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恐龙图画大全:说说中医的活血化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57:09
中医有个说法:"久病多瘀",这儿的"瘀",就是瘀血,是一种病理产物。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应在心脏的推动下,循着脉管---动、静脉往复流通而不停滞,但在发生某些病变的时候,血液的流动就会出现异常,或是形成凝块,或是溢出脉外,由此产生种种病态,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说明的瘀血证及其主要的治疗法则---活血化瘀。

    瘀血在古时有许多称谓,如蓄血、败血、恶血等等,其实都是一个意思。瘀者,血液停积,不能活动之意也。它的产生原因非止一端,通常见到的多为各种跌打损伤,无论是外伤肌肤,还是内伤脏腑,都能造成血流失畅,重者使得血液外溢,离开经脉,停留于身体某处,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体外,因而致瘀。某些出血性疾患,如未能及时将"离经之血"排出体外,或者在治疗过程中过分着眼于止血,专事收敛固涩,也易促使"离经之血"凝聚成瘀。此外,许多内科病症也会酿致瘀血。例如,正气虚弱,难以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血流因之瘀滞;情志不舒,气行失畅,影响血液流通而成瘀;感受外寒,或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生血因寒而凝,犹如水遇寒而成冰一般。相反,在某些热性病,热邪侵入,与血互结,也可使血液粘滞,运行不畅。热邪还可灼伤血脉,迫血外溢而成瘀。

    瘀血证的临床表现可谓五花八门,但其主要的病理机制不外以下几个方面:瘀血形成之后,不但不能像正常血液那样濡养人身各处组织脏器,相反却阻滞全身或局部的血液循环,产生诸多症状。中医理论认为:"瘀血不去,新血不止",因此,在瘀血证的基础上,还可能发生人体组织脏器由于缺乏血液濡养而表现出的类似营养不良的症状。总起来说,瘀血证大致有以下这些常见的特点:

    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常固定不移,病程往往较长,且有昼轻夜重的特征。

    肿块:瘀血多为有形之物,故常形成肿块,且不易移动。肿物若在体表则常可见其皮色青紫,若在体内则可扪及质地较硬或有压痛的包块。

    出血:瘀血凝于脉道之中,势必阻碍正常血液的运行,迫使血液外溢而见出血。因瘀血而致的出血其色多为紫暗或夹有瘀块。

    紫绀:面部、口唇、爪甲青紫,皆为血行瘀滞的指征。

    中医注重望舌及切脉,瘀血证在舌象、脉象方面也有其特殊的表现:舌质青紫,或有大小不等的瘀点、瘀斑;脉道因受瘀血阻滞,脉气不畅,故在切脉时可发现脉形细涩,或脉律不规整而有止歇。

    瘀血之证治当活血化瘀,而具体治法又有许多讲究。例如,因寒凝所致的瘀血证当于活血药中参入温经通络之品,像桂枝、细辛以至附子、乌头之类,使"血得温则行";因气虚推动乏力的,则宜在活血药中加入人参、黄芪等补气药方能奏效;由气滞酿成的血瘀,理所当然需注意疏理气机,"气行则血行"。若是血瘀日久,已成坚结之块的话,一般的花果活血药往往已无能为力,此刻即需采用水蛭、虻虫之类药品,方能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