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腾和马丽小品:“天宫”运行冒三大风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7:38:04

“天宫”运行冒三大风险

2011年09月30日 05:34
来源:京华时报

字号:T|T
46人参与23条评论打印转发

在四大名著《西游记》中,有一出家喻户晓的故事:美猴王孙悟空“大闹天宫”,吓坏了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天宫,正是神仙们在天上居住的宫殿。

遥望浩瀚星空的古代人也许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即将建造自己的“太空宫殿”,迎接航天员入住。它凝聚了我国几代航天人的心血与梦想。

太空宫殿雏形是什么?我们为您详解“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什么模样?

“小胖子”肚内建造小公寓

2009年春晚,“天宫一号”模型登上舞台,正式亮相。它挺着圆鼓鼓的肚子,张开两片“翅膀”,憨态可掬。

这个“大肚子”,就是“天宫一号”的圆柱形实验舱,是将来航天员活动的地方。两片像鸟儿一样伸展的“翅膀”,便是太阳能帆板,能利用太阳光发电,给“天宫”补充能量。

“天宫一号”是在神舟号飞船基础上改装而成。外形上,“天宫一号”比神舟七号飞船腰围粗了一大圈,是个不折不扣的“小胖子”。它是我国当前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航天器,最大直径比“神七”多出近1米,能为航天员提供一个更宽裕的空间。

组成上,与三舱段的“神七”不同,“天宫”由实验舱和资源舱两部分组成。实验舱是密封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的基本条件,还精心打造了一个15立方米的“小公寓”。资源舱则为航天器提供能源和动力。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科技委委员杨宏介绍,同为载人航天器,“天宫一号”在载人的可靠性、安全性上,与神舟系列飞船具有相同要求,但载人飞船是运输工具,送航天员在天地间往来,“天宫”则在近地轨道上长期运行,直至最后完成使命才坠落地球。

天宫一号有何任务?

与神八“接吻”迎接航天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牛红光介绍,天宫一号飞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实施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提供交会对接目标。在两年时间内,“天宫一号”将先后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交会对接,迎接航天员短期驻留。

“天宫一号”是目标飞行器,即自身装有被动对接机构,在太空中等待飞船到来,“追上、靠近、贴拢”,实现合二为一。因此实验舱前段用于交会对接的机构,及相应的测量设备,是“天宫”身上最关键的部分,待“神八”上天,它们就将“接吻”。

除此之外,“天宫一号”还肩负组合体的控制和管理任务。据杨宏介绍,此次交会对接任务中,“天宫”与“神八”连成一体后,将合成一个飞行器,届时“神八”便成了跟在“天宫”后头的小弟弟,听“天宫”统一发号施令。

交会对接是世界公认的技术难题,又是建造空间站的必备技术,是必须逾越的关卡。“天宫一号”在两年时间内分别完成与三艘飞船的交会对接,为我国将来建造空间站铺路。

飞天的意义是什么?

为真正的空间实验室探路

“天宫一号”被称为我国空间实验室的雏形,它其实是一个简易的空间实验室。

空间实验室的建立,是为让航天员在太空中做科学实验,通常首先发射一个无人实验室,再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船与停留在轨道上的实验室交会对接后,航天员沿连接通道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等任务完成,飞船脱离实验室,载航天员回地面。

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规划,将在2011年至2015年间先后发射“天宫”三姐妹。“天宫一号”作为先行者,为后续发射的“天宫二号”与“天宫三号”探路,后两者将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杨宏介绍,“天宫一号”此次主要开展空间技术实验,同时相应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杨宏介绍,自“神舟一号”至今,已安排100多项实验,均在几百家科研机构中选出,能在交会对接过程中进行实验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在资源、功耗各方面限制非常苛刻的条件下,为开展国内领先水平的空间科学实验,付出了巨大努力。

除进一步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外,后续空间实验室还将试验飞行器长期在轨自主飞行、载人环境、物品补给等关键技术。

天宫一号未来如何?

两年后退役坠入指定海域

前段时间,美国“卫星失控撞地球”一事备受关注,引发人们对太空垃圾威胁地球的担忧。“天宫一号”结束服役后将何去何从?在前天召开的发布会上,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首次透露,“天宫一号”服役期满,将坠入指定海域。

“天宫一号”将在约350公里高空,以每秒7.91公里的速度飞行,达到光速的23倍。(凤凰网编者注:此处有误,目前尚无超光速的物质存在。)此前的神舟系列飞船,在太空停留时间均以“天”为单位计算,而“天宫”将绕地球转两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寿命最长的低轨道飞行器。

但与国际空间站长达十余年的使用寿命相比,“天宫一号”的生命就显得短暂。为何不让“天宫”再飞久一些?《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庞之浩解释说,“天宫”按空间实验室雏形的标准设计,肩负的交会对接试验任务能在两年内完成,无需延长寿命,以免徒增成本。

杨宏介绍,已设计好离轨控制措施,在“天宫一号”寿命末期,将发出相关指令,让其离开目标轨道,坠落地球,“不会留下太空垃圾,也不会对地面造成影响”。

太空飞行面临哪些危险?

在我国,从没有一个飞行器在天上待那么久。从无处不在的太空垃圾,到随时降临的太阳风暴,各种大考小考,它都将一一面对。在太空飞行的每一天,科技人员都会进行碰撞概率的计算,看看那些散落在太空的“不速之客”,会不会产生威胁。

1遭遇空间碎片概率大

据统计,直径大于1厘米的空间碎片数量已超11万个,小到人造卫星碎片、漆片、粉尘,大到整个火箭发动机。在几千米每秒甚至几十千米每秒的相对速度下,即使与几毫米长的碎片轻微碰撞,也可能对“天宫一号”造成致命打击。

“威胁肯定存在,而且要比我们以往的神六、神七面临得更大!”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研究员都亨认为,“天宫一号”体积和重量均大于神舟号飞船,且在轨运行两年,被撞击的概率更高。

“天宫”与“神八”肩负交会对接任务。一旦遇碎片,或“天宫”或“神舟”都需改变原轨道躲避,可能直接导致对接任务无法完成。

都亨表示,如果可以详细且完整地知道每一个空间碎片的轨道数据,那么通过调整轨道躲避撞击就很容易。“但难就难在,目前我们还没有自己的数据来支持。”

>>应对

穿“防护甲”严阵以待

为防止这些“不速之客”的伤害,“天宫一号”穿上2至3毫米厚的金属外衣,舱体上设计了特殊的防护装置,并携带防护板,可遮挡微小碎片的撞击,较小的太空垃圾几乎不会对它造成影响。

“天宫一号”在太空中飞行的每一天,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科技人员都将进行碰撞概率的计算,以提前应对。航天五院的工作者还为“天宫一号”制定了专门的预警机制,用黄、橙、红代表不同的预警等级,红色代表有可能撞击到“天宫一号”的碎片,是最高级别的危险。

经初步计算结果表明,两年的在轨运行过程中,“天宫”不会遇到危险“访客”。一旦真有危险,或遇到体积较大的“家伙”,技术人员会在地面向“天宫一号”发出指令,提前启动预警机制,改变飞行轨道和速度以避开危险物,再回到预定的轨道继续飞行。

工作人员还在地面进行了零压力应急试验,当“天宫”舱体出现5毫米漏孔时,采取的措施能维持舱压不小于70千帕、并保持80分钟,这样才能为航天员赢得充足的逃生时间。

2近两年太阳频繁“打喷嚏”

除空间碎片外,太阳风暴也是潜在威胁之一。太阳因能量增加会向空间释放出大量带电粒子流,形成的高速粒子流,就是“太阳风暴”,被科学家形象地比喻为“太阳打喷嚏”。

据介绍,高层大气受太阳风暴的影响,密度会发生剧烈变化,对航天器造成影响。2003年10月,由太阳耀斑爆发引发的一系列强烈太阳风暴,就曾使多国的航天器受到干扰。

交会对接任务对精确定轨的要求非常高,而这两年正是太阳活动的高峰年。研制人员预计,“天宫一号”难逃此劫,受其影响,其轨道的衰减速度将加快,进而影响“神八”之后的交会对接。

>>应对

太阳射电望远镜显身手

今年8月通过验收的山东石岛太阳射电望远镜,及2008年已建成的第一个太阳光球色球望远镜,将预报可能对飞行器造成影响的太阳风暴。

太阳射电望远镜每天日出开始工作,日落收工,实时监测,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随时调取数据信息;太阳光球色球望远镜则在工作时间内,每分钟产生一张照片,于当天下午发送到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同时,相关科研人员还通过有效的设计,适时利用地面控制系统,启动“天宫一号”上的推进器将其往高处托举,以维持在要求的轨道高度。

3如果自身设备出现故障

“天宫一号”里有500余台大小设备,对在轨运行和正常工作都十分关键。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这些设备在太空中一旦出现故障该怎么办?

>>应对

几百预案保证正常运转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型号主管设计师李兴乾表示,设计时已作充分的地面试验,有的设备试验次数达万次以上。此外,还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前制定了几百项预案,各级、各层面都做了备份,保证“天宫一号”各部件的正常运转。

在一些关键设备的控制上还设计了“双保险”,比如无人期间设备自动控制,有人时还可以让航天员参与进行人工控制。

李兴乾表示,“天宫一号”的舱体密封性很高,保证所携带资源的泄漏微乎其微,发射时也会带足气源进行泄漏补偿,不会影响航天员的正常使用。

幕后

体检严格天宫遭罪

奔赴太空前,“天宫一号”要经过严格“体检”,以确保能适应太空环境。

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高大的厂房内,工作人员模仿“天宫”从发射升空到太空飞行的各种环境,通过振动试验、噪声试验、真空热试验、泄复压试验等,逐一检查“天宫”的身体,分析与排查各种“病症”。

交会对接是此次任务的重头戏,为测试对接时太空通信能否保持通畅,工作人员甚至请来大飞机帮忙,在地面进行多次对接试验。他们分别坐上两架飞机,相距一定距离飞行,一边模拟交会对接过程,一边测试通信系统能否有效发送并接收信号。

“天宫一号”还被五花大绑在振动台上“跳舞”,这是为测试它能否适应火箭起飞时产生的巨大振动,以及过载产生的影响,所做的振动试验和热力学试验。在振动台上,“天宫一号”被死死固定住,浑身接满数百条导线,一次次左右上下“跳舞”,工作人员在旁观测输出的各项数据,检测振动对各种设备产生的影响。

在太空飞行,阳光也会起起落落,时冷时热。为模仿这一环境,“天宫一号”被装进特制的大罐内,里边抽成真空状态,时而加热,时而冷却,创造“恶劣”的环境,考验“天宫一号”在极端温度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在地面进行的所有严厉的考试中,“天宫一号”遭了不少罪,这正是为了此时此刻,它能在太空承受更为严峻的考验。

历程

1986年3月

中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联合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经论证、批准后成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代号为“863计划”。10月,中央拨专款100亿元实施计划,其中40亿用在航天领域。

1992年9月21日

载人航天工程批准上马,确定三步走发展战略。

1999年11月20日

“神舟一号”发射,载人航天工程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2001年1月10日

“神舟二号”升空,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2002年12月30日

“神舟四号”升空,全面验证飞船系统。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五号”成功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2008年9月25日

“神舟七号”实现首次出舱。

2011年9月29日

“天宫一号”飞天,将重点突破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为建立空间实验室做准备。

档案

飞天“三步走”

1992年,我国确定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为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神一至神六已完成。

第二步要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是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今年完成首次交会对接后,后续任务是到2012年底前,完成无人和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到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本体质量60吨级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载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技术、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科研

科学实验惠及百姓生活

太空拥有地球上所不具备的独特环境,如微重力、超高真空、高热和深冷、强辐射等,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宝藏。

航天器可装载的科学试验仪器,进行空间对地观测和各种科学实验,有的研究成果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已广泛用于医药发展、食品保健、疑难病症防治等领域;有的则与我们生活的环境紧密相连,可预知地球上的自然现象、探索发展规律。

据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善从介绍,此次在“天宫一号”上安排了地级环境监测、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环境探测三方面的空间科学实验。

“天宫一号在地球环境监测方面安排了一个高光谱相机,这项空间科学实验将给百姓生活带来积极影响。”张善从说,光谱成像仪对于资源勘探、环境监测以及解决百姓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都能发挥作用。“如大气中空气污染的情况、农作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国家的油气资源等,都可通过光谱进行探测,在民用领域有较大应用。”

在空间材料实验中,“天宫”将应用太空无重力环境,研究“21世纪可能带来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材料”复合胶体晶体;空间环境监测实验则将为其本身的安全、精确定位等提供基础数据。

数说

10.4米

天宫一号全长10.4米,最大直径为3.35米

8.5吨

天宫一号起飞重量为8.5吨。

2年

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为2年,运行高度约为350公里。

15立方米

实验舱有效活动空间约15立方米,可满足3名航天员在舱内工作和生活需要。

6个

6个百斤重的控制力矩陀螺精确安装在资源舱内,当“天宫一号”寻找对接目标时,正是这些“大个陀螺”,对“天宫”进行精确的姿态控制。

300面

“天宫一号”携300面国际宇航联合会会旗升空,并将由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中国航天员带回地面。这300面会旗曾在去年底通过俄罗斯联盟号载人飞船送至国际空间站,由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于今年6月带回地面,现在接力棒传到“天宫一号”的手上。

资源舱

内有发动机、电源装置等,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外部安置太阳翼,用于提供轨道与姿态控制、电力能源供应、热控环控。

实验舱

实验舱由密封的前锥段、柱段和后锥段组成,密封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

交会对接机构

实验舱前端安装被动对接机构及交会对接测量合作目标,与飞船对接后,可形成直径0.8米的转移通道。

相关专题: “天宫一号”发射  

相关新闻:

·我国陆海天基测控网首次携手为天宫一号保驾护航·北京今晚7时迎观测“天宫” 最佳时机·“天宫一号”应用软件研制:实现天地间收发E-mail·改进型长二F火箭总指挥:组批生产应对高强密度发射·外媒热议天宫一号直播用美国第二国歌做背景音乐·天宫一号经石家庄市上空肉眼观测十余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