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谷用别人的身份证:3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6:14:47

3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①传统节日是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进行的全民性文化生存方式,与民众生活有直接而重要的关联。这里的全民性指属于同一文化传统的同一族群的全体成员在同一节日时间参与共同模式的节俗。
②在特定群体的文化观念中,节日是用各种各样的郑重仪式和庆祝方式体现出来的。这些仪式活动蕴涵的文化含量大部分是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强调人际和睦、欢乐吉庆、丰收富裕、健康长寿、天人合一等价值观念的精神文化。当然也有些内容与现代社会不完全合拍,但我们也要以合理的态度看待。
③我国的传统节日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群体精神,已成为广大民众生活方式的基本构成部分,具有生生不息的旺盛传袭力,因而把它们看作民族国家的重要标志性文化应无问题。那么,传统节日文化的盛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盛衰的一个显著指标,是本土文化存活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
④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除夕、中秋注重家庭团圆,重阳节注重敬老孝亲,清明节祭祖,也是同族的人们汇聚联络的时机。其他节日也都注重家庭团聚或相互问候、赠送礼物,有程度不等的协调、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⑤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岁时节日。它们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岁时节日不仅在节期的选择上根源于自然界的征候,而且大都有人们为适应季节、气候、物候变化采取相应活动的节俗。如立春之日,举行迎春仪式,打春牛、吃春饼等,庆贺新春的到来,为春耕做准备。
⑥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生存的节点,是民众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时机,是民众精神的重要寄托方式。清明节的踏青习俗,表达出民众投入新春怀抱的喜悦;扫墓习俗,抒发对于去世亲人的怀念追思。端午节关于吃粽子的传说,表达民众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无限景仰。中秋赏月,表现民众欣赏自然美景的愉悦和文人吟诗作赋的风雅。
⑦近年来深刻的社会转型与飞速的经济发展又对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念造成巨大冲击,中国社会文化体系面临着结构失衡的危机,因而,亟需振兴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等也一同涌入国门,致使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等洋节逐渐兴起并冲击着中国传统节日体系。吸收西方节日固无不可,但是我们必须保持祖国固有节日在整个节日文化体系中的主流地位。
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中,端午节已经被韩国抢注,引起了国人的极大愤慨,端午节申报竞争失利的事实说明,我们在传统节日遗产保护方面做得不到位,有很多优秀传统“失传”了。除端午节外,我国还有一些重要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是与东亚的数个国家共有的,也有被其他国家“抢注”的危险,必须采取紧急措施避免出现这样的结果。
⑨有人以为,鉴于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体系的实际情况,保护传统节日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把除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增加为法定假日,充分发掘、利用其文化内涵及其丰富多彩的民俗展演形式,大力丰富人们的节日文化生活,对振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⑩也有专家认为,超越现实,给人提供一个理想性目标,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遗憾的是,由于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的这种社会功能被削弱,从而使传统文化成分被商品化。端午节逐渐蜕变成“粽子节”,中秋节只剩下吃月饼。还有就是对传统节日缺乏理想的目标,比如说,先前庆祝端午节的主题不是爱国,而是全民卫生运动,导致了端午节内容的蜕变;可以设想我们的国粹却只剩下“吃”而文化和精神内涵尽丧的一具空壳时,即使申遗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

 

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黄涛

     

    一、传统节日在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特殊地位

     在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藏中,传统节日有着其他文化遗产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值得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给予特别关注。

     首先,传统节日是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进行的全民性文化生存方式,与民众生活有直接而重要的关联。这里的全民性指属于同一文化传统的同一族群的全体成员在同一节日时间参与共同模式的节俗,不是说全国各民族都过一套节日。其他民族的特色节日也是该族群的全体成员都参与的,也有其族群的全民性。即使是官员在单位里遵守官方的节日制度,回到家庭生活中也要和家人一样过传统节日。这种全民参与的文化生活又是一年一度周期性发生的,而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这两方面决定了传统节日是关系到国民长久性生活方式的重大文化制度,不容忽视或轻率对待。比如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会被周期性地反复贯彻和强调,在同一族群内的全体民众的记忆中根深蒂固、世代传袭。

     其次,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方式。在特定群体的文化观念中,节日时间是区别于平日的“大日子”。这种区分并不是仅凭意识上的认定,而是用各种各样的郑重仪式和庆祝方式体现出来的。这些仪式活动和庆祝活动往往在较短的时日内集中展演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蕴涵着大量的文化信息。这些文化含量的大部分是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如其中的物质文化、民间艺术,强调人际和睦、欢乐吉庆、丰收富裕、健康长寿、天人合一等价值观念的精神文化。也有些内容与现代社会不完全合拍,但我们也要以合理的态度看待。 
      

2楼

再次,传统节日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能够显著地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强烈影响其他民族对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关注和认识。我国的传统节日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群体精神,已成为广大民众生活方式的基本构成部分,具有生生不息的旺盛传袭力;它们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丰富而集中,其文化展演方式绚丽多姿、显赫夺目,因而把它们看作民族国家的重要标志性文化应无问题。那么,传统节日文化的盛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盛衰的一个显著指标,是本土文化存活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标志性文化,传统节日习俗彰显着我们这个族群的特色生存方式,它使成员个体获得在族群内存活的踏实与丰盈之感,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亲密感、文化认同感。传统节日也是异文化群体认知我们民族特色文化的一个便利的窗口。身在异国的游子、华侨,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也都很重视以传统习俗欢度祖国的节日,以此方式慰藉自己根系祖国的人文情怀,也向周围的异文化族群表明自己的文化身份,展现自己所属群体的文化特色。
       二、保护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第一,保持与促进人际和谐是传统节日的基本主题。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礼俗,有浓厚的人情味,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故传统节日的保护,有利于保持和有效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作为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在加强人际交流方面最为突出。除夕注重家庭团圆。拜年则是乡村春节习俗中花费精力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春节主要就是维持和加强人际关系和谐的节日。中秋节以家庭团圆为主题;重阳节注重敬老孝亲;清明节祭祖,也是同族的人们汇聚联络的时机;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妇女回娘家,女婿看望岳父母,密切了姻亲关系,赛龙舟等竞技活动则加强了社群内部的凝聚力。其他节日也都注重家庭团聚或相互问候、赠送礼物,有程度不等的协调、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第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的重要主题。在古代社会的早期,它还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主题;中古以后,传统节日促进人际和谐的内容才逐渐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岁时节日。它们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岁时节日不仅在节期的选择上根源于自然界的征候,而且大都有人们为适应季节、气候、物候变化采取相应活动的节俗。如立春之日,举行迎春仪式,打春牛、吃春饼等,庆贺新春的到来,为春耕做准备。
       

4楼

第三,保护传统节日,有助于达成民众情感的和谐,产生社会和谐的强大精神动力。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生存的节点,是民众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时机,是民众精神的重要寄托方式。清明节的踏青习俗,表达出民众投入新春怀抱的喜悦;扫墓习俗,抒发对于去世亲人的怀念追思。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表现出民众力争上游的豪情;关于吃粽子的传说,表达民众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无限景仰。中秋赏月,表现民众欣赏自然美景的愉悦和文人吟诗作赋的风雅;亲人团圆吃月饼,使人们享受到和睦亲情的温暖。许多节日都有互相问候祝福、互赠礼物的习俗,则是人们向别人表达亲情、友情、感激之情、求恳之情等的方式和机会。故传统节日的保护是对民众情感需求的尊重和对民众精神利益的维护。

 第四,传统节日保护有利于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巩固民族团结。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已不仅仅是汉族的节日,也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的节日。如春节,已成为我国境内40多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对这些传统节日的保护,实际上是对各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少数民族的节日数量众多,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维护中华文化一体化格局中的各民族文化多样化;其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也可吸收到汉族的节日传统中来。

5楼

第五,传统节日有着显著的民族文化认同价值,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国心。在同一个日子过同样的节日,使我们体会到属于同一个族群的文化认同感。共同的节日习俗使各社会阶层之间产生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把他们凝聚在一个具有和谐文化的社群之内。传统节日也是大陆与台港澳民众共同的生活习俗。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传统节日文化,可使各地华人拥有更为和谐一致的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