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演员郭振峰:揭秘拉登:一个生活在自己疯狂梦境中的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9:33:05

揭秘拉登:一个生活在自己疯狂梦境中的人

2011051308:02外滩画报莫书莹 胡攀

 

 

“先天条件如此优越的一个人竟然有如此疯狂的念头实在是令人咋舌。”曾经专访过本·拉登的CNN记者阿内特对《外滩画报》说。

 

当地时间512335,对于美国人民以及奥巴马政府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布了约9分钟的讲话,宣布历经了10年的生死追捕,美军终于在巴基斯坦击毙54岁的拉登。

 

出生于沙特富豪之家的拉登在过去十多年中被美国认为是全世界最危险的恐怖分子。他接受过精英教育,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极端理想主义者,以光复阿拉伯社会为己任,“当哥哥姐姐们迷恋于珠宝、名车,热衷于去巴黎或伦敦度假时,他则在思考如何用金钱服务于阿拉伯社会。小时候当他见到乞讨者时总会央求大人给予帮助,看见有朋友穿短袖衣服也会对他们进行严厉指责。”拉登的美国亲戚曾这样告诉媒体。

 

正是这样一个本来可以有无数种人生选择的年轻人最后却走上了伊斯兰极端主义的道路,并且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而肆意夺取无辜生命。从曾经充满理想的阿拉伯少年到丧心病狂的恐怖大亨,拉登走过了一条常人无法理解的人生路。

 

“一个被宠坏的富家子”

 

“又高,又瘦,作为亿万富翁的孩子,他本可以每年领着大约700万美元的零花钱,在沙特过无忧无虑的奢侈生活,而不是成为全球头号恐怖分子。”《每日电讯报》在拉登被击毙后撰文评论说,他的一生就是“一个被宠坏的富家子”能演绎出的最糟糕故事版本。

 

奥萨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登1957年出生于沙特阿拉伯的中部城市吉达(Jidda)的一个望族。“他的童年生活宽松而富裕,上的是吉达最有名的私立学校,学生们穿英式预科生制服,而不是阿拉伯传统服装,同校的还有沙特阿拉伯的王子,少年拉登长得又高又瘦,在学校的足球队里因为高超的头球技巧被选为出色的前锋,课余之外他还喜欢骑自己的阿拉伯赛马。母亲则会在晚上穿上香奈儿的礼服参加沙特王室的宴会”。《华尔街日报》曾这样描述拉登的少年生活。

 

本·拉登家族的财富多数来源于拉登的父亲,穆罕默德·本·拉登,一名出生在也门的农民,二战后移民沙特从事建筑业。老拉登甚至连大字也不识几个,但就是这样一名卑微的外来者,却在沙特将家族生意经营得风生水起,很快拿下几个重大建筑工程,在荷包迅速鼓起的同时还攀上了沙特王室这样的显赫朋友。

 

1958 年,老拉登又以近乎亏损的方式承接下了翻修圣地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以及伊斯兰教最神圣的圣地之一,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的工程,使得本·拉登建筑集团声名鹊起。1960 年代,当时的沙特国王费萨尔对老拉登青眼有加,决定将包括宫殿翻修、军事设施建造等沙特国家建筑项目都独家授权给拉登建筑集团实施。这个由也门农民一手建立起的家族企业迅速扩张成价值50亿美元的中东建筑业巨型航母。

 

与老拉登所有的50 个孩子一样,奥萨马在读书时就被要求趁着暑假到父亲的建筑工地帮工。这段经历使得他对于造路建房等工作非常在行,1997年,当记者彼特·阿内特代表 CNN 前往阿富汗山区深处对他进行采访时,拉登甚至向这群来自西方媒体代表展示了自己在建筑方面的才能,“你们进来的那条路就是我自己在10年以前亲自造的。”他骄傲地说道。

 

老拉登在1967年死于一场空难,给家族留下了数十亿美元的遗产,后来有媒体猜测说,作为他的近亲属,奥萨马·本·拉登至少可以分得数千万美元家产。

 

老拉登对于儿子寄予厚望,给他取名“奥萨马”,即“年轻的雄狮”,并给了他最好的生活环境,来往的朋友非富即贵,还送了一匹骏马作为他的15岁生日礼物。

 

但一些与本·拉登家族保持亲近关系的人也反映在这个家族内部,奥萨马永远是属于一个异类。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他的叙利亚母亲,这是老拉登的四位妻子里唯一来自沙特以外国家的女人。传说这桩婚姻是老拉登在某次度假中的一次艳遇,而奥萨马则是他俩唯一的儿子。由于婚姻结合得并不光彩,奥萨马的母亲被家族内部看作是一个“奴隶”,而他则是“奴隶的孩子”。

 

《纽约客》记者Mary Anne Weaver曾引用一位本·拉登家族友人的话,“在沙特的上流圈里,极少有人像他那样双亲都是外国人,这令他的处境非常困难,大家都将他看作是一个外来者。”

 

而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在制作一部关于拉登纪录片时曾援引他的一位兄弟的话:“奥萨马是众多兄弟中唯一一个没有去西方游历过的孩子”。

 

这使他在家族的年轻一辈里显得分外格格不入——家里的其他孩子对于西方社会非常熟悉,他们继承了家族数十亿美元的生意,甚至还取得了包括大众汽车、迪斯尼玩具等在中东的销售权,其他一些人甚至还选择久居美国;而奥萨马则完全不同,相比他的那些高度西方化的兄弟,他则更像一名传统的沙特孩子,幼年开始受瓦哈比教义的影响,是一位高度阿拉伯理想主义者,并且对西方世界保有强烈抵触情绪。

 

“一个生活在自己疯狂梦境中的人”

 

与所有的阿拉伯男人一样,拉登在17岁时娶了一位表亲为妻,不久进入吉达的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经济,这被认为是他生命中的一段重要时光。在那里,他结识了穆斯林兄弟会的巴勒斯坦成员阿卜杜勒·阿扎姆(Abdullah Azzam),后者后来成为拉登的精神导师并帮助他形成建立基地组织的初步构想。“阿扎姆相信,虔诚的穆斯林应当努力将曾经受过穆斯林统治的地方重新统一起来,也就是恢复七世纪时的‘哈里发’统治,后来这种思想成为拉登以及基地组织的精神指引。”《华尔街时报》描述说。

 

“一名本来应该继承家业,成为建筑商人的年轻人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光复伊斯兰的‘圣战’中去了。”《纽约时报》评论说。

 

CNN 记者阿内特将拉登称作“一个生活在自己疯狂梦境中的人”。作为第一位对拉登进行专访的西方记者,他向《外滩画报》回忆说,在1997年的那次专访中,拉登滔滔不绝地向来自西方的记者讲述了他梦想中的伟业——一个统一的阿拉伯世界,版图横跨亚非欧大陆的50 个国家,从北非到巴尔干,到整个中东(当然包括以色列),穿过中亚一直延伸到印尼和菲律宾,而他作为“阿拉伯世界的王子”必将完成这项霸业。

 

拉登对于自己认定的事业和理想是如此之坚定,甚至于他认为自己在90 年代初先后被沙特和苏丹驱逐的经历也是一场“试炼”,就像神对于先知穆罕默德的试炼一样,正好说明他就是“被选中的人”。而就像在7世纪穆罕默德带领穆斯林将异教徒驱逐出北非和中东一样,现在轮到他来完成奇迹了。

 

“说实在的,一个拥有巨额财富,优越家境以及良好教育背景的人竟然有如此疯狂的念头实在令我咋舌。”阿内特回忆说,当采访结束后他曾与当时的制片人偷偷讨论说是否刚刚采访了一个患有狂想症的疯子。

 

“一方面是极端疯狂的恐怖主义者,一方面是高度虔诚的理想主义者。”这是以阿内特对于这位未来恐怖大亨的鲜明印象,后来他们以这样的印象为灵感,为那段专访取名为“神圣的恐怖分子”。

 

为了达成理想,拉登自30多岁就开始为达成事业迅速积累财富,其中包括自家族中继承的产业以及他自己建立的一些事业——合法的或非法的,并开始用这些钱建立自己的基地组织并资助世界各地的圣战组织,比如说在1992年时他曾资助500名被巴基斯坦驱逐的圣战组织成员,这些人后来全部投靠了拉登。

 

虽然也有传言称作为富家子弟,拉登在青年时也曾有过一段寻欢作乐、追求女人的短暂时光,但那并不是这个野心勃勃、妄想光复哈里发王朝的富有男子的人生主旋律。尤其是在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后,拉登开始过一种清教徒式的生活。

 

他的一位妻子在 2002年时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曾透露说,在整个 90年代里拉登生活非常节制,只吃面包、酸奶、蜂蜜和椰枣,极少吃肉。同样与拉登有过接触的美国记者约翰·米勒回忆说,这位恐怖大亨像一个苦行僧,居住简陋,衣着简朴,甚至还打着补丁。“我的事业需要钱,而我个人不需要。”拉登告诉米勒。另外有报道说,当他的一名妻子因为生活实在艰难要求离婚时,保守的拉登一口同意,并且说:“我同情和尊重你的决定,我的事业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承受的。”

 

虽然早年参与了在阿富汗抗击苏联的战争,但拉登始终坚信,苏联人只不过是他光复阿拉伯世界路程中微不足道的小石子,相比之下,美国则是他最大的敌人。尤其是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美军迅速驻扎海湾的行动使得拉登既震惊又不满,这加深了他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主义”的印象,认为自己是代表着贫穷和正义的穆斯林,而其他欢迎美军驻扎的阿拉伯国家则已经被“异化”,成了美国的帮凶。

 

1997年,拉登在接受阿内特的专访谈到为何如此憎恶美国时说:“无耻的美国人在这个世界上使用双重标准。一方面他们想要征服我们的世界,窃取我们的土地,妄想统治我们,另一方面他们还想要我们无条件地臣服,如果我们拒绝,他们就称我们是恐怖分子。”

 

在那一次采访中,拉登毫不讳言对美国的厌恶,而作为“被神选中的人”他认为自己有资格对美国进行打击,而所有美国人,包括“士兵,政府官员以及平民”都将成为他的袭击目标,因为在他的逻辑里,“那些平民不应当拥护这样放荡的政府”。

 

1998 年,拉登果然开始了与美国的正面交锋,位于肯尼亚以及坦桑尼亚的美国大使馆先后发生爆炸,造成 200 多人死亡数千人受伤。不久之后,一身迷彩,包着头巾,背后靠着AK-47步枪的拉登出现在互联网上,宣布“圣战”开始。

 

“一个披着外交家外衣的恐怖分子”

 

作为最出色的国际新闻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彼特·阿内特的足迹曾遍布世界各地最危险的角落,采访过包括萨达姆、卡斯特罗等极有争议的人物,但他仍视对拉登的采访为记者生涯中最重大的一次突破。

 

19973月,包括记者、制片人以及摄像的一支CNN 三人小分队抵达阿富汗山区,这也是来自西方世界的媒体对于拉登的首次专访。CNN 对于这次采访任务策划了数月之久,他们通过驻伦敦的一家阿富汗慈善机构联系了拉登的专访。

 

虽然当时拉登还不是非常有名,但美国以及英国的情报专家们怀疑他与数起针对美国人的恐怖袭击相关,包括 NBCABC 等数家竞争电台的记者们为了拉登的专访抢破了头。最后 CNN与阿内特得到了这样的机会,原因非常简单,CNN是在海湾战争中唯一一家分别从交战双方的伊拉克和科威特进行新闻采访的媒体,并且彼特·阿内特是采访过萨达姆的记者,这些经历使CNN得到了拉登的关注。“拉登本人有一个工作效率极佳的新闻团队,他们对西方传媒世界非常了解。”阿内特评论说。

 

采访的细节很快被敲定了下来,CNN 摄制组将抵达阿富汗的山区某地,在晚上对拉登进行专访,与此同时,他们还接到了来自拉登新闻官的要求—记者需要事先提交采访提纲,并且拉登不会回应任何采访提纲之外的问题。这对向来喜欢追问采访对象的阿内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要知道即便是当年对萨达姆进行 90 分钟的专访时,那位时任伊拉克总统在面对阿内特时也是“想问什么就问什么”。

 

CNN 的团队对于这份提问大纲的拟定慎之又慎,最后提交的问题总共有30 个,主要内容涵盖了拉登的身份、背景、信仰、他是否与多起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有关,以及他为何如此憎恶美国人等。

 

采访的当天,包括阿内特在内的 CNN 团队被拉登随从带往位于阿富汗山区深处,一路上,他们一直被蒙着眼睛,经过数个关卡,有荷抢的士兵对他们进行搜查,主要是确定记者没有携带任何信号追踪设备进入山区。终于,车子在位于山区某处的一个洞穴前停了下来,他们被带到了位于山腰处的一处简陋的泥屋内,而屋外则由数十个荷枪实弹的基地组织成员把守。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左右,天色逐渐暗了下来,一个极高又瘦的身影进入记者们的眼帘,“他站直身体,戴着头巾的脑袋几乎要碰到屋顶。他向我们点头示意,并在入座前解开了紧身茄克军装的扣子。他让 AK-47紧靠在身上,就像是他最爱的孩子一样。”除他本人以外,拉登还带了几名随从,负责在采访时进行拍照。

 

这位被英美情报界认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人看上去出人意料的温和友好,并且彬彬有礼。采访在英语与阿拉伯语之间展开,虽然早已看过问题大纲,但当阿内特用英文发问后,拉登还是耐心地听完阿拉伯语翻译才给出答案,“他的声音低沉而轻柔,回答问题时语速很快,但偶尔也不忘记朝镜头眨眼睛。”经验老到的阿内特评论说,拉登显然非常精于如何与媒体打交道,接受采访时的言谈举止甚至很有职业外交家派头。

 

不过,阿内特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初步评估错了。随着采访的继续,拉登开始变得很粗暴,讲出一些愤怒的话,他认为世界终有一天会理解他。而在采访接近尾声时,他又重新恢复到了最初平静安详的状态,甚至在采访结束后还邀请记者们与他一起喝茶闲聊并合影留念。阿内特问起他对于萨达姆的看法,“哦,他只不过是一个失败的阿拉伯人。”拉登颇为不屑地回应说。

 

“虽然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一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正在与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恐怖分子交谈,但非常奇异的是我没有一分钟感到自己处于危险之中,因为在整个采访中他对待我们的态度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客气,礼貌到家。”阿内特回忆,“与我采访过的其他争议人物,比如萨达姆一样,一方面他们表现出对于西方世界的憎恶,另一方面他们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人物,并且擅长与媒体交往,他们懂得如何利用媒体的渠道传递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

 

“拉登和他的基地组织对付媒体的手法简直与那些最挑剔的商界 CEO 没什么不同,他们要求记者事先提交采访提纲,而采访之后甚至还会要求审查稿件,剔除他们不喜欢的内容,以建立他们希望建立的公众形象。”《纽约时报》评论说。

 

CNN 之后,拉登又接受过包括 NBCBBC 以及 ABC的采访,而即便是在“9·11”之后,他被美国追击四处躲藏的10 年岁月里,也不间断地通过半岛电视台以及互联网对外公布视频,一方面传达自己依然在人间的讯息,另一方面也不断发布对事实的评论和反对西方世界的言论。在今年1月的最后一次录音中,他呼吁法国尽快撤离阿富汗以换回法国人质的安全。

 

“作为基地组织的领导人和精神领袖,他深知自己的存在对于依然活跃在世界各地开展‘圣战’的极端分子的意义所在。”阿内特如此解释拉登在“9·11”之后依然坚持频繁现身的原因。

 

显然,这位恐怖大亨极其擅长利用传媒渠道建立他希望建立的公众形象。他的这种习惯甚至可以追溯到年轻时代表沙特王室帮助阿富汗击退苏联人的岁月。

 

一个人的“圣战”

 

那是在1979 年,中东世界发生着巨变,伊朗什叶派穆斯林发动了一场伊斯兰革命,推翻了沙阿(Shah, 伊朗君主);埃及与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同年末苏联入侵阿富汗。在入侵事件发生两周后,拉登被沙特官员送往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参战。拉登的这次阿富汗之行被看作是外交意义多于实战意义,根据巴基斯坦记者艾哈默德·拉希德(Ahmed Rashid)在《塔利班》一书中描述的,事实上当时沙特最初计划送一位王室成员到前线去鼓舞士气,但他们问遍了整个王室却没有一位王子自愿到如此危险的地方去,于是他们才决定选择拉登,一位王室的密友前往。“在前线,他更像是一名外交官而不是一名战士,他频繁与当地官员进行接触,视察难民营,给穷人们分发救济品。”一名拉登的家族密友后来这样回忆说,而当他最终从战场回来时,沙特平民视他为英雄,王室则开始对他频频抱怨政府的言论感到不满。

 

1990 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拉登曾向沙特王室请愿,希望以他在阿富汗时集结的人马为国效力,但他的满腔热情只换来了王室的一张冷脸,国王拒绝了他的帮助转而投入美国人的怀抱,据说拉登当时感到既惊愕又羞愤,从此更加坚定了一个人的“圣战”道路。

 

在整个 90年代,拉登和基地组织都以一种松散的方式工作,在更多的情况下,拉登只是提供给各恐怖组织资金和必要的训练设备,而恐怖组织则帮助他完成一些袭击任务。《纽约时报》认为,拉登与世界各地的极端组织都保持着合作关系,其中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他与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的关系,后者从拉登处获得了巨额金钱,作为交换他们也为拉登本人提供庇护,成为他的“圣战”基地。

 

在基地组织内部,拉登利用高科技设备发动现代化的“圣战”,比如利用传真机对外发布指令,使用卫星以及E-mail对外发布对美国的战斗檄文,在阿富汗的基地组织成员利用移动电脑与在北美以及欧洲的同伙沟通。有位美国情报官员甚至曾感慨说,拉登使用的通讯设备比美国人更精良。

 

坚持“圣战”使得拉登在家族内部众叛亲离,从他与沙特王室交恶开始,本·拉登家族即公开宣布与他断绝关系。这反而使得他在阿拉伯世界又建立了一个“光辉”的形象——一位能够享受富足生活的年轻人为了理想甘愿受苦。“这使得他在整个阿拉伯社会的年轻人群,尤其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中的呼声很高,许多人曾视他为偶像,决定追随于他左右。”阿内特评论说,这在全世界恐怖组织中也是非常罕见的,他的身边围绕着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这或许是他能够成功完成许多以往多数人无法想象的事件的关键所在,而即便是在“9·11”事件中,负责劫持飞机的基地组织成员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并且非常聪明。

 

“在过去近二十年时间里,拉登曾策划并主谋了这个世界上最邪恶的恐怖袭击事件,他本人也因此被认为是最危险的人物,不过就个人性格来说,我依然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具有吸引力和诱惑力的人。”阿内特说。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

 

揭秘:拉登对妻室管制极严 妻子“老是怀着孕”

2011年05月13日00:00华龙网沈辉我要评论(8)

字号:T|T

俗话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这句话用在国际恐怖大亨身上,也比较适用。本·拉登这位国际恐怖分子,他背后的女人到底是什么样子?她们和丈夫关系怎么样?现在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冲冠一怒为红颜”

据《环球时报》等多家媒体披露,在本·拉登被击毙后,巴基斯坦安全部队很快接管了其在巴首都伊斯兰堡附近阿伯塔巴德镇的住所,并扣押了拉登的三名妻子和他的孩子。对于多尼伦暗示美国希望直接审讯拉登妻子的表态,巴军方官员9号拒绝发表评论。巴方此前表示,他们并不打算将拉登的妻子们移交给美国,也不会允许美国对她们进行问询。据报道,巴方现在正使用非暴力的手段对拉登的妻子进行审讯。

与很多沙特穆斯林一样,拉登共有5名妻子:一个叙利亚女人,两个沙特女人,一个也门女人,还有一名菲律宾妻子,而且是菲反政府武装阿布沙耶夫领导人萨巴亚的表妹。迄今为止,无人知道这些妻子为他生了多少个子女,传言中的数字从10个,18个到23个不等。显然,拉登对自己的妻室管制得极严,就连美国情报部门都无法确认其妻子们的姓名。

美国《纽约客》杂志曾载文披露,拉登之所以憎恶美国,并策划惊世骇俗的“9·11”事件,最初的动因,多多少少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有关。

上世纪70年代,沙特记者哈立德·巴塔尔夫曾与拉登一家住在同一条街上,与拉登是老相识。据他透露,1978年,拉登的长子身染重病,拉登和一位原配妻子送儿子远赴美国治疗。在飞机上,身穿阿拉伯黑袍、戴着面纱的拉登妻子,引起了乘客们的好奇,几个大胆的乘客居然跑到她的面前,拿出相机一阵乱拍。

那时的拉登,作为传统的穆斯林男人,怎能容忍美国人如此“侮辱”他的妻子。回国后,他曾对人提起,这次美国之旅就像“被展览一样”,是一次噩梦般的经历。有分析认为,这很可能是拉登反感美国人的开始。

老是怀着孕”

本·拉登的结发妻子娜吉瓦·加尼姆来自拉登母亲家乡叙利亚的一个村庄,是拉登的一个表亲。自14岁嫁给拉登以后,娜吉瓦与丈夫一起生活了30多年,生了11个孩子。拉登的弟媳曾形容娜吉瓦性情温顺,“老是怀着孕”。

现在,娜吉瓦和四儿子奥马尔住在海湾国家卡塔尔。日前,他们共同出版了一本名叫《本·拉登成长史》的书,披露了拉登的不少情况。娜吉瓦在书里说,拉登年轻时敏感害羞,见了女人就脸红,他向娜吉瓦“求爱”的方式,是“把后院最好的葡萄留给她”。娜吉瓦还透露说,她们的婚姻并不美满,只有在走访亲属时,娜吉瓦才能获准离开家。而日常生活中,拉登禁止家里使用电视、电冰箱、空调等电器。而且,拉登对孩子也总是虎着脸,十分苛刻,有时甚至让孩子们躺在水泥地上过夜。不过,拉登酷爱园艺,总是在花园里消磨掉很长的时间,“他希望自己能够种出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和最好的向日葵”。

拉登家族人口众多,拉登本人迎娶有五名妻子,据传闻给他生下的孩子超过23个,其中有18个是儿子。拉登从来不让子女们过奢侈的生活。基地组织研究专家伯金在他的一本新书中称,拉登的孩子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的,看到他们,谁都想不到他们会来自豪富之家拉登家族。拉登经常告诫自己的追随者,应该学会放弃现代生活中的一切,比如电、空调和冰箱,因为如果生活在奢侈中,就很难到山区作战。由于受不了这种穷困的生活,拉登的一个妻子最终离开了丈夫。

三位大学讲师

除了发妻之外,拉登另外还有3个正式迎娶的妻子,其中两位是沙特人,一位是也门人。据西方媒体报道,这3人都是大学讲师。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拉登在苏丹生活期间,和当时苏丹实际领导人图拉比关系密切。图拉比的妻子威莎尔·图拉比事后回忆说:“我们曾到拉登家中去做客,看到了他的一个妻子,名叫乌姆·阿里。乌姆·阿里是一名精干的大学讲师,知识非常渊博,人也长得漂亮。而且,除了结发妻子外,拉登的这3个妻子都是老处女。”

对此,一些媒体解释说,拉登之所以热衷于娶老处女为妻,是因为他相信,生前和老处女结婚,死后能够得到更多的奖励。

“9·11”事件前,拉登的一个妻子和一些孩子从阿富汗神秘消失。在过去的8年间,有关他们的下落可谓众说纷纭。有报道

称,拉登的一些子女在空袭中丧生,还有人说他的子女也在策划恐怖袭击。而英国《泰晤士报》则报道,他们目前生活在伊朗。

报道称,2009年11月,拉登的“四公子”奥马尔突然接到了一名年轻女性打来的电话。“哥哥,我是伊曼!”听着电话那头熟悉的声音,奥马尔非常激动。原来,伊曼正是拉登失踪的几个子女之一。伊曼在电话中告诉哥哥,与她在一起的包括拉登的1个妻子、6个子女和11个孙辈。2001年,拉登的这个妻子带着家人一路从阿富汗走到伊朗。现在,他们居住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郊外的一处别墅里,那里戒备森严,24小时都有荷枪实弹的警卫把守。拉登的这位妻子每天负责做饭、扫地,此外就是看看电视,浏览浏览书籍,随便翻翻杂志,打发时光。

2002年,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阿拉伯文报纸《中东日报》,曾采访拉登的一位妻子,但文章并未透露她的国籍和姓名,而只是引用了她名字的英文缩写“A.S.”,同时也没有透露采访的时间和地点。

这位神秘的“A.S.”女士和拉登在阿富汗共同生活过,但她在采访中拒绝说出最后一次和拉登见面是在何时何地,只是强调丈夫曾反复表明不会轻易离开阿富汗,除非是为了治疗慢性肾炎和胃病而短暂离开。当被问及拉登究竟是否策划了“9·11”恐怖袭击事件和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使馆爆炸案时,“A.S.”表示不太清楚,因为她从不过问丈夫的“政事”。“有一次我无意中问起,谁知他勃然大怒,狠狠地警告我说,‘再也不许提起类似事情’。”不过她承认,她曾不止一次听到拉登说“美国是头号敌人”。

据称,在“9·11”事件发生前,拉登将自己的家室送到了安全的地方,其中两个妻子被安排到克什米尔穆斯林控制区一个部族首领的家中,菲律宾籍妻子则回到了菲律宾。

最后一位妻子

当美军海豹突击队深夜对拉登位于巴基斯坦首都郊外的住所实施突袭时,面对着全副武装的美军特种兵,一位不到30岁的穆斯林女子二话不说直扑上去,目的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丈夫。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女子名叫阿迈勒·艾哈迈德·阿卜杜勒·萨达,据信是拉登的第五任、同时也是最后一任妻子。

萨达曾于2002年接受沙特妇女杂志采访,讲述了她成为拉登妻子的过程。在萨达之前,除去已经离婚的第二任妻子,拉登已有三位妻子,令他再度兴起娶妻念头的是首任妻子萨阿达。拉登曾要求第五任妻子必须是也门人,同时必须性格温顺、慷慨善良、安静、年轻而且不会与其他妻子争风吃醋。

拉登年轻时家境良好,父亲是沙特的建筑业富豪,萨阿达本以为嫁给拉登会住进豪宅、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没想到婚后却随拉登常年住在阿富汗境内临时搭建的棚屋里。

在得知萨阿达的不满后,心中有些失望的拉登遂派其心腹阿布阿尔·费达再去寻觅一位新的妻子。

在几经甄选之后,费达最终选定了萨达。尽管拉登当年已被美国通缉,但是萨达的家族还是认为能把十多岁的女儿嫁与拉登是一项莫大的荣耀,而拉登也为觅得如意娇娘支付了价值5000美元的珠宝和衣物作聘礼。也门籍的萨达就这样于2000年被带至阿富汗的坎大哈与拉登完婚。

婚后的萨达在坎大哈与拉登其他的妻子一起居住生活。据萨达的友人描述,初到坎大哈的萨达“温顺且容易害羞”,“作为一个新来的人,她显得格格不入,拉登的其他妻子比她年长很多,甚至拉登的很多儿子都比她大”。

沈辉 整理

(来源:华龙网-时代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