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后续:法国 / 南斯拉夫 / 德国电影:《地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32:32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法国 / 南斯拉夫 / 德国电影:《地下》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影片通过三位主人公——知识分子和投机商马高、他的朋友黑仔、他们共同的爱人娜塔莉——传奇般的人生展现了导演对南斯拉夫这个民族的理解与复杂情感。
影片虽然长达两个半小时,却一点不让人感到冗长,全片充满了奇思异想,有着浓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史诗片。电影情节虽然有些荒诞不经,但却准确地描绘了二战时期南斯拉夫的社会状况,大胆揭露了一些投机的战争英雄英勇事迹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影片的基调是幽默和讽刺的,又十分活泼轻松,很欢快,甚至可以把影片当作喜剧来看。影片人物个性十分奔放,张扬,该片处处洋溢着创作者的激情。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处理史诗题材的天才手段展露无疑,由于该片深刻的讽喻,不少影评家将该片与俄国1995年的《毒太阳》相提并论。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本人也获得了当年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好片,绝对好片。诗意的狂欢,然而无奈和茫然却几乎是他必然的主题。比如地下的结局,死亡,必然的死亡。比如生命是个奇迹,必然的分离。不知道地下“没有结尾”是希望还是宿命轮回。导演对于战争的反思也很值得揣摩。水中的镜头很是fantastic,与生命中空中那段一样惊艳。
[剧情资料]
原名: Underground
片长: 170 分钟, USA: 167 分钟, 320 分钟(director's cut)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德国
编剧: Dusan Kovacevic /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导演: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上映日期: 1995-5
摄影 Vilko Fila?
编辑 白兰佳?eperac
代理 纽约客视频
音乐: 戈兰布赖戈维茨
又名: 没有天空的都市, 地下社会, 地下
imdb编号: tt0114787
类型: 喜剧, 剧情, 战争
简体中文名: 地下
语言: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德语, 英语, 法语
主演: 米基·马诺伊洛维奇 / Lazar Ristovski / Mirjana Jokovic / 斯拉夫科·斯提马科 / Ernst Stötzner
获奖情况
1995年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 最佳影片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1996年 Lumiere Awards, France Best Foreign Film (Meilleur film étranger)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1997年 Kinema Junpo Awards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Director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黑色喜剧,在南斯拉夫成立41年至1992年,遵循马尔科(Manojlovic)和冒险他最好的朋友Blacky(Ristovski)。 他们跑一黑的市场运作和共产党领导的会议,同时尽量避免在二战贝尔格莱德盖世太保。 躲在地窖里,在难民共同设立了一个兵工厂时,变化莫测的马尔科设法说服大家,战争仍在继续 - 事实上,20年后 - 直到意外真相出来(到一个宠物猴子感谢)。 最后一节看到马尔科不择手段武器和毒品交易中,在内战南斯拉夫解体和各方面的暴力行为。
[精彩影评]
在很久以前,曾有一个国家。
如果有一天,我们日夜思念的故乡彻底消失了,我们将会做些什么?失去精神支柱后的不知所措,或是感到巨大的绝望?2003年的2月4日之后,那些曾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生活过的人们,当他们再次想到“祖国南斯拉夫”这句话时,是否会开始质疑自己,甚至开始质疑起整个世界?
在南斯拉夫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Emir Kusturica)1995年拍摄的名为《地下》的电影中,可以看出导演本人对其家乡命运的深刻思考。而在电影上映的8年后,导演的预言成为了现实--他失去了他的祖国。电影即将结束时,影片中口吃的动物饲养员伊万对着屏幕前的观众流利而自然地讲出了下面这段话:
“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盖起了新的屋舍,它们有着红色的房顶以及向宾客敞开的大门。鹳鸟也在这里筑巢。我们感激养育我们的土地,感激温暖我们的太阳,感激这片令我们怀念起家乡绿地的田野。我们还会怀着或悲伤或喜悦的心情回忆我们的祖国吗?当我们向子孙讲述这个故事时,它会像所有故事那样开始:‘在很久很久以前,曾有一个国家……’”
这种预言的实现并不需要先知般的能力,因为它不是毫无征兆。电影创作者令我敬佩之处在于他能够也敢于将自己昼夜发作的隐痛表露出来,而这种隐痛之上,则是他构架起来的看似无比荒诞的世界。我从没有看过任何一部与库斯图里卡的风格相类似的电影,因为他在狂放而荒淫的独特气氛中埋下了自己极其内敛的个人情感。这种个人情感包含了他对南斯拉夫的热爱、失望、反思等等一系列深切而真实的元素。而这样的感情又往往是十分复杂,甚至是难以解释的。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库斯图里卡在他38岁(1992年)之后便再也没有踏上过他的故乡--萨拉热窝的土地。不知为何,他也曾将自己的名字“埃米尔(Emir)”改为“内曼加(Nemanja)”,据说是为了更有力地证明自己塞尔维亚的血统。这些似乎互相矛盾的行为,使我想起了塔可夫斯基在完成《乡愁》后做出的再不回到苏联的决定。也许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迁,一个人对于自己故土的感情本就是有些沉重的,这由它所具有的历史性决定。
然而,只有深刻的情感也无法完成这样的一部作品。创作者仅仅用了几个人近五十年的生活,便犀利而独到地剖析了五十多年来南斯拉夫的历史,对比那些拥有庞大演员阵容却连一件事也说不清的电影,无疑这部电影的凝练也使观众看到了导演高超的思维能力。
故事开始于1941年4月6日凌晨的贝尔格莱德,共产党员马高和小黑在夜幕中疯狂地驾着马车,不时饮酒、狂叫、放枪,并且向跟随在他们身后的乐队大把大把地扔着钞票,对几小时后的灾难毫无预感。人群倒映在高墙上的一闪而过的巨大身影使这个场景极富魔幻色彩,就像是童话里来无影去无踪的劫富济贫的强盗。白天,德军开始袭击南斯拉夫。电影并没有以流离失所的人群展现战争的残酷,而是先从动物园遭到轰炸的场景开始。马高的弟弟伊万,一个口吃的动物饲养员,一边望着遍地的动物尸体号啕大哭,一边在被烧毁的笼子里寻找仍然存活的生命,所幸的是,他最亲密的猩猩索尼安然无恙。我很欣赏导演在这一场戏的设计,只关注战争对人的伤害是不够的。被轰炸动物园、受伤流血的动物,在这些镜头之下也暗示了战争对其他生物的灭绝。人类之间的自相残杀毫无理由地也使其他生物遭受了灾难。与民族主义的纳粹德国相比,我们这些自视甚高的人类又有什么区别呢?为了躲避战火,马高将难民们藏在自己祖父的巨大的地下室里。这也就是片名“地下”最初的一层含义。
马高的谎言持续了20年,地下的人们,甚至包括小黑也一直相信二战没有结束,法西斯仍在他们的头顶进行残杀。在这20年里,地下世界不仅有了许多基础生活设施,甚至发展起了宗教、教育、畜牧业、机械制造业等等。而小黑的情人——娜塔丽雅,最终投靠了他的手足兄弟马高。娜塔丽雅与马高正是靠着地下生产出的大批军火,在地上为自己赢得了声誉。在电影的这一段落,导演穿插进一段伪记录片以进行调侃,铁托与马高政治间交往的录象极其逼真,令人信服。20年过去了,眼看谎言难以维持下去的马高决定用炸弹使这一切消失。这时全黑的屏幕上写着这样的一段话:“马高·德仁的失踪打破了铁托的南斯拉夫的潜规则。铁托失去了他的朋友,他病倒了,20年后,他死了……”导演用这句话将虚构出的故事与现实联系在了一起,这恰恰体现出了某种荒唐的逻辑与导演不乏机智的幽默感。字幕结束后紧接着便是1980年铁托葬礼的资料片片段,人民在运送他灵柩的铁路边哭泣,各国领导人们前来表示哀悼,这应当是一个肃穆的时刻,而电影此时的背景音乐却是那首二战时期风靡多国的《莉莉·玛莲》。1941年德军在贝尔格莱德电台首次广播这首歌,使Lale Anderson的歌声传遍了整个战场。而在《地下》这部电影中,《莉莉·玛莲》却似乎总是不合时宜的出现:在南斯拉夫遭德军袭击的资料片里,当马高时不时给地下的人拉响空袭警报时,在铁托葬礼的新闻片中……
1992年,口吃而年迈的伊万在经历了无数痛苦与磨难后,终于在波黑战争的硝烟中再次遇到了成为军火商的哥哥,愤怒和绝望使伊万杀死了他。马高临死前这样说到:“当弟弟杀死自己的哥哥时,便是真正的战争……”兄弟间的自相残杀同样也使得南斯拉夫真正瓦解。马高死后,伊万在教堂用敲钟的绳子上吊自杀,钟声回荡在战场,这时一只白色的鹅从教堂钟楼冲破硝烟飞了出来。在一个颠倒的十字架前,小黑找到了轮椅上马高燃烧着的尸体。耶稣的头朝着地面,轮椅不停绕着十字架转圈,而其上马高燃烧的尸体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火球。这时一匹白马缓缓走过。白马、白鹅、倒十字架、轮椅自转……在我看来,导演用这一系列十分怪异的意象深化了电影的主题:一个上下颠倒,并且十分荒唐的世界。
小黑回到地下,在井口边看到了已死去的儿子的身影,他跳了下去。这时,角色已经都不在人间了,故事该如何发展?我们往往会用很现实的逻辑来思考我们的生活,我们对此习以为常,但也许我们因此失去了更多的东西。而电影并没有结束,库斯图里卡让我们重新获得了某种宝贵的东西。小黑从井口进入水底世界,在水底,有奏着乐的铜管乐队,儿子,儿媳妇,马高,娜塔丽雅等等……他们与一大群动物游上岸,等待他们的是一个阳光充足的岛屿以及丰盛的露天宴会。他们像诺亚方舟一样,在经历了劫难之后获得了安宁。乐器又开始吹奏,歌照唱,舞照跳,人们抛弃了一切恩怨与缺陷,回复到自己最健康最强壮的年岁,口吃能流利说话了,瘸子能跳舞了……他们不停的跳着,此时他们聚集的土地从岛上分裂开来,狂欢的人群在分裂出的小岛上继续狂欢随着水流飘向远方……而电影片尾最后的字幕上写着:“这个故事永不会结束……”
这部电影还有另一个中文译名,叫《没有天空的城市》。我想这个名字就能够说明“地下”这个名字的第二层含义。从一个实际的地下室的含义引申为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将地下室放大,会发现它也许就是一个社会,甚至是一个国家。人们被领导者蒙蔽,生活在见不到阳光的地方,但却从来没有真正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或是为什么而做。但是只要两个世界的界限被打破,那么他们将会遭受更多的痛苦,因为他们已无法适应外面的生活了。讽刺的是,马高欺骗地下室的人说战争没有结束,可是当人们真的回到地面上时,情况却如马高所说,只不过不再是过去那场战争了。纳粹入侵、协约国轰炸、二站、冷战、波黑战争……南斯拉夫确实从未宁静过一刻。这段历史是悲剧性的,然而电影却从未试图从悲剧性的角度打动观众。演员像马戏团小丑一样创造了自己的角色,他们扮演角色的同时似乎也站在对面嘲笑着角色。吉普赛式狂放的音乐旋律、戏谑的情节、小丑似的演员,谁能想到这些元素会组成出这样一部令人难过的电影?这个原理似乎也适用于马高对众人的欺骗:当无数小谎言组成一个大谎言时,这个大谎言也许就是现实,就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方面,中国与南斯拉夫有着很多相似性,我想也正是这种相似性使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很多感慨。电影最后,人们生活的那个小岛与陆地分离,我想导演在这隐喻了南斯拉夫的分裂。他对现实已经幻灭,而他所有的乡愁则放在了另一个世界。电影中的角色最后的生活怎样也不重要了,因为他们在现实中已经死去,然而那个天堂岛,却又是现实的我们无法抵达的世界。
[请您观看]
A
',1)">
B
编辑于2011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