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到卢森堡距离:为什么人们都不爱听批评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27:34

献花

“批评”遇抵触难给力,因起哪般?

作者: 艾君 2011-09-23 08:59:15 发表于:博客中国

分类: 随笔杂谈  

当善意的“批评”与恶意的“诽谤、指责、埋怨甚至辱骂”被混为一谈的时候,当公心的“批评”被作为“满足私欲的工具肆意发泄”的时候,当以理服人的“批评”被“打棒子扣帽子、蛮不讲理横加指责”所取代的时候,表明“批评”的内涵和意义被社会歪曲了,折射出社会的“道德、良知、价值观”在走向“混沌胶着、彷徨迷茫”,在这样一种的社会氛围中,人们接受“批评”的心力就会下降,“批评”的作用就会成为浮云。批啊是“空”,被批啊也是“空”,“空空”一切皆空!批啊是“敌”,被批啊还是“敌”,“敌敌”全是“敌”……

 

“批评”为何会贬值?

失去公心的“批评”,一切都成浮云

--“批评贬值不给力”的社会问题思考

 

艾君/文

 

【博文资料】: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155人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57.3%的人表示身边很少有能虚心接受批评的人,其中20.0%的人表示 “非常少”。仅12.9%的人认为这样的人还比较多。至于最不能接受批评的人,82.9%的人认为是“领导”,38.0%的人认为是“同事”;59.9%的人认为是“年长者”,45.5%的人认为是 “年轻人”;26.1%的人选择“陌生人”,17.7%的人选择“熟人”。对于大家能接受什么样的批评?调查中显示,72.9%的人选择“委婉的”,68.7%的人选择“私下的”,64.2%的人希望是“批评之外还有建议”,19.0%的人能接受“直接的”,只有7.9%的人能接受“公开场合的”。

【博文碎语】:2011年9月21日《 中国青年报 》记者向楠针对调查结果所显示的“为何94.6%受访者不愿意接受批评?如何走出关于批评的恶性循环?”等问题采访了艾君,请艾君谈谈对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看法。9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刊发了记者向楠、实习生马蓉蕊写的题为《94.6%受访者承认批评他人曾遇抵触--谁最不能接受批评?82.9%的人认为是“领导”》的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反响,其中文章中所引述的艾君观点综述如下: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习惯接受批评?艾君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真正的批评是指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提出改正意见,意在“治病救人”。可眼下,批评这个词的含义正在被扭曲,很多人将批评等同于诽谤、指责、埋怨甚至辱骂。

艾君指出,在当下社会,很多人眼里只有个人利益,并形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是非判断标准。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不由自主地用最大恶意揣测别人的批评。

“‘身正才能正人’,当下很多人却把批评当做攻击异己、打击报复、自我炒作的手段,经常以编造事实、人身攻击等方式批评别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扭曲了批评的意义。”艾君说。

在艾君看来,批评声音的消失,对一个社会来说就意味着进步的停滞。“当人人变得圆滑、自私;当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虚假且疏远;当社会失去了鉴别黑白、善恶的标准,对每个人而言是失去了‘第三只眼睛’,对社会而言则是失去了发展的矫正器。”

如何走出关于批评的恶性循环?艾君认为,要为批评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与社会氛围,批评者自身也要有的放矢,不乱打棒子。这就要求批评者第一要有公心,不能将批评变为满足私欲的工具;第二要以理服人,要学会善意地讲道理,而非不顾一切横加指责。

 

“批评”遇抵触难给力,因起哪般?

 

为了让社会对这一文化现象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艾君将记者向楠采访实录作简单整理,今刊登在博客,以求广大博友讨论、批评和指正--

 

问题一:为何人们越来越不能接受批评了?

问题:我们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现在有1000多人参加),只有一成左右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身边能虚心接受别人批评的人比较多。大多数人坦言,现在人越来越不能接受批评了。对此您怎样看?公众担心的这种问题是存在吗?

 

艾君:个人认为,网络这一调查结果基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公众或者组织对于他人或者舆论批评的态度。

对于您提的“多数人担心现在人越来越不能接受批评了”的问题艾君认为,我们要一分为二去看待和分析。

其一,从眼前看,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在一个道德、良知、价值被利益污染绑架的环境下,“批评”就缺少公德,往往被私利所占据。我们的国家正处于转型过程中,社会新的道德、价值观以及信仰尚没有建立起来,没有达到统一,在经济利益驱使下,道德.正义.责任含义也会被玷污篡改。善意与恶意、理性与狂妄、文明与龌龊、正义与邪恶、黑的与白的就失去分界线没有了标准成为浮云,这往往会迷惑着社会公众的视线,喷粪八卦往往也成香水事实。这导致社会公众对真假、善恶、美丑很难有准确的区分标准,人的认识问题、感受问题、洞察问题的思维往往处在胶着、徘徊、彷徨的状态中,所以对批评的善意和恶意炒作也就难以区分,也就缺少准确的判断力,对批评的接受力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或者会当成笑柄,以笑料之。

其二,但从长远看,我们不必悲观失落,个人认为,随着道德观、价值观、文明观的建立和被广泛认可,以及相关法律的建立健全,人的素质的提高及社会文明的发展,虚心接受批评的社会风气的会有好转,因为善意的批评本身就是“治病救人”。

要记住,善意的批评永远与教育是一“家”,恶意的批评永远与指责、抱怨、诽谤甚至辱骂为“伍”!

 

问题二:是何原因造成人们不愿接受批评了?

问题:在您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受传统“诛心之论”的影响?还是由于现在的社会风气下,敢说真话、愿听真话的人越来越少了?

 

艾君: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艾君个人认为,您所提的以上两点可以说“两者兼而有之”。无论是传统理念中的“诛心之论”复苏还是人的自身因素,其都有着其社会深层原因,与社会道德、价值观、处世观以及社会风气状况密不可分的。

的确,在当今社会存在着一种不讲逻辑、一锤定音的定论方式,“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你有,我没有,你在诽谤我”的论调和风气,它有可能挫伤了公众对参与批评的热情和正常的批评氛围。批评是一种道德、也是一种哲学,是需要逻辑论证的,公众也是要具有很强的甚至杰出的判断力的。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艾君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在市场经济发展期中,人的道德、价值观堕落而造成社会公德缺失所至。在一个“一切向钱看”,缺少正义感、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环境下,人的自私一面就会暴露无遗,眼睛就会容不进沙子,对是非的判断标准就会走向“以我为中心”,大多数人对待一切的批评都会当作了“恶意”的指责,公众对批评的接受率自然不会太高。这表明,没有理想追求的文明的社会氛围,批评就会失去公正。实际上,毛泽东同志曾把批评与自我批评比作“扫灰尘”、“照镜子”、“洗脸”,现在,许多人不愿意敞开心扉讲真话,不愿意如实反映情况甚至掩盖矛盾,其根源就在于理想宗旨观念淡漠了,眼里只有个人利益,个人利益至上了。

二是人们对批评善恶缺少了足够的自我判断力所至。善意的准确的批评是良药,而恶意的指责、诽谤甚至炒作对被批评者则是苦药。就目前从公众舆论来看,所提出的批评是否都是善意的?是否批评的问题就存在?所指出的这种或那种指责或意见是否就是合理?社会没有一个鉴定的水准和评判机构,往往许多都是带有个人的偏见、主观主义倾向,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细致的考察,有的纯粹就是扑风捉影、道听途说,炒作风劲刮,许多批评都成为八卦笑料,这种批评其本身就带有主观主义倾向,难免会失去公正,失去社会认可度和信誉,让人会自然产生怀疑其批评别人的目的是否善意之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不由自主地用最大恶意揣测别人的批评。

这表明,批评缺少足够的事实依据久而久之就失去对批评的信誉,影响了公众对批评的认可。

三是传统理念中国人的“死要面子”导致被批评者难以虚心接受。中国人的本性就是面子值钱,有句古语“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可见面子问题在国人眼里有多么重要,所以民间也说“死要面子活受罪”。而批评的方法就是:对别人的缺点错误提出意见,这在国人眼里就属于剥面子的事情,所以往往会惹来被批评者的反驳,如果双方一旦较真了,“死要面子”就会带来“钻牛角尖”了,批评者或者也会失去了面子。为了顾面子、顾大局,久而久之自然会消失了真话之声、实话之音了。

四是批评别人者“自身不正”所至。古人讲,“正己才能正人”。要批评别人,首先要做好自我批评,然后再说别人,“闲谈莫论他人非,静坐常思自己过”,“以铜为镜正衣冠,以人为镜知得失”,做好自我批评,提高自我能力,这样批评他人才有力度,才有说服力。可眼下呢?因为社会风气影响,道德低下、价值观堕落,一些善于批评他人的人,往往只在要求别人做而自己不做,只在眼睛盯着别人短处而不看到别人长处,行为上有的以私情废公事常常拿原则做交易,这种人喊出的批评意见是缺少感化力的,其意见也是难以让别人心悦诚服接受。“自身正才能正人”,把公心的批评当私心的发泄或者作为攻击异己、打击报复、自我炒作的手段时,批评的人或事则就往往会带有编造事实、人身攻击等成分了,批评的声音往往就成了“魔鬼的笛音”,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扭曲了批评的意义。

从公众舆论看,眼下社会有相当部分人或者媒体因个人道德、价值及处世观堕落或带劣质性而致其批评的声音难赢得社会、取信于民众。一些人炮制出据传、据说虚假劣质的东东作为批评的对象以求吸引民众眼球抬高自己,其言行不仅伤了群体组织、污染了社会风气、伤了善良民众、伤了自己的尊严诚信,久而久之,也毁掉了“批评”的道德文化氛围,这正是“善批评者”的作茧自缚。

当善意的“批评”与恶意的“诽谤、指责、埋怨甚至辱骂”被混为一谈的时候,当公心的“批评”被作为“满足私欲的工具肆意发泄”的时候,当以理服人的“批评”被“打棒子扣帽子、蛮不讲理横加指责”所取代的时候,表明“批评”的内涵和意义被社会歪曲了,折射出社会的“道德、良知、价值观”在走向“混沌胶着、彷徨迷茫”,在这样一种的社会氛围中,人们接受“批评”的心力就会下降,“批评”的作用就会成为浮云。批啊是“空”,被批啊也是“空”,“空空”一切皆空!批啊是“敌”,被批啊还是“敌”,“敌敌”全是“敌”……

 

问题三:“批评”之词演变成贬义词了吗

问题:批评这个词现今好像已在变成了贬义词,许多人将批评等同于骂,认为谁批评了自己,就是和自己过不去,在损害自己利益。大家对批评的看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艾君:“批评”其本意就是对缺点错误提出意见,也就是说对别人的或者某类群体组织的缺点、存在的问题或出现的错误提出改正意见。其用意或目的就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善意的批评方法,当然是以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

而批评者所提出的缺点、错误是否属实、存在?提出的意见是否合理?这就需要作出正确的、科学的判断和论证。一个真正现代文明的、法制的社会,公众须具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具有具体问题的分析论证能力,这就是说批评是需要逻辑论证的。

可眼下,批评这个词含义似乎被扭曲了,许多人把诽谤、指责、埋怨甚至辱骂等同于批评,以批评为借口,打着批评的幌子发泄私愤、攻击异己、打击报复、自我炒作,做着害人利己的行为,这是一种社会道德沦丧、价值观贬值、行为准则失调的个人利益主义的表现。

实际上,艾君个人认为,批评历来分善意和恶意批评两种形式

善意的批评:个人认为,善意的批评永远属于那些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有美好追求和信仰、有进步的价值观的人来完成的。善意的批评其出发点和目的性都是为了“治病救人”,即便最终判断是不存在的或者不科学的,这种批评也是味苦良药,对待这种批评作为被批评者那就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冕”,这种批评属于社会的文明之风,良好的社会道德。

恶意的批评:而恶意的批评则属于丧失了良知、失去了社会责任感、满脑子都是个人私利者打着批评的幌子以求达到个人“见不得人的目的”。恶意的批评其出发点和目的性都不是为了“治病救人”,而是用杆子打人或者诽谤侮辱人、指责人,蛮横不讲理,所以它给人们带来的是毒药,不仅会伤害了被批评者的尊严,也污染了社会风气,久而久之,也毁掉了整个社会对批评的信誉和体面,这正是“一粒老鼠屎毁了一锅粥”之理。

而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社会新的道德、价值观以及信仰尚没有建立起来,没有达到统一,在经济利益驱使下,道德.正义.责任含义也会被玷污篡改,因为上面所讲的四种原因造成愿意讲真话、实话的人少了,愿意批评与接受批评的人少了,所以平时耳闻目睹或者舆论发出的恶意的批评、被利益集团绑架的批评多了,眼下批评这个词被恶意的批评所扭曲、所腐蚀,在一些善良的公众心里被看成是贬义词也就不足为奇了。

艾君个人认为,实际上批评属于道德的范畴,对于道德之人而言,使用它永远属于褒义词。毛泽东同志曾把批评与自我批评比作“扫灰尘”、“照镜子”、“洗脸”,现在,许多人不愿意敞开心扉讲真话,不愿意如实反映情况甚至掩盖矛盾,根源就在于理想宗旨观念淡漠了,个人利益至上。而对于不道德、心怀叵测、丑陋之人而言,使用它永远属于贬义词。

 

问题四:批评之音消失意味着社会进步的停滞

问题:能接受批评的人越来越少,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影响?

 

艾君:古人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在生活、工作中无论取得多大成绩,总还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或有待改进的地方。常言道,旁观者清,经常反思自己的问题,是对工作的促进,更是对个人成长进步的一种帮助。如果对自己的缺点不认真反思、对他人善意的意见置若罔闻,其结果是缺点会越来越多、问题也会越来越大。

毛泽东曾讲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不接受他人善意的批评,久而久之,社会就会变得人人都当“好好先生”,这种风气如果流行开来,从一定意义看,不仅是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社会责任的培养不利,也会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更加圆滑、虚伪、自私起来,社会就会缺少爱心、责任心和公德,整个社会势必会成为“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社会关系会变得疏远而不真诚,人的自身素质也得不到提高,社会对善意与恶意、理性与狂妄、文明与龌龊、正义与邪恶、黑的与白的就失去了尺度和鉴定标准。每个人就像缺少了“第三只眼睛”,社会就像缺少了发展的矫正器。如果恶性循环起来,对民族素质改造,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总而言之,批评的社会意义深远。社会一旦批评声音消失了,对一个社会来说就意味着进步的停滞。“当人人变得圆滑、自私;当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虚假且疏远;当社会失去了鉴别黑白、善恶的标准,对每个人而言,就像是失去了“第三只眼睛”;对社会发展而言,就像是失去了前进的“矫正器。”

 

问题五:如何走出关于批评的恶性循环?

问题:越是有影响力的人越不接受别人批评,而且以前敢于提出批评的人,在看到被批评者的反应后,久而久之也不再批评,这样下去,好像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社会上到处都是糖衣炮弹,没有针砭时弊的批评。请问,这个问题有解吗?想要走出这个恶性循环,关键要在哪些方面着手?

 

艾君:个人认为,批评是有原则的,本着“批评与自我批评”“治病救人”的原则,不以私情废公德,不以原则做私情,不以私愤贬他人;批评要讲道德,不能恶意诽谤蛮横指责、不能无理取闹自我炒作、不能违法乱纪打击报复、不能编造事实无中生有。

想要让批评走出眼下这恶性循环变为良性循环,艾君个人认为: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批评”制度环境与社会氛围。而这个制度和氛围需要建立在社会的道德、价值观、信仰文明和法制基础上,这样批评才有的放矢,不乱打棒子,乱扣帽子,乱嘲弄讥讽。其次,批评要出于公心,而非私心,意在“治病救人”。批评属于道德的范畴,公心乃批,私心乃贬。其三,批评的方法要以理服人,不是文攻。要让别人接受你的批评,就要善意地讲道理,而不是恶意指责炒作、不是批判、不是横加指责、不是八卦诽谤。有影响力的人多属于有思想的人,善意的讲理,有道理的事,对于有思想的人不可能不接受别人“指点”。其四,批评必须要做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自身不正”批评所发挥的作用就会适得其反,成为公众笑柄。

所以,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好,还是舆论针砭时弊的批评也罢,其出发点、目的,都要以事实为依据,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以道德文明为基准,善意讲道理,而不能把批评当成肆意的批判。一味的指责和抱怨是不可取的。任何人都不会有意地去办错事、傻事,人非圣贤,孰能无错?错而能改、善莫大焉。从这个立场出发,别人做错事,我们要本着“治病救人”的善意去批评教育给予帮助,而不是讥讽嘲笑落井下石。

要赢得社会对批评的尊重、取信民众的接受,必须先取信于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如果在私利的驱动下打着批评幌子去指责甚至诽谤他人,这样的批评谁也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

总而言之,艾君认为,为批评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与社会氛围,批评者要有公心,不能将批评变为满足私欲的工具;批评者要做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而非出于私心乱加指责、打击报复;批评别人时要做到有的放矢,以理服人,学会善意地讲道理,而非不顾一切横加指责、乱打棒子。只有这样,才能找回批评的社会氛围,让批评走出眼下这恶性循环。(艾君/文2011年9月22日整理于北京天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