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体视显微镜制造商:美国教育导向之我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0:27:31
“你觉得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有什么不同呢?”——这是在我美国任教一年间和重返中国后两国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最常提到的问题之一。每次我都会讲这样的故事来让他们自己评价:一个班里有五名美国学生和五名中国学生,老师讲完课后要检验学生的听课效果,说到:“下面我要问一个问题,看谁刚才听课最认真,掌握的最好,请举手回答。”一个美国学生立刻举手,老师诧异的问:“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回答:“我是要回答你的问题啊!”“可我还没问呢!”“那你就问吧。”老师提出问题后,所有美国学生立刻举手,中国学生则试探地看别人,或低头沉默。老师叫第一个举手的美国学生回答,答复是:“对不起,您能再说一遍问题吗?”;叫另一个举手的美国学生回答,答案牛头不对马嘴;叫第三个举手的美国学生,回答的是刚才已经证明错误的答案,仍坚持强调:“我就认为那是对的。”;叫第四个举手的美国学生,他要求再给时间想想。总算有一个中国学生举手,一叫回答,果然和答案一模一样,完全正确。其余四位中国学生或点头默许,或松一口气。最后一个举手而没叫到的美国学生却顿足捶胸,表情夸张的叫到:“我就知道那是正确答案,可你就没给我机会说,太不公平了。”整个过程美国学生不管是否会回答都积极表现,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存在;而中国学生虽胸有成竹依然畏缩不前,恨不得隐身遁形。一般来说,中国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理论功底厚,水平高;运算能力强;但交际能力较差;动手能力弱;缺乏创新精神;性格稳定。而美国培养出来的学生则相反,他们交际、沟通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性格活泼、好动;视野比较开阔。可见不同的教育制度导致学生性格的迥异。美国怎么样的教育体系使得他们培养的学生如此独立、自信而又张扬呢?我们不妨分析一看。
  美国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大熔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多样的民俗民风,也形成了不同的独立个性。大家的基因本非同宗同源,行为也就没有必要如出一辙。
  美国教育理念受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影响十分突出。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强调“教育即生长”——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学生去吸收,而是使学生的本能得以生长;他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其学生观和人才观是——“你就是你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努力使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但你要尽力挖掘潜力,最大限度地完善自我。”;其教师观为“教师的角度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的指导者,更是帮助学生就业指导的教练”;其学校观为“学校是学生从教育走向职业的地方,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取得前途和职业,学校应立足于职业,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他还认为“因为没有一个人的主意能适应所有人的要求,所以学校教育要对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选择”;其教学观为“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极力主张要学生实践、动手、参与。
  美国学校教育适应市场需求,高度自主、充分开放。在美国根本没有我们中国高考那种“一考定终身”之类的考试,在你觉得合适而学校也觉得合适的时候就可以进去读书。因此,美国的中学生进大学,读社区学院的专科也好,读名牌大学的本科也好,都没有“天之骄子”的那种趾高气扬。一般说来,在美国要进大学很容易,其基本资格是有高中毕业证。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或者各州统一的乃至各郡、各市统一的高考,对于具备基本资格的高中毕业生,各大学怎样选拔呢?12年级的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自己选择大学,并把自己的有关资料包括GPA──平时成绩;一篇给题目不限时间的论文,如哈佛大学1999年的题目是“谈自己的特色”;师长(老师或有名望者)的推荐信;SAT、ACT(公立高中的一种会考)成绩;校外活动情况及成绩寄给选定的大学,各有关大学收到材料后即派人到学生所在高中面试(即当面交谈)。有关材料合格,面试也合格者即可收到录取通知书。美国的高中生在读高中期间就可以自修大学的某些课程,所得到的学分有些大学是承认的。美国的大学也都实行学分制,要获得学士学位,得修完128─150个学分。学分计算虽因学制不同而有种种具体规定,但大致标准是:以每学期授课16周为例,一般学生满负荷为每周上课16学时左右(最高者也有20学时的)。128─150个学分大致分四个学年学完。如果暑假也修课自然也快一些。有的学校只要在学士学位上再读30个学分的课程就能得到硕士学位。
  美国学校课程设置相对独立,自主性强。小学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的课程,包括英语的读写和理解,数学、社会学如历史、地理、环保以及理科的基础知识。此外,小学一般要开设音乐、美术和体育。是一位教师任教数门课程。初中课程与小学相似,只是各科由专门的任课教师任课,并且采取学分制。必修课由学区或州教育局规定,开设什么选修课则由学校决定。高中必修课的基本要求是四年英文,三年数学,三年理科,三年社会科学,半年电脑和两年外语,其他必修课因学校而异,一般包括美国历史、公民、经济、体育、驾驶、娱乐和性教育等。选修课可根据学校的特色与学生的兴趣而定,在高中课程中,有两门必修课都跟学生以后的择业有紧密的联系,高中毕业之前必须取得这两门课的学分,在高中最后两年,还可以选大学里的课,但必须与他的职业定向有关,学完这两门课,不仅要算他高中的学分,还可以提前获得大学学分。这两门课,也就表明学生已选择有两种职业。
  美国的学校教育是开放式市场化的自主教育。一般说来,美国中小学除1─3年级有固定班级外,从4 年级开始直到大学都是有课无班──教师有固定的教室,学校无固定的班级。因此,美国学生只有“课”的概念,没有“班”的概念。他们在学校里来去匆匆,常常是踩着上课铃声进A老师的教室上数学课,下课又各奔东西去各找下一节课的教师──你去的是W 老师的英语阅读课教室,他去的则是L老师的社会学课教室……往往一同上了一个学期的课, 还彼此叫不出姓名来。向学生开放课堂,让学生在变化中寻找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是美国校园里从教授到学生共同遵守的一项不言而喻的原则。控制班容量,面向每一个学生,既可鼓励冒尖的学生,又可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利于因材施教,克服强求学生齐步走而实际做不到的现象,更有利于对学生学业进展的科学评价。
  美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就业而不是升学。“学校——从教育走向职场的地方”。美国教育教学中推广实施“没有输家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内容和实施办法是:在7年级(相当于初二)就把全美国现有的各种职业分成为若干大类介绍给学生,并请各个行业的专门人才到学校介绍这些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到8年级,所有学生对社会目前的各种行业有清楚的了解。学生进入高中之前,就通过填表调查摸底,掌握学生的职业兴趣与方向,学生不好确定,有专门指导教师负责与家长一起共同给予指导,并将市内各高中开设 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学校特点、地点、电话等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选择学校课程,并及早职业定向。学生初中一毕业,就确定了自己对口的高中和选修的课程。到了高中以后,再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学生进入9年级就安排学生与社会接触,称之为校外活动,到11年级,学校从社区、企业、公司为每个学生请一个指导人帮助学生进行具体实在的职业选择定向,并根据学生的择业计划,跟踪这个学生指导,直到他实现自己的理想计划,找到职业。到12年级(高四),学生必须到社区某个部门单位或公司企业去实地见习,称之为社会服务。其服务的情况鉴定是各大学录取的重要条件之一。所有这一切,学校和社会都不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任学生去盲目运作,而是通过对个案科学的分析进行主动的指导。有的学校还有专门的机构——学生升大学和就业指导中心,他们认为:并不是我们的这些计划都是成功的,虽不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如愿以偿,但我们都要争取努力干得更好些,这个计划是一个使每一个方面,每一个人都赢的计划:个人找准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方向;父母或监护人为孩子有满意的职业和发展方向而称心;用人单位录用到合适的人才而振兴;社区、城市因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才而稳定、发达、繁荣。这种贴近市场需求,贴近市场生活的学校教育的确很能吸引学生,很能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谋饭碗而学,这才是美国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他们早定向、早择业,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幅清晰的图画,而不是只有模糊的憧憬。
  美国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这是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法宝。例如:对计算机的学习,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办法,学生从基础入门到简单操作,熟练操作,用电脑写报告、制表格、获取信息和交互学习,到修理机器,设计图纸方案,用电脑谱曲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每次布置作业,教师都提供一些参考书目、网络目录,让学生自己查阅,老师并没有严格的字数要求和时间要求(只要在本学期内完成即可),学生全身心投入,在老师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自己主动去获取有关的各种信息,访问学者教授,到有关博物馆去咨询,向父母或社区成人们求教,每一个专题内容充实,资料翔实,写得有声有色,并且信息出处都详尽注明,俨然是作一篇博士论文,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感觉轻松,兴趣盎然,其主动参与创造求知的精神都充分体现出来了。
  美国学校教学设施利用充分。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室”(教室和实验室)的综合运用。学校没有固定的教学班级,只有固定的教师和教室,教室就由任课的教师自由精心创意、设计和布置。教室里各种模型,制作材料和工具,参考资料,名家作品,学生作品等一应俱全。教室既是传授知识的课堂,又是实验场所、车间、作坊,陈列展览室,还是学生交际的场所。不少学校都是教室与实验室合一的,其风格表现为美观、实用、方便,老师把对教室的安排布置作为吸引学生选修这门课的招牌和磁铁,使学生一看就从直觉上产生爱这门课的冲动。学校所有功能室和场馆都对学生全天候天放,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实验设备,还自主进行各种实验。学校各种教育资源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开发,而不是一种时髦的点缀和门面的装潢,使其闲置浪费,也不是陈列品,展览品,只供参观或做表演课使用,这不仅是一个教育的行为方式问题,更是一种教育态度,教育观念问题。
  美国学生没有唯师长是从的传统观念,学校奉行有师道而无师尊的授课方式。“爱表现自己”、“出风头”在中国是被当作缺点的,在美国却是一种优点。学生在课堂上比较随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常常举手提问,有时甚至张嘴就打断教师的话,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是上大课之时,学生把两条长腿伸到前排椅背上的,吃东西的都有;老师也可以坐到讲台上讲课,边讲课边喝水也行,但无能怎样自由,怎样开放,师生都不抽烟,因为在公共场合抽烟是违法的,而违法的事是没有人公开做的。
  美国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学校课程下午两点半正式结束,学校,社区,社会团体或政府机构开办的各类体育教学课程,日常训练,比赛联队,兴趣班以及学生自发组织的乐队,话剧团,拉拉队等等应接不暇。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做出不同的选择。
  美国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充满矛盾的教育。美国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生存的能力。从小孩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学校就全方位地向学生介绍求生的知识,尽量地引导学生把一些求生存的基本知识转化成能力;学生年龄越大,知识越多,能力也就越强,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可是,他们不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美国学生吸毒的现象相当严重,校园暴力案件也频频发生。 “孩子生孩子”的现象更成为美国社会结构“令人苦恼的缺陷”。尽管如此,不少学校仍然要为学生的孩子提供托儿所,仍然对早恋和极个别学生赤身裸体进教室的现象听之任之。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即使生存能力再强也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为他没有社会责任感。从教育内部看,教师对学生的做人并不关注,认为是家长和社会的事。中学课程浅显分散,拼盘式,无中心目标,学生选修存在避重就轻,舍难从易倾向。学生家庭作业量太少,课时太少,忽视外语教学,教师队伍的学术精神还不是很强等等。
  总之,美国教育是以追求生活适应、强调教育切合需要为特征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国教育是以追求学生优异、强调学术教育质量为特征的科学主义思想。培养世界公民,是美国人办教育的口号;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学校教育的目标。如何使中国的传统教育经验与西方现代教育的优势有机融合互补,这正是我们所思考和追求的目标。当今的中国素质教育,最好不要定型在应该怎样怎样的教育,而是大家开阔眼界,看看世界有什么,人类有什么,然后,再回来看我们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只有正视我们的缺陷,才能谈到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