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套餐:赤子之心,快乐之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33:54

赤子之心,快乐之源

快乐,源于心情;快乐,源于心境。而快乐,更源自一颗至真至纯的心,那便是——赤子之心。
有赤子之心的人,看到倒地的老人,不会去猜测会不会受到诬陷。一个人如能让自己保持象孩子一般纯洁的心灵,用乐观的心情做事,用善良的心肠待人,不自私,不猜忌,光明坦白,勇往直前,他的人生一定比别人快乐得多。
        我们常说,一个人最快乐的时候是小的时候,无愁无虑,一片天真,是人生难得的一段好时光。其实,童年快乐的原因并非因为那时遇不到难过的事。主要的是因为童年时遇事不去多想,一瞬间就会把痛苦忘记,而去想些快乐的事了。这是小孩子经常快乐的最大原因。如果我们也能使自己不斤斤计较,能及时把痛苦放开,积极地朝前看,不记恨、不自怜,心情一定能够维持开朗与轻快。

          试着找回我们失落的赤子之心 
        什么样的心才堪称一颗“赤子之心”?于纷杂的各种现象对比而言,就是拥有一颗幼儿的天真纯朴之心,是一种率真天性,是一份自在自然。没有过多的声誉名望之劳累,没有伤神的利益功禄之念想,不巧谋算计,不虚饰矫情,伤心了就痛快的哭出来,高兴了就开怀的笑出声,没有过多的自私,没有惧怕的畏缩,没有经常的痛楚,没有整日的忧虑,而是拥有一种天性自然而然显露的真实本色,这便是一种难得的赤子之心。
        不失赤子之心,就是要像天真可爱的稚童那样,不泯灭自己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以人的本性去立身于世,以人的本色去做人。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着客观上的巨大差距。人的一生,当我们从不懂事变得懂事,在我们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一次次的挫折和失意,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外界诱惑,在一路的行进中,我们已渐渐失去了这颗赤子之心,而变得世俗、城府、甚至世故。
        难道不是吗!为了更加富裕,有多少人千方百计的去获取更多的财富;为了避免失败的痛苦,有多少人“不择手段”的追求所谓的成功;为了不居于别人之下,有多少人不遗余力的与他人在权利场中角逐。如此一桩桩,如此一件件,如此一种种,伴着由孩童到青年的长大,我们习惯了功名、利禄、权势、地位这些光亮闪耀的事物,而不知不觉地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
        俯瞰世间,纵观周围,身边有多少人,眼中有多少事,回味起来令人感慨,追忆起来令人叹息。不计其数的人,为了满足贪欲费心劳神,为了争夺名利机关算尽,一旦得不到,会寝食难安,得到了,有会患得患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很多人在得到物质满足的同时,却越来越找不到使自己快乐起来的理由。
        归根总结,快乐不起来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没有了赤子之心,原本至真至纯的心,染上了太多的尘世的尘埃,阻隔了阳光的照射,减少了快乐的元素,降低了开心的分子,屏蔽了欢乐,淡漠了笑容,而无形中将自己陷入到一种桎梏的境地,远离了天高云淡、作别了风和日丽,而走进了乌云满天,阴雨连绵的日子。可见,失去了一颗赤子之心,人就会变得缺失一种最真的快乐。因而,要想重拾快乐,就只有以一种情怀找回赤子之心。  
        于熙攘的人群中,于纷杂的交际中,于斑斓的生活中,于忙碌的工作中,静神凝思,以一种智慧,让自己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便会与快乐牵手,与开心同游。因为,你找到了快乐的本源——赤子之心!
       【编辑点评】汉语中,“人心”后面都跟着什么词?人心叵测,人心不古,人心不足蛇吞象……还有中国古老著作流传下来的人心惟危。人心变化莫测,今日最为危险。当明哲保身遮蔽了很多人的恻隐之心,这个群体,已然在堕落边缘。
        是时候找寻我们丢失的赤子之心了,固守纯真,以不变应对世界的千变万化。这,是我们唯一光明的出路。   找回我们的赤子之心


“赤子”二字是对人的心灵境界的最高褒评——清澈、纯净即是美;朴实、坦诚即是美;拒绝了繁杂、混沌即是美;质地洁丽,厚重的人生全肖像靠单纯的心灵来奠基。
        像孩子一样的“见山是山”
        像孩子一样好奇,像孩子一样无畏,像孩子一样童言无忌,像孩子一样执着规则,像孩子一样心地明净。
         为何有些真理往往只有孩子看得见?唯有心地明净才能照彻万物,没有了赤子之心,大道在眼前,你也看不见。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想做个有德行、有成就的人,必须心思纯净。赤子就是孩子,人之初,性本善。赤子之心,就是具有婴儿一样纯洁无瑕的心,像一块莹白的璞玉,不是华美而耀眼的,却有一种清澈的魅力。
        像孩子一样,并不是幼稚和排外。
        古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老子有句话:“含德之厚也,比于赤子。”你含的德厚重了,真正厚到一定程度,就像赤子一样,说的就是这种“见山还是山”的人生境界。          不忘“治心”,在浮世中修行

        都说“社会是个大染缸”,洁身自好的人会被社会这个染缸染得乱七八糟,没了自我秉持的与人为善、言行一致及囔囔读书声中的堂堂正正做人……都这么说着,转脸却积极地融进去。
        在“染缸”中修行,保有一颗赤子之心,是一生之事。
        “人体浑身上下,从五脏六腑到耳目口鼻,从经脉血管到四肢百骸,从毛发甲爪到衣裳冠履,都没有丝毫罪过,都与尧舜等圣贤的一模一样。如果说我们犯了什么错误的话,问题一定不出在身体器官上,而出在我们的一颗心上。”因此千百年来,先贤们所做的全部工作,其实归根结蒂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治心。 
        “心”是需要治的。古人认为“人心”通常都不是生来就完美无缺,决不能顺其自然,“跟着感觉走”。大思想家吕坤曾说自己“用三十年心力,除一个'伪’字不得”。可见他在治心方面所花的工夫有多深。现代人和古人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现代人从不把“治心”当一件重要的事情去做。 
        我们每天将主要精力花在事业、前途、人际关系、金钱乃至享乐上面,可能连片刻的心思也不放在“治心”上,这叫做舍本逐末。本来对人生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却不去过问,结果必然要受到惩罚。          学习的目的,在于保持本心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善良美好的真心本性在物欲横流的五欲六尘中不受污染,不被颠倒,永远保持清净,如如不动。因为只有保持清净心,才能使自己的智慧不被埋没,也才能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了了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