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铜拉手怎么样:渡僧桥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6:34:48
',1)">

渡僧桥是苏州的一座小桥,在阊门外,跨上塘河。上塘河就是古越运河,在运河整治前,还是主要航道。上塘河一头连着寒山寺,一头连着阊门,寒山寺一头有著名的枫桥,阊门这头就是渡僧桥。中间还的上津桥、下津桥等古桥。渡僧桥一头连着石路,一头连着山塘街,走过渡僧桥,有一种从现代走回从前的感觉。“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渡僧桥虽然没有枫桥那样有名,但也是一座古老的桥。据乾隆《苏州府志》记述:“孙吴时,民为舟为济商。有僧呼渡,舟子弗应,僧折杨柳枝浮水而渡,众皆惊异罗拜,愿藉神力成此桥。遂募建,不日而成,以‘渡僧’名。”
对于这一说法,却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夏冰、徐文高同志在《渡僧桥辨讹》一文中写道:
渡僧桥横跨的上塘河,它是为沟通隋代的京杭大运河与苏州的联系开凿的,可见三国孙吴时还没有上塘河,又怎么可能在此建桥呢?退一步讲,就算这里有天然河道,但那时苏州并不繁华,阊门以西还是田野荒郊,人烟稀少,更没有什么寺庙。即使有水横阻,仅靠摆渡就可以了,在当时极为低下的生产力和交通条件下也不用建桥的。况且宋代之前绝大多数是木桥(清代《百城烟水》有载),建桥耗费不大,极少记载要靠众人募建。大约到宋代方开始建造石桥,志书上所谓建桥年代大多以建石桥算起的。因此上述史书所载缺乏可信度。
那么渡僧桥到底始建于何时呢?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二十称:他曾在朋友那里听说有块渡僧桥的石碑,为此留心寻访了二十年也没见到,后来他的女婿偶然购到了一张南宋咸淳十年(1274)十月僧元凯筹募缘重修渡僧桥记的拓片,其开首即明确写道:“渡僧桥建于至道年间(995 997),缘起得名,俱载旧记。”苏州档案馆的夏冰先生在苏州博物馆又发现了这所谓“旧记”的拓片,那是北宋天禧四年(1020)的修造记,上面便有“缘起得名”的记载:“苏州虎丘山塘渡僧桥者,故中书令陈公省华自至道年除吏部外郎临莅是邦,为长老顺师出世聚徒,接四方之来者、济数乡之居民,特给公用之所置也。”这段记载表明渡僧桥是陈省华在北宋至道年间调任苏州地方官后,为方便远道至虎丘听清顺禅师讲经的僧侣、信徒,同时也为方便当地居民渡河,特地拨发资金而建造的。
有关宋代修造渡僧桥的石碑早已下落不明,即使是碑文的拓片在钱大昕所处的乾隆年间也已罕见。因此,民间根据渡僧桥的字义,借用少林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典故,编出了老和尚折杨柳枝,浮水渡河的神奇故事,不料这一故事竟得到了大众的传播,以致流传不息,以致乾隆《苏州府志》的编纂者竟把这一民间传说当作信史记载,以讹传讹,直到今天。
但是这种说法却得到了历代苏州官方的认可,道光和同治《苏州府志》、民国《吴县志》以及1995年版的《苏州市志》都沿袭这一说法,今天在渡僧桥头的桥铭牌上就刻着这样的传说。
不只是苏州,对于历史总是觉得越长越优久,对于渡僧桥当然是三国时建造比较古老,哪怕是木桥;对宋代建的石桥也可以说是重修。
后来明朝、清朝都有重修,解放后也多次维修加固,1966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浇梁平板桥。
苏州科普之窗网上有马祖铭写的《渡僧桥的传说》中说渡僧桥:
宋代重建,明崇祯九年(1636)由僧如净募资再建,为单孔拱形石桥,上下有72级。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重修。
但建桥的时间却变成了“从前”,而且是得名于这样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个和尚同年轻寡妇私通,因隔着一条河,所以不分寒暑趁夜偷偷摸摸涉水过来奸宿,临晨回寺念经做功课,日子一长,设寡妇的儿子发觉,但他敢怒不敢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是日夜寒窗苦读,十年后金榜题名,入仕为官,他孝娘,怕冬天和尚涉水时连累娘受冻,因此衣锦还乡时出资造了一座石桥,方便了那和尚。不过他终究恨和尚让爹在阴间做了王八。几年后他娘病故,那儿子便借故把和尚捉来杀掉,并当堂言明:“造桥报母恩,杀僧雪父仇。”为此这座石桥就被叫做“渡僧桥”了。
其实,这个传说是来源于民国36年(1947)由上海合众出版社印行的《最新刀笔精选》,书中精选了自清末到民国时期的讼词、判词及起诉书,书中记述了以下的内容:
在阊门上塘街有座法华寺,寺内有个妙空和尚,他与下塘街的寡妇卜氏勾搭成奸。寺庙和卜氏家正好对门,但是间隔一条河,没有桥梁。和尚晚上泅水过来与卜氏奸宿。后来,和尚年岁大了,泅水已感体力不支,遂与卜氏计议造一座桥梁。卜氏告知儿子鸿达说,娘亲在庙内许下一愿,要正对寺庙造一座桥,行善积德。儿子早已觉察母亲与和尚私通,但不便明说,现在母亲提出造桥,只是方便和尚罢了,却也不能违拗,只得同意。果然,桥造成后,方便了和尚。几年以后,卜氏得病身亡。儿子鸿达为报仇雪恨,决计杀死和尚。……
这也只是一个传奇小说,在韩邦庆的短篇传奇小说《太仙漫稿》、沈从文的《沅陵的人》、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里,都有类似的故事。民国初年的报人、作家柴小梵(1892-1936)在《梵天庐业录》中也有记述:
相传,清朝有个和尚跟一位徐娘私通,两人住所隔一条河,和尚每天晚上泅水到那女人家幽会,天寒地冻也照去。他一来到,那女人总是把他抱在怀,用暖暖的身子给和尚驱寒。那女人有个儿子,见他娘爱得这样辛苦心难过,为免和尚泅水,造了这座渡僧桥。
台湾学者殷登国补充说,柴小梵说的故事不详细。他高三时,国文老师杨文焕先生说:私通和尚的是个寡妇,她的独子为免泅水和尚冰冷的身体冻坏了他娘,暗自搭建了这座简陋的木桥让和尚方便往来。后来他娘死了,独子立刻杀了和尚,并且报官自首。官府问他为什么搭了桥却又杀死和尚?他说:“搭桥是为母尽孝,杀僧是替父报仇!”官府听了赦免他的罪,后来有人改称这座“渡僧桥”为“孝子桥”。
以上的这些传说,可能都是先有桥名后有的传说,也许不得作为渡僧桥的“缘起得名”。现在一直沿引的乾隆《苏州府志》中对渡僧桥的记述,我想应该是在乾隆年间渡僧桥重修后所作的记载。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2006-224徽商 之四《无徽不成镇》中介绍说:
清乾隆十三年的时候,苏州阊门外越运河的渡僧桥,因遭火灾而倾坏,致使交通受阻,当年就有8家布商捐资修复,而这8家之中就有6家是徽人。
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叫《兰兰过桥》的课文,在教学中,不少的老师会介绍一些桥的拓展知识,苏州的渡僧桥也是其中这一,里面的故事性就更强了,不知又是谁编出来的。以下是网上的资料:
明朝万历年间,苏州阊门外有四个摆渡口,这地方河面宽阔,水深流急,来往行人全靠摆渡船摇来摆去。
有一天,风急浪高,摆渡船上坐满了乘客。正要开船辰光,忽然虎丘山庙里的老和尚急急匆匆地走过来。他身披破袈裟,脚上穿双麻筋草鞋,肩胛上背着一只乾坤袋,胸口挂了一只斗大的木鱼,招呼船夫等一等,带他过河。原来这个和尚为了修造寺院,想赶到城里去化缘。船夫见他穿得破烂,怕他出不起摆渡钱,伸手要他先付钱。老和尚一摸身边半个铜钿也没有,就说:"请船家行个方便,让我回来一起付吧!"说着,一只脚踏上了船头。那船夫眼睛一弹,狠狠地把他朝岸上一推,拿起篙子向渡口一点,船就摇摇晃晃地向河心荡去。船来回了好几趟,老和尚好话说了不少,可船夫的心象铁石一样硬,冰霜一样冷,理也不理他。
直到太阳升到头顶了,老和尚还没有过河。没办法,他只好从渡口的柳树上攀下一些枝干,编了个柳片,把身子伏在上面,用手划着水,冲过漩涡急流,慢慢地到了对岸。
老和尚平安地上得岸来,身上的袈裟"滴粒搭拉"地挂下水来。那船夫阴阳怪气地说:"老和尚,你本领再大,也不过落得象只落水狗!"
老和尚双手一合,气鼓鼓地说:"船家,你不要欺人太甚!贫僧今天对天发誓,我化了缘先不修庙,一定要在这里造一座桥,再也不受你的闲气了?
老和尚一气之下,就跑到渡口附近的茶馆里,把刚才遇到的事向茶客讲开了。可是大家都连连摇手,告诉他说:"大师父,你可不知道啊,这些船夫靠山硬,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早些年有个好心人看到渡河的困难,也想在那里造一座桥,后来被这些地头蛇知道了,竟派了个打手去放把火,把这家人家烧个精光。我看你还是少管闲事为好。"
茶客中有个人名叫王强。这个人性情刚直,喜欢打抱不平,因此方圆几十里的乡亲们遇到有什么急难事,都要找他商量,请他出点子。王强十分同情老和尚,便对他说:"现在这世道,有钱有势就有理。造桥的事,除非到南京去请海大人出来作主,才有巴望?
老和尚一听"海大人"三个字,不由得心里一况。他早就听说过,南京右都御史海瑞刚直不阿,铁面无私。他天不怕、地不怕,连皇帝也敢顶撞一下,老百姓都叫他"海青天"、"海铁头"。"对!向海大人求助去!"老和尚咬咬牙,不管南京离苏州有多远,决心去跑一趟。王强见老和尚十分诚心,又对他说:"如果你见到了海大人,只要请他题个桥名,压了你的阵脚,以后出来化缘就好办了。"说完拿出一些碎银,又对老和尚说:"这点银子你先拿去作盘缠吧!如果能得到海大人的墨宝,可要早点回来。我一定帮你把桥造好?
老和尚辞别了王强,背上包袱雨伞,脚底上血泡连血泡,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南京海御史的衙门前。老和尚站在那里,"笃笃笃……",把木鱼敲得震天响。衙役出来吆喝道:"你这个痴和尚到这里做啥呀?衙门里只有击鼓告状的,哪有敲木鱼化缘的!快走!快走!"
老和尚对衙役说:"我就是来告状的!"可是当衙役听说是为了造桥的事,还是不让进去。老和尚就跑到衙役后门口,跪在那里,不吃不困,一连敲了三天三夜木鱼,敲得他的手也快酸断了,还是不停地敲。
海瑞有个心腹名叫海洪,晚上被木鱼声吵得睡不着觉,跑出来问老和尚:"有什么事呀?
老和尚又把造桥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要求海大人帮忙。
海洪摇摇头,为难地说:"我们大人为官清廉,吃粥只用一块乳腐当小菜,哪有银子帮助你造桥呐!"
老和尚向海洪施了个礼,恭恭敬敬地说:"贫僧只请海大人题个桥名,就心满意足。"
海洪不觉哈哈大笑起来:"这事好办,那你为啥不早说呀?"
老和尚被带到大堂上,见到了海瑞。他怀着满腔怨恨把苏州县官利用渡船向老百姓敲诈勒索的罪行诉说一遍,又说自己决心化缘造桥,请求海大人赐个桥名。
海瑞听后,对老和尚的愿望赞扬了一番,笑盈盈地叫老和尚把缘簿拿上来。只见海瑞提起笔来,在缘簿的第一页上写了三个大字--"渡僧桥"。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写的是:南京右都御史海瑞为虎丘禅寺法师造桥提名。下面还盖了个朱红官印。然后,他对老和尚说:"你放心去化缘造桥好了,日后如有困难,尽可再来见我。"
老和尚喜出望外,回到苏州后,连庙里也没有去,便要紧跑去拜见王强。王强心里高兴,就在缘簿上海瑞题字的下面,挥笔写道:王强助米二十担。接着对老和尚说:"本地县官就是那摆渡船夫的靠山,你不妨先去露点风声给他。"
老和尚想想这话说得有理,便拿缘簿到县官那里去化缘。县官看见了海瑞的题字,不由得心惊肉跳,但是他还故作镇定,皮笑肉不笑地对老和尚说:"你想在渡口造桥,行个方便,本官理应资助。只是如果写在海大人题字的前面吧,有失尊敬;写在王强的后面吧,嘿!我堂堂一个知县,难道就不及一个小小老百姓吗?如此,钱,我不准备出了;桥,你自己去造吧!”
老和尚早就料到,这县官会"冷水煺鸡--一毛不拔"。但他来见县官,是要使他晓得,这桥是海大人准许造的,任何人阻挠不得!果然,老和尚拿了缘簿到处去化缘,好比令箭在手,大家都乐于助捐出力。不久就募到了很大一笔捐款,于是从金山买来了石头,请来了能工巧匠,在摆渡口造起桥来。这座桥造得精致结实,至今还是苏州一座最有名的桥。
对于故事我们可以随便听,反正是传说;对于地方志我们也不可以完全相信,不要因为是官方的。

繁华的石路

古色古香的山塘。

30年代的阊门吊桥。
解放前的渡僧桥
广济桥东的上塘河。
(老照片来原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