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生园550克蜂蜜: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诗词曲及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4:00:51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一)——诗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 雁 

                                       顾文昱

  万里西风吹羽仪①,独传霜翰②向南飞。

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

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

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

[注] ①羽仪: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②霜翰:翰,本指鸟羽,此处指白雁。相传白雁每逢秋深则南飞,白雁至则霜降,故谓之霜信,亦称霜翰。

(1)结合全诗说说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2)颔联的“迷”“点”两字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慷慨悲凉的行军图:西风尽扫、旌旗猎猎、白雁南飞。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2)“迷”字传神地描绘出芦花摇曳不定及其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和水中的月亮交融幻化的动态美景;“点”字巧妙地展示出皎洁的月亮在被风吹皱了的江面上留下无数跳跃闪动的光点,扑朔迷离,令人心醉。这两个字刻画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与下联的荒凉之景作对比,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 ①谷口:指蓝田县辋川谷口,钱起筑别墅于此,名之曰“故山草堂”。②辛    

 夷:木兰树的花。

(1)前两句写出了谷口怎样的景象?写这样的景象,在全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                                                                      

 

 

 (2)简要分析“幽竹”这一形象在本诗中的作用。

答:                                                                     

 解析:(1)以“谷口”开篇点明故山草堂的所在。“春残”紧扣诗题“暮春”,也为下面的叙写打下铺垫。黄莺鸟声稀、辛夷花飞尽、杏花乱纷纷,虽都是在写春残景色,但又是在为后二句的出场作陪衬。正是在暮春时节,鸟语已稀、花香将尽的时候,才会突然间感觉到幽竹以及清阴迎我归来的可爱。这里诗人用了对比与拟人两种手法来突出幽竹的使人怜爱。(2)“幽竹”“清阴”与“待我”都写出了尚有幽清之境迎我的欣喜。拟人则是诗人赋予幽竹以人的品格和情感,“不改清阴”是说幽竹具备始终如一忠于朋友与主人的品性。“待我归”是说幽竹保持着一竿绿阴等待我归来的亲情,“不改”与“待我”四字让人顿感一股真气扑面而来。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

答案:(1)写出了谷口暮春之景:黄鸟的鸣唱已稀,辛夷杏花已谢。说春色固然美好,但毕竟短暂易改,以此来反衬不改清阴、待“我”始终如一的窗下幽竹。

(2)诗中的“幽竹”不慕浮华,不改气节。朴实而庄重,执著而超拔;深情待“我”,                

令“我”怜爱,它实际上是诗人厌弃浮华、崇尚气节的心志的写照。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 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答: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1)“西风吹老洞庭波”,诗一开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洞庭湖渺渺茫茫的画面,飒飒的秋风,强劲地吹拂在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便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诗中的“老”字,更是极耐人寻味,“老”了的是秋风,“老”了的还是洞庭湖水?“一夜湘君白发多”,紧接着诗人将虚幻的神话,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的描绘结合了起来。

(2)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是说这首诗具有李白的风格特征,从诗句“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中的“湘君”“清梦”“星河”可以体现出来。

答案:(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景,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2)风格特征:想象奇特,缥缈奇幻,具有浪漫色彩。①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满船清梦压星河”。②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缥缈奇幻的画面。如“湘君”“清梦”“星河”。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②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②西江:今长江自南京到江西一段。③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他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加赞赏,并邀其登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

(1)颔联中“空忆谢将军”一句用典,简要分析其用意。

答:                                                                        

 (2)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想象中的情景,请简要赏析。

答: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命题者已指明所用手法是用典,考生回答时,只需认真阅读典故内容,并结合课本介绍的李白的生平,就可以得出李白运用此典故的用意,从而得出答案。关键是要结合李白的生平来分析。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诗句写了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三是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1)以古人自况,袁宏能得到谢将军的赏识,而“我”虽然也有袁的文才却不能得到像谢将军那样的人的信赖,寓含着世无知音、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2)尾联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牛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的情怀。

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 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诗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                                                                    

 (2)第二句中的“点”、“叠”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3)根据诗歌内容,说说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自己怎样的心情。

答:                                                                       

 答案:(1)描写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2)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

(3)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流连欣赏的心情。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午 枕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1)诗歌第二句点明了梦醒的时间,请说说“催”字表现诗人什么感受?

答:                                                              

 

(2)有人说三四两句很有艺术表现力,请你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答:                                                               

 

 

 

 

 

解析:诗歌描写了午梦初醒的一瞬间的情景。首句概写,季节是在交代地点时暗示出的,“花”就是春天的具体形象。“簟欲流”暗含着“簟纹如水”的比喻,说它光滑透明,如同清澈的水,仿佛就要流动。比得很准却又出之以动态的描写,形象生动鲜明。三、四两句在艺术表现上很值得注意。其一,突出了“鸟唤梦”“山供愁”的两种景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鸟和山都人性化,恰好传达出了诗人缠绵不绝的内心感触。其二,对仗工整,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

答案:(1)①他完全没有想到一觉睡了那么长时间,表达了诗人惊异之情;②感觉到时间流逝得很快,表明诗人睡得很香很甜。(2)①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鸟和山都人性化,表达了作者的忧愁。②采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以窥人鸟的无情来反衬隔水山的有情。③“悠扬”“宛转”,前者是双声,后者是叠韵,因声见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缠绵不绝的情愫。④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语意连贯:诗人因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展现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

7.阅读下面一首金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牧 牛 图①

                         田 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②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注] ①这是一首题画诗。②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

(1)第二句诗中的“似水流”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答:                                                       

 

 

(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

答: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释给我们提供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比如“干戈”“扰扰”“何日”等词语。

(2)解答此题,第一步,要找出本诗中的主要意象,如长笛等;第二步,要展开联 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第三步,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或效果)特点;第四步,描述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

答案:(1)“似水流”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2)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与“干戈扰扰”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安定的向往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杂诗三首(其三)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

[注] ①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②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1)请分析颔联中“月”的意象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                                                                     

 

(2)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

答:                                                                     

 

解析:(1)颔联抒情,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绵深情。

(2)“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的句子一是“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写出了常年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流露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二是“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将”是带领的意思。古代军队以旗鼓为号令,这里的“旗鼓”指代军队。希望有良将带兵,一举克敌,使家人早日团聚,人民安居乐业。

答案:(1)以月写人,明月高挂中天,照着不眠的闺妇,而闺中人却沉醉在对征人的思念中(亦可理解成“一笔写出两人的离恨,月亮也照着不眠的征人,而这征人也正在思念着闺中之妇”)以月寄情,含蓄而巧妙地抒发了饱受战乱之苦的离人的相思之苦。

(2)这首诗既有对战争长年不断给百姓带来离乱之苦的不满,也包含着希望有人能带兵克敌、一举夺胜的期盼。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答:                                                                

 

(2)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解析:(1)作答“满”字的表达效果时,应突出“满”描写对象的特点和环境的特点。

(2)“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一句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写景中暗含着诗人的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答案:(1)“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

(2)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 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注] 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郡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1)①对比。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突出战争即将来临前的肃杀景象。②双关。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体现了诗

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11.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谒荆公不遇

                               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1)诗歌在写景时使用“渺渺”和“茸茸”,请分析它们的作用。

答: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此诗。

答:                                                         

解析:(1)解答此题,不仅要分析“渺渺”和“茸茸”两词在诗句中的表达效果,还要写出它们在全诗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对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感情的作用等。最后,从“诗”本身追求音律美的特点来分析它们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限定了鉴赏的角度,即“情景关系”。那么,解答此题时,考生首先要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景,通过对“景”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情”。最后再说诗中“景”和“情”的关系,如“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等。

答案:(1)“渺渺”写出了春江水面的辽阔,“茸茸”写出了花草的柔密茂盛,水面愈宽阔,花草愈繁茂,愈透露出作者的孤寂、忧愁之感。另外,这两个叠音词使整首诗音韵和谐,增强了表达效果。

(2)本诗采用以景写情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篇无一字直接明写作者的心境,但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渲染的苍茫迷离的氛围,无不渲染或反衬出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柳条、藤蔓、黄莺,表现惜别之情。)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态,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时的眼泪。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二)——词、曲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雨

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1)请简要分析“空”字的表达作用。

答:                                                                       

 (2)这首词题目为“雨”,但通篇不出“雨”字,却“雨”贯全篇,请作简要赏析。

答:                                                                       

 

解析: (1)“空”字的表达作用属于炼字方面的技巧,应从描写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方面作答。

(2)上阕“一声声”写雨稠密,“一更更”写雨下个不停,“窗外芭蕉”写雨打芭蕉,“此时无限情”情因雨生;下阕“梦难成,恨难平”雨夜难眠,“不道愁人不喜听”雨不解人意,“滴到明”彻夜不停。

答案:(1)表明夜晚雨密,台阶无人,更突出听者寂寞悲苦凄凉之感。

(2)上阕写雨之稠密,连绵不断,雨打芭蕉,情因雨生。下阕写雨夜难眠,百感交集,雨不解人意,彻夜不停。

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宜兴作

苏 庠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①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 ①岚:山林中之雾气。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

 (1)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2)本词结尾两句有怎样的深刻含意?

 答:                                                              

 

 

答案:(1)开篇两句以北风、野云、寒溪、冰谷等景物组成了一幅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画面;后两句写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缓缓飞回,雾气缠绕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在凄冷的气氛中诗人却不觉得凄凉。

(2)结尾两句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眼春光。景中融情,并以此告诉人们: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

3.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离情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攲,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1)该词上阕中的“柳眼梅腮”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2)清代贺裳《皱水轩词筌》称赞结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为“入神之句”,试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在分析这个句子时,首先要分析出句子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然后分析这个句子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词重要语句的鉴赏能力。在分析时还是要先判断句子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然后分析其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答案:(1)此句意蕴丰富,一语双关,既补充起句的景语,又极为简练地刻画出了一个思妇的形象。

(2)该句抓住“思妇手弄灯花”这一传神细节,使词意更加含蓄传神,思妇形象更加清晰,从而使整首词的主题表达得更加深沉含蓄,颇有意趣。

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寄公度

                                                      舒 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1)这首词的上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2)这首词中“涵”、“贴”、“寒”、“满”等字用得很好,请选择其中两个联系全诗分析其运用特点或表达效果。

答:                                                                  

 

 

 

答案:(1)写出了深秋凄凉萧条寒意侵人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孤独悲凉的心境。

(2)“涵”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天空苍茫开阔、水天一色的特点,意境阔远;“贴”字极言燕飞之高,极目难及;“寒”字以感觉写视觉,燕飞得高,高处不胜寒,以景写心,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满”字写出了雪之大,渲染出一种冷寂的气氛,暗寓见友之难,行路之难,突出了思友之情。(只要答出这四个字中的任意两个字即可)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苏 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 ①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中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本词上片中的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

答:                                                                     

(2)本词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答:                                                                    

 

(3)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

答:                                                                  

答案:(1)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2)虚写(或“想象”)路途遥远,朋友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3)“点”或“破”,突出了青山的高峻。

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 君 怨

郑 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答:                                                              

 

(2)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1)梅花。开放时间——未到春天;形态特点——有雪具有的洁白,还有雪没有的香味。

(2)用对比的手法,通过“竹篱茅舍”、“玉堂琼榭”的不同环境进行对比。赞美梅花不论遭遇冷落还是身处富贵都一样高洁的品质。

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题。

[正宫]塞鸿秋

(元)薛昂夫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1)下面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功名万里”指东汉班超封侯万里事。此处用典,借指求仕追官,争名夺利。“斯文”一词,最早见于《论语》,此处指礼让文雅,品格高尚。

B.“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这两句用比喻修辞叹时光如电,人生易老。出自《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

C.“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由于年老休息的官员增多,所以道路上处处可见,树林中何曾遇见过。

D.“至今寂寞彭泽县”,全曲点睛之笔,一语揭出曲之命意所在。赞颂了陶渊明是历史上心口如一真能归隐园田的少数高士之一。

(2)结合诗句对“斯文一脉微如线”中的“微”字进行赏析。

      答:                                                                     

(3)本曲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表现对比的关键字眼,结合本曲的主旨,

加以具体分析。

      答:                                                                   

      答案:(1)选C “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的句意是:都说不做官,但归隐的地方  

      却看不见他们的身影。讽刺把归隐挂在嘴边而实际上坐在官位上不想动的人。   

      (2)“微”,是微弱、微乎其微的意思。为官者为了一己私利彼此你追我逐,斯文已荡

        然无存,没有人会想到国家百姓及礼让品格,讽刺官场之人不择手段争名逐利的丑

        恶嘴脸。

 (3)“至今寂寞彭泽县”句中的“寂寞”和“功名万里忙如燕”中的“忙”字,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许多人都叫着“便休官”,可也没见挂冠归隐的彭泽县令陶渊明这里热闹起来,陶渊明这里越寂寞,官场那里越忙碌。“寂寞”与“忙”的对比讽刺了那些口是心非自我标榜清高而实际醉心名利的为官者。

8.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湖上送别

张可久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1)这首小令含蓄蕴藉,独具风格。试分析“绿柳匆匆去马”一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感

 情的。

答:                                                                     

 (2)曲中用了诸多不同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丰富作品的意蕴。请对“满湖烟雨”这一意象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在绿柳如烟的春天,作者不得不告别心上人,匆匆策马起程。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沿湖千丝万缕的青青柳枝来表现自己千丝万缕的离情别绪,充满惜别之苦。

(2)“满湖烟雨”既是眼前之景,又渲染了愁绪的浓重,与前面的“小小人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与分别之人难以割舍的情怀。

9.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 玉 案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①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 ①蘅皋:生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

(1)上片写“目送”美人“芳尘”离去后,词人想到了什么?

答:                                                                        

  

(2)下片的末四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所称道。试简要分析词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超过100字)

答:                                                                       

 

答案:(1)词人想到美人于“月桥花院,琐窗朱户”的住处独居,虚度青春年华,除一年一度的春光以外,无人能至,自己当然也无从寄相思,思恋之情十分殷切。

(2)抒发了词人的无限愁思。词人连用三个比喻,以“烟草”、“风絮”、“梅雨”三个意象合成一幅江南暮春烟雨图,这样写,将不可捉摸的抽象情感,转化为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客观景物(或: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富有意境),而且形象地表现出闲愁的无处不在及无法排遣(或:有力地抒发了词人的无限愁思)。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①,谙②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 ①敧(qī):倾斜。②谙:熟悉。

(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愁”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2)该词主要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1)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在词的开头,词人通过对秋声秋色的描绘,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真珠”两句及“月华如练”句,极写远空皓月之澄澈,营造出空寂、凄凉之境,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表达出秋夜离人的相思之愁。

(2)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残灯明灭枕头敧”与上阕中“月华如练”形成对比,室外月明如昼,室内灯昏如灭,两相映照,突出室内寂静、凄然的氛围。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三)——比较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 绛 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                                                             

                                                                            

元词之情趣: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                                                     

                                                                       

                                                                       。

解析:答此题首先要区分开“理趣”和“情趣”这两个概念。“理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传达一个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诗人借助诗中的形象,把所感所悟传达出来,既富有情趣,又深刻隽永,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情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和趣味,即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考生作答时要抓住词中重点字、词语来分析。

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是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但“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因为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的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  对春逝的惆怅意绪。

(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 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周 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                                                           

  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

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

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城 东 早 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①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送 春

                                      王 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 ①上林:即上林苑,本是汉代长安附近的著名宫苑,这里代指唐代长安。

(1)杨诗中出现了两类赏春的人,他们分别是     和    。诗中所描绘的新春景象是       。

(2)王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思?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3)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诗重在描写,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细节,歌颂了早春的美丽。

B.王诗重在议论,以生动的词句、明丽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认识。

C.杨诗意在表明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

D.两诗均寄情于景;杨诗用了反衬的手法,王诗则以尾句直接抒情。

答案:(1)诗家(或“诗人”) 看花人(或“其他人”) 刚刚吐出嫩黄的幼芽尚未全绿的柳枝。

(2)表达了惜春之情和留住美好事物的信念。暮春三月,春花已败,但仍有新花开放;代表着春天到来的燕子日日在檐下飞来飞去;痴情的子规鸟半夜还在鸣叫:它们在共同努力,想留住那将逝的春天。

(3)选D A项,“杨诗重在描写”“丰富的细节”错。B项,“重在议论”“明丽的意象”错。C项,“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错,杨诗强调的是诗人应敏感,超前,不随大流。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 雪

(唐)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村 居

(清)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同是描写春天,这两首诗在内容上却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说明。

答:                                                                  

 

 

 

(2)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分析其妙处。

答:                                                            

 

答案:(1)①地点不同:韩诗写庭院,高诗写野外。②时间不同:韩诗写初春,高诗写盛春。③天气不同:韩诗写雪天,高诗写晴天。④景物不同:韩诗写雪、草(芽),高诗写草、莺、杨柳、儿童、纸鸢等。

(2)韩诗:“惊”字,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或:“嫌”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切之情。)高诗:“醉”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陶醉。(或:“忙”字,表现了儿童急切的心情,同时也描绘了一群儿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拂”字表现了杨柳枝条的柔媚多姿。)

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 夜 闻 笛

(唐)李 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

答:                                                                

 

(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1)《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而《春夜闻笛》抒写的是迁客的归怨。

(2)《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春夜闻笛》借大雁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愁。

6.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调 笑 令

(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调 笑 令

(唐)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咆沙咆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1)试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异同点。

答:                                                                     

  (2)戴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就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

答:                                                                    

 

解析:戴诗写边地生活,“愁绝”为一篇之骨,也是全诗的眼睛,很容易看出诗作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之情。而“边草”“雪晴”“明月”“胡笳”皆为意象,寓情于景。写这些景象都是为了烘托彰显“守边之愁”,写来恰似无声胜有声,更能形象地表达感情。韦诗将反复重叠的句式与诗的内在情绪、节奏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答案:(1)同:都是边塞诗。异:戴诗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韦诗通过刻画

一匹焦躁不安的胡马的形象,表达出一种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

(2)①起兴。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戍边的士兵如同边草。在望草叹老中也含有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愁之深交织在一起。②烘托。通过边草、白雪、明月,烘托了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或顶真、反复。“明月,明月”,增强了抒情色彩,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感叹之情溢于言表。)

7.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 雨

                              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 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 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答:                                                     

(2)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此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为后两句作者的惊异之情作铺垫。

(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

或者: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何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雨后的“奇”雨之情。

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 莲 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 莲 词

                                (唐)张 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答:                                                   

解析:第(1)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应重点关注两首诗的三、四句。

第(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以景衬人,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欲语低头笑”),也属显而易见,较难的是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答案:(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2)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答“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题组一 抒情手法类]

1.(2009·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 蔡家亲:表亲。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                                                                  

解析:此两句诗比兴兼用,以物喻人,情语蕴含在景语之中,用落叶飘零之树比喻衰老之人,黄叶在风雨中飘落和人在风尘中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诗人虽不言悲,但悲情四溢。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2.(2009·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 行

                           【宋】严 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注]声。

[注] 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题干中已经提示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答题时就要分析诗中的“景”(重点是分析诗歌中诗人所用的意象)是什么,蕴涵的“情”是什么。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

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3.(200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 江 南

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

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由“未老”之春景引发的人空老的感叹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题组二 描写手法类]

4.(2008·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 堂 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注]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 撚(niǎn):持取,捻弄。

“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以及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的把握能力。理解时,抓住“撚花”“放花”两个关键动作并体会其中包含的词中

人物的微妙情感。从“手撚花枝”到“放花无语”,虽是如此自然,如此无意,如

此不自觉,更如此不自禁,却全出于内心敏锐深微的感动。当其“撚”着花枝时,

爱花之情是何等深切;当其“放”却花枝时,惜花之情又是何等无奈。而“放花”

之后,继之以“无语”,正源于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幽微的感动。

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用“撚花”、

“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

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即可。)

5.(2008·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

  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中如何运用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的,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情景从而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悲叹;后两句实写鸥鹭飞翔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题组三 修辞手法类]

6.(2009·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 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                                                                    

解析:第一问可根据题干中“对比”的提示找到词中“当年”“而今”这一组词语来解答问题;第二问可根据诗下注释理解“万岁山”的含义,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领起句是“想当年”,“到而今”。修辞手法是借代。

7.(2009·重庆高考)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解析:“粉黛”是用女子化妆用品代女子,“笙箫”是用演奏时的乐器代歌女。而“何处笙箫”实意为“如今已找不到吹奏笙箫的歌女了”,因此为反问。

答案:借代,反问。

8.(2008·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注]。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一水:亦作“二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本题以李白的诗歌《登金陵凤凰台》为背景材料,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大意,并且很好地掌握和正确使用文学鉴赏的专业术语。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他们使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为统治者所重用。

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题组四 表现手法类]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屏 风

                                       李商隐

六曲连环接翠帏,高楼夜半酒醒时。

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

诗中的屏风有何象征意义?这样写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要辨明这首绝句有何寄托,一要考虑到李商隐的身世,二要紧紧抓住“掩灯遮雾”这四个关键字不放,若能联系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回答起来就容易多了。

答案:诗中屏风的“掩灯遮雾”象征以谗言蒙蔽视听的小人。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是因为受人谗害很深的缘故,诗人借咏屏风表达了自己的怨恨。这样写显得极其含蓄委婉。

10.(2010·福建福州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减字木兰花

朱敦儒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注]。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注] 谢家,即唐代著名歌伎谢秋娘家。古诗词中常用谢家代指歌伎家。

请说说本首词上下阕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并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抒怀的。

答:                                                                 

  解析:该词首句连用两典,自言年事已高,桃李春风、儿女情长都已与己无关,表达的是“人老万事休”的沧桑之感。后言自己身边无人识弄管弦,想要听一听琵琶便得去寻访歌伎。下阕写琵琶曲终勾起词人的满腹愁思,以至如浔阳江上的江州司马一般泪湿衣襟了。那到底是何种愁绪让词人感触如此之深呢?末句将原因和盘托出,原来是国破之痛、山河零落之悲!“落照红”三字,既是夕阳西下的眼前之景,亦隐喻宋朝国运的衰微气象。

答案:本首词上阕抒发了作者感慨年华已老、万事已休的心绪,下阕抒发了作者对国家败亡的痛惜心情。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连串的典故(或答巧妙地化用前人的诗句)来抒情:借刘禹锡《重游玄都观》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刘郎”自谓,感叹自己漂泊的处境;借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桃花依旧笑春风”感叹“世事无常”,自己只有心灰意冷;借白居易在浔阳江上听琵琶因有感于天涯沦落而掉泪来写自己因国破家亡而流离失所,自己的泪要多于白居易。

[题组五 综合演练]

1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裴 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赏小园牡丹有感

   (宋)陆游

  洛阳牡丹面径尺,膵畤①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②驱群胡!

[注] ①膵畤:秦文公祭祀白帝处,在今陕西富平县,汉属左冯翊,为长安“三辅”所

辖,诗中借指长安一带之地。唐宋时代,长安、洛阳牡丹极盛。②箠:鞭子。

(1)裴潾《裴给事宅白牡丹》诗中的白牡丹有何特点?是如何表现的?

答:                                                                      

(2)裴诗与陆诗同为写牡丹,却抒发了不同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幽雅高洁(超尘脱俗,冰清玉洁);运用对比、衬托,豪贵争赏紫牡丹与无人

赏白牡丹形成鲜明的对比,月夜和冷露更衬托出白牡丹的雅致高洁。(2)裴诗托物言志

(以物喻人),同情白牡丹孤寂的处境,含蓄地抒发了裴给事之高洁品行朝中竟无人赏识

的感慨。陆诗运用联想与想象,从赏小园牡丹联想到洛阳、长安牡丹的盛况,感叹这

两处失地不能收复,抒发了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其写作手法。

答:                                                                      

答案:(1)山野景色迷人,生机盎然,色彩斑斓,多姿多彩。诗人骑着马在山间小路穿行,他神态悠然,尽兴地观赏着秋日黄昏山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山野迷人的景色的热爱之情;借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这一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

(2)第二联:①对比、动静结合。第二联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

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

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对比、动静结合,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

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

趣。从“拟人、衬托”等赏析也可。第三联:比喻、渲染(色、味)。第三联描写山村原

野的景色,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

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

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赏析一点即可)。

()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鉴赏诗歌的语言  

[题组一 炼字型]

1.(2009·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把握诗歌的主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了主旨,“悠悠”的作用就很清楚了:一写水面辽阔,二寓相思之深。

答案: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2.(2009·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答:                                                                    

 解析:考生在分析“入”“摩”二字的表达效果时,应全面把握诗歌意境,从用字的准确和贴切的角度进行思考。

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3.(20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                                                                    

解析:该题考查炼字,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能够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应注意体会感悟。淅沥的小雨好像丝网一样,想要将春网住,无奈落花遍地,又是在这黄昏时节,令人好不伤悲。

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题组二 诗眼型]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孳[注]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 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清兵入  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认为呢?为什么?

答:                                                                      

 答案:“寒”。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表现了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

5.(2010·长春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  境的。

答:                                                                  

  答案:“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答:                                                                    

答案:“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的狂放之态,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题组三 语言特色型]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 算 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结合具体的词语,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答:                                                                   

 答案:这首词以口语起入,明白如话,朴素中见真情。“思君”“此恨”“相思”等词把“我”的感情表露无遗;“只愿”“定不负”等词语体现了“我”情深意切的真情。

8.(2010·广东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 屈大均,文学家,史学家。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复明。

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熟练掌握诗歌常用的各种语言风格及其特征;其次,要认真分析所考查的两联诗句,具体说明诗句具有的风格。

答案: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

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

或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每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

[题组四 综合演练]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 山 农 家

          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标题的含意是拜访山农,诗中无一“山”字,而“山”却在其中,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在写“山”?诗中写出了山间怎样的意境?请作简要赏析。

答:                                                                      

 (2)三、四两句是以山农的口吻写的,你认为哪些词语传达了山农的什么性格和感情?

答:                                                                    

答案:(1)诗中并没有出现“山”字,但诗人选取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间接地表现了“我”行走在“山”中;同时诗人通过“泉声”及山农家咯咯的“鸡鸣”,反衬出山间幽静的意境。

(2)“莫嗔”、“却喜”反映了山农的豪爽性格,体现了淳朴的本色。“莫嗔”,即忙不迭地招呼客人,不要因焙制山茶时烟雾弥漫而见怪;同时与“却喜”相对,表现了山农在丰收以后赶晴天晒粮食的喜悦之情。

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

              杨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1)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

答:                                                                  

  (2)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清”。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2)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来。这就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