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宝文松电视剧大全:抛玉引砖:美国人眼里的中国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6:10:35

抛玉引砖:美国人眼里的中国教育

 陈老宇按:这是《中国职业技能开发与鉴定》1994年第11期的一篇文章,当时刊发时还有个编者说明:
  最近,美国报刊对中国教育进行了一些报导,其中既有褒扬,也有批评。西方记者的观点和方法尽管有其局限性,但是他们反映的情况和提出的问题,许多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该文主要介绍的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纪思道(NICHOLAS D.KRISTOF)1993年5月撰写一篇中国教育述评。此次重发此文前,我根据有关资料作了必要的校订补充。

  发自上海——美国的中学教师故去升天之后,可能发现自己是在中国最好的中学教书,教一些像朱小姐(Ellen Y. Zhu)这样的两眼放光、勤奋好学的学生。
  中国的学校里难道没有暴力活动么?当然有。那是学生在上生物课解剖青蛙。
  中国的学生没有纪律问题么?有的。尤其是在星期六晚上,学生想把学习放几个小时,好看看电视。
  中国学生没有青少年性行为的问题么?不太多。
  朱小姐说,“谈恋爱虽然不受禁止,但学校不鼓励我们早早地坠入情网。”
  说这话的时候,朱小姐那副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能让班上的男同学彻底心凉。“我们应当集中精力用来学习。”
  这位美国记者以轻松文字,报道了上海两个最好的中学的情况。里面不时包含着对美国的挖苦和批评。美国大城市的公立学校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学生动不动就动枪解决鸡毛蒜皮的纠纷,美国学生往往一个星期要看几十个小时的电视,平均学习成绩在各工业化国家中名列后茅。在学校上学的孩子要生孩子。这一切在美国已不成为大新闻。纪思道接下去讲中国最好的学生多么优秀,他们多么用功,他们的英语讲得比一些美国的学生还好。
  但是,在做了中、美教育优劣对比之后,纪思道在文章的末尾也从另一个角度对中国的优秀学校发出了委婉却不失严厉的批评。在说到他刚刚访问过的中国农村很多学生因为家长拿不出十到二十美元的学费而被迫辍学后,他写道:
  从全中国看,能进中学的孩子只有13%。1992年,初中辍学率上升了6%。对每个在上海最好的中学上学的学生,国家每年补贴二百美元,而很多农村学校却什么也得不到。中国人一方面在最好的学校里培养出一批科学家,一方面在农村造就另一代半文盲。
  这公平吗?上海这个最好的中学的学生听到这个问题时有点扭捏,但是,仍然认为这没什么不公平。“假如同一笔钱给了农村那些地方,可能会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十八岁的上海第三女中的赵小姐(Shirley Q.C.Zhao)如是说,“但是,他们的设备条件和教师都不行,因此,花大力气教他们没有什么大用,还不如培养训练我们”。
  美国读者对于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已经不那么感到新奇,但是,令他们感到新奇的是,受到最好教育的这些中国学生竟然如此自命不凡,自以为高人一等。象赵小姐这样的学生如果生活在美国的林肯时代,会不会坚决维护奴隶制度?中国最好的学校培养的学生为什么没有起码的公平观念?他们为什么会认为他们幸运就应当幸运,还应当更幸运。那些不幸运的人就应当不幸运,而且应当继续不幸运下去。中国最好的学校教育里面是不是缺了什么?

  《中国职业技能开发与鉴定》1994年第11期编者附言:很久以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于中国的重点学校制度就多有非议,世界银行考察团十年前发表的《中国:长期发展的问题和方案(主报告)》就曾提出,“将资源重点投入好学校,有意扩大质量差别,这一政策是否不必要地扩大了不公平的情况,使得城乡之间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更加严重。”纪思道在这里又从另一个角度对重点制提出批评。显然,即或重点制是当前不得已而为的办法,对于重点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确实是万万不可放松的。
  纪思道在报道这些中国最好的学校的情况前,还报道过中国农村的教育情况,他特别讲了大别山区里有一个野菊坳小学,有130多个学生,都来自野菊坳周围的三十个小山村。其中有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叫戴满菊,在纪思道1990年去她家时,她刚满13岁,家境十分贫寒,纪思道看到唯一的家当是为一位长辈准备的棺材。可是,戴满菊人穷志大,学习拔尖,一心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是成为全家第一个小学毕业生,长大后当一名教师。但是,在纪思道见到戴满菊时,她已经辍学四次,因为她父母实在交不起相当于每年13美元的学费。戴满菊当时之所以还留在学校里,只是因为她的一些老师翻山越岭到她家,主动提出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工资替她交学费。许许多多美国人是在这个女孩子和她的老师身上,真正感觉到什么是“中国的脊梁”。
  关于戴满菊的报道在《纽约时报》头版发表之后,许多美国读者纷纷给戴满菊捐款。有意思的是《纽约时报》收到的大部分捐款支票是13美元。但是,其中也有一张外汇人民币的支票数额高达1万美元。出于好奇,纪思道找到了这位出手大方的美国人,问他为什么要捐这么多钱。可这位先生说,他家里并不富裕,所以捐的钱实在不多。记者说,1万美元即使对美国人来说也算不小了。不料这位先生说,他没有寄1万,寄的是100美元。原来这位先生去汇兑人民币的美国银行(按:是摩根信托公司,Morgan Guaranty Trust Company)不熟悉人民币业务,匆忙中看错了小数点,把100美元换成了相当于1万美元的人民币汇了出去。
  一有消息就忍不住要往外捅的这位美国记者,这次却装聋作哑了。后来,纪思道的夫人,也担任过《纽约时报》驻华记者的伍洁芳(SHERYL WU DUNN)女士得意地说,一直到确定汇款平安抵达野菊坳小学,并用于资助失学的孩子们后,她才打电话向那家美国公司通报了他们犯的大错误。而得知这一情况后,那家公司的发言人不无潇洒地说:“我们公司很高兴为中国贫困孩子的教育做出了9900美元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