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扶她大漫画:其实中国和世界还可以再高速发展三十年——经济危机原本不会那么快发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4:05:13
其实中国和世界还可以再高速发展三十年——经济危机原本不会那么快发生

 

第一句话是:讨论经济问题不能参杂个人感情和个人境遇,否则你只能被情绪蒙蔽了双眼。被情绪蒙蔽了双眼你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那么你的结论就是错误的。
  
  第二句话是:经济是自然规律的一种,短期内,你也许可以征服他,但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为了阐述本文的观点,首先要先来了解一个经典的理论和一个简单的模型。
  
  这个经典的理论就是“比较优势”(已经有经济学基础的哥们可以跳过这一节)
  
  所谓“比较优势”就是大家都可以生产商品A和B,
  
  但是一批人甲善于生产A,并且生产出来的产品A比另一批人乙生产出来的产品好并且价格低廉;
  
  另一批人乙善于生产B,并且生产出来的产品B比甲生产出来的产品好并且价格低廉。
  
  中国有句成语十分清晰的阐述了这一论点——叫做“各有所长”。
  
  你看!我们古代中国人多么伟大!四个字气死大卫李嘉图。
  
  言归正传,以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为例。
  
  中国人口膨胀,劳动力低廉,所以大家也就知道中国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服装、鞋帽、箱包……什么原因地球人都知道,在此不做赘述。
  
  美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高,国家技术储备和策略好,也就适合发展高精尖技术产业,神马CPU,神马I-PHON,神马WINDOS操作系统之类诞生在高技术基础上的产业。
  
  这就好比驴善于拉磨,奶牛善于产奶。
  
  我们假设一下,要是反过来呢?让美国人生产箱包,鞋帽服装会有什么结果?
  
  结果是一个旅行箱一千多块钱人民币,一件t恤衫五百块人民币(美国人的工资可是按美金算的,再加上运费!);
  
  让中国人生产cpu,设计iphone,又会有什么结果?Cpu用不到两天就烧着了,windows一天崩溃三次,到时候坐在电脑前的你别说玩wow3了,就是上网都有困难,最终一台计算机成为摆设。
  
  当然,两国的产业不可能换过来,因为这很荒谬。
  
  就像让奶牛去拉磨,让驴挤奶一样,奶牛可能挂着五十斤鲜奶累死,让驴产奶的话,可能挤到的是母驴还好,还会产些奶,要是挤的是公驴,挤出来的奶那就更少了。
  
  这很扯淡,但是你理解了什么叫比较优势,对吧!
这里有一个假设的、简单的经济模型,我们假设一个封闭环境下有甲和乙两个人。
  甲生产豆腐,乙生产米酒,如下图
  
  
  
  我们看到,甲一天赚一块钱,十天就赚十块钱,对不对?
  
  乙生产的米酒,也是一斤一块钱,甲每天都买一斤,那么乙也会每天赚一块钱,十天赚十块钱,对不对?
  
  那么这十天之内,是不是有十块钱分别流经甲和乙的手上,也就是说,甲和乙分别创造了十块钱的产值,也就等于,甲和乙分别在这十天里拥有过十元的财富。

在这两幅图中,我们看到了,一旦乙破产,甲也会跟着破产,但是如果甲乙都存活,那么,十天甲乙各自创造十元的GDP,一百天甲乙就各自创造一百元的GDP。
  
  在这个假设的单一的模型中大家有没有发现,资金的不断流动,比资金的集中更为有价值?
  
  是的,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资金就像水,需要不断流动才是活水,才有生机。如果不流动,集中在一起,那么资金就没有生机。
  
  资金不断流动的经济环境就像一条河流,河里有鱼有虾,河岸上还有嬉戏的孩子。
  
  资金不流动的经济环境,就像社区里的死水潭子,又脏又臭还有难闻的气味,水里只有孑孓(蚊子的幼虫),河岸上只有癞蛤蟆。
  
  
  
  看到这里,有些人会问,单凭这么一个不切实际的模型就得出这种结论是不是太草率了一些?实际的环境不可能只有甲乙两个人,实际上,甲乙两个人还要分别张三、李四、赵五、刘六、孙七还有王八进行来往,并且跟他们发生关系。(注意是发生经济关系,不是那个啥啥啥,想歪的人拉出去弹JJ五百下!)
  
  不切实际的模型怎么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你有什么佐证?
  
你的这个问题,跟我设计的模型其实是一个道理。但是我们不希望中国崩溃对不对?
  古代中国,周边没有其他国家,有也可以忽略不计(比如棒子国),那么中国经济就等于是整个经济,那么当中国经济到了崩溃边缘的时候,什么李自成啊,张献忠啊,洪秀全啊,就全跳出来了,结果是什么,张献忠屠四川,战争所过之处尸横遍野,饿殍遍地。
  
  无论怎么说,和平都比战争好,一开战,我们别说上网在这里发帖高谈阔论了,会不会被拉去当炮灰死在战场上都不知道。
  
  精彩的三国演义背后,是人口从东汉末期恒帝时的五千万,锐减到西晋一统天下初期时的一千六百万。
  
  整整少了三分之二,也就是说一家三口至少死俩,我觉得我在乱世里面肯定是那三分之二,所以我不希望中国经济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如果人人都买得起房子起码中国人还能安稳地依靠世界工厂生存的不错,还能将买房的资金压力转移到促进内需上,中国的房价还要救吗,中国房价不是世界最高的吗,还没有像欧美日本过去那样降到白菜价就想救也太贪心了吧,如果不是人人都那么贪婪怎么可能炒作的起来,政府凭什么要靠卖地经济捞大把钱,捞取了又用于什么呢,如果没有政府卖地、没有暴发户炒房也许连民工都买得起房了,大城市的拆迁户哪个不是暴发户,那些暴发户除了会炒房子还能会什么,那些暴发户有了几套房还不满足还想一直买下去爆发下去,不限购你限购谁啊,谁让你愚昧无知又贪婪呢,市场也要遵守规则才是好的市场化,就好比将医疗和教育业也完全市场化那大家都看不起病上不了学了都被贪婪的人忽悠了,改竞争的是那种不是老百姓必须的,比如石油、电力、铁路可以竞争,但老百姓生活必须的医疗、住房、教育就不能完全市场化就算在欧美也有公立医院、学校和住房但肯定没有公立石油公司、电力公司。当然,那时候美国还没有IPHONE,我只是拿iphone来阐述美国所提供高科技的产品,挑病党可别犯二。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都在发展,全国都在变富,但是最富的是哪里?
  
  你知道是广东!
  
  为什么是广东,你知道是因为广东是全国第一个经济特区!
  
  那为什么经济特区就比其他地方富得特别快,特别猛?其他地方也在改革啊,比如联产承包责任制什么的也很好啊!
  
  因为经济特区有大量的外资,和企业入驻!
  
  对了!
  
  我们来看下图,
  
  
  
  
  
  
  在图中,我们看到,外资在中国办厂所赚取的资金,除了以盈利的方式回到投资者身上,还有很多是以工资的模式流向中国的广大工人。
  
  这一部分人的收入已经比中国其他地区和职业的群众收入高了。下图中我们继续看到,在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主尚未出现之前,国内的资金流向。
  
  在外国投资获益者中,有外企工厂工人,有官僚,有高级经营者,这些人都有吃喝拉撒睡的需求,所有的这些需求都会产生经济效益,于是资金又从这些最初的获益者手中流向其他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如下图。
  
   但事实上这些群众也都需要吃喝拉撒睡,所以实际上,国内资金的流向应该是这样。
  
  
  
  
  资金在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像我所描述的第一个模型中甲乙不断交易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国内人不断的消费,不断的交易,我一天赚的钱是5元,十天就是50元,三十天就是150元,只要有人就有消费,只要有消费,在互相消费的过程中就会不断产生经济效益。
  
  虽然钱不断的花掉,但是这些消费个体同时也是赚钱的个体,于是就有了月收入和年收入。
  
  我们想想看,如果其中有一方不消费,只生产,那么其他三方的收入是不是就减少了当然,当时的环境不可能这么单一,因为,还有其他几种个体,就是成千上万的私营企业主和数以千万计的个体户。
  
  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的形成,无非就是人性趋利,一些私营企业主主营内贸,另一些主营外贸。所以,完整的经济形势应该是这样。
  
  
  
  
  在图中我们看到最粗的蓝色箭头和黑色箭头,由单向变成双向,那是因为,国内人富裕了,已经开始购买国外产品,如当时非常有名的桑塔纳两千。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这时候,一部分中国人开始富裕起来了。
  
  有人会说,你这废话么?谁都知道中国人是改革开放的时候开始富裕起来的。
  
  别急,我让你们注意这些是因为这跟日后的房价讨论有关。 在上面我们看到,小箭头就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外资和民营企业拉动下,国内市场繁荣,并且国人富裕起来的原因。
  
  在这一点上,我不得不说,邓公的政策在初期对国人帮助真的非常大。
  
  但是,在诸多政策中,有一项政策是刚开始的时候极为有效,中期逐渐减弱,后期无效甚至起到反作用的。
  
  这一项政策只能是经济的启辉器,不是经济的长久动力。
  
  这项政策就是外资优惠。
  
  我们先来看当时的中国和美国的国际贸易情况。
  
  
  
  我们看到,红线是中国人把产品卖给外国人,所有外国人都需要服装鞋帽等低端产品,而且需求量大!非常的大!
  
  蓝线为什么这么细,甚至细不足以标示资金量少还要用虚线标示?
  
  那是因为中国人当时也只需要服装鞋帽等低端产品,而外国所生产的产品全是计算机,桑塔纳2000,先进的医疗器械,等价格昂贵的高端产品。
  
  当时能买得起桑塔纳2000的人几乎是极少极少,大部分中国人购买的产品,是中国人自己生产的!
  
  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一个经济名词来描述:贸易顺差! 那时的国家人民收入也有收入差距,假设当时的富人年收入一千元,穷人年收入四百元,那么我们来看比较图
  
   记得以前有个笑话,说是一户人家娶媳妇,女方就问你家有没有电器,男的回答有啊!
  
  于是女的就嫁过去,结果发现,男方家家徒四壁,新媳妇很不爽的问,你家不是有电器吗?哪呢!
  
  男的就颤颤巍巍的把手电筒拿出来……
  
  其实这在真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过,至今西北一些地区连手电筒都没有,似乎连蜡烛都是奢侈品。(我大学时代的辅导员就是支教老师中的其中一个,这是她亲口描述的,那个地方交学费那是真的交的都是扫帚地瓜)
  
  收入越贫困的人口,他们的基尼系数就越高,也就是说他们的大部分收入都用在食物上。
  
  我们现在以电器为例,收入稍微好点的才有能力买电器。
  
  两百元年收入充其量确实只能买个手电筒,收入再高一点的再给家里添个电器,如此一直往上,逐渐为家里添置电器,工薪族收入最高的一部分能够买到电视。
  
  如下图
   我们现在更新两个图表,把工薪族改成全体国民,并且把时间推到1990年以后,那时候的国内消费水平和国际交易。
  
  国内消费水平
   随着国人的富裕程度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以拥有进口货为荣,我记得当时要家里有台松下、索尼、飞利浦的电器,走路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带风。
  
  于是中国在和外国交易的时候,开始逐渐有资金向外流,但由于国内的劳动成本还是比国外低很多,出口仍然是顺差。
  
  以下两幅图你可以直观的看出80年和90年资金的流动状况
  
  
  
  
  
  
  
  
  我们看到,当中国人开始购买进口货的时候,资金开始从国内民众手中流向外国人。
  
  事实上,从50年到90年,这种变化一直在上演,只不过发生在其他国家而已。
  
  50到60年,德国日本经济起飞,一开始也是靠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起飞,当然他们的工业基础好,所以很快就过度到了高精尖技术产业为主,于是在60-70这几年的继续发展中,德日成为发达国家。
  
  60到80年,德日产业转型,亚洲四小龙,南美洲,南亚,东南亚开始经济起飞。
  
  到了80年以后以上所述的地区和国家全部都步入发达国家或者发达地区行列。29年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地区在哪里?在欧洲和美国,也就是列强,也就是当时的发达国家。
  
  这些发达国家的人口,占世界的比例有多少?我手头现在没有数据,哪位牛人找到资料贡献一个,但是我相信,所占比例不高。
  
  那时候中国刚刚剪掉鞭子,但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农业国,印度阿三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忙着给白人主子们种茶,台湾那地方只有香蕉和高山族,非洲很多地方还是英国的国土……
  
  29年的经济危机之前,有一个黄金十年,即19年一战结束到29年经济危机爆发。那时候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大为提升,白人人口少,这么高的生产效率,市场十年就饱和了!
  
  
  而50年到80年,虽然经济问题不断,但是始终没有发生像29年那次那样严重的经济危机,主流论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各发达国家改变放任自流的自由经济政策,开始国家干预调控经济。
  
  遍观现在当时的主流经济学,甚至现在的主流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生产(供给),关于消费(需求)只是解释为产生供给的动力和诱因而已。
  
  这几十年间,不断有新兴国家加入国际经济的舞台,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向一个国家集中,又不断迁移到另外一个国家,留下一个有一个有消费能力的、加入国际经济交流中的富裕国(这些国家的人民有钱了!)
  
  直到80年,世界上只剩下中国,苏联,非洲,还有南极没有成为世界的消费市场,因为这些地方要么没人,要么战乱,要么民众都很穷……
  
  但是从50到80年这三十年间,越来越多的国家经济起飞,也代表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成为消费人口!
  
  我们假设29年的时候,印度,棒子,东南亚,中东等地都是富裕国家,那里的人都有能力消费西方白人国家所生产的产品,那我们在教科书上看到的资本家倾倒牛奶,成批的汽车滞销的现象还会出现吗?
  
  实际上,50到80年没有出现像29年一样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原因应该重新审定:
  
  1,新兴消费群体加入世界市场,消费能力增大,市场变得更广阔,滞销现象不那么容易出现。
  2,技术革新带来新消费。
  3,发达国家学会宏观经济调控。
  
  所以,本文的第一个论点是!
  
  消费人口越多,经济越稳定!经济体越大,经济越稳定!
  
  与之相对的是,经济体越小,经济越脆弱! 楼上提到大家都知道的事情,那我在这里提几个问题,看看会不会都知道。
  
  1,房地产能振兴中国吗?
  
  答案:大家都知道不可能。
  
  2,房地产能再支撑五十年吗?
  
  答案:大家都知道不可能。
  
  3,以上两个问题大家都知道,那么中央政府知道不知道?涛哥和宝哥知道不知道?
  
  答案:中央肯定知道!而且十分清楚!
  
  很多问题大家都知道,但是中央陷入两难境地知道的人却比较少,这两天有一帖子叫《中国经济硬着陆几无悬念》,中国经济硬着陆会不会成真还有待时间来证明,这帖子里面描述的事情却是切中要害。
  
  以下为引用段落
  
  ————————————————————
  
  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是否放松货币和信贷也是两难。如果放松了,又一轮房价上涨,又一轮地方债务规模扩张,难免会导致通胀再度上涨,前期宏观调控,尤其是房价调控功亏一篑。但是如果不放松,则难免在半年内出现四个中国经济的资金链断裂——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断裂(这个已经发生了);国民资金链断裂(表现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无力还房贷);房地产商资金链断裂(房产商破产倒闭潮正在爆发);地方政府资金链断裂(地方土地财政锐减,诸多在建项目将停工)。
  
  ——————————————————————
  
  事实上,中央从一开始就知道了这个结果,而且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以gdp为官员考核的标准。
  
  但是可能吗?还记得前几代领导人定下的基本国策,一直沿用至今的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这里所谓的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意了。
  
  前几代领导人很多都还健在,这一代是不敢随便改动他们定下的国策的。
  
  在这一点上,涛哥和宝哥都是两难。
  
  这可是国家的根本国策! 谈到房价,我索性把我对房价的观点表达出来。
  
  现在的房价是太高了,最近也确实有降价的趋势,本人也没房子但是我想告诉大家,这一轮房价是政府调控的结果,不是崩盘。
  
  那些看房价有点松动就狂欢的人,都是一些对现状不满者。
  
  我敢说,房价下降20%-30%就会缓过劲来,就会有人去接盘,继续维持高位。
  
  房价掏空了整整一代人的消费,大家都知道,政府也知道,房价绑架了国家经济,大家都知道,政府也知道,问题是这个刚性需求比大家想想的“刚”得多!
  
  我们知道中国和西方不一样,西方人没有落地生根的观念,所以洛杉矶人再多,房价也不会疯长,因为不是每个人结婚都要买房,但是你想在北京定居,在北京有一套房子是最起码的,北漂男要没房子,别说结婚了,可能连女朋友都找不到。
  
  前几节中我提到,中国人从改革开放时期开始富起来,这和房价有关系,现在提前说了。
  
  下图
  
  
  现在中国人结婚基本在24到30岁左右,我们就简单归为25到30岁这五年的年龄段间。
  
  我们的父辈假设是1980年结婚,那么25年后,我们就要结婚,也就是2005年结婚。
  
  1980年出生的孩子,2005年结婚;1985年出生的孩子2010年结婚;1990年出生的孩子2015年结婚;1995年出生的孩子,2020年结婚。
  
  我们知道房价的疯长到不合理高位,正好从2005年开始,(当然疯长的原因跟80年出生的孩子要结婚没多大关系,而是因为人民币升值游资热钱涌入引起的)现在是2011年即将2012年,也就是说,基本上1986年到1987年出生的孩子基本上也在这段时间结婚。
  
  那么从1987年到2000年出生的孩子还没完全长大成人,有些还是孩子,总之没到适婚年龄,这中间跨度有13年,这13年的孩子以后都要结婚,这些都是刚需!
  
  房价从2000年开始上涨,2005年开始疯长,2011年达到国人不能承受的高位,首先是房子卖得出去!其次才是游资炒作。
  
  我们知道凡是结婚的婚房,都抠光了父母的钱,但是现在要知道2005年到2011年结婚的这批人只抠光了1980到1986年结婚的这批人(父母)的钱而已。
  
  而1986年到1995年出生的这批孩子的父母的钱还装在口袋里呢!还有得抠呢!
  
  你是中国人,你要结婚,头上就得有片瓦;你是中国人的父母,子女要结婚,头上那片瓦可能就要从你嘴里抠出来。
  
  哎,中国人的悲哀。
  
  为什么说近期的房价不是崩盘,而是政府调控的结果。
  
  首先要理解崩盘的概念,崩盘是资金链断裂引起的,房价的崩盘需要购房者的购房信贷资金链断裂!
  
  也就是说,大部分贷款买房的人无法维系按揭,房价才会崩盘。
  
  现在房价下降是大部分贷款买房的人无法维系按揭引起的吗?很明显不是!
  
  房价要什么情况下才会崩盘?
  
  我认为有两条,这两条满足其中一条,房价就会崩盘。
  
  1,西方经济危机。
  
  2,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升到4.3比1。 房市跟股市不完全一样,股市有一个基本价,就是股票本身应该值多少钱,跟上市公司的业绩有关。
  
  但房价不同,没有一个本身值多少钱的概念,只有成本多少钱,但它又是刚需,真正的刚需。
  
  房市和股市唯一的共同点是值得投机。
  
  事实上,这都是资金流引起的,有些资金流很简单的,比如老外把他们的存款存在他们的银行,银行肯定要付利息的。这些利息从哪里来?
  
  一是放贷,二是投机,但是放贷很不保险,企业倒闭了银行要跟着倒霉,最理想的行为就是投机。
  
  投机分高风险和低风险,高风险的就是在本国炒股票,或者期货,但是外国银行跟金融机构的交流很多,包括跟索罗斯这帮人。
  
  人性趋利,外国的银行都是私有银行,他们很有理由为了赚钱,跟索罗斯这些人勾结,让索罗斯操盘,不然索罗斯一个人怎么可能有这么多资金搞英国、搞东南亚、搞香港?
  
  实际上就是这些银行在投机!
  
  投机虽然是高风险行为,但是找个操盘高手风险就会降很多,提醒一下,索罗斯是对冲基金公司,一家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钱对抗这么多国家?就是西方很多银行把手上的资金交给索罗斯这种人操盘才有这种强大到恐怖的资金流。
  
  有些人会说这是阴谋,我认为不是,这是利益的结合!
  
  如果索罗斯投机搞亏了,这些银行会不会找人干掉索罗斯?肯定会!
  
  现在说低风险的投机,就是投机汇率。
  
  为什么中国汇率一升,国内的股市房市就都涨疯了?就是这些外国银行的资金进入中国,比如外国银行手上有100万美金,05年进入中国,10年撤出,这期间汇率从8.25上升到6.3,05年进来的时候是100万,10年出去的时候就是130万!
  
  而且是什么都不干就净赚30万。
  
  但是你想想看,这些钱放在中国可能什么都不干吗?当然是要投资房地产,投资金融,于是就有了中国股市和房市的狂涨。
  
  而这些外国银行不止一家,可能是上万家(外国是私有银行),这些银行的资金就是所谓的大名鼎鼎的热钱,也叫游资。
  
  中国的房市为什么还这么坚挺?
  
  除了房子在中国是刚需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的汇率还会涨,游资还有投资价值,没有撤,只要有一天中国的汇率明确停止上涨了,游资才会撤。
  
  所以我说房价崩盘会在汇率提升到4.3左右的时候发生,那是因为这是美国指责中国的人民币汇率低估的40%。 房价的问题说完,开始接回原文。
  
  首先我为什么强调经济体越大越稳定?因为中国不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他充其量是个高等农业经济体+工业经济体。
  
  前文强调过,50-80年发展起来的这些国家大多加入了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因为他们生产的同时,也消费了发达国家的产品,这样资金流就在各个国家中循环流动。
  
  80年代后,我们国家也走上了这种道路,偏偏在中途卡壳了,卡在哪里?卡在幻想一直都以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国家上了。
  
  我们想要一直以这种模式发展,就必须保证一点,人工工资水平一直处在低位。
  
  但是工厂只有一个老板,大部分是打工的,也就是说,中国需要大部分人处于贫穷状态才能维持这种模式。
  
  这一点可能大部分人都明白,一说到这个可能大家就工会形同虚设啊、老板黑心啊什么的都出来了,其实关键问题在于现在国家是以为不断深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这种模式可以长久的持续下去。
  
  也就是说“对外贸易”不可能长久的作为我们国家的经济支柱。
  
  为了方便理解我先来提一个问题:
  
  一个中国的外贸制鞋加工厂的工人,和一个可口可乐公司美国总部原液生产中心的普通工人有什么关系?
  
  以下三个选项供大家参考。
  
  A.他们是父子关系。
  B.他们是情人关系。
  C.如果他们都是男人就是搞基的关系。
  
  
  现在,如果你是个脑筋正常,最近没有被人拿砖头砸过的话,肯定以上三个选项都不会选择。
  
  因为他们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如果!可口可乐公司原液生产中心的美国工人因为裁员而失业,是不是没有收入?
  
  那可口可乐公司为什么裁员?不是因为可口可乐的股票下跌,也不是因为该美国员工搞了他们老板的菊花,而是因为可口可乐的销售业绩下滑。
  
  可口可乐的销售业绩为什么下滑?因为买可口可乐的人少了。
  
  买可口可乐的人为什么少了?因为买得起并且喜欢喝可乐的人失业了。
  
  这个失业的人是谁?是另一个国家生产鞋的工人,我们假设为一个印度工人。
  
  那么这个阿三为什么失业?因为他所工作的工厂被中国公司挤垮了。
  
  中国公司为什么能挤垮印度工厂?因为中国鞋的成本低,价格便宜。
  
  为什么中国生产鞋的工人劳动成本低?也就是工人的工资低,也就是收入少。
  
  我们假设这个中国工人也喜欢喝可乐,但是他宁可煮白开水喝,为什么?因为他收入低,而这些收入一部分要寄回老家,一部分要保证基本的温饱,一部分要负担高额的房贷。
  
  于是这个中国工人就不喝可乐了,于是可口可乐的销售就下滑了,于是美国公司裁员了,于是美国工人就失业了,于是美国工人就没有消费能力了。
  
  于是!当美国的鞋业零售店推销中国鞋的时候,这个已经三天没吃东西,饿的皮包骨头,躺在收容所里的失业美国工人只好说,我实在是买不动了!
美国人买不动中国货了,中国工厂会怎么样?
  
  笨蛋就会说一个美国工人买不动而已,又不是全美国的工人不买中国货。
  
  事实上,像这样失业或者找不到工作的美国人非常多,你想想看,中国货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低技术领域,我们替代了很多生产人口,但是却没有产生相应的消费人口。
  
  初期的中国在发展的时候,新增的消费力大于生产力(从馒头咸菜粗布衣到变成有鱼有肉穿时装),但到了现在中国在生产上的替代作用已经大于消费的替代,于是,世界市场就萎缩了。
  
  
  
  
  看到这个,你会问,明明中国比其他国家都大,为什么兰州这个傻鸭子画的这么小?
  
  因为我们说的是经济,是消费能力,中国有那么多人具有消费能力吗?去看看西北那些用扫帚交学费的学生,他们买得起诺基亚?
  
  没有消费和生产,就没有加入世界经济圈。
  
  下一个问题,那么近期的经济衰退是不是中国的责任?
  
  我的观点是:
  
  1,世界经济没有中国这种畸形的发展方式也会走到这一步,只不过会晚几年。
  
  2,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加速了衰退的步伐。
  
  3.房地产过度兴旺火上浇油,注意!这里不仅仅指中国,也包括其他国家。
先来说房价,其实可能大家都已经知道房价绑架中国经济,一是因为银行贷款,二是因为投资,三是因为房价挤占了消费。
  
  但是我这里还有第四和第五点要说。
  
  不过本文还要回头从第三点谈起,挤占消费。
  
  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人可能都学过生产可能性边界,不过你们知道消费可能性边界么?
  
  主流经济学界对消费可能性边界的忽视对现在世界所发生的经济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假设一个怕老婆的男人走进一个大超市的时候,他发现很多东西他都想买,海尔的冰箱,格力的空调,舒适的床垫,精致的衣柜,美味的零食,看起来很好喝的饮料,男士用的剃须刀,女士用的化妆品,还有挤满家庭主妇的生鲜区的生猛海鲜水果蔬菜……;
  
  当这些他都有的时候,他又想到买汽车和房子;当他汽车和房子也有的时候他又想购买昂贵的珠宝,想出去旅游,还想拥有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对了可能他的孩子还想买遥控玩具汽车但是他想的可能是给他买一本作文辅导书。
  
  但是他摸摸自己口袋里面只有两块六毛钱的人民币,于是他只好按照你老婆的嘱咐用他老婆给他的唯一的这两块六毛钱去购买一包洗衣粉。
  
  当他购买洗衣粉的时候他发现雕牌洗衣粉一包只有两块三毛钱,而其他洗衣粉每包的单价都超过两块六,于是他决定购买比较便宜的雕牌洗衣粉。
  
  当他走出超市门口,回头看超市里面依旧琳琅满目的商品的时候他是否有一种欲求不满的感觉?
  
  不是只有他一个人有这种感觉几乎所有走出商场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
  
  我想买很多东西但是我的钱不够。
  
  我们知道除非你是搞投机的,今年赚死明年亏死,否则一个人的年收入是固定的,比如工人,白领,企业主,公务员,甚至是贪官。(我们这里不讨论腐败的问题,贪官我把它列为高收入阶层)
  
  那么我们知道了一个人的收入可以是固定的,那么除非这个人是二百五,否则他会对自己的消费进行规划。
  
  假设我一个月收入是两千块钱,那么我用这两千块钱干嘛呢?
  
  我首先要保证我吃得饱、穿得暖,还有水电费要付清,其次要交孩子的学费,还有房租或者房贷,如果房子的首付是父母垫付的,那么你还可能要负担父母生活费。
  
  我们来看下面的消费可能性边界。
  
  其实“消费可能性边界”是我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故意扭曲名字,我真正想给他的名字是“有效需求边界”。
  
  额……以下是有效需求边界。
  
  
  在图中我们看到黄色区域是我们一个月以内必须要付的款,比如房贷和我们要买的米和菜,绿色区域是我们可买可不买的消费,比如买台冰箱,买台洗衣机,买台空调。
  
  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黄色区域如果小,绿色区域就大,黄色区域大,绿色区域就小。
  
  我们知道如果没有房贷的压力,那么黄色区域就只有食品消费这一小截,但是加上房贷(不还房贷银行会收回你的房子让你露宿街头)就变多了。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没有房贷,只有食品支出,一个家庭是不是可以购置许多家用电器,冰箱、洗衣机、空调,偶尔去刘老根山庄吃点农家菜,去西北爬爬山?日子过得多舒服,如果你的孩子尚在哺乳期,你可以给孩子买进口奶粉。
  
  但是一旦加上房贷,就没剩下多少钱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剩下的钱哪里能买进口奶粉,能吃上三聚氰胺就不错了。
  
  于是购买冰箱、洗衣机、空调的计划都要取消,热了扇扇子就好,衣服用手洗,农家菜也吃不成了只能吃高污染的花蛤。
  
  那么如果一个经济体里面的大部分家庭是这种情况会怎么样呢?
  
  冰箱、洗衣机、空调的生产厂家倒闭了,刘老根上吊自杀了……
  
  进而冰箱、洗衣机、空调厂的工人就失业了,于是这些工人也消费不起其他的产品,有的甚至连房贷都还不上。
  
  接下去的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了,这就是经济危机。 所以第四点:房价的高涨导致其他产业的萎缩,只剩下建筑业兴旺,于是国家为了保住这一枝独秀的建筑业,如钢筋水泥产业,只好让房市一直兴旺下去,房价的兴旺又继续促使其他产业萎缩,所以,房价绑架其他产业(包括电器和农家乐)从而绑架中国经济。
  
  第五点是:房价的过高,导致资金的向一个固定的集群,如房地产商和建筑公司集中,而这些人掌握了社会大部分财富以后,形成一种经济集团效应,他们想在哪投资哪里才能好起来,最终变成某个地区的经济形势好不好要看他们的脸色,于是他们通过控制该地区的经济达到绑架中国经济的最终形态。
  
  当然,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并不是阴谋,而是利益的驱使最终导致的结果,但是这个结果却是恶性的。
  
  因为
  
  第一,房价过高是游资拉高。
  
  第二,房价过高是老百姓必须购买导致过高。
  
  前文有说过,房价的问题不仅在中国有,大家记得日本经济在“失去的十年”之前也是虚高的,据说东京的地皮涨的比现在的北京还离谱。
  
  所以,在这里我提醒一下,现在房价的过高和地方政府的卖地现象有关联,但不是主因。
  
  游资的炒作和东方百姓的落地生根的观念是房价过高的主因。
  
  没有这两条,就没有房市的过旺,没有房市的过旺,就没有地方政府的积极卖地。
  
  这里面的蛋和鸡的关系要搞清楚。
  
  所以,不要再骂地方政府了,真正要恨的是游资和我们自己,还有那些宣传房子是结婚的必须品的那些炒房者。
  
  再说一个题外的东西,炒房者也都在想“我什么时候接到最后的击鼓传花?”
  
  额,我们知道在炒作的时候,谁撤的早谁就是赢家,谁撤得刚刚好谁就是大赢家。
  
  我想说的是,在游资撤之前撤,就是赢家,游资什么时候撤?汇率升到4.3的时候。
  
  当然了,这个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西方经济危机不发生,二是美国没有改变人民币的低估值。
  
  我觉得这两条变数都蛮大的,经济危机现在已经开始在蔓延,欧洲债务危机只是个导火线,掐掉以后过几年可能还会再来,因为国际消费市场已经饱和。
  
  现在拨款救市,也只是拿钱往后推,除非出现第四次科技革命,或者新兴的市场出现,比如非洲不打仗了之类的事情。
交换创造价值。生产、消费,这两个词儿都用滥了,不如交换总括的好。比如附近开了个农贸市场,立即解决很多人的就业,您买东西也便宜了。俺家附近市场的炒栗子才10快钱一斤,口水ing。
    
    关于房子您总结的很好,俺补充2点:通胀及其预期是另一个原因。这个是怎么来的捏?主要是那个凯恩斯主义,大手干预经济造成的。
  -------------凯恩斯主义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虽然提高利率吸引可以吸引大量存款,但是这些存款不可能放在银行里面不动啊。
  
  还有,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我们的这些投资行为看成是热钱,或者说是国内的游资更合适些?
  
  即使我们把钱存进银行,国内银行一样会把这些资金拿去投资或者放贷,一样形成国内游资。  股市改革……我只知道股市很难再涨上去了,虽然游资还在中国境内,但我觉得他们很不愿意再进入股市,可能炒炒期货,或者继续投资房市,因为房市是刚需,很难跌到谷底,而股市受到中央严格调控。
  
  说起来悲哀,我自己也买不起房子,却老是说房价不会降。
  
  从你说话的口气,我忽然对你的职业感兴趣了,你是干什么的呢?
  
  一开始我觉得是搞金融的,后来觉得你只可能是个炒股的,再后来又觉得你可能是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股票被套住了,从你说话的口气我觉得你至少三十岁以上,估计四五十岁左右。
  
  股市只是金融的一部分,中国的问题主要在于政策和执行。 第一,房价过高是游资拉高。
    
    第二,房价过高是老百姓必须购买导致过高。
    
    前文有说过,房价的问题不仅在中国有,大家记得日本经济在“失去的十年”之前也是虚高的,据说东京的地皮涨的比现在的北京还离谱。
    
    所以,在这里我提醒一下,现在房价的过高和地方政府的卖地现象有关联,但不是主因。
    
    游资的炒作和东方百姓的落地生根的观念是房价过高的主因。
    
    没有这两条,就没有房市的过旺,没有房市的过旺,就没有地方政府的积极卖地。
    
    这里面的蛋和鸡的关系要搞清楚。
  
  
  总有老百姓买不起的时候啊 接下来说外商投资的问题,由于触及到中央政策,本人尽量在言辞上谨慎小心,避免被河蟹。
  
  前文已经说过了,大家也在改革开放初的图表中看到了外商投资让经济特区迅猛发展的原因。
  
  时移世易,当初外商投资惠及当地工人,惠及当地百姓,现在许多受惠的“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已经富起来了。
  
  接着因为国内经济形势大好而富起来的人也富起来了。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似乎招商引资所产生效果越来越不明显,甚至让你没什么感觉?
  
  我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当中国人遍地穷人时,外资投资带来的劳动收益和附带的经济效益,让很多人从“馒头咸菜粗布衣”过度到“有鱼有肉穿时装”。
  
  你知道这代表着一个质的飞跃,代表了中国人不再贫穷。
  
  当时这个飞跃因为中国人的消费仍处于底层,所以资金流是单纯的从国外往国内流动,这也是我们看到
  
  
  此图国内流向国外的资金不得不用细到用虚线标示的原因。
  
  中国人太穷了,赚了钱赶紧先享受一下温饱,根本不会去购买老外生产的高档产品。
  
  我们赚了钱肯定先满足食品消费,再满足其他进一步的需求。
  
  但是现在中国人越来越富了,于是开始满足高档需求,比如lv的名牌包,比如进口的三星手机,比如奔驰。
  
  lv的名牌包是外国手工制作,所以这不能算入外商投资之列,但三星和奔驰在中国设厂,他们就算。
  
  我们知道以三星和奔驰为代表的外国大公司在中国设厂的目的,是为了低廉的劳动成本,同时也向中国境内销售汽车和手机。
  
  你知道他们的投资最终会以盈利的形势回到他们的外国总部,那么我们国内的销售同样会以盈利的形势流到他们的外国总部了。
  
  于是国内的财富开始外流。
  
  注意,是财富外流而不是资金外流,财富外流是流出去再也流不回来,资金外流是流出去还会流回来。
  
  两者的区别是。
  
  资金外流:正如前文所说的中国制鞋厂的工人和可口可乐公司的员工一样,国内的人如果不买外国货,外国人同样买不动中国货,但是中国的企业主赚了钱由于其本人在国内,所以他们的消费就在国内。
  
  财富外流:老外在中国赚了钱以后,利润流回老外自己手里,由于老外在国外,于是他们的消费在国外!
  
  这样说好像还是不太容易理解,你想想看,老外在国外消费的是汉堡包还是馒头?
  
  更加严重的是,如果出现新的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加工国,老外如果在这些国家设厂,同样会销售到中国来,同样在中国赚取利润,同样在国外消费。
  
  你知道到时候是什么情况吗?老外在中国以外设厂,他们不需要那么多产能,自然要关闭中国的工厂,到时候大量在外商投资企业里工作的中国工人怎么办?
  
  怎么办啊!怎么办?他们会凉拌吗?
  
  他们会失业。
  
  这就是财富流失。
  
  而现在外资优惠政策使得外国投资厂家比国内自主品牌厂家具有优势,那么最终外国品牌完全占据国内市场,国内民营企业由于竞争不过外国厂商纷纷倒闭,到了一旦出现生产基地替换现象时,你们说我们国家会怎么样?
   所以这就涉及到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和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的问题。
  
  你知道这跟对外贸易依存度有直接的关系。
  
  帮助理解:假设欧盟对中国实施贸易禁运,那么中国的外贸企业会怎么样?中国经济会怎么样?
  
  前面有个兄弟问我,如果有上帝之手把其他国家抹去,会怎么样,其实这就是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问题。
  
  以上问题的答案:欧盟禁运==》中国的外贸企业破产==》大量工人和白领(现在我们似乎应该叫灰领)失业==》房贷断供==》银行收回房子==》银行手里房子越来越多资金越来越少==》银行手里的房子变成不良资产==》银行完蛋==》经济危机。
  
  好了,之前那位兄弟,你的问题我回答完了,你还满意么?
  
  不过欧盟对中国禁运,还有上帝之手把其他国家抹去的可能性不大。
  
  最可能,也是目前对中国经济杀伤力最大的,就是出现另一个以出口代加工为发展模式的国家。
  
  于是大量生产企业外迁,到时候中国别说扩大内需了,就是能不能保住现在的内需还不知道呢?
  
  所以,就连中央前几年也不断在强调扩大内需。
  
  但是究竟怎么扩大内需?什么政策能扩大内需? 说到GNP,我十分心痛,今天早上看到大量富翁移民国外,你知道如果没有停止这种现象,什么GNP,什么扩大内需,什么提振经济都会化为泡影。
  
  中国国内的富翁要生活就要消费、要消费就会产生次级生产、要产生次级生产资金就会在国内流动,资金在国内流动就会为其他人创造财富,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
  
  但是一旦这些富翁移民到国外,他们消费所产生的一系列经济效益就全部转移到其他国家。
  
  而富翁移民问题倒在其次毕竟他们数量少,产生的都是高等消费,有点经济能力的中产阶级的移民那才叫要命。
  
  而这些中产移民的原因,是对外国福利制度的羡慕,和对自己留在本国将来老了病了,却得不到好的福利支持的预期。
  
  如果我有钱,我肯定也移民。 据媒体报道,环保部11月1日对PM2.5微粒测定标准作出规范,但未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标准强制监测指标。相关人士称,技术已不成问题,但是目前国内PM2.5的污染情况较重,如制定标准,将大范围超标。
  为此,《环球时报》今日还专门发了社论,认为环保部的行为极大的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对此笔者举双手双脚赞成,环保部对现实环境和社会发展程度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甘心充当数据净化器的行为,已经极大的引发了不满,并且不满的人群开始从关心环境的精英人士向普通群众转移。然而在PM2.5这个问题上,环保部未见悬崖勒马、亡羊补牢,倒是作掩耳盗铃之举,把矛盾又一次成功激化了。
  笔者认为,群众是有对自身所处环境状况的知情权的,这是直接关系到个人身体健康的事情。而环保部作为检测、保护环境的政府职能部门,是有向群众公布环境实时检测数据的义务的。然而在今春北京就曾经历过的三天污染严重的大霾天里,北京的空气质量播报的居然是好,在上周又连续的霾天中,北京的空气质量居然只是轻度污染。这让群众还如何信服环保部?
  
    与此相对的是,美国大使馆出于对中国空气质量数据的不信任,自行在院中架设了PM2.5的检测仪器,受到网民的追捧,不时有人在微博上实时更新“美国大使馆数据”。而按其数据反映,北京的空气污染程度已经不是“好”和“轻度污染”的问题了,美国大使馆不但使用了“非常糟糕”这样的字眼,甚至还表示北京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
  
    掩耳盗铃不可怕,被人听见才可怕。美国大使馆连续公布破300的数据不仅让群众感到一丝恐慌,还感到了愤怒:凭什么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总是歌舞升平,而我们实际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环保部自然也有自己的考虑,按有关人士的说法,其中最为担心的还是标准改变后,国内城市的空气质量将大范围超标,这不但会引起群众的忧虑,阻碍一些工厂的建设,还会损害当地的城市形象,影响招商引资工作。
  
    这种考虑不是没有一定道理,但未免也太有点杞人忧天了。首先,群众的眼睛也不是瞎的,而且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提高,如此严重的污染大家也都看在眼里。因此即使大连的空气质量一直是优,也难以抵挡群众阻止PX项目设厂的浪潮。
  
    其次,有数据才能更加唤醒部分群众的环保意识,严重的污染是说服市民少开车的最好工具。否则总是粉饰太平,群众也就对环境保护日益麻痹起来,只会加重污染。这就如同北京治堵一样,请来一堆专家学者调研,人家第一个问题往往是“北京有多少车”,然而北京市政府到现在都搞不清楚这个数据。
  
    此外,将一直以来空气检测标准从PM10改为PM2.5,说不定还能提高大家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使部分老年人群及其他人群从城市向乡村转移,降低城市承载压力的同时还能缩小城乡差距。
  
    所以,在网上已经铺展开的对环保部的攻击谩骂中,我们希望环保部能吸取教训,勿短视、轻视、蔑视、无视。不要为了一时的数据而短视,不要轻视群众的需求,不要蔑视群众的智商,更不要对各种呼声和社会的进步采取无视的态度。我们应当认识到群众关心环境是进步的表现,这是对环保工作的督促,也有助于环保工作的开展。所以我们还是希望环保部能真正的把环保工作重视起来,学会承担责任,不要去推卸责任,甚至试图消灭责任。
最可能,也是目前对中国经济杀伤力最大的,就是出现另一个以出口代加工为发展模式的国家。
    
    于是大量生产企业外迁,到时候中国别说扩大内需了,就是能不能保住现在的内需还不知道呢?
    
    所以,就连中央前几年也不断在强调扩大内需。
    
    但是究竟怎么扩大内需?什么政策能扩大内需
  楼主: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顶你!位卑未敢忘忧国。我国有掉入中等发达国家陷阱的危险。要扩大内需,就要有富民政策的配合。股市改革就是重大举措,(这里不展开论述)。如果内需很大,我们在与欧美的贸易战中就会占据有利的地位。
   本人五十出头。教师出身。早年下海经过商,开始小成功,后玩物丧志,浪费很多机会。后又在民办高校从事管理学生工作。现从事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有理科背景,所以看问题喜欢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问题。崇拜爱因斯坦。
   因工作关系了解到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退休人员剧增,十年后养老金的发放是一个很沉重的包袱。应早日想好对策。
所谓扩大内需,我们从最基本的部分说起,先看下图
  
  
  国内现在普遍的收入分配水平如图中。
  
  假设在一个二线三线城市,一个月收入3500的工薪族(丈夫2000妻子1500),他的食品水电煤气负担大约为每月1000元左右,这一点是不会变的。
  
  但是除此之外,他们还要负担每个月1500元左右的房贷,合共2500元不可支配收入,如图中黑色虚线所示。
  
  那么他们就只剩下1000元的可支配收入,但是这一千元还要负担孩子的学费或者抚养费,还有可能要赡养老人。
  
  于是这3500的月收入就让他们捉襟见肘。
  
  你想想,这样的消费分配下,还可能去消费其他物品吗?
  
  孩子想吃蒙牛的冰激凌,想要变形金刚玩具,丈夫想要把剃须刀,妻子想买洗衣机,家里的老人想买个按摩器这些都因为不可支配收入的虚高而变成一种奢望。
  
  现在如果想实现以上所说的这个家庭的需求,那么有两个途径。
  
  一,让这个家庭的月收入增加到10000元,如双线箭头所示,这样每月扣掉2500元的不可支配收入,那还有7500元的可支配收入。
  
  二,削减不可支配收入,如不可支配收入只剩下橙色区域的饮食消费,那么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就变成2500而不是1000.
  
  这两个目标可以达到吗?
  
  针对单个家庭,注意!针对单个家庭而言,只有降低房贷这个固定消费即不可支配收入,才能扩大内需,如图中绿线所示,降低了黑线,绿线就自然变长。
  
  为什么上一段我强调只针对单个家庭而言呢?因为这只是从微观角度考虑。
  
  因为从宏观上讲,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扩大可支配收入,就是扩大内需。
  
  什么呢?
  
  增加可支配收入的家庭的数量。
  
  而利率,股市,债券等金融手段可能成为第三个扩大内需的方法吗?
  
  
  
  前面有人说过用缓慢通胀来人为制造购买力(让老百姓把存款拿出来消费),其实不止缓慢通胀不仅仅可以人为制造购买力。
  
  在长期通胀的压力下,如果工资涨幅跟得上,未来家庭月收入从3500上虚升到10000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这么一来,食品支出就不止是1000元那么少了,可能到时候单食品支出就超过3000甚至是5000.
  
  而且还有一点,由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在上升,民众收入在货币数量上大幅提升,那么就造成中国的劳动成本相对于国际市场提高,那么到时候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就不再具有优势,必然会被其他贫穷国家如越南非洲国家所取代。
  
  所以,我认为现在中国的问题,已经不是现行的金融工具可以调控得了的了,老老实实搞民生,否则还是那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最可能,也是目前对中国经济杀伤力最大的,就是出现另一个以出口代加工为发展模式的国家。
      
      于是大量生产企业外迁,到时候中国别说扩大内需了,就是能不能保住现在的内需还不知道呢?
      
      所以,就连中央前几年也不断在强调扩大内需。
      
      但是究竟怎么扩大内需?什么政策能扩大内需
  
    楼主: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顶你!位卑未敢忘忧国。我国有掉入中等发
  
  达国家陷阱的危险。要扩大内需,就要有富民政策的配合。股市改革就是重大
  
  举措,(这里不展开论述)。如果内需很大,我们在与欧美的贸易战中就会占
  
  据有利的地位。
  
   我国已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再有三十年高速发展非常需要!但这是否符合客观的规律,请楼主论证。
  
    
    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退休人员剧增,十年后养老金的发放是一个很沉重的包袱。应早日想好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