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蝶飞歌曲:蛋白质粉要慎用 健康人不需要蛋白质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34:46
您的位置:
首页 >>齐鲁饮食 >>教你一招 >>保健饮食

蛋白质粉要慎用 健康人不需要蛋白质粉
( 2005-07-06 16:31 )
来源:健康报
今夏,市场上各种品牌的蛋白质粉十分走俏。蛋白质粉以健康、营养的特色吸引了广大消费者,成为人们探亲访友、孝敬父母的新宠。但令人担心的是,消费者对蛋白质粉的知识多源于广告和产品说明,因而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误解。那么,蛋白质粉究竟有什么作用,正常人该不该食用蛋白质粉以及怎样正确食用蛋白质粉呢?
蛋白质有何作用
蛋白质是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约占人体全部重量的18%,体内所有组织和细胞都含有蛋白质,而且体内所有的代谢活动也都离不开蛋白质。一些激素、抗体、血浆蛋白等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本质都是蛋白质或多肽。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与人体有关的氨基酸有20多种,各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数量不同。因此,形成了成千上万种蛋白质。虽然人体对所有氨基酸都需要,但由于大多数氨基酸可以由人体自身合成或由其他氨基酸转变而来,因此,实际上成人需要从饮食中摄取的氨基酸只有8种,儿童为9种,我们称之为必需氨基酸。饮食中只要含有适宜数量和比例的必需氨基酸,即可满足人体对氨基酸的需要。有些厂家在广告中说,“产品含有20多种氨基酸”,其实是偷换概念,误导消费者。
健康人不需要食用蛋白质粉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推荐成人每人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是65~90克,或者按总能量计占10%~12%即可满足代谢需要。此外,蛋白质摄入量因人的年龄、体重及劳动强度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怀孕期或哺乳期的妇女,蛋白质的需要量一般高一些。
对于健康人而言,只要坚持正常饮食,蛋白质缺乏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奶类、蛋类、肉类、大豆、小麦和玉米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因此,我们只要坚持食物丰富多样,就完全能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没有必要再补充蛋白质粉。而且,食物带给人的心理享受和感官刺激,是蛋白质粉所不能替代的。
蛋白质粉食用要适量
对于有需要的特殊人群,除了通过食物补充必需氨基酸以外,可以适当选择蛋白质粉作为蛋白质的补充,但是一定要注意蛋白质粉的用量。蛋白质经胃肠道消化吸收后,需要经肝脏加工转化为人体自身物质供人体使用,同时,蛋白质在体内代谢的产物氨、尿素、肌酸酐等含氮物质需要经过肾脏排泄。一个人如果食入过多的蛋白质,会增加肝、肾负担,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蛋白质绝不是多多益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的最高蛋白质摄入量是每千克体重0.92克,如果超过这个量,就有可能损害人体健康。事实上,蛋白质只要能维持人体代谢的需要即可。多余的蛋白质在消化吸收后,肝脏会将它们转变成肝糖原或肌糖原贮存起来;如果肝糖原或肌糖原已经足够,则转变成脂肪贮存起来;这种转变产生的其他代谢产物必须从肾脏排出来。蛋白质过剩,不但使人肥胖,还增加肝脏和肾脏的代谢负担,久而久之就可能影响它们的功能。
需要提醒的是,在我们补充蛋白质的同时,也要注意补充碳水化合物(糖类)、脂类、维生素和矿物质。因为这些营养素缺乏,不但会影响蛋白质的利用和代谢,同时会引起一些疾病,对健康非常不利。
哪些人要慎用蛋白质粉
1.肾脏疾病患者要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并且以含9种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为主。蛋白质的量要限制在20~40克/天。
2.肝脏疾病患者由于肝脏对蛋白质的加工、利用出现障碍,应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但对于肝昏迷、肝硬化晚期患者,供给过多蛋白质会增加肝脏负担,加剧病情,应限制动物蛋白。又因其在体内代谢会产生较多的氨,可以诱发或加重肝昏迷,所以这类患者可以选择某些富含支链氨基酸的植物蛋白,特别是大豆蛋白。因为支链氨基酸主要在肌肉中代谢,对肝功能有保护作用。
3.新生儿新生儿不宜食用蛋白质粉,他们应选择蛋白质含量在10%~20%的奶粉。
4.痛风病人要避免食用以大豆蛋白为主要成分的蛋白质粉。因为大豆中的嘌呤,可以造成体内尿酸增高,促成或加重痛风。(完)(上海长海医院营养科临床营养学博士王晋 教授蔡东联)
责任编辑 吕放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
【关闭】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或新华网山东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网或新华网山东频道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或新华网山东频道",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新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电话:0531--82024762 82024780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社山东分社新华社山东新闻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版权声明
法律顾问:山东沃德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岳
制作: 新华通讯社山东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E-mail:sdxwzx@xinhuanet.com
总监:0531-82024762  频道编辑部:0531-82024780 82024713  业务咨询:0531-82024712 82024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