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十大灵异事件:外用药治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8:40:31
煅珍珠   人参    琥珀    血竭花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麝香    牛黄     田三七    西当归    梅片 研究研究吧  外敷的 血竭  当归  胡椒子  山甲  红花 鸡血藤 土别  制川乌  楼主写这样详细,图文并茂,目的是让大家讨论研究。
山东德州有卖红蓝药水的,拇指大小,红蓝各一瓶,先后涂抹,抹上疼痛难忍,皮肤会被烧坏,但结痂后,腰腿痛就好了。
     神奇的民间中医刚贴前几帖时疼痛有可能加重],马钱子作用首先声明,原方在某地卖三千多元,方不是我创的,但这里我公布的方子里边加入了我的经验:
用法:将下药按比例配好份量,研细粉,以温水调匀成泥状,先在患处用猪油涂抹薄一层滋润皮肤,再将药泥敷于患处,外面用保鲜膜包好,过2分钟即开始发热,并逐渐上升会感觉越来越烫,敷30~60分钟即取除,切不可久敷,易过敏,每3~7天外敷一次(视患者皮肤而行事,个别人皮肤过敏明显者隔10天用一次)
主治:风湿、骨质增生等
配方:
雪上一枝蒿2  三分三1  生马钱子2  生草乌2  生南星1  白花菜子12  冰片1  

此方法我用过多次,效果不错哦,对有的开店的兄弟们应该有些帮助。

我和我的同学都用过本方,大家反映本方的主要付作用就是皮肤过敏,起泡,而且相当严重.原方中还有荆芥3克,蛇床子3克,还可加白鲜皮3克.我的经验是在药中再加西药地米或扑尔敏片少量研细拌匀,也可在患处抹点皮炎平.可防止过敏.另外,我的用法也与冰台有点不同,一般是把药泥(可用开水或酒或醋调)平铺在保鲜膜上,再摊上一层纱布,把纱布一面敷在患处. 医方集解


        清. 新安 汪訒庵   编著



补养之剂



补者,补其所不足也;养者,栽培之,将护之,使得生遂条达,而不受戕贼之患也。人之气禀,罕得其平,有偏于阳而阴不足者,有偏于阴而阳不足者,故必假药以滋助之。而又须优游安舒,假之岁月,使气血归于和平,乃能形神俱茂,而疾病不生也。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故先补养,然补养非旦夕可效,故以丸剂居前,汤剂居后。

六味地黄丸  

补真阴,除百病,钱氏仲阳,因“仲景八味丸”减去桂、附,以治小儿。以小儿纯阳,故减桂、附,今用通治大小证。

治肝肾不足,真阴亏损,精血枯竭,憔悴羸弱,腰痛足酸,自汗盗汗,水泛为痰。

仲景曰:气虚有痰,宜“肾气丸”补而逐之。丹溪曰:久病阴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宜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发热咳嗽。肾虚,则移热于肺而咳嗽,按之至骨,其热烙手,骨困不任为肾热。头晕目眩。

《直指方》云:淫欲过度,肾气不能归元,此气虚头晕也。吐衄、崩漏,脾不摄血,致血妄行,此血头晕。

耳鸣耳聋,遗精便血,消渴淋沥,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虚火牙痛,足跟作痛,下部疮疡等证。

诸证皆由肾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详注,分见各门。

地黄(砂仁酒拌,九蒸九晒,八两),山茱肉(酒润)、山药(四两),茯苓(拌乳)、丹皮、泽泻(三两),蜜丸,空心盐汤下,冬酒下。

钱氏加减法:血虚阴衰,熟地为君;精滑头昏,山茱为君;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为君;小便淋沥,泽泻为君;心虚火盛及有瘀血,丹皮为君;脾胃虚弱,皮肤干涩,山药为君。言为君者,其分用八两,地黄只用臣分两。

此足少阴厥阴药也,熟地滋阴补肾,生血生精,山茱温肝逐风,涩精秘气,牡丹泻君相之伏火,凉血退蒸。

李时珍曰: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世人专以黄蘖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也。丹者南方火色,牡而非牝,属阳故能入肾,泻阴火,退无汗之骨蒸。

山药清虚热,于肺脾,补脾固肾。能涩精。茯苓渗脾中湿热,而通肾交心,泽泻泻膀胱水邪,而聪耳明目。解见后注。六经备治,而功专肾肝。寒燥不偏,而补兼气血。苟能常服,其功未易殚述也。

或谓“肾气丸”为补水之剂,以熟地大补精血故也。不知精血足,则真阳自生,况山药茱萸,皆能涩精固气。气者火也,水中之火,乃为真阳,此剂水火兼补,不寒不燥,至平淡,至神奇也。或曰“肾气丸”实补肝药也,肾为肝母,子虚则补母之义。古云,肝肾之病,同一治也。昂按:“肾气丸”熟地温,而丹皮凉,山药涩,而茯苓渗,山茱收,而泽泻泻。补肾而兼补脾,有补而必有泻,相和相济,以成平补之功,乃平淡之神奇,所以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即有加减,不过一、二味,极三、四味而止。今人多拣本草补药,任意加入,有补无泻,且客倍于主,责成不专,而六味之功反退处于虚位,失制方之本旨矣,此后世庸师之误也。

李士材曰:用此方者,有四失:地黄,非怀庆则力薄,蒸晒非九次则不熟,或疑地黄之滞而减之,则君主弱,或恶泽泻之泻而减之,则使力薄,故归咎于药之无功,毋乃愚乎。按泽泻《本经》云:聪耳明目,为其能渗下焦之湿热也。湿热既除,则清气上行,故能养五脏,起阴气补虚损,止头旋,有聪耳明目之功,是以古方用之,今人多以昏目疑之。盖服之太多,则肾水过利而目昏,若古方配合,多寡适宜,未易增减也。

本方煎服,名“六味地黄汤”,治同。

赵养葵作《医贯》,专用此汤大剂治病,且云即以伤寒口渴言之,邪热入于胃府,消耗津液,故渴,恐胃汁干,急下之以存津液。其次者,但云欲饮水者,不可不与,不可多与,别无治法。纵有治者,徒知以芩、连、栀、蘖、麦冬、五味、花粉,甚则石膏、知母,此皆有形之水,以沃无形之火,安能滋肾肝之真阴乎?若以六味地黄大剂服之,其渴立愈,何至传至少阴而成燥实坚之证乎!昂按:以地黄汤治伤寒,亦赵氏之创见也。

本方加附子、肉桂各一两,名桂附八味丸。崔氏治相火不足,虚羸少气。王冰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也,尺脉弱者宜之。

李士材曰:肾有两枚,皆属于水,初无水火之别。仙经曰:两肾一般无二样,中间一点是阳精,两肾中间,穴名命门,相火所居也;一阳生于二阴之间,所以成乎坎而位于北也。李时珍曰:命门为藏精系胞之物,其体非脂非肉,自膜裹之,在脊骨第七节两肾中央,系着于脊,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脑,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内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也。以相火能代心君行事,故曰小心。昂按:男女媾精,皆非禀此命火以结胎,人之穷通寿夭,皆根于此。乃先天无形之火,所以主云为而应万事,蒸糟粕而化精微者也,无此真阳之火,则神机灭息,生气消亡矣。

惟附子肉桂,能入肾命之间而补之。故加入六味丸中,为补火之剂。有肾虚火不归经,大热烦渴,目赤唇裂,舌上生刺,喉如烟火,足心如烙,脉洪大无伦,按之微弱者,宜十全大补汤,吞八味丸,或间燥热如此,复投桂附,不以火济火乎?曰:心包相火附于命门,男以藏精,女以系胞,因嗜欲竭之,火无所附,故厥而上炎,且火从肾出,是水中之火也。火可以水折,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桂附与火同气而味辛,能开腠理,致津液,通气道,据其窟宅而招之,同气相求,火必下降矣。然则桂附者,固治相火之正药欤。八味丸用泽泻,寇宗谓其接引桂附,归就肾经,李时珍曰,非接引也,茯苓泽泻,皆取其泻膀胱之邪气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阖一辟,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尊一于补,必致偏胜之害矣,汉武帝病消渴,曾服此丸,喻嘉言曰:下消之证,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故用此以折其水,使不顺趋,夫肾水下趋则消,肾水不上腾则渴,舍此安从治哉?《金匮》又用此方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又治妇人转胞,小便不通,更其名为“肾气丸”,盖取收摄肾气归元之义。

本方加黄蘖、知母各二两,名“知蘖八味丸”。治阴虚火动,骨痿髓枯,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尺脉旺者,宜之。

此以补天一,所生之水也。朱丹溪曰:君火者,心火也。人火也,可以水灭,可以直折,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也,天火也,龙雷之火也。阴火也,不可以水湿折之,当从其类而伏之,惟黄蘖之属可以降之。按“知蘖八味丸”与“桂附八味丸”,寒热相反,而服之者皆能有功。

缘人之气禀不同,故补阴补阳,各有攸当,药者原为补偏救弊而设也。《医贯》曰:左尺脉虚细数者,是肾之真阴不足,宜六味丸以补阴,右尺脉沉细数者,是命之相火不足,宜八味丸以补阳。至于两尺微弱,是阴阳俱虚,宜十补丸,此皆滋先天化源,自世之补阴者,率用知蘖反戕脾胃,多致不起,不能无憾,故特表而出之。

又曰:王节斋云,凡酒色过度,损伤肺肾真阴者,不可过服三,服多者死,盖恐阳旺而阴消也,自此说行而世之治阴虚 嗽者,视三 如砒鸩,以知蘖为灵丹,使患此证者,百无一生,良可悲也。盖病起房劳,真阴亏损,阴虚火上故 ,当先以“六味丸”之类补其真阴,使水升火降,随以三救肺之品,补肾之母,使金水相生,则病易愈矣。世之用寒凉者,固不足齿。间有知用参者,不知先壮水以制火,而遽投参以补阳,反使阳火旺而金益受伤,此不知后先之著者也。

本方加桂一两,名“七味地黄丸”,引无根之火,降而归元,本方加五味三两,名都气丸,治劳嗽。

益肺之源以生肾水,再加桂亦治消渴。

本方加五味二两,麦冬三两,名八仙长寿丸,再加紫河车一具,并治虚损劳热。

河车名混沌皮,本人之血气所生,故能大补气血。

本方加杜仲(姜炒)牛膝(酒洗)各二两,治肾虚腰膝酸痛。本方去泽泻,加益智仁三两,(盐酒炒)治小便频数。

(益智辛热,涩精固气。)



本方用熟地二两,山药、山茱、丹皮归尾、五味、柴胡、各五钱,茯神、泽泻、各二钱半,蜜丸,朱砂为衣,名益阴肾气丸。



即明目地黄丸(东垣),治肾虚目昏(加柴胡者,所以升阳于上也)。桂附八味丸,加车前牛膝,名肾气丸《金匮》治蛊胀,(别见湿门
七宝美髯丹(补肝肾邵应节)

治气血不足,羸弱,周痹 ,肾虚无子,消渴,淋沥,遗精崩带,痈疮,痔肿等证。

周 ,周身痿痹也。由气血不足,无子,由肾冷精衰,消渴淋沥,由水不制火;遗精,由心肾不交;崩带、疮痔,由营血不调。何首乌大者,赤白各一斤,去皮、切片,黑豆拌九蒸九晒。 白茯苓 乳拌 牛膝 (酒浸,同首乌第七次蒸至第九次)当归 酒洗  枸杞 (酒浸)菟丝子(酒浸蒸,各半斤)破故纸(黑芝麻拌炒,四两净)蜜丸,盐汤或酒下,并忌铁器。

此足少阴厥阴药也。何首乌涩精固气,补肝坚肾为君;茯苓交心肾而渗脾湿,牛膝强筋骨而益下焦;当归辛温以养血,枸杞甘寒而补水;菟丝子益三阴而强卫气,补骨脂助命火而暖丹田;此皆固本之药,使荣卫调适,水火相交,则气血太和,而诸疾自已也。

何首乌流传虽久,服者尚寡,明嘉靖间方士邵应节进此方,世宗服之,连生皇子,遂盛行于世,昂按地黄何首乌皆君药也,故六味丸以地黄为君,七宝丹以何首乌为君,各有配合,未可同类而共施也,即有加减,当各依本方随病而施损益,今人多以何首乌加入地黄丸中,合两方为一方,是一药二君,安所适从乎,失制方之本旨矣。
还少丹

(阴阳平补杨氏)

治脾肾虚寒,血气羸乏,不思饮食,发热盗汗,遗精白浊,肌体瘦弱,牙齿浮痛等证。

肾为先天之根本,脾为后天之根本,二本有伤,则见上项诸证,故未老而先衰,二本既固,则自谦健矣。

熟地黄(二两)、山药、牛膝(酒浸)、枸杞(酒浸两半)、山茱肉、茯苓(乳拌)、杜仲(姜汁炒断丝)、远志(去心)、五味子(炒)、楮实(酒蒸)、小茴香(炒)、巴戟天(酒浸)、肉苁蓉(酒浸一两)、石菖蒲(五钱)、加枣肉蜜丸,盐汤或酒下。

一方茯苓,换茯神,加川续断,名打老儿丸。

妇人年过百岁,打其老儿子,不肯服此丸。

此手足少阴,足太阴药也。两肾中间有命火,乃先天之真阳,人之日用云为,皆此火也,此火衰微,则无以熏蒸脾胃,饮食减少,而精气日衰矣。苁蓉、巴戟,能入肾经血分;茴香能入肾经气分,同补命门相火之不足。火旺,则土强而脾能健运矣。熟地、枸杞,补水之药,水足则有以济火,而不亢不害矣。杜仲、牛膝,补腰膝以助肾;茯苓、山药,渗湿热以助脾;山茱、五味,生肺液而固精;远志、菖蒲,通心气以交肾。

遗精白浊,由于心肾不交。

大枣补气益血,润肺强脾,楮实助阳补虚,充肌壮骨,此水火平调,脾肾交补之剂也。

丹溪,去楮实,更名“滋阴大补丸”。

此阴阳平补之剂,而曰滋阴者,肾为阴脏也。


黑地黄丸

(健脾补肾)

治脾肾不足,房室虚损,形瘦无力,面色青黄。(此脾肾两伤之证。)亦治血虚久痔。(气不摄血则妄行,湿热下流则成痔,洁古曰,此治血虚久痔之圣药。)

苍术(油浸)、熟地黄(一斤)、五味子(半斤)、干姜(春冬一两秋七钱夏五钱)、枣肉丸,米饮或酒下。此足太阴少阴药也,喻嘉言曰,此方以苍术为君,地黄为臣,五味为佐,干姜为使,治脾肾两脏之虚,而去脾湿,除肾燥。两擅其长,超超元箸,视后人之脾肾双补,药味庞杂者,相去不已远耶。
虎 潜 丸  (补阴)

治精血不足,筋骨痿弱,足不任地,及骨蒸劳热。

肝主筋,血不足,则筋痿,肾主骨,精不足,则骨痿,故步履为艰也。人之一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骨蒸劳热,本乎阴虚。

黄蘖(盐酒炒)、知母(盐酒炒)、熟地黄(三两)、虎胫骨(酥灸一两)、龟板(酥炙四两)、琐阳(酒润)、当归(酒洗两半)、牛膝(酒蒸)、白芍(酒炒)、陈皮(盐水润二两)、羯羊肉酒煮烂,捣丸,盐汤下,冬加干姜一两,丹溪加干姜,白术,茯苓,甘草,五味,菟丝,紫河车,名“补益丸”治痿。一方加龙骨,名“龙虎济阴丹”,治遗泄。

此足少阴药也。黄蘖、知母、熟地,所以壮肾水而滋阴;当归、芍药、牛膝,所以补肝虚而养血;牛膝又能引诸药下行,以壮筋骨,盖肝肾同一治也。龟得阴气最厚,故以补阴而为君;虎得阴气最强,故以健骨而为佐。用胫骨者,虎虽死犹立不仆,其气力皆在前胫,故用以入足,从其类也。琐阳益精壮阳,养筋润燥,然数者皆血药,故又加陈皮以利气,加干姜以通阳,羊肉甘热属火而大补,亦以味补精,以形补形之义,使气血交通,阴阳相济也。名虎潜者,虎阴类,潜藏也。一名“补阴丸”,盖补阴所以称阳也。

天真丸

(补气血)

治一切亡血过多,形槁肢羸,饮食不进,肠胃滑泄,津液枯竭,久服生血益气,暖胃驻颜。

精羊肉(七斤去筋膜脂皮,批开入下药末)、肉苁蓉、山药(湿者十两)、当归(十二两酒洗)、天冬(去心一斤)、为末,安羊肉内,缚定,用无灰酒四瓶,煮令酒干,入水二斗,煮烂,再入后药,黄耆(五两)、人参(三两)、白术(二两)为末,糯米饭作饼,培干和丸,温酒下,如难丸,用蒸饼杵丸。

此手足太阴药也。喻嘉言曰:此方可谓长于用补矣,人参羊肉同功。

十剂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人参补气,羊肉补形。而苁蓉、山药,为男子之佳珍,合之当归养荣,黄耆益卫,天冬保肺,白术健脾,而其制法尤精允为补方之首。


大造丸

(肺肾虚损吴球)

治虚损劳伤,咳嗽潮热。

虚损,一损肺,皮槁毛落;二损心,血液衰少;三损脾,饮食不为肌肤;四损肝,筋缓不自收持;五损肾,骨痿不起于床。五劳者,志劳,思劳,心劳,忧劳,痰劳也。七伤者,大饱伤脾,大怒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不节伤志也。肺为气所出入之道,内有所伤,五脏之邪上逆于肺,则咳嗽。潮热者,如潮水之有本;昼热夜静者,为阳盛;昼静夜热者,为阴虚。《难经》云: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损其脾者,调其饮食;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

紫河车(一具)、败龟板(二两,童便浸三日,酥炙黄)、黄蘖(盐酒炒)、杜仲(酥炙两半)、牛膝(酒浸)、天冬(去心)、麦冬(去心)、人参(一两)、地黄(二两,茯苓、砂仁六钱,同煮去之)、夏加五味子,酒米糊丸,盐汤下,冬酒下。女人去龟板,加当归,乳煮糊丸。此手太阴,足少阴药也。河车本血气所生,大补气血为君,败龟板阴气最全,黄蘖禀阴气最厚,滋阴补水为臣,杜仲润肾补腰,(腰者肾之府。)牛膝强筋壮骨,地黄养阴退热,制以茯苓砂仁,入少阴而益肾精,二冬降火清金,合之人参五味,能生脉而补肺气,大要以金水为生化之原,合补之,以成大造之功也。


补天丸

(肾损丹溪)

治气血衰弱,六脉细数虚劳之证。

紫河车(一具)、黄蘖(酒炒)、龟板(酥炙三两)、杜仲(姜汁炒)、牛膝(酒浸二两)、陈皮(一两)、冬加干姜五钱,夏加炒五味子一两,酒糊为丸。

此即前方,陈皮而除肺家药。

此足少阴药也。黄蘖、龟板,滋肾之药;杜仲、牛膝,腰膝之药;皆以补肾而强阴也。河车,名曰混沌皮,用气血以补气血,假后天以济先天,故曰补天。加陈皮者,于补血之中而兼调其气也。冬月寒水用事,故加干姜以助阳;夏月火旺烁金,故加五味以保肺。  

人参固本丸

(肺劳)

治肺劳虚热。

肺主气,气者人身之根本也,肺气既虚,火又克之,则成肺劳而发热,有 嗽咯血肺痿诸证也。

人参(二两)、天冬(炒)、麦冬(炒)、生地黄、熟地黄(四两)、蜜丸。

此手太阴,足少阴药也。肺主气,而气根于丹田。(肾部)故肺肾为子母之脏,必水能制火,而后火不刑金也。二冬清肺热,二地益肾水,人参大补元气。气者水之母也,人参之用,无所不宜,以气药引之,则补阳;以血药引之,亦补阴也。


参乳丸

(气血交补)

大补气血。

人参末、人乳粉、等分蜜丸。顿乳取粉法:取无病年少妇人乳,用银瓢或锡瓢,倾乳少许,浮滚水上顿,再浮冷水上立干,刮取粉用,如摊粉皮法。

按:人乳乃阴血所化,服之润燥降火,益血补虚,所谓以人补人也,然能湿脾,滑肠,腻膈,久服亦有不相宜者,惟制为粉,则有益无损,须用一人妇人之乳为佳,乳杂则其气杂,又须旋用,经久则油膻。

此手足太阴,足厥阴药也。人参大补元气,人乳本血液化成,用之以交补气血,实平淡之神奇也。

天王补心丹

(补心)

治思虑过度,心血不足,怔忡健忘,心口多汗,大便或秘或溏,口舌生疮等证。

心也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思虑过度,耗其心血,则神明伤而成心劳,故怔忡健忘也。汗者心之液,心烦热故多汗。心主血,血不足,故大便燥而秘,或时溏者,心火不能生脾土也。舌者心之苗,虚火上炎,故口舌生疮。怔忡者,心惕惕然,动不自安也。丹溪曰:怔忡大属血虚其痰。经曰: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又曰,盛怒伤志,志伤善忘。又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人不耐于事物之扰,扰其血气之阴者将竭,故失其清明之体而善忘也。夫药,固有安心养血之功,不若宁神静虑,返观内守为尤胜也。

生地(四两酒洗)、人参(炒)、丹参(炒)、茯苓(一用茯神)、桔梗、远志(炒五钱)、酸枣仁(炒)、柏子仁(炒研去油)、天冬(炒)、麦冬(炒)、当归(酒洗)、五味子(一两炒)、蜜丸,弹子大,朱砂为方,临卧灯心汤下一丸,或噙含化。

一方有石菖蒲四钱。(菖蒲辛香,开心除痰。)无五味子,一方有甘草。

此手少阴药也。生地元参,北方之药,补水所以制火,取既济之义也。丹参、当归,所以生心血,血生于气。人参、茯芩,所以益心气,人参合麦冬五味,又为生脉散。盖心主脉,肺为心之华盖而朝百脉。(百脉皆朝于肺)补肺生脉,(脉即血也)所以使天气下降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万物乃生)。天冬苦入心,而寒泻火,与麦冬同为滋水润燥之剂,远志、枣仁、柏仁,所以养心神,而枣仁、五味,酸以收之,又以敛心气之耗散也。桔梗清肺利膈,取其载药上浮而归于心,故以为使,朱砂色赤入心,寒泻热而重宁神,读书之人,所当常服。


孔圣枕中丹

(补心肾,千金)

治读书善忘。

读书易忘者,心血不足,而痰与火乱其神明也。

败龟板(酥炙)、龙骨(研末入鸡腹,煮一宿)、远志、九节菖蒲,各等分为末,每服酒调一钱,日三服。此手、足少阴药也。又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远志,苦泄热,而辛散郁,能通肾气上达于心,强志益智;菖蒲辛,散肝而香舒脾,能开心孔而利九窍,去湿除痰,又龟板补肾,龙骨镇肝,使痰火散而心肝宁,则聪明开而记忆强矣。


大补阴丸

(补阴,丹溪)

治水亏火炎,耳鸣耳聋,咳逆虚热。

耳为肾窍,耳呜耳聋,皆属肾虚,水不制火,木挟心势冲逆而上,则为 逆,则今之呃忒也。

肾脉洪大,不能受峻补者。

黄蘖(盐酒炒),知母(盐水炒四两),熟地黄(酒蒸),败龟板(酥炙六两),猪脊髓和,蜜丸盐汤下,此足少阴药也。四者,皆滋阴补肾之药,补水即所以降火,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也。加脊髓者,取其能通肾命,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也(人身肾命,系于脊骨)。



滋肾丸

(补水,又名通关丸东垣)

治肾虚蒸热,脚膝无力,阴痿阴汗,冲脉上冲而喘,及下焦邪热,口不渴而小便秘。

肾中有水有火,水不足则火独治,故虚热。肝肾虚,而湿热壅于下焦,故脚膝无力,阴痿阴汗。冲脉起于三阴之交,直冲而上至胸,水不制火,故气逆上而喘,便秘有不渴,解见后。

黄蘖(酒炒二两),知母(酒炒一两),桂(一钱),蜜丸。

此足少阴药也。水不胜火,法当壮水以制阳光。黄蘖苦寒微辛,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入肾经血分,知母辛苦寒滑,上清肺金而降火,下润肾燥而滋阴,入肾经气分,故二药每相须而行,为补水之良剂,肉桂辛热,假之反佐,为少阴引经,寒因热用也。

李东垣曰:经曰,气口大于人迎四倍,名曰关,关则不得小便。人迎大于气口四倍,名曰格。格则吐逆。关者甚热之气,格者甚寒之气,是关无出之由,格无入之理也。小便者,足太阳膀胱所主,生于肺金,肺中伏热水不能生,是绝小便之源也。渴而小便不通者,肺气不得降是也,故用清燥金之正化,气薄淡渗之药,泻火而清肺,滋水之化源也。若热在下焦而不渴,是绝其流而溺不泄也,须用气味俱厚,阴中之阴之药治之。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渐成中满,腹坚如石,腿裂出水,夜不得眠,不能饮食,请余诊治,归而至日不寐,因记《素问》云: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此病癃秘,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此因膏梁积热,损伤肾水,火又逆上而为呕哕,内关外格之证悉具,死在旦夕矣。遂处此方大苦寒之剂,黄蘖、知母各一两,桂一钱为引,须臾,前阴如刀刺火热,溺如瀑泉,肿胀遂消。此证,一在上焦气分而渴;一在,下焦血分而不渴;二者之殊至易辨耳。又云,凡病在下焦皆不渴,血中有湿,故不渴也。若膀胱阳虚,阴无以化,又当用“八味肾气丸”。按消渴证以渴为主,而分气血,故血分亦有渴者。淋证以淋为主,而分气血,故血分有不渴者。

本方去桂“名疗肾滋本丸”,治肾虚目昏。本方去桂,加黄连,名“黄蘖滋肾丸”,治上热下冷,水衰心烦,(上热下冷,阳极似阴也。)。单黄柏一味,名“大补丸”,治肾膀胱虚热,(气虚者用四君子汤下,血虚者四物汤下。)腰股痛而足心热,为末,姜汁酒调服,名“潜行散”治痛风,腰以下湿热流注。  我治疗43例脚跟骨刺引起的脚跟痛用芒针肩髃透极泉(患侧)再嘱咐病人用患足跟跺地,疼痛就由重到轻,由轻到无,一般30分钟左右搞定.有一例搞了3次.3例回访一年无复发(本医院的同事)治愈100%,但是我讲不出机理.(家里都是这样治疗的)很遗憾.
现在我把问题弄清楚了。实际上这个追风透骨散还是要配合追风透骨丸(又名五独丸)一起使用的。即内服追风透骨丸,每次6克,每日三次,黄酒为引。外用追风透骨散,每次取15-20克,其原用法是以鸡蛋清或蜂蜜或调匀外敷患处,每次敷40-60分钟。不过,还得根据病人敷药后因皮肤灼热的耐受程度而定,每6-10天使用一次。二者联合使用,对疼痛症如腰突症、颈突症及颈椎病、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以疼痛为主要表现者疗效明显。
    至于散剂,供方者对原方的药物及用量作了一些修订,有可能较原方效果更好。十一、首尾循经治疔毒

    疔毒是一种由感染而发生的外科疾病,多发生在露出衣服外边的部位,而且都生在穴位各经的起止部位。最易生在手指尖,赤足的人有的生在脚指上、面部。
初起只是一个小红点,逐渐发生疼痛,伴有恶心、心闹、头晕等症状,血常规检验则白细胞增高。
    验疔的方法,是用黄豆一个,放在嘴里咀嚼,如果品出有黄豆的腥味则不是疔毒,若嚼时并没有黄豆的腥味甚至是甜味,那就证明是疔毒,可以把嚼烂的黄豆吐出来敷在疔毒疮面。
    治疗的方法,以针刺为最快。因为不论疔毒生在面部和手足都是各经的起止穴位或接近起止穴的各经起止邻近穴。判定是哪一经,则针其另一端的穴位。如疔毒发生在起端穴则针其止端穴,发生在止端穴则针其起端穴。起止穴或名首尾穴,针入以后,疼痛立止,恶心、心闹、头晕等症状立即消失。20 分钟后再检验白细胞则恢复正常值。
    还有在疔毒所起处有淋巴管发炎,一般叫做起红线。红线也是与经络走行一致的,所以章太炎说“经络就是淋巴”。
    治疗淋巴管炎的方法也用针刺,用粗针或三棱针在淋巴管的前进的末端扎一针,挤出黑色的血液,其所谓红线自然消失。如果从发炎的淋巴管上每隔一寸扎一针,并挤出少许黑血,淋巴管炎消失恢复得更快。如果没有嚼黄豆试验。实际嚼黄豆的还是少数。在疔毒上边涂点消炎的药就自然逐渐痊愈。

    病例举要
    张 XX  女   19 岁  学生
    忽然在面部起一个红点,遂即发烧,心闹,头晕,恶心,似欲呕吐,而面部的红点灼热作痛。面赤舌黄,脉来沉数,右关尤为明显。视其面部有黄豆大红点恰在地仓穴上,病名“锁口疔”。虽非在胃经的起穴,但是距起穴很近的第四穴,急针胃经的止穴历兑,针后恶心、头晕等症状消失。20 分钟后再次检验血常规,白细胞由第一次检验时12000 变为 7000,疔毒已渐愈。翌日复诊,一切症状消失,只在生疔毒的地仓穴尚且有痕迹可见。一般在数日后完全恢复。


    十二、四缝穴的效验

    四缝穴在手指食、中、无名、小 4个指头的第一、二指节横纹中,通于大肠、心包、三焦、心、小肠 5 个经。手指为神经终末反应灵敏,治病的疗效很好。

    主治:
    小儿疳疾,气管炎,蛔虫,消化不良,身体羸瘦,发育不良均有特效。
    针刺方法:
    穴位皮肤消毒,用助手由指尖向指根推几下,然后在第一指节上边以指捏住,术者则由指根向前推捏,用 26 号针刺入穴上,当即有白粘液随针而出,挤净擦干。每隔 4 天一次,一般 4—5 次可愈。针后白色粘液渐少,即是好的现象,白粘液渐消失,而针出血液则痊愈。

    患儿面黄肌瘦,头发打缕,食欲不振,视其腹部微胀而扪之有青筋或硬块,是为疳疾。
    一般针一次即食欲旺盛,数次痊愈。
    用该法治小儿疳疾,效果极好。对成年人形态消瘦,食欲不振,体重达不到正常标准,依法针之,效果显著。对哮喘亦有良效。
    手指感觉灵敏,人多畏痛拒针。对成年人作解释劝服,儿童则由其父母强行使之针刺,有的哭闹拒针,须数人帮助施术。针孔由初针几次挤出白粘液而变为出血,即痊愈的象征。

    病例举要:
    1.疳疾
    李 XX  男  7 岁
    发育不良,面黄肌瘦,食欲不振,头发打缕,肚大筋青,是为疳疾。
    针其四缝穴4 次,逐渐饮食增进,精神旺盛,举动活泼。其父半开玩笑地说:“孩子好了,能吃饭,我们受其影响,也食欲旺盛,这可费粮食了。”他虽是玩笑,也是事实。独生子女为家庭的宝贝,由面黄肌瘦,食欲不振变成能吃能喝,精神活泼,父母一高兴,自然也食欲旺盛。

    2.气管炎
    孟 XX  男   57 岁  某工厂经理
    患气管炎多年,冬天严重,有时夏天也发作,久治不愈。针四缝穴挤出白粘液不少,但每次逐渐减少,咳喘亦随之减轻。计针 8 次痊愈,迄今数年一直未发作。


    十三、皮内针十法

    皮内针最初只用它调整经络,我们临床使用多年,积累经验计有以下十种使用方法:

    1.调整经络,初用测定香,以后用仪器测定,调整平衡。在 50 年代我曾经用经络现象来预测生死的实验。即住院病人,濒于死亡,已通知其家属作精神准备者,前后计有 6 人,男 3 女 3。其中有的十二经脉在仪表指针读数最小者并有数经为零,而气血尚存;有的十二经均很低,只有数经较好但气血为零;结果前者均转危为安,而后者皆死亡;说明人身以气血为主,经络为气血的循环路,此说颇可研究。

    2.一度冻疮,红肿痒甚。在疮面中心埋藏一支皮内针。数日痊愈。

    3.疼痛不止,针刺无效时,可在痛点埋皮内针可以止痛。另有一法,例如腰痛不效,让病人站立,身体随便向前后左右扭动,在感觉最痛之处埋皮内针,可以止痛。

    4.针刺疗效不巩固,在有效的穴位埋皮内针,有助于疗效时间之延长。

    5.失眠症用其他方法不效时,可在安眠穴埋皮内针。

    6.小儿尿床。取双侧三阴交穴。一针由下往上刺,一针由上往下刺,两针刺入方向颠倒,则疗效觉佳。

    7.妇人产后乳汁不足,在膻中穴埋皮内针一支,每天用手按压多次,可促进乳汁的分泌。

    8.眼针穴用皮内针埋藏,可延长其疗效。

    9.减肥   在双听宫穴内侧耳垂中间各埋皮内针一支,每天用手指按压多次,平常感觉饥饿时以手按压数分钟即不觉饥饿。在每次饭前手压 5 分钟。

    10.单纯膝关节疼痛,在膝上 2寸的范围内,用手指遍压,在最痛处埋皮内针一支,可以止痛。但按压无痛点时则不宜使用。

    病例举要
    陈XX   男  8 岁
    因打冰螺旋,冰忽塌落,骤然惊吓,夜不成眠,连续六七天不能合眼。服药无效,在安眠穴埋皮内针左右各一支,当夜即能安睡。

    十种皮内针疗法均有病例,不暇一一列举。发热的是白花菜籽  贴时间长容易起泡这个方子好象与山东王洪才的直肠滴入临床应用指南的骨质增生外敷灵很相似 。1 这种外敷药真的那么灵吗?大家知道这方面的配方吗?
答:有效的外敷中药方剂很多,但是这个方子以红花粉为主(因为这就是为什么本是红色粉末,实验兑入少量水后,几分钟就有乳黄色液体渗出的原因)。
红黄散的包装袋的材料也很常见、很便宜的无纺布,我临床用的外敷药粉是:干姜,白芷,樟脑,冰片,川乌,草乌,肉桂,乳香,没药。
用热开水调成糊状,待不烫皮肤时贴于患处,橡皮膏覆盖。贴一昼夜,晨起揭去。肩周炎,在天宗穴最痛点处点刺拔罐后,敷上,隔天一次,一般两次好。
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也有帖敷,效果不错。偶有过敏者,可加扑尔敏药粉。
药粉贴上后,自动发热,效果不错。曾有人腰椎间盘突出导致坐骨神经痛,我给予拔血罐后敷药,一次治愈后,他给我1000元买此方,被我谢绝。后问我为何会发热,我说你回家弄些干姜粉贴贴试试就知道了,后来那人回家试了后,又加入几味药物,开始给人敷药赚钱。生意比我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