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苏宁物流基地: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四:散文阅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5:08:49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

 

散文阅读(一)   散文的线索

【精彩回放】

1、全文的叙事线索是        。(2008年荆州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参考答案:一缕炊烟

2、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开门见山点题\贯穿全文的线索\总领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答出一点即可)

 

【设题举隅】

1、文章以        为线索,通过对      的回忆,表达了对        之情。(2009襄樊中考试题《布鞋》)

参考答案:①布鞋②母亲为我做布鞋往事③母亲的怀恋、感激。

2、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所叙的事情紧紧围绕          来展开。(2009四川资阳中考卷《父爱的高度》)参考答案:父爱

3、本文思路清晰,请结合各段内容,理清思路。(每空只填一字)

①开花→②(   )花→③赏花→④(     )花→⑤议花       (2010课易通《故烧高烛照红妆》)

参考答案:②盼   ④惜

4、从“不慎掉进陷阱”到“爬出井口”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            →警觉的应对危险→              (2009武汉中考卷《父爱陷阱》)

参考答案:消极的等待救援      积极的设法自救

 

【知识整理】

1、设题角度:

散文线索这个知识点的考察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直接设题,直接要求考生分析文章的线索。如上例1、2。有时设问的语言可能不一样,比如考察谋篇布局的技巧,但考察的内容实质仍是文章的线索。

另一设题方式是间接式考察,并不直接设题,而是考察相关的内容与手法,但是是以理清线索为前提。事实上,线索并不一定是文章的重点,往往是串联内容的一条线,所谓提纲挈领,分析线索的目的是更好的把握内容。如上例3理清文章思路,例4补充情节等。

2、设题题型:

概括型(如上述各例)  

标志型(寻找显示事情、情感变化的语言标志)

分析型(分析选材、组材或谋篇布局的特点)

【典例引路】

月季花                          作者:刘慧

花坛里的花草们经过昨夜一整晚的渗露,显得格外清绿。

清晨,我正在欣赏眼前美景之时,一瞬间,几朵开得耀眼的月季突兀地进入了我的视线。

月季,实为平凡的一种小生命,平时都没有注意到它。它的花瓣微微张开,像摇摇欲飞的蝴蝶,粉红色的花瓣还透着些许的白,惹人喜爱。花蕊是金黄色的,散发着一缕淡淡的清香,像天际的最后一抹晚霞,似乎在暗示,快欣赏,这美很快会消失。在阳光的映射下,一棵棵月季的枝叶,似被涂上了一层光亮的油脂,熠熠生光。它们姿态各异,包罗万象,让人陶醉无比。

不知什么时候,妈妈从屋里走出,来到我的身边,用手拍拍我的肩,示意我吃早点。“妈妈,你知道月季的特点吗?”我不戚然地问道。妈妈笑着说“月季是蔷薇植物,早在1000多年前就成了中国名花了。它适应性强,对生长要求环境不严,所以在新村院子里,街心花园里,路边的花坛里都可以看到绿油油的月季。不管融入哪块土地都能以普通的一员生活在百花园里,都可以大大方方地开着。平淡、自然、脱俗。”

静心注视于月季花,听了妈妈的话,想想自己昔日在同学面前的自傲自大,顿觉惭愧。如果能像月季一样乐于平淡,不炫耀,与世无争地处人处事,哪里还会有那么多无端的烦恼与忧虑呢?

在那一刻,我喜欢上了月季,它让我油然而生敬意。我想,在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我要时时用月季的精神来鞭策自己,如它一样始终淡定、自然地生活,坚忍不拔;如它一般,散发清香,用花开之美带给人们一份喜悦,一份静谧,一份安然。

1、 摘取相应短语,显示作者面对月季花的情感变化。

 

2、 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答题指津】

1、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散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①、以情为线;散文中最常见的线索是感情线索。感情,在生活中时时发生着变化,我们就可以用感情去串起过去生活的画面。如《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不喜欢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赞颂蜜蜂—想变成蜜蜂,感情的发展变化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

②、以事为线;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③、以物为线。生活中,很多看起来很普通的事物往往最能体现伟大的情感,以“物”为线索,会让中心更明确,情感更真挚。如冰心的《小橘灯》记叙了一个小姑娘在艰苦的条件下护理生病的妈妈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小橘灯”来展开,“小橘灯”就成为了本文的一条主线。

④、其它还有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为线;以思绪为线索,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主题;以人物行踪为线索,如游记散文多以游览路线为线索等。

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需要注意的是,线索应该为材料的展开而服务,为主旨的表达服务。线索的主要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例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2、找线索的方法:

一是把握文章整体脉络和倾向,这是把握线索的关键。它要求我们认真阅读,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及作者的情感,调动相关知识积累,细心识别。

二是从其特征入手,抓语言标志。有的散文线索出没于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明显的提示性的语言。如《谈生命》一文开头: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一江春水。中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生命像什么”反复出现,自然成了本文描写抒情的线索。线索在文中的体现,多半在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因此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三是抓住文章内在的脉络。有的散文没有任何提示性的语言,但在读完文章后纵观全文,你会隐约发现文章的结构“横看成岭侧成峰”,有一条流动的曲线贯穿了文章的全文,这条起伏变化的曲线可能是事物本身的变化,可能是作者对事物的感情变化过程。如《敬畏生命》就以作者内在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起先是不经意----情况令人吃惊----我感到差异和震撼----满心感到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3、在明确线索、理清思路、分析材料后,按答题要求规范灵活填写。

 

【新题演练】

杏  树                   

王也

清明节这天,我和儿子回老家扫墓。远远的,我告诉儿子:“看到那棵树了吗?旁边就是老家。”
     我说的是那棵杏树,那棵从我儿时记事时起就一直生长在那儿,枝繁叶茂的杏树,如今还依然挺拔的老杏树。
    因为是我老家的“标志”,每次回老家都会看到这棵树,内心总有一种触动,但都没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份触动的份量。而这一次,从远远地看见它开始,到走近树旁,看着它斑驳的树干,不断脱落的树皮,干枯的树枝,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这棵杏树每年都要结很多杏子。我们天天都盼着它快快成熟,由小到大,由青变黄。然而,我们是不能摘来吃的,而是要拿到集市上去卖钱,因为很多日常用品,还有我们的书学费都要靠它支撑好一阵呢。但是,我们依然盼着它长大,有时偷偷地摘一个尝尝,更多的时候是巴望着黄橙橙的果实被风从树上刮下来,掉到地上我们就可以拾起来吃了。我至今都记得,多少次梦里一夜风雨,地上黄烂烂一片,我们兴高采烈地捡呀,吃呀……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它那嫩嫩的绿叶仍在春风中摇曳,而在叶丛中依然能看见它结出青涩的果实。看着这些果子,我心中忽然升起了那种久违了的期盼,盼着它“快快成熟,由小到大,由青变黄”,重新拾起我早已忘却的儿时记忆。 
     眼前的老树,用它那仅存的半边树皮,用满是岁月沧桑的树干,支撑着枯枝满冠的绿叶,用尽最后一丝营养,把枝上的每一个果实抚育长大。虽然我们现在不再用那果实换钱了,而且也许孩子们也不屑吃这果实了,但它一如既往地长大,那么执着,那么坚持,那么永恒。
     离开时,站在山坡上,我又回头望了望那株杏树,却看见老父亲站在树旁,目送我们。 
     忽然间觉得,我那年迈的父亲,就似那株老杏树……


1、本文是以                为线索展开叙事抒情的。
2、本文思路清晰,概括起来说是由         写到        。
3、你认为本文的选材有何特点?
附【典例引路】参考答案:
1平时都没有注意—顿觉惭愧—油然而生敬  
2作者的情感变化

附【新题演练】参考答案:1、杏树 2、杏树   父亲   3、紧紧围绕杏树这一抒情线索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

散文阅读(二):散文的语言

   

 

【精彩回放】

1、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荆州市2010年初中毕业班中考考试)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如“路不想说这些,更不想去和猪圈争,弯就弯点吧。”表现了村路与世无争、豁达宽容的性格特征。(可以选其他例句,赏析有理即可)

 

2、文章第③段和第⑤段都用到了“仰望”这个词,请你根据语境谈谈它们的区别。

(荆州市2010年初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

参考答案:第③段的“仰望”表现的是对壮观的奥林匹亚建筑的赞叹;第⑤段的“仰望”表现的是对希腊文明的服膺与敬仰

 

【设题举隅】

例1、如2007年江苏阅读题《掌心化雪》:本文有不少精彩语言值得品味,请摘录两句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作简要的点评。

例1、“唧唧喳喳地议论着 ,有板有眼地忙碌着”一句中的“有板有眼”一词说明了什么?                          

                                                     (07福建中考题《搭桥》)

分析:此题考查词语对于刻画人物的表现力。“有板有眼”本指举手投足中规中矩,像模像样,此处说孩子们“有板有眼地忙碌着”,表现出孩子对于现场直播的搭积木比赛十分重视,十分认真。

例3、文章开头几段多处着墨来描写砖垛,试简析其表达作用。

具体形象地表现榆树生长环境的恶劣(1分),反衬榆树固执顽强的生命力(1分)。(大意相同即可)

例4、也许你没有见过“虎座鸟架鼓”,通过阅读和想象,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它的形态。(20字左右)                            (荆州市2009年初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

作者坚信每个人都会有对家乡的那份牵系(答对荆州历史文化的自豪赞美亦可)

例5、第一段中“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加点字“砸”换成“落”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2010年《课易通》《你在伞里吗》

因为“砸”形象地写出雨的大而猛。

 

【知识整理】

(为了方便学生结合实例理解,具体事例以《地下森林断想》为范本。)

(1)修辞角度

  要点提示: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借代、顶针、对偶、反复、双关、反语、设问等。

  例句1:“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1:写景简练对称,富有韵律之美,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例句2:“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赏析2: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俏皮可爱的用词风格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这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句3: “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尔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赏析3:本句用拟人手法,表现出阳光对地下森林的轻视、冷漠和不公正。

例句4:“秋日的艳阳……打扮得五彩缤纷”

赏析4:本句采用整齐的句式,简练的语言,以及排比、拟人手法,使语言显得精致而优美。表达了作者为地下森林终见天日而喜悦、高兴。

13、14、15、16段用拟人手法峡谷的深沉与坚忍,长风、清泉的理解与帮助,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仗义行侠。

(2)语言角度(叠词、修饰性的形容词、拟人化的动词……)

  例句1:“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赏析: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壮观情景,一句话一种景象,字虽不多,形象生动,让人如临其境,同时也交代了峡谷的来源。

例句2:“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

  赏析:叠词的使用,精心而细致,写出了 峡谷幽暗凄清的特点和地下森林生长环境的恶劣。读来琅琅上口,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3)句式角度(对仗工整的对偶句,流畅匀称的长句,简练精美的短句,回环复沓的句子……)

多用问句:例句1:可是你,却为什么长在这里? 你从哪里飞来? 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赏析1:表达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景的惊奇、感叹。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自然地引出下文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例句2: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么?峡谷莫非不明白?

赏析2:作者用三个反问句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  

还有许多对称句: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么?峡谷莫非不明白?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的特点,在回环往复中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典题引路】

书中读阳光

①天空纯洁如水。如水般地温柔紧紧地将你拥抱,只留一条缝隙,窥探心灵深处一抹鹅黄的美丽。阳光如少女的纤纤玉手,抚摸你每一寸肌肤,又悄悄从岁月背后穿过,摇响跌落在手指尖的歌谣。

  ②左手拿一本书,右手掬一捧阳光,消融了岁月的沧桑,抚平了时间的皱纹。翻开淡黄的菲页,一缕缕墨香如袅袅升起的日子,回旋在乡村的季节。一个个跳动的文字如起起伏伏的波浪,书写我的忧伤,如连绵不断的奔涌,编织着我的梦想,又如溪边的晨钟暮鼓,延续着牛背上的童谣。

  ③阳光下读书,读到了泰戈尔美丽的诗,诗意的美丽;读到了苏武牧羊持杖十九年黄沙漫漫,忠心永不变;读到了屈子泪撒汩罗江报国忠心东去不复返……阳光下读书,读到伤感、幽怨、孤独时,泪如珍珠渗透心田的裂缝。读到惆怅、哀愁、似水柔情时,我的骨头酥软成琴弦上瞬间即逝的回眸。读到奔放、激动、希望时,我的眉眼间涌起浪花,晶莹里饱含了生命的燥动。读到深处,只留一个剪影,浓缩成一个图腾。点燃一把篝火,燃烧岁月的沧桑,灼痛曾经的伤口,让火苗舔舐大地的锅底,烧沸人生的希望。

  ④阳光下读书,书中读阳光。

  ⑤阳光携着风从我的手掌间走过,摇动远处深秋梧桐。叶落,折叠进菲页里,珍藏一份永久的回忆。

  ⑥燕子用翅膀扇落夕阳,用暗黄的薄纱铺盖我的身体,我在晚霞温柔的抚慰里睡去,开始梦幻的征程。

1.读第①段,请你从修辞、内容、情感等方面赏析划线句子。

 

2.细读第②段中“一个个跳动的文字如起起伏伏的波浪,书写我的忧伤,如连绵不断的奔涌,编织着我的梦想,又如溪边的晨钟暮鼓,延续着牛背上的童谣。”品味句中“跳动”的妙处。

 

3.第三段中句式很美,请调动你的积累,续写下面的句子。

阳光下读书,读到了泰戈尔美丽的诗,诗意的美丽;读到了苏武牧羊持杖十九年黄沙漫漫,忠心永不变;阳光下读书,读到了                                                 。

4本文语言充满了意境美、音韵美,洋溢着馥郁的诗意之芬芳。请你试从文中选取一点加以佐证。

【答题指津】

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知道如下:

1字词含义:

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发展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3)续写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散文阅读的考点归类

【新题演练】

那盆水仙花

上学期我到横河村小支教。那天正在上课,突然,隔壁教室里传来了李老师愤怒的呵斥声:“你又来了,出去!出去!”很多学生也跟着喊。

嘈杂声影响了我的课堂,我连忙打开教室门,只见李老师正连拉带拽地把一个老头推出教室。老头六十来岁,满身邋遢,拖着个大麻袋,傻笑着一步一顿地离去。

课后,李老师告诉我,老头子是本地的孤寡老人,脾气古怪倔强,不管你上没上课,常常旁若无人地闯入教室乱找乱动,把垃圾桶翻得一片狼藉。

正说着,我班有个学生跑来,“杨老师,快,快去,陈业被那老头打了!”

当我赶到时,陈业已被老头推倒坐在地上哭喊着:“还我……我还没喝完啊,臭老头!”原来老头盯上了他手中的饮料瓶,没等他喝完就抢去了,在他眼里,能卖的垃圾简直就是“宝”。校长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踉踉跄跄地推出了校门。

几天后,我班正在朗读课文。“嘭”的一声巨响,教室门猛地被撞开,大家吓了一跳。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反抗我来推他。

“臭老头,出去!”“臭老头,快出去!”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整个课堂一片喧哗。当老头走近我时,我出人意料地让开了道,并向学生作了个安静的手势。

“继续朗读吧,不要打扰老爷爷捡东西了!”我平静地说。犹豫间,琅琅书声又逐渐响起。我们反常的举动让老头有些发愣。他从垃圾桶里翻出了几个饮料瓶后,竟加快了脚步往外走,饮料瓶掉出了一个也不知道。我捡起来送到他手中,他疑惑地看了看我……

又过了几天,我正在上课,教室的门又突然被推开,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我们发现老头和以前都不大一样了!

我问学生:“老爷爷为什么会变了呢?”

“我知道,因为前几天老头子没有被老师推出去。”

“杨老师没骂他,还帮他捡瓶子!”陈业若有所思地说,“老头……老,老爷爷好像知道杨老师对他好!”

我说道:“老爷爷一个人孤零零的,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捡破烂不容易呀,老师有个办法可以帮帮他:大家平时把丢弃的那些废品专门放进一个袋子收集起来,送给老爷爷,谁愿意负责这件事?”

“我愿意!”“我也愿意!”……好多学生都争着说。没想到陈业也抢着举手,我把这件事交给陈业负责。

从那以后,我班无论上什么课,老头子再也没有闯进教室了。

临近期末的一天,我一进教室就看见讲台上多了一盆水仙花,我惊讶地问:“这花是哪位同学放在这里的呀?”陈业兴奋地说:“老师,花是老爷爷从菜市场买来的,他让我带到教室摆在讲台上,说是谢谢同学们,谢谢您呢!”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那节课上得特别开心。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暑假里我又被临时通知回到原单位。教师节那天,遇到了李老师,我问起老头子的事。李老师说:“他死啦。”“啊,怎么死了呢?”我很是惊愕。

“暑假里,他跳入水中救上了一个小孩,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淹死啦。听村里人说老头也不怎么会游泳。”李老师补充道,“对了,他救的小孩就是你班的陈业……”

我听着,心里酸酸的,竟有些想流泪,朦胧间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盆水仙花……

1.下列句子任选一句,请赏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6分)

(1)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

                                                                            

(2)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

                                                                             

答案:1.(1)“攥”字准确地写出了老人随时准备反抗的心理,正是这个捏紧拳头的动作,说明了以往老人得到的都是伤害。“攥”既是给自己造势,又是自卫心理的体现。

(2)“缩”字形象地写出了老人见到曾经帮助过他的“我”时难为情的样子,这是老人懂得感恩心态的一种表现。(以上二选一,言之成理即可)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

散文阅读(三)散文的情感

 

【精彩回放】

1.结合《那树》这篇课文的学习体验,说说你对“村路”内涵的理解。

                                                                             

(2010年湖北荆州卷《村路怎能不弯呢》)

参考答案:村路具有知足与宽容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村路的赞美。\弯曲的村路体现了农村的自然的生态环境,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说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2.从“仰望”大树到“蹲下来看”小草,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轨迹?

虔诚、尊敬→嫉妒→                →                  

(2011年“课易通”《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参考答案:自卑、伤感——自信、自强

【设题举隅】

“散文的情感”是散文阅读能力考查中常见的设题角度,它的设题方式举例如下:

例1.用四个短语概括桂花树的情感变化历程。

(        )→ (        ) →(       )→(      )→为守望而献身。

(2010年湖北荆门卷《两棵树的守望》)

例2.认真阅读下列各句,体会作者在加点词语里所蕴含的情感。

①有很多小鹰在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被折断后,没有挣扎着飞翔起来,便坠落到山谷中摔成了一朵朵血淋淋的骇人之花。

                                                                          

②眼看就要落地了,它突然在挣扎中展开了双翅,盘旋出一条漂亮的弧线,向上飞起。

                                                                           

(2010年湖北随州卷《鹰志》)

例3.本文作者巧用问句传递出怎样的情感?试举一例分析。

                                                                            

(2010年山东莱芜卷《瓢城古韵》)

例4.文章的末尾一句写道:“于是,悄悄地把它织成一方冰纨,留在记忆里封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010年云南玉溪卷《江南雨》)

例5.仔细品读文章最后一段画线部分,结合全文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好是青春结伴,最快是人在春先,我希望再踏草原,我希望飞度阴山,看天青日白,万家胜欢,埋骨在黄河湾处,大青山前。

                                                                           

(2010年山东烟台卷《塞外的春天》)

例6.认真阅读选文最后一自然段,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10年山东临沂卷《大地的语言》)

例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抒发了作者哪些感情?

                                                                                 

(2010年黑龙江大庆卷《四月醉芳菲》)

例8.下面是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请根据这句话的具体语境,揣摩此时小卓玛的心理活动。

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

                                                                            

                                               (2010年湖北襄樊卷《雪中小卓玛》)

参考答案:1.受到鼓舞→努力向上(积极进取)→胆怯灰心→充满自信。2.①震撼②赞叹  3.例句:“这一条条古巷,哪一块石板上曾留下建安七子陈琳的足迹,哪一扇木门承接过施耐庵先生的叩击?”此处问句并非求证答案,作者在探寻和瞻仰建安七子陈琳、施耐庵先生的过程中,抒发了对他们的追念、敬仰之情和对瓢城眷恋热爱的悠悠情思。 4.此句用比喻的方法把思乡之情比作一方冰纨(或用“一方冰纨”比牢固不变的思乡之情),表示“我”要把思乡之情留在心底。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珍视和深沉思念之情。 5.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希望尽快回到家乡,叶落归根的思想感情。 6.通过叙写旅途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古老沧桑、历经灾难而一直默默奉献在土地的热爱、赞美和由衷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所带来的土地屡遭分割、日渐萎缩的担心和忧虑。 7.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抒发了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憧憬。 8.示例:花花绿绿,包装精致的食品让小卓玛心生惊喜,一瞬间,她想接受“我”的馈送,但转念之间想到还有人比她更需要这些食品,马上就拒绝了。

【知识整理】

1.设题角度:

“散文的情感”常见的设题角度:

◆着眼于“情感变化”,要求梳理作者的情感历程,如上“例1”;

◆着眼于“关键词句”,要求品味词句蕴涵的情感,如上“例2、例3、例4”;

◆着眼于“主题意旨”,要求概括主旨体会情感态度,如上“例5、例6、例7”;

◆着眼于“自我感悟”,要求进入情境与人物对话,与作者情感共鸣碰撞,如上“例8”。

2.设题题型:

①标志型(寻找思想感情变化的语言标志);

②赏析性(赏析品味关键词句);

③概括型(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主旨);

④创写型(与文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

【典例引路】

乌兰巴统大草原上的九匹马

阮殿文

已经二十年没有这么近距离地靠近一群马了。

这天午后,乌兰巴统大草原上空的太阳突然隐入低低的云层,我一个人从一座杂草丰茂的丘陵上跑下来,见同伴们都到别处玩去了,就独自在草原上游荡。就在这个时刻,我看到了被圈在围栏里的九匹马。九匹马颜色各异,站立姿态也各不相同,尤其是脸上,各有各的神情和幽思。它们被九根缰绳拴在栏杆上,短短的缰绳与周围辽阔的草原一点也不相称。

其中有一匹马给我印象最深。这是一匹烈性马,它在围栏里踢蹬来踢蹬去制造出的杂乱声,打破了围栏里的沉寂。我走近它后,它似乎收敛了一些,稍稍安静了下来,只是不停地打着响鼻,似乎想要对我表白或是吐露什么;其实,不用它说,我也知道它想表达什么。面对眼前这片面积如此辽阔、花草如此丰茂的草原,谁也不忍心让它成为荒无人烟、无生命在上面奔跑的死寂疆域。

我几次想伸出手去摸摸这匹烈性马的头。我发现,它和我一直在心里仰视的那个自己是如此的相像,在被一根缰绳拴着,而面前又是广阔的疆野时,总是不愿放弃一丝一毫的抗争,即便被捆缚住了,也要发出声声嘶鸣,既喊出了愤怒,又唱出了抗争者的欢乐。

忘了告诉大家,这是围栏里唯一的一匹白色大马,个头比另外八匹马都要高,加之八匹马此刻都或茸拉或低垂着头,个个露出一副随遇而安的沮丧样,这匹白色大马的神采和英姿便更显昂然。

这时,一个中年人突然出现在我身后,问我干什么。我说我在看马。他问我,要骑吗?我问他骑一次要多少钱,他说骑一个小时五十元。我说我不骑。出于好奇,我问他这九匹马平均下来一个月能为他挣多少钱,他说除去场租费和饲料费等开支,一个月下来能挣三四千元。我细算了一下,就算是四千元,一匹马一个月下来才为他挣四百多一点。

我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为四百元钱,这些本属于辽阔草原的马,就这样被短短的缰绳长年累月地拴在一个狭窄的围栏里。

我都不好意思称呼它们骏马了,这个“骏”字已经远远地脱离了它们。这时有人喊我的名字。我们要去另一个地方了。我又看了白马一眼,有点不舍地转身向同伴走去。

在我转身走出二十米后,我突然感觉到脊背凉丝丝的,马上意识到会有什么东西从后面袭来。果然,就在这股凉意正往我的身上四处传送之际,我听到一声响亮的嘶鸣。这声嘶鸣,在此刻死寂的草原上,显得十分刺耳。

不用猜我就知道,这是那匹白马的嘶鸣。其实,在离开它之前,我就有种预感,这匹白马不会就这样与我默默告别,它一定会采取一个什么方式,至少也要打个响鼻。

我心里突然出现一阵剧烈震动,紧跟着眼里热热的,并有大哭一场的强烈欲望。

我提醒自己不要回头看,以免增添我心里的堵。但是,往前走出一段后,觉得这样做会让它一直等着,甚至会让它对我这个不是来自草原的人更加失望,于是,还是以回头的方式向它表示了回敬。谁曾想,才见我回过头,它又仰起头发出了一声嘶鸣,而且是一次长鸣,像是在告诉我刚才那一声嘶鸣是它发出的,又像是再一次和我作别。

这时候,我突然渴望手上有一把利刃,可以割断那根短短的缰绳的利刃……

1.文中提到围栏“狭窄”、草原“死寂”,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2.在和中年人交谈后,“我”为什么“一下子说不出话来”?

                                                                            

3.认真品读文章最后一段话,结合全文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时候,我突然渴望手上有一把利刃,可以割断那根短短的缰绳的利刃……

                                                                              

【答题指津】

散文阅读能力考查中,考查“散文的情感”,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完成以下阅读任务:①把握感情基调;②品味关键词句;③理解主题意旨;④抒发自我感悟。

因此,考生先要能够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怎样的情感倾向,文章哪些关键语句体现了情感主旨,你能否与作者的态度、观点产生共鸣。

然后,考生还要学会准确地表达。

只要细心体会、准确表达,“散文的情感”之类的题目即可迎刃而解。

◆怎样体会

无论是写人叙事的散文,还是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的情感总有一个载体——某人或某物。因此,我们对散文情感的体会首先可以从形象入手。看看作者在文中对形象的描绘流露出作者的一种什么情感倾向,是褒是贬,是扬是抑。如《地下森林断想》一文,作者用精美的语言细致描绘了地下森林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意境,表现出地下森林的坚韧顽强,表达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赞美。阅读时,我们注意体会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形象、性格的刻画就可把握文章的感情。

其次,我们要抓住散文的文眼。散文思想感情的表达,有的是显性的句子,我们谓之文眼;有的是隐性的句子,实际上也是文眼,需要我们去概括。文眼就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个眼,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如上文《乌兰巴统大草原上的九匹马》,我们就可抓住“我发现,它和我一直在心里仰视的那个自己是如此的相像,在被一根缰绳拴着,而面前又是广阔的疆野时,总是不愿放弃一丝一毫的抗争,即便被捆缚住了,也要发出声声嘶鸣,既喊出了愤怒,又唱出了抗争者的欢乐”这句话,体会到作者对于骏马被缚的愤怒和对白马抗争精神的赞美。

有的文眼在篇首,有的在篇末,有的在篇中,这个文眼好像一根红线连贯全文,把握了这根红线,解决填写感情线索的方框题就不在话下。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议论抒情句中体会散文的情感。议论抒情句往往是一篇散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地方,所以阅读时要细细品味这些句子,读出它们在文章中的特殊意蕴,从中把握文章的情感。

另外,要把握散文的感情基调,对文章的开头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一篇散文往往从第一个字开始,就已经定下了一个基调,为全篇铺下了语言的底色。如《背影》一文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定下了全文的基调,文章就在这种对父亲深情的怀念和感激中铺开。

◆怎样表达

“散文的情感”之类问题的规范表达,需要我们高度概括。怎样表达更准确呢?下面,结合《乌兰巴统大草原上的九匹马》答案的出炉过程加以讲解。

第1题答案:①一匹本属于辽阔草原的马,却被长年累月地拴在一个狭窄的围栏里;一片如此辽阔且花草丰茂的草原,却成了一片无生命在上面奔跑的死寂疆域,由此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沉痛与悲愤;②写围栏的狭窄、草原的死寂,与后文写白马的嘶鸣形成强烈的对照,突出强调了白马不屈的抗争精神。

读完此文,我们可以明确,作者着意描绘的是那匹白马,“它和我一直在心里仰视的那个自己是如此的相像”。很显然,对这匹白马的抗争精神,作者是赞美的。而禁锢它的“狭窄”的围栏、浪费掉的“死寂”的草原就是来反衬其精神的。或者从另一方面说,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沉痛与悲愤。

注意:散文中材料的安排也是为文章情感主旨服务的。

第2题答案:为四百元钱,一匹本属于辽阔草原的马,就这样被一根短短的缰绳长年累月地拴在一个狭窄的围栏里,作者为此感到悲愤与委屈。

这一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进入作品情境,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下子说不出话来”是悲愤与委屈心境的表现,然后指明悲愤的原因即可。

注意:阅读是对作品的再创作,进行散文阅读时要将自己的感情与作者去共鸣碰撞。

第3题答案: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想要获得一把利刃的愿望,也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怒之情。

考查“散文的情感”,经常结合词句的品读来进行。我们在做此类题时,除了赏析词句的表达特色,还应指出该词语或句子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注意:做此类题,我们可以借鉴语言品析的答题模式,用“运用了           (语句特色),           (表达效果)地写出了                  (语句所写具体内容),表现了作者                         (思想感情)。”这样的句式作答。

【新题演练】

我爱水

张秀亚

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那如一块青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四年的伴侣。

什刹海正位于我母校的后门,度过一道筑在溪水上的石桥,再一转弯,便会听见那愉快的水声,伴着水滨清脆的树色在欢迎来访者了。遇着清晨无课,我总是拿了一本诗集,在水边徜徉。那时候,正是充满了诗意与幻梦的年纪,水边有时是“自在飞花轻似梦”的诗境,有时是“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凄凉境界,还有什么更适于少年的心灵流连徘徊?我常是将书放在身边,双足垂到水面,叫水上的白云,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

什刹海的可爱之处,在于它的“变”,在于它的“常”,晴阴风雨,春去夏来,水边的景色不同,而它那最高度的美与宜人处,却永远蕴藏在那一片朦胧水雾,以及潋滟清光里,引人系念。

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不知何处传来一声声鹧鸪的啼唤,像是那么遥远,又像是那么逼近,听来似是不分明,然而却又是那般动听,直扣人的心门。再过几天,水边的杨柳出了浅浅的绿痕,水堤上的泥土渐软了,而几场雨后,水已平了堤,时时刻刻似乎要涨溢出来,却又似被一道神秘的边界拘拦住了。一直在那里溶溶漾漾,如同一个殷勤的主人的手,将酒杯斟得太满了,使每一个来游者,都想一尝这葡萄色的琼浆,而低吟:“呵,你新鲜的湖水,陶醉了我的心灵。”

放假的日子,水边那块大石,便是我露天的座位了,水声轻柔,水光明媚,教给我无穷尽的智慧。将已逝去的,正在进行的,将要发生的一切,缓缓地告诉了我。我就这样坐着,听着,想着,直到夕阳将辉煌的火炬投入水中,将对岸人家的窗子也照亮了,我才将水色水光摄录心坎,带了回去。

最可爱的还有那水边新秋,北方的秋天本来是悄悄地来,比春天来得更幽俏。有一天,你一凝眸,不免惊讶水的颜色深了,堤边水位低了,水蓼花的颜色更深了一些,而荷叶已有一丝憔悴之态。那么,秋意便是满了什刹海了。渐渐地,水边桥头,有个老人在卖荷叶粥了,水面上,更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赤足在采鲜藕,什刹海在荷叶的摇曳中已另有一种感伤的情调,但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岛上乡居,流水绕墙,每天望着这蜿蜒而去的山溪,我更怀念起什刹海了……

1.“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这“怅惘”的含义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散文的情感》参考答案

《我爱水》参考答案:1.“怅惘”是指作者思念什刹海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遗憾。表达了作者感伤怀旧的情绪和浓郁的乡愁情结。2.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作用:①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②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

散文阅读(四):散文的手法

【精彩回放】

1.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说本文的“对比”?

             (2006年荆州市中考试题散文阅读《美丽乌龟》)

参考答案:先写乌龟经三个月的远洋而来,以为它死了,没想到它居然好端端的,写了它不畏恶劣环境的顽强的生命力,后来写它出人意料地被香蕉撑死了。这样,强烈地对比,突出了“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呀”这一主题。

2.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

                                 (2009年安徽省语文中考试题《那一片枫叶》)

 参考答案:象征着勇于克服困难,勇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

【设题举隅】

散文的手法是散文阅读能力考查中常见的设题角度,它的设题方式举例如下:

例1.本文构思精美,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

                                    (2011荆州“课易通”《向一棵树鞠躬》)

      参考答案:以物喻人,(或“象征”)

例2.本文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2011年“课易通”《江南瓦》)

     参考答案:对比。将江南瓦与琉璃瓦对批,反衬它“卑微”中的伟大,“粗糙”中的崇高。强调它是人们“容身之需,安居之宝,”更深入地揭示作者对江南瓦钟情的原因。

例3.作者是怎样把本文写的情趣盎然的?

                                             (2008年山西省语文中考试题)

     参考答案:通过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象。

例4.文章前三个段落极写桐花之美,从下文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2008年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不知有花》)

     参考答案:用我们“为之绝倒发痴”(或“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反衬山村

     农妇“视而不见”。

例5.请从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你无意洒落一滴水,植物会来年回报你一朵花”做简要赏析。

                                          (2009年云南省语文中考试题《与植物相处》)

     参考答案:该句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人与植物的关系,写出植物知恩必报的性格,给人联

     想,促人深思。

 例6.作者以“那年冬天好大雪”为题,并多次提到雪,有什么作用?

                             (2007年浙江义乌中考语文试卷《那年冬天好大雪》

     参考答案: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对比,突出人心的温暖。

【知识整理】

1.设题角度:

  “散文的手法”常见的设题的角度有:

  ◆1、着眼于某种手法的判断,要求知晓常用的“表现手法”,如例1、例4;

  ◆2、着眼于某种手法的赏折,要求读通所用手法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如例3、例5;

  ◆3、着眼于某种手法,表现作用,要求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例2、例6。

2.设题类型

   (1)解说类:如“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说本文的对比?”。

  (2)赏析类:如“请从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你无意洒落一滴水,植物会来年回报你

   一朵花’做简要赏析”。

  (3)简答类:如“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

  (4)辨识类:如“作者是怎样把本文写的情趣盎然的?”

【典例引路】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节选)

赵丽宏

假如下一辈子要变成一种植物的话,我想做一株腊梅。你呢?

你说着笑着就走了,却留给我一阵好想。假如,你真的变成一株腊梅,那会怎么样呢?我默默地凝视着书桌上那几株腊梅,它们仿佛也在默默地看我。如果那流动的清香是它们的语言的话,那它们也许是在回答我了。

好,让我试着来翻译它们的语言,你听着——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乐意成为我们家属中的一员,那么你必须坚忍,必须顽强,必须敢于用赤裸裸的躯体去抗衡暴风雪。你能么?

当北风在空旷寂寥的大地上呼啸肆虐,冰雪冷酷无情地封冻了一切扎根于泥土的植物,当无数生命用消极的冬眠躲避严寒的时候,你却应该清醒着,应该毫无畏惧地伸展出光秃秃的枝干,并且要把毕生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些光秃秃的枝干上,凝结成无数个小小的蓓蕾,一任寒风把它们摇撼,一任严霜把它们包裹,一任飞雪把它们覆盖……没有一星半瓣绿叶为你遮挡风寒!你能忍受这种煎熬么?也许,任何欢乐和美都源自痛苦,都经历了殊死的拼搏,但是世人未必都懂得这个道理。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具备牺牲精神,必须毫无怨言地奉献出你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你能么?

当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迎着风雪开放出你的小小的花朵,你一定无比珍惜这些美丽的生命之花。然而灾祸常常因此而来。为了在万物肃杀时你的一枝独秀的花朵,为了你的预报春天信息的清香,人们的刀斧和钢剪将会无情地落到你的身上,你能承受这种牺牲么?也许,当你带着刀剪的创痕进入人类的厅堂,在一只雪白的瓷瓶或者一只透明的玻璃瓶里默默完成你生命的最后乐章时,你会生出无穷的哀怨,尽管有许多人微笑着欣赏你,发出一声又一声由衷的赞叹。如果人们告诉你:奉献和给予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你是不是同意呢?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忍受寂寞,必须习惯于长久地被人们淡忘冷落。你能么?

请记住,在你的一生中,只有结蕾开花的那些日子你才被世界注目。即便是花儿盛开之时,你也是孤零零的,没有别的什么花卉愿意和你一起开放,甚至没有一簇绿叶陪伴你。好花须得绿叶扶,这样的格言与你毫不相干。当冰雪消融,当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世界,当万紫千红的花朵被水灵灵的绿叶扶衬着竞相开放,你的花儿早已谢落殆尽。这时候,人们便忘记了你,春之圆舞曲是不会为你奏响的。

假如你问我:那么,你们何必要开花呢?

我要这样回答你:我们开花,决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当然,我们的傲骨里也蕴藏着温柔的谦逊,我们的沉默中也饱含着浓烈的热情。这一切,人们未必理解。你呢?

我把做一株腊梅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都告诉你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还想不想做一株腊梅。

1.本文主要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并简要说明。

2.选取文中的关键词,说说作者笔下的腊梅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题指津】

1.解题思路:

   在散文手法的考查中,考生要分清散文的分类,即记人写事类与写景绘物类。分清散文的体例,是做好此类题目的前提与关键。

记人写事类的一般会用到对比的手法来烘托人物形象,突出文章的主旨;用抑扬结合的手法使散文故事曲折诱人,人物形象丰满传神,起到出人意料峰会路转的艺术效果;还会用到借景抒情,用恰到好处的景物描写来委婉的寄托作者的情感,暗示人物的心情。

2、怎样梳理:

写景绘物的散文一般是托物言志,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通过具体的物象委婉的表现出来。一般会用到象征、联想与想象的表现手法。像《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属于写物的散文,最典型的就是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显然是借咏叹腊梅赞美一种人格,表达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弄清了本文的散文体例,那么对于答案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了。对于其他的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可以做如下的归纳。

(1)常用的手法:

①对比 :把两种相反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例:《海燕》,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②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寄予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例:《白杨礼赞》,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③联想与想象:联想,就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过程。想象,就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④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⑤托物言志:作者在描绘事物的过程中,非常巧妙的把自己的感情与理念融入到事物中去。如荷花,常用于表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的志向; “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⑥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是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例:《白杨礼赞》,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后者则反之。

⑦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例:《白杨礼赞》,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对比与衬托的区别在于,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

     (2)常用手法的作用:

     ①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特征,多方面的对比使内涵更丰富,使内容更集中突出,形象更鲜明,主旨更突出。在散文中在描述主要事物时,写到其他事物,目的一般都是起对比、反衬、烘托、补充的作用。

   ②象征:使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把不便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回味。若要求解答象征义,则要联系全文或上下文,找出体现象征物的象征义的有关信息,加上自己对文章与生活的理解加以综合理解判断。

   ③联想与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文章的内容更丰满,语言更生动,更有内涵,增添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谈散文中联想和想象手法运用的作用,其表述程式可拟为“运用联想和想象手法,使……的表达更生动,更丰富,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色彩”。

   ④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对景致描绘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起到委婉含蓄的艺术效果。散文中的自然景象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体现与寄托,是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⑤托物言志: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使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了解托物言志是以物写人,通过赋予事物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一般在写景绘物的散文中比较常见。

   ⑥抑扬结合:抑扬结合可以使事物外在形象更加丰满完整,内在的神韵更加突出。在叙事散文中,还可以使情节起伏跌宕,曲折多姿。抑扬结合的表现手法考生一般要关注作者在描绘时情感态度的变化,进行比对鉴析。

   ⑦衬托:突出事物特征,多方面的对比使内涵更丰富,使内容更集中突出,烘托出主体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在描述主要事物时,写到其他事物,目的一般都是起对比、反衬、烘托、补充的作用。

3、怎样概括:

   一般来说,散文的表现手法的格式可以做到相对凝固,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直接作出判断。以下的答题格式作为同学们的参考与借鉴,即:用了______________(表现手法),达到了______________(艺术效果)。

例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说本文的“对比”?

               (2006年荆州市中考试题散文阅读《美丽乌龟》)

    参考答案:先写乌龟经三个月的远洋而来,以为它死了,没想到它居然好端端的,写了它不畏恶劣环境的顽强的生命力,后来写它出人意料地被香蕉撑死了。这样,强烈地对比,突出了“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呀”这一主题。

    改写:用了对比的手法,有力的突出了“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呀”这一主题。

例2.在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各种动物?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写动物来含蓄委婉的抒发游子归家的喜悦和亲人们的热情。

    改写: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含蓄委婉却又强烈的抒发了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用相对固定的答题格式,不仅可以使考生做到简洁清楚,格式规范。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答题的格式使考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抓住答题的要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1题答案: 

选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通过为案头栽植的几株怒放的腊梅,不仅真切地抒发了对不畏严寒、幽幽报春的“淡黄色小花”的敬意和感慨,而且形象地道出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刻哲理。

第2题答案:

作者笔下的腊梅象征着坚忍、顽强、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的风骨和气节。

【新题演练】

村路怎能不弯呢

①村路怎能不弯呢?

②好的地方,都让人家、河流、田地占住了,留给路的,实在太少了。

③路从不计较这些,很知足,知足常乐。天天,捡着这些人脚迹、牛脚迹、狗脚迹吃着,小日子过得滋润着。尤其是在冬天,有人穿着布鞋,刚刚从家里烤火出来,留下一行人脚迹,还是暖乎乎的。夏天的牛脚迹又肥又大,闻一闻,还带着青草的味儿,还带着蘑菇的味儿。狗脚迹一长串,小小的,就像我家屋檐下,挂着的一长串板栗,不着急吃,待其风干,又是另外一种风味了。偶尔,还会有一两只野猪、狗獾之类的,偷偷地下山来,留下一朵朵野梅花样的脚迹,更是难得一尝的野味了。这村路,还真不羡慕那些大马路呢,窄一点有什么关系呢?弯一点有什么关系呢?

④其实,路何尝又不想宽一点、直一点?

⑤路从我家里延伸出来,走不到十几米,迎面就是二哥家的一堵墙壁。你总不能叫路穿过那堵墙而去,于是,路只得拐一个弯了。路又走了五六十米,翠花曾婆家的房子,正横在路当中。路有什么办法?只好又拐了一个弯,从翠花曾婆家门前过去,翠花曾婆人真好,碰上一棵树,也能说上半天话。不管张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从她家门前经过,只要她在家,看见了,都要邀请人家进屋坐坐,喝一碗茶。那些远道而来的卖窑货的、贩树的,经常在她家歇脚。你们这些人啊,都是沾了路的光了!路这个弯也拐得值了!路再往前走,又碰上了春伢家的猪圈。照理说,这又脏又臭的猪圈,应该让一让路吧。路不想说这些,更不想去和猪圈争,弯就弯点吧。

⑥路七拐八弯,总算出了村子。村外就是田畈,一块块田,未免也太霸道了一点,总想多占些地盘,你用手推我一下,我用屁股挤你一下。本来应该是一条直路,硬是让它们挤弯了,挤窄了。我想,路一定也被挤痛了,不过它不会说而已。我说你们这些田呀,不要再挤了,让路从这里经过吧。没有这条路,牛怎么来耕田?稻子成熟了,人怎么来收割?路弯过了田地,遇到了河流,没有桥,在河里放几个跳石,人踩着跳石过去,这是秋冬。倘若到了梅雨天,过不了几天,发一场洪水,淹没了那几个跳石,路还得去弯,从上游的一座石桥上穿过去。又遇到了人家的莱园,你也总不能叫路穿过人家的菜园而去,把人家好端端的莱园,弄成路这边一半,路那边一半,再弯一弯吧。前面,路又遇到了谁家的祖坟?更不能去打搅祖老人家的睡眠呀。路悄悄地,弯了个大弯,多少个弯都弯了,不在乎这一个弯。

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到山前,似乎没有地方可去了,真有些让人怀疑,是不是走错了。路和你开玩笑呢,走过去,拐一个弯,嗬,在山冲里,又是一个大村子,屋檐连着屋檐,炊烟缠着炊烟,一条小河绕屋流过,河畔有三两垂柳,五六月季,十七八鹅。

                                                (2011年荆州市中考语文题)

1.(2分)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2.(3分)品读第⑦段,体会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文中有何作用?

3.(3分)结合《那树》这篇课文的学习体验,说说你对“村路”内涵的理解。

参考答案:

1、运用了拟人手法,如“路不想说这些,更不想去和猪圈争,弯就弯点吧。”表现了村路与世无争、豁达宽容的性格特征。(可以选其他例句,赏析有理即可)

2、引用诗句呈现出了更加美好的意境,进入了更新的境界,深化了文章主题。\领起下文,增添文采。(言及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3、村路具有知足与宽容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村路的赞美。弯曲的村路体现了农村的自然的生态环境,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

散文阅读(五):散文综合训练

 

开花的心

李丹崖

①它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树。之所以说它与众不同。是因为它们不是像其它树木一样生长在肥沃的土地上,而是在贫瘠的山峁上。每每有人看到它们,它们总是像一群长年累月没有人管教的孩子,杂乱无章地生长在一起。它们又瘦又矮,常常不足一米高,但是,它们仿佛从来没有被自己的“长相”负累,在绝壁上的乱石缝间,在其它任何植株都无法生长的地方,欣欣然怒放成一片茁壮的气象!

②春天到了,它们在干燥的东风里发出嫩绿的新芽,那样小小的叶片,简直让人担心会不会被一季的风沙吞噬;夏天是风口最嚣张的季节,它们是那样的对自己不负责任,赤条条让自己站立在陡峭的岩壁,因为夏天雨水泛滥,造成山体经常坍塌,所以,它们的根经常大段大段的裸露在外面,像一团团鼓起的青筋。

③它们并不寂寞,因为,它们也像其它植株一样拥有开花的本领,这也许在大多数人的心目当中是不可思议,也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它们竟然奇迹般实现了!那些米粒大小的黄灿灿小花,在绿色的背景上,像是满天异常美丽的星斗。每当这时候,蜜蜂们也会翩然而至,这是最深情的探望,像是久别的情人一般。

④秋天来了,肆虐的狂风拽走了它们的衣衫——叶子,可是,它们并没有伤心,因为,这样一来,恰恰露出了自己的果实。那是怎样的果实啊!尽管只有黄豆大小,却也像红彤彤的灯笼般挂满了枝头!

⑤它们大都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山崖,这样的开花结果完全没有取悦他人的意思,圆溜溜的果实,通常在熟透之后,跟随着山口的厉风被摇落,它们一个个像“跳伞运动员”一样悄然滑下山坡,并在土里与杂草一起腐烂。酸枣树就这样在华北的山峁上自生自灭!一季又一季把自己的生命举向陡峭的悬崖,跟随着山口的劲风,飘扬成一面旗帜!绿色的旗帜!还时常有着黄星和红灯的装点,它们是最爱美的旗帜!

⑥它们甚至没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只是因为它们的枝叶像红枣树,又有它那样的刺,并且结有红红的、酸酸的果实,所以,人们管它叫“酸枣树”。

⑦在美妙的大自然里,你可以看不到它——因为它们的身高;你可以看到以后立即忘记它——因为它们的长相;而忘记了它你也没有必要遗憾——因为他们               ……

⑧但是,你却不可以看不起它——因为他们拥有一颗火热的开花的心!

⑨因了这样一颗开花的心,再贫瘠的土壤也影响不了果实!

(《扬子晚报》2009年3月13日)

1.细读第①段,说说“它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树”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

                                                                               

2.说说第②段中加点的“不负责任”的含义。(3分)

                                                                               

3.依据上下文给第⑦段的横线上填一个恰当的句子。(2分)

                                                                               4.对第⑤段进行理解和分析。(3分)

                                                                              

5.本文标题为什么不用“酸枣树”,而用“开花的心”?(3分)

                                                                              

 

慢速流淌的河

李汉荣

①我故乡那条河很美,很清澈,很温柔。

②那是一条慢速流淌的河。

③她为什么流得那样缓,那样慢呢?

④我沿河行走,仔细观察她的河岸、河湾、河心、河滩,以及两岸的树林、草地、村庄。

⑤我想知道她缓慢的原因。

⑥早起的渔船会让她兜许多圈子,扎猛子的鸭们也让她必须画圆一个又一个漩涡;产卵的鱼逆水上行,河就慢慢儿送他们一程,更有那戏水的孩子们把密集的水花儿缀在身上;A河边歇息的大伯把双腿伸进水里,她就停一会儿仔细抚摸那粗糙的皮肤,还捧起沙粒轻轻按摩他结满老茧的脚底;有时,一头过河的黄牛贪恋河风的清凉,就站在水里用尾巴系住一朵朵波浪;七八头水牛结伴儿蹚进河心,像军舰一样停泊在深水区,只把头仰在水的外面向天空喷吐泡沫……以上种种难以一一叙及的事物,都会放慢她流淌的速度。

⑦晌午,准备做饭的大嫂们来到河边,将一只只水桶放下去又提上来,一部分河水就走进了村庄的水缸、灶台和生活,B炊烟知道自己的根源在哪里,它们绕来绕去就绕到河的上空,似乎在安慰因它们而减少流量降低了流速的河流,生怕她延误了下游。

⑧在开满野花的河湾,洗衣的姑娘们,会把各色衣服泡在水里,反复揉搓,也把各色的心情泡在水里,反复揉搓。这条河有多少河湾呢?河湾里有多少姑娘在洗衣呢?我没有统计,其实也根本无法统计清楚。一条河就被她们反复揉搓着,说不定,每一滴河水都在姑娘们的手中逗留过,然后,带着她们的手温和手纹,不情愿地返回河里。这美好的停留,放慢了河流的速度,河,因此有了深度,有了不为人知的许多细节。

⑨在偏僻的河段,会有一些从远方归来的人,来到老柳树下,坐在古老的石头上,这恰好是他小时候坐过的石头,饱经沧桑的身体重叠于年少轻狂的记忆。他掬起河水,看它一点点从指缝漏尽,属于一个人的时间也是这样一点点漏尽;他撩起河水,看那一层层水花一直坚持到河心,然后被一个波浪带走;他久久地凝望河面,他相信,河流的内涵已经被他改变,就像生活的内涵已经把他改变。一条丰富的河流,总是忙于接纳、沉淀和自净,始终保持了清澈的内心。河,在他的影子里放慢了流速,似乎不忍心再让他的影子有半点破碎。

⑩就这样,一条河形成了缓慢的流速,她也满足于这缓、这慢。缓慢地,她不急于带走太多东西,而是让掉进河里的一切,比如雨水、落叶、雪、虹、石头或女孩子的发卡,都有沉淀的机会和重新上岸的机会。缓慢地,她不忽略任何事物,她耐心地为每一个投来的倒影造像。即使一只鸟的倒影,她也要让它完整地呈现;即使一弯残月的倒影,她也要用每一个夜晚,去仔细修复它的创伤,直到它重新浑圆;即使一个简陋的水瓢,她也要让它盛满。人们从她这里听到的,总是不急不慌的絮语。

11是的,在她的缓和慢里,两岸的人们似乎并没有失去什么,即使失去了什么,他们至少没有失去缓和慢,以及在温柔的缓慢里,看到和想到的许多细节。

12而这条缓慢流淌的河,并没有因此耽误她的下游。属于她的下游,属于她的海,一直在远方等候着。   

                                                (摘自西安日报.西岳2009,2,3)

6.根据文章内容,仿照示例写出故乡的那条河流速缓慢的原因。(2分)

(1)在河边:早起的渔船兜圈,扎猛的鸭子画圆,产卵的鱼逆水上行,老人小孩休憩戏水,黄牛水牛喝水冲凉;村中大嫂提水做饭……因为这些,河流放慢了她流淌的速度。

(2)         :                           ,因为这些,河流放慢了她流淌的速度。

(3)         :                         ,因为这些,河流放慢了她流淌的速度。

7.文章开头五节语段简短,应该运用怎样的语气朗读?(2分)

                                                                               

 

8.请从画线句A和B中任选一句,从语言的角度作一点赏析。(3分)

                                                                              

9. “慢速流淌的河”如何看待自己缓慢的流速?这条河的经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3分)

                                                                              

野菊花

曹丽琴

①菊花茶是朋友出差去安徽亳州带回来的。朋友说,你每天用嗓常常熬夜,泡一杯野菊花茶润润喉提提神,缓解一下视力疲劳。我接过,一阵馥郁的甘草芳香袭来,满满的一大包,黄绿相间。土黄的菊朵,枯绿的花托,干燥得大有一幅沉年睡去不再复醒的样子。

②喝得多了,便摸到了它的脾性。取出几朵枯菊,冷水、温水是见不了它的丰盈,必须用滚烫的水倒入,菊才会在一股股热流里旋舞、释放,露开了笑脸,丰润了身姿,飘逸起芳香,微黄色的液体清清爽爽,离了枝头的菊花便有了第二次生命的绚烂。

③犹记得小时,秋收的田野里,纵横的阡陌上,走到哪儿都能采几束如此鲜艳的小菊花戴在头上,插在发间,挎一个竹篮,哼几首歌儿和伙伴们拾一篮满满的稻穗儿披着晚霞回家。谁也不知道这些野菊花是什么时候长在这儿,也没有人对此诧异。一切都是那样自自然然、年复一年。仿佛村庄上的乡亲,田野里的庄稼,坚守着土地,默默地开花吐蕊。A.一朵朵迎着朝阳沐着夕辉映着星光,仿佛我们乡村孩子的脸庞朵朵灿烂。

④现在,野菊花随着我们成长的步伐也竞相开放到了繁华的城镇里。我的心房里就有这样一幅画呢!一幅我所见过的纯天然的油画。它的色泽是那样的鲜艳、明快,真正的自然造化。那个周末,我穿过长长的楼道下得楼来,随同迎面一束束温暖的阳光笼罩全身,它也就一眼撞进了我的视线中,然后它就牢牢地投影在我的心房里。它是那样的蓬蓬勃勃、浓浓丽丽、灿灿烂烂地盛开在小区的花坛里。鲜黄鲜黄的小菊花,一朵两朵,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数也数不过来,看也看不过来,一堆堆一簇簇,满地都是。B.真怀疑是那夜晚的繁星不约而同坠入尘间,一下子全都闪耀在这一片地域上了。

⑤这是一种生命的颜色,是我熟稔的热烈和澎湃的颜色,宛若儿时村庄、田野生长的野菊花一样旺盛。它与这个季节飘叶如蝶的枯黄迥然不同,那是一种衰败,一种萧条,一种沉寂。而它是生命的色彩,鲜艳、亮丽、夺目。细细凝视,鲜黄鲜黄的花瓣,小小巧巧、玲玲珑珑、叠叠挨挨,如玉露蝶衣紧紧簇拥着金黄、圆实的小花蕊,活力四溢、夺人心魄,真正的“百草摧时始起花”。

⑥一种亲切油然而生,陶醉在目光注视的地方。身旁,银杏叶飞舞,樱花叶凋尽,而它们如这冬日的阳光芳香、恬美,释放着生命的活力。当我的孩子和伙伴在菊花前扬起笑脸,我仿佛看到我和朋友童年时青翠的身影。越来越多的野菊花开遍城镇,繁衍、传播着生命。就像我和朋友以及更多的像我和朋友这样的乡村孩子,长大了,移植到了城镇,努力地适应城镇的土壤和空气,互相携手扶持着,沐浴着城镇的雨露和阳光,演绎生命的再度绚丽。

⑦这菊,定是这样一种好种易活的植株吧。抽芽、吐叶、开花、凋零。如此循环,潮起潮落,美丽人生。要不,城镇上的这种小菊花何以盛开得愈来愈蓬勃,愈来愈芬芳,甚至艳过了那些需要精心培育的菊中贵族:雍容华贵的“白呼啸”,亭亭玉立的“绿朝云”,缤纷多姿的“五彩凤凰”……

⑧它们靠的是什么?也许就是这“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的心性吧。    

(选自2009年5期《山东文学》有删改)

10.仔细阅读全文,概括“野菊花”的特点。(3分)

                                                                               

11.本文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采用了                      的手法,文章借“野菊花”赞颂了                                      。(2分)

12.结合语境,对下列词、句作简要赏析。(4分)

A.句中加点字好在哪里?

一朵朵迎着朝阳沐着夕辉映着星光,仿佛我们乡村孩子的脸庞朵朵灿烂。

                                                                               

B.赏析句子。

真怀疑是那夜晚的繁星不约而同坠入尘间,一下子全都闪耀在这一片地域上了。

                                                                              

13.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进行赏析。(3分)

                                                                               

14.《紫藤萝瀑布》中的紫藤萝给宗璞的启示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而本文作者笔下的菊花给你哪些启示?(3分)

                                                                              

绝唱

  ①我总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②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三四月间,荷花出水,一片浅绿。它浅浅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③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④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⑤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⑥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那是一个十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个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的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在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⑦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它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一种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是一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凄美。它表达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⑧何况,它还有散落满池的莲子呢!隆冬过后,新芽又将破水而出,青青的绿意又将覆

  盖这片古老的荷池。

  ⑨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它用生命宣告:只要精神不屈,便谁也摧毁不了你!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选自2009年第04期《青年文摘》)

15.文章第⑥段“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圆明园残荷为什么会给作者强烈的“震撼”结合本段内容,概括回答。(2分)

                                                                               

16.本文第②至⑤段文字分别表现了荷叶与荷花的美,但又对其“最美”提出质疑。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具体回答。(2分)

                                                                              

17.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写得很好,试评析其妙处。(3分)

                                                                               

18.文章第⑦段说“它表达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作者用哪些形象表现这种“力量”?与“精神”?这些形象是如何具体表现这种“力量”与“精神”?(4分)

                                                                               19.对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点任选一个点进行赏析。(2分)

                                                                               

 

 

 

 阅读答案:

1.(3分)贫瘠的土峁;  又瘦又矮(长相);  欣欣然怒放(茁壮的气象)。

2.(3分)“不负责任”是指它们不顾(不怕)环境的恶劣坚持站立在崖壁上。

3.(2分) 实在太平凡了

4.(3分)写酸枣树在人迹罕至的山崖自生自灭却又高扬生命之美的大旗,作者是在托酸枣之“物”而言歌颂生命之“志”。( 贴切新颖的比喻渗透了作者感情,如将酸枣树比作“绿色的旗帜”,是“最爱美的旗帜”,作者的赞美与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把“生命举向陡峭的悬崖……飘扬成一面旗帜”中的“举向”与“飘扬”,用词精当传神,极富动感,展示了生命顽强与魅力。)

5.(3分)“开花的心”就是酸枣树所象征的热爱生活、追求美好,昂扬奋进的精神,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形象地点明了文章主旨;它新颖,富有蕴味(富有意味),吸引读者,而“酸枣树”为题太直白,故以“开花的心”为题好于“酸枣树”。

6.(4分)在河湾,姑娘们洗濯衣服、荡涤心情 

在河滩(柳树下),远归的人坐石凝神、掬水寻梦

7.(2分)舒缓柔美

8. (3分)①句:拟人修辞,用“抚摸”、“捧”、“按摩”等饱含情感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河流对村民们的深情呵护及包容万物的博大情怀。(突出河流的特点)

②句:拟人修辞,用炊烟的徘徊缭绕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河流的无私奉献精神及村民们对河流为他们无私付出的歉疚与感激之情。

9.(4分)这条河很满足于这缓、这慢,她不忽略任何事物,耐心地包容万物、帮助万物创造尽可能完美的生命。(写出两点即可)

启示:在越来越喧嚣浮躁的现代生活中,这条河教会了我们要放慢脚步、关注生活美好的细节;乐于奉献,领会生命的意义和真谛。(一点1分)

10.(3分)蓬勃的生命力;百草摧时始起花(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5能开得一样旺盛。

11.(2分)托物言志(象征、借物喻人);来自农村,扎根城市的普通却淳朴、坚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一类人。

12.(4分)A.“迎”、“沐”、“映”三个动词贴切而又富有变化,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乡间小菊花充满活力的可爱样子(1分),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1分)。

B.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满地的小菊花比作“夜晚的繁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菊花开放的情状和色彩,给人新奇感和美感。(1分)。

13.(3分)清丽”为本文的语言风格。“清丽”不仅体现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上,还体现在叠词的运用上。(文章③、④自然段相互映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野菊花不论生存环境如何改变,都能灿烂盛开的特性。)(文章采用设问结尾,言简意赅地总结收束全文,同时赞美了菊花的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14.(3分)启示示例: 我们要像菊花那样无论身在乡村、城市,还是杯中,(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努力地适应环境,(2分)“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沐浴生活的雨露和阳光,(1分)默默地演绎生命的绚丽。

15.被撞断的国槐蹿出新枝绿叶,令我震惊。 丰子恺题诗素墨画使我的认识提升。(2分)

16.质疑是为引出下文写残荷之美(为下文表现残荷精神与力量张本)1分,用荷花、荷叶“红红绿绿的俗美”“迎合季节的庸美”来反衬(衬托)残荷“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精神美)”1分(共2分)  17.运用比喻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绿叶的美1分;运用叠词,增加了音韵美1分。  18.用枯梗、枯叶、衰蓬等来表现“力量”与“精神”。(1分)枯梗:只要没被折断,就毅然在空中高高的耸立着。(1分)枯叶:只要没被撕破,就依然在空中高悬着,即使倒伏,也守着自己的根。(1分)衰蓬:有的虽变成黑色,也依然在空中高举着,向上,不屈,自信,孤高,永远无法摧毁。 (1分)莲子:隆冬过后,新芽又将破水而出。(1分) (以上4点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3分)、

19、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一波三折,作者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作者借对残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精神的赞美之情。)(在构思上本文颇有特色,一是文眼显现,反复照应,二是说理水到渠成,卒章显志。)(本文语言华丽,词藻丰富,且大量地运用修辞手法,呈现出一种典雅高贵的富态美。)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