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谷第二季剧情:西安事变系列之二十九,三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08:56

                   倒霉的蒋介石(西安事变系列之二十九)

 

st1\:*{behavior:url(#ieooui) }



 

    西安事变可谓蒋介石人生中最低落的时期,此次事件后,蒋介石在回忆录中写道:不料仓促之间发生了事变,究其根本原因,都是我考虑不周,是我的问题,不关别人的事情。这也是我在国民革命中一个大的挫折。剿共用了八年时间,本来在2个星期(最多一个月内)就可以完成,将中共红军全部消灭。这么多年的心血和牺牲,居然因为这个事变而完全毁掉。至于西北的国防交通,经济建设,因为国家花费了数年来精心治理,刚刚开始形成规模,结果因为这个事变,大大遭受损失。对于国家整体建设的进程来说,至少后退了3年,我非常痛心。如果叛乱者张扬也有良知,也必然后悔自己的作为。


暴躁任性的蒋介石

 

    大家都知道蒋介石深受孙中山的器重,甚至把国民党军事力量的核心黄埔军校也交给他负责,也就等于任命他为中华民国的军事方面的最高领袖。

不过孙中山和身边的一些高层认为,蒋介石有能力,有手段,有大志,也很有国家领袖的一些必要的性格优点,但他们一致认为蒋并不适合做国家的领袖。为什么呢?孙中山他们认为蒋介石有个几个比较大的缺点,一是脾气不好,易怒,经常会发脾气,二是自视太高,锐气逼人,三是做事比较任性,往往一意孤行。

 

脾气不好大多数是天生的,蒋介石的父母都是脾气不太好的人。看过《教父》小说的人会很奇怪,为什么教父如此冷静,他的大儿子桑尼却如此冲动暴躁。其实桑尼并不是特殊的,教父的父亲,也就是桑尼的爷爷就是一个极为暴躁的人。教父之所以很小的时候就逃亡到美国,就是因为教父的父亲在和当地黑手党重要成员的争执中,一怒之下将这个人杀死。结果不但自己被杀,全家都被当地黑手党追杀,几乎死光光,至少还是少年的教父在亲友帮助下逃到美国。所以桑尼的暴躁性格是遗传的,教父则是因为后天的努力改正,才尽量避免了这种不好的性格。

 

蒋介石也差不多,他的父亲是溪口镇上盐铺的老板,非常精明能干但脾气强硬固执(这点跟毛泽东的父亲几乎一模一样)。他的母亲王采玉是他父亲第三任妻子,之前曾经嫁给当地的大家族竺氏,还生了一个儿子。但这个姓竺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儿子也夭折,后接受家里的安排,嫁给蒋介石的父亲 玉泰盐铺掌柜蒋肇聪成为继室,还生了蒋介石。当时还是封建社会,改嫁的女人并不多,王采玉的改嫁是有一定压力的。

结果没想到在蒋介石刚刚9岁的时候,父亲蒋肇聪去世,寡妇王采玉只好守着儿子蒋介石过生活。可以说,王采玉的一生是比较不幸的,唯一儿子蒋介石也是她全部的希望。所以王采玉对蒋介石严厉管教,加上蒋小时候非常顽皮,经常和小朋友打闹,惹出事来。王对儿子动辄打骂兼施,也就是所谓的大棒教育。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耳濡目染,让蒋介石有个比较暴躁的脾气。

蒋介石年轻时代脾气非常暴躁,遇到自己看不下去的事情就经常骂人甚至打人。随便举个例子,1919年10月1日,已经30岁出头的蒋介石访问国民党大佬居正。结果车子到了居正家门口时,黄包车夫见蒋是外地人于是就敲竹杠,开了一个很高的价格。蒋介石自然不给,黄包车夫顿时出口辱骂。这如果换在蒋介石20岁的时候,恐怕早就大吵起来了,此时他已经开始严格克制自己的脾气,所以没有和其争吵,只是一直理论。

但居正的家人却很快听到了他们的争执,他们都是当地人,熟悉黄包车的价格。在知道车夫要价以后,居正家人都认为车夫要价太高,哪有这样做生意的。双方很快发生了争执,期间车夫见道理说不过,干脆动手打人。

蒋介石本来就是强忍着,见到车夫出手打居正的亲属,再也忍不住了,冲上去和其殴斗,双方大打了一架。蒋介石毕竟是军人出身,还搞过军事起义和暗杀,车夫虽然强壮也不是对手,双方都打得浑身是伤,车夫见势不好跑了。

要知道,当时他已经是粤军第二支队司令,虽然刚刚离任,但身为一个司令还当街打架确实极少见的。蒋介石在日记中后悔的
写道:与小人争闲气,竟至逞蛮角斗,自思实不值得。余之忍耐性,绝无长进,奈何!
 
除了这些事情外,蒋介石一旦遇到感觉受不了的事情往往破口大骂,让别人觉得受不了。他身边的将领几乎没有不被大骂
过的。这个骂人的习惯一直支持到晚年,到了60岁以后才好了很多。
1949年三大战役失败,蒋介石遭李宗仁一派攻击被迫下野,回到了老家奉化溪口镇。此时本来就心情恶劣,结果晚上的
时候却经常被两种怪声音吵醒,搞得再也睡不着觉。这样几天以后,蒋实在忍不住,就冲出房子去查看,结果发现是两个
新来的侍从,一个打鼾,一个磨牙。蒋介石忍不住对他们大骂道:你们这些人吵死人了,都给我滚蛋!
第二天,这两个侍从只好各用一条毛巾塞在嘴里,防止发出声音,吵醒心情恶劣的蒋介石。
 
骂虽骂,但蒋介石骂人是区分的,对于自己人,骂的越凶说明对你越器重,一旦不骂你了,代表对你已经失去信心了,
也不会重用你。对于敌人蒋介石则比较客气,也就是搞政治家那一套,用表面现象迷惑敌人。
 
蒋介石深知自己脾气不好,也拼命试图改掉,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点和毛泽东一样,毛一辈子都是火爆脾气。
就在毛去世前,躺在床上几乎不能动的重病中,他也曾发过几次大火!一次王洪文试图给毛重新选择服务员,
被毛大骂:谁干涉我的内政就给我滚!
要知道,当时王洪文也是国家的副主席,属于领袖人物,一样被骂。毛死前有一次严重的心肌梗塞,
也是因为对身边的内勤人员发了脾气。
就脾气这点,毛蒋两个领袖可谓一模一样,相比起来蒋还好一些。

不过在蒋担任国民党一号人物以后,仍然经常克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很多国民党将领的回忆录里面,都有蒋介石
对他们破口大骂的记录。跟随他时间最久的侍从官蒋孝镇说过(是蒋的族侄,西安事变时候光脚背着蒋介石逃到
骊山上,双脚都被刺烂了),自己至少被蒋介石大骂过几十次,小的责备更不计其数了。
作为政治家,最忌讳的就是脾气不好。其实不但是政治家,几乎所有掌权的大人物都不能有暴躁的脾气。著名
电影《教父》中,教父的大儿子桑尼就是因为自己暴躁的脾气,中了敌人的计策。见到妹妹被妹夫打伤,他愤怒
的开车去找妹夫算账,结果被敌人埋伏的枪手乱枪打死在街头。如果他稍微冷静一点,完全可以把妹夫喊到自己
家中在痛扁一顿,效果还不是一样。
这个脾气,也是西安事变中致命的因素。
 
至于做事任性。大部分脾气不好的人,做事都比较任性。蒋介石从小就是个非常任性的人,一辈子也都是这样。
蒋介石17岁时在奉化凤麓学堂学习,由于这个学校还用大量时间教四书五经之内。蒋介石对此不满,居然发动了
一批学生去跟校长交涉。交涉的时候由于蒋介石语气强硬,绝不屈服,几乎被学校开除。成年以后,这类任性的
事情也很多。在成立黄埔军校的时候,蒋介石对孙中山提出的和苏联合作非常不满,居然自顾自的丢下校长的职务
回老家去了。作为政治家,最忌讳的就是任性。政治家想要搞好政治,就必须保持头脑的冷静,一切都从政治
考量角度出发,一切必须理性分析和权衡,完全不能任性。因为一旦任性就会往往不会从政治角度出发,会
从感情角度出发,这自然会出现很大的错误。
还是拿《教父》举例子,桑尼和教父养子汤姆就是两个极端,任性的桑尼一见到父亲被土耳其人枪击,就立即
喊着要报仇,四处派杀手追击他们,要打大仗。但汤姆是个非常理性的人,他认为不应该打,而是应该和谈,
打了对大家都没有好处。最终在一系列的战斗中,纽约五大家族互相消耗,没任何人落到便宜,反正被警方
政界大肆打击,桑尼自己也被枪杀。
桑尼被杀以后,教父主持大局时候就没有急于报仇,而是同意了汤姆的主张,和其他家族和解。
 
此次蒋介石的暴躁脾气和任性态度都让他犯了大错。第二次去西安之前,蒋介石早就接到了各方的报告,
甚至连张学良和李克农谈判的内容都全部告知他。而抓捕张学良秘书宋黎,刘澜波等中共党员时,张学良
居然带兵砸了陕西省中央党部,反叛之心已经非常明显。加上各方面的情报综合,戴笠一再劝告蒋介石,
已经完全可以确认张扬和中共已经勾结,不应该冒险再去西安。他的大将陈诚等人也都这样劝告蒋介石,
但他并不听,只是翻来覆去说:别人都可能,学良不会背叛我。而且他胆子小,绝不会怎么做。
为什么张学良就绝不会这么做呢?政治历史上如果还告诉我们什么绝对的事情,就是任何人在某种情况下
都可以做出任何事情,没有绝对不可能这种说法。凯撒被自己最信任的养子布鲁图杀死。汉尼拔从不可能
越过的阿尔卑斯山率领大军通过,几乎消灭了罗马。号称古今第一帝的仁君李世民杀了兄弟,逼死了父亲,抢了嫂子。
这点蒋介石显然也是清楚的!
 
而此时蒋介石已经制定了马上消灭张扬的计划,并且已经展开部属,1,2周内就会逼迫张扬一个去河南
一个去福建。这个部属可谓将张扬逼到了绝境,就算兔子逼急了也会咬人,更不要说张扬两个拥兵20多万的军阀了。
此次去西安,城中有杨虎城2个旅的兵力,临潼又有张学良1个加强师,一旦两人起事,恐怕蒋介石带
一两个警卫团去也不见得能挡得住,更不要说此次去只带了20多名卫士。
 


---------------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期间曾经在日本陆军第13师团19联队实习,他对日本和日军都非常了解。
蒋认为中国的国力军力都远远弱于日本,想要获胜就必须进行持久战。而持久战的前提就是要实质性统一中国,
不然根本无法和日本作战。也是在日本留学三年期间,蒋介石写了一首诗: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
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

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去西安?难道蒋介石不知道有风险吗?他显然是知道的。

为什么知道有风险还要会去?有很多个原因,也包括他暴躁任性的性格,但究其根本来说在于对胜利的渴望和轻敌。

蒋介石从北伐开始就致力于消灭国内国外的敌人,北伐消灭了控制全国10多年的北洋军阀,之后一系列内战,包括规模空前的中原大战,蒋介石一举消灭新军阀的大部分力量,四大军阀中的冯玉祥西北军基本瓦解,阎锡山的晋绥军实力大大受损,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更是一度差点被消灭,后困居广西一个省,唯一剩下的大军阀就是张学良的东北军了。

国内军阀遭到惨重打击,但没想到中共力量却借机发展起来。蒋介石随即通过五次围剿,粉碎了红军南方五大苏区,迫使各苏区红军放弃现有根据地转移,也就是长征。长征中,红军在前,中央军紧随其后。利用红军长征,蒋介石基本消灭或大为削弱了盘踞中国南部,西南的各个军阀,将这些已经被军阀控制了近20年的省份收归中央控制,这也是为将来的抗战做准备。中央红军从江西中央苏区出发时候有8万多战斗部队,到达陕北苏区时候仅剩7000多人。

之后蒋介石又通过一系列的作战,包括粉碎红军的东征,南下,西征和北上宁夏战役,还有针对地方军阀的平定两广事变,不到一年内,将红军总数消灭了一半,还将其包围在贫穷落后的陕北苏区。

而地方军阀上,国内已经不存在能够和中央公然对抗的军阀,除了华北前线用来对付日本的河北察哈尔的宋哲元,晋绥的阎锡山,山东的韩复榘这三个军阀还有一定力量以外(由于日军的威胁,这三个军阀都不可能和中央对抗),国内除了西北地区的以外,仅剩云南军阀龙云,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还控制着这两个省,他们都只有3万正规军,不可能和中央对抗了,假以时日很容易消灭。

而此时国内还残余的军阀,主要聚集在西北地区,包括陕西军阀杨虎城,青海的马步芳,宁夏的马鸿逵,新疆的盛世才,驻扎陕甘的张学良。

其中青海宁夏的二马不足为惧,他们一向效忠中央政府,不和政府作对,况且以回民作为主要支柱,必然兵少力薄,顶多勉强自保。

新疆军阀盛世才靠出卖主权换来苏联的援助和出兵,所以短时间内无法将其消灭。不过蒋介石很清楚只要二战开打,苏联为了争取中国肯定不会去管盛世才的死活。而盛世才虽然加入了苏共,也不过是利用苏联而已,也谈不上什么真心,两方随时可能翻脸。一旦没有苏联做后台,盛世才依靠新疆2万省军不可能是中央的对手,也一样会被很快消灭。

以上都不是威胁,那么剩下最大的威胁就是杨虎城,张学良了。

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有5万多人,控制陕西大部已经5年之久,还有10万民团武装,实力不可小视。张学良的东北军现在仍然有20多万规模,是国内军阀中兵力最大的,装备也是最好的,更中央的心腹之患。

杨虎城控制的陕西是西北诸省的中心,无论政治军事经济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央志在必得的。一旦控制了陕西,不但对其他西北军阀具有极大的威慑力,也可以通过该省从北边保卫抗战中核心省份四川,所以也是中央志在必得的。

蒋介石当时让杨虎城去对付红军,杨虎城留了一手,试图和红军达成协议,但仍然有三个警备旅被重创,三个旅长两死一伤,伤了元气。

之后杨虎城基本按兵不动,蒋介石就将张学良派到陕西,这也是军师杨永泰所谓的三虎争食的计策,以用张扬和红军火拼,无论谁有损失都对中央有利。

同时试图让张扬火拼,两败俱伤,以便于将来消灭他们。

时间到了1936年底,蒋介石已经基本消灭了国内的军阀和红军,他马上要将中央军主力调动到陕西,全力消灭宿敌中共残余力量,同时借机瓦解眼中钉张学良和杨虎城两大军阀。

在蒋介石看来,中共,张学良,杨虎城就算联合起来,也远远不是他对手,消灭他们是毫无疑问的。

一旦将中共和张扬消灭,那么就等于解决了中国的国内问题,消灭了内部全部敌人,完成中国实质性的统一,下面可以全力抗日了,也就是胜利的最后十分钟。

不过如何解决张扬?是武力消灭,还是政治压迫。蒋介石看来还是政治压迫的好,因为张扬实力虽弱,多少还是有些力量,武力攻打会有损失,也是没有必要。

在蒋介石看来,他已经取得了和张扬斗法的完全胜利,现在张扬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乖乖听从他的命令,放弃地盘,保留部分军队,将两个团体割据一方的情况解除。

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去中央军重兵驻守地域河南(四面都是中央军,只有几万人的十七路军自然不会有什么作为,等于完全交出地盘后完蛋了),张学良的东北军则调去福建,福建省多是山区,贫穷偏僻,更重要周边都是中央军控制的省份,东面则是大海,显然东北军也折腾不起来了,下面就是走十九路军的老路。

总之这样一来,两军都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另外一条路就是张扬不听命令,那么中央军立即进攻,到时候一样会很快解决张扬。

第一条路虽然张扬会遭受一定的损失,却仍然保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张学良估计还会做一个战区司令或者集团军司令,也是国府军界中响当当的人物。杨虎城也会是一个集团军司令,或者一个军长,地位比张学良稍差,但也不错了,一样有名有地位。更关键的是,蒋自然不会动张扬的财产,两人不但保有一定的名权,还会是不错的富人。

而第二条路,以张扬现在衰弱的战斗力,中央军用不了一个月就可以将其消灭。武装反抗的结果会很惨,最好也就是像冯玉祥那样做一个有职无权的空头大官,差一点就只能只身带着钱逃命了。在蒋介石看来,张扬不可能这么蠢选第二条路,就算选了这条路,也是自取灭亡。


-----------其实张学良如果不发动西安事变,下场应该比杨虎城要好得多,估计至少也是一个阎锡山,陈仪的位置(战区司令长官)。而杨虎城就会惨得多,最好估计就是杨森,张自忠的位置,不过是一个集团军司令或者军长,远比张学良差劲。


 

战场上打不赢,谈判桌上怎么谈结果都是一样的。现在蒋介石认为消灭张扬不费吹灰之力(张扬两军在1931年918以后就基本没打过胜仗),就算选了第二条路也是死路一条,所以张扬根本没有资格和其讨价还价,只能乖乖接受安排!

 

所以蒋介石志得意满的赶赴西安,在他看来,张扬就只有乖乖屈服,不可能抵抗。



可惜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张扬破釜沉舟的将蒋介石捉住,这样就改变了双方全部力量的对比。

其实蒋介石想到过这种情况,他却认为张扬不可能蠢到这样干。因为蒋介石目前是中国众望所归的领袖,也受到列强的支持,一旦被张扬捉住,无异于古代的犯上作乱。那么张扬必然遭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大力抨击,成为众矢之的,根本站不住脚,接下来的情况只会比上面第二条路还遭几百倍。

中华民国当时有个潜规则,就是如果军阀不公然武装抵抗蒋介石,蒋都会给其留条还不错的后路。如果武装反抗了,只要不投敌投共,不坚持继续反中央,蒋介石也会给其留条生路。在蒋执政的期间,几乎没有军阀被他处死的,甚至包括已经武装反抗且基本被消灭的冯玉祥,唐生智,王家烈等人,都留了一条后路。陈济棠,俞作柏之流逃到香港,蒋也就没有追杀他们,后来还请回来做了个挂名大员。

但投共叛国的军阀都没有好下场,吉鸿昌加入中共还搞了察哈尔同盟军,兵败后被蒋介石处死。老军阀张敬尧想和日军合作建立伪政府被蒋介石派人暗杀!

中华民国成立以来,还从来没有人敢于劫持国家领袖(冯玉祥捉住的曹锟是靠贿选成为的名义上总统,实际并没有权力),因为一旦这样做了等于是自杀,中国自古以来没有实力的弑君者无一不是惨死!甚至李自成在知道崇祯皇帝自杀了后也深感惊恐,之后他被满清击败后,因为是弑君者根本没有老百姓支持他,被农民最后杀死在九宫山!

 

如果说蒋介石没有戒心吧,他多少还是有点戒心的。他对杨虎城不信任,所以没有住在西安城内,而是住在张学良东北军控制的临潼。

在蒋介石看来,杨虎城是老军阀,老政客,靠不住,张学良则和老军阀不同,两人私交有极好,绝对不可能把他怎么样。

所以蒋介石仅仅带着20几个贴身卫士和一群中央大员来到陕西,结果被张扬一网打尽。

蒋介石这20几个贴身卫士拼死抵抗,结果包括侍从室主任钱大钧而下几乎全部伤亡,其中几个人还是蒋介石从老家带来的族侄和亲戚。

蒋介石在翻墙逃上骊山的时候摔伤了背,这个病根伴随了他一生,到晚年他也无法长时间坐着,经常躺在躺椅上处理公务。在骊山被捉时,蒋介石仅仅穿了一件睡袍,两脚都没有穿袜子,小腿被骊山的荆棘划了好很多道血痕,可谓狼狈之极。

这也是蒋介石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丢脸记录。


恼怒强硬的蒋介石


被押到西安新城大楼时,一辆不大的小汽车坐了蒋介石,105师旅长唐君尧,卫队二营营长孙铭久,老副官谭海,司机共5个人,塞得满满的。而唐,孙,谭都是大块头,导致车内非常的拥挤。蒋后背受伤本应该平躺,却因为后排左右都是人只能坐直,仍不住小声说了一句:太挤!太挤!

可是没人理他,蒋就没再说话了。

当时蒋介石已经知道张学良带领东北军叛变,不过还抱有一丝希望,可能杨虎城没有和张学良一起行动,这样事情就好的多。

不过一到新城大楼,蒋介石就明白杨虎城也一起行动了,因为站岗的哨兵全是十七路军的士兵。据当时站岗的哨兵王志屏回忆,他看到一个形象狼狈的人进入新城大楼的侧门。他一眼认出这个人就是蒋介石。这么大冷的天,蒋介石没有戴帽子,完全光着脑袋,上身一件睡袍,下面却胡乱穿着一条白色单裤,裤脚只到膝盖,露出的小腿上全是被荆棘刺出来的血痕。更惨的是,蒋脚上没有穿袜子,光脚穿着布鞋,在这种天气下,双脚已经冻得通红。由于背部巨疼,蒋介石根本直不起腰来,被孙铭久等人扶着。

在蒋进入侧门的时候,这个哨兵还本能的敬了一个军礼,蒋介石不满的嘀咕了一句:不要敬礼(这时候还敬礼不是讽刺吗)!

 

从这一天起到端纳第一次来到西安,蒋介石的态度就像他的字中的第二个字,就像一块石头,顽固强硬!

新城大楼是西安绥靖公署的办公大楼,说是大楼其实并没有楼,是一连串的平房。

此次为了关押蒋介石特地腾出来六角亭样式的东厢房。房间里面所有电线插座全部被拆除,尖利的物品也全部被拿走,防止蒋介石自杀。

进入新城大楼的卧室以后,蒋介石按照以往的习惯连喝了十几杯开水才缓过劲来(蒋每天都有大量喝水的习惯,这也是他的养生之道)。

当时西安天气已经很冷,滴水成冰,房间里面也极冷!

蒋介石只穿着睡衣,冻得发抖。杨虎城的部下宋文梅营长和秘书王菊人赶忙让卫兵拿了一套杨虎城的新衣服给他(两人身材接近)。谁知道蒋介石看到衣服就问:谁送来的?

卫兵说:是张副司令和杨主任送给您的。

蒋介石抓住衣服扔在地上骂道:我不穿他们的衣服,赶快拿出去!

此时又有卫兵端来一盆火炭给蒋取暖,蒋大骂:谁让拿进来的,端出去!

卫兵只好把火盆端出去,见房间太冷就把房门关上了。

蒋介石看到关门,又大声喊:把门开开,把门开开!

卫兵报告宋文梅,宋怕蒋介石被冻坏了,对蒋说:委员长,我们是奉命令关门的。

蒋介石问谁的命令,宋说是主任的命令。蒋介石说:什么狗屁主任,把门开开。


-------------蒋介石和张学良的关系可谓最特殊,争吵也最多。蒋介石几乎把张学良当做子弟来看待,甚至张当面骂他向袁世凯一样,蒋也没有怎么样。此次蒋介石做梦也想到张学良会这么干,自己毫无准备的去西安,等于送货上门。


 

正在闹着的时候,副官报告:张学良求见!

蒋介石顿时怒火中烧,怒气冲冲的等着张进来。

在得知蒋到了新城大楼以后,张学良就邀请杨虎城一起去见蒋,谁知杨虎城断然拒绝了:我见他干什么?我见了他没话说!

张只好自己去见蒋,结果,被蒋一顿痛骂。

张学良进入房间以后敬了礼说:委员长受惊了。

蒋介石却不理不睬躺在床上背对着他,装作没有看见。

张受以前蒋介石余威的影响,居然没有敢喊他,只是垂首站着没有再说话。

过了几分钟,蒋介石突然转身坐起:我现在就问你一句话,今天的事情,你之前知不知道(意思是事变是你张学良做的,还是你的部下违背你的命令做的)!

张学良犹豫了一下:我不知道!

蒋介石说:好,既然你不知道,马上用飞机将我送回南京或者洛阳,那么我们下面一切好谈!

张学良更是惊恐:事情之前我是不知情,但我也确实有意见要向委员长说(言下之意就是不能放)!

蒋介石大怒,骂道:你还有脸叫我是委员长?好好,你既然还承认我是委员长,是你的上司。我现在命令你,立即送我回洛阳。如果你不服从我的命令,你就是叛徒。我既然是被叛徒所俘虏,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你赶快将我杀了!

张学良:如果委员长能够听我们的意见,我们自然会服从您的命令。

蒋介石:你现在到底是我的部下还是敌人?我再说一遍,如果是我的部下,马上送我回洛阳。如果是我的敌人,马上开枪打死我!两者选其一,你不用再说别的话!

张学良知道事情不好,但还勉强说:就算是敌人也可以谈判啊!

蒋介石听到这句话,顿时从床上用力一撑想要站起来,双眼气的通红。

据当时侍从回忆张学良见到蒋这样的表情,吃了一惊,不觉朝后退了一步,蒋大声说道:你是我的敌人,还有什么话可说。你当我是什么人?我搞革命搞了几十年,难道还会怕死吗?

会在被别人胁迫下答应什么事情?要我屈服于你们是不可能的!

张学良知道说僵了,结结巴巴的说:这次事情也不是我一个人做主,是大家的主张。委员长不愿意谈,我们可以交给人民公断,则可以证明这些全国人民的意思!现在请委员长息怒,慢慢考虑?

蒋介石大吃一惊,他自然知道交给人民公断是什么意思,也就是公审!

 

1931年1月他的爱将第18师中将师长张辉瓒被朱毛的中央红军俘虏以后,在东固万人公审大会上被杀。当时一般公审流程是批判他的罪行,然后向台下公众询问:枪毙?坐牢?如果群众大声响应,那么这个人就会遭殃!

结果张辉瓒比较倒霉,在群众一片“剥皮”、“抽筋”、“点天灯”的怒吼声,被一群群众冲到台上一顿猛烈的拳脚打的只剩一口气,接着被押解到田头活活的砍了头!红军还将人头放在一个木笼子里顺着江水漂到国统区,以对他们进行恐吓。当时蒋介石还专门派了军政大员何应钦亲赴南昌主持公祭,并宣读了蒋的祭文。

除了国军将领以外,很多所谓的土豪劣绅都是这样被处死的。所谓公审其实就是没有审判,完全看台下的意思。而既然参加公审的,肯定有很多是站在中共角度的,所有公审的结果几乎都是同样的,想活命是很难的,而且往往被杀之前还会遭遇极大地侮辱和殴打!

 

蒋介石知道所谓公审就是公开羞辱和处决的一个手段,他忍不住颤声说:好好,张学良,我以前是怎么待你,你现在居然要让我去公审?

 

之后,蒋介石说了一番话,这是张扬没有意识到的,但蒋介石早就意识到了:你们妄想国内民众和舆论能赞同你们的叛乱?我告诉你,你们是做梦!不要说国内群众,就是以往支持你们的所谓人民阵线,也不会赞同你们今天的行为。你们还说你们搞的是革命?是为国家?当年陈炯明叛乱的时候,何尝不是自称革命,自称是为了国家,试问,天下谁能信他?现在谁会相信你们?你也是有部下的人,你这样叛变对待我,他们看在眼里,将来能不保证他们也会这样对你?你不想想,当年(指918的时候),全国人民都要严惩你,如果不是我代你受过,你难道会有今天?当时你不抵抗丢了东北,我宽容对待你,让你在国外过渡一下回过后再任用你。现在你搞了这样的事情,就是全国人民的公敌,从今天以后,茫茫中国大地,你根本没有地方可以容生,根本无立足之地,连死恐怕都没有葬身之地!可笑的是,你自己还不知道!

 

张学良虽然听到这番话,却没有明白里面的含义,他说:委员长真的不愿意听我的话,那我就先告辞了。

蒋介石翻身继续躺倒:你走吧!

当天张学良又来看了蒋介石两次,但蒋都不理睬张,张只得走了!

之后几天张拜见蒋介石,不是挨一顿大骂,就是对张不理不睬,直到端纳来到西安才有所好转。

 

 

其实蒋介石说的这番话是非常重要的,12日西安事变爆发以后,全国震动!各地老百姓和几乎所有的舆论一改以往对张扬还有些同情的态度,全部旗帜鲜明的反对张扬。这种反对的浪潮自然也包括张扬严格控制的西安。

事变当天,杨虎城的大将,也是十七路军的二号人物孙蔚如,他得知冯钦哉可能已经投靠中央军以后(这样一来,十七路军少了三分之一的力量,孙蔚如的那个师还有些战斗力,西安警备师则被重创后刚刚重建,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孙提出前景不妙,是不是考虑将张学良捉了,送蒋介石回南京。

杨虎城认为这样做就是自杀,断然拒绝了。



---------------拿破仑说:在仆人眼中,伟人也只是普通人。不过蒋介石侍从副官的回忆录中,都深感蒋介石是个非常有威严的伟人,这不是单纯的拍马屁。蒋确实是一个天生有领袖气质的人。但此次西安事变将他们的领袖威严一扫而尽,蒋介石曾经怒骂道:他们这样搞我,我就算回来南京还怎么做这个领袖?


一连串的麻烦事

 

事变当天还出了另外一件事,在新城大楼坐镇的十七路军参谋长李兴中突然接到一份信。信是新城大楼里面一些青年军官写的,他们认为西安事变是标准的叛乱,现在委员长陷入危险境遇,也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希望李兴中能够从国家民族出发,将委员长救出西安,以建立这件千载不朽的奇功等等。

可惜李兴中正是杨虎城部下中最支持西安事变的将领之一,他立即将这份信交给了杨虎城。杨虎城认为既然有人想救蒋介石,就不能把他再押在新城大楼,必须转移走!

他们找到一个地方,就是高桂滋的公馆,这是一个离张公馆不远的地方,防卫严密,更安全。杨虎城和张学良下令让宋文梅和刘多荃负责把蒋押走。

 

蒋介石在这段时间,既不吃饭,也不穿衣(由此得了重感冒,回到南京以后很久才治好),张扬深感不安,于是派了也被捉住的陕西省省长邵力子去劝告蒋,结果邵也被一顿好说。

蒋介石问邵力子:这个事情之前你知不知道?

邵力子说:我确实不知道。

蒋介石:你现在怎么样。

邵力子:我暂时被关在杨虎城的卫队长室里。

蒋介石:当年陈炯明叛变前,他的大将叶举等当着我的面谩骂孙总理,我当场和他们争执,并且告诫总理提高警惕。你在这里这么久,难道就一点没有感觉会出事吗?

邵力子不答,其实他之前已经有所察觉,但并没有确切证据,所以没有敢向蒋介石汇报。

见邵力子沉默不语,蒋介石说:你回去吧,他们要么放我回去,要么杀我,这种情况下,我绝不会跟他们谈的。

邵力子说:无条件放您回去他们是肯定不会做的,要杀您他们自然也不敢!

 

后来邵力子又劝蒋介石去高桂滋别墅,蒋介石也不肯。

见说服不行,只好强制来押送。

13日晚11点,孙铭久,刘多荃,宋文梅进入蒋介石的房间,说奉命将其带走。

此时已经是深夜,蒋看见宋文梅他们腰间都别着手枪,个个脸上都有凶狠的样子,以为是将其送到某处秘密场所处决。

 

民国的军阀杀人一般都是深夜,秘密带到某个地方处死,然后就地埋掉。到了第二天早上就再也找不出痕迹了!

如著名的军阀韩复榘,他被军统特务处决的时候就是谎称换个地方看押,也是晚上7点多。韩复榘走到门口就看到满屋子的特务和宪兵,他找借口转身想回房间的时候,被连打七枪毙命!

蒋介石自然知道这种事情,他坚决不同意走,说:现在太晚,我身体疼痛不能动,要搬也明天再说。

孙铭久他们接到命令要求今晚搬好,所以一再要求立即出门,这更让蒋介石怀疑,双方僵持起来。

蒋介石说:这里是西安绥靖公署的大楼,我是行政院院长,不会离开政府的地方。你们要杀我,就在这里开枪,我是不会跟你们出去的。

再后来蒋就不理孙铭久他们,最终孙他们几个人不敢用强,只得走了。

 

14日,杨虎城终于亲自去面见蒋介石,双方谈了一些。此次杨虎城身穿军装,见到蒋介石以后立即行了军礼,站着同蒋说话。

蒋介石试图争取杨虎城,他先让杨坐下,然后开门见山的说:你们这样做,将来准备怎么办?怎么收场?

杨虎城巧妙的说:这次我们做的太鲁莽,秩序很不好,导致有了伤亡,而且惊动了委员长。这一点我们会负责。至于今后如果解决,还要请委员长决定(意思要根据蒋介石的态度来定)。

蒋介石:这件事我自己有责任,我太相信你们了,太疏于防范。现在你若还能以国家为重,就马上送我回南京去,这样变乱就不会扩大,我对你也会原谅。

杨虎城再次巧妙的说:委员长的意见,我可以回去同张副司令和其他将领们商量(这其实就是拒绝的意思)。

然后杨虎城就告辞走了,由此双方都基本摸到了对方的意图。蒋不愿意谈判,杨不会无条件释放蒋。

 

从被抓到现在,蒋介石的态度很坚决,就是绝不同意和张扬达成任何协议。

他心里很清楚,这件事肯定是张扬联合中共搞出来的,如果谈判就肯定要停止剿共和消灭张扬。

不消灭张扬还好说,因为他们不成气候,早迟还是会被他解决,但加上中共的话,就完全不同了。

张学良捉住蒋介石的心腹大将陈诚的时候,陈就立即对张说:汉卿啊,作为朋友,我跟你说一句话,我们自己人怎么搞都行,千万不要请戴红帽子的人来(中共)。

道理就像陈诚说的那样,陈诚最知道蒋介石用尽全力也要消灭中共,这也是他10年来的的既定国策!

蒋介石从412清党开始剿共,先后将近10年时间,牺牲了不下数十万人和几十名高级军官才将红军逼到现在的绝境。在他看来只要在打1,2个月,最多半年就可以将中共消灭。

一旦消灭中共,就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之后无论何日本打成什么样,也不会有一个心腹之患存在。

蒋介石为了剿共可谓花费了极大的心血,国家也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别的不说,就第五次围剿就用了一年时间,修建了数千个碉堡工事。

此时让他放弃剿共,等于这10年苦心毁于一旦,以蒋介石的性格自然是不愿意的。

除此以外,蒋介石对中共的威胁自然非常了解,一旦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发展,将来就很有可能击败他们,成为中国的统治者,这也是蒋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蒋介石在这几天内还是很硬的。

14日当天,南京方面特使端纳和蒋介石的总管黄仁霖飞到了西安。

端纳此行目的主要表示南京方面主和派愿意谈判,同时表达英美的立场。黄仁霖则是派来确认蒋介石是否还活着。

结果端纳见到蒋介石以后,立即传达了南京方面,也就是孔祥熙,宋子文,宋美龄的意思,无非是让蒋介石尽快达成和平协定回来。

端纳见到蒋介石以后,介绍了一下南京的情况,以及西方英美法等列强的态度。

其实用不着端纳多说,蒋介石早就知道他应该如何去做。

蒋介石很清楚一件事,就是他是当时中华民国独一无二的人物,也是整个国民党的核心。他就像一艘大轮船的舵,虽然只是一个很小零件,作用却大。蒋介石在党内可以平衡各派的分歧和斗争,各派系也都对蒋效忠。一旦蒋介石死在西安,或者长期被囚禁,那么中国必将大乱。别的不说,诸如各个地方军阀首先就会不服从中央的领导,国民党内部黄埔系,政学系,元老系,在野派为了争夺这个位子必将陷入内乱,整个国家就算不四分五裂,也会元气大损。

此时日本如果入侵,中国是绝对抵抗不住的,会重复明末被清军分割消灭的惨剧。

蒋介石很明确的知道,从大局出发,自己绝不能死。这并不是说蒋怕死,而是他一死影响太大。那么其实只有和平解决这一条路。

不过如果和平解决,可以以消灭叛徒为借口消灭张扬(国内舆论和国际舆论都不会管张扬死活),但恐怕无法消灭中共,国内军阀也会跟着占便宜,保住自己的地位(要求停止内战)。

所以此次见到端纳,虽然似乎是端纳在说服蒋介石,实际蒋介石并不要别人说服,只是他要做一个选择而已。

最后,端纳提供让蒋介石搬到高桂滋公馆区,蒋同意了,这也是一个和缓的表示,虽然蒋在语言上并没有什么改变。

尤其在端纳说宋美龄也要来西安的时候,蒋介石不觉动了容。他立即说:让她千万不要来这个土匪窝!

端纳很成功,他15日乘飞机离开西安回洛阳复命,同来的黄仁霖就惨了!

他本来是孔祥熙派来确认蒋是否活着的?孔害怕蒋介石已经被杀,或者受重伤。端纳虽然是蒋家的老朋友,毕竟是外国人,孔对其不是很信任。孔祥熙派出自己的老朋友,中统出身的总管黄仁霖上校去确认这件事情,名义上黄是端纳的翻译(端纳不懂中文,黄仁霖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

不过张扬怕黄是带着什么秘密使命来的(可以受主战派指示,借机行刺蒋介石,然后将责任推给张扬),所以最终只让他从门缝里看了蒋介石几眼。看的时候,张学良的副官谭海还用一支手枪抵着黄仁霖的腰。

蒋介石已经通过端纳知道黄来西安的事情,在他强烈要求下,黄仁霖终于面见了蒋介石一次。蒋介石见到他立即给了他几份信,却是自己写给宋美龄和两个儿子的遗书。

黄仁霖之后没有能够和端纳一起回去,而是被关押起来,直到蒋介石自己返回西安,信自然也被张扬扣下了。

端纳回到洛阳立即向孔祥熙他们汇报了情况,宋子文让端纳再去一次,向张学良告知自己要来代表南京政府谈判。



-------------宋子文此次虽然成功救驾,可惜由于热心于和中共达成协议合作抗日,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西安事变之后数年内,宋子文没有受到蒋介石的重用。

 

此时,蒋介石的态度也有所改变,本来他既不穿给他的衣服,也不愿意吃送过来的东西。现在开始稍微有些变化,宋文梅他们送衣服碰壁以后,宋表示自己也是黄埔生,只是没有毕业被除名(据说是暗中参加了中共),他私人和几个副官买衣服送给蒋。

蒋介石此时也松了口,说:你们私人买的我接受,这样,你们把名字都留下来,也算是我患难时候的朋友。

不用说,自然没有人敢留下名字。

宋文梅马上买了一件厚毛衣和一双袜子给蒋,蒋对毛衣很满意,不过发现袜子是红色的觉得颜色太鲜艳,不适合老年人穿,但还是穿了!

期间,他也开始吃东西了。最初卫兵每隔1小时送一次点心和牛奶之类,蒋介石就当没看见一样。

13日早上宋文梅带着卫兵端进来早餐,说这些食物是宋文梅自己出钱买的,还说:我们知道委员长不愿吃公家的食物(指张扬的食物),但委员长一身系国家民族之重,昨日已终日未进粒米,今日务请接纳我等诚敬之意,勉为进食。委员长自身即不为身体考虑,也要为国家珍惜此身体。

蒋介石回答:多谢你们的好意,我不觉得饿,想吃东西时自会找你们。

这样到了13日下午,蒋介石实在受不了啦。他毕竟是个老年人,整整两天没有吃东西,期间还受惊受冻。如果不是他平时生活有规律,特别注意锻炼身体,甚至每天早上坚持用冷水洗脸,要是换成普通老年人恐怕一下子死就过去了。此时蒋介石也不觉身体发抖,饿的非常难受。

 

一次卫兵进来的时候,他问其中一个卫兵朱子明:你有钱吗?私人借给我两毛钱,买点红糖,这水喝不下去。

卫兵赶忙向上面汇报,上面让他赶快去厨房拿。结果朱子明从厨房拿了一大包红糖回来,足有20斤。

蒋介石看到以后,知道是从厨房拿的:借你两毛钱买糖是私人关系,你拿这么多糖来干什么,公家的糖我不吃,拿走,拿走。

朱子明没办法,再次向上级报告,上面的军官说:你们怎么这么蠢,你找张纸从里面包2毛钱的送过去不就行了。

如是朱子明包了一些送过去,蒋介石果然冲入水里面喝了。

 

有些人说蒋介石不吃饭是因为没有假牙,其实蒋上了岁数以后每顿主要吃稀饭,吃稀饭并不需要假牙。看来孙铭久的200银元是白花了(孙铭久悬赏200块银元找回了蒋介石的假牙)!


达成协议,回到南京

 

12月16日端纳第二次飞到西安,向张扬传达了宋子文的意思,张扬都很高兴。此时他们已经知道了苏联发表声明不支持西安事变的态度,一方面急需要和政府达成协议,一方面急等周恩来到西安来传达苏联正式立场和中共的态度。

此时中央军大军已经攻破潼关和华县,逼近渭南,中央军飞机大肆轰炸除西安以外的沿途城市,军事上张扬非常不利。

此时蒋介石已经基本决定和平解决了,由端纳做中间人,张扬要求蒋写个手令让南京政府暂时不要进攻。

蒋介石就写了一个手令,让中央军暂时停止进攻三天。这也是蒋介石的高明之处,虽然没有人告知他苏联方面的变化,但他认为苏联不会支持张扬,拖延几天时间对蒋其实是有利的。

这个手令由张学良最不喜欢的蒋鼎文送回南京(蒋鼎文本来会接替张学良担任西北剿总司令),有借刀杀人意图的何应钦也只能暂时停止进攻的脚步。

果然,几天之内情况变化飞快,17日周恩来到达西安,随即传达了中共不会公然帮助张扬的态度,同时表示苏联可能不会支持西安事变。张扬大受打击,一度非常惶恐,此种情况下都急切盼望宋子文尽快到西安。

20日,在端纳和郭增恺的陪同下,宋子文飞到了西安。郭增恺本来是西安事变前被错抓到南京的杨虎城重要幕僚,此举也是对杨虎城的示好。

宋子文此行主要是探路,也就是看看西安各方面的情况怎么样,以决定下面该怎么办。

宋一到西安立即去见蒋,蒋介石大吃一惊:你怎么来了,这么鲁莽。周恩来已经到了西安,万一中共翻脸,我们都保不住性命,等于被他们一网打尽了。

实际蒋还是很高兴的,因为此次谈判他不便于公开出面,最好由宋子文这样的中间人来负责。

宋子文到达西安以后,以极高的效率见了各方的代表。

宋是蒋介石的舅子,又是国府的外交大臣,远比端纳熟悉情况。在宋子文的劝说下,蒋介石决定同意和平谈判。

宋非常高兴,又见了张扬和周恩来,大概摸清了一下他们的底,就立即回南京复命,争取各派的支持。

蒋介石让宋子文带一个手令回去,宋子文在飞机上打开手令却发现是一个继续进攻的命令。

宋子文气愤的把纸条撕了,其实他并不明白,蒋介石知道苏联的表态以后,知道张扬无法支持下去。他命令继续进攻,是给张扬施加压力,为自己被释放创造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蒋介石这天通过宋子文知道邵元冲和蒋孝先已经被杀死,非常悲痛。

21日宋子文飞回南京,南京政府主要成员表示支持谈判。于是12月22日,宋美龄,宋子文,戴笠,端纳等人再次飞到西安,此次就是准备达成协议,救蒋介石回来的。

这时候,情况又极具变化了。20日中共明确受到苏联的指示,让他们不得援助张扬,而需要站在第三方立场上处理这个问题。由此,周恩来向张扬明确表态无法支持,同时拒绝了张扬要求公布三军成立联军的公告,由此张扬陷入绝境。这边何应钦宣布恢复进攻,那张扬就只有谈判放走蒋介石这一条路。

一群人飞到西安时,最紧张的就是宋美龄。她虽然是民国著名的女性,但毕竟是个女人,明白东北军如狼西北军如虎的道理。

在下飞机之前,他交给端纳一把手枪,用英语说:如果叛军哗变无法控制时,你立即开枪打死我,千万不要迟疑(怕被俘后士兵有凌辱非礼的举动)。

随即,一行人下了飞机。大家都知道,宋美龄最注重服饰,光是旗袍就有几百件。此时她穿了穿着一件普通的大衣,脸上蒙着黑色围巾,只露出眼睛,显然是比较紧张的。端纳由于连续往返南京洛阳西安,脸上显得十分疲惫。宋子文则紧紧皱着眉毛,因为他知道下面会有一场艰苦而意义深远的谈判。最后则是面无表情的戴笠,此次蒋介石在西安被捉,军统工作不利也要承担一些责任。戴笠亲自赶到西安救驾,也是为了表示忠心。

张扬迎接了一行人,并没有检查他们的行李,只有张学良的特工头子黎天才将戴笠的手枪收缴。稍后其他人都被安排到张公馆或者高桂滋公馆,戴笠却被软禁在张公馆的地下室里!

张学良也没想到,他软禁了戴笠几天时间,戴笠和他的军统则软禁了张60多年。

戴笠期间见过一次蒋介石,谁知戴笠还没有进门,蒋介石就骂道:你这时来干什么?给我滚回去!

戴笠只得犹犹豫豫的站在门外不敢进屋。宋美龄见此情景赶忙做了劝解,蒋介石语气稍有好转。这时戴笠赶忙说:校长处分我吧,是学生没有保护好校长的安全。蒋介石听戴笠这么一说,沉默了许久,而后叹了 口气说:这也不全怪你。



----------诚然,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有政治因素,但两人的感情还是很深的。宋美龄此去西安还是有相当危险的,如果张扬孤注一掷,把他们全部扣押然后率兵上山打游击,估计他们都难逃一死。

 

之后的谈判大家都知道了,经过两轮激烈的谈判,宋子文宋美龄出面代表蒋介石同中共,张扬分别达成协议。

后来张扬和周恩来又分别面见蒋介石,确定了协议的内容,也获得了蒋介石的口头承诺。

蒋介石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协议内容不能公开,一旦公开自己领袖地位就不保,不能履行协议。二是自己不能签字,只能由两宋做担保。

对于此举张学良和中共都表示同意,杨虎城则不同意。三方发生了争执,甚至严厉的争吵。

最终张学良力排众议,亲自陪同蒋介石回南京,结束了整个西安事变的第一个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蒋介石并不赞成张学良一同回去,还当面说:你跟着回去干什么?

张学良跟随蒋回去主要是希望给蒋找回面子,给他一个台阶下,之后还会像918和热河抗战惨败以后再用他。可惜这次就完全不同了,张扬此举动摇了南京政府在中国的统治,最终国民政府败逃到台湾。仅仅解放战争中 国军就伤亡了170万人,解放军方面伤亡130万,总数300多万,和抗战八年伤亡总数基本一致!

至于军官方面,更是损失无数,仅仅一个辽沈战役,就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

如此巨大的影响,用一句台湾老兵的话来说:就算把张学良枪毙十次,也不够补偿他的所作所为!

 

此时的一个小插曲,也就预示了未来会怎么样结束。

蒋介石一行的飞机降落在洛阳机场,当时美籍飞行员回忆道:当飞机降落在沙子铺设的飞机场时,学生和士兵朝我们涌来。当他们看见蒋夫人迈出舱门,便止步立正;她的双脚刚着地,他们立即敬礼,两名军官上前搀扶她。少 帅跟着蒋夫人,刚刚站稳,4名士兵就拿枪对准他。“我们杀了他”,其中一位士兵问。蒋夫人有力地说:“不许这样,让他独自走。”
    蒋总司令被搀扶下了飞机,脚一落地,前来问候的人立即兴奋起来,他们把帽子抛向空中。不一会儿军官们就组织起业余欢呼方阵,有的人眼中闪着泪花,帮助总司令坐进汽车。对他们而言,总司令是死而复活了。少帅孤独地走向自己的汽车,爆竹在他腿边炸响,但没有人威胁他,蒋夫人命令给他贵宾待遇。

第二天早上,总司令、蒋夫人和端纳乘坐容克飞机继续飞往南京。数小时后,由护航机护航,我们的波音机随后,机上坐着少帅和宋子文。 一场从蒙古刮来的沙尘暴,有可能给少帅提供一个契机,扭转他未来年代的仕途:国民党的护航机被波音机甩下一大截,不久便消失在翻滚的黄云里。此时,少帅 可以命令我飞到中国任何一个地方。然而他不这样,仍坚持继续飞往南京,接受本不属于他的惩罚。我也曾对少帅说:“也许我们不去南京最好。”“不管它”,少 帅冷静地说:“如果有人要杀我,让他杀吧,我不在乎。”
    我们飞至南京的一个军事机场。一大群士兵马上围住了少帅。从少帅脸上听天由命的表情来看,他有预感可能会被暗杀。当他走出机舱时,我曾警告他“小心”。
    他转过身子,头一回掉下眼泪,用双手捏住我的手。“谢谢”,他说,“非常感谢!非常感谢!现在我们就再见,无论我发生什么事,你都要好好照顾自己,也许我们再也见不到了。”
    他迈开几步,又回头再一次默默地握了我的手。
    我目送少帅。他身着黑色制服,头戴黑色碉堡式帽子,昂着头,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流,穿过阻隔了他和朋友及敌人的一道人墙。他走过那些过去的朋友面前,这些朋友现在已变成敌人了。

蒋介石下了飞机后立即乘车回到总统府,当时全城轰动,从太平路、中山东路、黄埔路、明故宫及由明故宫至中华门一带,有超过四十万南京市民出门迎接。大校场机场四周挤满了热情的市民,当夜全城整整放了一晚上的鞭炮。

而张学良呢,他刚到飞机场就被一群持枪的军统特务带到孔祥熙别墅。后在宋子文的干预下,张学良和他11个副官侍从改住相当豪华的北极阁宋子文别墅,别墅内外都有一群特务监视着。由此张学良开始了60多年的软禁生涯!

 

                                      蒋介石的收官战(西安事变系列之三十) 

st1\:*{behavior:url(#ieooui) }




    西安事变开始后的两周后,也就是12月25日,张学良不顾杨虎城和部下的劝阻亲自陪同蒋介石返回南京,由此西安事变的第一个阶段宣告结束,下面就是流血和激烈谈判交叉进行的第二个阶段

 

有保护的人和没保护的人

 

    西安事变对于国家和国民政府危害之大,蒋介石本人是最清楚的。他从1928年开始清党全力消灭中共,到1936年底足有整整9个年头的时间。从击破中共的南昌,广州,秋收三大起义开始,到五次围剿,后来的追击红军长征,以及合围陕北苏区的陕北最后作战,这一系列的大小战役花费了整个国家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仅仅经历大小战斗不下数万场,伤亡了数十万人,可谓殚尽竭虑,不惜一切代价。

全力消灭中共是因为蒋介石清楚的知道中共是一个相当大的威胁,如果不能在其幼年时期将其斩草除根,一旦中日大决战开始,日军主攻的方向必然是南京国民政府,如此中共必然得到发展空间,用不了多久就会形成燎原之势,会最终将中国纳入自己的统治中。

蒋介石本人和中华民国花费了如此重大的牺牲,终于可以在几个月内将中共全部消灭,没想到张扬突然叛乱,不但将蒋介石和众多中央大员劫持,还和中共,苏联勾结,试图割据西北。最终,蒋介石被迫同意张扬和中共的要求,决定停止消灭中共,以换取自己被释放和苏联大量的军事援助。

也就是说,张扬着短短13天的行为,破坏了蒋介石9年多的计划,让国家和军队的重大牺牲变得全部没有意义。在蒋介石看来,张扬为了一己私欲,动摇了整个中华民国的生存基石,让整个国家很可能会最终灭亡,实在是万恶不舍得罪人(最终解放战争中国军伤亡170多万人,丢掉了整个大陆),必将处之而后快,绝不能有任何顾惜。

 

所以早在蒋介石在西安机场的时候,他就对张扬说道:今天以前发生的内战你们负责;今天以后发生的内战我负责!今后我绝不剿共(注意,他没说不对付张扬)。我有错,我承认;你们有错,你们也须承认。

这番话言下之意很明确,蒋之后不会再剿共,也不会打内战,但仍然会处置张扬。

 

回到南京以后,蒋介石立即让军师陈布雷发表了一个《对张扬的训词》,对张扬大大批评了一通,里面说张扬是受反动派煽惑(暗指中共),但还算勇于改过,尚可以从轻发落。同时蒋介石表示西安事变自己也有轻信失职的责任,回南京后请辞了行政院长一职。这些都是官样文章,主要是弥补西安事变对其造成的损失。

在蒋介石看来,目前中共已经是动不了啦。

老萨初中时候上历史课听到西安事变的时候,曾经非常疑惑。就算蒋介石和中共达成了合作协议,为什么就要遵守呢?为什么不能翻脸进攻将其消灭了?中国历史上翻脸的事情难道还少吗?

这个迷惑时间持续了数年之久,现在看来自然是比较可笑的。为什么不能消灭中共,是因为此时中共有三把保护伞。

 

第一是军事上的保证。本来中共被国军的部队压缩在陕北和甘肃东部狭小的区域内,虽然有6万部队但一来军队过于疲惫,战斗力大减,二来控制区域太小,已经失去了运动战的空间。三来经济上陷入全面的困境,无法维持军队政治的正常运行。四来周边都是国军不下40万部队,军事压力极大。

但在西安事变爆发以后,张扬立即让出大块防区给中共,中共中央随即进入延安,控制了陕北大部分地区,同时一部还开到陕南的关中等地。加上张扬本来就是封锁苏区的主要力量,他们这一撤走,苏区四面的压力就减小了一大半,这样军事上的威胁就扭转了很多。

西安事变期间中央军基本没有敢于进攻红军,红军部队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养,尤其是一路长征过来没有一刻修整的红二军团和红四方面军,这段时间极为宝贵,他们普遍内开始恢复了元气。而最关键的是,得到这些地盘,中共也就可以进行自己最擅长的运动战,按照以往经验,没有数个月不可能将其消灭。

经济上张扬事变后都对中共给予一定支持,仅仅杨虎城通过自己常年积蓄和没收中央银行,就有1800万银元的储备。而由于苏区的扩大,中共自己经济上也有所好转,至少不像以前那样完全无法生存。

总之,军事上一切都好转,尤其目前国府已经同意和中共停战,这个是全国甚至全世界皆知的事情。如果此时翻脸和红军开战,就必须短时间内将其消灭。想在现在中共控制的约有半个江苏省这么大区域内,想短时间消灭红军6万部队谈何容易,可能需要至少半年时间,这段时间内国府必然受到各方强烈指责,甚至列强都会跳出来反对,是无法支持下去的。

总之,军事上中共已经可以勉强自保,这才是蒋介石无法翻脸消灭他们的根本原因。

 

第二把伞就是全国和全世界的舆论的支持。中共此次西安事变中巧妙的使用了政治外交手段,将其安安稳稳的放在第三方的位置上,也就是所谓调停人的角色。在当时国内国外舆论几乎清一色的怒斥张扬,要求严惩张扬的时候,却对中共表示了一定程度的赞扬。道理很简单,在当时来看,西安事变就是张扬搞出来的,中共并不知情(实际并不是这样)。而事变爆发以后,中共第一时间去调停,协助释放了蒋介石,这貌似对国家是有功劳的。加上当时要求停止内战的人也不少,所以中共并没有遭到攻击。

蒋介石此次回到西安后,就无法违背全国舆论的压力继续消灭中共。因为虽然大陆几十年内攻击蒋氏独裁者,但蒋时期远没有达到真正的独裁。他仍然需要获取公众的支持,不能公然违背无视群众的意志。因为如果这样做了,他本人甚至他的政府就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没有群众的支持,一个独裁政府要想支持下去,就必须利用暴政压制和采用愚民政策。当时蒋介石多少还是搞了一些民主的东西,就当是来说,不但政府官员被人民搞得很厉害,再也没有北洋时期的官威(外交部长王正廷甚至被请愿学生打伤,国府大员戴季陶在西安演讲时候被学生围殴,虽然侥幸逃走,坐车都被放火烧了)。就媒体来说,民间独立的报纸就有几百家,愚民是愚不了的,暴政压制在当时国内还存在大量反对派的情况下更是不可能。

加之苏联,英国,美国,法国等列强都需要中国在未来的二战中拖住日本,所以舆论上也一致要求中国停止内战。蒋介石不能完全无视这些强国的舆论压力,不然怕在国际上也站不住脚。

就算蒋介石敢于不顾舆论压力进攻中共,也必然需要短时间内将其消灭。如果在长期作战,国内必将出现大量的民变,这对政府来说是极为不利。

所以,舆论上的压力是最重要的一把保护伞。

 

第三把伞就是中共身后的苏联。可以说,由于以上两把伞的存在,想消灭中共已经是不可能的了。现在苏联愿意以中苏结盟和数亿美元军援作为交换,那就击中了国府的要害。国府当时其实并没有任何一个可靠的外援,军售给中国最多的居然还是纳粹德国。而德国军售给中国,完全是为了中国的钨矿等重要资源,并没有其他的意思,他甚至已经和日本结盟(反共产国际协定)。至于英法美,不要说当时,即使在抗战爆发以后数年内,都是袖手旁观,甚至还军售给日本。

中国的国力军力远远弱于日本,一旦和日本开战,就最好有一个列强能够支持中国。现在看来英美法德都不可能帮忙,那么如果能够得到苏联的援助,也就大大增强了对抗日本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所以,出于这一点,既然已经无法消灭中共,那么苏联援助作为中共的担保也就很重要。蒋介石这十年内一直希望得到这样的一个援助。

 

所以,中共无法消灭,看来只能让其生存下去了,但张扬就完全不同。

 

张扬在当时,军事上根本无法自保。张扬现有兵力除去叛变的仅剩约20万人,战斗力差,军官无能,训练低下,士兵没有战斗意识,内部更是极为混乱(很多军官准备投靠南京政府),绝对不是40万中央军的对手,是短时间内可以消灭掉的。

有人说张扬为什么不能和中共一样打运动战拖时间?这在于运动战对军队的要求很高,在当时只有10年运动战经验的中共才能比较得心应手的打。

当时周恩来在仔细调研张扬两军后像毛泽东汇报:十七路军士气不旺,战斗力弱,决不能用于进攻,尤其特别害怕飞机,一遭遇飞机则会逃散,不能用于主要方面(担任战场主要角色)。东北军士气较高,但只能胜不能败,只能进不能退,也是能守不能攻,野战能力弱。

 

其实也就是一句话:张扬的部队战斗力太差,一旦去打运动战,怕是还没开打,自己就被大量的军事运动搞散了,用不着中央军打了。

 

舆论上,张扬此次被国内外舆论猛烈抨击,其猛烈势头恐怕只有当年袁世凯要当皇帝那次可以媲美!

甚至直到张学良亲自送蒋到了南京以后,中央日报还撰文要求将张学良立即就地正法,要求严惩杨虎城。所以说,蒋介石事变之后翻脸消灭张扬,国内舆论除了张扬和中共控制的媒体以外,绝大部分舆论绝对不会反对,公众也大都认为张学良连国家也敢绑架,是不忠。绑架结义兄长蒋介石,是不义。这种不忠不义的人留着干什么,早该杀了!至于杨虎城跟随张学良行事绑架元首,即使不是主谋也要严厉处分。

其实就是一句话,张扬目前的身份是叛徒。而叛徒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要重罚的!在蒋介石看来,他无论怎么处理叛徒,都不会有人站出来说个不字。事实也是这样!

鉴于此,蒋介石认为已经有了处理张扬的各方面条件。



------------此次事变中,毛泽东和周恩来表现非常出色,一个在前台一个在后台,巧妙的实现了中共的最大利益,奠定了中共第二次崛起的全部基础。


蒋介石的想法和 张学良的软禁

 

为什么要消灭张扬,并不仅仅是因为西安事变,而是国家一直的既定国策。蒋介石清楚的知道,张扬既然能够干出绑架国家元首的事情,也就是说他们是绝对死硬的反对派,不消灭他们对国家来说是个很大的威胁。实际上也是这样,杨虎城被关押的10多年内,从来没有向蒋介石表示自己有过错误,也就是根本不会向蒋介石屈服。张学良虽然写了悔过书忏悔录之内,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张到晚年基本获得自由以后,仍然称不后悔西安事变,还讥笑蒋介石有大略无雄才,想做皇帝等等,表明了对蒋介石的痛恨之情。

 

张扬两军盘踞陕西甘肃两省,军队又有20多万人,也是一股不弱的军阀格局力量。此次虽然不能消灭中共,但这种反对派军阀一定要借机消灭,绝不容许他存在。

就这点来说,蒋介石的看法还是正确的。抗战中,军阀反对派制造了很多影响抗战的重大事情。包括山东军阀韩复榘不战而逃,放弃山东战略要地。河北军阀宋哲元为了保存实力,已经开战还和日军谈判,导致部队一路溃败,丢掉了河北省和平津两市。而汪伪政府的60多万伪军的正规军中,成建制(整营整团)投敌的全部都是地方军阀部队,这些部队为虎作伥,给抗战带来极大的麻烦。

除了投敌以外,新疆军阀盛世才勾结苏联,差点把新疆归入苏联的版图。山西军阀阎锡山为了自保,还秘密和日军谈判试图合作搞所谓的山西自治。广西军阀李宗仁更是之后将蒋介石掀翻,成为国家的代总统。

 

不过消灭张扬其实也不算很容易,杨虎城十七路军虽然当时只有4万兵力(冯钦哉拉走了一个师),毕竟是地头蛇,控制着陕南的地盘,有10万民兵武装。这些民兵打正规战是不行的,毕竟人数多,熟悉当地情况,多少有些作用。简单来说就是杨虎城有地盘。

而张学良的东北军还有16,17万部队,装备也较好,简单来说就是张学良有部队。

张扬如果独立作战是不足为惧的,一旦联合起来就不同了。

加上从中央军控制的潼关到西安地形也极为不利于进攻作战(一面是渭水,一面是华山山脉,中间一条大路,进攻一方很容易被伏击切断)。

如果两军联合起来,在陕南死守硬打,也可能打上1,2个月。如果中央军屡次进攻不克,恐怕国内舆论又会变化,到时候就极为不利了。

 

可惜此时张学良莫名其妙的举动,却大大帮了蒋介石一把。

 

张学良在发现被苏联出卖,中共不愿意直接帮助以后,大感被人耍了,不觉得恼羞成怒。他在后期已经表现出了极大的悔意,这个悔意不是因为绑架了蒋介石,危害了当时的国家,而是因为自己冒险做了这样的事情,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反被别人利用占了便宜。

 

在最后决定释放蒋介石的时候,杨虎城坚决主张有条件放蒋,张扬部下绝大部分军官和官员也都认为不能这样随便放蒋。可是张学良为了洗脱自己的罪责,希望蒋介石将来还能再用他,一意孤行的坚持立即放蒋。就方放蒋这件事来说,张学良其实摆了杨虎城一道。他在没有通知杨虎城的情况下,下令立即放蒋。而杨虎城赶到张学良府邸的时候,张才告诉他决定释放蒋的消息。

当时杨虎城如果想制止张学良,就只有和他决裂这一个办法了。如果张扬决裂,杨虎城依靠自己4万多人就再也没有任何本钱和南京政府讨价还价,杨最终默认了这个事实,让蒋走了。

 

对已张学良亲自释放蒋,杨虎城是坚决反对的,其实当时东北军十七路军也根本没有人支持张,但张一意孤行!

 

让张学良陪同回南京并不是蒋的意思,甚至到了洛阳蒋介石还让张回去。在从洛阳飞到南京期间,虽然有南京方面数架战斗机护航(实际监视),但根据张学良的美国飞行员回忆,途中由于沙尘暴的影响,战斗机都被张的波音大飞机甩下(大飞机在恶劣天气中飞的比较平稳),这个飞行员建议是不是飞回西安,但张学来坚决的阻止了。

张决心已下,最终他坚持到了南京。

 

这样,张蒋两人的位置就正好颠倒过来。

 

在蒋介石看来,张学良既然到了南京,就绝不容许他回去了。道理也很简单,这正好是瓦解东北军,乃至瓦解十七路军的一个绝好的机会。

蒋介石对东北军非常了解,这个军阀团体传承所有军阀部队的特点,其实只是军阀的私人军队。所谓东北军,奉军其实就是张家军。张作霖在的时候,东北军只听张作霖的,现在也只听张学良一个人。

中国现代军阀和古代军阀其实也没什么不同,古代军阀很多人被部下篡权杀死或者取代。著名的宋太祖,本来就是一个禁军大将,夺取周柴氏的皇位成为皇帝。如此的行为中国3000年历史几乎到处都是,往往还伴随着流血和杀戮。

因为怕有人会取代自己的地位,张学良故意不让东北军存在第二个领袖人物。东北军各个军长虽然都听从张学良的命令,但互相之间并没有什么很好的关系。

张学良不会容许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有可能取代他,所以他尽量压制每一个军长,还希望他们之间内斗,这样就不可能联合其他反对他(现在公司单位中的内斗也是同样的手段,呼呼)。这个手段的好处是,张学良不再担心自己的位置不稳,坐定了东北军领袖的位子。缺点也是明显,就是一旦张学良被杀或者被抓,那么该军自然立即群龙无首,陷入极大的混乱之中,甚至还会出现激烈的内部争斗。

祸起萧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那么这样消灭东北军就容易的多了。

 

蒋介石非常清楚,目前中共既然得到了自己最想得到的条件,是绝对不可能冒险帮助张扬的。那么如果东北军垮了,杨虎城仅靠自己的4万部队,怕是连中央军一个师也打不过,只有乖乖束手就擒这一条路。

 

其实蒋介石虽然在西安事变被张学良搞得很惨,族侄和结义兄弟等人被杀,自己还跌伤了背,但此次扣张并不是处于个人的私人恩怨,完全是从政治上考虑。

 

 

所以蒋绝对不会容许张学良再回去,这也是最根本的态度。

 

蒋认为如果张能够回去,就无法轻松消灭张扬,很可能要进行军事进攻。如果扣住张学良,就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不用费一枪一弹就迫使东北军十七路军屈服瓦解(实际上最终的结果也是这样)。

 

由此,蒋介石在软禁张学良的同时,调动在潼关和后方的30多个中央军师约40万之众对东北军十七路军做四面包围的势态,对两军进行军事上的压迫,迫使他们出现内部问题。

利用这种手段,蒋介石消灭了冯玉祥,唐生智等老军阀,对付张扬自然也是手到擒来。

 

 

张学良在26日到达南京以后,被戴笠亲自用汽车接到孔祥熙别墅,稍后被被软禁在条件更优越的宋子文北极阁别墅。这个别墅非常豪华,它依山而建,风景秀美。房子内包括客厅,餐厅,会议室,于是,书房,各种设置一应俱全,并且以中式和西洋式风格精心装修。别墅内浴室全部是高级马赛克,马桶浴缸全部从美国进口的,宋子文夫妇还经常陪张一起打打球什么的。当时张学良和十一个副官秘书还可以佩戴自己的手枪,军统特务也只是在外围布控,张一行没有受到明显的约束。

张学良甚至可以外出会客。只是每次出门,总有两辆汽车随行:南京市警察厅的特务乘一辆;军统局特务队乘一辆。无论张的汽车到哪里,特务们就跟到哪里。

张学良可以给杨虎城他们写信,发发电报,总体还不能算是软禁。

不过张学良毕竟也是经受过不少政治事件的人,他已经隐约感到势头不妙,却还抱有很大的幻想。张于26日写了一份认罪书,也就是著名的《来京待罪信》。这份信也是国府手中最有利的证据,证明张学良自己承认了罪责。

稍后,宋子文告诉张,包括戴季陶,居正,冯玉祥在内的国民党大佬一致要求对他处以极刑,立即枪毙之类的。不过宋子文让他放心,说蒋介石决定保张,但表面上还要做做,以平息党内外的怒潮。张学良表示同意,于是12月30日开始对张学良的审判。

 

审判其实也就是走个过场,由著名的老国民党员,讨袁护法的江西都督李烈钧担任审判长。就像后来审理江青等四人帮一样,这个50多岁的上将李烈钧其实只是前台的摆设,最终的判决都是由蒋介石决定。

李烈钧在庭审时候只是简单的确认了张学良劫持领袖,杀死邵元冲,蒋孝先,肖乃华,杨震亚等人的事实。几次庭审不过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随后就进行宣判。

1月4日宣判的罪名是阴谋团伙首犯,对长官使用暴行胁迫,杀害政府官员等等。判决结果是判处10年监禁,随后因为蒋介石的所谓求情书改为特赦,但仍然需要交由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

 

这个严加管束也就是无限制软禁的代名词,所谓交给军事委员会也就是交给蒋介石的意思(蒋介石是军事委员会的委员长)。可惜张学良当时并没有想到,他认为只是走个过场给民众和党内官僚看看,两宋和孔祥熙都对他做了保证,孔祥熙甚至说:要枪毙你,我陪绑一起去。

其实保证他没事的宋子文,宋美龄,孔祥熙在此时也无法做主,一切都已经注定了。

 

此后张学良被送到太平门外的孔祥熙别墅,虽然该别墅也非常豪华,还掩映在绿树浓荫中,可是张的处境却完全变了。他和部下的手枪全部被收缴,军统特务有15人在别墅内监视,两个排约50人的中央宪兵在别墅外布防。甚至连张学良卧室的门口,房屋每个楼梯口都有特务监视,可谓毫无自由。张学良此时情绪非常低落,成天一言不发,蒙头大睡,送去的精美饭菜也吃得很少。

一天在房门口监视的特务发现,张在睡觉时把身上穿的一件背心脱下来垫在床上,身子就睡在背心上,便认为这件背心里一定藏有什么秘密或是武器,但又不敢公开检查,即向负责的特务反映。特务组长王芳南知道以后向上面请示,随即下令秘查,于是一个特务趁张睡后翻身的时候去检查,结果什么也没查到,反而惊醒了张学良。见到特务翻他垫着睡觉的背心,张非常生气,大声怒骂:你们真缺德!太缺德了!

这是他被关入孔祥熙别墅以后讲的第一句话,显然这个缺德并不是单指这个翻他背心的特务。

此时张的行踪受到严格限制,访客也被严格控制。当时在中央陆军大学就读的张学良弟弟张学思闻讯赶来看哥哥,却也被宪兵挡住说:这里没有这个人,从没听过张学良这个名字!

张学思在房外苦苦站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含泪走了。

此次,张学良开始了60多年的软禁生活。



-------北极阁1号大院里的宋子文公馆是一座外表朴素室内装修豪华的别墅。别墅建于1933年,由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当年这里是宋氏家族经常聚会的地方。宋子文和宋美龄对张学良的软禁比较内疚,因为他们没有兑现在西安的诺言。但站在蒋介石的立场来说,这样处理张学良是必须的,将其软禁已经留有很大余地。在蒋介石看来,他即使枪毙张学良,也不会有人站出来反对。就像周恩来说的那样,政治是无情的,私人感情在政治面前是一钱不值的。



武力压迫,政治分化


这边张学良被软禁,蒋介石则在1月5日当天发表对西安的八道命令,其根本是:撤去目前两军最高官职的杨虎城和于学忠的现有职务。

此举是为了向东北军十七路军表明他的态度,要对他们动手了。

 

西安这边就正如蒋介石预料的那样,一片大乱。

 

军事上,蒋介石并不遵守当时关于中央军不进入潼关的许诺,调动了30多个师,分为五个集团军,从四面包围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大有一口将其吃掉的势头。

 

内部上,几乎张学良前脚刚走,后脚就出现了激烈的内部问题。孙铭久等东北军少壮派和十七路军宋文梅等少壮派并不知道张学良亲自送蒋的情况,在知道张走了以后都震惊不已,并怀疑是东北军高层支持张去南京请罪,出卖少帅!

在张学良走后,蒋介石立即来电要求释放陈诚等中央大员和被扣飞机的时候。对于这个要求,少壮派一致反对,他们认为少帅已经无条件释放了蒋介石,不能再随便放掉这些中央大员。必须等到张学良回来才能放这些人,把这些人当做张回来的抵押。应德田甚至哭着向王以哲等人请求不能放这些人和飞机走,此举引起了众多中低级军官的支持。

可惜应德田孙铭久等人不过是校级军衔的中低级军官,不可能决定大局。王以哲,何柱国,杨虎城,周恩来都主张既然蒋都放了,扣着这些大员也就没有作用,他们私自做主在27日将人和飞机都放走了。走前杨虎城亲自宴请了这些人,宴席上还自打了几个耳光,意思得罪了大家,向大家谢罪。

 

此举让少壮派极为不满,认为两军高层不顾他们的意见,随意行动。

按应德田的意思当场就要去和王以哲他们闹,可是当时他们还抱着说不定少帅三五天就能回来的念头,所以暂时压住了脾气,并没有大的发作!

可惜左等右等,先是在27号等来了一个蒋介石对张扬的严厉训词,接着等来一个张学良被判刑10年的结果,顿时西安一片哗然了。

按照孙铭久他们的立场,立即向中央军进攻,打到南京救出少帅。后又听说特赦了张学良,他们才暂时停止了军事进攻的要求,但左等右等,却怎么也不见张学良回来。

其实孙铭久他们毕竟是年轻人,而比较老练的杨虎城,周恩来,王以哲等人都知道,张学良回来的可能性也不大。

就当时来说,杨虎城和王以哲他们都急了。

杨虎城知道,自己根本领导不动东北军,而于学忠虽然是张学良指定的代理人,但能力弱,威望低,实则根本无法控制东北军这几个实力派军长,也压制不了孙铭久等少壮派(少壮派是张学良特地培养出来准备取代老军官的,也是抗日同志会的骨干)。

如果没有东北军的支持,他的4万十七路军根本无力对抗中央军,只能无条件投降这一条路了。

而王以哲他们则认为张学良如果不会来,东北军就很有可能垮掉,所以当务之急是尽可能的救回张。只有张能够回来,那么下面一切都好办,十七路军的下场也会好得多!

 

他们商讨一通以后,决定军事和政治两方面对抗中央。

 

政治上,在周恩来,毛泽东的支持下,西安方面早在12月26日也就是张学良刚走第二天就公布了和蒋的谈判细节。当时首先公布的媒体是中共的《解放日报》,之后在1月5日杨虎城又发表了一个重要的声明。这两个东西都是将蒋介石在西安答应张扬的所有条件全盘揭露(当时大部分国内民众还不知情)。揭露的主要是中央军部队撤出潼关,停止剿共,改组政府之内。此举在他们看来似乎是给蒋介石迎头痛击,迫使他有所顾忌。因为毕竟是你答应的东西,你是国家爱领袖,不能随便违背诺言。

此举在今天看来却是帮了倒忙。

此次声明一出,宋子文和宋美龄极为恼怒(当时他们说过,千万不能公布这些内容),都怒斥西安方面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因为当时蒋介石再三不愿意签字和公开协定的目的,就是想维护自己的领袖形象,不愿意好像在敌人强迫下屈服了。当时蒋介石一再表示,如果西安方面公布这些,那么他就不认可一切协定。现在西安居然突然将这些公开,不但让蒋介石难堪,更让蒋下定决心不遵守这些约定。因为此时一旦遵守了这些条款,无疑与告诉民众自己真的屈服过张扬。

再加上一回到南京,两宋的权力也就没有了,基本只能听从蒋的命令。由此,两宋调停除里除了同中共的协定尚且有效以外,答应张扬的条款都大大打了折扣。

当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找到宋美龄的时候(于凤和宋美龄是干姐妹),宋美龄表示:事情已到了这种地步,我也无能为力。我为汉卿的事,也不知和委员长闹翻过多少次。事情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目前我实在想不出任何办法来。

1月7日,另外一个担保人宋子文向中共和张扬表示自己无法继续调停,宣布退出。之前宋子文也因为蒋介石不履行西安的协定和这个妹夫大吵了几次,蒋介石却跟他说:我处理张扬不是出于私人恩怨,而是为了国家。留着张扬对国家的威胁太大,美龄不懂这个道理,你难道也不懂?

由此原来的协定,中共由于有担保而生效,张扬则因为没有担保则完全无效。

此时苏联方面也大怒了,他们严厉批评了中共:不要老是叫喊蒋介石在西安做了什么保证。

各方面的情况都很不好,就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杨虎城随即派出代表去和蒋介石谈判。

 

在公告的同时,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和东北军分东西两线开始部署,其中在中央军控制的渭南到西安设定了七道防线,驻扎了六个主力师。

同时杨虎城深感兵力不足,他派出代表邀请红军到西安附近助战。当时毛泽东认为助战不可能,但如果不帮助杨虎城任其随便垮了,那么对红军也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至少样子上要做做,1月中旬,红军一部约2万兵力在彭德怀,贺龙,左权领带下开到三元,南山蓝田一带。

当然毛泽东不是傻瓜,他在将部队开拔的同时,做了不少工作。他们一方面电令前线的红军部队不得与中央军进行任何接触,避免中央军以挑衅方式找到进攻的借口,一方面电告上海的外交大使潘汉年,向他告知中统老大陈立夫,说明红军绝对没有扰乱中央军及其侵入国统区的企图。

 

此举虽然帮助西安暂时保证了稳定,但却被国内舆论大肆攻击,比如红军帮助叛军,红军是西安事变幕后之手等等,中共连带受了一些损害。

 

在军事部属的同时,杨虎城等人在1937年1月1日组织了西安大阅兵,向南京示威。同时,杨虎城下密令,立即对红军开到西安附近的部队进行军事援助,一次拨给他们步枪子弹20万发,机枪子弹10万发,其他一切补给也有杨虎城提供。

1月8日,三军126名将领联合发电,表示为自卫而战,万死不辞。

武力对抗的样子做出来了,下面就看蒋介石如何处理。



-----------精锐的德械部队36师和中央教导总队,他们是德国顾问在中央军中建立的样板部队,有一些德式坦克和装甲车。之前他们仅仅有部分参加过128上海会战。此次因为蒋介石被捉,中央军精锐大量开到陕西。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杨虎城和东北军的王以哲等人都明白,想打赢几乎没有可能。

 

 

和蒋介石的谈判并不顺利。蒋在得知东北军十七路军做出了要打的架势,大为恼怒。他立即调整了部署,将最精锐的中央陆军教导总队和德械36师作为先锋部队。按照蒋介石的估计,这两支精锐部队顶多一周就可以攻下西安城。

军事上虽然已经有了布置,蒋介石认为西安内部已乱,无需实际出兵,仅以政治手段就可以解决。

1月9日先派了两个特使王化一和吴瀚焘(都是东北人)同洛阳警备司令祝绍周一起赶赴西安。他们此行并不是谈判的,而是带来两个方案供东北军十七路军选择,这也就是著名的甲乙两案。

甲案就是十七路军除了少量部队以外,完全撤出西安城,让出这个陕西省的省会。东北军调去甘肃,十七路军驻扎陕北到西安之间的一个区域,位置靠近甘肃,红军回到陕北苏区。中央军在咸阳到潼关一线驻扎12个团(用来威慑十七路军)。

乙案就是东北军调到安徽和河南去,十七路军调到到甘肃,红军还是回到陕北苏区。陕西让给中央军驻扎。

 

就事论事来说,站在两军角度考虑,如果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都能坚持合作,那么自然是甲案比较好。因为甲案中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还是靠在一起的,自然力量会大一些。

而如果按照乙案,两军就完全分开了,等于被蒋介石孤立开来,是相当危险的。

不过不管甲案也好,乙案也好,红军都可以保证自己的最大利益,保证自己的陕北苏区,可谓都不受影响。

 

蒋介石个人也是比较倾向甲案,道理很简单,这样两军仍然驻扎在比较贫穷的西北,不会有什么发展,也就没什么威胁。虽然短期内可能无法消灭他们,一旦抗战开始,就可以将两军部分主力抽调至前线,那么后方两军地盘不难吃掉。

 

至于乙案,蒋介石认为将东北军这么大一个团体调到河南安徽这样经济相对发达,又是中原腹地的地方并不利,一旦再次叛乱或者武装割据,那么产生的危害就大了!

 

另外两个案里面虽然没有处分“首恶”杨虎城的内容,启示蒋介石的特使告知杨,恐怕需要杨出国一段时间平息国内舆论的怒火。

蒋介石还许诺如果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同意了以上两个方案,那么就不再处罚参与事件的官员和军官,并且还会给予他们优厚待遇。如果不同意,就会立即武力进攻,让西安玉石俱焚。

 

这两个方案其实也是有余地的,按照这两个方案来做,至少绝大部分十七路军和东北军的官兵都会没事,军队也会保留,之后一样能参加抗战抗日。

不过这两个方案却和蒋介石之前答应的中央军不进入陕西,保证张扬现有的地位和军队相差极大,也摆明了要对付张学良杨虎城这两个“罪魁祸首”!

 

西安这边对这两个方案非常不满,认为放了蒋介石果然是错的,现在被他白白耍了。

激愤之下,两军高层经过激烈的商讨,认为两个方案都不能接受。因为目前张学良不在,东北军内部陷入混乱导致西安方面力量大大削弱,蒋介石正是看准这个才给予这样苛刻的方案。

 

所以杨虎城王以哲他们认为必须首先把张学良释放,不然一切都不要谈。


两次奉化谈判

 

其实此时张学良自己早已发生了巨大改变,自从被判刑软禁以后,张逐步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

虽然生活上极受优待,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都提供给他一切需要的物质东西,甚至可以说整个中国没有几个人能享受他的生活待遇。

可惜就像江青后来说的那样:你们知道张学良吗?他生活受优待,可以去看电影,可以去逛商店,但除了自己的妾赵四小姐以外,不能跟别人说话,这样活着还有什么肆意。我觉得,像这样不死不活的养着,还不如直接枪毙了好!

 

作为东北王子的张从生下来就是大权在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呼百应。现在事事被人控制,连自己垫着睡觉的衣服也被人检查,还有什么好说的,完全是阶下囚!张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今天的下场,年轻气盛的张学良自己自然不希望自己就这么一直活下去。

 

在1月7日,他在得知蒋介石的甲乙两案后,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并电告西安。其中最为突出的只有一点,就是他考虑了国府继续剿共的情况。在信中张学良说,如果国府继续剿共,那么他并不干涉国府的决定,但希望将东北军调动到河南去。

 

可以说,此时张学良已经不再是红军的朋友,他在此绝境下已经无力考虑红军的死活,而希望尽一切可能自救,并且保证东北军这个团体。

他提出如果剿共,自己将部队调到河南,也就是脱离和红军的接触,无非是向蒋介石表示自己不会再和红军合作。人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别人的死活已经完全漠视。

 

 

于是,东北军和十七路军拒绝执行这两个方案,派出杨虎城的部下李志刚去南京谈判。李志刚是杨虎城派到南京的代表,和戴笠,陈果夫关系不错。在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李志刚感到头皮发麻,深知此行艰难。

和李志刚同行的是东北军方面的总参议鲍文樾(也是张学良的心腹,后来此君投降了日寇)。

两人在16日到了南京却只找到了何应钦,何告知他们蒋介石因为在临潼所受的背伤太重,回奉化溪口镇老家休养去了。

17日李鲍两人乘飞机又换汽车赶到溪口,见到了躺在床上不能动,背上还穿着钢丝背心的蒋介石。

两人向蒋介石表明西安方面要求立即释放张学良,不然不会谈判。

蒋介石因为背疼满头大汗,他说:张学良目前留在我这里读书(张在溪口镇),他不愿意回去,你们也不要强迫他回去。

 

李鲍两人面面相觑,在他们提出为什么中央军四面包围西安的时候,蒋介石厉声说道:现在你们是不是我的部下?是我的部下就要听我的命令。你们告诉杨虎城,必须在两案中间选一个,没有什么可说的。

 

东北军方面的鲍文樾见蒋介石不让张学良回去,知道一切都完了,也再没兴趣谈其他的东西,告辞走了。

这边十七路军的代表李志刚却继续表示,目前张学良不回来,中央军又四面包围,西安方面军官群情激奋,怕是要打仗!

 

蒋介石听到这句话,不顾腰疼居然一下坐起来,大怒道:他们要打就打,我还怕他们不成?如果不是怕对老百姓造成损害,我早就进攻了。西安的实力有多少,你自己清楚,我几天内就能打垮他们!



-----------------------蒋介石回到了山清水秀的老家溪口镇,一来真是养病,二来是引咎辞去行政院院长工作,暂时不能履行公务,三则退往幕后不动声色的处理张扬问题。


 

李志刚硬着头皮说:目前红军朝着关中开,真打起来,恐怕不好。

蒋介石淡淡笑了一下,他早已知道红军不会帮助张扬。

中共在1936年12月27日对内发布了一个《中共中央关于蒋介石释放后的指示》,肯定了此次事变处理的优秀成绩,里面第一句话是:蒋介石的接受抗日主张与蒋介石的释放,是全国结束内战一致抗日之新阶段的开始。

 

在蒋介石来奉化之前多次召见了苏联大使,苏联方面表示他们会“建议”中共不支持张扬,但需要南京政府承诺和中共的合作。蒋介石对此表示认可,苏联方面非常高兴,立即表示愿意提供军事上的援助。但蒋介石表示预计日本还需要一年后才会对中国宣战,目前过早和苏联结盟对双方并没有好处。虽然中苏没有立即结盟,但他们已经达成了协议,苏联会压制中共让其不要帮助张扬。

1月4日,蒋介石派张冲告知潘汉年,南京政府会答应中共之前的要求,但希望中共不要介入中央处理张扬的政治军事手段中。

可见,中共已经完满实现了自己之前10年来苦苦要达到的目标,从政治角度来说它是绝不可能在冒险介入战争,如果这样做了就是最大的傻瓜。蒋介石马上会借口中共和中央军作战,继续集中兵力将其消灭,这一来就变成中共没有道理,任何舆论都不会支持他。

所以对于红军,蒋介石丝毫不担心:我再说一遍,我并不是要打仗。你告诉杨虎城,只要他听我命令我可以让他指挥东北军,陕西省主席还是由十七路军人担任(蒋指定了杨的大将孙蔚如)。

 

讲到这里,蒋介石腰部疼痛,又再次躺下,李志刚就告辞走了。

 

第二天,蒋介石是交给李志刚一份信,让其交给杨虎城,还要求杨虎城立即撤出从渭南到西安的防线,并且让中央大员顾祝同去西安善后。

 

这份信的内容很长,中心意思就是让杨虎城不可自误,必须听从他的命令。

李志刚在1月20日回到西安,结果刚下飞机就被东北军抓住搜身,结果自然搜出了这份信。此时东北军高层已经开始和杨虎城有一定的分歧。他们的高级军官认为杨虎城会尽力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太可靠,还是要靠自己人比较保险。

东北军军官看到这份信的内容以后一片叫骂,认为蒋介石不但不放张学良,还想收买杨虎城吃掉东北军。一群人愤怒去去找杨虎城质问,还是杨的政治经验丰富。他立即召开两军大会,将信的内容公开朗读。结果十七路军方面军官大多不说话,只有孙蔚如说:张先生不回来,我是不会当陕西省主席的。杨虎城的军师杜斌丞则说:不放张回来,我们大家就坚决和蒋介石拼命。

 

东北军方面军官则是破口大骂蒋介石,放狗屁,我们绝不上当之类。

 

会散之后,杨虎城找到李志刚,说明了自己的担忧:目前看到蒋介石一手军事压迫,一手政治瓦解。他试图分化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关系,你也看到了,东北军我们管不了,十七路军内部也有问题,时间长了难免会中了蒋的计。

杨当时眉头紧皱说:说实话,我现在真是不知道怎么样才好。如果南京就是坚持这两个方案,等于我们白搞了这个兵谏(言下之意搞了西安事变的下场比不搞的下场还惨)。

 

话虽如此,杨虎城也知道目前自己没有本钱让蒋介石改变态度,只能勉强找一个还算好点的退路。

当晚,杨虎城,周恩来和东北军几个军长经过长时间的商讨,在周的再三劝告下,他们基本答应选择甲案。

同时杨虎城,于学忠他们宣布接受南京政府的革职处分,取消一切西安事变后建立的陕甘两省临时机构。

 

1月21日,李志刚再次去奉化,杨虎城在他出发之前交给他一份信,让他转交给蒋介石。信里面主要内容就是接受甲案,但希望在甲案基础上继续谈判。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决定只是杨虎城和东北军高层军官的决定,东北军少壮派和十七路军少壮派并不知情。杨虎城他们知道这些年轻军官救张学良心切,绝对不可能同意两案中的任何一个,因为这样就等于放弃了营救张学良了。此次举动留下了很大的隐患,也是西安内部残杀的二二流血事件的导火索。

 

李志刚先到了南京,面见了一些南京政府高官,想探探口风。没想到这些人个个狡猾的很,或是说些无关痛痒的闲话,或是调侃的骂骂张学良杨虎城,居然没让李志刚知道任何东西。只有冯玉祥大言不惭的夸奖了杨虎城几句:虎城这小子我从前看他没多大出息,想不到真是个好小伙子,有机会我还要去西安看看他。

实际上,几天前冯玉祥正是坚决要求枪毙张学良的人,这个老政客的油滑可见一斑。

 

这次接李志刚到奉化的是戴笠,到了溪口镇已经是晚上,蒋介石却立即接见了他,并询问杨虎城是否接受甲乙两案。李志刚表示接受甲案,但仍然继续谈判,还希望张学良回去。

蒋介石听到杨虎城愿意屈服,有一些喜色,随即让李志刚他们去潼关和顾祝同去谈细节。蒋随后表示张学良还是不能回去,却可以让李见一见。

于是李志刚在溪口镇外的雪窦寺别墅面见了张学良几次,几乎每次都有戴笠陪同。一次戴笠临时有事不在,李志刚乘特务没有注意,刚忙问了张学良几句,问张什么时候能够回去。

张叹了一口气说,现在看来,蒋不会让我回去。除非抗日战争爆发,而东北军又整个存在(没有被蒋介石分化瓦解,那么就需要一个人能够统帅这几个军),蒋介石需要我领导东北军抗日,才有可能让我回去。你告诉杨虎城和诸位(东北军各军官)大家一定要多忍耐,多团结,否则我是回不去的。

根据李志刚的回忆,离开西安不过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此时的张学良却早没有在西安时期那种英气,也再也没有检阅三军时候的意气风发。现在的张学良胡子拉茬,神色萎靡,双眼茫然,经常说几句话就走神,是一种标准的受到重大精神打击以后的样子。

李志刚虽然同张学良并没有什么交情,看到这种情况也不觉心里恻然,非常难过。

 

此时张学良的日子也不好过,从南京到了溪口镇以后,蒋介石将他安排到风景极为秀美的雪窦寺别墅居住。这个别墅条件也很好,是一栋1934年刚刚建好的青砖黛瓦平房,面积438平方米,平房3间,客房6间,餐厅1个。里面设施也相当不错,比如卧室里有羊毛地毯、席梦思软床,卫生间有抽水马桶,还有取暖用的壁炉等,一切布置均十分洋化。不过此时的警卫更加森严,除了别墅内外的50名军统特务以外,外围还有一个宪兵连协助。在这种比较偏僻的地方,张学良被允许自由散步,但散步的区域只有5公里,不允许超出这个范围。雪窦山东距溪口镇约11公里,是四明山脉在奉化七十峰中最享盛名的一座山峰,也是东南名胜,风景幽美。雪窦山别墅修建在此,风景自然非常美。

张学良心情已经非常郁闷,再好的风景也无法欣赏?蒋还真找人带他读书,他安排了当地非常有名望的老秀才,一个姓步的老先生来教张《论语》、《中庸》。张学良此时极为烦躁,哪愿意听这些东西。不过步老先生毕竟是长辈,又是被蒋介石请来,自然不能随便顶撞他。于是张在听课的时候,不是睡觉,就是特务闲聊。甚至一次还打起了麻将。

步老先生知道张无心听他的课,也没有生气,几天后他带着自己的几本书飘然离开了,不再教他。

步老先生走后,张学良虽然出了眼中钉,但心情仍然极为苦闷。他经常带着“天地响”(一种江南的大爆竹)到千丈岩瀑布去放。千丈岩瀑布高约百米,水流湍急,甚为壮观。他把爆竹点燃用力向瀑布抛去,一声巨响,震天动地,群山流水呼应,余音回荡,就如同开枪开炮一样,似乎可释消胸中烦愁。

好在此时赵四小姐已经冒险从西安赶来溪口陪伴他,后来远在英国的原配夫人于凤也赶来,张学良心情稍感好转。



-----------张学良发泄的千丈岩瀑布。就生活上来说,张学良很不错。以饮食来说,供应相当丰富。张学良喜欢吃的花旗橙子、美国苹果、可口可乐汽水等,都能满足。特务每个星期都要派人去宁波购买他喜欢吃的海味、水果等食品。花旗橙子有时在宁波买不到,就买点外国水果罐头代替。蒋介石通过宋美龄,也经常馈送一些生活日用品、衣服之类的东西。宋子文曾寄来整箱的外国水果和可口可乐汽水。张学良每天都要喝三四瓶可口可乐,有时也喝咖啡。平时,他很少喝酒,也很少抽烟。可惜阶下囚的精神压迫让这些物质上的享受黯然失色。


决定命运的潼关谈判

 

1月25日,李志刚回到西安,向两军领导人汇报了情况,传达了张学良的口讯。东北军这边很愤怒,尤其少壮派群情激奋,一些军官听到张学良的口讯和现状甚至当场痛哭流涕。这些军官强烈要求张学良不回来不谈判,谁去谈判就是叛徒,饶不了他!

杨虎城和何柱国等人却并不怎么想,他们早就预计到张学良回不来这个结果,现在中央大军逼近,不谈不行,难道真的不管输赢立即和中央军开战吗?

在李志刚回来后,张学良也写了份信到西安,意思让诸位不要考虑他的安慰,不要强调一定要让他回来,希望他们接受甲案,保住两个团体。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张学良已经意识到自己不可能被释放,如果西安方面坚持不释放他就不谈判,不但不可能救他,反而会害了他。在张学良认为,只要东北军团体保住了,将来抗战蒋介石还可能会用他。甚至将来收复东北,也有可能用到它的名字和东北军。而现在如果不谈判,中央军怕是立即就会进攻。按照杨虎城的话来说:前线我们的部队不是中央军的对手,顶多支持3天。

在张学良看来这种必败的仗不能打,一打把东北军打掉了,自己就更不可能被释放!

张学良这份信件多少起来一些作用,两军高层决定谈判。

 

与此同时,蒋介石一份信也到了西安,限令西安方面立即去谈判接受甲乙案,这是他的最后忠告,其实就是最后通牒了。蒋介石写道,如果不接受条件,27日开始中央军对西安的飞机轰炸,并且出动地面部队进攻。

与此同时,蒋再次让张冲向潘汉年传达,同意中共的各项主张,保证红军和陕北苏区,还给予红军每月固定的军费拨款(三十万银元左右)。但希望中共不要支持张扬,原文是:如红军不愿照上述两法(甲案乙案)向张扬劝解,反而与张扬联合作难,则不仅周与蒋一切无从实现(之前和中共协议作废),且蒋亦不能制止南京讨伐行动(连带进攻中共)。

同时23日苏联发来电报,再次对中共进行批评,要求中共和南京政府立即合作,停止内战,争取南京政府一致抗日;同时要求中共尽一切力量说服张扬接受南京政府提议,不允许中共和张扬军队并肩作战,甚至不许红军自己作战,仅在中央军向红军进攻时候才可以自卫,但千万克制不可以给中央军找出进攻的借口。

可见,各方面综合起来,中共不可能再任何形式的支持东北军,十七路军,三位一体此时轰然瓦解了。

 

鉴于此,中共认为必须和平解决,毛泽东在1月27日电告给周恩来,要求他全力促进东北军十七路军接受甲案,并且“无论如何要说服东北军左派(指少壮派),全军整然撤退,不可冲突”。

在这之前周恩来已经接到了类似的命令,让两军务必接受蒋之甲案,推选王以哲军长为甘肃省主席等。

他在1月22日派出之后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战将彭德怀赶赴西安(军队在三原驻扎),在对以少壮派为主的军官进行劝解。

当时彭德怀,任弼时对张扬两军的军官他们滔滔不绝的讲了2个小时,然后问大家有什么意见,却没有一个人说话。并不是他们没有意见,而是张扬两军的军官已经对中共有了很大的意见。在得知红军不愿意帮他们打仗,还希望他们立即接受甲案以后,他们普遍认为中共只顾自己不管朋友,更不管少帅的死活,这种人根本无法同他们合作。

 

此时西安已经非常混乱了,东北军的少壮派以孙铭久,应德田,苗剑秋等人为核心开始形成很大的声势,要求宁可开战也要救回张学来那个。对于这种要求,东北军包括于学忠在内的高级军官也不敢公然反对。

为什么呢?就在于张学良虽然犯了很多错误,但对部下还是非常好的。

当年宋襄公将什么仁义被楚军打的大败,但他还能在将领士兵保护下逃走,就是因为他平时对这些人很好,关键时候部下都拼死保护他。

张学良也是这样,他对部下非常关心,颇受东北军上下爱戴。现在这种情况,谁也不敢冒着不管少帅死活去投降蒋介石的名声做事。

于是王以哲和鲍文樾称病不出门(王以哲是真的有病),何柱国虽然有谈判的意思,但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敢做主,只能偷偷去做。

最终在争得东北军军长何柱国等人的同意下,杨虎城他们派出李志刚和谢轲(东北军的老军官,西北剿总办公厅副主任)去潼关和陈诚,顾祝同谈判。

 

结果此次谈判李志刚和谢轲被大大羞辱了一通。

1月26日两人刚到潼关,就发现此处到处都是整装待发的中央军士兵,尤其中央教导总队的大量德国军车和装甲车停的到处都是。精锐的德械中央军士兵头戴德式钢盔,背着崭新的中正式步枪,在四处跃跃欲试。李志刚是个文官还好,谢轲将军看到这个情况知道是想给自己个下马威,非常生气。

结果双方刚开始谈判,谢轲就强硬的说:委员长之前答应我们中央军不能进入潼关以西,为什么你们还要西进,不是摆明着要打仗吗?东北军和西北军对此非常激愤,加入你们压迫太甚,一定要打仗的话,我们一定奉陪。

顾祝同不动声色的回答:你们西安方面难道不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吗?你们两军不是中国的军队吗?如果是的话,就要听从国家的命令,国家对你们也有调度权。现在国家让你们废除到西安的防线,中央军进驻西安,十七路军去西安到陕北苏区一线,东北军去甘肃,你们为什么都不听?

谢轲仍然强硬的说:少帅回来之前,我们不会奉命,中央军也不能再向西开进。

这边陈诚,陈继承等人听到这句话火了,他们立即说:你们既然这样说话,那还有什么可说的。我们马上开始进攻就是了。

见到谈僵了,李志刚赶忙来圆场:我们来谈判,也是奉委员长的命令,大家还是好好谈一下,都不要动气。

双方激烈交涉,最终达成初步的协定,还是按照甲案执行,时间是在1月27日。

这边杨虎城知道谢轲过于强硬,赶忙派来自己的幕僚王宗山。王宗山和顾祝同是朋友,比较容易说话。王宗山到了以后,经过再次谈判,双方在1月30日达成协定,还是按照甲案执行,只是将中央军进驻潼关到咸阳一线的部队减少到3个团(本来是12个团)。另外还有一些提供600万银元开拔费等小的要求。一共达成了二十项协定,都是军事方面的!

 

由此,潼关协议已经基本决定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命运,也就是两军都陷入了困境中。

东北军被迫将主要部队调往荒凉贫穷的甘肃,还被迫放弃了要求张学良回来的请求。十七路军则基本放弃了陕南的地盘,困局靠近甘肃的陕西省内狭小贫穷的地域。

此时东北军在甘肃三面都有中央军威胁,咸阳到潼关一线的中央军部队则像一把利剑插在十七路军的脖子上,只要他们愿意,中央军随时可以出兵击溃十七路军,也可以消灭东北军。

 

此时,更大的危机产生了。东北军内部已经成为泾渭分明的两派,少壮派面对潼关协议的结果非常悲愤,认为无论如何不能接受。1月底,东北军团师级军官五六十人来到杨虎城住所请愿,一致表示必须救回张学良,绝不同意东北军几个军长私下和蒋介石达成的潼关协定。哪怕张学良回来以后命令他们缴械也可以,现在绝对不能不顾张学良的安危和蒋介石达成协议。话说完以后,这些军官中有几个人开始痛哭,这一哭感染了大家,五六十人很快一起大哭,场面十分悲壮。当时甚至十七路军军官也受到影响哭了起来!

除了请愿以外,原抗日同志会的孙铭久,苗剑秋,应德田等人决定如果情愿不行就武力锄奸。他们多次秘密集会,制定了如果王以哲他们不同意营救张学良,就将这些谈判杀掉的计划。由于东北军在西安没有大量驻军,仅有的卫队营和特务团基本都是孙铭久等年轻军官控制,一旦他们起事,仅有几个警卫员的王以哲,何柱国等人是非常危险的。

事情变得严重了,内乱看起来不可避免!




----------由于张学良有意用新军官代替东北军老军官,所以刻意成立了效忠于自己的法西斯组织抗日同志会,这让如孙铭久,苗剑秋,应德田等形成了少壮派,具有一定的力量。这些少壮派只效忠于张学良一人,也受张的知遇之恩。他们一定要就回张并不仅仅是所谓报恩和忠心,而是他们本来就和何柱国这些老军官有矛盾,但实力远远不如这些统兵军长们强大,只是依靠张学良支持他们才勉强和老军官旗鼓相当。如果张不能回来,那么他们必然会遭到这些老军官的打击压制,原本辉煌的前途事业自然无从谈起(如果张学良一直保住地位,孙铭久等三人必然是未来东北军的重臣)。

 

而杨虎城对这个甲案实际也非常惊恐!作为老政治家,他最明白,如果按照甲案做了,很可能自己就会被赶出十七路军且离开中国,由此中国就没有这号人物了,十七路军这个团体也很有可能彻底瓦解。

杨此时也对潼关协议有所不满,用他的话来说:这样就等于兵谏白做了!

杨仍然希望能够获得更好的条件,并不满足于甲案。

 

在东北军少壮派看来,东北军王以哲,何柱国等军长是个障碍,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卖张学良,中共也不讲义气,不给于他们帮助。由此他们除了开始酝酿处死王以哲等东北军军长以外,还准备联合十七路军少壮派一同行动(杀死孙蔚如等支持和平谈判的十七路军高层),以及逼迫中共出兵协同作战。

而在杨虎城看来,虽然他初期支持和平解决,不过是怕被中央军一锤子砸烂了十七路军,就毫无谈判的余力了。目前中共鼓吹的和平解决,以及达成的所谓甲案,在杨虎城看来实际上就是牺牲了张学良和他。

杨认为最好是三军联合起来跟中央军拼一下,如果打赢哪怕一仗也非常有利,谈判桌上会非常有利。就是万一打输了,东北军必然解体,他也可以乘机吃掉几个军,扩充一下自己的力量。总之打时对他是非常有利的。由此,血腥的二二事变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