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的男人免费观看:“其如视诸斯乎”——艳芳照相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44:28
抓取瞬间,定格永恒,在广州朝天路51号,有一家“中华老字号”——艳芳照相馆。1912年,在靠财厅前的新民路口,佛山三水人黄跃云和刘骨泉合伙创办了“省港艳芳照相馆”。

      由于初期投资充裕,照相馆在开业不久后就颇具规模,除了聚集了为数不少的技术精湛的专业人员外,根据老员工的回忆,照相馆铺面宽阔,楼底有六到七米高,左右陈列都摆放着巨幅放大照片,柜台后的取光天井,有山有水,雅致非常。上了二楼,分为客厅,大型玻璃影楼和晒相工场。影楼里的道具从大幅内堂背景,布置内景的地毯、茶几、花盆,再到外景用的人造草地,树桩,仿制石台石凳等应有尽有。得益于此,照相馆很快就在广州声名鹊起。只要是经济宽裕的市民,或者海外归侨回国团聚,都会来这里拍上一张照片以为纪念。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盛誉在外的“艳芳”常常被政府机关,报社组织邀请摄影师出外拍摄。大量具历史价值的纪实照后都有“艳芳”摄影师的身影。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1923年8月11日孙中山和宋庆龄在永丰舰(现名中山舰)上与官兵的纪念合照。


孙中山宋庆龄在永丰舰与官兵合影

      除此外,“艳芳”还为鲁迅和许广平合照,而《鲁迅日记》中对此事也有提及:“九月十一日,晴,下午蒋径三来,同往艳芳照相,并邀广平。”现在这张合照在关于鲁迅的书刊或者各地的纪念馆内都可得见。


鲁迅与许广平

      当年“艳芳”的常客,上世纪20年代后曾主持粤政的李济深更亲赠的条幅“其如视诸斯乎”。建国后这条幅还一直挂在“艳芳”的二楼厅堂。建国后“艳芳”被收归公有,因为当时郑州需要摄影方面的技术支援,“艳芳”也就顺理成章地落户在了郑州,后来当地更有了“照相到艳芳,做衣到大昌”的顺口溜。直至上世纪90年代以前,“艳芳”的生意一直火爆,全盛时期雇员有100多人,如果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广州,要需要拍摄集体照留念的话,那肯定是找“艳芳”包办的,作为“御用照相馆”,“艳芳”曾为毛泽东、叶剑英、邓小平、罗瑞卿等领导人拍过照片。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那一年,“艳芳”率先引进柯达公司的全套彩色自动冲印设备,成为全国彩色冲印照片的第一家。

      “当时,‘艳芳’能晒彩色相,是非常‘巴闭’(了不起)的。由于这套设备是以补偿贸易方式进口的,所以刚开始,这个业务不对本地居民开放。人们千方百计托香港、澳门的亲戚朋友买卷,凭卷来这里重晒彩色照。即使是这样,我们都快忙不过来了。”经理张国庆说。

      集体照一直是“艳芳”的拳头服务,然而在上世纪40年代,要拍上百甚至上千人集体照的话是怎么做到的?这得归功于那一台全省第一无二的古董“摇头机”。这台1935年从美国柯达公司原装进口的古董机,行内叫“转机”,最近一次是在2002年5月26日为省九次党代会代表拍集体照的时候用过,最辉煌的一次是在上世纪70年代,这相机在中山纪念堂一次照了2000多人。97年经过改装,这台老古董终于可以拍摄彩照了。由于每次出马都必须重新安装,所以照相馆对这件宝贝爱护有嘉,一般的小场面都不会让它出来。

      可惜的是,在1994年后,由于广州修建地铁,“艳芳”只好搬到了光塔路,加上数码摄影兴起,“艳芳”这类老式照相馆生意开始滑坡。2000年3月,“艳芳”再一次搬迁到了现在的朝天路,10月开始转制,内外交困的处境让员工锐减到20多人,直到现在,“艳芳”仍然在狭缝中争扎生存。然而,在这个城市中,还是有不少人对“艳芳”印象深刻,经常有一些从门前经过的市民望着门牌惊讶道:“咦?‘艳芳’搬到这里啦?”或者接到电话咨询店铺位置。


现今位于朝天路的艳芳照相馆

      对于不少老一辈的广州人来说,照相馆里柔和的灯光、古典的摆设、略显陈旧的相机、认真的摄影师……无所不带的一种怀旧情调,仿佛时光倒流,沉淀在这的许多记忆,是他们心底永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