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野生动物园有什么:从禅的拈花微笑谈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58:51
 从禅的拈花微笑谈拳 禅宗历代相传:当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手拈金色波罗花示众,众皆默然,不解其意,独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云“我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想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不着一言,妙悟于心,那是何等超妙的境界!其实佛祖手中的花并没有神秘的力量,关键是迦叶具有不着形迹注重揭示实质的悟道之心。这也是迦叶在佛门弟子中之所以列为头陀第一的所在。
  从事物外象而揭示其实质,是包括武术在内的所有艺术追求的法则,岂独禅宗为然?不同艺术修养的人,对于同样的事物,却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比如同样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老僧也许会想起“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佛训;而习武者大概会陡然增生“冷眼观潮,气势为先”的恢宏拳意吧!
  所以,追求武术的,不能被拳的外表所迷惑。水,避高迄低,因地而流,细者称之为溪,洪者称之为江河,但究其根源也不过归之为水。而技击之道,避实击虚,因敌变化而胜。不以双手拢握为之拳,不以三招两式为之拳,不以一套一路为之拳;而以心意为拳,周身各处及器械为拳,甚至神意所至世间万物俱可为拳。归根结底,拳是一种思想,古人说的“拳拳服膺”可谓一语中的。
  整体地把握拳学思想,清醒地认识到,拳学的各家流派不过是拳技风格的诸般体现而已,决不能以某一流派来代表有机整体的中华拳道;这对于每个认真探索武术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倘若斗胆对拳学进行剖析的话,其内蕴粗略可分为力源、力点、神意三个方面。
  一、力源。余遍阅诸拳派的有关资料,发现尽管各派分别宗法禅、道、儒等纷繁的学说,各呈迥然不同的拳技风格,但溯本求源,其根本思想大都百流归海般汇入浑元力的范畴。“练就浑元丹田力,万两黄金不予人” 自古老拳谱里就流传着这样的话。
  所以,习者日后不管欲学哪种拳法,都应知道,只有浑元力才是拳的根源,才是拳术核心的无形之“拳”。
  二、力点。通常拳法的灵活多变是相对而言的,只有对手动作的滞缓才能显示出我的迅捷,反者亦如是。而技击运动的基本规律则是绝对存在的。如果拂去千变万化的踢打摔拿等招法的云雾后,便会明了技击运动的基本规律,即力点的诸般综合运用。
  所谓力点,就是功力运用所达到的地方,如肩肘手脚以及刀枪剑棍等等。大成拳前辈说“无处不为点,无点不弹簧”又说“拳成兵器就”,这都是有关力点的精辟论述。
  传统认为,人体有“七拳”,即头肩肘手胯膝足,实际上不止这七处。且不说武林前辈们常以胸、腹、背等处作为力点来发力,但就七拳中的任何一拳的用法和变化而言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用脚攻击,从使用部位来说,可用脚尖、脚面、脚掌、脚内侧、脚外测脚跟等不同的地方。攻击时,每一部位又各有习惯用法,以脚内侧为例,常用的就有拨、扫、撞等等。用手进攻,可分为拳、掌、钩、抓、指等各种打法。武术门派之多,令各种有关力点的技法层出不穷,各具特色。

三、神意。我国拳学与国外拳术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神意的训练。这里要谈的神意训练大概有两种。
  一则,研习艺术重在神似,修拳之道尤为如此。对敌之际,力求神在手前,意在敌背,欲求形动力动,先使神动意动,利用合理的间架配备以及随机应变的战术,使力的轻重、缓急、刚柔、虚实等技击要素在实战中挥洒自如。所以,练拳不能只满足于形似的水平。要知形似最终不过成一匠人,而神似则可使人晋升为一代圣手。
  二则,两雄相争,气势当先,神意方面不可丝毫让人,此谓作拳心法。由浅至深的作拳心法大致可分为声势相惊、外暴内和、精心揣测、清逸大勇等几种。
  大成拳宗师王芗斋为了追求清逸大勇的临敌境界,游尽名山大川,踏遍神州大地,这正是古人“自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川跃马行”的精神使然。试想,当面对滚滚怒潮、滔滔巨浪的时候,有几位能冷眼观之,凛然不惧?显然没有盖过怒潮、压倒巨浪的精神气质,没有与宇宙相争的神勇,是不行的。追求清逸大勇的奥秘也正在这里。
  反观“拈化微笑”的典故,迦叶之智未必列众弟子之上,而他却能独以不着形迹的悟道之心承接佛祖的禅道衣钵。看来,拘泥成法,执着常规,真是习武的大病啊!习武者应追求神韵,融会贯通,得其旨趣,才能达到秉承衣钵的境界。大凡善兵者多不言兵,得法者不循常法,故得拳意而化之,虽续旧亦出新,执拳形而泥之,虽得新亦失旧。所谓新者,乃指拳之外形及技击风格等感性的东西;所谓旧者,乃指拳之本源和技击规律等理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