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吃多了会怎么样:秋风:勿以工程师思维育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08:29

秋风:勿以工程师思维育人

2011-11-02 08:01 南方都市报 我要参与(154)

作者系北京学者

近日,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启动了其酝酿已久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该学会秘书长宣布,该工程计划用五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中华小孝子,为全国亿万孩子树立道德榜样。

如同当代诸多文化现象一样,这样的做法令人哭笑不得。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孝顺?孝也确实是儒家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一直为传统的教化体系所重视。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知识分子为了其改造社会政治的目的而激烈地反对孝,斥之为奴性。但现在,在见证了诸多人伦悲剧、社会失序之后,大概很少有人反感孝了。越来越多的父母和关心社会秩序的人士意识到,从小培养子弟之孝,确实有助于发育一种温良恭俭让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进行的“成长与孝道”专题调研,似乎为此提供了一些实证数据。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不亲、不顺,又如何成为一个关爱他人、具有公共精神之好公民?从这个角度看,培养孩子孝心,立意不错。

但是,这个委员会将要采取的手段,却不甚高明。首先,它用了“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这样的名号,令人大跌眼镜。培养孝心,乃是一项人文化成的事业。这样柔软的教化工作,怎么可以用冷冰冰的“工程”二字,难道养成孝心是建设一座桥梁之类的事情吗?该委员会提出的“百日培养,三年跟踪,长期帮助”的培养模式,同样令人生疑。在学龄前儿童成长时期,用100天就能够养成孩子的孝行习惯,现实么?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常见的怪异现象:人们总是用拙劣的手法去做一些本来并不坏的事情,比如,用工程师的思维方式来进行人文化成的事业。

略加思考就可以明白,培养孝心,绝不是给孩子讲讲二十四孝故事那么简单。简单地说,养成孝心,旨在变化孩子的气质,养成一种敬、诚之心。惟具有这样的精神气质,孩子才会尊敬父母,成人后才会对父母心存感恩之心。这是孝的心灵基础。当然,通过培养这一孝心的心灵基础,孩子也才能够接受普遍的人文教化,而发育成为好人、好公民。这就是曾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的含义所在。

但是,过去100年来,传统遭到知识分子的无情抨击,今天则被普遍蔑视、忽视;整个社会的宗教生活也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到今天,中国人生活在一个无法无天的世俗主义、追逐享乐的物质主义时代氛围之中。人们尤其是作为社会中坚的城市中产阶层的心灵是发散的、放纵的、无所归属的。在成人心灵中,诚敬之心,也是高度匮乏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孩童进行孝心教化,确实极有必要。但是,也正因为社会的沙漠化或者更糟糕社会的毒化,让养成诚敬之心变成一件难度极高的事业。要护持人天生的不忍人之心,使之完整地发育成长为仁爱之心,需要一个完整的人文化成之道。要展开这样的事业,需要百年树人的耐心,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技艺。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似乎清楚这一点,所以它提出,要养礼仪、育孝行、养感恩、拓智慧,但这一切,显然不是一个一阵风似的工程、不是100天的教育就可以做到的。

如果真要养成孩童之孝心,需要更为全面的考虑,需要依循人文化成之道。当然,这里牵涉诸多领域,比如,需要父母采取合宜的教养方式。由于家庭结构的剧变,当下中国的家庭教育已处于完全失灵状态。而这种失灵状态,又与教育体系之严重扭曲密切相关。学校教育几乎完全就是应试教育,其中传播的价值与现实生活脱节乃至相反,导致青少年陷入迷惘而滑向虚无主义。这样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按照应试能力对孩子进行三六九等的等级甄别,而几乎没有人文化成。教育不关心孩子心灵的成长,德行的养成。孩子进入这样的教育体系,其心灵只会更加粗鄙。即使中华小孝子工程确实让4到6岁的孩子有了孝行,进入学校教育阶段后也会被冲淡。

当然,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完全可以进行自己的试验,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所有这一类试验都有其价值。但是,整个社会应当思考一个严肃而重大的问题:如何变革教育制度,使之面向一个低调而对社会秩序至关重要的目标,即教导子弟以成为一个正常人、进而成为一个好人。如果教育制度不进行彻底变革,财富积累再多,也不过是为未来更多的败坏准备物质基础而已,就像诸多官二代、富二代已经表现出的那样。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只是修修补补显然是不够的,必须以人文化成为目标,对教育体系进行重建。

(责任编辑: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