻辑。这些看似很简单,但女儿做出来后,给我解释

 

了半天我才明白。可见其对“流性智力”要求甚高。

与此相对照,“结晶智力”不是这样纯粹的脑力运行,而是这种脑力运行的结果,即在不断

 

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的知识,比如词汇量、一般性知识,等等。在这方面,年龄和经验有很大

 

的作用。小女不管做前面的图像游戏比我强多少,许多知识还是要问我。

另外一组智力概念,则是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L. Thorndike发展出来的“广度”

 

breadth) 和“深度”(deepth) 。顾名思义,智力的广度指人了解一些浅显容易的知

 

识(比如50%左右的人口所了解的知识)的能力;智力的深度则是指人解决复杂问题、进行

 

抽象思维的能力。Thorndike发现,一个人在智力的宽度和深度上的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专”并不意味着“窄”。正相反,有专业深度能力的人,一般性的知识面也很宽。Arthur

 

R. Jensen用自己的亲身经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他曾对一位智商仅有75(也就是在正常

 

智力和弱智的边线上)的年轻人进行了访谈。他让对方选一个自己最喜欢、也最精通的事情

 

作为交谈内容。对方选了棒球,并称自己不仅常看电视转播,而且经常和父亲现场观战。但

 

一深入讨论,Jensen发现这位年轻人连棒球比赛有几个队员上场都不知道,而且不懂每个选

 

手的位置,对比赛规则也糊里糊涂,有些自以为懂的规则实际是错误的;他只知道几个地方

 

队的队员名字,对一些世界级选手反而不知道。再问他自称很有兴趣的一些题目,如园艺和

 

汽车,他的知识就更少了。作为对比,他又用同样的棒球问题去问一个名教授。该教授声称

 

自己向来蔑视观赏体育,一生从来没有看过棒球,对之一窍不通,也无兴趣。但是真谈起来

 

,该教授不仅对主要的队和有名的运动员都很熟悉,而且轻松地回答了有关规则等的问题。

 

到了谈话的最后,那位教授自己也表示吃惊,说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居然还知道这么多关于棒

 

球的事情,还纳闷自己是从哪里获得的这些信息。而这位教授,在自己的领域内是位世界级

 

权威。这一对极端的例子,和许多中国人心目中那种陈景润式的专家形象大异其趣。高智商

 

的人,固然可以解决99%的人口所无法对付的问题,但是对50%的人口能够理解的事情,他们

 

懂的虽然未必比常人深,普通的知识面则比一般人宽得多。

显而易见,智力有着其自身的结构和等级。“流性智力”地位高于“结晶智力”。甚至可以

 

说,智力的实质就是“流性智力”,如同肌肉一样,年轻时期最好;“结晶智力”是由智力

 

创造的知识,自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比如,一些老年人,大脑已经有了明显的退化症

 

状,但“结晶智力”仍然很高。他们的词汇量、一般性的和专业的知识,是一生智能运转积

 

累的结果,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即使智商甚高也很难是他们的对手。但是,这不说明

 

他们在这个阶段的智商很高。心理学家把这个阶段的高“结晶智力”描述为一个“空壳”,

 

因为他们的“流性智力”已经萎缩,除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外,很难再进行更上一层楼

 

的创造。下图大致显示了“流性智力”和“结晶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一目了

 

然地说明了问题。

另外,智力的深度显然比智力的广度要重要。专家也好,天才也好,他们的价值在于能够解

 

决我们普通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够达到我们无法达到的“深度”。一个什么都知道一点的

 

人,比如一个对任何奥林匹克项目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却没有专业体育记者的深度的人,对

 

社会并无特别的价值。但是,在一般的智商测验中,“流性智力”和“结晶智力”、智力的

 

深度和广度都是测试内容。理由也很简单:你要检查智能本身,同时,要了解这种智能的有

 

效性,你也必须看看它究竟生产了什么。一个“流性智力”高的人,在阅读中遇到一个生词

 

,不用查字典就能猜出意思。因为他具有在上下文之间建立各种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结果

 

是他的阅读速度更快,自然而然,甚至在无意识中学会的词汇非常多。一个“流性智力”低

 

的人,不查字典就不会明白一个生词的意思。这使他的阅读非常缓慢,非常枯燥,非常有挫

 

折感。他自然不喜欢读书,吸收的信息、掌握的词汇也少得多。所以,在各种智商测试中,

 

一般都有些词汇的题目,也有些类似于“阿根廷位于哪个大陆”这类反映你的结晶智力或者

 

智力广度的一般性问题。

现在心理学家们大体承认,基本智力g虽然是指你的能力而非所积累的知识,但这种基本智

 

力水平高的人,一般而言脑子里积累的知识更多。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储量,和其大脑处理信

 

息的能力密切相关。大脑的“质”和知识的“量”无法分开。我们中国人把学富五车的人看

 

成是聪明人,看来也自有其道理。另外,John B. Carroll1993年的专著中把基本智力g

 

于智力结构的顶峰,以下的等级依次为词汇、数学、空间视觉、记忆等能力。最近脑神经研

 

究的进展,则给基本智力g的理论提供了生物学上的支持。欧美学者已经能够把大脑的几个

 

生理特征和智力联系起来。比如,在去除性别和身高等因素后,在磁共振图像中显示出的人

 

脑体积和智商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4,比父子之间身高的相关系数(0.5)略低,但已经非常

 

有意义。另外,在神经系统的运转效率上,聪明的人在执行同样的任务时所消耗的脑能量总

 

比一般人要少。各种脑波与智商的相关系数达到0.5~0.7之间。注意,这并不证明基本智力

 

是遗传决定的。基本智力的形成恐怕还是环境与基因互动的结果。但是,这种结果本身,毫

 

无疑问是因人而异的。也就是说,人的智商有着明显的不同。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选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