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长城的作文400字:走近明代散文家归有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6:50:38

走近明代散文家归有光

                                              陈俊明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万叶秋波里,千家落照时。
     孤夜,残月,冷雨,寒雪。
      也许他只是希望在梦中回到过去,回到他的项脊轩……归有光,就如一片孤独的落叶,凄美地飘零,在项脊轩这个背景下显得更寂寥。年轻的归有光雄心壮志,苦读诗书,一心希望榜上有名,光宗耀祖。然而,六十六载,任光阴的丝,灵魂的须,拉得细长细长,却织不成锦,做不成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渗漉的还有岁月的变迁;“又北向,不能得日”,不能得的或许还有他毕生的追求。难道“只容一人居”就真的注定他一生的形单影只?
      倔强的他不相信宿命,认定自己能瓦解孤苦,拥有心中的“姗姗可爱”,享有风移影动的轻盈。窄小、破旧、昏暗,不堪人居的小屋,稍经修葺,旁边种上花草树木,屋中书籍满架,竟成了理想的书斋。他欣然自得,“偃仰啸歌”,从中发现了无穷的乐趣和诗意。他甘于清贫,乐诗书以自娱。这个一丈见方的小居,成了他精神求索的天地。他在这里一住就是十五年,书读得到底怎样呢?只知道他“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当时一个姓张的主考官称他是“贾(谊)、董(仲舒)再世”。
      然而归有光的举业之路依然荆棘丛生。他九岁能成文章,十岁挥毫千言,十一二岁“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了乡试头名。可是接下来五上南京均榜上无名,其间惨淡经营十五载,三十五岁上才以第二名中举。同年冬天,归有光雇上车马日夜兼程北上,准备应第二年的礼部会试,谁知竟又名落孙山。接下来他的马车一跑就跑了二十四个春秋,奔波到六十岁才进士及第,此时他的生命之烛也将燃尽。寒门不第的阴影还没有挥去,生离死别,更让他直不起腰来——婴孩时丧母,家族分崩离析,祖母生老病死,知己爱妻早逝。斑驳的岁月已在墙角渐渐剥落,辉煌的理想已经是明日风中颤抖的黄花。归有光能否在长风中想起亲人的音容相貌?他心中的那棵枇杷树是否亭亭如盖?
        归有光的后半生生活得辛苦而硬气:第一次会试还乡后,他就移居嘉定安亭江上,一边读书应试,一边谈道讲学。四方学士纷纷慕名而来,一时间弟子满门,皆称他为震川先生。他曾考察三江古迹,写了《三吴水利录》,其中许多建议被后来的大清官海瑞采用。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他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六十岁的他任长兴县知县,重视教化,治政廉明,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在文坛,他与拟古者对抗,力矫“文必秦汉”之论,成为散发着霉臭的摹古风气中异军突起的勇士,成为“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
      他的心中始终燃烧着理想,但时光是一把残酷的利刃。终于,六十六岁的归有光在病魔缠身的悲凉境遇中抱恨而死。
      夜,如此迷茫孤苦,是因为斜挂着一轮残月,泻下无比冷落的银光,还是那清辉下茕茕孑立的项脊轩?曾几何,泼墨清香溢轩内,朗朗书声传轩外;曾几何,殷殷期盼寄轩中,切切情语流轩脊……而如今,几度杨柳春风,拂淡了当年的背影;又几度芭蕉夜雨,抹尽了流金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