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剧院实际座位图:[转载]德国:平均两人一间屋 居民自建屋积极性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6:53:12
德国人在居住问题上的心态是比较平和的,这得益于它的大环境。德国有8000多万人,房屋有4000多万间,人均2人一间。在这种背景下,没有人去炒房,也没有人担心居住问题。房屋和租金的价格皆在合理的范围内浮动,想炒也炒不起来。

  这样一种局面是德国经过战后60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才形成的。用德国官方的话,只有供需基本得到平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居住问题。为了扩大供应,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德国通过法律让德国各级政府承担了转移部分财政资金,为房屋建设提供支持的义务。

  因为应当转移的财政资金都能准时到位,从而提高了居民自建房屋的积极性。个人的自建房屋积极性提高了,社会和政府在居住问题上的压力也就减轻了。

  1987年记者作为访问学者时曾到图宾根一位德国朋友家去作客。他是一家研究所的副所长,夫人也是博士头衔,两人收入都不错。当时他们在图宾根市的郊区建了很大一间屋子。记者问他为什么下这么大本钱建屋,他说不建白不建。建了屋,每年上交的税收就又从公共财政里拿回来了。

  实际上德国这种政策的设计非常巧妙。它利用人趋利避害的心里,利用一小部分财政资金,向杠杆一样,撬动起庞大的社会力量,用社会资金去建设房屋,从而大大加快了建设的速度。其实何止是建屋。维修、改造、粉刷街面屋等,都可得到政府的补贴。

  这种补贴很大程度上就是你上交的税收。如果你不愿意维修或粉刷,没关系。那么你个人的税收一分钱也拿不回来,全部上交国库。在德国的大中小城市逛街,街面屋往往都比较清洁,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之所以有这种效果,其实是背后的政策在起作用。

  德国有很多5、60年代的老屋,按现今的标准都属于能耗高的不节能建筑,包括一些企业的厂房。如果进行改造,企业和个人就可从上交的税收中扣除国家给予补贴的部分。对于个人,这有可能意味着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用交税。

  为了避免偷逃税收,德国采用了先交后退的办法,即把该收的税收全部收上来,到了年底或结税日,个人再凭借改建或新建的手续证据,从当地税务部门拿回补贴。这样做会不会影响政府的财政收支呢?从德国的实践来看,答案是一般不会。因为每年自建或改建的人总是少数。只要政策稳定,人们就不会在特定的时间内蜂拥而至。

  德国经过战后60多年的建设,个人拥有房屋的比例是43%。其余57%全部是租屋。德国这么庞大的住宅租赁市场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言以蔽之,是多种投资机制造成的。首先是州、市和乡镇政府早先为低收入者建设的“公屋”。虽然遭遇财政危机的各级政府正在将这部分住宅私有化,但由于基数太大,市场有限,州、市、乡三级政府手中目前仍掌握着大量的“公屋”。

  其次是各式各样的法人投资建设了大量的住房。他们的本意是为了解决本单位职工的居住问题,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但仍有一些闲余的房屋向社会出租。这部分房屋的优先顺序对企业是非常明确的,首先租给本单位的员工,剩余的向社会开放。

  第三是建筑或设计公司,他们是建房的行家里手。他们手上掌握着一批房屋,或出让或出租。通过出租出让收回成本,然后再进行投资。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公司的规模都不大,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这样就形成了良性竞争,而排除了垄断。在宏观外部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谁设计的房屋更合理,质量、外观更优秀,价格更有竞争力,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第四是个人投资者。他们从市场或建筑公司手中买下数量不等的房屋,专门用于出租。本报在柏林记者站的房屋就属于这种性质,是个人投资者的私人产业。这些投资者虽然“吃”的是屋租,但从客观或社会的角度看,他们为缓解居住难或住宅租赁化确实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由于住宅租赁市场也是一个竞争性的市场,要想无缘无故抬高房屋的出租价格,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你抬高房价,我可以走人。等你再找到新的租赁者时,可能用时几个月甚至一年。如果将这一段时间的损失考虑进去,出租房屋的价格有可能还不如原来的租金合适。

  总之德国人的居住理念是惬意、随遇而安。不做勉强自己和家人的事。德国人更看中的是休假和与家人团聚。至于房屋,够用、满意即可,无论是买的还是租的。如果现有住宅不满意,又找不到合适的出租房,本人又有买屋的实力或能力,那才去买。

  德国年轻人买屋的不多。这是因为年轻人跳槽的可能性很大。从外部环境讲,德国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中,对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动。除了流动性之外,更大的制约因素是工作时间不长,收入不高,积累有限。加上需要休假,到国外开拓视野等也需要用钱。因此在人生的这一阶段买屋也不现实。

  记者认识一位法学教授的女儿,在柏林洪堡大学读博士,老公是一个小公司的小老板。二人结婚后生了一个千金。三口之家也是租借别人的房屋。问其为什么不买屋,答案有三条。一是老爸有钱是老爸的。德国没有“啃老族”的传统。二是小两口正处在积累实力的阶段。三是现在租的屋子还满意。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在德国特别是在柏林,无论是买还是租,都有点像在香港用餐,有钱人可以进高档扒房,普通人可以到一般茶餐厅,稍穷一点的可以吃大排挡。以租屋为例,新屋大都设计合理,但租价也最高。地段差一点的,租金随之降低。最便宜的老式租屋,租金最低。

  记者认识一位留学生,他在柏林留学加工作逗留了至少15年。他和女朋友租的一间两居室的屋子,租金每月只有300多欧元。为他为什么这么便宜,他说,第一地段不在市中心;第二是没有电梯。这样的屋,有老人的家庭不会要。年轻人懒一点的也不要,因为买了东西要提上楼。

  记者还认识一位德国女官员,原来住在柏林中心地带,现搬到三线地区。问她为什么搬家?她说,原来收入高,住在中心地带上班近,节省时间。现在马上就要退休了。退休金与上班的收入差一大截。为了不降低生活水平,换间屋是合适的。新家两房一厅,80多平米的屋子租金500多欧元。

  在她的新家作客时,她告诉记者,她家周围的一些老屋经过整修后正在销售。像她这样70、80平米的屋子,售价只有5、6万欧元。这样的房价当时让记者也感到吃惊,因为从没听说过柏林还有这么便宜的屋子。记者吃惊还有另外一层缘由,因为记者知道德国房屋的质量。在记者住的半岛上有两座19世纪末为当时的工人修建的“茅草屋”。“茅草屋”有6层,每栋相当于两个单元。一百多年了,至今完好无损,还住着人。

  在记者住的这个岛上,近几年来不断有新建的楼宇出售。简单一点的新屋,120平米一间,三年前标出的价格是12万欧元。就是这种价格的房屋,每家还配有约10平米的花园和车库。新近落成的高档住宅,仅挨着湖边,属于独立成房的联排别墅,每平米售价不到2500欧元。

  据记者观察,在柏林,凡每平米在2000欧元以上的,地段和住房质量都是上乘的。柏林中心地段的豪华别墅,记者见到的最高价,每平米达到3500欧元。可见这是一个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要的住宅商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