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万达乐园游戏项目:中国教育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09:29
载人航天精神的启示
孙宏金 陈宝泉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六战六捷,以连续的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技术的跨越式,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航天科技团队以优异成绩向世人昭示了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剖析这一被我国科学界誉为“神舟现象”的创新过程,将会给人们以什么启示呢?
现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基础工业不很发达,载人航天工程为什么能够异军突起,在世界同领域内占据了一个制高点?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访了神舟飞船研制队伍,从中寻找着答案。
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基于航天人代代相传的创新精神
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环境已和当年搞“两弹一星”时期大不相同,科研硬件大为改观,经费支持相对充足,人才高地已经形成,国际环境相对改善。中央的科学决策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为载人航天工程成功提供根本保证。面对当代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面对难度最高、规模最大、工程最复杂、质量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载人航天工程,航天科技团队仍然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搞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取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成果,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助推“神舟”飞船飞天的力量中,有一种动力最为强大,这就是自主创新。这是中国第一代航天人开创的行业传统,在“两弹一星”时代创造过辉煌。这一光荣传统如今已为新一代航天人继承下来并给予发扬光大,同样做出了世界瞩目的成绩。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多年来,研究院领导始终注意引导干部职工保持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在平时工作中倡导“祖国利益至上的政治文化,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文化,零缺陷、零疑点、零故障的质量文化,同舟共济的团队文化”,以保持“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代代相传。新一代航天人都认识到,我们必须搞出自己的东西,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成果,新型号载人飞船才能上去。
1992年1月党中央做出发展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决策。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飞船研制队伍面对的是一个未曾涉及的世界。起初,他们也曾经设想寻求国外同行的支持,但是现实表明,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尖端技术花再多的钱也没人卖。跟在别人后边永远也摸不到制高点,高科技难关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掌握。
中国的航天人知难而进。在研制过程中,研究院和有关协作单位一起,先后攻克了13项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突破了一大批包括舱段分离技术、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液体回路热控技术、大型降落伞技术、应急救生技术、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返回舱升力控制与过载控制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神五到神六的进展为例,从一人一天到两人多天飞行,面临设备配置变化大、技术状态更改项目多、航天员进出轨道舱及在轨生活等诸多新问题。研究院组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验证工作,优化了舱内布局,改进了返回舱舱门密封性能,提高了整船热控指标,做出了防控有害气体等多项技术改进。
这一系列突破,带动了我国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等基础学科的相应进展,推动了系统工程、自动控制、推进技术、计算机等现代高技术的创新发展。这些成果的转化,带动了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光电子以及通信、遥感等高科技产业群体的推进,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科技平台。
神舟飞船的研制队伍把自主创新写在飞向太空的旗帜上,他们用骄人的业绩告诉世界,中国不是一个只能生产鞋子、打火机的国家,她还有雄厚的实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并安全地返回。
以科学发展观审度国情国力,选择有限目标和正确的技术路线,走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
当初我国载人航天论证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是研制航天飞机,还是搞飞船,造一个什么样的飞船,曾展开过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我们在载人航天领域要跨越传统发展阶段,从国际上第三代飞船搞起,而不是美国搞航天飞机,中国也要搞,俄罗斯搞大型空间站,中国也要跟着。中国需要的是一条适应自己情况的技术路线。
在工程论证、立项时,中国航天人大胆地提出技术大跨越的思路:研制由推进舱、返回舱和轨道舱组成的三舱飞船;将安全性设计作为飞船设计的核心,同时考虑功能的可扩展性;在增加对接机构后,使飞船成为空间站与地面之间的往返运输工具,为载人航天的下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另外,设计一船多用。当飞船完成在轨运行任务后,轨道舱留轨飞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这一设计思路的核心目标是跨过国外从单舱到多舱的历程,直奔世界先进水平。
俄美两国在宇航员上天前都搞了十来次试验飞行,而中国只搞了四次;国外从一人到多人,经过了五六次试验,而中国是一步到位。成绩的背后是严谨细致周密充分的科研工作。广大科技人员的智慧和勤奋,弥补了中国航天业物质条件、技术基础的不足。
打造继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特别”航天作风的科研团队是科研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
人才是空间事业的根本。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集结队伍,用好人才,通过艰、难、险、重任务,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一流青年技术人才队伍,是飞船两总领导承担的又一历史重任。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研究院能够接连取得六战六捷的辉煌成果,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时,研究院神舟号飞船队伍的构成情况是,有经验的老人多而新人少。研究院领导的思路是以员工职业化为追求,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同步走,在依靠老专家的同时,不断完善人才的选拔、评价和激励机制,着力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通过以老带新、系统培训、关键岗位锻炼等多种途径,使得一大批青年技术骨干脱颖而出,为神舟号飞船的连续成功奠定了人才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神舟五号飞行成功后,研制队伍一批技术、管理骨干相继被输送到别的型号和单位任领导,一批老专家相继退居二线。研究院领导对管理层、分系统负责人做了调整,通过人才引进、送出进修等方式,并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联手加大院内技术骨干培训力度,使得一大批年轻人在科技管理和关键技术岗位上迅速成长。整个队伍人员结构更加年轻,更加朝气蓬勃。目前神舟飞船研制队伍的整体平均年龄不到40岁,三分之二的副主任设计师、五分之四的关键技术岗位由年轻同志担纲。一批熟悉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懂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既有前瞻性思维又有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人才队伍逐步形成,为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奠定了坚实的智力和人才基础。
完成如此复杂的高科技系统工程需要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研究院开展了以“学习,凝聚,放心,成功”为主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以“零缺陷的理念,攻关克难的勇气,吃透技术的能力,严慎细实的作风,同舟共济的精神,确保成功的决心”为内容的神舟团队建设活动,使“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成为员工的共同理想,“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成为员工的共同信念,“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成为员工的座右铭。应该说,这是神舟研制队伍在新时期创立的新的团队精神。
在飞船研制最为紧张的日子里,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节假日对他们来讲,几乎是一种奢侈。研制队伍曾连续召开过130多个周调度会。研制队伍中,有的人病倒在测试现场,有人累得视网膜充血;有的人累病后留下后遗症;有些青年为了飞船一再推迟婚期……
总指挥袁家军总结道,使命因神圣而光荣,人生因奋斗而精彩。
完成大型高科技工程,科学管理是关键要素。神舟科研团队坚持以质量管理为核心,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管理方法
载人航天是规模浩大、程序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成这样的工程,要有精神,要有技术,还要有超大型工程管理的综合能力。后工业化时代的高科技工程必须依靠科学、系统、缜密的管理来实现,那种靠勇气决策,靠经验管理,搞人海战术的做法是肯定不行的。
从飞船研制初始,工程管理人员就紧紧把握住计划管理这个关键,采取项目管理、并行管理、三化管理等措施,并致力于标准化建设工作,共完成650多项各类标准的制定。新的管理措施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省了时间,节约了经费支出,保证了研制的进度和质量。神舟号飞船工程是一项系统复杂、协作面广的宏伟工程,其研制工作涉及全国多个行业、数百家单位;工程实施过程中工作项目千头万绪,经常是初样与正样齐头并进,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交叉进行。此外,神舟系列飞船工程也是一项高风险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要取得成功,必须坚持严密、精细的管理。1996年以来,研究院相继发布了院长一、二、三、四号令,加强了科研生产的计划管理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以此为指导,飞船研制队伍经过积极探索航天器系统工程管理实践,研制管理工作从头至尾走的是科学、有序、规范的道路。
细化工作流程到每人、每时。1996年,飞船“两总”系统组织相关人员编制了初样几艘飞船和13个分系统的整体计划流程,下发到每一个研制单位,使全体研制人员都有了明确的目标。在每项大型试验开始前,飞船系统都制定详细的计划流程,工作细化到每一天、每一小时,并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保障条件,确保了试验的顺利进行。
并行作战,上下一盘棋。1998年以来,针对飞船研制多线展开、资源紧张的现状,飞船系统在借鉴国内外系统工程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了一套适合飞船研制特点的工程管理办法,即:每一条研制和试验线上都设立相应的主管副总师和主管调度、质量人员。飞船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则通过周调度例会,对几条线进行统一指挥,全面掌控型号进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短线及薄弱环节。
实施项目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从飞船研制初期,飞船系统就把项目管理引入飞船研制中,即:在每艘船开始研制工作前,都编制项目管理计划,从范围、质量、可靠性安全性、技术状态、人员、风险、进度等方面明确工作内容和计划安排,指导飞船的研制和管理。这样就确保了从系统、分系统到单机都做到办事有依据、工作有文件、操作有检查、结果有复核。
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全程受控。质量是航天事业的生命线,是神州系列飞船研制成功的关键所在。科学、严格的质量管理贯穿于工程始终。研制过程中整个队伍深入开展“双想”和质量复查活动,确保每个分系统、每个岗位对产品的质量状况有一个更加清楚的了解。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工作项目程序化、制度化率基本上达到了100%。
载人航天精神的一个重点是科学精神,即严谨求实、精益求精、聚精会神、一丝不苟。把安全、方便留给航天员,把问题、困难留给自己
说到质量管理,这里还要多着一些笔墨。载人飞船研制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的目标,研制队伍始终按照“严上加严、细上加细”的要求,实践着严、细、慎、实的质量理念。一艘飞船所用元器件达近10万支,电缆网节点8万个左右,计算机软件语句几十万条。研制队伍努力确保一个焊点、一根导线、一个语句都不出现差错。
神舟一号飞船在发射场进行8小时模飞试验中,测试人员发现飞船上的一个陀螺出现了问题,虽然还装有两个备份,但技术人员仍坚持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必须将已经用了上百个螺钉及胶粘好的返回舱底部完全打开,搞了一次给人深刻印象的“拉大底”。2001年9月,神舟三号飞船进入发射场不久,在测试中发现电气设备的接插件存在批量性质量问题。虽然面临进度压力,但是为了保证神舟三号飞船的飞行试验零缺陷的目标,领导拍板决定撤出发射场。
撤出发射场,在空间院是第一次。在此后的一个月时间里,科研人员按照质量和管理双归零的五条法规,一丝不苟查找问题,终于搞清了接插件的故障机理,而后,又对厂家生产的新接插件逐个进行了可靠性试验,对整船1000个接插件全部更换,保证了神舟三号飞船发射的万无一失。
在神舟六号飞船研制过程中,有一套比较繁杂的手续,有些手续和规定在常人看来是繁琐和多余的,而正是由于这些看起来是多余和繁琐的条条框框,才从根本上保证了飞船是“零缺陷”、高可靠产品。比如每一个零部件在出厂装船合盖前,要经过无数道关的检验、拍照。电子设备要严格检查双点引线的状况,要求检测结果表明两点都是独立的,并要严格记录。火工品和机械设备都要进行X光或CT无损探伤,并保留图片,随时备查。
对于各台设备之间的配合性能,单机要经过“地检”设备模拟船上的环境来测试。到分系统以后,还要进行分系统联试。此时总体要派人到现场去,对各种指标进行检查验收。这个检查被称之为整体覆盖性测试检查,然后才能交付到整船。整船再进行测试,进行力学实验、电实验、热学实验,真空实验等等。如果一旦出现一个问题,一个数据出现异常,都要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整个测试就要重来。
对故障进行归零,是中国航天在质量管理中独创的管理程序。首先要从机理上搞清楚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然后把故障复现出来,与故障现象印证。采取措施后排除了这个故障后,还要举一反三,查一下在其他的设计环节,或其他设备、其他型号上有没有类似的问题,最后再重新走一遍包括试验测试等环节在内的产品交付程序。
神舟六号飞船研制中,采取了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要求每个人每一次操作,都要有原始工作记录。做到在飞船上,一个小的零件是谁装上去的,一个焊点是谁完成的,当时的检验的尺寸是什么样子,检验的性能指标是什么样子,都能找到人,都有记录可追溯。同时还实行双岗制,一岗人员操作完以后,二岗再进行检查、记录,质量管理人员还要做复核。这样就保证了神舟六号飞船整船600多台设备、十几万个元器件、数百万个焊点工作中,件件完好,点滴不漏。
神舟飞船研制人员付出的的心血、智慧和汗水,也体现在反复、大量的实验上。研制的每一步都经历了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试验验证
神舟六号飞船的研制者为从根本上增强飞船的可靠性,每一个设备,每一项技术,都经过了各种环境下大量的试验。比如,为了考核飞船各舱段之间是否能正常、安全地解锁分离,仅飞船返回舱与推进舱连接面的火工锁就进行了100多次可靠性试验。为了考核飞船关键电子设备的可靠性,飞船队伍对近100件关键电子设备进行了综合应力试验,确保它们连续工作100小时无故障。为验证神舟六号飞船降落伞的可靠性,研制单位组织了四架次空投试验,验证了飞船降落伞满足设计要求,为从基础上提高飞船设计合理和质量,保证航天员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保证飞船的高可靠性,针对载人安全先后进行了零高度逃逸救生试验、水上溅落与海上漂浮试验、着陆冲击试验、有害气体控制试验等多项试验;针对飞船可靠性,先后进行了舱段分离试验、空投试验、综合环境应力验证试验、火工机构可靠性试验、手控试验等多项试验。在研制过程中,严格把关,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如,神舟号飞船研制首开进发射场前进行“回想和预想”工作的先河,仅神舟五号“双想”就列出问题100多项,均做出处理结论,在研制队伍中,各种质量表格摞起来有近一米高,使神舟五号飞船做到了名副其实的不带问题进发射场。神舟三号发现一个插头有故障,就果断地在发射场换掉了同批次7000多个。
实际上,神舟飞船研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整个系统中,一个人即使你再有能耐,你也不可能把整个系统干好。但反过来,每一项工作又跟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成功把握在每一个人手里,如果某一个人的工作出现一点失误,比如某一个焊点,某一个接插件没插好,最后对整船都是灾难性的。只有大家都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每一项工作,对保证神舟六号的成功都是起至关重要的,才能保证打造高品质、高可靠、零缺陷的飞船。
在决定要不要直播飞行全过程的时候,有关部门曾经几次征求航天人的意见。第一次在包括两总等36人等高层会议上,投票中,有24人赞成电视直播,再一次是在一线试验大队中投票,270多向严谨、低调、不事张扬的科技人员中,竟有240多人同意直播。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神舟团队的信心有多强。
探索太空是人类永无止境的事业,每一次对太空的扣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开始。
一个国家的高度,需要一些标志性成果来体现,如同“两弹一星”一样,两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把中国的大国地位,把中华民族的信心、自豪与荣耀托举到一个新的高度。
曾经的梦想都成为光荣,光荣又孕育着新的梦想。
《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30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