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未来15天天气情况:孝敬父母,长寿文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43:47
                             孝敬父母,长寿文集  百岁老人长寿诗
  百岁老人们作的长寿诗,既是百岁老人自我保健,养生经验的总结,也是老人健康生活的座右铭。读来既能解惑释疑,亦可修身养性,对老年朋友很有实用的参考价值。 
  李宗仁的夫人李秀文,到了百岁之时,仍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她有一首养生诗,道出了她的长寿之道:“吃饭留三口,饭后百步走。睡眠不蒙首。活到九十九。”李秀文在平日生活中注意饭食起居养生,她健康长寿地活了102岁。 
  享寿101岁的国民党元老张群。自编了一首讲养生之道的《不老歌》,在台湾流传广泛:“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饱,常跑跑:多笑笑,莫烦恼;天天忙,永不老。”这首诗是张群的养生指南,他平时就是按照这首《不老歌》去身体力行的,所以能健康长寿。 
  著名教育家陈椿在110岁时,还为出版社撰写《人生一百二十岁》一书稿。他曾写过一首格言式诗:“穿衣三分冷,吃饭留点饥。食前汤一碗,饭后果半斤。住房宜整洁,光气常畅通。长行毋急走,安步可当车。夜里睡忌迟,晨间起又早。不论得与失,一日三呵呵。俗嗜虽尽除,一心存善良。灵神得慰安,长生乃足羡。”这首诗从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以及心理养生等诸多方面,总结了老人自身的养生经验与体会。 
  104岁的著名生物学家陈纳逊生前是江苏省“十佳健康老人”。他的长寿歌诀,写成四言诗体,读来亲切随和。诗日:“思想开朗,积极乐观;凡事忍耐,心情宽容;药物抗衰,预防疾病;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加强按摩,血脉畅通;适当锻炼,增加体质;重视环境,预防意外;不计名利,诚恳待人;脑足并用,老而不衰。”
  105岁的辛亥老人喻育之早年曾积极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为武昌起义立下功绩。他曾给友人写过一首有关他自己的养生诗,颇有生活哲理:“夙兴跑,夜寐早。晨半饱,晚餐少。读读书,看看报。常笑笑,莫烦恼。勤为宝,恒常要。忙到老,乃寿考。”喻育之的养生诗,从早写到晚,看似日常生活,却颇含养生之道。他的养生诗也名为《长寿三字经》,读来有如“顺口溜”一般,句句押韵,一韵到底。脱口而出,通俗易懂且易记。
  110岁的著名书法家苏局仙曾写过一首养生长寿诗:“起居体格不相同,医药养身各有从。长寿来源统一处,无忧无虑坐春风。”苏老的诗告诉我们,保健养生要根据各人不同的身体素质,以及不同的病情,给予区别对待,不可千篇一律,不能盲目跟从。关键的一条是要心情开朗。无忧无虑,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态。
  袁晓园是当代著名书画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她虽寿已超百,但仍身体康健,思维敏捷,双目有神,精力充沛,所以人称“中华奇女子”。她说,我的长寿诀窍就是“作画写诗,做一个平常人”。她认为,健康长寿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平常心,做一个平常人,过平常人的生活,这样才能安定。在饮食上,除了辛辣的东西不吃外,从来都不挑食。她主张生活要顺其自然,不要循规蹈矩。她在诗中写道:“不拜耶稣不参禅,不信气功不练拳。人间哪有不老药,顺其自然到百年。”这便是她的养生思想。
  著名红学先驱、诗人、小说家俞平伯,他一生坎坷。却不悲不戚,吃着粗粮淡菜,直到九旬开外时,生活仍能自理,他从不给家人增添麻烦和负担。晚年,仍以周恩来的“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为座右铭,每天从事研究和写作。在自我保健上,他曾经写过一首《养生歌谣》:“愉快劳动精神好,足够休息保护脑。长期锻炼强身体,适当娱乐不烦恼。节制饮食慎起居,讲究卫生身体好。风烛残年成过去。精神百倍腾云霄。”
  96岁的诗人臧克家先生积60年经验,写了四句健身的歌诀:“思想大门洞开,情绪轻松愉快。锻炼、营养、药物,健康恢复快哉。”诗中告诉人们,只要思想的主心骨牢固了,愉快的情绪饱满了,加上有节奏的脑体运动调剂,营养供应充足,患病时及时以药制之。何愁无健康之体,如此又岂不“快哉”。
+++++++++++++++++++++++++++++++++++++++++++++++++ 简单者寿
    世界著名的长寿区如巴基斯坦罕萨村、俄罗斯高加索柏格维奇村、厄瓜多尔维加班巴村,都属该国偏远地区的农村,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满足于过着知足常乐的简单的农耕生活,而这就是他们普遍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
    我国的长寿地区有:广西巴马、江苏如皋、湖北钟祥、四川乐山、辽宁兴隆、新疆和田。它们全都是该省区的经济落后地区或一般地区。人们长寿的最重要的奥秘也就在于活得简单,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也就不会“活得真累”。
    从职业上看,全世界公认的长寿者最多的职业是牧羊人:牧羊人天天呼吸新鲜空气,天天放声高歌,除了放好羊、过好日子什么都不想。我国最长寿的职业过去一致公认的是和尚、道士这类“出家人”,而最短命的却是皇帝。“出家人”崇奉的是四大皆空,过着最简单的生活,故大多长寿。而皇帝物质条件极佳,但他们大多一辈子纵情酒色、工于心计、颇为世故,故大多成为短命鬼。
    再看看我国精英人士中的长寿者:马寅初因主张控制人口,当年被“全国共讨之”,有人跑来告诉他:你北大校长的职务被撤消了!他只是“哦”了一声。20多年后,又有人跑来告诉他:你的问题“平反”了,北大校长的职务也恢复了(因已退休故被任命为北大名誉校长)!他也只是“哦”了一声。他淡泊名利,活得简单。再看冰心,上世纪50年代她丈夫被打成右派,“文革”中她亦未能幸免,70多岁的老人了还被批斗和打扫厕所“劳动改造”,但她却认为:“社会虽然复杂,只要我们内心简单点就行了”,她有些稿费积蓄却认为是累赘,生前把它全捐给了社会才心安理得。像马寅初、冰心这样的精英人物,却具有如此单纯的内心世界,过着如此简单的生活,所以尽管他们命运坎坷、有过大起大落,但他们却都是长命百岁的“世纪老人”。
    世上健康长寿之人,大多活得简单,简单者寿。做简单的人,过简单的生活,不是愚蠢,实乃一种福气,因为它增加了健康长寿的几率。
++++++++++++++++++++++++++++++++++++++++++
喝茶吃茶延年益寿
    贵州普定县化处镇张家村的李友珍老人今年整整103岁了,90多年前,老人逃荒来到张家村,从此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染”上了喝茶吃茶的习惯。到了后来,老人甚至开始用茶当菜泡饭吃。没有茶,她就吃不下饭。她离不开茶,只要有了茶喝,她从不会口干舌燥,而且口也不会苦,胸口也不会热乎乎的难受。
    与老人聊天时,记者发现,老人虽然满脸皱纹,但牙齿尚在,视力很好,记忆力也很好,思路清晰。令人称奇的是,老人的头发只是白了一小部分,大部分头发还是黑黑的。
    化处镇党政办主任张健讲,在化处镇,像李友珍这样的长寿老人还有很多。镇里35个村(居委会)中,目前100岁以上的有15人,90岁以上的有230人,80岁以上的有1112人。
    化处镇为何会有这么多寿星?张健认为,这与这些寿星饮茶吃茶有极大关系。
    张健说,在李友珍老人生活的化处镇,是朵贝茶的故乡,老百姓祖祖辈辈都有饮茶的习惯。平常的庄户人家,都喜欢把熬煮的茶水泡着饭吃。而且,当地百姓还喜欢用茶叶当菜吃火锅。
    有关专家指出,饮茶能抑制细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寿,茶叶的抗老化作用是维生素E的18倍以上。此外,茶叶本身属于粗纤维,因此茶叶中的许多有益物质易于人体吸收。
++++++++++++++++++++++++++++++++++++++++++++
心理学家谈长寿
    美国加州心理学教授弗霍华德和莱斯莉对1500名上世纪初出生的儿童,进行长达80年的跟踪调查,总结出长寿的几个因素:
    “好压力”有益健康。如果你热爱自己的事业,因力争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而产生的压力,是有益健康长寿的“好压力”。
    经常参加社交活动。经常与亲朋好友联络的人更长寿。
    不要把宠物当成最好的朋友。宠物毕竟无法代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相反,以宠物取代人际交往的人,寿命更短。
    爱操心不是坏事。当你为某件事担忧时,自然会考虑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并且制订相应的预案。这时候,操心就是有益无害的。
    单身也能长寿。“结婚使人长寿”只适用于那些婚姻生活美满的人。糟糕的婚姻则会折寿。保持稳定的单身生活也有利于延年益寿。
    防止过度乐观。
    如果讨厌健身,那就干脆不健身。研究发现,一些长寿者在20多岁时并不怎么锻炼,反而是通过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让自己活动起来。
    不要过早退休。持续工作的老人比那些早早退休的人活得更开心、更长寿。
++++++++++++++++++++++++++++++++++++++++++
长寿国的健康新理念
    追着太阳的人活得长
    在日本,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画家命长,作家命短。
    画家为了上色时看清楚,通常太阳一出来就开始工作,尤其过去缺乏照明工具,非得这么做不可。可是对作家来说,只要看得见字就可以做事,夜晚依赖昏暗的照明,刺激着眼睛继续写下去。一句话总结,就是画家的生活追着太阳,而作家却躲着太阳,追着太阳的人比躲着太阳的人活得长。
    体温低百病生
    50年前,日本人的体温平均值是36.89度,现在平均值高一些的不过36.2~36.3度,大部分都只有35度多。人类平均体温应该是36.5度,但能达到这一体温的人相当少了。
    体温下降会使血管收缩,血液流通不畅,血压上升,引起心肌梗塞、脑梗塞等血栓症。水遇冷会结冰,一切物质遇冷后都会硬化。而且,体温下降会阻碍血液中糖分及脂肪等能量源的燃烧,还会阻碍尿酸、丙酮酸等废物的燃烧和排泄,容易引发高血糖、高血脂和痛风等病症。
    人体40%以上热量是由肌肉产生的。以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运动,现代文明下的人们已经很少进行体力劳动了。
    运动或体力劳动后稍微出一点汗,就会让体温上升1度。而体温上升1度免疫力就会提高5~6倍。如果能做到“一日一出汗”就不容易得病。
++++++++++++++++++++++++++++++++++++++++++++++++++++
如何活到100岁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国家老龄化研究院合作找到三个人口统计学信息确切的长寿地区:意大利撒丁岛、日本冲绳、美国罗马琳达地区,分析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总结出4个健康长寿元素:
    体力劳动
    这三个地区居民都“不运动”。这似乎与我们倡导的“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大相径庭。但他们的生活离不开体力劳动,而这恰是让其受益终生的锻炼。比如,撒丁岛人居住在垂直的房屋里,每天都上下楼梯。他们有自己的花园。做打扫工作和做蛋糕都是自己动手。这些体力劳动燃烧的热量和在跑步机上消耗的一样。他们最享受步行,这被认为是防止认知降低的唯一方法。
    注: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做家务能够很好地协调手、眼、脑,可以预防老年痴呆。
    有计划的生活
    这些长寿地区的人们明确地知道如何去安排生活,因此每个人都不慌不忙。研究表明,匆忙或压力引发的炎症反应,与老年痴呆症和心血管病有关系。每天减缓行动15分钟,这种炎症就能变成一种反炎症状态。他们将生活安置的井然有序,精神状态又积极活跃,因此他们获得了7年的额外寿命。
    蔬菜与豆类不可少
    这些长寿地区居民的饮食大多以摄入绿色蔬菜为主,吃很多的豆类和坚果。以日本的冲绳为例,他们吃豆腐数量是美国人的8倍。他们有很多小策略来杜绝过度饱食。比如:吃饭用较小的盘子;不主张家庭型用餐,而是采用吧台式取餐方式,限制进食量。
    注:大豆蛋白营养与牛奶蛋白的营养功效是相当的,具有降血脂、防癌等功效。中国营养学会日推荐的豆类食用量为50克,如果做成豆制品相当于200克豆腐,或100克豆腐干。
    把亲友放在第一位
    长寿地区的人们很注重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团结与和睦。他们认为,自身健康同亲人以及周边朋友关系密切。
+++++++++++++++++++++++++++++++++++++++++++++++++++++++++++++++ 快乐是养生的惟一秘诀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快乐是养生的惟一秘诀。”他说自己有3个医生:第一是安静,第二是快乐,第三是节食。快乐与健康是天然相连的。快乐必然促进健康,因为它能给人以心理上的愉悦和舒适,是“心理上的享受”。
    快乐在于有所作为
    人在各年龄阶段的快乐是不一样的,老年人快乐是指健康,经济有安全感,被社会接受,不感到寂寞,觉得自己还有用,有信仰,感到满足。
    人们在玩笑和娱乐中也有快乐感,朋友的聚会或家人的团聚可以得到快乐以调剂生活。真正的快乐是在社会活动中取得成绩,增强了自信心,获得了自我满足时产生的。这时,他就会获得满足感、荣誉感,感到生活充实,就会有积极、振奋的精神。
    一般来说,青年人重理想,中年人重事业,老年人重社会的尊重,即社会和家人对他一生成就的承认。
    快乐靠自己
    老人要快乐,就要调整自己的认知与态度。北京通州有一位快乐长寿的老人,他家曾遭火灾,财产被烧光,他幽默地说:“财产能去,也能来。”这些乐观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想得开,对生活充满信心。
    老年人要使自己快乐,必须心胸开阔。要学会不封闭自己,正确评价自己,能自知、自信、知足,顺应自然,自己能力达不到的事不去强求。
+++++++++++++++++++++++++++++++++++++++++
音乐与养生
  很久以来,人们就发现,音乐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以琴曲抒情怀,寄幽思,从而使人们暂时忘却生活中的一些烦心事、琐事,习之既久,自然也就达到了一种养生的奇妙境界。西汉时期的著名长寿老人窦公就是一例。
  据桓谭《新论》里记载,“乐师窦公,寿百八十。”他所说的窦公长寿的故事。尽管在具体数字上尚待考证,但应该不是一个虚构的情节。
  汉文帝刘恒,听说窦公活了180岁,便派人把窦公找来,询问他长生不老的秘诀。而窦公不像当时那些靠骗人吃饭的方士那样,信口胡编一套所谓的“神仙梦传”等等的无稽之谈,而是如实作了回答:我13岁双目失明,父母可怜我学艺不如别人,便教我弹琴……我并不是因为吃了什么仙丹妙药而长寿的。三国时的养生学家嵇康,在对窦公的生活作了一番研究后,他认为窦公长寿,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弹琴。他在《答向子期难养生论》中说:“窦公无所服御而寿百八十,岂非鼓琴和其心哉,此亦养神之一征也。”
  此言确有一番道理。音乐能使人精神愉快,而窦公又是一个盲人,比别人更少杂事纷扰,所谓“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可以说,于不自觉之中,窦公便领悟并始终如一地贯彻了养生学的真谛,所以他能够长寿。 
  诚然,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被各种“心事”所扰,这很正常,关键在于我们每个人去如何看待这些事,从窦公长寿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到,倘徉于音乐的海洋之中,看淡应该可以看淡的一切,那么,以音乐促养生不失为一个值得推广的方法。
+++++++++++++++++++++++++++++++++++++++++  健康饮食“金标准”
    吃饭时挺直腰背 在矮桌前吃饭、坐在沙发上吃饭,都会使食道和胃部受压,影响消化道的血液循环,引发胃病、影响心肺功能。正确的进餐姿势是挺直腰背,让胃部不受任何压迫。
    特别饿时喝点粥 人在极度饥饿时,胃肠消化功能已经受损,大吃大喝容易造成食滞。特别饿时应少量进一些半流食,如粥、面等,然后再慢慢恢复正常饮食,别进食牛奶、豆浆、酸奶和白薯,否则可能引起消化问题。
    两餐间隔4至6小时 两餐间隔太长会引起高度饥饿感,影响劳动和工作效率,间隔时间太短,消化器官得不到适当的休息,影响食欲和消化。
    先吃爱吃的食物 先吃喜爱的食物会获得满足感,愉快的心情能使人产生饱胀感,避免吃太多。
    饭后别马上用脑 饭后,体内的血液会集中流向消化器官,大脑相对缺血。此时用脑会引起精神紧张、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因此,一定要在饭后休息半小时以上再进入工作状态。
    吃饭时不谈扫兴的事 吃饭时说话会使咀嚼食物的次数减少、唾液分泌减少,从而影响消化功能。就餐时谈复杂或令人扫兴的问题,会影响人的食欲和消化。
    早饭吃热的 清晨,人体内的神经及血管都还处于收缩状态,此时吃冰冷的食品,可能使消化系统发生痉挛。中医认为,早餐应该吃热食,保护胃气。
    晚上别吃冷饮 晚上7点后,人体体液代谢下降,此时吃凉的食物不易消除疲劳,还会影响睡眠。
    饭后甜点要少吃 正餐已获得了足够的糖分,如果再吃甜点,人体会吸收多余的葡萄糖、淀粉。
    多吃深色蔬菜 深色蔬菜是指深绿色、红色、紫红色的蔬菜。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天吃一斤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应占到一半以上。
    动、植物油混着吃 光吃植物油会促使体内过氧化物增加,加快人衰老,影响人体对维生素的吸收,增加乳腺癌、结肠癌发病率。动物油含有对心血管有益的多烯酸等。用1份动物油、2份植物油制成混合油,可取长补短。
    吃饭环境要安静 吃饭时不要选择环境嘈杂的餐馆,有轻柔音乐作背景可以让人吃得更香。
    别一个人吃饭 单独进餐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和同事、家人一起吃饭,心情舒畅,胃液分泌相对旺盛,可使食物尽快地消化和吸收。
    烹调食物时加点醋 胃肠道的酸度不足会影响钙的吸收。因此,烹调食物时适当放些醋,可使食物中的钙转化成容易被吸收的醋酸钙。
    每天吃些纤维食品 人体摄取多余的脂肪和蛋白质,与大肠杆菌作用,会变成有害的腐败物,纤维质可把它们包围并排泄掉。因此,每天可吃些粗纤维食物,如燕麦、糙米、薏米、红薯、玉米等。
    多嚼硬的食物 较硬的食物要费劲去嚼,当咀嚼的次数增多或频率加快时,大脑的血流量明显增多,活化了大脑皮层,起到防止大脑老化和预防老年痴呆症的作用。
    少吃盐 新版美国饮食指南建议,每人每日所摄入的食盐量应减少至2300毫克(约一茶匙)以内。年龄超过51岁以及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每日所摄入食盐量应减少至1500毫克以内。
    调味品别滥用 研究显示,桂皮、小茴香等天然调味品中都或多或少含有黄樟素,它可引起肝癌。多吃会口干、咽喉痛、精神不振,还容易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和胃胀气。
+++++++++++++++++++++++++++++++++++++++++++++++++  古人食粥诗
  古人认为,多食粥是老年保健的重要方法,所以陆游有《食粥》诗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信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像陆游这样爱食粥,还以粥入诗,这在古时并不鲜见。
  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中录及几首粥诗,也颇有意蕴。他提及陈海昌相国喜欢吟诵明代张方贤《煮粥诗》,诗云:“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作三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做羹汤。莫嫌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阮葵生自己则有一首和魏松涛所作的《吃粥诗》,诗中云:“香于酯乳腻于茶,一味和融润齿牙。惜米不妨添绿豆,佐餐少许抹盐瓜。匙抄饱任先生馔,飘饮清宜处士家。惟恐妻儿嫌味薄,十分嗟赏自矜夸。淘沙频汲井华清,不假酸咸杂鼎烹。暖食定应胜麦饭,加餐并可减藜羹。居然入口融无哽,不碍沾唇呷有声。客到但宜多著水,木瓢和罢瓦盆盛。”
  说到吃粥,古今人都爱豆粥,赤豆绿豆,均可入粥,确有明显的保健作用。但豆粥要煮好,还要得法,于是诗人将煮粥之法写成诗,读来明明白白,有声有色。如宋代僧人惠洪,就曾写成《豆粥》诗,写的便是具体的烹法:“出碓新杭明玉粒,落丛小豆枫叶赤。井花洗杭勿去箕,沙瓶煮豆须弥日。五更锅面沤起来,秋沼隆隆疏雨集。急除烈焰看徐搅,豆才亦趋回涡入。须臾大久传净瓮,浪寒不兴色如栗。食余偏称地炉眠,白灰红火光蒙密。金谷宾朋怪咄嗟,蒌亭君臣相记忆。我今万事不知他,但觉铜瓶蚯蚓泣。”
  诗中说到了豆粥的原料、烹煮时间、火候,以及食者的感受,而且还没忘了引述两个食粥的历史典故。
  豆粥在古时还是节令餐桌上的重要角色。如宋时《乾淳岁时记》说:“二十四日谓之交年,祀灶用花饧米饵,及作糖豆粥,谓之口数。”这里提到的口数粥,也见于《武林旧事》:“二十四日作糖豆粥,谓之口数。”宋人范成大还作有《口数粥词》,他是这样歌颂这豆粥的:“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相互煮。大杓撩铛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馊姜屑桂浇蔗糖,滑甘无比胜黄粱。全家团栾罢晚饭,在远行人亦留分。襁中孩子强教尝,余波薄获与臧强。新元叶气调玉烛,天行已过来万福。物无疠年谷长熟,长向腊残分豆粥。”
  人人都要吃上一口,甚至猫犬也不例外,所以有这“口数粥”的名目。口数粥也是赤小豆粥,同冬至粥一样,也是为了防治瘟病,并非仅为食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