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海底世界哪个好:佛法开示教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6:35:06

佛法开示教诫

 

 智慧不是求来的,智慧一定是你在认识烦恼,去除烦恼的时候,生起来的。一个修行人,每天把别人的种种行为,往自己心里塞,那你心里塞的都是别人的东西。你说我什么了,装在我这儿;对我怎么样了,又装在我这儿。你的心里充满了这些污七八糟,肮脏的东西,这些就是心垢。我们每天修,就是要洗除这些心垢。 除人我是非,为道共住。去女人习气,养大丈夫气概。为法不得斤斤计较。福慧二资粮,靠山少烧柴,靠河少用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不得贪图享受,懒惰懈怠,去色身之贪,养法身慧命。培福修福,刻苦修学。 人者,真也正也,左撇为真,右捺为正,常行正真,故名为人,是知人能弘道……诚心为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依道依人,皆成圣道,身行正真,此为修道之根本。 让我们打开心扉,互相勾通,真诚相待,互相切磋学习,学正教于心,行正教于身,只要我们在就让正法存!转凡成圣都有个过程,要让他一下,帮他两下,原谅他三下,悯念他一片,尽力来成就人。 自受用上要严于解剖自己,利他份上要有悲心。当一个好修行人不容易,要敢正视别人,也敢正视自己。 真正的学佛者,没有颓废消沉,因为希望总是在失望中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修行者积极向上创造进取的人生观。欲行菩提道,首先破我执这基础的训练还需要从戒行开始,勇于去除自己的毛病习气。 假如没有众生,我们就没办法成佛。故『行愿品』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我们要想成佛,慈悲心是个根本,所以对一切众生都应发慈悲心,感恩心。 我发现同学们的慈悲心不够,感恩的心太少了,不能够认识到我和众生本是一体,之所以有差别,都是缘起造成的障碍。缘起本是虚幻不实,我们为什么要执着这虚幻不实的,而来苦恼自己呢? 我们学习戒律,并不是从文字上去研究它,要懂得佛制教的意义,懂得戒律的殊胜,懂得因果的可怕,能透过业果,才会发心好好的持戒,这才是我们学戒的目的。我们现在处在初学,不妨多听、多思,继而一定要实践去做,这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和解脱,希望我们珍惜很好的光阴。如果我们通过圣人的话、佛所说的教,就会发现佛是一切智人,他是那样地圆融,世界上没有他通不过的事情,没有他解决不了的事情,他解决事情的结果是让人人欢喜,能够真正给予每个人快乐,能够帮助每个人脱离苦难。 我们要常常检查自己,不要迷失了自己,在境界中常常都是随着我执而转,随着我的知见来办的。  我们来出家是知苦思断集,慕灭来修道的,应该有一颗欢悦的心,以这颗欢悦的心来对待一切的人和物的,我们以这颗欢悦的心,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就会感到都是快乐的,如果我们以一颗谄曲的心,每天郁郁沉闷不乐的心,或者觉得自己是不合群的,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超,这样的心很难在众中处,很难感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很难感到别人是菩萨。你对于圣人的话能不能顺从呢?你能够受顺从的话,你能不能及时改正自已的缺点、毛病,听到顺语之言,就是比较宛转很好听的话,你能够不思惟吗?要反复的考虑、要思惟。 如果听到了别人对我们的谏劝,而又说得对,我们一定要顺从于它,也要能够改正自己的不足。  现在我们依于佛的教去行,你只顺从不行,一定要实践去作。只有遵照佛的教去作,才能满我们此愿。 我们一定不要拘于本本上的学习,而要将本本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来,希望我们作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能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这就算一个非常好学的人了。 学以致用这才是真智慧,希望我们真正的每天都沉浸在佛法中,各位就是善知识,互相取长补短,真正的学以致用,这才是真智慧。那你一个出家人连一个好的习惯都没有,后面更高深的你怎么进入?就是最简单的你都做不来。老法师讲,你现在是一个心狂意粗的众生,让你真正的修起止观来,进入微细的思念中,你很难很难的。大德师父或者大德居士,做学问能够做出来,在平常修行中能够修出来,就是我们所要学的,学有所成,修有所证,他确确实实是从生活点滴中,那么一点点培养出来的。他就成了那么一种习惯。  就像我们诵戒的时候,有的就能坐得端端正正,有的就把腰弓下去,拿上一本书,一会在右,一会在左,你连一堂诵戒都不能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就可想而知,你坐禅定的时候,你能坐得好?坐不好,气就不通,气不通恐怕就难于进入到定中,所以真正的用功一开始就要有个规范的训练的。  如果你能够天天反省自己,哪些地方不如别人,哪些地方违背了佛的教,你只有找出自己的毛病所在,你第二天才能纠正它,第二天绝不重犯昨天的错误。 他真正具备了修道人的道德修养。那我们就要常常能亲近他,亲近他干吗,亲近他就是要见贤思齐,我们要向他学习,要纠正自己的过错。我们修道,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他一定是具备了道德的人,他既懂佛法,在事相上又做得好。怎样使我们道业长进,除了自身的努力,一定还要寻找外缘的帮助。  要护自己的口,就象刚才你们在行堂,行堂呢,站就有站相,你们行堂的人,不可以在观堂交头接耳,不管说的是公事也好,私事也好,不可以随便在那里讲话,有行堂的事情要互相勾通,要退到背处来说。这就是说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可学。作为我们小众,同样一开始就要养成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上面典座一下令,刻不容缓,马上就办,不要喊上半天,自己在那扭呀扭呀,把自己的事情做完了,才想起常住的事,这不可以。 一个修道人,凡是修道的事,都应该精进努力来办。 一个嘴巴一是用来吃饭,一是用来说话,就这两种功能,看你能不能好好利用它,利用好了,我们今生这个色身没白要,这一生没白过。 佛说末法时代,彼此口如刀剑,互求长短。口实在是难护,我们虽然精进用功办道,千万不能因为对嘴巴,一个吃通不过,一个是非不断,这个人注定这一生难于入道。  只要有点主食,添饱肚子就行了,不必要一定要比较、讲究。只要你的心念于饮食住处,那你就汇不到道上来。 拿一个葫芦作一个瓢,葫芦里装点饭,在一个陋室里就好了,君子忧道不忧贫,就是害怕自己没有道德。我们出家人同样也是,吃也好,住也好,不在乎它好与坏,只在乎我们的道业有没有增长。  学问呢,常言研究学问,好象是指的在本本上的事情,真正的学问不是仅仅是本上的。  为什么要利用早斋给大家随便说一些呢?就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没错,我们有时是在上课,但我们是依本上的课,中间也不敢停下来说点别的其它的,利用早斋实际也是就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果没有事情,我们就说论语,也许说我们认为可以的,也许全说,希望同学给予理解,不要嫌啰嗦。不管长说短说,左说右说,就是希望偶而有一句话能进入你的耳朵,也许对你产生一些作用,这样也没有白费我们的早斋。  我们从观堂出去,不管去法堂也好,去自修堂也好,或回大院也好,彼此应该提起正念,相互鼓励,而不是相互鼓励放逸,应该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知道修行必须从自我开始,烦恼的根源在于个我,因为有个我引伸出那么多的烦恼,那我们彼此之间能不能给个互相鼓励。不要象世间人说的,巧言令色,只注意嘴巴的表现和虚假的样子,却没有实际的内涵,修行确确实实首先应注意到自我改造。 我们应该从心地上用些功夫,实实际际地做些我们出家人应该做的事情。  从早晨一直到晚上,只要我走过的地方,我不希望我的脚下会伤害众生,都希望它们能离开,一旦误杀,它都能得到佛的加持力,往生净土。当我们下单的时候,就要生起怜悯众生的心:从早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丧其形,愿汝及时生净土。  出门的时候或下单时候,你有没有想一想现在是夏天了,佛为什么要制安居?天热的地方,方尺之内就有虫蚁,所以夏天安居就是要静下来,身不要往外跑,心收摄回来,注意正念,精进用功办道。如果我们能从心地上下功夫,当我们往外走的时候,就能谨记佛的教,走的时候怎样安祥地走法。像昨天早晨一位老师父在路上告诉大家慢慢走,现在从地上翻出来好多蚂蚁洞,真正的慈悲表现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善用其心。这个才算得上从心底里开始注意了,。我们越年轻的人多份是心狂意粗,我要这样我要那样,妄想自己要做一个多么伟大的人,但是在实际心地的用功却欠缺了很多。 澫祖说:巧言是口里说仁,令色,色是样子表现出仁。佛教里的仁是指慈悲,是应该心底的功夫,是从心地真正升起来的。口和色是指口和身,缺了心还不是真正的仁。既然是心底的功夫,就应该善用其心, 人生无常,真起正自己给自己一个提醒就是好好精进用功的修行。  当我们身体好的时候,我们就要好好的来储备资粮。当我们病苦来的时候,我们就要好好的面对。千经万论,我们留下一个正念来提醒自己。  一期业报的结束,我们给他说声再见。我们又能坦坦荡荡去接受未来,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要向那里去。  我们只有好好修行,只有阿弥陀佛能帮我们的忙,让我们超脱生死、视死如归。 学佛是不忌讳说死,说死是告诉我们人生是无常的。  无病最上利,知足最上财。信赖最上亲,涅槃最上乐。人与人相处,怎么样最亲呢?不是亲戚朋友,而是互相的信赖。什么是最快乐的呢?涅槃能让我们灭却烦恼,得到自在,这是最快乐的。 一个人不管你一生多富有,知足最富有。修行一方面需要自己不断努力,光一个努力还不行,你必须掌握努力的方法。那也需要别人在旁边给予提醒。得一个人身更不容易。得一个人身闻到佛法知道貌岸然修行更不容易。诵一诵无常经,读一读浩翰的三藏,思一思我光光的头,当何作何为。不要再贪恋那些与道相违的诱惑,寻找自己真正的心灵的故乡。 愿岁月的流失,让人们觉醒。  学一点,用一点,   每天进步一点点。  十天进步十点点,  百天进步百点点。  百点点千点点,  一切成就不会远。 如果你真想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佛子,那你就从生活中的点滴开始,坚持不懈地努力,你一定能成功! 恶习惯要改,因为什么样的习惯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沙弥尼《威仪门》就是让我们学好习惯,改恶习惯,把高尚节操优良美德化为生活习惯。不要有第二念为了自己,我做这个事对我,得的是什么,对我,失的是什么,如果你一考虑得失,教流血的地步,也要能够忘我的投入。    现在好多国家没有淡水,实际北京、天津都是很缺水的。我们众生所依的这个环境就是依报,我们自身就是正报,所依的环境,跟我们的正报是分不开的。我们要建立一种责任心,对自己有责任、对众生有责任,这个更不容易啊!希望我们能够发起菩提心,真正的来承担起一切,难学能学,难行能行!佛教导我们只要改变人心,从我们所处的环境,从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改善,就可以逐渐的好起来。无常是万事万物不可抗拒的法则,念无常吧。因因缘缘,缘缘因因,万法从缘生,万法从缘灭,性体无碍,缘起相关。  修行,确实是一件苦事情。我们三点钟起来一直到晚上,对我们知事们,虽然累点,还有空闲的时候;而对于学生,从早晨到晚上,一切都得随众,这就是考验,为什么拿满勤奖的同学,我要点名呢?我是想借此鼓励她们,一个月能争取一个满勤奖,实在是不容易,她一定是战胜了、克服了很多的自我,才能得到一次满勤奖。所以,赢得一次好名声确实太不容易。当我们想到,我们是带着责任而来,就不会放松自己,我常常有一分的责任,就有一分的成就。如果有十分的责任,就会有十分的成就。乃至于我们自己的修学,也离不开责任二字。我们有责任来很好的修学,有责任将来去承担弘法利生的事业。所以这样我们就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如果我们在修行上,能够忘我的投入,来克服自身的种种障碍,很多的情况下,只要你直下承当,咬咬牙,事情就过去了。所以我们常常说:“为难二字佛经无,无畏方为佛教徒,无尽众生无尽愿,一肩挑起莫踌蹰”。在常住,我是其中的一员,我直下去承当;我所应该做的事,我直下去承当;成佛度众生的事,我直下去承当。 恶缘要了,善缘也要了。这些缘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看透,真正能够去了,那自然就不会受种种的缠绕束缚,就可以去除对它的执着,就有了智能,我们就不会怕,  虽然我们知道人会死,也知道人死无定期,但是总想自己还不会死。如果想到现前就会死,又何必贪着这一切?想到一死万事休,又有什么可贪呢? 如果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说:“我要解脱,我要成佛。”那么请你在事境上,起观照;在事境上,你不要迷失自己;在事境上,你能够起觉悟的观照。这样,我们才会活的快乐。要知道佛已经成佛,他也是从众生修来的。我们也能成佛!因为我们具备和佛一模一样的性体,只是迷了。所以,迷就是凡夫,觉悟就是佛。一个真正的修道人,他是忧道不忧贫的。我们生活苦一点,人贫穷一点没有什么,但是,我们心灵不能贫穷。我们心灵一定要富裕,就是要通过学修来充实自己,让自己生起智能的观照,了达三世因果。  今天你学佛,就是要产生一种智能,用智能来观照这些贪嗔痴,是贪嗔痴无形的绳索,给自己带来痛苦烦恼。佛说三世因,人和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你遭遇的种种不顺,要能够了知三世因果。之所以现在不能解脱,是因为无始劫来彼此的缠绕。 想一想,从早晨到晚上,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们被无形的绳索所束缚住了。所以修行就是要有智能来看破这个。怎么样看破?要懂得因果。  贪有很多,贪人,贪物,乃至贪饮食等等,起一个贪心,一条无形的绳索就把我们束缚住。  就我们人类来说,为什么会有种种的烦恼痛苦?因为没有精神的力量,就导致贪欲、嗔恚、愚痴,所以被贪嗔痴无形的绳索给栓住了。佛的戒法就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一个人。怎样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超脱的人。要想去除忧虑,那必须能够恪守佛的戒法。  世界上多一个人守三归五戒,世间就多一份安定因素。 如果要想让世间安定,就要恪守佛的戒法,用戒法去影响每一个人。  “人”者仁也,说到这个“仁”,从结构分析,单立人一个二;做人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就要有仁慈心,要学会为别人着想。 我们看一下如今的社会,有很多不安定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就是人与人之间,丧失了仁德,仁慈道德。修行是自己之事,应作思惟。大众为吾之所依,吾乃汝之道友,诚望将难处语之,吾当义不容辞相济。切勿盲目随吾言语。老法师的话:“独自瞎修盲练,老修行成了“老魔王”。如此不能善法居身,从何谈得上有德呢?是故当于众中养德是为不可缺也。少德者,缺呵护提携也。佛言之“辗转相谏,辍转相教。辗转忏悔。”此乃建立道谊之基。若无帮,无人碰。习气之病难以省察,久之自以为是,傲气上长。揽别成众非易之事,能于百人之中举手投足读念大众,随力随分为众服务,其它不说,但以僧伽蓝扫地一事,即可知道功德不可思议。  无福者失培福之机也。古人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吾今认为:初修学人,离于大众中者。不公寡闻,而尚使无福,少德,以何言之?寡闻者,缺师过也,有言:三人行必有吾师,更何况十人,百人,吾师可谓多矣!是故众中学一日,胜过独学百日,当于处众为乐也。  当闻,“人之模范,以道教人,为人之长者曰师长。”吾少道教人,又非模范,亦不为人中之畏,故师长无我之份也。  学有所成,修有所证, 确确实实是从生活中一点点培养出来的。如果是心狂意粗的众生,真正修止观,要进入微细的意念,是很难的。所以,持戒是在生活点滴中持。  真正的用功一开始,就要有规范的训练。我和妙师父去中国佛教协会开会,有几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家,开了二、三个小时的会,动也没动,端端正正地坐着。我们俩就有个感慨:这就是大德师父或大德居士,做学问能够成就,修行能够成就的原因。也正是我们所要学的。 一开始就要认认真真地做每一件事情,一定要符合佛制戒的要求,生活上一定要有威仪规范。 我们开始学戒,一定是有心的持。虽然是持,持而不持.那个不持,不是说不持戒了,而是习惯成了自然,自然就拨正了自己错误的行为。慢慢就提醒自己归于正念,是从实践生活中培养出来的。 我常举的一个例子,你开始放杯子的时候,告诉你把要朝右,你常常忘记,但你天天如此去做,习惯成自然。当你放习惯了,一放,把就会朝右面,天长日久,你不要作意,它就能放好 我常举的一个例子,你开始放杯子的时候,告诉你把要朝右,你常常忘记,但你天天如此去做,习惯成自然。当你放习惯了,一放,把就会朝右面,天长日久,你不要作意,它就能放好开始修道,不要说:什么都过去了,未来了无可得。忽视所做过的,所说过的。只有慢慢进入,才能达到真正的放下。  要一心精进,行四正勤: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  明天就一定要纠正今天的错误,明天如果做对了,我继续精进努力去做。我们一开始修道,为什么要先学戒呢?一开始就是要从事相上入手,到晚上,要检查自己善多?恶多?无际多? 事情千头万绪,不知所措的时候,不如干脆全部放下,跳出事情的圈子,去诵经,去看书,去静思,去轻松……然后再回来勇敢地面对、用饱满的精力,十足的勇气来解决一切。  凡做一件事情都不容易,只要我们作的是对的,就应该勇敢的作下去,护持道场是要有勇气的。成佛不是件容易的事,只看自己身口意就知道自己是凡是圣了,成佛要在众中成,众生对自己的一切都得忍受,忍受是很难得的事情。  我们做人希望得到多人一倍的成果,就须超人一倍的勤劳,勤劳和怠惰是人们成功和失败的关键,尤其要办大丈夫事,了生脱死,引众生入佛知见,了生死难,度众生更难,没有超人的毅力是办不到的。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只要能明白,点点滴滴去做,度过有意义的每一天。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善用其心,不要轻视每件小事。学会感恩,知道惭愧,应该付出。珍惜小众的每一时刻。在大众中增进白己的福慧。沙弥尼虽小不可轻,其心境不可估量,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受苦了苦,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常说,小众做事,不要一张口就说“不会”,应让说:我一定学,一些事情难做,但不等于不能,学会承担吧!  成佛不是件容易的事,只看自己身口意就知道自己是凡是圣了,成佛要在众中成,众生对自己的一切都得忍受,忍受是很难得的事情。凡做一件事情都不容易,只要我们作的是对的,就应该勇敢的作下去,护持道场是要有勇气的。  我们做人希望得到多人一信自成果,就须超人一倍的勤劳,勤劳和怠惰是人们成功和失败的关键,尤其要办大丈夫事,了生脱死,引众生入佛知见,了生死难,度众生更难,没有超人的毅力是办不到的。一个修行人,必须集中心志,安住于佛的教法中,行为的表现不得偏离正教,久之自会得到法喜,从虚幻,错乱,迷惑中走出。修行人言谈举止,要能与佛法相应。每日所学,是为了每日所用,要让所学的佛法溶入自己的心中,真正能起到转变自己的作用。  不要把别人的帮助作为依赖。在这无常的世界里。依赖也是无常的。唯有勇敢地承担,才能不幻想依赖。记住大音乐家贝多芬的一句话:人啊!你当自助。一个修行者最根本的就是务实,凡事应抱定求实的老主意,不浮。不夸。不妄。最好的下手处就是表现在严格地遵守戒律上。  应该带着微笑面对一切,无论逆顺境界对自己都是加持。 诵经时就要忘掉我,上课学习时忘掉我,这样一点一点的忘我,然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后达到彻底忘掉我。信心就是种子,有了种子才能开花结果,所以《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建立起来了,这一辈子出家人当定了,而且要当一个不犯戒的出家人。  国法可以制裁人的犯罪行为,佛法可以制止人的犯罪动机。 只有发心一条一条地做,依戒法行,佛法就有再兴的希望。  师父说:“在丛林下,有苦我去吃,有活我去干,然后是其它。做事、吃苦、发心是修福,(人没福报是修不了行的。)住在不贪、不嗔,不痴当中,与世俗相反,吃苦在前。” 师父说:“人命无常,一生尽力去修学也不知会怎么样?众生的业障太重了,当业障现前的时候不由自己。年轻的时候,正是学习的好时候,也正是修行的好时候,所以要好好的忏悔业障,减少障缘。” 师父说:“做为出家人就要做出家人的事,出家人就要学习正法、行正法、住持正法、弘扬正法。” 师父说:“无论你欲生到哪位佛的国土,都要修相应法,才能去得成。如果你要生极乐世界,就不要说一句与极乐不相应的话。不做一事与极乐不相应的事。”师父说:“我们每天都要发好愿,发愿生生世世常随佛学;发愿生生世世常随佛行;凡有正法的地方就有我;凡有我的地方就有正法在;建正法的道场,护持正法幢;住持正法,弘扬正法;去三不善法,永出三界六道轮回。”师父说:“为三宝发心做事,不能白的。因为这也空,那也空,只有因果不空。”  发菩提愿,行菩萨行。世人不能做的,菩萨能做;世人不能行的,菩萨能行;世人不能忍的。菩萨能忍。三坛欠戒受过即是菩萨。任死不生一念怨心。任死不生一念退心,苦别无皮再苦,更加大苦,正我行道处!当观众生如父母想,未来佛想,何事不能忍?何事不能行?  “惭愧乃向上之妙道,忏悔自新之法门,修行者常服此方,转凡成圣定然可期”。    真正意义上的惭愧是一种境界。到此境界可以使人的心灵更新升华。可惜我们大多说惭愧之时,其实心里并没有惭愧。一路正念一路行,威仪整肃度众生,忍一句,耐一时,退一步,饶一著,是为做人的密行。  做事是为了修道的增上,并不是为了事的本身,通过做事培养忍耐,利用人与环境来改造自我,使自己有一番调伏自我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