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到襄阳的飞机票:不同版本的《黄庭经》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38:11
《黄庭经》养生教育思想探微
《黄 庭 经 》 是 道 家主 要 经 典 之 一 , 是 一 部 谈 养 生 修 真 之 术 的 道 家经 书 。 现 传 世 的 《 黄 庭 经 》 有三 种 : 《 黄 庭 内 景 经 》 、 《 黄 庭 外 景 经 》 、 《 黄 庭 中 景 经 》 , 但 《 黄 庭 中 景 经 》 系 后 人 所 作, 因 而 《 道 藏 》 仅 收 录 内 、 外 二 经 , 《 黄 庭 经 》 即 指 该 二 经 的 合 称 。 《 黄 庭 经 》 养 生 教 育 思想 围 绕 长 生 久 视 、 强 身 健 体 之 目 的 , 立 足 于 哲 学 与 医 学 两 大 基 础 , 以 存 思 内 视 、 漱 咽 津 液 、吐 纳 行 气 、 服 气 积 精 为 主 干 , 兼 容 恬 淡 虚 无 、 心 专 意 精 、 守 一 养 神 、 脏 腑 调 养 等 原 则 与 方 法, 形 成 了 融 养 生 、 医 学 、 哲 学 与 宗 教 于 一 体 的 名 垂 道 教 教 育 思 想 史 的 养 生 教 育 方 法 导 论 。 笔者 不 揣 浅 陋 , 欲 作 初 步 探 究 , 以 求 指 教 。
一 、 存 思 内 视
  存 思 内 视 是 《 黄 庭 经 》 养 生 教 育 方 法 论 的 核心 内 容 , 也 是 上 清 派 道 教 的 典 型 修 炼 方 法 之 一 。 要 诀 是 合 闭 双 目 , 排 除 干 扰 , 消 除 杂 念 , 凝神 安 息 , 存 思 存 神 , 心 目 内 视 , 俯 视 丹 田 , 久 可 延 寿 。 存 思 的 关 键 是 存 思 人 体 内 诸 神 , 即 " 八 景 二 十 四 真 神 " 。 而 人 体 多 神 , 要 以 五 脏 为 主 , 因 而 " 存 思 之 功 , 以 五藏 ( 脏 ) 为 盛 。 " 1 《 黄 庭 经 》 十 分 重 视 存 思 五 脏 六 腑 神 , 它 说 : " 存 思 百 念 视 节 度 , 六 腑 修 治 勿 念 故 , 行 自 翱 翔 入 天 路 。 " 2 教 育 人们 在 修 炼 时 要 做 到 存 念 身 中 百 神 , 呼 吸 上 下 有 频 律 、 按 节 次 , 存 念 脏 腑 之 神 , 忘 记 以 前 的 一切 , 这 样 存 思 内 视 脏 腑 之 神 达 到 最 佳 地 步 , 便 会 翱 翔 飘 逸 , 羽 化 升 仙 。 又 说 : " 高 研 恬淡 道 之 园 , 内 视 密 盼 尽 睹 真 , 真 人 在 己 莫 问 邻 , 何 处 远 索 求 因 缘 。 " 3 教化 人 们 更 要 珍 视 此 法 , 因 为 存 思 内 视 不 仅 可 以 内 视 脏 腑 之 神 , 而 且 经 过 深 钻 细 研 、 恬 淡 寡 欲, 精 思 内 视 可 以 涉 入 " 道 之 园 " , 深 入 领 悟 " 道 " 之 内 含 与 真 谛 , 方知 真 人 、 真 道 就 在 身 中 , 何 必 要 远 求 于 他 方 呢 ? 《 黄 庭 经 》 还 教 育 人 们 在 运 用 存 思 内 视 法 进行 修 炼 养 生 时 , 还 需 伴 随 默 念 经 书 , 它 说 : " 恬 淡 闭 视 内 自 明 , 物 物 不 干 泰 而 平 , 悫 矣匪 事 老 复 丁 , 思 咏 玉 书 入 上 清 。 " 4 修 炼 者 闭 目 存 思 , 潜 神 入 静 , 内 观 脏腑 , 心 境 自 明 , 凝 神 入 境 , 外 物 不 干 , 泰 和 庄 严 , 诚 实 无 事 ; 若 入 此 状 态 , 就 默 诵 玉 书 《 上清 黄 庭 内 景 经 》 , 便 会 朗 然 洞 彻 , 老 能 返 壮 , 病 能 复 康 。
  为此 , 《 黄 庭 经 》 还 分 门 别 类 地 教 育 人 们 去 存 思 内 视 脏 腑 之 神 , 并 从 色 、 形 、 气 、 服 饰 等 方 面作 了 许 多 描 述 。 《 黄 庭 内 景 经 · 心 部 章 第 十 》 说 : " 心 部 之 宫 莲 含华 , 下 有 童 子 丹 元 象 " , " 丹 锦 飞 裳 披 玉 罗 , 金 铃 朱 带 坐 婆 娑 " , " 临 绝 呼 之 亦 登 苏 , 久 久 行 之 飞 太 霞 。 " 5 心 神 名 丹 元 , 红 色 , 外 裹 白 色 薄膜 , 像 未 开 之 莲 花 ; 存 思 内 视 心 神 , 可 以 救 人 于 危 绝 , 长 期 坚 持 就 能 飞 升 成 仙 。 再 如 : " 或 精 或 胎 别 执 方 , 桃 孩 合 延 生 华 芒 , … … 可 用 存 思 登 虚 空 , 殊 途 一 会 归 要 终 , … … 五形 完 坚 无 灾 殃 。 " 6 言 脾 神 能 帮 男 子 藏 精 、 女 子 藏 胎 , 存 思 下 黄 庭 、 下 丹田 神 , 能 使 阴 阳 二 气 久 盛 不 衰 , 使 五 脏 完 美 健 壮 , 无 灾 无 病 。 存 思 与 其 他 养 生 方 法 同 时 并 用可 达 殊 途 同 归 、 合 三 为 一 之 目 的 。 总 之 , 对 心 神 、 脑 神 、 脾 神 、 肝 神 、 肺 神 、 肾 神 、 胆 神 等都 要 经 常 存 思 , " 闭 目 内 眄 自 相 望 " 7 , 长 此 以 往 , " 昼 夜 思之 可 长 存 " 8 。 
二 、 吐 纳 服 气
  吐 纳 服 气 , 又 称 呼 吸 行 气 , 是 道 家 道 教 传 统的 养 生 教 育 方 法 。 先 秦 《 庄 子 · 刻 意 篇 》 就 提 出 " 吐 故 纳 新 " 养 生 之 法 ; 东 汉 《老 子 河 上 公 注 》 亦 主 张 " 呼 吸 行 气 " ; 魏 晋 时 期 , 此 法 更 加 盛 行 , 各 种 关 于 吐 纳服 气 之 书 大 量 涌 现 。 因 此 , 《 黄 庭 经 》 极 力 倡 导 和 教 育 人 们 使 用 此 法 去 养 生 。 它 说 :
  赤 珠 灵 裙 华 茜 粲 , 舌 下 玄 膺 生 死 岸 , 出 青入        玄 二 气 焕 , 子 若 遇 之 升 天 汉 。 9
    呼 吸 元 气 以 求 仙 , … … 朱 鸟 吐 缩 白 石 源 , … … 三 气 右 回 九 道 明 , 正 一 含 华 乃 充 盈 。 10
    梁 丘 子 将 " 赤 珠 灵 裙 华 茜 粲 " 解释 为 " 玄 膺 " , 即 舌 之 外 象 。 舌 下 的 气 管 是 人 体 生 命 的 关 卡 , 若 能 通 过 此 气 管 经
  常吐 纳 阴 阳 二 气 , 就 会 焕 然 朗 彻 , 升 天 成 仙 。 而 要 想 成 仙 , 就 必 须 呼 吸 天 地 阴 阳 、 四 时 、 五 行之 气 ; 否 则 会 出 现 相 反 之 结 果 。 梁 丘 子 解 释 : " 朱 鸟 , 舌 象 ; 白 石, 齿 象 ; 吐 缩 , 导 引 津 液 。 谓 阴 阳 之 气 流 通 不 绝 , 故 曰 源 。 " 11 可 知 呼 吸要 通 过 鼻 口 、 舌 齿 , 吐 纳 阴 阳 仙 气 供 人 体 享 用 , 成 为 生 命 之 源 。 只 要 三 丹 之 气 源 源 不 断 在 体内 循 环 , 就 会 使 人 存 正 守 一 , 神 气 华 荣 , 乘 物 而 升 。
  《 黄 庭 经 》 认 为 , 吐 纳 服 气 的 主 要 生 理 器 官 是鼻 口 , 呼 吸 行 气 , " 随 鼻 上 下 开 两 耳 " 12 , 它 还 教 育 教 徒 要 广 泛 使用 此 法 养 生 , 因 为 吐 纳 服 气 有 以 下 几 大 好 处 : 一 是 吐 纳 服 气 能 维 持 正 常 的 生 理 活 动 , 满 足 肌体 正 常 需 求 。 " 呼 吸 庐 间 以 自 偿 , 子 保 完 坚 身 受 庆 。 " 13 将 元 气 吸入 体 内 以 补 偿 消 耗 去 的 氧 气 , 从 而 保 证 人 体 完 坚 , 生 命 正 常 。 二 是 呼 吸 行 气 有 利 于 调 和 血 脉, 融 通 津 液 , 强 身 健 体 。 " 呼 吸 虚 无 见 吾 形 , 强 我 筋 骨 血 脉 盛 " 的 原 理 是 有 科 学依 据 的 。 三 是 呼 吸 能 促 进 津 液 滋 生 , 从 而 润 泽 口 舌 及 周 身 , 能 起 滋 喉 润 肺 的 作 用 。 《 太 上 黄庭 外 景 经 飞 喜 烤  谝 弧 吩 疲 o " 呼 吸 庐 间 入 丹 田 , 玉 池 清 水 灌 灵 根 。 " 15 务 成 子 注 : " 呼 之 则 出 , 吸 之 则 入 , 呼 吸 元 气 , 会 丹 田 中 。 " " 口 为 玉 池 太和 宫 , 唾 为 清 水 美 且 鲜 。 唾 而 咽 之 雷 电 鸣 , 舌 为 灵 根 常 滋 荣 。 " 16 在 鼻 口纳 新 气 时 , 便 会 刺 激 唾 腺 分 泌 唾 液 , 先 润 舌 , 后 润 喉 与 肺 , 从 而 不 至 于 出 现 口 干 舌 燥 , 喉 疼肺 胀 的 症 状 。 四 是 吐 纳 服 气 可 以 调 阴 阳 , 止 饥 渴 。 它 说 : " 独 食 太 和 阴 阳 气 , 故 能 不 死天 相 溉 , … … 通 我 精 华 调 阴 阳 。 " 17 使 阴 气 上 升 , 阳 气 下 降 合 会 , 聚 于 六合 ( 人 体 小 宇 宙 ) , 萌 生 五 味 , 常 自 服 食 天 自 溉 之 , 这 样 可 达 到 调 阴 阳 、 益 精 华 之 目 的 。 此外 , 务 成 子 在 注 释 " 呼 吸 庐 间 以 自 偿 " 时 , 又 赋 予 了 新 的 释 义 : " 呼 吸 元 气, 皆 会 头 中 , 降 于 口 中 , 含 而 咽 之 , 则 不 饥 渴 。 " 18 后 来 的 辟 谷 修 炼 术 即源 于 此 。 五 是 经 常 吐 纳 元 气 可 以 成 仙 成 真 。 《 黄 庭 经 》 将 吐 纳 服 气 养 生 法 融 于 宗 教 神 学 之 中, 使 养 生 教 育 方 法 论 带 上 了 宗 教 神 秘 主 义 色 彩 , 从 " 呼 吸 元 气 以 求 仙 " 19 可 以 看 出 , 《 黄 庭 经 》 极 力 主 张 吐 纳 服 气 的 主 要 目 的 之 一 就 是 为 得 道 成 仙 , 长 生 不 死 。

三 、 漱 咽 津 液

   《 黄 庭 经 》 有 十 多 处 谈 到 教 育 人 们 去 漱 咽 津液 , 润 泽 肌 体 , 通 利 腑 脏 , 久 生 不 衰 。 何 为 " 津 液 " ? " 津 液 " 亦 名胎 津 、 玉 液 、 醴 泉 、 灵 液 , 此 液 生 于 口 中 , 与 常 液 不 同 , 通 过 炼 气 而 生 , 清 凉 甘 美 , 若 经 常漱 咽 津 液 , 可 以 添 光 增 颜 , 光 泽 宜 人 , 祛 邪 去 病 , 延 年 益 寿 ; 而 且 " 津 液 醴 泉 通 六 府 " 20 , 漱 咽 津 液 还 能 滋 肝 肺 , 和 脾 胃 , 通 荣 卫 , 固 精 气 , 养 神 根 。 《 黄 庭经 》 从 津 液 的 来 源 、 贮 所 、 运 行 及 功 能 均 作 了 叙 述 。 在 《 黄 庭 内 景 经 · 口 为 章 第 三 》 中 说 : " 口 为 玉 池 太 和 宫 , 漱 咽 灵 液 灾 不 干 , 体 生 光 华 气 香 兰 , 祛 灭 百 邪 玉 炼 颜 。 " 21 口 是 产 生 与 存 贮 津 液 之 所 , 玉 液 产 生 之 后 , 要 使 用 功 法 漱 咽 下 喉 入 体 , 金 和 玉 映 , 心 开 神 明, 金 华 充 盈 , 体 增 光 华 , 肌 肤 增 颜 , 却 除 病 邪 。 同 时 , 内 、 外 经 均 对 咽 津 给 头 发 、 牙 齿 、 舌及 血 脉 的 益 处 也 作 了 多 处 描 述 , 以 教 育 人 们 去 仿 效 此 法 。 《 黄 庭 经 》 云 : 
   调 和 精 华 治 发 齿 , 颜 色 光 泽 不 复 白 , 下 于 咙喉 何 落 落 。 22 
   调 理 五华 精 发 齿 , 三 十 六 咽 玉 池 里 , 开 通 百 脉血 液 始 , 颜 色 生 光 金 玉 泽 , 齿 坚 发 黑 不 知 白 。 23 
   玉 池 清 水 上 生 肥 , 灵 根 坚 固 老 不 衰 。 24
   由 上 可 见 , 外 景 经 与 内 景 经 对 此 问 题 的 论 述大 意 一 致 , 只 是 内 景 经 对 外 景 经 又 作 了 较 为 详 细 的 阐 述 , 由 此 亦 可 证 明 外 景 经 先 于 内 景 经 。内 、 外 二 经 均 认 为 , 欲 使 头 发 润 泽 光 亮 , 牙 齿 坚 硬 洁 白 , 最 好 刻 苦 修 炼 , 调 和 津 液 , 下 漱 咽之 , 玉 液 如 肥 , 长 期 坚 持 即 可 血 脉 通 畅 , 齿 坚 发 黑 , 灵 根 ( 舌 ) 滋 润 , 面 色 光 泽 , 神 采 奕 奕。 此 外 , 《 黄 庭 经 》认 为 , 漱 咽 津 液 还 有 止 渴 充 饥 之 作 用 , 说 " 存 漱 五 牙 不 饥 渴 " 25 。 务 成 子 将 " 五 牙 " 释 为 " 五 行 之 生 气 以 配 五 脏 " 26 。 若 能 按 道 教 要 诀 修 炼 并 服 食 由 五 气 所 生 之 津 液 , 便 会 消 除 饥 饿 。 " 结 珠 固 精 养 神 根 , … … 闭 口 屈 舌 食 胎 津 , 使 我 遂 炼 获 飞 仙 。 " 27 梁 丘 子 注 : " 结 珠 , 谓 咽 液 , 先 后 相 次 如 结 珠 ; 固 精 , 不 妄 泄 ; 神 根 , 形 躯 也 。 " 28 结 珠 咽 津 , 脏 腑 可 养 神 根 , 入 下 丹 田 可 固 精 气 , " 如 是 循 环 不休 , 直 至 百 千 万 次 , 功 同 乳 转 醍 醐 , 而 古 人 所 谓 ' 玉 液 还 丹 ' , 不 外 是 矣 " 29 闭 口 屈 舌 常 食 玉 液 , 便 会 感 到 修 炼 自 如 , 飘 飘 入 仙 。
四 、 积 精 宝 精
    精 , 是 人 身 " 三 宝 " 之 一 , 是 构成 人 体 和 维 持 生 命 活 动 的 物 质 基 础 。 《 黄 帝 内 经 》 说 : " 夫 精 者 , 身 之 本 也 。 " 30 精 有 两 个 来 源 : 一 是 先 天 之 精 , 来 自 于 父 母 的 生 殖 之 精 ; 二 是 后 天 之 精 , 来自 于 脾 胃 所 化 生 的 水 谷 精 气 , 守 藏 于 五 脏 , 若 五 脏 六 腑 的 精 满 溢 则 下 藏 于 肾 。 中 医 理 论 认 为, 先 天 之 精 与 后 天 之 精 均 藏 于 肾 。 肾 中 精 气 是 否 充 盈 , 对 健 康 长 寿 有 直 接 影 响 , 因 此 , 道 教历 来 很 重 视 精 气 的 保 养 , 《 太 平 经 》 云 : " 人 欲 寿 , 当 爱 气 尊 神 重 精 " ; 葛 洪 的《 抱 朴 子 内 篇 · 释 滞 第 八 》 也 认 为 修 仙 的 关 键 " 在 于 宝 精 行 气 " 。 《 黄 庭 经 》 尤其 强 调 精 气 保 养 对 人 体 健 康 的 作 用 , 它 认 为 积 精 宝 精 主 要 包 括 两 个 方 面 : 一 是 累 气 积 精 , 秘藏 精 气 ; 二 是 慎 守 精 室 , 固 守 不 泄 。
   首 先 , 内 、 外 经 均 十 分 重 视 积 精 累 气 对 修 道成 仙 的 重 要 作 用 。 《 黄 庭 内 景 经 · 仙 人 章 第 二 十 八 》 说 : " 仙 人 道 士 非 有 神 , 积 精 累 气以 为 真 。 " 31 修 仙 学 道 之 人 , 并 非 有 别 种 神 奇 手 段 , 之 所 以 能 成 真 成 道 ,长 生 久 寿 , 主 要 是 善 于 积 精 累 气 罢 了 。 《 黄 庭 外 景 经 · 中 部 经 第 二 》 也 说 : " 仙 人 道 士非 异 有 , 积 精 所 致 和 专 仁 。 " 32 仙 人 道 士 没 有 特 别之 法 , 只 是 通 过 积 精 累气 , 育 养 精 气 , 专 心 一 意 , 修 养 仁 德 , 才 达 到 德 合 道 真 的 修 炼 结 果 。 如 何 去 " 积 精 累 气 " 呢 ? 《 黄 庭 经 》 教 化 人 们 说 : " 呼 吸 元 气 以 求 仙 , 仙 公 公 子 已 可 前 , 朱 鸟 吐 缩白 不 源 , 结 精 育 胞 化 生 身 。 " 33 呼 吸 元 气 , 服 食 胎 息 , 导 引 津 液 , 阴 阳 之气 流 通 不 绝 , 故 能 孕 生 精 气 , 助 于 成 仙 。 《 黄 庭 外 景 经 · 上 部 经 第 一 》 也 说 : " 方 寸 之中 谨 盖 藏 , 精 神 还 归 老 复 壮 。 " 34 若 能 常 用 服 气 累 气 法 , 日 积 月 累 , 回 环于 方 寸 之 中 , 以 立 命 根 , 即 可 还 精 归 神 、 返 老 还 壮 。 不 仅 服 气 累 气 利 于 积 精 , 而 且 咽 津 至 肾亦 能 化 为 精 。 " 太 上 隐 环 八 素 琼 , 溉 益 八 液 肾 受 精 。 " 35 修 炼 到 一定 时 候 , 喉 咙 中 就 会 产 生 八 素 琼 液 , 咽 下 肾 宫 就 能 化 为 玉 精 。 这 里 所 谈 尽 管 不 科 学 , 但 已 初步 意 识 到 肾 为 生 精 、 藏 精 之 所 。 《 黄 庭 外 景 经 》 说 : " 五 脏 之 主 肾 最 精 。 " 36 肾 神 滋 润 六 腑 、 主 延 寿 , 故 《 黄 庭 内 景 经 · 经 历 章 第 三 十 二 》 说 : " 两 肾 之 神 主 延 寿 。 " 所 以 , 欲 积 精 生 精 , 必 须 首 先 保 养 好 肾 。 
      其 次 , 《 黄 庭 经 》 教 育 人 们 要 重 视 慎 守 精室 、 固 守 不 泄 在 养 生 中 的 重 要 作 用 。 《 黄 庭 内 景 经 · 常 念 章 第 二 十 二 》 说 : " 急 守 精 室勿 妄 泄 , 闭 而 宝 之 可 长 活 。 " 37 若 能 断 绝 淫 欲 , 急 守 精 室 , 精 不 外 泄 , 闭室 宝 精 , 必 能 延 长 生 命 。 对 此 内 、 外 篇 的 说 法 几 乎 完 全 一 致 。 《 黄 庭 外 景 经 · 上 部 经 第 一 》说 : " 长 生 要 慎 房 中 急 , 弃 捐 淫 欲 专 子 精 , 寸 田 尺 宅 可 治 生 , 鸡 子 长 留 心 安 宁 , … … 闭子 精 门 可 长 活 。 " 38 《 黄 庭 内 景 经 · 琼 室 章 第 二 十 一 》 也 说 : " 长生 至 慎 房 中 急 , 何 为 死 作 令 神 泣 , 忽 之 祸 乡 三 灵 殁 , 但 当 吸 气 录 子 精 , 寸 田 尺 宅 可 治 生 。 " 39 内 、 外 经 均 极 力 主 张 宝 精 止 精 , 教 育 人 们 戒 慎 房 事 , 闭 房 止 精 , 守 精不 懈 , 永 保 康 寿 。 相 反 , 放 纵 淫 欲 , 房 中 妄 泄 , 则 会 气 亡 液 漏 , 髓 骨 枯 竭 , 伤 精 失 神 , 败 坏身 体 , 缩 短 寿 命 。 因 此 , 《 黄 庭 外 景 经 》 总 结 说 : " 闭 塞 命 门 如 玉 都 , 寿 传 万 岁 年 有 余。 " 40 
五 、 恬 淡 虚 无
《黄 庭 经 》 养 生 教 育 观 认 为 , 不 管 是 进 行 存 思 内 视 、 吐 纳 服 气 , 还 是 进 行 积 精 宝 精 、 漱 咽 津 液, 都 需 要 努 力 保 持 恬 淡 虚 无 。 恬 淡 清 静 、 致 虚 无 为 是 道 家 哲 学 思 想 的 重 要 内 容 , 也 是 道 教 养生 修 仙 的 基 本 要 求 。 《 黄 庭 经 》 所 言 之 恬 淡 虚 无 包 括 客 观 环 境 与 主 观 心 境 两 方 面 。 一 方 面 ,修 炼 黄 庭 者 要 居 于 安 静 虚 寂 之 地 , 方 能 免 除 外 界 干 扰 , 专 心 致 志 地 去 修 行 养 生 。 《 黄 庭 内 景经 · 常 念 章 第 二 十 二 》 说 : " 虚 无 寂 寂 空 中 素 , 使 形 如 是 不 当 污 ,九 室 正 虚 神 明 舍 , 存 思 百 念 视 节 度 。 " 41 养 生 者 应 居 虚 无 寂 静 的 空 间 , 犹如 悬 于 虚 空 静 谧 的 空 中 , 使 人 的 形 体 不 受 任 何 外 界 影 响 与 玷 污 , 这 样 人 脑 九 窍 就 会 保 持 虚 静, 为 养 生 存 思 创 造 了 良 好 的 外 部 环 境 。 《 黄 庭 外 景 经 · 中 部 经 第 二 》 也 说 : " 作 道 优 游深 独 居 , 扶 养 性 命 守 虚 无 。 " 42 教 育 道 教 徒 们 修 道 养 生 应 当 隐 身 藏 形 , 与世 绝 逾 , 独 居 深 山 , 避 世 隐 居 。 另 一 方 面 , 修 炼 者 要 保 持 平 静 的 心 境 , 做 到 恬 淡 无 为 无 私 无欲 , 抛 去 一 切 私 心 杂 念 和 主 观 妄 想 , 力 求 思 想 虚 空 , 这 样 既 利 于 修 道 成 仙 , 又 利 于 体 安 身 康。 为 此 《 黄 庭 经 》 作 了 如 下 论 述 : 
     虚 无 自 然 道 之 固 , 物 有 自 然 道 不 烦 , 垂 拱无 为 身 体 安 , 虚 无 之 居 在 帏 间 , 寂 寞 廓 然 口 不 言 , 修 和 独 立 真 人 宫 , 恬 淡 无 欲 游 德 园 , 清 静香 洁 玉 女 前 , 修 德 明 达 神 之 门 。 43 
     虚 无 是 自 然 之 道 的 根 本 要 求 , 修 道 者 理 应遵 从 自 然 之 道 , 恪 守 无 为 , 保 持 虚 静 , 独 守 寂 寞 , 恬 淡 无 欲 , 心 中 无 物 , 心 静 如 水 , 口 不 妄言 , 归 志 洞 虚 , 寂 然 自 修 , 昧 然 独 息 , 不 贪 荣 誉 , 不 图 私 欲 , 弃 捐 世 俗 , 必 然 会 清 静 香 洁 ,心 达 志 通 , 自 得 欢 乐 , 身 体 安 康 , 益 寿 延 年 。
六 、 守 一 养 神
神 , 与 精 、 气 合 称 " 三 宝 " , 此 三 者 是 构成 人 体 生 命 运 动 的 三 大 基 本 要 素 。 道 教 养 生 教 育 观 中 所 谈 之 " 神 " 有 两 层 含 义 :一 是 指 生 命 活 力 , 即 中 医 所 说 的 " 神 气 " 、 " 神 机 " 等 ; 二 是 指 精 神活 动 , 包 括 思 维 活 动 、 意 识 活 动 、 情 感 活 动 等 。 神 , 在 人 体 中 具 有 调 节 体 内 外 环 境 的 能 力 。神 在 则 安 康 , 神 失 则 恍 惚 。 《 黄 庭 经 》 特 别 注 重 体 内 " 神 " 的 养 护 , 为 此 专 门 提出 五 脏 六 腑 藏 神 说 。 因 心 是 神 明 之 主 , 故 《 黄 庭 经 》 特 别 关 照 养 护 心 神 , " 专 守 心 神 转相 呼 , 观 我 神 明 辟 诸 邪 。 " 44 而 养 神 之 关 键 是 要 守 一 , 何 为 " 守 一 " ? " 守 一 " 是 道 家 道 教 一 贯 强 调 的 养 生 方 术 。 老 子 的 " 载 营 魄 抱 一 " 45 被 后 世 道 教 所 发 展 。 《 太 平 经 》 说 到 " 守 一 " 的 地 方 很 多, 认 为 " 夫 一 者 , 乃 道 之 根 也 , 气 之 始 也 , 命 之 所 系 属 , 众 心 之 主 也 。 " 46 故 曰 " 古 今 要 道 , 皆 言 守 一 。 " 47 守 一 可 以 长 生 久 视 。 《 黄 庭 经 》继 承 了 这 一 思 想 , 它 说 : 
玄 元 上 一 魂 魄 炼 , 一 之 为 物 叵 卒 见 。 48 
一 至 不 久 升 虚 无 , 方 寸 之 中 念 深 藏 。 49 
三 五 合 气 其 本 一 , … … 子 能 守 一 万 事 毕 , 子 自 有 之 持 无 失 。 50
    《 黄 庭 经 》 也 认 为 " 一 " 是 天 地之 根 , 人 命 之 本 。 " 一 " 深 藏 于 每 人 体 内 , 只 要 修 炼 者 善 于 " 守 一 " 则 可 万 事 自 毕 , 存 神 养 神 。 如 何 去 " 守 一 " 呢 ? 《 太 平 经 》 认 为 " 一 " 就 是 心 、 意 、 志 。 《 黄 庭 经 》 继 承 了 这 一 说 法 , 所 以 它 认 为 " 守 一 " 的 关键 是 要 心 精 意 专 , 专 心 致 志 。 故 曰 : " 心 精 意 专 内 不 倾 。 " 51 能 知守 一 , 精 诚 专 一 , 就 能 真 正 养 神 , 从 而 内 部 思 想 不 乱 。 《 黄 庭 经 》 教 化 人 们 在 养 生 修 炼 时 要常 用 此 法 , 尤 其 在 存 思 时 更 要 心 精 意 专 , 勤 修 苦 炼 。 它 说 : " 昼 夜 七 日 思 勿 眠 , 子 能 行此 可 长 存 , 积 功 成 炼 非 自 然 , 是 由 精 诚 亦 由 专 。 " 52 之 所 以 能 长 时 间 坚 持存 思 修 炼 , 是 由 于 长 年 累 月 地 坚 持 心 诚 专 一 地 艰 苦 修 炼 的 结 果 。
七 、 腑 脏 调 养 
   《 黄 庭 经 》 养 生 教 化 的 重 点 在 腑 脏 , 大 部 分篇 幅 用 在 了 五 脏 六 腑 生 理 表 征 与 医 学 功 能 上 。 既 然 五 脏 六 腑 是 人 体 的 核 心 所 在 , 那 么 修 炼 养生 , 预 防 疾 病 的 重 点 也 应 当 在 于 腑 脏 调 养 。 《 黄 庭 经 》 已 意 识 到 腑 脏 调 养 在 养 生 中 的 重 要 性, 故 曰 : " 经 历 六 腑 藏 卯 酉 , 通 我 精 华 调 阴 阳 。 " 53 重 点 讲 津 液 在经 过 腑 脏 时 , 能 促 进 调 养 , 进 而 通 达 脏 腑 之 精 华 , 调 和 阴 阳 之 气 , 促 进 新 陈 代 谢 , 防 止 疾 病产 生 。 还 说 : " 历 观 五 脏 视 节 度 , 六 腑 修 治 洁 如 素 。 " 54 五 脏 六 腑各 有 所 主 , 各 有 自 己 的 运 行 节 奏 与 规 律 ( 节 度 ) , 要 注 意 按腑 脏 各 自 的 节 度 去 调 养 。 切 勿 不 顾 其 节 奏 与 规 律 妄 为 , 若 此 必 然 招 致 病 击 周 身 。 这 里 的 " 素 " 是 指 平 常 、 平 素 、 正 常 之 意 。 若 能 依 生 理 规 律 去 调 养 修 治 脏 腑 , 则 能 保 持 生 理 活 动 像 平 素 一 样 正 常 运 行 。 如 何 进 行 腑 脏 调 养 呢 ? 《 黄 庭 经 》 教 育 人 们 应 注 意 以 下 几 方 面 : 一 要 做 到 恬 淡 无 欲 、 清 静 无 为 , 这 样 为 腑 脏 调 养 创 设 了 优 雅 的 环 境 与 良 好 的 心 境 , 也 直 接 利 于 有 些 腑 脏 的 调 养 与 保 健 。 " 恬 淡 无 欲 养 华 茎 " 55 , " 清 静 无 为 神 留 止 , 精 神 上 下 开 分 理 。 " 56 恬 淡 清 静 有 利 于 养 神 , 有 利 于 调 养 。 二 要 注 意 津 液 在 腑 脏 调 养 中 的 作 用 。 《 黄 庭 外 景 经 》 说 : " 津 液 醴 泉 通 六 腑 " 57 , 可 以 滋 腑 润 脏 , 调 和 血 脉 , 促 进 人 体 正 常 代 谢 功 能 的 发 挥 。 三 要 重 视 沐 浴 洗 漱 口 腔 对 腑 脏 调 养 的 作 用 。 《 黄 庭 外 景 经 》 说 : " 沐 浴 华 池 生 灵 根 , 三 府 相 得 开 命 门 , 五 味 皆 至 善 气 还 , 被 发 行 之 可 长 存 。 " 58 沐 浴 玉 池 , 主 润 脏 腑 , 体 舒 心 愉 , 六 合 之 中 自 生 五 味 , 演 而 食 之 , 正 气 上 升 , 修 行 修 炼 , 即 可 长 生 。 四 要 重 视 汗 水 对 脏 腑 调 养 的 作 用 。 《 黄 庭 外 景 经 》 教 育 人 们 说 : " 通 利 血 脉 汗 为 浆 , 修 护 七 窍 去 不 祥 。 " 59 汗 出 若 浆 , 通 利 血 脉 , 滋 润 皮 肤 , 保 护 七 窍 , 利 于 调 养 。 现 代 医 学 证 明 , 出 汗 属 于 新 陈 代 谢 的 一 部 分 , 可 以 带 出 体 内 垃 圾 , 释 放 体 内 热 量 , 使 腑 脏 多 余 热 量 得 以 释 放 , 从 而 降 低 体 温 , 保 护 体 温 正 常 。 可 见 , 汗 水 对 脏 腑 调 养 具 有 重 要 辅 助 作 用 。 五 要 特 别 注 重 脾 对 其 他 脏 腑 调 节 的 促 进 作 用 。 《 黄 庭 外 景 经 》 养 生 教 育 观 认 为 : " 脾 中 之 神 主 中 宫 , 朝 会 五 脏 列 三 光 , 上 合 天 门 会 明 堂 , 通 利 六 腑 调 五 行 。 " 60 外 景 经 认 为 脾 宫 为 下 黄 庭 宫 , 是 五 脏 六 腑 神 明 之 主 , 众 神 会 聚 于 此 , 可 仰 观 三 光 , 通 利 六 腑 , 调 和 阴 阳 。 脾 保 养 得 好 , 功 能 强 健 , 则 六 腑 通 畅 , 邪 气 却 走 , 正 气 内 守 , 能 更 好 地 促 进 其 他 腑 脏 的 调 养 与 保 健 。(转载)


念经的灵验
有一位先生勤修道家的"黄庭经",每日勤念《上清黄庭内景经》。这个法门很特殊,必须有持长斋,恬谈寡欲,生活清祥才容易感应.他初修时深具信心,也在家中安置道场奉黄庭真人.
黄庭,是指内藏中的脾,因黄色而名.内景者,为内藏的景象.勤习此经据说能在闭目时看到自己内藏的情形.
经过一个月后,果然,在梦中看到.首先出现的婴儿有哭啼声,它是肾神,名玄冥,字育婴.后又见脾之神,形状亦如婴儿忽然消失又复得,因脾神名魂停也.隔数日.梦中见一条由厕所排出的水管,流出大量污水.他当时不知其意,到了次日清晨便溺时发现尿液浑浊,状如梦境般,才恍然明白.又隔了一天,一切如常.因为他常有肾病,时而感到不适.从此,肾病完全好了.足见此经的灵验.这里顺便提及,不要迷于神怪,要掀神秘的外衣,坚持修习,自得好处。


《黄庭经》概述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属于洞玄部。大约在晋武帝太康九年(288年),山东济宁魏华存(字贤安)女士经过了长达近40年的漫长修行,忽一日,太极真人安度明、东华大神方诸青童、扶桑碧阿阳谷神王景林、小有仙女、清虚真人王褒等诸位神仙降临华存女士修行百日的洞中对她说:“你专注三清,勤苦到如此境地,我等受扶桑大帝君之命,特授你神真之道。”并拿出《上清真经》31卷:“我昔潜心学道,遇南极夫人,西城王君,授我宝经,诵经习行,才成真人,今日全部传授与你。”随后,清虚真人王褒毕恭毕敬执书而祝:“奉泰帝之命,于良辰吉日,以褒昔精思于阳洛山的宝书,传与魏华存,计31卷,华存当谨守明法,修真成仙。”授毕,众真人隐形而去。 魏华存女士将自己的心得和上述理论的精华部分进行融合、精研、提炼,历时数年,终于写出了集中国古代医学、养生、道学之大成的《黄庭经》。《黄庭经》分《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太上黄庭外景玉经》两部,以七言韵文著成,系统地提出三丹田、八景、二十四真的理论和相应修炼方法,成为影响中国1000多年的道教养生修炼专著。关于经名“黄庭”一辞,《正统道藏》染丘子注序:“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地中人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谕,即日月星辰云霞之象;内象谕,即血肉筋骨脏腑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曰内景也。王明《黄庭经考·释题》说:“按黄庭三宫,上宫脑中,中宫心中,下宫脾中,黄为中央之色,庭为四方之中,并具中义。内景者,含气养精,内视神象:似义取双关。” 

《内景经》又称《上清黄庭内景玉经》,历代称它是魏晋间道士养生之书,是一部继承汉代“五脏神”之说,以身体脏腑各有所主的理论为基础,结合道教人身百脉关窍各有司神之说,分别论述了人体各主要器官的大致情状以及主要生理功能,其中有十四章着重阐述了人体五脏及胆腑的生理作用。经中认为心是脏腑之王,能知寒热、和荣卫、通血脉、调阴阳;心开窍于口舌,能吐纳五脏之气,识别五行之味。所以人能心安,就可以体和无病身不枯。 

经中认为肝主谋虑,藏血、魂魄之居。肝开窍于目,如日月之明,五行之关镜。肝气上与三焦气合,下为口中津液,津液过玄膺、明堂入丹田,真气流布,百骸受润,则无疾病。脾为仓廪之本,纳谷物生味道,化糟粕。它认为脾居中央,横在胃上,外应脸色;脾胃相合供应营养,那么血脉通畅,筋骨强健、肌肤丰润、营养全躯,就能延年益寿。故重视脾的功能,称脾为下黄庭宫、人体的根本、五脏的要枢。肺为气之本,开窍于鼻,布气于七窍,主耳目聪明。认为肺气起自三焦,能调理五脏之元气,人若能把津液吞进丹田,那么肤色亮泽,百脉通畅,齿坚发黑,不会衰老。肾者精之处,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骨。经中认为肾主五脏六腑、九窃津液之相连,开窍于耳,肾气充足,则耳聪目明,筋强骨健、百脉通畅。又肾藏精,认为人若止精可长寿。经文认为,胆主决断,为六腑之精。人若胆、力互用,能摄虎兵。又认为胆外名于眉目之间,喜怒皆行此处,愤则发上冲冠。

《内景经》又吸收《河上公老子章句》及《太平经》中“五脏神”的观念,认为人体各部位都有神灵居住。三部八景二十四神,是指上部八景神镇在人身上元宫中,中部八景神镇在人身中元宫中,下碚八景神镇在下元宫中。若能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神,则三田五脏的真气调和,不会有疾病,甚至能乘云升仙。人体正是靠这些神的主宰,才是以维持生理活动正常地进行,才能“形与神具”。这些神有别于超自然力量的神,而是主宰人体生理活动的“功能神”。道教认为人体多神,而以五脏神为主,故重视存思五脏神的色、形、气、服饰、姓名等。《内景经》认为存思五脏神万病都可消除,存思之法当作学仙之道,要求存思身中百神,呼吸上下如一而除杂念。
《内景经》对存思心神的论述最多,认为心有神灵,且是五脏之王,倘若经常存思心神,那么阴阳和顺,脏腑调匀,均无疾病。存思肝神:肝属东方木位,主青,故肝气旺盛清而且长时,如东方之木主春,肝为生气之本,闭目冥想生气遍照体内五脏之腑,与脏腑相应,上为五色云,如日月星辰光亮明彻,久久即可自己内视脏腑。存思脾神:脾居中宫,存思脾神,即可增长精气,延长寿命,心虚洞鉴,神灵自通。存思肺神:肺为金宫,在五脏之上,状似华盖。童子、白云都是指肺神。当喘息不定呼吸不畅、身体不快时,就赶紧存思肺神,便能调和六气而无灾害,常用此道,可保形体不枯衰。存思肾神:肾为水宫。玄阙园,喻指肾之外形。童子、水王都是指肾神。当人正生病时,就应立即存思肾神,这样便能逢凶化吉,免除疾病而能升天成仙。“内视”是存思法中一种重要思想,就是指修炼者闭目存思,潜神入定后,内观形体,神气充溢而使体内朗然洞彻的景象。

《内景经》提出“三丹田”之说,每一丹田中各居着一位神,故有“三神”:眉间内入三寸为上丹田宫,也叫“泥丸宫”。泥丸宫在一身之首,是百神之主,泥丸百节都有神,它们都受脑主持而排定坐次,泥丸九真都穿紫衣罗裳,人们只要意守上丹田,存思九真神,就可以延寿不老。中丹田就是指心,又叫“绛宫”。六腑五脏息息相关,共同维持人体正常运转,它们各有所辖,有不同的运作方式,但都受心主宰,故心存则五脏六腑听令而正常运行。人们若意守中丹田,存思不舍,自会长生。下丹田又叫气海、精门、名关元、命门等,在脐下三寸处。道经认为下丹田是人命的根基、阴阳的门户、五气的本元;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胎之处,内有真神赤子居住,故称下丹田为“命门”、“生门”或“生宫”。“核孩”,指宫中的阴阳神名,也叫“伯桃”,字“合延”。人们若意守下丹田,存思阴阳之神,则阴阳之气不衰,生命不枯。与三丹田相对应,《内景经》还提出三黄庭之说:上黄庭宫在脑中,与上丹田相应;中黄庭宫也与中丹田一致,都在心中;只是下黄庭宫在脾中,与下丹田不一致。《内景经》就是以三丹田和三黄庭为枢纽,注重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神,强调积累精气作为长生要诀,即“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

《内景经》还讲到存思身外之物,即存思日月星辰:调整体内元气,使与所摄取的日月星辰的外气相结合。经中数处讲到此法,“出日入月呼吸存”,“高奔日月吾上道,郁仪结磷善相保,乃见玉清虚无老,可以回颜填血脑。”存思日月星辰,便有相应的仙人相保,就可以返还章颜,让精气充沛血脉脑际。《内景经》强调修炼存思之法必须精诚苦修,“至道不烦决存真”,“能存玄真万事毕,一身精神不可失”,“昼夜七日思勿眠,子能行此可长存,积功成炼非自然,是由精诚亦由专”,这些都强调修炼要专心一臻致、矢志不移,也只有如此,才能得以登仙入道。《黄庭经》所述的一些内修养生之术,与《周易参同契》的炼丹之道相结合,在唐宋时期流变为内丹道,成为中唐以后道教炼丹养生方术的主流,所以《黄庭经》与《周易参同契》都对后代道教产生重要影响。



黄庭经讲义 
   
  陈 撄 宁 
《黄庭经》不著撰人姓氏,也不著年代,世传由晋魏夫人流传下来,当是魏晋间道流所作,隋唐时出现《黄庭内景经》,由此原《黄庭经》称为《外景经》,而《黄庭经》之名成为内、外两篇的总称。其后又有《中景经》,宋郑樵《通志》中曾有著录,《道藏》中收有李千乘注本。但通常所说的《黄庭经》不包括《中景经》在内。 
   
    《内景经》从《外景经》推演而出,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但两篇内容都是讲述道教养生修持的方术,宣扬神仙信仰,理法贯通,无分内外。《黄庭经》文字多术语,辞意隐约,不易了解。种种注本,各有师承,说法不同,大致而言,北派重在清净,南派重在阴阳。陈撄宁先生在辛酉年撰有《黄庭经讲义》,对其中玄理和方法择要解说,宣通疑滞,浅显明白,有助于初学者理解《黄庭经》的主要内容。 
   
    陈撄宁 (1880—1969),近代著名道教学者。安徽怀宁人。清末秀才,毕业于安徽高等政法学堂,无意仕途,转而学道,历游各地道教名山,寻师访友,穷研仙道之学。早年寄居北京白云观,通读明刊《道藏》,因其旧目录体例混乱,乃按各书内容,改订为十四大类。中年居住上海,任仙学院教授,主编《扬善半月刊》、《仙学月刊》,注释、校订道书多种。1957年后曾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会长,主持道教研究工作。晚年研究静功修持,主张由后天神气合一,返还先天性命,再使先天之性命合一,归本于清净自然。从事道教研究六十多年,治学精勤,通晓道教内、外丹经及养生修持之道,对中医理论也有湛深研究,在道教界有广泛影响。著作有《黄庭经讲义》、《孙不二女丹诗注》、《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太平经的前因后果》、《静功疗养法》等。 
   
    现将《黄庭经讲义》校订后刊出,表示我们对陈撄宇先生的怀念。 
   
  一九八零年二月王伟业校订 
   
  弁 言 
   
    《黄庭经》不著撰人名氏及时代,惟陶隐居《真诰》云: “上清真经,晋哀帝兴宁二年南岳魏夫人授其弟子,使作隶字写出,数传而后,为某某窃之,因济浙江,遇风沦漂,惟《黄庭》一篇得存。”然考魏夫人为晋之任城人,司徒魏舒之女。名华存,字贤安,幼而好道,摄心夷静。年二十四,适太保椽刘文(字幼彦),生二子,长曰璞,次曰瑕,其后幼彦物故,夫人携二子渡江。璞为温太真司马,至安成太守。瑕为陶太尉从事,至中郎将。夫人在世八十三年,晋成帝咸和九年化去。以时推之,兴宁二年较此尚后三十年,则魏夫人辞世久矣。《真诰》所谓授其弟子者,或是夫人生时诸弟子得其口授,后始笔录,否则早有隶字写本秘藏,至兴宁二年,方传世耳。 
   
    《黄庭》旧有《内景》、《外景》二篇,《真诰》所指,殆《内景》篇也。晋王右军有《黄庭经》楷书,历代传刻,以为珍宝,即《外景》篇也。当右军时代,《内景》尚未行世,自无所谓《外景》之名,故右军所写,祇称《黄庭》。后人据《真诰》之言,遂滋疑义,盖未知此经原有先后之分,内外之别也。两篇文字未必出于一手,而精理贯通,体用相备,真知个中消息者当不复存歧视。故吕纯阳真人《题宿州天庆观诗》云:“肘传丹錄千年术,口诵黄庭两卷经,鹤观古坛槐影里,悄无人迹户常扃。”又陆放翁《道室杂兴诗》云:“身是秋风一断蓬,何曾住处限西东,棋秤窗下时闻雹,丹灶崖间夜吐虹。采药不辞千里去,钓鱼曾破万年功,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中。”又《书怀诗》云:“早佩黄庭两卷经,不应灵府杂膻腥,凭君为卖金鸦嘴,归去秋山剧茯苓。”所谓两卷经者,非即《内景》与《外景》乎 ?东坡尝书《黄庭内景》,复仿其文体而为之,备极推崇。世儒狃于晋帖,漫谓《内景》非真,其识讵出苏、陆二公之上耶。 
   
    又,从来著丹经者多言男子之事,女丹诀自有别传,而《黄庭经》则历代女真以之得道者,颇不乏人,是尤属丹家之要旨,为玄门之总持矣。第是经文义曼衍,多立名词,设譬语,虽无奥赜隐密之谈,然学者读之,罕能知味。余承同志之勖,就两篇文蕴,沈潜探索,择其精要,分类诠释,务使辞皆能解,理尽可通,庶几玄圃丹台资为先路云尔。 
   
  第一章 黄 庭 
   
    欲读《黄庭经》必先知 “黄庭”二字作何解说,“黄”乃土色,土位中央,“庭”乃阶前空地,名为“黄庭”,即表中空之义。吾人一生,自脐以上,为上半段,如植物之干,生机向上。自脐以下,为下半段,如植物之根,生机向下。其生理之总机关,具足上下之原动力者,植物则在根干分界处,人身则在脐。婴儿处胎,鼻无呼吸,以脐带代行呼吸之功用,及出胎后,脐之功用立止,而鼻窍开矣。修持口诀重在胎息。胎息者何?息息归根之谓。根者何?脐内空处也。脐内空处,即“黄庭”也。 
   
    引证《黄庭经》本文: 
   
    “上有魂灵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日入月呼吸存。”(《内景经》第二章) 
   
    “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外景经》) 
   
    “黄庭真[中]人衣朱衣,关门牡籥闔两扉,幽阙使[侠]之高巍巍,丹田之中精气微。”(《外景经》) 
   
    魂灵即心神。关元在脐下三寸,左阳右阴,言其理耳,若必求藏府经络部位以实之,恐近于穿凿。密户在身后腰部。生门即脐。涵虚子云: “合上下前后左右,暗藏一个中字,此中乃虚无窍也。外日月一往一来,内日月一颠一倒,绵绵呼吸,均在此虚无窍中。”今按呼为出,吸为入,出为辟,入为闔,辟为阳,闔为阴,阳为日,阴为月,故曰“出日入月呼吸存”。黄庭之下即是关元,关元之上即是黄庭,故曰:“上有黄庭下关元”。《内景经》云“上有魂灵下关元”,则谓黄庭之上有心神,黄庭之下有关元耳,辞虽异而义同。幽阙即生门,生门即脐,针灸家名为神阙,又名气舍。命门即密户,在背脊骨第十四椎下,即第二腰椎骨之部,修炼家以心神注守黄庭,名曰黄庭真人。心色本赤,故曰衣朱衣。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如牝牡之相衔,故曰牡籥。闔两扉者,喻阴阳相纽。高巍巍者,即《参同契》所云“先天地生,巍巍尊高”之意。丹田者,乃结丹之所,如播种子于田中,自然生苗结实,成熟可期,故名曰田。精气微之微字,最宜领会,如易教之洁净精微,老氏之微妙玄通,方尽其用。盖丹道虽不外乎积精累气而成,然徒知执著精气之粗迹,将何以臻神化哉。 
   
    附注:后世丹书所言黄庭之部位,与本经微有不同,然大体无妨,可不具论。 
   
  第二章 泥 丸 
   
    泥丸即上丹田,在头顶中,针灸家名百会穴,乃脑也,为修持最重要之关键。当行功时,运周天火候,必后升前降,升到泥丸终,降自泥丸始,所谓还精补脑也。 
   
    夫脑髓之体极精,脑髓之用至灵,其成也,乃间接由元气化生。其亏也,非物质直接所能补足。人当中年以后,每患脑力薄弱,常欲求助于助于药,然药无补脑之效。惟有修持功夫借阴阳升降之机,化生灵质,日积月累,方可使脑髓渐充,回复原状,或更觉超胜,于是性有所寄而命有所归。 
   
    引证《黄庭经》本文: 
   
    “至道不烦诀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 “一部[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园一寸处此中。” “但思一部寿无穷,非各别住居脑中。”(《内景经》第七章) 
   
    “琼室之中八素集,泥丸夫人当中立。” (《内景经》第二十一章) 
   
    “保我泥丸三奇灵,怡淡闭观内自明。” (《内景经》第二十一章) 
   
    “问谁家子在我身,此人何去入泥丸。” (《内景经》第十九章) 
   
    道法以简要为贵。口诀虽多,重在存真。存即存想,真即真人,言存想吾身真人之所在也。真人即神。虽周身百节皆有神,惟泥丸之神为诸神之宗。泥丸一部,有四方四隅。并中央,共九位,皆神之所寄,而当中央方园一寸处乃百神总会。修炼家不必他求,但存思一部之神已可享无穷之寿。因此一部之神非散居别处,而居脑中。脑为人身之宰,得其之宰,则易为功也。琼室即脑室。八素即四方四隅之神。泥丸夫人即脑室中央之神。名为夫人者,谓脑属阴性,宜静不宜动。静则安,动则伤,本于老子守雌之义也。三奇即三元。三元即元精、元气、元神。恬淡谓节嗜欲,少谋虑。闭视为闭目返观。此言保养脑中精、气、神之法,惟在返观内照也。谁家子乃内丹之喻名。内丹既结于下田,是不可不迁。迁将何去 ?即上入泥丸。盖返观内照,乃静以养性之功,丹成上迁,乃动以凝命之术,作用虽异,道理则同。 
   
  第三章 魂 魄 
   
    自来言魂魄者,理论至赜,不可毕陈,挈其大纲,约有十说: 
   
    一、以阴阳论魂魄者。《礼祀》陈氏注曰: “魂者阳之灵而气之英,魄者阴之灵而体之精。《淮南子》高诱注曰:“魂者阳之神,魄者阴之神。” 
   
    二、以五行论魂魄者。《朱子全书》曰: “魂属木,魄属金,所以说三魂七魄是金木之数也。” 
   
    三、以五藏论魂魄者。《内经》云: “心藏神,肝藏魂,肾藏精,肺藏魄。”“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此言魂与神为一家,魄与精的一家,正合丹道东三南二,木火为侣,西四北一,金水同宫之说。 
   
    四、以鬼神论魂魄者。《礼 ·祭义》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气即魂意。魂与气古人常合为一谈,如“延陵季子骨肉归于土,魂气无不之”之语,可见。 
   
    五、以动静论魂魄者。《性理大金》引宋儒说,云: “动者魂也,静者魄也。”动静两字括尽魂魄。凡能运用作为皆魂使之尔,魄则不能也。 
   
    六、以升降论魂魄者。《朱子全书》曰: “人将死时热气上出,所谓魂升也,下体渐冷,所谓魄降也。” 
   
    七、以志气论魂魄者。《朱子全书》引苏氏《易解》曰: “众人气胜志而为魄,志胜气而为魂。” 
   
    八、以思量与记忆论魂魄者。宋儒黄勉斋曰: “人只有个魂与魄,人记事自然记得底是魄,如会恁地搜索思量底便是魂。魂主经营,魄主受纳。” 
   
    九、以知觉与形体论魂魄者。《礼 ·祭义》陈氏注曰:“人之知觉属魂,形体属魄,如口鼻呼吸是气,那灵处便属魂,视听是体,那聪明处便属魄。” 
   
    十、以生成之先后论魂魄者。《春秋左氏传》云:“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后儒为之解曰:始化是胎中略成形时,人初间才受得气,便结成个胚胎模样是魄,既成魄,便渐渐为动,属阳曰魂。 
   
    以上诸说,各有不同,合而观之,或可于中取得一较为明确之印象,至其相互之关系则犹有说焉。《内经》曰:“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薛生白注曰:“气形盛则魂魄盛,气形衰则魂魄衰。魂是魄之光焰,魄是魂之根柢。魄阴主藏受,故魄能记忆在内。魂阳主运用,故魂能动作发挥。二物本不相离,精聚则魄聚,气聚则魂聚,是为人物之体,至于精竭魄降,则气散魂游,而无所知矣。”又,朱子曰:“无魂则魄不能以自存,今人多思虑役役,魂多与魄相离,老氏便只要守得相合。老子云,载营魄,是以魂守魄。盖魂热而魄冷,魂动而魄静,能以魂守魄,则魂以所守而益静,魄以魂而有生意。魂之热而生凉,魄之冷而生煖,惟二者不相离,故其阳不燥,其阴不滞,而得其和矣。不然则魂愈动而魄愈静,魂愈热而魄愈冷,二者相离,则不得其和而死矣。水,一也。火,二也。以魂守魄,以二守一,则水火因济而不相离,所以永年也。”朱说颇合于丹家魂魄相拘之旨。 
   
    引证《黄庭经》本文: 
   
    “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返老得还婴,三魂勿勿魄糜倾,何不食气太和清,故能不死入黄宁。”(《内景经》第三十章) 
   
    “玄元上一魂魄炼,一之为物最罕见[叵卒见],须得至真乃顾盼,至忌死气诸秽贱。”(《内景经》第二十七章) 
   
    “魂欲上天魄入渊,还魂返魄道自然。”(《外景经》) 
   
    “垂绝念神死复生,摄魂还魄永无倾。”(《内景经》第十一章) 
   
    “和制魂魄津液平。”(《内景经》第十一章) 
   
    “高拱无为魂魄安。”(《内景经》第二十三章) 
   
    人赖百谷以养身,调五味以悦口,而大患即由此而生。荤腥臭气足以秽乱吾人之神明,致使胎中所受之先天元气彫零殆尽,如何能得返老还童之效?魂飘魄丧,后悔何追。若能渐绝谷食,专心食气,保养太和,则可长生。然修持之道至为玄妙,阴阳不可偏胜,魂魄必宜合炼。魂魄合炼者,即是由后天之阴阳复归于先天之一气。但此气最不易得,有真有伪。真者纯是清灵生气。伪者中含秽质死气,乃大忌也。道家所以贵乎魂魄相拘者,因魂之性每恋魄,魄之性每恋魂,不忍分离。不幸以人事之逼迫,使魂不能不升,魄不能不降,魂魄分离则人死矣。返还之道亦是顺其魂魄自然相恋之性而已,夫人当生命垂绝之时,苟一念至诚,存想吾人身中元神,尚可多延残喘,况知魂魄相拘之道者,岂有倾危之患乎。夫摄魂还魄,虽有作用,惟贵在和平,而不可偏激。偏则不和,激则不平。苟魂魄能和,则气可化津,津亦化气,周身津气润泽流通,自无不平之患矣。修炼之术先有为而后无为,和平之极,归于静定,魂魄自然安宁。 
   
  第四章 呼 吸 
   
    前三节虽略具理论,尚未言明学者致功之方。丹诀数十家,深浅各别,而其下手之诀皆不外乎呼吸作用。气存则人生,气竭则人死,呼吸所关,顾不重欤。普通之人徒知以口食谷,不知以鼻食气。虽终日呼吸不断,然此等呼吸大部出多入少,粗而短,不能细而长,急而浅,不能缓和深,乃修持之大忌也。修持之道贵在以神取气,使神入气中,气包神外,打成一片,结成一团,纽成一条,气成一点,则呼吸归根,不至于散漫乱动,而渐有轨辙可循,如是者久之,即可成胎息。何谓胎息?即呼吸之息氤氳布满于身中,一开一闔,遍身毛窍与之相应,而鼻中反不觉气之出入,直到呼吸全止,开闔俱停,则入定出神之期不远矣,今日《黄庭经》所论之呼吸乃胎息以前之初步,学者习之既久,可以却病延年。 
   
    引证《黄庭经》本文: 
   
    “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 (《外景经》) 
   
    “呼吸庐间以自偿,保守完坚身受庆,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 (《外景经》) 
   
    “肺部之宫似华盖,下有童子坐玉阙,七元之子主调气,外应中岳鼻齐位,素锦衣裳黄云带,喘息呼吸体不快,急存白元和六气,神仙久视无灾害,用之不已形不滞。”(《内景经》)第九章)
   
    “呼吸虚无[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外景经》) 
   
    修持之道非有别种神奇手段,不过积精累气而已。常人皆食五谷和五味,道人独食阴阳之气。《黄帝内经》云:“食谷者智慧而夭,食气者神明而寿。”亦此意也。夫人在世俗,无论如何安闲,总不免有劳心劳力之事。一有所劳,其精神即不免损失,是必用方法以补偿其损失。其法如何?即呼吸也。但呼吸往来必有定所,其扼要乃在庐间。庐间亦名规中,即黄庭也。如能常用调呼吸之功,而又能保守身内精神,不使外漏,则身有余庆矣。日积月累,回环于方寸之中,以立命根。借身内之元气,以招摄太空之精神,则自有生以来历年损失之精神,皆可还归于我身,何患老乎。人身脏腑,肺部最高,形如华盖。肺属金,其色白,故曰玉阙。肺之下有心,心属火,其数七,故曰七元之子。肺藏气,气藏神,道家贵在以神驭气,故曰“七元之子主调气”。肺开窍于鼻,人面分五岳,鼻为中岳,故曰“外应中岳鼻齐位”,素者纯洁之义,黄者中和之义,心要纯洁,气要中和,故曰“素锦衣裳黄云带”。身体偶有小恙,则呼吸不能调匀而喘息,此时宜存神以调和病气。六气者,风、寒、暑、湿、燥、火之气,偶有偏胜,则足以致病,苟能和之,则病愈矣。道书凡一身头面、脏腑、骨节皆有神名。白元者,肺神也。存白元者,即是凝神以合于气也。道家工夫视不用目,听不用耳。久视者,非谓眼向外看,乃神向内视。内视又名返观。人尚能用返观内照之功,自然灾害不侵。用此工夫永久不已,则形可常存矣。但调呼吸之最要口诀,即不可滞于有象,又不可泛泛无根。能合虚无,则不著相,能入丹田,则非无根,不色不空,勿忘勿助,是真口诀。学者当呼吸调和之候,口中必有甘凉之津液发生,顺而吞之,以意直送下降,复以神火炼之,使津化气,润泽周身,而后归于下田。以培植命蒂,故曰“玉池清水灌灵根”。 
   
  第五章 漱 津 
   
    人口中之津液譬如山中之泉水。水性本就下,而泉能至山顶者,何也?地下水气循土脉透石隙而上蒸也。水气何以上蒸,则以地中含蓄之热力使然。吾人静坐工夫已久,口中自然发生一种甘津,清凉爽淡,异乎时常。此亦因身中团聚之热力,蒸动下焦之水气,循经络之路而上升,至口中遂化为津,此津由炼气而生、与常津不同,吞入腹中,大有补益。果能勤加修炼,勿稍间断,则第一次吞入腹中之津,又为热力蒸动,化气上升,仍至口中,复还为津。此为第二次所化,比第一次更加甘美,其补力亦更大。如是循环不休,直至百千万次,功同乳转醍醐,而古人所谓玉液还丹不外是矣 。 
   
    引证《黄庭经》本文: 
   
    “口为玉池太和宫。嗽咽灵液灾不干,体生光华气香兰,却灭百邪玉炼颜。” (《内景经》第三章) 
   
    “舌下玄膺生死岸,出清入玄二气煥。”(《内景经》第六章) 
   
    “存嗽五芽[牙]不饥竭。”(《内景经》第二十二章) 
   
    “闭口屈舌食胎津。”(《内景经)第二十七章) 
   
    “取津玄膺入明堂,下溉咙喉神明通。”(《内景经》第三十三章) 
   
    “三十六咽玉池里。”(《内景经》第三十四章) 
   
    “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老不衰。”(《外景经》) 
   
    常人口中储满浊气,皆由不知升降吐纳之法,以致上下失其轻重之机,故下焦之清气不能升,而上焦之浊气不能降。所谓口为玉池,言其清洁;官为太和,言其调适。果能时刻用功,吐浊纳清,降浊升清,往复循环,酿造灵液,则百病不侵,而肌骨光泽,气如兰香,颜如玉润矣。舌下有生津之窍,名曰玄膺,所关于人者至要。试观病人,若舌卷,齿槁、津涸、液干者,必死,可知其故也。且津液从气化,气有出入,其上出于口鼻无不清,其下入于丹田无不清。玄即深意。存者存神。嗽者嗽津。五芽者,东、西、南、北、中五方之生气。虽曰存漱。实兼吐纳工夫。《道藏》另有食五芽气之法。烦琐无当,今不具论。又凡呵浊时必开口,吞津时必闭口。屈舌者,舌抵上腭。胎津者,言自生丹田中胎息薰蒸所化生之津液,上溢于口,取而咽之,下喉咙,过明堂,复化为气,气足则神灵,故曰神明通也。三十六咽之数乃旧习,今可不拘。灵根乃人身脐下之命根也。常人此根不固,易为情欲疾病所摇动,日衰一日,而人死矣。修持之道在于运用升降吐纳之功,使口中津液源源而来,汨汨而吞,如草木得肥料之培养,则根自固矣。 
   
  第六章 存 神 
   
    神者乃最不可思议之物,变幻无方,出入无时,谁得而拘之。所谓存神者,岂非徒论空言乎 ?然苟知其法,亦不难为。存神之义即神自存耳,非依他力而后存也。存神与存想不同。存想者,如《大洞经》存想百神之衣裳、冠带、形容、动作。又如《龙虎九仙经》存想黄云撞顶,《中黄经》存想五方五色之气出于身中等法皆是。若夫存神则无所想,不过将神光凝聚于一点,不使散漏之谓也。存神不限于身中一处,亦不限在身内,有时亦存神于身外。丹道步步以存神为用,《黄庭经》所云尚未尽其量,惟示学者以梗概而已。 
   
    引证《黄庭经》本文: 
   
    “六府五藏神态精,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内景经》第八章) 
   
    “心部之宫莲含花。” “调血理命身不枯,外应口舌吐五华,临绝呼之亦登苏,久久行之飞太霞。”(《内景经》第十章) 
   
    “肾部之宫玄阙圆。” “主诸六府九液源。” “百病千灾当急存,两部水王对生门,使人长生升九天。”(《内景经》第十二章) 
   
    “窍[高]研恬淡道之园,内视密眄尽睹真,真人在己莫问邻,何处远索求因缘。” (《内景经》第二十三章) 
   
    “三光煥照入子室,能存玄冥万事毕,一身精神不可失。”(《内景经》第二十五章) 
   
    人身藏府所以能有功者,皆神为之宰也。心与神共为一物,其静谓之心,其动为之神。五藏六府自具天然运动之能力,而无丝毫差忒,故曰 “心内运天经”。常人藏府之运动,昼夜不休,终有疲劳之日亏损之时。修持者先守静以制动,复存神以安心,再虚心以炼神。互相作用,则藏府气血之循环可以缓和而得养,免致外强中干,急促失调,浮躁不宁之弊,自可长生。吾人腔内肺藏之下有心藏。其形如开之莲花,其功用之调血,血调则命理,而身体光润,无枯槁之容。口中有舌,为心之苗,心动则气泄于舌。若人老病危垂,魂欲离体,一意存神于心,不惊不恐,不乱不摇,则必延命于俄倾,况当少壮之时,习此定心存神之法,久久行之,当可延年。肾属水,故为六府九窍津液之源,肾气衰则百病丛生。修持者常以心火下交肾水,使火不上炎,水不下漏,水火既济而结丹,肾有两枚,故曰两部。肾为水之主,故曰“水王对”。生门者,前对脐也。人能常以不动之神藏于脐、肾两者之间,以立命基,则长生不难致矣。玄门功法虽云奇妙,若尽力研究,仍归于恬淡无为之域,大道本如是也。内视密眄,自见其真,方知真人近在身中,何必他求远索者。三光在天为日、月、星,在人乃耳、目、口。《参同契》云:“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又云:“三光陆沉,温养子珠。”盖谓耳不外听,目不外视,口不开言,则此三窍之神光闭而不用,潜入混沌之渊,返照黄庭之室。玄冥属水,象坎。神光属火,象离。存神于玄冥,则坎离交合,水火既济,自然一身之精神凝结不散。 
   
  第七章 致 虚 
   
    前言呼吸、漱津、存神诸作用,法良意美,效验计日可期。然学者不察,执著太过,非徒无益,且有损害。故继之以致虚。致虚者非枯坐顽空也,乃动中之静也。非一切不依也,乃心依于息,息依于心,浑然而定,寂然而照也,医家用参术补气,而惧其滞,必佐陈皮以疏之。用地黄补血,而嫌其腻,必佐当归以行之。修持者以风火之力煅出饮食之精华,以培补吾身之亏损,必顺乎自然之理,合乎虚无之妙,以调和其太过,而制限其有余,方可归于纯和之域,是犹医家陈皮、当归之作用也。否则执著成法不知变通,刻意猛进,返使阴阳有偏胜之疾。 
   
    引证《黄庭经》本文: 
   
    “物有自然事[道]不烦,垂拱无为体自[身体]安,体虚无物身自闲[虚无之居在帏间],寂寞旷然口不言。”(《外景经》) 
   
    “眉号华盖复明珠,九幽日月洞虚[空]无。”(《内景经》第六章) 
   
    “呼吸虚无[庐间]入丹田。”(《外景经》) 
   
    “虚中恬淡自致神。”(《内景经》第二十九章) 
   
    “正室之中神所居,洗心自治无敢污,历观五藏视节度,六府修持洁如素,虚无自然道之故。”(《外景经》) 
   
    “作道优游身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外景经》) 
   
    天下事物皆有自然之理,顺自然之理而行,则事不烦,若逆之则生荆棘矣。身无为而身自安,心无物而心自闲。寂寞者静,旷然者虚。《参同契》云: “内以养已,安静虚无。”又云;“象时顺节令,闭口不用谈。”又云;“兑合不以谈,希言顺鸿濛。”正是口不言之意。眉如华盖,下覆明珠,明珠者目也。目之光最易外耀,如日月然。日月沦于九幽者,即二目神光下藏于气海之中,于是呼吸亦随之而入丹田。呼吸者气也,气既归根,神亦恬淡,皆不离乎虚无作用,然亦非枯坐顽空也。李涵虚曰:正室者中央神室,不偏不倚,洗心退藏,自勤修治,无敢垢污。由是而内观五藏,历历如烛照,一身节度皆可审视。由是而内观六府,一一修治,洁然如素,并无浊秽。虚无自然之道本如是也。修道之士或在人间,或入山林,须优游自适,守吾身而独居。先修玉炼以明性,后修金炼以立命,其秘要只是内守虚无耳。 
   
  第八章 断 欲 
   
    修持初步功夫贵在返老还童。若身中精气亏损,肌髓不充,必渐用功修炼培补,使其回复原状。培补之道有三:一、饮食滋养从口入;二、空气呼吸从鼻入;三、元气开闔从毛孔入。三者会萃积蓄,蕴酿于一身,渐采渐炼,渐燥渐结,内实骨髓,外华肌肤,灵府神清,丹田气满,至此方证长生之果,远离老病之乡。然欲得如是功效者,不仅禁男女之合,而且用法闭精窍之门,待其永无漏泄而已。 
   
    引证《黄庭经》本文: 
   
    “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忽之祸乡三灵灭[歿],但当吸气炼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若为海决百渎倾,叶落[去]树枯失青青,气亡液漏非已行,专闭御景乃长宁,保我泥丸三奇灵。”(《内景经》第二十一章) 
   
    “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内景经》第二十二章) 
   
    修持之道最宜戒慎者房中之事也。奈何世人冒生而作,致令精枯气竭,神无所依,能勿泣乎。精、气、神乃人身三灵物,彼此有连带之关系。试以油灯为喻,人身所藏之精,譬如盏中所貯之油,油量充足则火焰炽盛,火焰炽盛则光亮倍明,反之则油乾火息而光灭矣。火譬如人之气,光譬如人之神,精满则气旺,气旺则神全。今因贪欲之故,使精枯竭,精枯则气散,气散则神亡,而祸不旋踵矣,苟能断绝淫欲,加以、吸气炼精之术,则事尚可为。若夫房中之事气亡液漏,其趋势如海决渎倾,其现象如树枯叶落,大非吾辈所宜行也。必使专闭交接之路,乃可享康宁之福。泥丸得养,则脑髓盈,精气常凝,则神魂定。闭精勿泄,则生命可长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