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馆票价:《林慈信-神学导论讲义-018-圣经的默示与无误》.doc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41:32

 

 讲义016

 

第十六课至十七课  《圣经》的默示与无误

 

I.                          成文的启示﹕默示

 

1.            上帝所呼出的 (out-breathed)。(参﹕巴刻,「默示」,《圣经新辞典》。J.I. Packer, “Inspiration,” New Bible Dictionary.

 

2.             吕沛渊博士解释「默示」﹕神藉圣灵,保守祂的选仆将所领受的启示,正确无误地传讲或记载,以传达给祂的子民,作永远的见证。出3216)。圣灵感动(默示)先知与使徒将所得的启示,写成圣经,共66卷…。圣经的默示既是完全的,且是真实的,是信仰与生活的最高准则(提后316-17):

              (一)彻底的默示﹕圣经的默示,就「范围」而言,是「全面默示

              plenary inspiration」:神感动作者写成圣经,保守他们所写的每一部

              份都是神的话(彼后一21);就「遣词用字」而言,是「字句默示

  verbal inspiration:神直接引导作者使用人类语言说出神的话,所以

  圣经的一点一话都不能废去(太五17-18)。

(二)真实的默示﹕圣经的默示,就「内容」而言,是「绝对无谬无误的默示infallible and inerrant inspiration」:既然神保守祂的选仆写下圣经祂的话,而祂的话就是真理,当然圣经是绝对无谬无误的,圣经所说的一切,都是全然真实可信,在凡事上都是确实可靠的准则指引(约十七17;多一1-2)。

 

 

II.                       《圣经》无误﹕《芝加哥圣经无误宣言》「确认」和「否认」的条文

 

1.            我们确认:圣经是神权威的话语。我们否认:圣经的权威是来自教会、传统或任何其它属人的来源。

 

2.            我们确认:圣经是用以管制人类良心的最高成文标准,教会的权威隶属于圣经的权威之下。我们否认:任何教会的信条、会议、宣言拥有高过或等同于圣经的权威。

 

3.            我们确认:全本圣经都是神恩赐的启示。我们否认:圣经仅是对

「启示」的见证;圣经只有在神与人交会时,才变成启示;圣经

的有效性是取决于人类的反应。

 

4.            我们确认:那按自己形像造人的神,是用人类的语言作为祂启示

的工具。我们否认:因着人受限于被造的本质,以致人类的语言

不足以作为传达神启示的工具。我们更否认:人类的文化和语言

因受罪恶的败坏,以致阻碍了神默示的作为。

 

5.            我们确认:神在圣经中的启示是渐进的。我们否认:可应验先前

启示的后来启示,是为了修正前者,或会与前者产生矛盾。我们更否认:自新约圣经完成之后,还有其它权威性的启示出现。

 

6.            我们确认:圣经的全部和其中每一部分,包括原稿的每一个字,都是神所默示的。我们否认:人可以只承认圣经整体是神的默示,却不承认其中每一部分都是神的默示;或只承认圣经某部分是神的默示,而不承认全部圣经都是神的默示。

 

7.            我们确认:默示是神的工作,神借着圣灵,透过人的写作,将祂的话赐给我们。圣经的起源是出于神。神默示的方式,对我们而言,大体上仍是奥秘。我们否认:可以将「默示」视为人的洞见,或人意识的任何颠峰状态。

 

8.            我们确认:神在默示时,使用了作者们各自的性格和不同的文体,而这些作者都是祂所拣选和预备的。我们否认:神在促使这些作者使用祂拣选的字句时,压抑了他们的风格。

 

9.            我们确认:圣灵的默示,虽然并未使得作者无所不知,但却保证了圣经作者们受感所说所写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确可信的。我们否认:这些作者因其有限与有罪,必然或偶然会将曲解或错误带入神的话中。

 

10.        我们确认:「默示」,严格说来,仅是针对圣经原稿说的。在神的护理保守下,从现存许多抄本可相当准确的确定原稿。我们更确认:圣经的抄本与译本,如忠实表达原稿,即是神的话。我们否认:原稿的不在,使得基督教信仰的主要内容受到任何影响。我们更否认:原稿的不在,使得「圣经无误」的宣称变为无效或无关紧要。

 

11.        我们确认:圣经既是神所默示的,就是绝对正确的,以致在其所论及的一切事上,都是真实可靠的,绝不会误导我们。我们否认:圣经的陈述,有可能同时是无谬的又是有误的「无谬」与「无误」表达的重点也许有别,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12.        我们确认:全本圣经都是无误的,没有一点错误、虚伪和欺骗。我们否认:圣经的无谬和无误只限于属灵、宗教或救赎的论题范围,而不涉及历史和科学的范围。我们更否认:科学对地球历史的假设,可用来推翻圣经中对创造及洪水的记载。

 

13.        我们确认:使用「圣经无误」作为神学名词来说明圣经之完全确

实可信,是适当的。我们否认:人可以使用异于圣经用法或目的

的正误标准,来衡量圣经。我们更否认:人可以圣经记录的现象来否定圣经的无误,例如:缺乏现代科技的精确度、文法和拼字上的不一致、自然现象的观察式描述、对虚谎事件的报导记载、夸张语法和约略数字的使用、主题式编排材料、平行经文不同形式的采用资料、自由选取引句等。

 

 

III.                     当代圣经默示与无误观巡礼

 

1.            天主教

2.            自由派

3.            新正统派

4.            新福音派

5.            基要派(逐字解经)

 

 

IV.                    承认「《圣经》无误」之涵义

 

1.            承认《圣经》之默示、无误、清晰及权威,乃每一位牧师及信徒的责任(提前612)。研究神学学术,必需先承认信仰之内容,不能只为学术而学术,随波逐流,崇尚西方最新的学术潮流(包括反西方的潮流)。神学家及神学院应认定自己是教会人(churchmen),先向上帝、向教会负责。

 

2.            重申「命题式启示」。

在这祁克果、巴特等思想已深入华人神学界的今天,华人教会极需重申「命题式启示」这项信仰。熟习儒道哲学、中途信主的华人教会领袖(有香港背景的﹐有大陆背景的),与早期的自由派人士(如谢扶雅,赵紫宸等)异口同声称道﹕《圣经》不宜也不应系统化,因为基督教信仰不是命题式的,乃是关系的,玄妙的,只能凭直觉及信心才能掌握的。甚至对后现代解释家有深入研究,作出积极响应的Kevin Vanhoozer也说「无误」一词「不够大」:

从多方面来看,...福音派神学,就是强调命题式真理及律法的神学,乃是启蒙运动的养子。我不是否认无误,但是它不够大。「无误」只说出《圣经》真理全部图画的一部分;而相对来说,《圣经》的阔度包括叙述、诗歌、诗词、及寓言。

我们尝试离开一种语言观:即是语言仅是描述世界的(language simply picturing the world)。比方说一个应许与自己及他人,就有着更复杂的关系。你可以做一个实验主义者,但是,何必呢?...

Vanhoozer认为《圣经》真理像音乐一样,若用命题(proposition)来总结,则会失去很多意义。神学也是。他盼望重新掌握到「真理的全面」(the fullness of truth)。他希望教会再经历一次类似「宗教改革」转变,这转变让教会重新发现《圣经》的文学,经历一次路易士所称「我们想象力的洗礼」。

Vanhoozer的议题,是要响应后现代主义。不过,对「命题式启示」存有敌意或偏见,对福音派神学是一个损失。

《圣经》本身含有命题式的及非命题式的启示,我们不需、更不应以偏盖全。

不错,《圣经》有某些部分是诗歌、寓言、箴言及祷文,但也有很多部分是历史记载、书信、讲章及教义式的教导。

熟习儒道哲学的当代基督教文化工作人士们,为了迎合中国人的某一种思维方式,(其中一位称此为「圆周性的思维方式」,意即寻索真理的过程本身是真理知识的一部分),硬把全部《圣经》当作非命题式的材料,这是对《圣经》严重的不尊,不敬。他们的用意,是希望福音信息不被传统文化内的华人抗拒;他们的用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的作法,会收「不战即败」的后果。

在《圣经》中上帝已作了命题式的默示,用圣灵(属灵)的话,晓谕了圣灵要说(属灵)的事(林前213)!

 

3.            认信「《圣经》无误」之根据。

承认「《圣经》无误」这项真理的依据,是因主耶稣亲自承认(旧约)《圣经》的权威。这一观点一点也不错,英国的斯托德(John Stott)及巴刻(J. I. Packer)在他们的著作中多次诉诸基督的权威,来建立「《圣经》无误」等真理的基础。

我认为基督对旧约的见证十分重要,不过它不是建立「《圣经》无误」基础的全部。超宗派的西敏寺大会,在《西敏寺信仰告白》(1647) 中说得很清楚:

我们对《圣经》无谬之真理及从上帝而来的权威的完全认信及把握,乃来自圣灵内在的见证,在我们心中圣灵与神对话、圣灵透过神的话作见证。

 

4.            接纳《圣经》中所有语言。《圣经》中的语言,既是圣灵默示之工具,则不可随意凭人的喜欢作选择性的采用,取措由人,会夺去上帝及《圣经》的权威。

好几位深受英伦神学熏陶的香港神学家,及多位海外华人基督徒学者,多次对《圣经》所用的法律用语(forensic language)及商业用语(commercial language),当作西方教会的文化包袱来处理,认为不适合华人接受。他们认为教会应更改福音信息内容,强调与神「复和」 (reconciliation),天人之间的「恩情」,「你已被接纳了!」﹐及「心灵医治」等主题。

这些主题,只要在《圣经》中找得到,是《圣经》强调的,我们也应强调。不过「称义」,「代罪」(substitution),「挽回」(propitiation),「赎罪」(atonement),「买赎」(ransom),及「不再定罪」(no more condemnation)等观念,不是西方教会的文化包袱,乃是圣灵默示的一部分!怎末可以随意拋弃?

若说以往教会不够重视「恩情」、「复活」、及「医治」,再说现今人们需要这些恩典,是合情合理的。不过不能把《圣经》明明教导的真理,说成西方文化的遗产!

相信《圣经》之无误,必需同时接纳《圣经》中神所选用的所有文字、词语、观念。

 

5.            启示之一贯性。相信《圣经》之无误,必须包括接受渐进式的启示(progressive revelation),也是前后一致的启示 (unity of revelation)。在《圣经》权威方面妥协的学者,尤其是圣经学的教授,常在《圣经》的启示历史中作分割的工夫。

 

例一﹕ 有一位赞成按立妇女为牧师者,把耶稣(重视妇女)和保罗(被控为轻视妇女)的教训对立起来。(《女人与事奉》,校园。Alvira Mickelsen的文章。)

 

例二﹕把四福音对立起来,使之互相矛盾。《今日基督教》用极欣赏的口吻,在1999年二月介绍了几位新一代的福音派神学家,除了Vanhoozer以外,也介绍Richard Hays (Professor of New Testament, The Divinity School, Duke University)Hays博曾勇敢地抨击赞成同性恋的耶鲁大学神学教授John Boswell对《罗马书》第一章的解经为一个「典型差劲的解经的例子」(a textbook example of bad exegesis) 亦对「怀疑式的诠释」(hermeneutics of suspicion)作了清晰的批判。他承认,怀疑是一种有用的工具。但是学者们为什么「对自己的经验的宣称如此地信任呢?」为什么我们不让《圣经》自己说话,来批判我们呢?

Hays提倡「信心的诠释」(a hermeneutic of trust),意即,研究《圣经》的学者需承认,自己是「灵魂有污秽」的罪人(those who have "filth in their souls")。他在Society for Biblical Literature的演讲,受到了二百多位学者站起来鼓掌赞同。

但是,采访者告诉我们,Hays对四福音有时采取矛盾的看法:「他拒绝任何想协调新约作者之间不同观点的尝试。意即他有时把一本福音书与另一本对立起来,甚至作出结论说,当某一本福音书似乎与另一本冲突时,就证明它对历史的记载是不准确的(Historically inaccurate)。」

Hays也不喜欢「《圣经》无误」一词,不是因为他对相信神迹或顺服《圣经》中的命令有困难,而是因为作为一个理论,「无误」有可能令人对经文本身的真实性变成瞎眼(blind to the realities of the texts themselves)

不承认《圣经》之一贯性,是极之严重的释经﹐信仰上的偏差!

 

例三﹕实用「如何读经」的普及释经学书,多以《圣经》不同文体分章段。至于传统福音派解经的一般原则(如Norton Sterrett, How To Understand Your Bible 中译﹕《如何明白圣经》 的上半),已在不少新书内消失了。

这种情况,令信徒们不知不觉地感觉到,《圣经》中不同文体的章节或书卷,在真理内容(不仅形式)方面是彼此有差异的。

今天宣告启示的一贯性的作者在那里?

6.            文本与上下文(context)之间的辩证式关系,不容随意夸大。

 

例一﹕不错,了解一段经文(text)的真义,不能缺少对上下文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但是我们必需谨慎,不要跟随世界教协(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神学教育基金会(Theological Education Fund)的台湾神学家黄牧师(Shoki Coe),把 “context” 说成是「穷人被剥削」的「社会事实」。这位「处境化(contextualization) 先锋的黄牧师,早在1972年已用马克思型的认识论来解经,谓若不知道穷人被剥削,则无法真正明白《圣经》。今天华人解经法,有涉嫌采用了马克思型的认识论(epistemology)吗?

 

例二﹕对「上下文」(context)的过份重视,亦可见于《你也能带领查经》一书。该书在一九六零、七零年代,乃校园查经小组之训练材料中必读者;受过归纳式查经法训练的信徒们都会背诵三步骤:观察(observe),解释(interpret),及应用(apply)。一九九零年代,笔者再次购买该书时,大吃一惊, 因为「解释经文」的一段已在新的版本完全重写!旧的版本,要求查经时要认出一段经文重要的字眼,尤其是重复使用的字眼,然后把这些词汇列出,察觉是否有先后次序?思路的渐进(progression)?对照或比较(contrast or comparison)?但是新的版本,要求读者查阅参考书, 找出历史、文化、语言背景的资料!
此书之出版者是IVP,英美著名福音派出版社。到底发生了甚么事?难道IVP已不再认为,仔细辨认经文之字眼乃查经程序不可或缺的一步?抑或IVP不再相信当今的大学生有这种分析、阅读能力?抑或IVP编辑同工深受《圣经》批判之新潮流影响, 认为经文的意义只能从其文化背景获取,经文的字意也不能从字句中直接获得?

 

例三﹕著名当代解经家Gordon Fee(《读经的艺术》作者之一)认为,经文的意义,主要不在命题,教义,而在于作者或讲者在当时的处境中对读者或听者的原意(见该书之绪论)。

这种观念推理下去,会否令教会不再相信,《圣经》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有它永恒不变的教导?

上下文或处境(context)不可取代《圣经》本身的权威!

 

7.            重申「真理」的正确性。

上文提到Kevin Vanhoozer反对「无误」一词, 因为未涉及到真理「图画」的其它部分。Vanhoozer有意与后现代人对话,把「真理」观念扩大,以致包含语言与自己、和他人的复杂关系。他的观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是要更改传统对「真理」的定义去迎合当代人的口味,所付的代价可能太昂贵。不错,《圣经》不只是向人的理性说话;《圣经》中的叙述、诗歌、诗词及寓言等,都有对人心说话的权威与能力。

我们可以说:《圣经》是上帝亲自说的话;于真理(认知)方面,它是绝对真确、无谬无误的;于正义(道德、意志)方面,《圣经》所晓喻的是最高、最圣洁、最绝对的公义;于荣美(感性)方面,《圣经》具有最纯洁的华美及荣耀,而这「美」来自那绝对圣洁的上帝自己。「真理与「无误」,是上帝及祂的话的属性。《圣经》是绝对圣洁、公义、荣耀的书,在这方面我们不但要高举,甚至应该更多强调!《西敏寺信仰告白》对《圣经》的崇高有下列的宣称:

《圣经》属天的题材,其教义的有效大能,文笔的宏伟,其不同部分的相互吻合,其整体的范围(即,将荣耀全归于神),其完整地显示人类唯一的救法,以及其它众多的独一无二的卓越性和其整体的完全性…   (《西敏寺信仰告白,15;笔者译。)

因此我们不必把历代惯用的「真理」观念更改或扩大,这会造成混淆的思维,对研究《圣经》本身所用的词汇,是个严重的障碍。

Vanhoozer代表当代大多数的哲学家及神学家,为了与后现代文化对话,必需采取后现代的语言词汇(vocabulary)

笔者就此提出严重的质疑﹕是否所有的世俗词汇都可完全照搬来使用?《圣经》对某些特定词汇有圣灵默示的用法及定义,我们可以不予置理吗?与世俗文化对话时,是否应该用爱心、敬虔的态度,向非信徒挑战,把正确的「真理」观、「语言」观、「本文」(document)观显示给当代学者及神学家?

上帝的属性有多方面,《圣经》的荣耀,也有多方面。兹引用《西敏寺信仰小问答》一条说明:

问:上帝是谁?

答:上帝是个灵。祂的存在本身,祂的智能、权能、圣洁、公义、美善和真理,都是永恒,无限,和不变的。(《西敏寺信仰小问答》, 第四问﹐笔者译)

《圣经》的无误,在于它是绝对不变的真理。正统基督教的《圣经》论,不只涉及「无误」一项属性,还有其它方面的重要宣告。如:

《圣经》的必需性(necessity)

《圣经》的使徒性(apostolicity)(指新约)

《圣经》的无谬无误性(infallibility)

《圣经》的清晰性(perspicuity)

《圣经》的权威性(authority)

每一方面,都需要在当今教会被重提,让信徒认识、爱慕、尊敬、顺服、宣扬上帝的话!

 

上面七方面的考虑,指出「《圣经》无误」之涵义,在文明危机的今天,「命题」,「真理」,《圣经》中之教导式(didactic)语言,《圣经》之一贯性,等等,都不容教会忽视。神学教育需重新强调这几方面的教导,以训练出有真理信念(conviction)的传道人!

 

阅读﹕

016A.《芝加哥圣经无误宣言》。

016B  林慈信,《认信圣经无误的意义与当今适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