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剑神域第二季是小说:我国石油困境与未来南海战略 -历史\文学\经济与与时论 - 摩天岭岭之鹰- 和讯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44:36

我国石油困境与未来南海战略

 

    中国是一个经济以廉价劳动力,环境和资源的过度损耗高速发展的国家,对于资源的需求,尤其是能源的需求,将是一个直线上升的趋势。从1993年起,中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由当年的6%一路攀升, 2008年达到49%,2009年突破50%警戒线,累计进口原油2.04亿吨,年度进口规模首次突破2亿吨。当年,原油产量约为1.894亿吨,石油需求量却达3.93亿吨。虽然,中国已超越伊朗,成为世界第四大原油生产国,但同时也成世界第二大原油需求国。仅仅用了16个年头。中国的石油需求就达到天文数字。预计未来五年石油需求仍将平均增长4.9%,2015年的需求量将达到5.3亿吨左右。毫无疑问,中国石油对外的高依存度给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保障能源安全和能源多元化渠道,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现实的问题是,大陆油田的勘探和发现,已处于伸缩幅度不大的范围,而中国石油安全的两大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一是石油海外依存度过高,过半原油都需要从海外进口;二是进口来源地单一,从地缘政治风险、运输安全着想,终究存在着隐患。

    中国石油进口渠道来自三个方面:

    1、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2007年与缅甸石油天然气公司在缅甸首都仰光签订合同,获得缅甸3个深水区块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权。截至目前,包括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在内的中国三大国有石油商已经在缅甸参与了相关的石油项目,中缅石油勘探开发项目区块的总开采面积已经超过渤海。此前,中国约有4/5进口原油经马六甲海峡运输,长达900公里中缅输油管道建成,投入使用,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从印度洋运至缅甸输送上岸,再通过输油管经缅甸曼德勒、云南瑞丽、昆明,再输往西南各省区,可部分破除“马六甲石油之困”。该路径比按传统方式通过印度洋将原油运抵湛江的路线短1,200公里。 这一条输油管线,除中缅联合开发的缅甸油田外,将从中东最大的石油进口来源地-沙特,年进口4186万吨,占据中国海外进口量的两成左右的石油,包括原油和汽柴油。此外中非的安哥拉也将由此线供应中国日益递增的原油需求。

    2、2005年底建成的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阿塔苏-阿拉山口段的输油管道,于2006年开始送油,年输油量达到2000万吨级。延伸或分支这条管线,伊朗提供给中国,而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13%,即年约2600万吨原油将由此路进入中国新疆。

    3、根据2009年中俄贸易协定:中国将向俄罗斯提供总计25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采取固定利率,约为6%左右;俄罗斯则以石油为抵押,以供油偿还贷款,从2011年至2030年按照每年1500万吨的规模向中国通过管道输送到辽南,供应总计3亿吨石油。

    无论远洋运输也好,还是管线输送也好,巨大的工程造价和运费都是一个沉重负担。以国际市场现有原油价格计算,一吨原油=7.33桶。年进口两亿吨,约合14.66亿桶。也即合美元1466亿元(每吨按百元计),人民币6.56元X1466=10000亿元。2010年国民经济总额达到397983亿元,国家财政总收入达到83080亿元,有八分之一必须用以购买进口原油支出,如果加上输油工程造价和长途运费,至少需要支出12000亿元。

    那么,当年中央企业利润总额11315亿元还不够支出原油输入的费用。

    如此巨额的石油开支,造成了国民的沉重负担,一年多达五次以上的汽柴油跟风涨价,早就使以石油为原材料和能源的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捉襟见肘,举步维艰;也严重地影响了平民的出行和运输,直接推高了物价。所以,今年两会呼吁地质业加快勘探步伐,努力发现新的油气田来弥补中国原油供应的严重缺额。却对现实存在的海上油气田,尤其是南海盆地的油气资源关注不足,这不能不是一个遗憾。

    虽然,2009年中石化获得了瑞士油企Addax的全部股权,可一次性增加700万吨石油资源,使中石化总海外权益产量达1200万吨;加上中石油现有海外石油权益产量3050万吨,不过4250万吨之数,进口差额尙达1.6亿吨。为什么还要拘泥于近十四年前“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过渡时期的南海石油开发政策,继续无视南海油气资源的流失,任凭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环南海国家抢夺南海的海底资源,而自己迟迟不付诸南海油气田开发的实践呢?

    数据显示,南海有含油气构造200多个,油气田180个。仅在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200亿吨,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之一,其中一半以上的储量分布在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海域。其油气资源可开发价值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

    1986年中海油在南海的第一个油田平台才开始搭建。又过了3年,南海的第一个油田建成投产。从1996年至今,中海油深圳分公司(以南海海域东经113°10′为界)的油产量已经连续10年突破1000万立方。中海油一人士称,中海油人均劳动生产率接近200万元/年,其效率比超过国内其他两大石油公司,2004年的净利润达到161.9亿元。不过,以目前来看,在南海海域的勘探开发,中海油基本上集中在浅海的北部湾海域和珠江口海域。并没有把触角伸到真正海底盆地的南沙群岛海域。在那里,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周边国家都在开采石油,他们已经在南沙海域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年采石油量超过5000万吨. 1981年至2002年,越南从南沙海域的油田中开采了1亿吨石油、15亿多立方米的天然气,获利250亿美元,南海石油已成为越南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整整三十年,没有一个国家遵循《联合国海洋条例》和中国固有的主权。而一如既往地一意孤行地在那儿攫夺着中国的资源。

    2005年3月,中国《京华时报》报道:“中国菲律宾越南三国搁置争议 联合勘探南海石油”。时至今日,仅见菲律宾、越南源源不断攫取南海石油利益,中国却因后勤保保障和战略保障原因,没有从那里开采出一桶油,反而要高价、高运费,冒着极大风险,从中东、中非进口巨量石油。这究竟是失着,还是力不从心,还是另有所思,心不在焉?

    或者继续喋喋不休地唠叨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直至那儿的海底资源告罄(根据目前列国开采能力,也就能持续开采30年)?

    虽然,海上石油开采是一个“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的产业,建设一个中型的海上油田投资将在3亿到6亿美元之间,而一个大型油田总投资将高达20至30亿美元。但是,自己的油田自己开发或者合资开发,都比远距离,高价格购买划算得多。在捍卫主权同时,扩大了就业,节约了资金,增加了国民收入,保障了运输安全,一举五得。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海洋战略的构建,大海军的建设,和制海权的确立。没有这三者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后盾,那一切南海资源开发都只能是空谈。

    中国的南海战略不能不考虑台湾的地位,真正应当共同开发南海的其实应当是台湾。大陆与台湾实现全方位的经济军事合作,才有可能依托太平岛和大陆现在据有的南沙岛礁,建立稳固的前进基地,驻守一定规模和战力的海空军,以实现对南海水域岛礁的管制和主权。

    除海南岛三亚,北海钦州,海岸汕头和西沙群岛的军港外,靠近菲律宾的美济礁,必须建成一定规模的海空军基地,以随时声援南沙东域的海疆,并对菲律宾觊觎南沙岛礁的企图构成威摄力。而从钦州到西沙的巡航舰队要维护南海西翼的安全。

   南海舰队的建设,必须立足于大海军的模式,以远航、续航能力强,航速快(32节/小时以上),火力配置完善,补给及时,兼具全方位作战能力为宜。

    以航母战斗群为浮动码头船坞,各类导弹护卫舰、驱逐舰、巡洋舰和潜艇为屏卫,以舰载飞机和续航半径大,同时具有空、海、水下攻击能力的陆基飞机为辅,构成空海一体战和精确打击的战术力量。

    建立更为强大的专为远洋作战的远洋舰队及战略核潜艇集群,作为掌控制海权的机动力量,威慑周边对中国海疆领土有觊觎野心的任何国家和海军。并作为战略力量而存在。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适当时机,重拳出击,打击对南海资源掠夺最甚,又自持强势,依托大国,狐假虎威的国度海空军力量,一战而挫其锋芒。以震慑他国,维护领海安全。

    以租借法,经过外交努力,争取租借泰国暹罗湾海空军基地,北婆罗洲(马来西亚)西岸海空军基地。以为镇守南海门户的重器,并使来往马六甲海峡的中国船舰获得补充休憩之地。

    如此,真正收回南海主权,依自己意志开发南海,或可成为现实。

  现阶段,中国在南沙海域的开发完全是空白。从表面上看,这是对“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的贯彻走样和变形;从实质上,则是大大小小的专家和有关肉食者对海洋利用缺乏一个长期战略规划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