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若无相欠 怎会相见:王琳:城管要多点服务精神少点“战斗”意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7:55:31

王琳:城管要多点服务精神少点“战斗”意识

2011年11月03日 08:05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王琳

在中国的公共传媒上,有关城管的新闻一直没断过。遗憾的是,负面新闻居多。就我接触到的一些城管官员或城管队员来说,他们中不少人总觉得自己很委屈。重塑城管形象,已经成为城管公共关系的一项重点工作。

最近几天,经媒体报道,几组城管队员列队展示拳脚的照片引起关注。画面上的城管形象,都是一色的制服、齐整的动作和军事化训练,看上去的确威武。城管部门主动披露这些照片的目的,用意或许在于宣传自己乃纪律部队,但传递给民众的,却可能是完全相反的信息。这些照片,实际上强化了城管作为暴力机构的形象,在舆论的批评声中,不时可见这样的质问:城管的拳术是为了对付谁?

当然,管城管的官员们也可以回应说,城管的拳术并不是为了对付谁,而是为了自卫。但这不仅需要用言语来解释,更要用行动来证明——为什么独独要检阅城管队员们的队列和拳术,而不是深入执法现场去检阅城管队员们的执法态度和服务水平?为什么独独偏爱“军事化”的展示,而不是沿袭“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或尊奉“为公民服务”的现代行政理念?

如果我们把城市管理看作是一种公共服务,那么城管队员的主要工作应该是服务性的,而不是自卫性的,更不是“战斗”性的。城管队员在遭受攻击的情况下,当然也需要自卫——那一定是特例,而不是常态。常态应该是文明执法,即便是城管队员执法过程中遭到言语攻击,队员们也应保持克制。这种纪律部队的“克制”和“忍让”,才是城管队员们真正迫切需要学习的。

其实很多冲突的个案都源于不克制。比如发生在辽宁省辽阳市的张松等三名城管队员打人致死案,就是城管执法不克制所导致的恶果。根据法院一审查明的情况,2011年5月3日10时许,3名被告人乘城管执法车在宏伟区龙源小区巡查时,与40多岁的户主周晓明发生了争执。周晓明先伸手到车窗内打了张松面部一下,3名被告人随即下车与周晓明用拳脚相互厮打。在周的儿子明确告知其父有心脏病之后,对打本已结束,但“双方再次发生口角,周晓明低头冲向张松,张松用拳击打周头部,致其当场倒地……因抢救无效死亡”。

城管队员在执法过程中 “不克制”,“不忍让”,源于两个错误观念。一个叫“是他们先动手的”。诚然,无论谁先动手的,都不对。但城管队员是执法者,是公权力的代表。你的任务是制止恶,而不是以恶制恶。更何况,公民对城管恶语相迎甚至拳头相向,多数时候不过是情绪过激。哪怕维权过度,有时还是城管执法违法在先。在最大的克制和忍让中还能实行执法的目标,这才是值得宣扬和推广的经验。

另一个流传更广的错误观念,叫 “我们又不是神仙,我们也是人”。这句话很对,城管也是人,也有自尊,也有脾气。强调克制和忍让,不是否认城管的自尊,更不是让城管去做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其实以中国公众的要求来看,只要城管队员没有特权意识,能平等待人、文明执法就够了,这恰恰是渴望城管有人性。 《人民日报》最近连续用大篇幅来讨论城管执法问题,其中有一篇文章就叫 《城管只有“蹲下身”,才能“服人心”》。这个标题太好了,我们的城管官员和城管队员真的需要“蹲下身”,来接接地气。所以我在想,下次咱城管业务训练,能不能别拉到部队去——还是拉到星级酒店和饭店里去,拉到知名企业的客服中心去,让城管队员们先学学如何待人接物,学学如何心平气和地应对各类刁钻的客户。

“战斗”斗不出文明执法。打磨掉“战斗”意识,树立起服务精神,这才应该是城管的工作方向和业务目标。

(作者为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相关新闻:

城管执法 购买服务合不合适汤本:延续为人民服务 强化公民意识和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