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榆次路况规划:爸爸育儿,孩子更出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47:04



  爸爸育儿,孩子更出色

  在孩子6岁前,爸爸不需要参与育儿吗?要等到孩子入学以后、青春期才需要爸爸发挥作用吗?韩国医学博士、小儿神经科专家金泳熏告诉你:不是这样的,从胎儿期到入学前,爸爸参与育儿所产生的效应,是妈妈不可替代的,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身心健康是至关重要与不可或缺的。

  这本书让妈妈们懂得,与丈夫联手育儿对孩子才最有利。让爸爸们相信,自己通过学习,也能轻松掌握与孩子相处的方法。书中具体阐述爸爸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促进孩子大脑发育的方法。告诉爸爸如何陪孩子玩,如何给孩子选玩具、选画册,如何给孩子读书,如何与男孩相处,如何与女孩相处,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语言能力、独立能力等等。让爸爸们能够参与到从胎教到育儿的过程中,让“爸爸效应”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为社会培养出卓越之才。

  本书出版后很快荣登韩国早教类图书排行榜榜首,并创造了三个月连续加印6次的出版奇迹,成了韩国育龄期父母热捧的必读书。根据本书内容策划的电视访谈节目由EBS金牌主持人、韩国的知心姐姐——池胜贤亲自主持,屡创同类节目收视新高。许多育龄父母早早就等在电视机前盼望新一期节目的播出,更有无数年轻的爸爸加入收视大军——一场爸爸参与的育儿热正在悄然兴起!

  本书简介:

  在孩子6岁前,爸爸不需要参与育儿吗?要等到孩子入学以后、青春期才需要爸爸发挥作用吗?韩国医学博士、小儿神经科专家金泳熏告诉你:不是这样的,从胎儿期到入学前,爸爸参与育儿所产生的效应,是妈妈不可替代的,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身心健康是至关重要与不可或缺的。

  这本书让妈妈们懂得,与丈夫联手育儿对孩子才最有利。让爸爸们相信,自己通过学习,也能轻松掌握与孩子相处的方法。书中具体阐述爸爸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促进孩子大脑发育的方法。告诉爸爸如何陪孩子玩,如何给孩子选玩具、选画册,如何给孩子读书,如何与男孩相处,如何与女孩相处,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语言能力、独立能力等等。让爸爸们能够参与到从胎教到育儿的过程中,让“爸爸效应”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为社会培养出卓越之才。

  本书出版后很快荣登韩国早教类图书排行榜榜首,并创造了三个月连续加印6次的出版奇迹,成了韩国育龄期父母热捧的必读书。根据本书内容策划的电视访谈节目由EBS金牌主持人、韩国的知心姐姐——池胜贤亲自主持,屡创同类节目收视新高。许多育龄父母早早就等在电视机前盼望新一期节目的播出,更有无数年轻的爸爸加入收视大军——一场爸爸参与的育儿热正在悄然兴起!

  作者简介:

  医学博士金泳熏,小儿神经科专家,现在韩国天主教大学圣母医院院长。他在天主教大学医学院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至1999年在美国贝勒大学任访问学者,进修小儿神经学。已发表医学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包括30多篇SCI论文。

  2002年当选为大韩小儿神经学会会长。2007年荣获天主教大学小儿科学教室研究成就奖。现为大韩小儿科学会会员,亚太小儿神经学会财务委员,大韩癫痫学会会员,大韩脑神经学会会员等。

  著作:《金泳熏医生的英才头脑培养方法(2008)》、《GOBABY3(发育篇)》、《小儿神经学》(合著)、《癫痫的全部》(合著)、《临床癫痫学》(合著)、《向国内最高专家学习过敏治疗法99种》(合著)、《育儿百科词典》(合著)、《著名妊娠法》(合著)、《著名育儿法》(合著)等。

  序言:爸爸可以改变孩子的人生

  孩子的大脑容量可能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神经元的数量和连接神经元的神经突触网,却会因父母养育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在适当的刺激和恰如其分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脑确实与众不同。6岁以前的脑,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尚在施工中的脑”。也就是说,6岁以前,我们给予的所有刺激和教育,将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其构造。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英才的理解仅限于智能决定论。也就是说,智能指数位于全体人群的前3%~5%,就被认定为英才。可是最近,人们的想法正在悄然改变,即以智能为主的英才单一评价体系,正在向更多地关注潜在能力的多层次评价体系转变。现在的情况是,有些孩子,即使与智能无关,只要在某一领域,具备普通孩子们无法表现出来的卓越才能,就可以被认定为英才。比如,某个孩子,在语言或是音乐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就会被视为语言英才,或是音乐英才。在数学或科学领域也是一样。这类孩子只是某一领域的英才,但是在其他领域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所以说,最近的孩子成为英才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

  以经济上的成功为最高目标的“富爸爸”时代,似乎有些渐行渐远。现在,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新爸爸”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孩子更需要的,是能和孩子一起摸爬滚打,不断从中发现孩子的潜能,并激发孩子的脑发育,像孩子的朋友一样的“新爸爸”。英国牛津大学曾以1958年出生的17,000名孩子为对象,对他们从出生到33岁的成长发育全过程进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在爸爸积极参与孩子发展和教育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好,在社会生活和婚姻生活中也更为成功。因此,在育儿方面,爸爸应该迅速摆脱长期处于“二线”的辅助者地位,并尽快地、坚决地投身到“一线”中来。目前,关于爸爸们在胎教、育儿和教育方面的作用,正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爸爸们在育儿方面参与度越高,其带来的影响越为正面,不论对孩子的人格形成,还是对脑发育都是有益的。那么,爸爸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行呢?

  可以先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开始。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如果爸爸设定一个目标来共同参与的话,对孩子认知能力和集中力的提高都是很有好处的。特别是当成功达到目标时,再给予适当鼓励,会大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多和孩子对话。这对孩子的脑发育至关重要。爸爸多和孩子对话,共度美好时光。看似简单,殊不知其对孩子的发育,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不仅孩子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社交能力都会因此而得到提升,还会为孩子最终成为全球化时代的领导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读书对于脑发育也是很有效的。希望爸爸们能经常抱着孩子,给孩子讲画册里的故事。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孩子的脑发育、创造力的提升,还有利于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多让孩子体验新鲜事物。如果能在孩子6岁以前,多给孩子一些体验新鲜事物的机会,多给孩子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那么,这样的孩子到了成年以后,不仅会心怀感激之情,也会成长为更加具备融通性,并善于做出合理判断的、充满人性光辉的人。

  如果做爸爸的,能将上述几条,每天做30分钟以上,并且坚持到孩子满6岁,那么这个孩子将是非常幸运的。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这样的孩子,将成长为一个真正具有才能的、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优秀的人才。

  如果说,以丰富的信息为基础,细心地教育和培养孩子的人是妈妈的话,那么,用一幅宏伟壮丽的蓝图,改变孩子人生梦想的人,就非爸爸莫属了。本书的目标就是,让爸爸们深刻认识并掌握能促进孩子脑发育的具体而有效的方法。

  从胎儿期到6岁,是孩子的脑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为促进孩子的脑发育,爸爸可以做很多事情。因为爸爸和妈妈的脑是不同的,所以,只有把妈妈和爸爸的作用相叠加,对于孩子来说才是完整的。只有爸爸参与到育儿中来,孩子才能获得最完美的健康心理素质、最有效的脑发育。我相信,本书对于那些准备进行脑胎教的爸爸们,或是对脑育儿和脑教育充满热情的爸爸们,将是一本很好的指南。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宋美景,她以养育孩子的直接经验和一位妈妈的视角,审阅了全书原稿。最后,我还要衷心感谢VegaBooks出版公司的权基大总经理和裴惠珍理事,他们在我写作本书期间,给予了一贯的关心和帮助。

  金泳熏2009年4月

  后记:爸爸参与育儿,国家才有真正的未来

  我一直以为能成为爸爸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虽说也有过因为不懂得如何育儿而带来的紧张和压力,但成为爸爸这件事本身带来的内心感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经常能在各种育儿讲座上看到父母们讨论有关育儿话题的场景,或是对一些问题交头接耳,或是认真做着笔记,可是其中当爸爸的不过十之一二。因为爸爸的主要角色是赚钱的人,为养家糊口忙碌的人,所以参与育儿似乎应该是例外的事。甚至有个笑话说,孩子要想考上名牌大学,其中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爸爸的漠不关心。

  这就是说,爸爸不干涉对孩子的教育,孩子才能考上好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社会确实到了这样一个程度。那就是说,如果一个爸爸信息量不够还不注意搜集,还想什么事都管,还不如为了孩子什么都不要管。

  爸爸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思考来育儿呢?爸爸会在现在就考虑孩子10年后的发展吗?我坚信,爸爸对孩子的期望才是孩子真正的未来。我坚信,爸爸的关心和干预才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石。爸爸应该经常抚摸自己孩子的头,应该和孩子去野外露营过,应该能抽时间参加一下孩子的家长会,只要需要就应该能为孩子做顿饭。我坚信,只有这样的爸爸才能把孩子培养好。

  就像被称为“阿尔法爸爸”的人那样,现在的社会里,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而努力奋斗的爸爸确实越来越多了。这些爸爸不仅有面向未来的雄心壮志,更有勇往直前的勇气。这些爸爸们不仅在社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育儿也充满热情与奉献精神。因为他们明白他们的一言一行将决定着孩子10年以后的未来。

  我想这本书的影响可能很微弱,但还是希望它能成为爸爸们的一个安慰,并成为他们理解孩子和养育孩子的必要指南。

  第一章爸爸在育儿中的特别作用

  a)爸爸的育儿方式与妈妈不同,互补才完美

  从脑科学的角度看,妈妈的脑更适合育儿。相反,爸爸的脑不适合育儿。所以,爸爸必须接受育儿相关教育后,才能做出适合育儿的行为。妈妈的脑比较感性,更适合于产生共鸣,而爸爸的脑偏理性,更适合于理解和构造系统性的知识。因此,爸爸的脑更易于理解事物的本质,善于预测。相反,妈妈的脑在理解孩子方面更为自然。妈妈们很容易理解孩子的感受,并能对孩子的情绪做出适当反应。艾力诺•麦柯比曾经做过一次有趣的测验。他给父母和6岁的孩子4张比较抽象的图画,先让爸爸或妈妈就其中某一幅画进行描述,然后让孩子来猜是哪一幅。结果是孩子更容易猜中妈妈描述的画。这就说明,妈妈的沟通传达能力更强。(西蒙•柏瑞科恩《那个男人的脑,那个女人的脑》)

  爸爸的育儿方式与妈妈的不同

  妈妈和爸爸的差异说到底是女人和男人的差异。与妈妈的感性判断不同,爸爸的想法一般更为理性,往往会发现妈妈看不到的部分。如果这种不同能够互补,则是非常完美的事情。也就是说,当爸爸和妈妈的影响非常完整而和谐时,这个孩子则更容易成长为一个完美而健全的人。

  爸爸的情感表达一般都比较少而且生硬。爸爸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现象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是与文化传统相关联的。因为一个男人如果轻易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往往被视为不成熟的表现,而这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是绝不允许的。这样的社会氛围,是爸爸不易表达情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和孩子们的关系上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孩子和妈妈的交流比较顺畅,与之相比,和爸爸的沟通就困难许多。从抱孩子的姿势中也能看出差别,抱孩子时能做到与孩子目光相对的爸爸,远远少于妈妈。于是,爸爸通过目光交流表达情感的几率也就小得多。在游戏过程中,妈妈们可以很好地了解并呼应孩子想玩的主题,而爸爸们则更多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另外,妈妈们在和孩子说话时,会很注意孩子是否能听懂,而尽量用一些小孩子的话;与之相反,爸爸们则很少考虑到这些,所以经常会使用一些孩子不熟悉或完全听不懂的话。而且,总体上讲,爸爸与孩子的对话比妈妈少得多。从以上养育孩子的不同方式可以看出,妈妈们更擅长和孩子产生共鸣。

  妈妈比爸爸更会说话

  女人一般要比男人的构词量大一些。而且,女人在说话时所犯的词法或语法错误也更少,发音也更清晰。还有女人的文章也会写得更长,语法使用更规范,叙事更流畅。

  据本奈特•谢维茨的研究,男人和女人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脑的活性表现是不一样的。半数以上的女人,其脑的左右两半球布洛卡区(Broca’sArea,语言的运动中枢)可同时激活,而男人只有脑的左半球被激活。也就是说,妈妈在说话时,左右脑是同时使用的。这就是妈妈比爸爸更会说话的原因。

  妈妈的沟通能力比爸爸强

  脑梁是连接左右脑的通路。其在性别上的差异是,爸爸的脑梁较细,而妈妈的脑梁较粗。因为妈妈的脑中连接左右半球的神经纤维更多。这也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妈妈的沟通能力更强了。沟通需要脑左右半球更多的联系与配合。也正因为如此,妈妈们很难选择自己要穿的衣服,因为左右脑看到和喜欢的衣服是不一样的。但下结论时,需要是一个最优的、经过比较的好结论。妈妈们可以同时做两件事,而爸爸们却很难做到。爸爸们很难边看电视边和妈妈说话,可是妈妈们甚至可以在哄孩子的时候开会。(平山智《爸爸必须要为孩子做的20件事》)

  1.3.只有爸爸才能赋予孩子的特别东西

  爸爸们在和孩子对话时显得更为理性,这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逻辑思考能力能起到正面的作用;而且对孩子的学习,特别是需要逻辑思考的数学很有帮助。碰到孩子从外面受伤回家,一般妈妈的反应仅集中在孩子受伤这个层面上,而对客观上的受伤程度和受伤全过程则关注不够。可是,爸爸会对受伤全过程做出客观判断,并且如果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过错,还可能当即指出。爸爸这样的视角,会促使孩子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而成为一名坚强的孩子。

  研究表明,孩子在和爸爸玩耍或相互作用中,其主管逻辑和理性的左脑会得到充分开发,而在婴幼儿时期没有爸爸陪伴的孩子,往往数理能力和行为意识低下。另外,爸爸的存在对孩子的社会性培养也有很大影响。《爸爸才能给的东西》一书的作者罗斯D•帕克,把爸爸对孩子成长发育的独特影响,称为“爸爸影响力”。爸爸在孩子面前应该如何表现,这样的表现又对孩子的成长发育产生哪些影响,探究其中的奥秘正是时下研究的热点。众多研究结果均表明,爸爸对子女的成长和发育起着非常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对孩子发出的信号,爸爸也会做出迅捷的反应

  对孩子发出的声音或所做的动作,爸爸也会像妈妈一样做出迅捷的反应。孩子在咿咿呀呀的时候,爸爸一般会和孩子说上几句,也会抚触孩子或用眼睛看孩子。同样的情况下,如果是妈妈,也会抚触孩子。类似的研究表明,爸爸和孩子也会形成一定的互动关系。这与妈妈和孩子的关系没有大的不同。如果爸爸能够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做出适当的反应,孩子为了做进一步的沟通,也会使用一些更为有效的沟通手段。实际上,沟通从每个人小时候起,就给人以非常肯定和积极的认识,因为沟通能让人明确地感到,通过自己的行为是可以影响别人的。

  对8个月大的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与妈妈相比,爸爸会更多地玩把孩子抛向空中再接住,或是托举孩子等身体接触的游戏。像此类身体接触方面的刺激,对妈妈以语言为基础建立的情感型互动关系,可以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在家里有决定权并处于支配地位的爸爸,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能起到能动作用,那么这对于培养一个男孩子来说会有决定性的影响。对女孩子的培养和教育,爸爸的作用可能更大。爸爸是否像个男子汉,爸爸是否对妈妈这个女儿模仿的对象经常给予肯定,或是爸爸对于女性活动是否能经常给予支持和激励,所有这些,都会对女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诸如此类,爸爸的影响力还不只于婴幼儿时期。在青少年时期和成人期,女孩子对异性交往的态度,比起妈妈的影响力,其实受爸爸的影响更大,即更多地取决于和爸爸的关系如何。如果对成年女性异性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很多都是和小时候缺少父爱、遭受爸爸的冷落或敌视等因素相关。在研究4岁孩子的认知能力时发现,如果爸爸是亲切的,而且经常激励和帮助孩子的,那么这个孩子的智力和语言水平,都比其他孩子高出许多。所谓其他孩子,就是指他们的爸爸不是那么亲切,而且不会经常激励和帮助他们的孩子。(罗斯D•帕克《爸爸才能给的东西》)

  学习“爸爸影响力”课程的爸爸

  爸爸如何做好养育孩子的工作,如给孩子换尿布或喂奶、和孩子玩各种游戏,并从中发挥“爸爸影响力”等,这一系列已被开发成为“爸爸影响力”课程。参加此类课程的爸爸们,在建立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和互动关系方面,确实比那些没参加过课程的爸爸们要好许多。也就是说,“爸爸影响力”也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爸爸,就只有刻苦学习了。

  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爸爸们再不能只是旁观者了。对于育儿来说,确实有一些只有爸爸才能做。父母双方,不论是哪一方都无法替代另一方的作用。当然,在爸爸可以发挥的作用当中,也有一些是妈妈可以做的,但是确实有一些是妈妈做不到的,这部分就必须由爸爸来担当了。如果爸爸无法很好地发挥这部分作用,那么,即使妈妈再优秀,也没办法代替。从孩子的立场上看,没有什么比从妈妈单一的榜样中走出来更重要了。也就是说除了妈妈一个人的思想和价值观以外,孩子还需要了解更多,而爸爸正是孩子通向世界的另一扇窗。

  在育儿方面,现在社会上有一个人们认识的误区,那就是让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不用管太多,爸爸尤其如此。因而导致爸爸们自动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权,实际上,爸爸对孩子的教育权在家庭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旦放弃教育权,孩子对爸爸的尊敬就没有了。孩子6岁以前的教育本来就应该在家庭中完成。一个孩子的人格形成最重要的时期,也正是孩子上小学前这段时间。所谓尊敬,不是单向的,而是要互相尊重。所以,孩子在把爸爸作为尊敬的对象时,也希望受到爸爸的尊重,而且,与妈妈相比,孩子们一般更希望得到爸爸的认可。(七田真《爸爸应该给孩子的7件人生礼物》)

  1.4.一起来寻找适合爸爸的育儿方法

  “孩子已经8岁了,8年来,我作为爸爸,不知和孩子做了多少次对话,还通过一起玩让孩子养成了许多好习惯,也让孩子充分享受到了父爱,这一切都让我这个做爸爸的感到无比自豪。”(郑娜妍《爸爸的作用》)

  现在的爸爸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作用,而在育儿上甘愿当一个旁观者。有关研究表明,即使是夫妻双方都参加社会工作,回到家里,家务事仍由妻子承担的居多。60%的妈妈认为,丈夫具备照看孩子的能力,而只有34%的爸爸认为自己具备照看孩子的能力。而且,多数爸爸认为,只有在喂奶阶段过去后,自己才能开始发挥育儿作用,特别是相信在孩子青春期时能起重要作用。(罗斯•D.帕克《爸爸才能给的东西》)

  身体接触很重要

  大人要经常抱孩子,或是进行给孩子喂奶、洗澡等活动。只有多和孩子进行身体上的亲密接触,才能充分体验和孩子的亲密关系。也就是说,育儿是离不开抱孩子、喂奶、洗澡等这些具体工作的。如果爸爸们可以更多参与这些工作,不仅对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有好处,还可以减轻妈妈们的负担。

  在育儿方面,很多爸爸都觉得只要到时候自然就行了。实际上,确实有很多孩子,虽然他们的爸爸并没有参与育儿,或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也照样能够充分发展、适应社会,并有所贡献。不过,这样的孩子一定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许多其他家庭成员不一般的教育和培养,或者是孩子自身具备超凡的能力与坚强的意志。但即便是这样的孩子,虽然今后在社会上取得成功,但由于成长阶段爸爸教育的缺失,其性格方面会出现一些因没有爸爸陪伴而造成的情感空白点。(李宝妍《爸爸的领导力》)

  对孩子的感情一定是在和孩子共度许多时光后才会产生的。妈妈和孩子们的亲密感情,既来自十月怀胎的不易,更来自妈妈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体验积累。当爸爸能感到孩子因自己而觉得幸福,或是自己对孩子来说是必需的,这时候才能说这个爸爸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感对于不经常在孩子身边的爸爸来说是难以体会到的。所以,要想体验到这种幸福,爸爸和孩子们必须经常在一起。

  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好爸爸

  没有人天生就是好爸爸,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好爸爸。一个好爸爸一定是了解孩子的。既要懂得孩子的心理,还要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对孩子来说,爸爸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在上小学之前,爸爸就要成为孩子学习的老师。

  一般来说,孩子和妈妈待在一起的时间远多于爸爸。据研究,不论是肯尼亚,还是日本,孩子和妈妈待在一起的时间都是爸爸的3倍以上,而在印度则是10倍以上。成为好爸爸的先决条件虽然要看和孩子共同度过的时间有多长,但是这个共享时间的质量可能更为重要。要想和孩子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互动关系,首先需要有必要的知识和奉献精神,其次需要能和孩子进行真正的感情交流,最后还需要诚恳的态度和对孩子的充分尊重。

  爸爸参与育儿,也要保持男人本色

  爸爸参与育儿,不用重新包装自己,保持自己的本色就可以了。有不少爸爸在育儿时,想学着妈妈的样子做,其实并不好。爸爸应该探索符合自己特点的育儿法,然后把它用于实践当中。如果爸爸不太会玩抓羊拐,就玩一玩自己擅长的身体游戏。因为在和孩子的游戏中,重要的不是玩了什么游戏,而是玩得有没有意思。爸爸们往往以为,和孩子玩的时候要积极引导孩子并让孩子感到快乐才行。其实,爸爸们只要在旁边陪着,并适当做些反应,孩子就会觉得非常开心了。那么,到底怎么做才好呢?孩子最需要而且盼望爸爸做的,并不是爸爸教了什么,或是帮他们解决什么问题,而是陪在旁边,共度美好时光罢了。(威尔•格莱侬《父亲智慧集》)

  孩子们现在成长的环境已经和他们的父辈们小时候不同了。这可能是件好事,也可能是件坏事,但不管怎么说,总比父辈们小时候所处的环境更为宽广也更为复杂。

  要想成为被孩子尊重的爸爸,一定要付出许多努力,甚至是一些必要的牺牲。但这是值得的,聪明的爸爸都知道这个道理:虽然有所牺牲,但随之而来的回报更大。也就是说,当爸爸的责任和义务虽然很多,但是随之而来的喜悦更让人难以拒绝。

  第三章婴儿期(0~12个月)——与妈妈不同的爸爸效应

  3.2爸爸也能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

  爸爸也像妈妈一样,在孩子出生以后,即能与孩子形成亲密的纽带关系。以当爸爸为荣的,通常在刚当爸爸时,会比较激动和自豪。出于对孩子的喜爱,爸爸很自然地就会产生抱孩子、举孩子、往上抛孩子等心理冲动。爸爸也和妈妈一样,也会抚摸孩子、抱孩子、逗孩子玩等。事实上,在抱孩子或悠孩子方面,爸爸会比妈妈做得更多。

  格林伯格和莫利斯把爸爸的这种最初的反应叫做“全身心投入”。这实际上是指爸爸完全被孩子所吸引,并体会到乐趣的一种状态。对这样的纽带关系,孩子的贡献不过是一些简单的行为,诸如睁眼、握一下爸爸的手指、躺在爸爸的怀抱里扭动一下身体等等。

  孩子对爸爸和妈妈的依赖心理,差不多始于同一时期。一项研究表明,9个月以下的孩子在和父母分开时一般不会抵抗,而超过12个月的孩子,则不论爸爸、妈妈,要和他们分开时都会有抵抗。还有一项研究表明,比起陌生人,孩子一般更喜欢父母,而且在父母当中会更喜欢妈妈,特别是有什么需要时更是如此。这可能是因为比起爸爸,更多的是妈妈在照看孩子的缘故。(罗斯D•帕克《爸爸才能给的东西》)

  孩子一开始进入“认生”的阶段,父母往往会担心孩子的个性是不是太小心翼翼或是太敏感了。其实,完全用不着担心。因为“认生”说明孩子对主养育者已建立起依赖心理。也就是说,孩子和主养育者之间已形成正常的沟通关系,而且孩子能够辨别主养育者和其他人了。“认生”还意味着,孩子已经具备了将储藏的信息进行记忆的认知能力。一般8个月至12个月的孩子会出现“对象专属性”,所以这一时期,会形成依赖心理,出现“认生”或分离不安等情况。

  顺利度过“认生期”,对信赖感建立很重要

  虽然“认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能不能顺利度过“认生期”,这对孩子的情感发育以及对周围人的依赖感建立至关重要。依赖心理的形成,绝不只是针对妈妈,所以爸爸也要注意和孩子一起分享时间,以便能和孩子建立起充分的沟通关系。在和孩子还没有建立起亲密关系之前,爸爸应该避免大声说话,或是做出突然抱孩子之类的举动。爸爸能不能和孩子较长时间相处是最重要的事情。

  传统观念认为,从生理学角度讲,妈妈对孩子的需要,所作出的反应更为敏锐。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对于孩子的反应,爸爸和妈妈并无差异。据说,爸爸可以像妈妈一样和孩子说话、喂奶、喂辅食,当看到电视里出现孩子时,爸爸心律、血压、皮肤变化等反应与妈妈也并无二致。

  可是,现实是爸爸还没有妈妈做得那么好。这是因为爸爸们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不太积极参与育儿导致的结果。是否对孩子的需要敏感,不是由性别差异造成的,关键要看对照看孩子这件事的重视程度。和孩子的相互交流是和孩子培养感情最为基础的过程,所以抱孩子,喂奶,和孩子说话,陪孩子玩,给孩子洗澡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3.3.怎样让爸爸积极投身到育儿中

  大部分爸爸都缺少接触小孩子的经验,加上受一些知识的“惊吓”,就更不敢碰小孩子了。因为在当下准爸爸教育讲座或育儿书籍上,很容易学到诸如孩子出生后3个月内无法挺脖子等“雷人”的知识。相反,妈妈们则有10月怀胎的切身感受。另外,生完孩子的妈妈体内,会分泌大量与育儿有关的激素,身心能很快进入育儿模式。所以,能很自然地把新生命拥入怀中。

  孩子一出生,妈妈的脑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被称作边缘体的皮质会迅速产生活性。所谓边缘体,是控制人体本能的功能区。妈妈们为孩子不顾一切的天性,在生理上的原因就是边缘体的作用。我们称之为母性本能。爸爸所体会的责任感,一般都是来自大脑皮层控制的理性部分,不同于妈妈与生俱来的母性力量。所以,爸爸们必须通过教育,认识到爸爸参与育儿的必要性,才能真正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

  爸爸无法积极参与育儿的理由

  爸爸无法积极参与育儿有许多理由。可是,在诸多理由中,最让人意外的,却是缘于孩子妈妈自身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说,要想让爸爸参与育儿,最重要的是妈妈要发挥作用的原因。这比起爸爸自身的关心和努力,以及改变社会偏见等还要重要得多。

  很多妈妈经常会替爸爸把所有的事都做完。正是这样能干而完美的妈妈,使爸爸无从下手。即使开始时想要为孩子做点什么的爸爸,碰到了这种情况,自然也就会打退堂鼓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就是因为妈妈们的大包大揽,使爸爸们觉得养育孩子已经是“别人的事”了。如果想要避免这种事发生,爸爸们就要亲自动手,把想法付诸实践,给孩子换尿布、喂辅食、读故事书,一个都不能少。

  爸爸想要成为育儿战线的尖兵,应该怎么做?

  男人本能就具有强烈的竞争心理。所以,一旦遇到不如别人的情况,就很容易引发消极心理,变得沮丧。如果从孩子出生至3岁,爸爸都没参与育儿,那么,此后要参与就更难了。因为孩子越小,越容易让男人产生当爸爸的感觉。

  要想让爸爸积极参与育儿,怎么做才行?

  ●要把分工做好

  事先把爸爸该做的事和妈妈该做的事分好。开始时可以做些简单的,哪怕只是陪在旁边,慢慢熟悉以后再加大力度。可以按时间段分工,比如周一、三、五由爸爸做,周二、四、六由妈妈做;或也可以按事务分工,比如饮食由爸爸负责,哄睡觉和洗衣服由妈妈负责。

  ●必须有爸爸的一席之地

  爸爸要想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必须以深深的爱和依赖作为基础。所以要有爸爸和孩子共处的时间。如果妈妈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那么爸爸就没机会接近孩子了。爸爸不管再怎么忙,每天都应该为孩子做几件事。比如,给孩子换尿布、洗澡、喂奶等,事情虽小,但也很重要。

  ●即使开始时做得不好,也要坚持下来

  不管怎样,实事求是地讲,爸爸在育儿或家务事儿上,比妈妈笨是自然的。可是,如果以此为借口就把事情推给妈妈,那可不好。干得好也罢,干得不好也罢,只要爸爸下决心干,就一定会干得越来越好。

  ●孩子一周至少有一次只和爸爸睡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累的一件事就要数夜间喂奶了。尤其是孩子状态不太好的日子,或是睡眠不太好的孩子,就更不好哄了。所以让孩子一周至少有一次只和爸爸睡,就显得非常重要。爸爸也要偶尔经历一下这样的事,才能真正体会到育儿的辛苦,对孩子的爱也会更深。

  ●一起工作,一起休息

  爸爸在照顾孩子的期间,妈妈最好同时做些别的家务。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做家务事和育儿的效率,也有利于夫妻感情的巩固。

  3.5.爸爸抱着孩子喂奶:与妈妈不同的效应2

  据理查德等人研究,当爸爸的人当中,只有35%给30周大的孩子有规律喂奶,孩子满1周岁时,只有40%给孩子喂吃的。现实情况确实如此:爸爸对给孩子喂吃的这件事,一般都是能少则少。

  在妈妈们仍处于给孩子喂母乳的阶段时,爸爸们只在需要补充奶粉时参与一下就行了。完全改为喝奶粉时,则可以和妈妈们一起完成。一般来说,爸爸抱孩子时很少会考虑到孩子的视野,多数都只满足于自己能看清楚孩子的脸。这样一来,为了对焦,往往离孩子越来越远。结果在孩子眼里,爸爸的脸就一直是模糊不清的。所以,在孩子眼里,自然而然地妈妈就成了更为熟悉的人。

  喂奶

  喂奶不仅可以和孩子进行目光交流、皮肤接触,因为离得近,很容易建立亲密关系。另外,传统观念上认为,喂奶就是妈妈的事情,而现在变成爸爸也能做的事情,这也是有进步意义的。爸爸可以在下班后或是周末给孩子喂奶。如果孩子还在喝母乳,那么,可以事先把母乳接到奶瓶里之后再喂,或是尝试一下喂孩子辅食的事儿。

  ●手要洗干净

  手要是不干净,孩子就有被细菌感染的危险,所以在准备喂奶之前,一定要先把手洗干净。

  ●用正确的方法冲奶粉

  喂奶的奶量是奶粉和水加起来的总量。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先加总奶量一半的水,之后加奶粉,混匀后再加水至总奶量。这样既能保证奶的配比和量的准确,又能避免出现结块或太多的泡沫。

  ●爸爸把孩子抱在怀里喂奶

  喂奶时还要注意姿势。最好像妈妈直接用乳头喂奶的姿势,因为这样孩子最容易接受。让孩子在和爸爸产生目光交流、听到爸爸心跳声的同时,还能感受到爸爸的体温。

  ●喂奶结束后,要拍出嗝来

  孩子在喝奶时,还会同时喝进空气。喝进去的空气必须以嗝的形式释放出来,孩子才不会吐。所以,喂奶结束后,要把孩子的脸靠在爸爸的肩膀上,一手托着孩子的臀部,一手轻轻地拍孩子的后背,让孩子打出嗝来。

  3.6.爸爸给孩子换尿布:与妈妈不同的效应3

  研究表明,爸爸很难在照顾孩子方面产生责任感。而且43%的爸爸一次都没给孩子换过尿布。现在比较流行的纸尿裤设计得很好,据说被孩子尿上三次都不怎么湿,这大大减轻了以前换尿布的辛苦程度。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吸水性再好的纸尿裤,只要湿了,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件不爽的事情。

  最近,大家都在使用吸水性较好的纸尿裤,但除了吸水性,还要注意是否适合孩子的皮肤。特别是皮肤比较嫩的孩子,最好使用传统的纯棉尿布。另外,即使孩子没哭,也要定时检查,避免孩子的臀部被长时间浸淹,应该给孩子相应的部位涂抹防疹软膏。

  换尿布

  换尿布是让孩子熟悉爸爸手法的好机会。

  ●不能对孩子的腿使太大的劲儿

  换尿布时,如果对孩子的腿用太大的力,很可能造成孩子髋关节脱臼。爸爸一般力气都比较大,加上对换尿布的要领不熟悉,很容易因力度过大对孩子造成误伤。另外,也不能只抓着脚腕往上拎,这样做同样容易造成孩子脱臼。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沿孩子的臀部托至腰部,另一只手换尿布。

  ●换尿布时要注意和孩子目光交流

  换尿布是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好机会,所以要想办法和孩子目光交流,对孩子说话、微笑等,以共享愉快的时间。

  ●要是孩子不太老实,就用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如果不太老实,换尿布就费劲了。这时,比起用强迫手段,可能用玩具更为有效。如把玩具放在孩子手里,让孩子玩,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开,再换尿布就容易多了。

  ●要把尿布包到孩子肚脐下

  要把尿布包到孩子肚脐下,才能有效预防孩子着凉。另外,也不能把尿布包得太紧,否则会影响消化。正确方法应该是有一到二指的宽松度。

  ●擦屁股时,注意男女差别

  男孩一般最容易在小鸡鸡后边的皱褶附近沾上大小便,所以擦屁股时,要注意这个地方。在换尿布时,要特别注意把前边包得厚一点,以免小便外漏。对女孩子来说,尿道和肛门离得近,容易被细菌感染,所以要从会阴处向肛门方向擦。换尿布时,要注意把臀部包得厚一点,以免小便外漏。

  3.15比起其他人,把孩子交给爸爸照看才是最佳选择

  随着双职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爸爸加入到育儿行列中来,但仍有不少人认为育儿就是妈妈的责任。因为最基础的育儿工作都是由妈妈来承担的,所以,爸爸们也就是做些换换尿布的事,能做喂奶、喂辅食等工作的爸爸还是少数。但是,只要爸爸平时在育儿方面再多留意一些,是完全可以做好的,也是完全可以信赖的。爸爸们应该以愉悦的心情参与到育儿中来,积极地学习如何喂奶、换尿布、洗澡等。因为爸爸不像妈妈那样整天和孩子在一起,所以往往会有些新的发现。爸爸和孩子在家里一起待上一天,一定会有新的交流。

  需要请别人照看孩子的事情突然发生时,如果像奶奶、姥姥这样的老人离得比较近,那么请老人照顾是个不错的选择。先把孩子的情况交代清楚,再把奶粉、平时玩的玩具准备好,尽量营造一种和家里差不多的氛围以后,就可以把孩子放心地交给老人了。满5至6个月后,因为开始认生了,所以可能会哭一下,不过很快就会好的。如果没有亲戚可以托付,就只能选择托儿所或是亲子班了。有时也需要选择一个可靠的地方,把孩子暂时托管一下,以便让妈妈能得到休息,并放松心情。选择托儿所时,要事先考察一下有关设施,并把能够反映孩子有关情况的健康手册、预防接种记录等带着一起去为好。孩子太多,或是通风不好,保育员素质不高,或是保育员数量太少的地方,尽量不要选。

  和保育者的对话

  建立和保育者的密切关系,对于父母来说是很重要的。为此,必须和保育者进行对话,而且,对话要保持真实性。也就是说,真实的对话能够让保育者知道,孩子父母具体的要求是什么,也能知道孩子的父母对保育者的信赖程度。另一方面,父母也可以了解保育者的能力、品德及保育方法,从而提高对保育者的信赖感。那么,作为爸爸应该具体做哪些事情呢?

  第一,不能认为把孩子托付给保育者是件不好的事。这种否定性的想法,会让人感到把孩子托付给了不该托付的地方,而且,这种想法会影响到保育者和孩子。

  第二,对于孩子的情况要毫无保留地讲清楚。这样做,最终保育者也会将孩子的情况原原本本地讲给父母。父母和保育者是育儿合作者,不是单纯的商业委托关系。所以,父母应该建立健康的育儿观,并通过和保育者的对话,建立充分的信赖感。要明白,实际上父母和保育者是站在同样的立场上。

  第三,不能把孩子托付给托儿所就不管了。现在有不少当爸爸的,很难为自己孩子的成长所感动。其实,爸爸不仅要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也不要吝惜对保育者的称赞。

  第四,同一个托儿所的父母们也要经常来往。不仅可以交换信息,还可以就托儿所工作的改进进行合作。

  第五,当对托儿所或保育者产生不满时,特别是存在安全问题时,应该毫不犹豫地提出来,并要求加以改进。最后,爸爸们要懂得对保育者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不要吝惜感谢他们的话语。

  第五章第一个不安定期(3~4岁)——爸爸的方法决定宝宝的一生

  5.3爸爸的男性示范作用

  孩子从依赖妈妈的生活中分离之后,会更加关心和别人的接触。这时孩子开始重新关心起与妈妈不同的爸爸了。除了妈妈以外,孩子通过最初接触的人——爸爸,来奠定社会关系的基础。因此,这时候摆脱妈妈,去和爸爸建立亲密关系更为重要。随着与爸爸关系的增进,进而认识到自己的性别。

  过了36个月的孩子会关注爸爸或妈妈的生殖器和身体结构。当然,此时孩子对生殖器的关注与成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此用不着责骂孩子。但是,要避免性刺激和与生殖器贴得过紧等行为,这并不等于不要做身体接触和身体游戏,爸爸可以通过健康的身体游戏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其实,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男女是不同的。通过妈妈抱自己与爸爸抱自己时触觉的差别,爸爸妈妈声音粗细的差别,来慢慢地、具体地认识到男女的不同。3岁时人会知道自己是男是女,过了4岁,男孩会出现想做像男人的行为,女孩出现想做像女人的行为。这时,很可能会突然发生女孩拒绝穿裤子、偏爱粉红色,男孩不愿意穿红裤子等现象。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思维、感情、行为上也会显出性别差异。此时,如果爸爸表现出的性角色过于死板,孩子也会形成固定的性角色概念。因为无论对性的认识怎么变化,只要男女在身体上、生理上存在着差异,心理上的差异是不容易消失的。

  爸爸和儿子

  爸爸对孩子的人格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对儿子来说,爸爸是一生的榜样。孩子在跟爸爸接触的过程中,看着爸爸的思考方式、办事态度和在家庭中的形象等,从中学习男人该具有的基本思考方式和行为,而形成自己的人格。

  女孩看着妈妈长成女人,男孩看着爸爸学做男人。从这一点来说,爸爸的存在对儿子是特别重要的。有的男孩不喜欢男孩的粗鲁,倒是喜欢女孩。这是因为爸爸不在身边,未能让孩子受到恰如其分的性角色教育所致。因为没有和爸爸玩过激烈的游戏,所以别的孩子稍微碰他,他可能就会反应过度。这种反应导致会被别的男孩孤立。从孩子的立场看,跟男孩玩感到不舒服,所以渐渐喜欢上和女孩子在一起。

  研究结果表明,爸爸不在身边的男孩,与跟着爸爸过正常生活的男孩比起来,缺乏号召力,与同伴关系上也存在许多不足。缺乏爸爸照顾或者没有爸爸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在成长中依赖性强,不太会调节冲动情绪,所以更具攻击性。

  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优秀的男人,爸爸就要和儿子亲近,最好的亲近方法就是跟孩子一起玩。跟爸爸玩粗鲁又有挑战性的游戏,是男孩与爸爸增进感情的纽带。与爸爸一起挑选、购买妈妈不太喜欢的机器人、刀、枪等攻击性玩具,然后一起组装,对爸爸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有好处。带孩子去大众浴池也是个好办法,和爸爸一起洗澡的经历,使儿子体会到不同于母亲的感情,形成男子汉的气质。

  另外,跟儿子亲近之前,先要在儿子面前树立爸爸的正面形象。例如在家里起带头作用,尊重老婆和家人,适当分担家务等。爸爸是儿子成功的榜样,尤其是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男子汉榜样。给孩子观察和效仿爸爸的机会,对孩子掌握使用工具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爸爸和女儿

  对女儿来说,爸爸是最初接触到的异性。跟爸爸的接触中,女儿以爸爸为模特学习异性是什么,如何对待异性等问题。女孩当中,有的和爸爸过于亲密,有的很疏远。爸爸如果偏爱或独占女儿时,会给女儿一种错觉:爸爸是自己的。长大以后也不愿意放弃这个位置,因而与妈妈发生冲突。另外,由于爸爸忙很难见面时,还会做出对爸爸的各种幻想。

  爸爸在女儿面前讥笑、为难妈妈,一味偏袒女儿也是不可取的。养女孩的爸爸应起到帮助母女相亲相爱的桥梁作用。另外要记住,健康的家庭是从健康的夫妻关系开始的。因此,在孩子们面前做到相互信赖和爱护比什么都重要。

  一般来说,爸爸的精力不应主要放在帮助女儿解决问题上,而应在鼓励、保护、开玩笑、游戏等方面花费更多时间。相比之下,对儿子可以更多地集中在事情的本质上。给儿子说明做事的根本道理,让儿子不能只满足于喜欢,而要强调把事情做完,还要定出一定的标准。总之,对儿子的要求是“要做好”,而对女儿的要求是“要玩好”。总之,有女儿的爸爸不应该偏爱女儿,而是表现出爱妈妈,以对家庭的责任感来取得信赖与尊重,并通过对女儿的爱和关心来取得信任。

  5.4能经常和爸爸在一起玩的孩子,有哪些特点?

  25至48个月孩子的爸爸,其实和所有爸爸都一样——确实满怀热情地要养好孩子。可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里要把孩子养好却很不容易。听身边的爸爸们说什么书好、什么游戏不错等信息固然必要,然而更重要的是要看看众多育儿专家经过系统研究所写出的文章。因此,需要读读各类育儿书籍并努力去实践。比如,爸爸们也想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也想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挖掘孩子的潜力,但实际上这些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孩子想做的事情和爸爸的要求往往不一致。如果能更了解孩子的特性,就会减少不必要的错误。爸爸要多学习、多理解孩子,为孩子能快乐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与妈妈相比,孩子更愿意跟爸爸玩。据研究,让满30个月的孩子选择玩伴时,三分之二以上的孩子选择了爸爸。

  ●在同龄朋友中人气旺

  一般来说,孩子先跟爸爸妈妈建立了关系之后,才慢慢去学习与他人相处的方法。孩子同妈妈以外的人交往,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爸爸要主动承担帮忙的角色。

  ●自己会主导游戏

  跟爸爸玩得好的孩子,不乐意拿现有的玩具玩,而喜欢自己选择玩具,用新方法来玩。

  ●区别对待男孩女孩

  妈妈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比较平等,一般是不分男女的,而爸爸则从一开始就有区分性别的倾向。比如,和女儿贴身玩耍的强度要比儿子柔和,说话也一样。这样做,很自然地起到了男孩子像男孩子,女孩子像女孩子的作用。

  ●喜欢玩创意性游戏,保持好奇心

  专家们说,孩子4岁以后,爸爸对育儿的关心程度,对孩子的发育起重要作用。3—4岁的孩子是渴望知识、好奇心旺盛、想象力丰富的时期。爸爸要能够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各种要求才行。

  ●想体验多彩的世界,对将来的希望很具体

  社会经验丰富的爸爸,不但看的、听的事情多,而且接触各阶层人的机会也多。因为视野广,能给孩子展示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还能让孩子体验好奇和想做的事情。

  请忘我地和孩子玩耍

  爸爸要跟孩子玩得投入一些。爸爸和孩子玩的时候,最好要定时间玩,15分钟也行,20分钟也行,最好在这个时间内忘我地玩。玩的主角当然是孩子,所以要多听听孩子的要求,怎么玩。做什么决定,爸爸都要听孩子的指挥。

  为了3至4岁孩子的发育,最近引进和开发了不少项目。有的地方在户外安装运动器材让孩子们玩,以便促进孩子的体能发育;有的地方利用设计精细的教具,引导孩子锻炼手部动作,促进思考能力的提高;还有的利用小人书等读物来增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读物提供给孩子更多的间接经验。不强迫,而是以玩的形式进行的这些项目,如果利用好将会帮助孩子的大脑发育。

  3岁孩子大脑发育的基础刺激方法

  世上所有的爸爸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人。爸爸跟孩子在一起玩就意味着:要有许多知识,要有勤奋的态度,需要细致的观察,有足够的忍耐力。可实际做起来并不容易。所以,很多爸爸通过学习育儿书籍,来多少解决一点问题。爸爸要尽量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给他们读书,唱儿歌,领孩子去公园玩,经常看教育类节目等。即使这样做了,爸爸们还是会感到做得不够。

  到了3岁,孩子的思考力已经发展到了能够洞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利用工具来满足自己欲望的程度。创造力的基础是利用右脑创造形象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创造形象的能力就是想象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能通过组合变形各种模样的积木类玩具,比现成玩具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引导孩子用积木随便做一些东西,比买小汽车好得多。

  ●理解和事物相对应的文字

  因为孩子到了能理解抽象意义的时期,所以,首先要让孩子理解“每一种事物都存在着与之对应的文字”这样一个事实。

  ●给孩子读幼儿读物

  如果孩子要求连续不断地读,那么爸爸就要按孩子的要求,想听多少遍就读多少遍。这样过不了多久,爸爸们就会看到孩子给布娃娃“念书”的样子。购买与孩子所喜欢的布娃娃或玩具能配合的书,并念给孩子听。孩子会边听故事,边和故事里的人物玩起来。

  ●通过游戏,掌握比较和分类的概念

  这一时期的孩子,有关比较和分类的概念已经初步形成。所以,让孩子通过游戏自然地熟练起来就行了。要从基础性的测量和比较,如大与小、轻与重、长与短、多与少等游戏开始。

  ●画画

  出生后30个月的孩子会画圆圈,到了36个月会在圆圈里画眼睛、鼻子、嘴巴等,能够画出脸型。会添上眉毛、头发、耳朵等,要等到4岁才可以做到。到了4岁能把故事内容画入图画里。例如,想用图画来表达和爸爸坐公交车去动物园的场景。

  ●通过各种体验和感觉进行美术教育

  这一时期已经是孩子可以通过感觉系统进行学习的时期,通过各种体验和感觉得到的经验,会成为今后学习的基础知识。孩子通过看和摸的过程体会色彩感,并开始对美术感兴趣。

  ●主动让步和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孩子学会合作是很必要的,能够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会慢慢学会主动让步和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家家游戏

  孩子的想象力和模仿力在玩游戏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孩子模仿爸爸妈妈和大夫等熟悉的人,爱模仿他们的动作,对塑造新人物感兴趣。因此,给他们准备一个能装衣服、鞋、包、布等物品的“小品箱”为好。有时,孩子们会为了争角色跟小朋友吵起来,但很快就能达成一致意见,高兴地玩过家家了。过家家游戏可以增进想象力,还能帮助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这样的角色游戏,5岁以后的孩子会继续感兴趣,对确立孩子的整体观念,接受别人的感情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4岁孩子大脑发育的基础刺激方法

  ●书是孩子的好朋友

  书是孩子的好朋友,通过念书,孩子的创造力能够不断地受到激发。孩子们通过读书了解那些没去过的地方、没见过的东西、没见过的人,可以促进孩子想象力的提高。同时,孩子可以通过读书,接受概念和记号等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从而成为多才多艺的孩子。

  ●活用录像机的英语教学

  爸爸给孩子反复播放5至10分钟的光盘小故事,并帮助孩子完全理解其中的内容。帮助孩子学习怎样用英语沟通,并让孩子熟悉正确的发音。

  ●说明事物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数学游戏

  通过说明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游戏,还可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空间洞察力对孩子的识文断字也有帮助。数学当中涉及规则性的知识,对孩子参加音乐和体育活动也有帮助。

  ●根据主题能画出轮廓清晰的图画

  这一时期的孩子,能够根据主题画出轮廓清晰的画。也就是说,已经可以脱离无意识的涂鸦阶段,到了渴望表达现实,并且能发现画和实物之间关系的阶段。在生活中得到的各种体验,都可以增进孩子的感悟能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使用钢笔、铅笔以外的水笔和颜料等多种工具,表达出自己所想到的事物,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差异。

  ●协同游戏,角色游戏

  4岁的孩子和小朋友在一起时,会变得比较安静。即使发生争吵或意见不一致的事情,也能在很短时间内恢复友好的关系。小朋友们能够分享玩具和游戏的乐趣,而且已经知道遵守秩序,还能理解和接纳和新朋友的相互协作关系。因此,这时的孩子和他人在一起时,也就能用更被社会认可的方式行动。这时的孩子开始关心起穿戴来,想要一些扮演角色的衣服、布料和帽子等。另外,能和别的孩子一起演出有关“商店”、“房子”、“旅行”等游戏,是很高兴的事情。

  ●必要的话,可参加社会上有关的学习课程或教育机构的培训

  这时的孩子为了能参加集体游戏,经常会跟着别的孩子。所以,这一时期,能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会上的有关学习课程或教育机构的培训,对孩子来说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5.7做个开发孩子多种智能的爸爸

  现在,许多爸爸不再像过去那样,认为孩子会读书就算好了,而是希望帮助孩子在音、体、美等方面都能够发挥才能。发现和培养孩子的潜在才能是爸爸的重要责任。哈沃德•加得纳确认了和大脑特定部位相关的八种智能,他还发现了所有孩子在这些智能中都有强点智能和弱点智能。

  大脑分左脑和右脑,各自担当相对一侧的身体感觉和运动。左脑是管语言的,左脑发达的孩子分析力、逻辑力、思维能力都很出色。右脑是管形象概念的,右脑发达的孩子比较感性和直接,在美术、音乐、体育等方面很出色。

  典型的智能检查主要是测定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即测定担当语言智能的左侧头叶和前额叶,加上测定担当逻辑数学智能的左顶叶和部分右脑功能。要想知道孩子对什么领域有好奇心,有什么样的才能,就得让孩子经历各种体验。需要爸爸发现并加以培养的才能,跟大脑的许多部位都有关联。脑的各部位跟下边八个智能活动有关联。

  表现智能的象征体系

  即使因为脑部受到损伤,导致脑的特定领域发生障碍,其他未受影响的领域还能保持正常。例如因左脑的损伤,语言和逻辑思考力降低,可在右脑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把握概念和音体美活动都是可以的。爱因斯坦的大脑是顶叶和前额叶特别发达。顶叶担当数学推理和视觉推理的功能,前额叶担当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功能。

  孩子到了3至4岁时,爸爸一定要好好观察,从中找出有发展潜能的那个领域。因为孩子3至4岁时,连接左右脑的触突多数已经形成,各种潜能开始得以显现。以多重智能理论为基础,发现和发展孩子才能的事,也都可以认为是促进孩子头脑发育的事。那么,在孩子身上发现的所有才能都能称得上是智能吗?要称为“智能”,必须在脑里有担当那个智能的相应部位,还要有每个智能固有的象征体系。例如,拿音乐智能来说,乐谱记号是它的象征体系;那么,逻辑数学智能呢,数字和数学符号是其象征体系。象征体系起着传达重要信息、具体表现相关智能的作用。什么是才能?才能就是很快学会和智能相关的象征体系、解决相关问题,并创造相应象征体系的能力。特别是孩子亲身经历的经验,能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所以,给孩子提供丰富的体验机会,让孩子能用更新、更复杂的方式去和世界沟通,并形成互动,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孩子更好地使用大脑。(哈沃德•加得纳《多重智能》)

  体验教育很重要

  在孩子3至4岁时,多给孩子提供一些能用到大脑多个区域的体验教育很重要。像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等在书中学过的内容,让孩子直接通过亲身感受去体验。带孩子去体验之前,可以先翻翻书,也可以从因特网、报纸上找有关材料给孩子看。这样做既能提高孩子的好奇心,也能使体验教育更为有效。回家以后还可以让孩子讲一讲所见所闻。

  体验自然也是开发多重智能的好办法,自然是人们生活的源泉。利用周末时间领着孩子爬山或者去郊外,孩子就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让孩子亲手抓抓草或者摸摸树,爸爸在旁边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又能激活孩子大脑诸多区域的功能。

  虽然爸爸在家里也可以教孩子,但这样的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利用音乐、美术、体育领域的专门机构也是好方法。特别是能让三四岁的孩子过一过集体生活,还能帮助孩子分阶段、分领域地学习、消化和发展相关才能。

  5.8爸爸对培养孩子道德情操的影响力

  孩子到了三四岁,就会从行为冲动期,慢慢过渡到为了躲避体罚而遵守规则的他律型道德期。这时的孩子已经能够察言观色,闯祸后也会先看一看周围人的反应,有时还会刻意迎合父母的心意。3至4岁的孩子,由于左脑和右脑沟通活跃,开始能够理解别人的情绪和感情,也能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意图。

  爸爸对三四岁孩子的行为所做的反应,对孩子道德情操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爸爸不愿意让孩子看眼色行事,所以很容易阻止孩子类似的行为。但是,还是顺其自然比较好。因为这样做,并不是要爸爸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放任不管。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爸爸先不要发火叫喊,而要好好告诉孩子这个行为和想法为什么不对。3至4岁的孩子尚小,因此,对错的标准还要由爸爸来帮助判断。即使遇到非罚不可的情况,也不要做身体上的体罚,应该选择暂停游戏等惩罚。

  惩罚要有一贯性

  重要的是爸爸的惩罚要有一贯性,孩子犯了同样错误,有时惩罚而有时不惩罚,或者罚他不罚你时,孩子的思维就会陷入混乱和迷惑,甚至认为爸爸不喜欢自己。

  过去的年代里,一般疼爱孩子的是妈妈,严格教育孩子的是爸爸,分工明确。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很难再发现爸爸以一位严格教育者的面貌出现了。当然现在也有严厉的父亲,可是大部分父亲并不是在必要时才严格,而是一贯严格、爱啰嗦,使孩子不敢接近。一般来说,爸爸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妈妈少,再老是啰嗦严厉的话,孩子当然不愿意和爸爸交心了。相反,为了得到孩子的好感,老是笑脸相迎也不起作用,必要时该严格也是爸爸的作用和责任。

  承认和称赞好行为

  奖励对有的孩子能起到强化行为的作用,而对有的孩子则不起作用。即使对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情况下,效果也会不相同。因此要仔细观察何种奖励对强化孩子的行为起作用。

  孩子做出爸爸所希望的举动时,要及时给予肯定。爸爸既可以表示感叹,也可以说出称赞的话,或者向别人说起孩子的行为时加带称赞的话,这样效果会更好。孩子的行为一结束,马上要跟上称赞。称赞要具体,比如“因为你自己收拾玩具,所以爸爸很高兴”。这比“你真乖”那样抽象的话更好些。

  有道德的孩子会更成功

  近来提到“老实”一词,多被认为没有别人聪明、会吃亏的等否定意思。但研究结果表明,老实而有道德的孩子比起不这样的孩子成功率会更高。道德水准高的孩子能成功的理由,在于道德里面包含着控制冲动和遵守规则的能力,还包括着理解他人、与他人产生共鸣和关怀他人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学好功课,发挥领导才能也是很必要的。研究表明,道德水准高的孩子注意力更集中、更乐观,与同龄孩子关系更融洽,且更自信。另外,这类孩子不做过激行为,很少挑起事端,也很少会和其他孩子不和,很少发生攻击性行为等。正因为有这种素质,他们成功的概率就更高。

  道德水准高的孩子更有幸福感。他们能分清正确与错误,并付诸行动;同时也为这种行动感到自豪,对违背自己原则的行动有负罪感和羞耻心。总之,有道德实际上是一种能控制自己冲动的能力。也就是说,想做的事可以不做,不想做的事也可以去做,这些都和前额叶的功能有关。另外,有道德的孩子喜欢关怀和帮助别人,而越是关心别人的孩子,对生活的满足感越高,也更为乐观,对生活的未来更加充满希望。

  为了提高孩子的道德情操而必须做的事情

  ●不要强压式地责备孩子

  爸爸教育孩子时,如果过于威严,孩子会变成不乐意助人、缺乏同情心的人。相反,要是太宽容,子女会放纵起来。在父母权威下长大的孩子,是服从性的,没有父母的指示自己就不会做事。所以,千万不能以强压手段责备孩子。

  ●爸爸要当模范

  爸爸即使吃些苦,也不应该做不道德的事。要在生活中展现给孩子关怀别人的形象。那些在乐于助人、愿与大家分享为理念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比没有这种环境的孩子,更容易成为有道德的人。

  ●让孩子相信自己是有道德的

  相信自己有道德的孩子,实际上更能做出有道德的行为。为了提升孩子的道德水准,爸爸看到孩子做好事时,要及时联系孩子的品质和内在动机给予称赞。不能就事论事简单地说一句“做得好”就了事。应具体地说:“你很乐意和小朋友分享好东西,所以才把玩具借给别的小朋友的,是吧?”这样说效果会更好。

  ●要多强调合作,而不是竞争

  如果总是强调竞争,那么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就难以发展。“看谁收拾得最好!”这样说会误导孩子,认为胜者只有一人,帮助和合作妨碍得第一。反过来说:“看我们怎样一起把玩具收拾好!”这样多强调集体的成就,孩子才更容易学会合作的美德。

  ●把关心体现在称赞当中

  为了引导孩子的道德行动,爸爸们经常想到的是立竿见影的奖励手段,而结果则未必见效。得到过这种奖励的孩子一旦得不到奖励了,就很可能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孩子做好事时给予奖励和称赞是应该的,但应避免用补偿手段诱导孩子做好事,这是属于急功近利的想法。

  第六章入学前(5~6岁)——孩子的未来靠爸爸打造

  6.5需要爸爸教给孩子的动脑习惯

  5至6岁的孩子,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相当发达,所以对各种事物和情况已经都能理解和说明。这个阶段多做一些能增进思维能力的游戏,对孩子的智能发育有好处。刚开始时,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形式,以便孩子能通过亲身经验进行思维;或给孩子看看画,让孩子能够分析推测有关的因果关系;最后,等熟练后,再逐步发展到有助于发挥想象力的内容上。这样能使孩子的想象力发展到相当惊人的程度,即使对没有经验的事情,也能讲得相当具体。

  一般说左脑处理语言的、逻辑的、分析的、数理的、理性的和系统的信息,而右脑处理非语言的、时间空间的、直观的、感性的和同步的信息。研究表明,跟爸爸玩能开发主管逻辑和理性的左脑,婴幼儿期爸爸不在身边的孩子,数理能力差,进取心差。有的孩子喜欢读书可是不喜欢数学,有的孩子不想当文学评论家和历史学家,而想做工程师,这些可能都和爸爸的态度、鼓励和行为倾向有关系。学习成绩达不到平均水平的孩子,多是5岁前父亲不在家的孩子,而学习成绩靠前的孩子,多是有父亲并与父亲接触多的孩子。

  需要爸爸教的动脑习惯

  ●深呼吸和散步

  深呼吸和散步是使孩子的头脑保持安静的捷径。尤其是深呼吸向血液和脑提供氧气,使大脑释放出幸福激素。

  ●重要的是自信感

  情绪对孩子的学习影响很大。情绪对学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某些情况下能点燃学习的欲望,某些情况下还可能妨碍学习。从边缘系到前额叶的神经回路里,如果有不安或愤怒等强烈的情绪,对前额叶的记忆功能将起不好的作用。所以孩子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或者在发火的状态下学习,效果就比较差。

  ●有利于头脑的运动

  脑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可以促进与大脑发育密切相关的前庭功能发育,促进次序记忆和操作记忆。真正的知识不是从纯粹的思考中来,而是在积极接触外部世界,即行动和感性相结合得来的。运动可以促进神经网络的形成,神经网络越增加,大脑的认知功能就更加活跃。所以,轻松的运动既能使孩子高兴,又能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和注意力。

  ●通过感觉系统来体验

  通过感觉系统的体验而产生的印象,能成为思考和创造力的基础。印象和概念,是通过头脑各个部位学会的模式,反复归纳形成的。色彩和形状的模式从后枕叶形成,音调和语言从侧头叶和前额叶形成,情绪经验从边缘系形成,还有动作模式从基底核形成。通过感觉系统体验的印象概念对头脑发育很有效。

  ●音乐也重要

  听音乐是一种多重体验,需要大脑中听觉、视觉、认知、情绪、动作体系等全部参与。处理音乐信号时,人的左右脑都要参与,所以音乐不仅能提高时空推理能力,还能促进大脑神经网络的发育,刺激脑神经细胞的触突形成。孩子学习童诗、童谣时,音乐是必需的,用唱歌的方法学英语也很有效。

  ●孜孜不倦地读书,把多种知识传递给大脑

  读书越多越好,通过书接受多种信息。读书不仅可以使头脑灵活性大幅增加,还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书能开阔孩子的视野,扩充孩子的相关背景知识,对孩子的人格发育也有很好的效果。所以,培养读书习惯比什么都重要。

  ●和别的孩子协作时,脑活动得更好

  和别的孩子交流想法、共同解决一个问题时,学习效果将倍增。孩子们之间互相交换信息,比单方面传达信息对脑的刺激会更多。

  6.8培养孩子的注意力,爸爸该怎么做?

  你们是与多媒体为伴生活的一代。听音乐、看屏幕、用手机,手舞足蹈地探索着世界和事物,这样的结果,散漫不就成为必然了吗?——郑慧子(《小儿心理治疗师》)

  注意力低下的孩子,其大脑中担当语言发育、注意力长短、抑制冲动和逻辑推理功能的前额叶部分,活动情况低于正常水平。相反,与视觉有密切联系的领域——后枕叶部分很活跃。这可以证明,注意力差的孩子,自我控制力也差。

  曾有段时期,我们的社会是以说和写支配的传统社会。人们经常集聚在房间里,通过交谈、读书写字和讲演成长起来的。但是,现在的孩子差不多一生下来就用眼睛看着学。父母为襁褓中的孩子拿来黑白图形的卡片进行刺激。有时候,孩子们坐在电视机前,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广告的台词越来越少,而视觉刺激却越来越丰富。与印刷品相比,人们更多地从电视或者电脑里获得信息。不仅如此,报纸也变得更具视觉冲击力了。

  这种现代文化是造就“短期集中”孩子的原因。电视、影碟、多媒体、电脑节目以及电脑游戏等现代媒体,给孩子们提供着洪水般超高速图像和信息。孩子为了理解快速提供的大量信息,采取短期集中发育战略,孩子处在过度刺激中。因为刺激的内容过于丰富,无法长期集中在某一个方面,所以,经常出现接受一个丢掉一个的现象。

  要想让孩子专心学习,大脑注意力体系必须能顺利地发挥作用,同时,大脑其他各个部位也要参与其中。大脑内各神经回路要把注意集中在有关信息的刺激上,而前额叶不仅能处理更复杂的信息、保持适当的刺激强度,还对合并已有信息和最新信息起着重要作用。

  培养注意力的方法

  ●一次只做一件事

  集中注意力意味着注视、倾听,还要同时发挥触觉、味觉和嗅觉。集中注意力也是一种深思,妨碍集中注意力的因素是意识的分散,而集中的秘诀在于把焦点对准我们听的或者正体验着的信息上。孩子常常错误地认为自己同时能做许多事,所以会边读书边看电视,边听音乐边学习。实际上,同时做两件事,脑子不能完全集中。因此,最好一次只专心做一件事。

  ●理解真正的价值

  孩子真正知道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是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根本。即使对繁杂的家务事,只要真正认识到其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也会做到集中注意力。要提高学习成绩,其动机是主要因素,知道为什么学习,才能够真正做到集中注意力。

  ●养成一个人学习的习惯

  要让孩子养成坐得住的习惯,特别是在学习的时候。一天学30分钟也好,一个小时也好,爸爸要帮助孩子每天至少能保持一段真正的学习时间。为此,要让孩子自己进行集中注意力的练习。要创造条件,让孩子能埋头做一件事,直到把它做完为止。要引导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教孩子学习做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提高注意力的重要方法。

  ●要让孩子体验成功

  孩子散漫的原因之一,也许是没有集中注意力的成功经验。让孩子天天读书,并且引导孩子在读完书后,做一些感兴趣的事,让孩子充分表现自己。这样做,孩子可能就会不知不觉地对坐下来读书慢慢感兴趣了。通过快乐的读书经验,能体会到成就感的同时,也就能很自然地专注其他事情了。

  ●不要比较,要称赞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如果孩子知道自己成了比较的对象,只会更加在意别的孩子和爸爸的反应,而不是研究如何解决问题。与其为自己的孩子不争气而着急,不如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称赞孩子对促进孩子的注意力也有好处,称赞能使孩子增加成就感,而且能使孩子对所做的事情更专注。称赞不要太抽象,要具体地说明孩子哪一点做得对。

  ●定好时间学习

  学习开始时,先定好结束的时间,然后再开始。不过,定的时间太长对促进注意力集中毫无帮助。关键是找出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的极限时间。所定的学习量应比极限时间内能完成的学习量稍多一点,效果会更好。

  ●营造有利于注意力集中的环境

  注意力集中的人,一般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但是孩子不一样,在不同的环境里学习,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大不一样。所以,最好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做功课,在书桌上不做学习以外的其他事情,应该在没有外界噪音的安静地方进行学习。一边读着难懂的书,一边听着音乐,可不是好的做法。如果真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读书上,音乐是几乎听不进去的。

  ●在干净的地方学习

  屋子如果杂乱肮脏,孩子就容易心浮气躁,处于紧张状态。因此,尽量把房间收拾干净。特别是书桌上不要放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教科书、笔记本以外的其他东西都会起妨碍作用。

  6.11爸爸可以教给孩子的领导力

  既然父母也是人,有时也会处于艰难的境地,只是尽力克服而已。所以,把父母的难堪状况如实地给孩子们看是件好事。而且,还要对孩子们说:爸爸正在努力做得更好。

  爸爸的存在,对孩子来说相当重要。在孩子的眼里,爸爸是个子高、声音粗、劲儿大、知识广的人。爸爸有点不高兴,孩子就会看眼色,怕爸爸失望。而爸爸对他表示关心,孩子就会感到高兴,想成为一名让爸爸感到骄傲的孩子。正因为如此,爸爸要给孩子力量,而不是留下创伤。爸爸说话要平静,行动要柔和,为亲近孩子做努力。爸爸不是神,是人,也有许多缺点。但要让孩子看到爸爸的心,让孩子明白爸爸总是在保护和帮助自己的。孩子知道爸爸是爱自己的,就会丢掉必须把事情做得完美的被强迫的感觉,可以放心地去做事,不怕失误,可以放心地跌倒,每晚也能安心地睡觉。

  爸爸的称赞会让孩子兴高采烈

  爸爸们平时一般不太喜欢表达情感。所以,如果当爸爸偶尔称赞一下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认为一定有合情合理的根据。所以,爸爸的称赞比妈妈的称赞更能让孩子兴致勃勃,从而变得更有自信。母性的代表特征是“照顾”性的庇护,而父性的特征是“刚毅”。并且,父性是以不感情用事、尊重原则、理性思考为代表的,这种父性特征使孩子对爸爸的称赞赋予更多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解读。

  据研究,以爸爸为主要养育者的情况下,孩子们自我奋斗、解决困难的信念会比一般的孩子更强。孩子们一般相信,有爸爸在时,能够有效地调整外部环境,这对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将起到重大作用。研究表明,直接养育孩子的爸爸,比其他爸爸对子女寄托的教育和职业要求更高,并能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育。因此,要想把孩子培养成未来的医生和法律工作者,爸爸们要集中更多精力参与培养。

  有无领导力,经验很重要

  孩子们之间玩的时候,经常会发生打架的情况。那时候一般会以领头的人为中心,自己找出解决的方法。实际上积累这种经验很重要,为解决问题动动脑子,分析各自运动能力的差异之后,或者改变游戏方式,或者集中大家的想法重做计划等,这些都是培养领导力的基础。

  好脑子意味着除了学习好以外,还具有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爸爸的作用在于让孩子在安定的环境里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爸爸要懂得划清必要的界限,但也要留有余地,让孩子能自己去慢慢拓展边界。孩子经常能逗爸爸开心,也常常会让爸爸感到惊讶!同时,爸爸也要赶得上孩子的发育速度。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旅行的过程是最重要的。因为通过旅行来体验生活,能让孩子在和父母的相互交流中体验到成就感。而是否能到达目的地完全是次要的。

  教给孩子冒险是爸爸的传统。很久以前开始爸爸们就会教给孩子通过野生地带的方法、判断危险的方法等。到了今天也不例外,爸爸有责任扩大孩子的眼界。过度保护孩子,部分孩子会变成什么冒险都不敢尝试的懦夫。让孩子到外面的世界自由闯荡吧,容许失误也需要一定的练习。

  把孩子培养成领袖人物的教育法

  ●一起学

  一起学不但有趣,还能带给父子(女)俩在认知上的刺激。因为两个人同时接触新技术、新主题,所以是平等的关系,这也能让两个人变得更加亲密。而且,把经验比较丰富的爸爸作为朋友,还能起到后援的作用。

  ●构思、计划、制作

  先设定在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适当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订有效的计划,这些能力是作为领袖的必要条件。有领导力的孩子不但会制订恰当的目标,也能设立包括时间、环境等条件的实施计划。这些宝贵而有趣的经验,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让孩子理解他人的眼神

  如果孩子能知道别人对自己的想法,将有助于孩子交友和判断形势。有能力的孩子会正确把握别人对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并且很准确地作出分析和判断。

  ●积极倾听

  能倾听对方说话的孩子,更能理解别人,也更具同情心,更愿意帮助别人。这样的孩子还能事先化解矛盾,并且具有较强的理解力和说服力。为了让孩子能够做到积极倾听,首先爸爸要起到示范作用。

  ●交朋友

  一起活动并且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相似价值观的孩子,更容易培养出友谊。爸爸的信任对孩子学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起到很大作用。孩子在交新朋友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更为自信。

  ●参加小组活动

  参加组织的活动,对孩子来说也是必需的经验之一。能学会当小组的头儿固然令人高兴,但学会当组员更为重要。按各自的角色做恰当的行动,这是培养孩子协作能力的好方法。

  ●实际体验领导力的作用

  有自信心的孩子,在该出面时,一定会挺身而出完成任务的。爸爸要不断地帮助已经很有自信的孩子,作出更加高明和稳妥的决定。实际上没有比实际体验更好的教育,哪怕是小事也要提供机会,让孩子体会领导力的实际感觉。孩子是在自己发挥领导力的过程中,学会其中奥妙的。

  6.13.一定要想一想10年之后

  犹太人爸爸在孩子满3岁生日时,给孩子蜂蜜一样香甜的东西说:“学问是像蜂蜜一样香甜的。”像这样,爸爸在孩子很小时就向孩子灌输“是学问把上帝创造的世界变得更加善良、更加美丽”的思想。犹太人把奋斗不息、爱惜时间、探求真理、贡献社会的思想铭记终身,这就是犹太人的生存之基。

  现在,如果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学习”时,可能回答“为了过好生活”、“为了出人头地”的学生较多,而能说出“为了贡献社会”、“为了创造美好的世界”的学生并不多。

  而犹太人信奉的是,学问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学问还可以改变孩子的成长未来。做学问能使孩子做他爱做的事,进而能拥有成功的人生。做学问到了成人后能改变世界,贡献于人类。像这样,犹太人从小就把学问的意义教给孩子。

  学问并不是谋生和出人头地的手段,而是培养吃苦耐劳、努力奋斗、勇闯未来、持之以恒的心,这才是真正的学问。一句话,以学问造就人才是很重要的事情。

  卡尔•彼得说过:“我绝不把孩子养成拉丁语或者希腊语学者和数学家,也不想让他成为早熟的秀才。只盼孩子到了十七八岁进大学时,有着不亚于同学的自信心就可以了,这就是我的目标。”

  世界级学者和天才们6岁时的特征

  据哈佛大学的研究,世界级的学者和天才们在6岁时有如下特征:

  1.爱向大人提问,爱向人展示,爱接触成人等,能以社会上认可的方式取得成人们的注意。

  2.面前的课题太难时,会向大人寻求帮助。但不是全部依赖大人,而是恰如其分地取得信息或者求得帮助。

  3.做各种活动时,能领导其他孩子,这样的孩子既能提出方案,直接指挥,能够做出让别的孩子模仿的示范,也懂得尊重其他孩子的提案。

  4.能跟同龄的孩子们竞争。

  5.不论是自己创造的,还是自己所有的,总之,对现在正在做的事或自己成就的东西,充满自豪。

  6.能模仿大人的角色和成人的行为,能讲出长大后自己想做的事情。

  7.能用合乎语法的语言,比同龄孩子掌握的词汇更丰富。

  8.对周围环境中产生的矛盾、缺乏一贯性和非规则性等的问题,能够认识和表达,并能正确应对。

  9.能预测结果,并能判断和讲出其结果。

  10.对数字、文字以及规则类的抽象概念,能够组织使用。

  11.能够变换立场思考问题,能理解别人的想法。

  12.可以想象有趣的事,会把有关场面联系起来,能说出过去的经验。

  13.能够计划和实施需要多个阶段才能完成的活动。

  如果爸爸希望把满6岁的孩子培养成有才能的人,就要着眼于长远未来

  能看到远期的目标,是孩子能感到最快乐的事之一。孩子只有把远期的目标记在心里,才能诱发出吸收知识的强烈动机,求知欲也才会被点燃。会玩的孩子应该是对学校功课有准备的孩子。如果孩子在儿童时期,幸福地度过了很多欢乐的时光,那么,就可以说这个孩子已经为接受学校教育做好了一切应有的准备。这样的孩子,会以高度的激情参与学业,能轻松地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表现自己的个性。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充满热情和幽默感,并且不应丧失生活中的乐趣,这样才能成长为稳重而有责任感的人,爸爸应该为孩子的成长起到这样的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