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自己的搞笑图片:民间绝学智库《易经》答疑百问(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47:05

91、读《易》有哪些基本概念需要厘清?

答:本《易经答疑百问》因受篇幅限制,将在本问答疑中回答多重研《易》术语及其概念涵义。以下分别说明:

第一,六十四卦即《易经》的“上经”和“下经”是如何排列的:

首先说明,《易》在三代前,属由史、巫、祝等世袭王官所管理的不外传的王官学,本来就是一部观察时空变化、生化流程的占卜书。到春秋战国以降,由于全社会的礼崩乐坏,周王朝空有其名,孔子为抢救文化,韦编三绝,晚年研《易》并作《易传》,即《易经十翼》以诠《易》。是他“有教无类”把《易》传播到民间。后儒在学《易》和占卜实践中,对六十四卦卦象,三百八十四爻爻象的体系进行了精心地研读,发现了六十四卦的形成,有其严格的自然程序和系统,亦简称道统。得知了这个程序和系统,就可把卦爻象和卦爻辞连在一起来整体思考,从而归纳出每卦的道德本体,思想内容,这也是《易经》的自然道统特点。通行的读本六十四卦象的排列顺序是: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仁》《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共三十卦。

以上三十卦为上经。

《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旋》《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共三十四卦。

以上三十四卦为下经。

而卦名是由卦象的爻画排序来决定的,阴阳气数的互根转化从不脱离道体,总是互为因果。即生生之道是从一到二,从三到四,从五到六……总是奇偶对应,阴阳对应。如果仔细比对前后卦象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第一卦《乾》与第二卦《坤》的卦象正好阴阳爻相反,第三卦《屯》与第四卦《蒙》的卦象阴阳爻位正好倒置。然后继续往下比对,就会清楚的看出,在卦序的排列上,前后相邻奇偶两数的卦象不是阴阳爻相反,就是阴阳爻倒置。这说明自然的生生之道,是始终如一的中庸平衡,阴阳互根。

这一点《易传。序卦》在卦名的义理上,诠释的非常清楚:“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物穉不可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

这说明生生之道有前因后果,前卦和后卦具有因果联系,来根在往,无往生不出来,所以,后卦赖于前因,因此,相应相反相成。这样从《乾》卦到《未济》卦,六十四卦就是一个时空变化,由道统治着的,即生生之道的因果链条。唐人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称这种卦象链条为“二二相偶,非覆即变”。所谓“二二相偶”,即每两卦为一对,互相配合。所谓“非覆即变”,即两卦配合的形式不是卦象互相倒置,就是卦象的阴阳爻相反。统观六十四卦象的排列顺序,卦象六爻相反的,有八卦。不相反的有二十八卦,这二十八卦的阴阳六爻倒置过来,又各成另一新的卦象,成为五十六卦。这就是孔氏所说的“非覆即变”。

以上六十四卦上下经文,其卦象名次的排序,宋儒为便于诵记编歌诀一首,现录于兹: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第二,“错卦”也叫“正卦”:

在研究六十四卦的排列方法时,孔颖达《周易正义》指出的“二二相偶”,即奇偶连数的两卦一对,.其卦象的交错配合“非覆即变”,这就是所谓的“错卦”。错是错位的意思,是说两卦配合形式不是覆就是变,即不是两卦卦象互相倒置就是卦象阴阳爻正好相反。

统观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卦象六爻相反的,共有八卦四对,即《乾》卦和《坤》卦,《颐》卦和《大过》卦,《坎》卦和《离》卦,《中孚》卦和《小过》卦。见下图:

这都是所谓的“错卦”,即两两相对的卦,又称“对卦”。汉儒将这种情况称为旁通。

为什么说“错卦”又称“正卦”呢?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其实这是后儒研《易》的切入点不同,因此表述的方法在概念的侧重点上各有不同,在六十四卦中,把上下重叠之卦颠倒,正看反观,六爻的性质和次序均不变,仍为卦名和卦象本卦的卦,称之为“正卦”。统观六十四卦,这样的“正卦”恰好跟错卦同体共有八卦:乾上乾下之《乾》;坤上坤下之《坤》;坎上坎下之《坎》;离上离下之《离》;艮上震下之《颐》;兑上巽下之《大过》再加震上艮下之《小过》;巽上兑下之《中孚》。见下图:

第三,“综卦”也叫“反卦”:

六十四卦除了上述《乾》《坤》《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这八个“错卦”或者说八个“正卦”之外,其余即都是卦形相覆即颠倒过来而成的卦。也就是说,六十四卦中,卦形不相反的卦有二十八卦,这二十八卦卦体一颠倒,又各成另一新的卦形,遂成五十六卦。五十六卦加八,正好六十四。

这就是所谓的“综卦”,又称“覆卦”。汉儒谓之“反卦”。从卦象上说,它们之间每一对互成反对之象或倒置之象,所以又称“反对之象”,“倒象”。见下图:           

第四,“经卦(单卦)”“重卦(上下卦)”“纯卦(原卦”各自的概念涵义:

我们知道,原始八卦都只有三画,这三画八卦就称为“经卦(单卦)”。而所有由六爻画构成的六十四卦,都是由原始八卦即“经卦(单卦)”重叠而来,因此六十四卦相对三画八卦而言,又统称“重卦”或“上下卦”。

把原始三画八卦上下重叠,从而产生的八卦的卦象不变,卦名不变,性质不变,那就是八“纯卦(原卦)”。亦即重叠后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纯卦(原卦”是为了区别于“经卦”的卦爻不同而言,但卦象与性质不变。

第五,“纯阳卦”和“纯阴卦”:

八纯卦中六爻皆阳者,称为“纯阳卦”。六十四卦中,“纯阳卦”只有《乾》卦一卦。六爻皆阴者,称为“纯阴卦”。六十四卦中,“纯阴卦”也只有《坤》卦一卦。

第六,“四正卦”和“四维卦”:

“四正卦”与“四维卦》是就八卦图的空间方位而论。所谓“四正卦”是指“后天八卦方位图”中位于正南的《离》卦,正北的《坎》卦,正东的《震》卦,正西的《兑》卦。这四卦代表东木、南火、西金、北水,每卦方位得正,而五行之土总是居中不变,或者称为四季土。这就是所谓“四正卦”的指代关系。

“四维卦”,是指“后天八卦方位图”中位于西北的《乾》卦,西南的《坤》卦,东南的 《巽》卦,东北的《艮》卦。这四卦分别居于东西南北之四维,故称“四维卦”。

第七,何谓“八宫”?

八宫指八经卦的重卦,又称八纯,即乾宫卦,震宫卦,坎宫卦,艮宫卦,坤宫卦,巽宫卦,离宫卦,兑宫卦。

第八,“九宫图(九宫格)”

 “九宫图”亦叫“九宫格”,它是依据洛书数理排列绘制而来,是有关宇宙时空的函数机理(请参读第11问“河图洛书是什么?”也是指认知天地为“四正宫”,“四维宫”和“中宫”所组成的图。我们已知《易》理讲“四正宫”为《离》《坎》《震》《兑》,“四维宫”为《乾》《坤》《巽》《艮》,但这只有四面八方。那么,充斥宇宙四面八方的内容是什么?显然,只有能够从无到有的五行之气,故其天数为5,别无其他。如此认知,则时空尽矣。从无到有方能成物,故中宫为五。可见,洛书之数非常神奇,后天八卦就是依此而立。见下图:

4

9

2

3

5

7

8

1

6

此图有一个数理天机,即各宫中的数字纵向,横向,斜向相加,其和均为15。

92、什么是“八宫卦图”及其卦序是如何排列的?

答:八宫卦图是按照阴阳转化的生化自然来编排六十四卦次序的。它是后儒研《易》按照文王八卦次序图,把《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纯卦分为八宫,并以每一纯卦为本体,然后,分辨每一纯卦从初爻到五爻,其自然变化的成卦原理,得出每纯卦各宫的后世“子”系,于是被称为“一世卦”“二世卦”“三世卦”“四世卦”“五世卦”及“游魂卦”和“归魂卦”,再加本卦,便成八卦为一宫。八纯卦各主一宫,则六十四卦俱备,故称八宫卦。见下表“八宫卦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举《乾》卦为例,《乾为天》是八纯卦阳四宫的首卦,在这个首卦之后的一世卦是《天风姤》,显然,这个所谓纯乾卦的第一世“子孙”《天风姤》,其整体卦象跟乾卦的相比不同,只有《乾》卦本卦的初爻变成了阴爻,没有其他区别,即《乾》卦的阳爻初九被阴爻初六所“消”〈阳去阴来为消,阴去阳来为息〉,从而改变了《乾》的卦象及性质,成其为《风天姤》。六十四卦的世系原理,就是以此爻变而依次分辨。再看纯《乾》卦的二代“子孙”《天山遁》即二世卦,不仅初爻变了,而且二爻也变了。同样的道理,三世卦,四世卦、五世卦也是依此类推。而到五世为止,因八卦只有六爻,上爻象征太极,代表一宫的本体之宗祖不变,因此到第五世后只能回头从上往下变,这个从上往下的顺序,就是从五爻的下面变第四爻,称之谓“游魂”,亦即六世卦。“游魂”之后,是再把游魂卦的下卦即内卦三爻全部变光光,如此形成七世卦,名之曰“归魂”,到此,每宮的阴阳造化魂归故里,重新再来。如果换一种说法就是:

一,由每宫纯卦变起,先变初爻,成为该宫第二卦;

二,再变该宫第二卦的第二爻,成为该宫第三卦;

三,变该宫第三卦的第三爻,成为该宫第四卦;

四,变该宫第四卦的第四爻,成为该宫第五卦;

五,变该宫第五卦的第五爻,成为该宫第六卦;

六,纯卦上爻为宗祖,始终不变;

七,向下退,变该宫第六卦的第四爻,成为该宫第七卦;

八,将该宫第七卦的内卦三爻全变,成为该宫第八卦。:

应该说明的是,这个八宫卦图又有“阳四宫”和“阴四宫”之分。那么,八宫中的“阳四宫”和“阴四宫”又是如何划分的呢?

其中《乾》《坎》《艮》《震》为阳四宫;《巽》《离》《坤》《兑》,为阴四宫。而《乾》《坎》《艮》《震》《巽》《巽》《离》《坤》《兑》这个次序,是从“文王八卦方位图”中来的。《易经》以《乾》卦为首,依图,从《乾》卦起始,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得八卦的次序就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而“文王八卦方位图”又是根据《说卦传》传画出来的。《说卦传》:“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乾》《坎》《艮》《震》四者均为男性,故此四宫为阳宫;《巽》《离》《坤》《兑》四者均为女性,故此四宫为阴宫。

从卦画来看,《乾》三画,《坎》《艮》《震》为五画,其画数均为奇数,奇为阳,故此四卦为阳卦,自然此四宫,也就是阳四宫;而《巽》《离》《兑》均为四画,《坤》则为六画,其画数均为偶数,偶为阴,故此四卦为阴四卦,自然,此四宫也就是阴四宫。见下图

93、如何正确理解“爻”字和“爻画”?

答:“爻”是一个会意字,交错变化的意思。爻字造出来是专门用来解释八卦爻画的。而阴阳爻画的发明,并以其指代各种自然之道,其高明真是旷古烁今,无与伦比!一个小小的阴阳爻画符号,不仅能够指代时空的整体,而且能够以其组合的程序,用以指代各种生化秩序的具体,乃至细化到一事一物,一情一理。

敝人研读《易经》时常常想:咱们中国人的远古祖先不知比今人要简单多少,高明多少,文明多少。今人要搅尽脑汁,才能造出一个笨重的宇宙飞船到太空去晃荡晃荡,而且自鸣得意这是远超古贤先贤的高科技成就,殊不知中国古籍中有很多远古“至人”的传说记载,该种传说记载证明,只要把人的“心性”潜能修身到极致,便能穿墙走壁,水不能浸,火不能热,遨游太空十万八千里,不过弹指一挥间。尤以《庄子》《列子》《淮南子》记录传说最多,而且每一传说都有具体人名。这些都是神话吗?我总觉得耐人寻味,值得认真研究。当然,这是一家之言。但启蒙的道理却是有益的。据现代科学证明,人体潜能的发挥确实不到亿万分之一。有意思的是:人类只到很迟才出现象征文化的《易经》,而其基本的观念,则是透视时空的交错变化,万物的生化流程。这能说就是蒙昧时期的原始社会吗?显然是胡扯。只能说在这以前是超文明或者说超文化的时代。为什么孔子一辈子“信而好古”呢?他没有明说的道理,我以为是可以如此点化人们去开悟的。

再看,到了后来有文化后,其对宇宙时空的生化流程之透视,最早原来是透过八卦的爻画表述来完成的。今天的社会,是现代高科技的工具制造时代,可没有任何一种高科技的工具技术和理论方法,它能像八卦的阴阳爻画一样,帮助你对时空的生化流程,去进行正确的思维。所以,一个小小的、大道至简的爻画符号,则是时空的生化流程,阴阳变化的表述工具。这就是敝人想提示学者对爻字和爻画的正确解读。爻画对阴阳的表述,今天可以肯定它,是产生于文字之前的。而爻字对爻画的解释,则只能是出现在文字的记事之后。

同样的道理,爻画即爻,它是《易经》中组成卦的工具。前面已多次解释,八卦中的卦由三个爻画即爻组成,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均由六个爻画即爻组成。

再说,爻画的排列方式,也有严格的自然讲究。六爻为什么自下而上排列,又名曰:初,二,三,四,五,上呢?那是因为万物的成长总是由低而高,由微而著的。如《周易。乾凿度》说易,气从下生,郑玄注:“《易》本无形,自微及著,故气从下生,以下爻为始也。”

可见,六爻的自下而上排列,完全是万物发展的自然秩序,生生之道的生化流程。我们知道,阴阳造化是时空的整体,那么,爻位的递进,显然便是时空造化的具体,非常有意思!

初位之爻象征事物发端萌芽,主潜藏勿用;

二位之爻象征事物崭露头角,主适当进取;

三位之爻象征事物功业小成,主慎行防凶;

四位之爻象征事物新进高层,主警惧审时;

五位之爻象征事物圆满成功,主处盛戒盈;

上位之爻象征事物发展终尽,主穷极必反。

这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包括社会的产生,生命的成长顺序,无不如此涵盖。而生命的长幼年齿,心性对生命由来的畏敬与感恩,因敬生礼,因爱生乐,乃是道德伦常,社会人伦形成的根本依据。然后,再由人伦产生人与人之间地位的尊卑高低,父母在先,子女在后,这便是尊卑有序,“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即礼乐文化的道统依据。所以,父慈子孝,夫唱妇随,敬生礼,爱生乐,乃是天经地义。爻画一并以此象征。于是,爻的位次便有:初为士民,二为卿大夫,三为诸侯,四为三公,近臣,五为天子,上为太上皇之指代。一切都不出社会形成的自然原因。

而爻位的具体安放之指代,不过是为了对时空进行正确认知所立下的坐标明细,犹如观星测斗一样以星座为坐标一样。各爻在卦中所处的位置,正好是事物发展的生化秩序,必须正确应对,过犹不及,从而适中。这就是爻在卦中所处位置的正确解读。所谓的正确解读,其实就是正确的思维方法,使“思无邪”,才能正确指导人的言行准则。

“思无邪”是《易》的最高宗旨,我们必须知道,读《易》的目的在悟道,悟道就是明白生生之道的自然秩序。悟道的目的,则在于正确的顺应生生之道,不逆天行事,以免遭到天谴天报。天谴天报是什么?如逐物逐利的战争灾难和由环境破坏而产生的地震海啸之类,这些都是过度逐欲的人祸之天报。所以,此种悟道便是德。德的本意是心得,心得就是对生生之道的纹路,即自然秩序的明白与认知。此种明白与认知就是悟道,因此合称道德。

然后,只有对生化之道的纹路明白了,方能称之为文明。否则,象现代社会,人与禽兽为伍,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如此斗来斗去,弱肉强食,坑蒙拐骗,伦常乖舛,这才是彻头彻尾的伪文明。因为:纹者,文也,生生之道也。而伦常一旦颠倒,又岂来文明可论?

再说,同样的道理,所谓的“文化”,其实就是对生生之道“纹”路秩序的伦常教“化”。而今天的这种“文化”教化,实则早已式微乃至绝迹,所以,整个现代教育,就只有怎么进攻他人和攫取它物的“唯物主义”的“知识”教化而已。而所谓的知识教化,又不过就是工具理性的斗争哲学。因此,使人成其为不以性情支配灵魂,不修心性而只懂“唯物”是争,唯利是夺的知识份子。

此种知识份子,无论高级低级,则绝大多数人,实无古圣先贤所教诲的真正的文化可论,如北大教化出的范跑跑,当教师的人,只有自利的知识,没有天然的善良人性,没有恻隐仁爱之心,于生命危机关头只顾自己逃生,不顾稚幼学生的性命,就是典型的一例。而能就读北大之徒,必是当代知识精英。可人们能够深切的感受,如此知识精英,事实上其文化的教养,则远不及生活在穷山僻壤而胸无点墨的大爷大娘,但你得承认,他是当今中国最高学府教出来的高级知识分子。由此看来,文化同知识的等差与殊异,经这一提示比较,虽然十分清晰,但只能以心辨,没有物象可通,这才叫人性文化。

然而,由于“五四”“文革”对道德伦常的否定,从而造成自然的人性文化,即人伦的修道教育彻底颠覆。于是,人们只会为逐物趋利去求各种以斗争或竞争为前提的知识,不会修文化,殊不知知识虽是文化的基础,但它完全不能等同于文化,两者一高一低,等差十分悬殊。哪知从知识上升到文化,必须通过道德的粘贴而完成,就跟万丈高楼从地起,其砖墙必须用水与泥的粘贴来完成一样。因为,知识是物感的,道德则是情感的。物感是被动的,情感是主动的;物感是人与禽兽共有的天然的物欲条件反射,情感是伦常的心理活动,只为人性所独有;物感是由存在决定意识的,情感则是由道德支配灵魂的;物感是工具理性的,情感是道德理性的。工具理性是形而下的认知进路,道德理性是形而上的认知进路。两者中庸平衡,允执其中,方能成其为人文,否则禽兽不如。

因此,只有情感的理性,才能称之为文化,成其为人文。因为,物感的理性,不过是人与禽兽共有的逐物逐欲的知识而已矣。所以,情感的理性不可能由存在决定意识,只可能用心性去反映存在。因为,情感的理性是由心性对生生之道的正确理解,并以爱的能量去帮人化物,即用无形的心性能源去化生存在。而只有物感的理性,才对有形的存在耿耿于怀,恨不得将天下的财富和资源据为己有。所以说,知识不是文化,更不能等同于文化,因为前者是物质的,后者是精神的。

举例:猫见老鼠必追,猫见老虎必逃,这是存在决定了猫的意识,即动物本能的、自然的、物欲的、下意识的条件反射,而我们能说,这是天赋给猫与禽兽的生存知识,但我们绝不能说这是天赋给猫与禽兽的文化。可见,文化与知识,两者完全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一个是情感的东西,一个是物欲的东西。因此说,文化仅为天然的人性所有。

而文化与知识的区别甑辨,则在于人有恩爱、恻隐、善良与仁慈的心性。但这些心性层面的东西,包括语言和肢体语言,谁都可以感受和知道,它是精神的,心情的,道德的,灵魂的东西,而绝不是物质的东西。所以说,文化仅为正常的人性所独有,不为禽兽与非正常的人性所共有。也就是说文化的意思是指:知道生生之道的天然纹路并以心性去顺应,去遵循,绝不悖逆。因为纹者,文也,故对此种纹路的遵循即叫文明。明者,日月之光也,因此“文明”一词本义:就是像日月一样,是明朗自然的生生之道。而“性本善”的文明人性,又靠修道教育完成,因此,这才叫文化。

这就是敝人在这里要重新启蒙,而必须夹叙夹议解答清楚的往圣之绝学。所谓绝学,并非祖宗经典已然绝迹,而是同样的经文解读,道理已被歪曲的不堪回首,不符自然,面目全非,因而使经文教人认知生生之道的本来功能尽失,必须重新修复,如此才叫“继绝学”。

话不扯远,回头我们再对正确理解爻字和爻画进行总结:

爻画除了用它能表述时空抽象的阴阳变化,即生生之道的基本原理以外,还可由每卦六级爻位自下而上的排列递进,通过对初、二、三、四、五、上的明白解读,了解各种具体事物的生化流程。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工具的文化指导,便可把各种道统秩序,潜意识的默化于每个人的心底,用以指导人的心性行为,从而明心见性,推己及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安人利已。绝不会让人成为历史的“愤青”,即只会以个人的自利情绪,说横话,扯横皮,损人利己,聚敛财富,带坏子孙后裔的心性,给社会专门制造灾难,成为只会破坏社会和谐,而禽兽不如的罪人。

94、什么是爻位的得正与失正?

答:这个问题,我们在第32问中有明确回答,这里是再次补充。我们知道,六十四卦各卦六爻的位次,都有奇偶之分,阴阳之别,其中初,三,五为奇为阳,二,四,上为偶为阴。所以,初,三,五这三个位次便是阳位;二,四,上这三个位次,是为阴位。而阳居阳位,阴居阴位,方得其所。而所谓的爻位得正与否,便是以此而论。

因此,举凡六爻在每卦中的当位,先儒解读时称之谓“得正”或“得位”,而不当位则称之谓“失正”或“失位”。

然而,六爻的当位与不当位又有何种不同的象征意蕴呢?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解答,那就是当位之爻,象征事物的发展遵循正道,符合规律,因此多吉多利;不当位之爻,象征事物的发展背逆正道,违反规律,因此多凶多弊。

但是,当位与不当位,并非是爻象指代吉凶和利弊的绝对标准,占断时还要看各爻在各卦中所处的复杂条件,转化的进路。即在错综因素的影响下,往往当位之爻也有转向不正的可能,不当位之爻也有转化成正的可能。所以爻辞常有警戒当位者守正防凶之语,以及诫勉不当位者趋正求吉之言。总之,《易》思无邪,持正则吉。

95、占筮中的“世”爻,“应”爻和“身”爻如何理解?

答:在第75问“以爻象判断吉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中,我们已经详细回答了爻象排比的各种自然关系,理清这些关系,就好比明白人的社会关系一样。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因受生命的成长秩序(也就是道统)所限,无不与周遭的人际发生情感交流。这种情感交流总是有先有后,有亲有疏,有爱有恨,有善有恶。而在《易经》的纳甲占筮中,如何解读这类当事信息,确定当事人,或者当事事者其各自的命理事由,及其人际关系,乃是以当事人或当事事者所求八卦的“世爻”“应爻”和“身爻”为指代的。这就要搞清什么是“世爻”,“应爻”和“身爻”,因为术士们以术数算卦,主要是凭此依据而占断。

什么是“世”?世是世间的意思,因此,世也是时空的代际意思。我们常说的“世世代代”,就是这个“世”字的本义。那么,在研究《易》理时,先儒们发现指代整个宇宙时空的《周易》六十四卦,每卦的爻次排列,显然也模拟了自然之道的生化秩序。每一卦所形成的爻变顺序,都能体显“老子”生“儿子”,“儿子”变“老子”“儿子”生“孙子”,“孙子”变“老子”……,这种“原始反终”(《系辞上》)循环往复的“世代”关系。此种体显就称之为一世卦、二世卦、三世卦、四世卦、五世卦。

由于重卦的“八纯卦”每卦都有六爻,所以只能取每一纯卦的上爻为该宫本卦的宗祖,即八宫的“本卦”上爻象征不能变,因此,每个纯卦所生的“孩子”,都是从初爻变为第一代算起,到第五爻变为第五代,即“五世卦”,然后到顶,依序指代就只能转头将外卦,即上卦的初爻(亦即本卦的四爻)变过来,称之为“游魂卦”,这就是“五世卦”后的第六代,即六世卦。在这六世之后,是把这个六世“游魂卦”的内卦,即下卦的爻象是阳变为阴,是阴变为阳,全部变光光,这样就形成了七世卦。而七世卦不叫七世卦,称之谓“归魂卦”,即游魂卦的下三爻已然魂归到故里,然后新起新发,可以从头再来了的意思。这就是八卦的世系家谱,从而形成六十四卦,秩序非常井然。

这里重复第92问已经回答的问题,但侧重点又完全不同,是想通过重复的答疑前提,引出“世”“应”“身”爻的来龙去脉。(请参看本问下附64卦阴阳宫次身应世系图表)

再说什么是“应”,什么又是“应爻”?应是顺应的意思,相应的意思,感应的意思。在第75问关于“应位说”的解释中,我们已经明确回答:八卦的下卦三爻与上卦三爻,皆能两两交相感应,即初爻与四爻交应,二爻与五爻交应,三爻与上爻交应。这种两两交应之爻,《易经》称之为“应”爻。

而“身”即“身爻”的本意则是指自己,这比用卦象的五行来指代求卦当事人和当事事的自身更严谨。“身”就是当事人,或者当事事的本身,亦称“本体”或“主体”。这就是所谓“身”爻的指代意义。

在六十四卦中,每一卦要确定“世”“应”“身”之各爻,应首先推出卦中的“六亲”即六爻的干支所在(怎么推干支?其实非常简单,请参看第76、77、78、79问,表中一查便知),再定出“世”爻,然后根据“世”爻,即可定出“应”爻“身”爻来。

“世”的确定是以六十四卦分宫,即一卦所在宫中的次序为依据的。

关于六十四卦的分宫,也可参考本问下表。阳四宫为《乾》、《坎》、《艮》、《震》;阴四宫为《巽》、《离》、《坤》、《兑》,共八宫,每宫八卦。而每宫八卦的生成秩序毫不紊乱,即秩序为:纯卦,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游魂,归魂共八卦。

附,六十四卦阴阳宫次“身”“应”“世”爻世系表

 

 

 

 

 

 

 

 

 

 

 

 

 

从上表中的卦象比对,我们已然明白了,每一世卦的排定秩序,原来是由每宫纯卦的爻变从下至上,再从上往下循环往复来决定的。

而在八宫中,各宫也均有一个“游魂卦”,一个“归魂卦”,所以,游魂卦,归魂卦各有八个。其中“游魂卦”是:《火地晋》,《地火明夷》,《风泽中孚》,《泽风大过》,《山雷颐》,《天水讼》,《水天需》,《雷山小过》。“归魂卦”是:《火天大有》,《地水师》,《风山渐》,《泽雷随》,《山风蛊》,《天火同人》,《水地比》,《雷泽归妹》。

再对卦象一一细细比对可以发现,原来每宫“纯卦”的“世”都是安放在上爻;

每宫一世卦(第二卦)的“世”放在初爻;

每宫二世卦(第三卦)的“世”放在第二爻;

每宫三世卦(第四卦)的“世”放在第三爻;

每宫四世卦(第五卦)的“世”放在第四爻;

每宫五世卦(第六卦)的“世”放在第五爻;

每宫游魂卦(第七卦)的“世”放在第四爻;

每宫归魂卦(第八卦)的“世”放在第三爻;

从以上“世”爻的安放还可以看出:它总是随每宫纯卦的变爻而动。即纯卦的第几爻变,则此卦的“世”系家谱就放在第几爻上。这跟中国历代百姓家的家世族谱,大凡都由最早出生的长房长孙掌管于祠堂,然后进行传承的道统原理,几乎是完全一样。

于是,前人总结的安世歌说:

“八卦之首世当上,以下初爻轮上飏,游魂七位四爻立,归魂八位三爻详”。

歌的详细意思是:八卦指六十四卦的经卦或纯卦,因此为每宫之首,其“世”系的家谱都该安放在上爻。以下从第二卦起到第六卦止,“世”系家谱的安放依次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和五爻。游魂卦为第七卦,因其四爻变,所以其“世”系的族谱应安放第四爻。归魂卦为第八卦,因其初二三爻全变光,所以其“世”系的族谱只能放在第三爻。

把“世”爻安定好后,“应”爻的确定就很容易解决了。“应”爻的意思,前面已经反复解释,也就是第75问详细解释的六爻之间“承”“乘”“比”“应”“据”“中”“趋”之关系中的“应位说”,其中的“应”即指此。那么“世”和“应”的关系是:
    世初应四;世二应五;世三应上。世四应初;世五应二;世上应三。

关于“世”,“应”爻的确定,除了从上图《六十四卦阴阳宫次身应世系表》中可以查对出来,我们还可以另绘简表直接示意如下:

六十四卦世爻与应爻之对应表

序号

爻变

   阳              宫

   阴              宫

 世

 应

1

本宫

2

一世

小畜

3

二世

大畜

家人

4

三世

既济

未济

5

四世

无妄

大壮

6

五世

噬嗑

7

游魂

明夷

中孚

大过

小过

8

归魂

大有

同人

归妹

最后来谈“身”的爻位,“身”的爻位是依据“世爻”的地支来确定的。前人总结的《安身诀》说:

子午持“世”“身”居初;丑未持“世”“身”居二;寅申持“世”“身”居三;卯酉持“世”“身”居四;辰戌持“世”“身”居五;巳亥持“世”“身”居上。

现将“世”爻和“身”爻的搭配列表如下:

    世爻地支

身爻位置

      子午

初爻

丑未

二爻

寅申

三爻

卯酉

四爻

辰戌

五爻

巳亥

上爻

从上表可以看出:“身”爻的确定是有序可循的。这就是把十二地支划分为前六支和后六支两部分,再依次对应构成六组——①子午②丑未③寅申④卯酉⑤辰戌⑥巳亥,这样一卦六爻从下到上正和六组地支从①到⑥一一对应(如上表)。确定“身”爻时,看“世”爻的地支在哪一组,“身”爻就确定与哪一组地支相对应的那一爻上。举例说,如果“世”爻的地支是子或午,那么“身”爻的位置就在初爻;如果“世”爻的地支是丑或未,那么“身”爻的位置就在二爻,等等。

现以《丰》卦为例,把“世”“应”“身”的安放以及干支,“六亲”都标明在卦图中,作为一个完整的图示。

备注:上图排列中的纳甲纳支,六亲关系,如没能记清口诀,您就不能自己标示出来。但有一点,凡六十四任意一卦,您都可到本《易经答疑百问》的第76、77、78问解答中,查表即可获得。

96、如何理解八卦中的“六神”关系?

答:所谓“六神”,是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勾陈”“螣蛇”,即东、西、南、北、上、下六方之神。这里的神,实际上是天上的星宿或星座的坐标方位,因为中华文化讲道统,讲天人合一,因此,生生之道的空间和时间,理所当然的被看的十分神奇和神圣。此种神奇与神圣,但与迷信无干。而在用八卦的纳甲占卜时,历代术士是将“六神”按一定次序配入卦中六爻的,并以其五行推断吉凶。

六神分配的主要依据是时间,即占卜的日辰。

前面的答疑中,我们已经明确回答,中华文化的时间概念是干支,并以之计算年、月、日、时。此种计时方式,对人的生命来说,其概念称之为“四柱”。而这种时间的概念,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工具理性,即他们讲的时分秒的时间概念,仅指时间而已。而我所不同乃是道德理性的时间概念,饱含自然之道的生化信息。这是中西文化的本质区别,思维方式的进路殊异。且从有书记史的夏朝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因此简称夏历。而纳甲占卜的日期,就是运用夏历的干支推算。事实上,干支纪年非常精明,是可对年、月、日、时的万年演变都推算出来的,不过比较繁琐。这些道理,我们已在前面的答疑中详细回答。而一般人要求卦算命,最简便的方法还是查万年历。

而在卦中六爻配入“六神”,是只看天干,不管地支的。

所谓起“六神”,就是依据占筮日辰先给挂的初爻配上一“神”。其法则是:首先将十个天干分为六组,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尔后按照青龙、朱雀、勾陈、螣蛇、白虎、玄武的顺序,配之以“六神”构成甲乙日初爻配青龙,丙丁日初爻配朱雀,……壬癸日初爻配玄武这种一一对应关系。据此,前人总结出了如下起“六神”的规则:

甲乙起青龙;丙丁起朱雀;戊日起勾陈;己日起螣蛇;庚辛起白虎;壬癸起玄武。

只要占卜日辰的天干确定了,就可依照以上规则,将初爻配上一“神”,其后顺推。也就是说给二至上这五爻配“神”的方法则是:从青龙“神”之后的朱雀“神”起,依照以上顺序,将“六神”循环上推,一一对应地配给六组天干。

“六神”在与六爻相配过程中,是循环出现的。共循环六次(包括与初爻相配),所以配法亦有以下六种(见下表)

                            起卦之日爻配“六神”

      爻

 初爻

 二爻

 三爻

 四爻

五爻

上爻

甲乙日

  青龙

  朱雀

  勾陈

  螣蛇

  白虎

  玄武

丙丁日

  朱雀

  勾陈

  螣蛇

  白虎

  玄武

  青龙

戌  日

  勾陈

  螣蛇

  白虎

  玄武

  青龙

  朱雀

已  日

  螣蛇

  白虎

  玄武

  青龙

  朱雀

  勾陈

庚辛日

  白虎

  玄武

  青龙

  朱雀

  勾陈

  螣蛇

壬癸日

  玄武

  青龙

  朱雀

  勾陈

  螣蛇

  白虎

例如:2010年3月5日为己未日,倘于此日占筮,其天干为己,根据以上口诀或查表,我们已知此日所求之卦,初爻就配螣蛇,依次则为二爻配白虎;三爻配玄武:四爻配青龙;五爻配朱雀;上爻配勾陈。其他日子先查万年历,首先确实当日天干,按此方法类推。

97、什么是“六神”的命理象征指代?

答:前面我们已经解答了“六神”的指代,从时空而论虽属玄虚,但是,“六神”的配爻原理则有严格的实象,该实象就是命理“十二生旺库”的自然流程,它是依据占卜日辰的天干,作为生化过程的时空坐标。而依次将“六神”纳入卦中六爻的。那么,如何根据六神去占断吉凶呢?

历代术士们认定:青龙爻动,万事亨通,福禄无穷。因青龙属木,指象为春,方位在东,故春气盎然,草木青秀。而木者,但怕金克,所以,木如临于金爻,势必受金之克,或者落入空亡,则又为不祥。

朱雀主是非口舌,朱雀爻动,多有争讼。朱雀属火,指象为夏,方位在南,故夏炎火热,万物茂盛,虽有富贵旺相,但防物极必反。而争讼之火怕水,故火如临于水爻,必受水之克,或者落入空亡,则争讼是非可免。

勾陈方位在上,于四面八方居中属土。勾陈爻动,主田土之争,如临水爻,或者落入空亡,可以息事宁人。

螣蛇方位在下,亦于四面八方居中属土。螣蛇爻动,主人多噩梦,精神晃忽,体不安康。如临木爻,受木之克,或者落入空亡则吉;如遇动爻,或者处于旺相则凶。

白虎属金,指象为秋,方位在西。秋风萧瑟,肃杀气象,为人刚直不阿。白虎爻动,主凶丧病患,特别是处于世爻,或者临于金爻则大凶。如临于火爻而受火之克,或者落入空亡,则凶灾可免。

玄武属水,指象为冬,方位居北。冬水寒冷,性格清润,正直者多福。玄武主盗贼,玄武爻动,或者临水爻,必遭贼劫失财,如遇土爻之克,则可幸免。

什么叫爻动?爻动就是可变之爻。什么是可变之爻?这在第72问和73间中已详细解释,就是求卦时所得变爻。

“六神”之中,青龙、白虎最为占卜者所重,勾陈、螣蛇用的较少。六神各有其用,任何吉凶指代,一旦所临之爻遇到空亡,则结果必然相反。所以,这就是“生生之谓易”的《易》道变化原理。因此,历代术士为之编《六神空亡诀》一首曰:“青龙空亡空虚喜,朱雀空亡讼得理,勾陈空亡无勾连,螣蛇空亡怪异己,白虎空亡病可痊,玄武空亡盗贼死”。

总体来说,一切占筮活动,都以“五行”,“六亲”为据,这是中华文化之所以悟道的不二法门。但因祖传文字的同义丰富,所以,同一悟道法门的进入,往往因语言的环境不同,用词各异。天有“五运”“六气”,身有“五脏”“六腑”,虽然其用各殊,而道体一也。然对生化空间──命理人际关系的推演,从来就抛不开“五行”“六亲”。同样的道理,所谓的命理“六神”,显然也是命理“六亲”的另一同义表述。一切都离不开自然的生生之道,也更不可能纯以“六神”去推断命理。因为天理从来就不可能本末倒置。

98、什么是“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答:以上原话简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出《易传。系辞上》,是孔子针对正人君子读《易》受教,可以从而获益,即就正人君子正常理解天地秩序,道德伦常,以获养身之道而论。意思是:有仁爱天赋的人读完《易经》,就会发现通部《易经》是教人效仿自然生生之道至善仁慈的法则,从而生人生己;而有智慧天份的人读完《易经》,则会发现通部《易经》的工具理性,数理逻辑相当严谨,它能让人开发智慧,效仿天地生生的天则机巧(即今语言西化后所讲的高科技、高能物理数理的规律,中华文化把这叫“形而下者谓之器”,器者,器道也,器皿也,机器也,工具也),助人智慧无穷。

“见”同现,就是发现的意思。

这里应该指出,本题答疑重在回答中华文化形上形下,道心物心,执两用中的道德进路。由于古今语言的殊异,加之现代教育的全盘西化,传统文化又被“五四”“文革”的反复焚坑与捣毁,读《易》对今天的知识份子来说,几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了(而从中找一两句成语,然后断章取义的为我所用并不困难除外)。

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延续我万年道统文脉,重续我华夏民族的道德灵魂,即落实胡锦涛所讲的“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本《易经答疑百问》就是出于这种考虑而写。首先必须承认,笔者因受悟道水准的鄙陋限制,要诠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道统原理,往往总是只能挂一漏万谈天机。但良知绝不允许胡诠是事实。当把答疑百问写到第98问,则本《易经答疑百问》逼近尾声,到此对《易》理所阐述的天机虽然都只有孔窥之见,但想必能帮助读《易》者读懂《易经》,从而使各位看官能自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定会有所裨益。因为,敝人到此已对《易经》的成书原理,人伦道德的道统依据,以及各种命理学的术数原理,即各方面的工具理性、知识技巧已然基本讲清。所以说这对各位看官来说,帮您读懂和理解《易经》应该不再十分艰涩。

《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於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於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於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这段经文诠释意在说明什么?倘不以全盘西化,即不以现代教科书的“辩证唯物主义”肢解为凭,而是以修复我文化道统的天责为据,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经验感受意译如下: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即“辞”“变”“象”“占”。

以雄辩的口才来谈论《易经》道理的人,则崇尚《易》的言辞;以动作来实践《易》的道德行为之人,则崇尚《易》的生生之道,即道统变化原理;以制造工具器皿为乐趣的人,则崇尚《易》的象事状物机巧;以筮卦算命为乐趣的人,则崇尚《易》的占筮功用。

所以,凡正人君子将有作为,将有行动的时候,总是探问于《易》而听筮卦的言对,而《易》则是以探问者得卦的爻辞作答,凡筮得吉凶之辞,则受《易》道之指引,犹如对探问者应之有响声。无论远近幽深,以《易》所占卦、爻、象、辞提供之信息,便知将要来临的事物之变化,如果不是天下最精深的生生玄机,谁能如此办得到呢?由天、地、人者──此三才大道的五行变化,错综其生化数序的推演,从而通达它的变化,于是天地万物及其生理秩序和道德伦常,则为人类所了然而文化。极尽生化流程的数理变化,遂能肇定天下的物象,如果不是天下最神奇的变化奥秘,谁又能够如此办得到呢?

《易》是思维的工具,它能帮你矫正思路,但本身是没有思虑的,没有作为的,寂静安祥不动的,可人能感知其工具理性的作用而运用之,遂能通达天下一切的事故,如果不是天下最高的神奇所在,谁又能够如此办得到呢?。

因此,《易经》是圣人极尽幽深,研究万物生机的一门大学问。正因唯其幽深,故能通达天下人的心志;正因唯其能知生机奥秘所在,故能成就天下的一切事务;正因唯其神妙,故看不见它有速度,而能帮你,使你的思绪速通万理,看不见它能行动,却能帮你,使你的思想远达目的。

孔子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辞、变、象、占,就是指此而言。

以上白话,是敝人对孔子这段《易传》经文斟词酌句,按现代汉语与时偕行的意译。各位看官不妨对这种意译的每一句话细细比对,看有没有受全盘西化的影响,有现代教科书全面肢解祖宗文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信口雌黄之嫌。这就是《本易经答疑百问》跟现代教科书诠释经文,完全不同的根本所在!不然文化复兴的重新启蒙就无从谈起。这一点,我同蒋庆先生立志要修复我中华文化的传统语境,其自觉心态是完全一致的。可惜任重而道远!

在《易传》中孔子又说,“《易》与天地准”。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去体会读《易》的正人君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悟道风范呢?这里不妨将绝学大师郑彝元先生《道统论》中的一段研《易》解读抄录于下,也许能给您我的良知启蒙,提供自觉修复祖宗道统文化的明白启示:

“《易》是一部‘弥纶天地之道’的书。因为它‘与天地准’,所以具有‘开物成务’与‘冒天下之道’两个基本内容,也即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两个层次。其中包括象、辞、变、占四项‘圣人之道’。这是易学分化出象数与义理两个发展方向的根源。

先说形而下——开物成务。

什么叫开物?开物即是天地造物,‘天工开物’,‘曲成万物而不遗’的意思。什么叫成务?务即事务。‘通变之谓事’。天运不息,专力从事以成岁功,就叫做成务。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天何言哉!’

《系辞》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卦《彖》辞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坤》卦《彖》辞说:‘至哉坤元,乃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由上可以看出,孔子用简单明白的语言,阐述了乾坤、天地在宇宙时空更迭中,如何主宰着万物生长收藏、开物成务的生化过程。所以说:‘易与天地准。’

次说形而上——冒天下之道。

天下之道,不止一端。《易》道赅括万有,‘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故说‘冒天下之道’。伏羲根据观察天、地、人三才之象画卦作《易》,故《易》道包括三才之道:天道、地道、人道。人道又有君子小人之别。‘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同而不和’,‘见利忘义’,‘行险以侥幸’,就是小人之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和而不同’,‘居易以俟命’,就是君子之道。至于圣人之道,则已不为历数所拘,六合之外,可以存而不论。

道有方向,路途二义。异向殊途,其道自别。所以,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易道有形上形下两个层次。形下易见,形上难明。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为的是形下之学。向外驰求,欲壑难填,学无止境,这是形下之学,西方科技文明,走的正是这个路向。为道,为的是形上之道。这是‘反身而诚’,养心寡欲之学,非‘惩忿窒欲’(损卦象辞)不为功。老庄佛陀之教,都是形上之道,而其层次尚有高下之分。三才之道,讲的是天地万有生化过程,了解已属不易,要进而了解佛老空无妙道,没有智慧是不行的。孔子说:‘君子下学而上达’。孔子五十学《易》之后,始逐步由知天、知人而上达圣人之道,终于与佛老同归,可知‘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

《易》学中的象数,是以可感知的形下器物、乃至人事吉凶祸福为对象。《易》学中的义理,则以形上的道德人伦,即君子之道为对象。象数讲的是事实之必然,义理则着重讲价值之应然。两者同属《易》学,但对象与层次不同,不能混同或相提并论”

以上这段文字,是先生研《易》悟道的见仁见智。他对形上与形下,君子与小人,物欲与道心,科技与文明,诸多方面的利欲之辨,透视的十分清晰。

然而,这些文化知识的收获,无一不是透过孔子对《易》的天理诠释,以及他对《易》的褒扬赞叹与指导而得。所以说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由此可见,是一部《易传》使千百年来的读《易》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了解了《易经》,更是《易传》对《易》理的天道定义牢固的树立了整个中华民族论道统、讲道德、认道理的意识形态。从而使道统牢固的凝聚着整个民族的人心,让人的思想行为符合自然的道理。使人有敬畏之心,情深义厚知感恩,感恩天地养育之泽,感恩父母生命之恩,感恩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平衡。于是人与人之间文明有礼。让有礼(理)之人走遍天下,无礼(理)之人寸步难行。中国古代的礼,通理。后又通过宋代程朱理学,将远古礼乐之学直接解读为理。事实上,礼即理,以通“形而上”之“道”,故自程朱始,“道理”二字连词延用至今。所以,中华文化的意识形态,道统原理的源远流长,智慧的沉淀十分深厚,人们对不讲“道理”之人,只会自利之辈,大凡三岁的小孩也会讨厌,很不受欢迎。

总之,在本《易经答疑百问》的开篇我们就已指出,《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又是万代道统中华文明的乳汁。倘天不生孔子作《易传》,恐《易经》已成天书,则中华文明有可能早已中断而湮灭。现如今,物欲横流,西学东渐,道统文化于一个多世纪以来,又面临毁灭性的冲击,尤以全社会的阶级斗争,斗的人心煌煌,斗的人心对抗,斗的引狼入室,斗死逾亿国民,把人心斗散,斗的中华不及蛮夷,斗的长期天灾频频,斗的人祸不断为代价。因此,敝人是带着对孔圣高山仰止的恭敬之心,立志重塑做人的道统灵魂,竭力把孔子之后两千五百多年来儒、释、道、名、兵、法、农、医、杂等,但无一不是孔子徒子徒孙的诸子百家,其研读《易传》的术数成就,技巧知识,工具理路,尽量说清。从而为开启您对生命由来的自觉感恩,再由工具理性走入文化的情感道德进路,达到“形而之上”的明心见性,进而为推己及人,规范天良人性扫清思想障碍。以便您能以至善仁爱之心,去站好各自的人生之岗,守住人生的道义,去与自然和谐,去与社会和谐,去与自身和谐。我想,这应该就是孔子诠《易》,面对高徒端木子贡质疑时所说的“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的道理所在。

孔子之后的两千五百多年来,释儒文化,各种研《易》读本,在诸子百家中可以说汗牛冲栋,浩如烟海,经、史、子、集整列火车恐也装载不完,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用一辈子的时间把它读完。但这些都是文化之树的枝叶末节,病枝与绿叶俱在。而本《易经答疑百问》所要完成的是:帮您在五彩缤纷的文化之树上,找出我中华文化的主要根系和躯干。这个主要根系和躯干便是“道”,即是“生生之道”(当然也可简称为“孔孟之道”则最形象,更精确)。这生生之道便是中华文化的,由孔子韦编的“一以贯之”之“道”,用今天的汉语讲,这“道”就是生命的生化流程,自然规律。然而,认道并不是人生的目的,只有依道做人为人,顺道生活,不以自利毁他生,从而爱人利物而益己,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才是人生的自在之目的。

如此“率性”“修道”,才是读《易》的道体功用,所以叫“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无一不受道统道德的潜移默化。

99、历代史巫即术数家的研《易》命理学可以相信吗?

答:这个问题问的好,这是一个文化来源的原始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答复更直接:有德者可以不信,无德者必须要信。这就是敝人研《易》所获得的全部结论。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结论呢?因为,这个结论不是敝人下定的,乃是孔圣知会的。正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易传》所载,孔子在讲述《易传》时,回答其高徒端木子贡的疑惑时所说,“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吾求其德而已”。这说明道德比生命尊贵,命可凭德造。

无德者为什么必须要信呢?因为命对不能修身养性,依道而行的人来说,它要你寅时死,你不能卯时生。这已由能熟背命理口诀的算命先生所累试不爽。听说邵伟华先生深得祖上秘传,为人算命就能做到这样。他也以此算命术赚了很多钱,卖了很多书。他的书我也读过几本,总体印象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什么才算辩证唯物主义呢?那就是利用工具理性,数理逻辑大量剖析命局,然后唯物是争,唯利是夺吧!也就是说当我把1+1算出=2,2+2算出=4,算对了是要钱的,算准了是要巨额回报的。至于天机泄露会不会只有一人受益,有可能众人受害则不管。这就大有以丛林意识肢解祖宗道德文化之嫌,故孔子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这是我的理解。看来,研《易》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进路。

也许这种理解,才是我要讲的,能帮您把中华文化真正闹明白的绝学。现在的术数家都很功利,研《易》跟中华文化的道统原理总能背道相弛,教人趋吉避凶的办法与明心见性,反身内省总能格格不入。但对“器”道术数计算功用(不要道体),则大凡都可讲对命数天机,就像算代数一样简单。记得有个叫鲁扬才的先生和一个叫李定的博士,这是我认识的当今研《易》很有市场的两位大才子,我知道他们对术数赚钱的应用研究也很优秀。听他们自我介绍,他们能用起卦排卦的术数,算准每天的股市行情。

但我却常常杞人忧天,大家经常把股市行情点破,从而帮人赚钱,也利自己。这可不算“天行健”“地势坤”吧!帮少数人,利自己,损多数人恐怕不能算地道。地道者,厚道也,厚德载物也。这就是孔子说的“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的绝学道理。为什么说对命理而言,有德者可根本不信呢?因为德能改变先天命局。《孟子。公孙丑上》说“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天作孽就是天作恶,即命不好。犹可违,就是人心可以不依,人心可以修善对抗,尽心尽性去改变。人作孽,就是人不向善,人心恶,只会自利,损人利己。不可活,就是宿命不可改变的意思。所以,有道有德之人,根本无需信命,但要以理(礼)为人,不得造次。

读过《了凡四训》的人都知道,先天的命理演化,或好或坏,匡不住明心见性的修身之人,有德之人。命理学讲运气,此种运气是“形而上”的──看不见的一种跟“场”相同的东西。而此场在物理学上讲,就是能量与质量能够展现的真空。而真空本身不是能量和质量,但它乃是质量和能量她娘。这种比方,对思维方式被教育丛林化后的现代年青人来说,应该很容易听懂。所以,这种“场”的化合性能,总是与人的善恶思维波(中华文化叫“心性”)相对应,你给出一个损人利己的恶性思维波,它就会给你一个凶灾祸身的报应回答。反之,你为人心性善良,以帮人为利己的前提,它就帮你展现一个福寿绵绵的幸福前景。

袁了凡先生算命的术数家姓孔,自称受邵伟华先生祖上邵康节《皇极数正传》嫡传,想必肯定比今天的邵伟华先生和李定博士还利害,他能断定了凡先生“某年考第九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生),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寿)终于正寢。惜无(儿)子。余(我)备录而谨记之,自此已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从了凡先生这段自述可以看出,哪一年乡试第几名,哪一年做官吃俸禄,所得俸禄又几何,哪一年罢官,哪一年呜呼哀哉。寿命不过五十三岁。那准的已经是出奇。所以,五十三岁前,就只等寿终正寝,什么事都不想干了。

后来,先生到栖霞山游玩,听了云谷禅师一席话,方知命理不可不信,但不能全信。理由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所谓禅师,当自为佛学高僧。于是,他把六祖慧能大师的话转述于他:“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从此,了凡先生终于悟到了生生之道的天机,行善积德,专做善事。

不久,应证了云谷禅师断言,后来的进士考取第三名不准了,变成了第一名,官越做越大。命中无子,后来生个儿子叫天启。所谓《了凡四训》,原本就是袁了凡先生于六十九岁时,对此子立家训而写。可见,修道之命,行善之命是有德之人,除了老天知道,谁能把他的命算准?五十三岁就该寿终正寝,可到了六十九岁,才对儿子留家训,“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它只能靠人的良心去证悟。只能靠心证意证才知道。

因此说,庸庸碌碌,无德之辈,基本逃不出宿命,而有德之人,则根本不必信命。

总体来说,占卜是中华文化的道德实践。它植根于生生之道的基本原理,对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且被洋人视为东方文化的神秘主义。他们哪知这种文化的理论和文化的实践,除了以道进行解读,根本没法以科学知识进行解释。在他们看来,中医学也属于这种典型的神秘文化。然而,由于它的应用价值极其显著,加之其高深的理论与《易经》的占筮原理,完全是一个道统体系。所以,洋人才不得不承认其先进性与伟大。加之气功这些年来由民间绝学有所恢复,发展很快,乃至在全国尉为壮观,在国际上也有影响。这两个门类,特别是中医,古代有着丰富的道统实践及其理论著作,不得不为举世所公认。但这些生生之道的道统理论,其与西方的实证科学,总是毫不搭界。再则,所谓特异功能,中国古书记载颇多,当今社会,被发现秉有这种特性的人也不少。再如风水这个门类,因其仅属道统文化最低级的“器道”部分,已然被现代科学得彻底承认;还有些门类,如辟谷服食,望气等,曾被彻头彻尾判为迷信,而近年来的人体科学实践,已然证明古书中的这类记载和民间的某些说法,并非出于无知虚妄。

100、为什么说中华文化的本根就是孔孟之道?

答:第一百题答疑最后回答的这个问题,就是对中华文化进行整体阐述,从而透视其骨架,并结合现实,帮助解决问题。这是本绝学智库的答疑目的,旨在重续我祖宗文化的道统文脉,意识形态,道德灵魂。我当然知道这一道义责任的份量,当今时代,面对所谓现代化的高度文明,事实上是面对物欲横流而没法节制的高度膨胀及愚昧,从而进行启蒙,讲清自然的人文道理,舍我其谁?孔孟之道是什么?中华文化是什么?还得从《易》说起。

《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这个文化的源头是讲生生之道的。八卦的成文,事实上是一部工具书。什么工具书?是人的思想正确活动的工具书,是万古祖先的生活经验书。是生命演绎的流程图。而把《易》变为中华文化的道统,把生生概括为“形而上者谓之道”,然后对道定义,从而进行修道教育,则是由孔子诠释开来的。于是,后人便知孔孟之道就是天地自然──至高无上的生生之道。

这生生之道是专讲生命的由来,人性之天然的,社会之和谐的。

因此,对此生生之道的同义解释,最早把“道”叫做没法用语言解释的──自然的──无中生有之“无”。因为“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老子释道的原话,《道德经》的开篇。那么“常道”是什么?它叫“无”,也叫“无为”,也叫“无极”,也叫“太极”。此“无”“无为”“无极”“太极”便是这宇宙时空之所以存在的──生生“道体”所在。因此,对道体如何表达最好理解──最好懂呢?无非只有生生之义最好懂。所以,孔子说“生生之谓易”,《易》者,变化之道也,生生的法门也。

此生生的法门该怎么打开?原来,它是从“太极”那里打开来,所以,孔子又进一步解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就是孔子讲的生生之道的生生法门,也叫“吾道一以贯之”的“一”贯之道。

原来,这生生的法门就在太极所生的阴阳两仪的演化之间。这两仪的演化便把宇宙时空生出来。

但这种宇宙产生论是情理的,它不是物理的;是有机的,它不是无机的;是生命的,它不是非生命的。所以,它绝不光只以物为对象、只讲无机的黑洞大爆炸,光热的辐射高能力学效应,同时产生时间与空间。因为,此种光只会以物理为对象的时空哲学,因其只有“唯物”的片面的功利短视,所以根本不符自然的道理本身。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只要问一问黑洞内的物理是什么?光热辐射为时空,而辐射以外的世界是什么呢?高科技的丛林文化,即西洋哲学,它们早已走入死胡同,永世回答不了,根本不能自圆其说。然而,中华文化的时空哲学,就只论阴阳两仪的演化,万物的旺相休囚,情理的“原始反终”。这都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生命现象,非常高明,与自然的时空整体同步。

此阴阳两仪的演化就是道。因为,它是一切自然之所以生生的原因,也就是自然生生的不二法门。

于是,孔子把这至高无上的生生之道又从其功用上进行诸多方面的切入解释,一、政治上讲“道心”“人心(物欲)”,“允执其中(执两用中)”,阴阳平衡。二、经济上讲“德本”“财末”,散财聚民,阴阳和谐。三、军事上讲奇偶相应,“以人治人”(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阴阳互根。四、社会生活上讲,“孝悌也者,其为仁(人)之本欤”,是以“人有亲爱之心,五常之性(仁义礼知信)”。五,信仰安顿上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故国人视宗庙社稷为上帝,辱莫大于挖祖坟,哀莫大于丧考妣。六,自然秩序上讲,天地国亲师,“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尊师而重道。

而这一切都是经过人的社会活动用心性的“内省”获得地良知,亦即从“格物致知”得到的真理。什么是“格物致知”?格是格斗的意思,物是物欲的意思,即与危害心性健康的物欲格斗所获知。一切从心性出发,以“反身”“反省”而悟道。即从反观生命的由来想命理。今天把这叫认识论,方法论。传统文化的语境把这叫认知进路。这一系统的认知进路,自孔子始,几千年来被提炼为十三个字,简称定、静、安、虑、得;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这一认知进路,到今天为止,依然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沉淀在血脉中的意识形态,只有遇上512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大灾难,逐物逐利的党文化才肯暂时放弃其斗争哲学的邪教舆论,再把这块血脉搅动一下,以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为我所用。

什么是定静安虑得?什么是格致诚正?什么是修齐治平?跟斗争哲学完全相反,孔子把其原理阐明在《礼记。大学》之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段话需要解释的有几个关键词,什么是“明明德”?前一“明”字为动词,后一“明”字为名词,主谓清晰。“明德”就是日月光明之德。“明明德”亦即明白阴阳造化之德,生生之道也。什么是“亲民”?亲民即“爱人”,亦即亲善众民之意,做人要“仁者爱人”,以人为本,就是这个本义。而把亲民作新民解是朱熹的杜撰,不符孔孟之道。什么是“格物”?格是格除的意思,格斗的意思,物是财物的意思,物欲的意思。“格物致知”就是格除物欲对心性的障蔽,或者说通过内省,格斗物欲之贪,知道生带不来,死带不去,只有仁爱功德能万世永存,从而让心智达到透明的意思。而不是说把物拿来进行解剖分析,明白其中的物理,借此从中获利。这是朱熹错误的理学解读。此种错误的理学解读是有问题的,它将直接导致意识形态的逐物逐欲倾向,跟孔孟之道的推己及人,明心见性恰好相反。

当初这样解读,跟现代西洋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其实是一样的工具理性逻辑,有其短视的、“半边理由”的功利作用。所以程朱理学并非人性天然的孔孟之道,它把宋后的儒学直接引入了歧途,导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一系列违背人性的理学成立。致使“五四”“文革”爆发,从而使孔孟之道为没有人权的封建专制背黑锅。所以,从上述几个关键词的正确解读和提示来看,对今后修复中华文化的道统非常重要。

以上大学之道就是中华文化,亦即孔孟之道非常系统的认知进路,当然你也可以用丛林文化的语境说,这是孔孟之道比现代科学──科学亿万倍的“认识论”“方法论”。这就是我全部文化的道统内容。因此说,道统文化是讲道礼(理)的文化,是礼义之邦的依据。

有了这些道统内容,于是,社会人生,政有政道,器有器道,商有商道,医有医道……,一句话,各行各业,士农工商各有其道,各行其道,全部是阴阳和谐之道,湿热均衡之道,自然生生之道。道义责任就跟耳朵管听,眼睛管视一样清晰井然。然后进一步演化,乃至为人,父有父道,子有子道,夫有夫道,妻有妻道,一切从自然的生生出发,利生而动,趋吉避凶,趋生避死,先利人物,从而益己。

此种生生之道的仿效,总体又叫乾健坤顺,“天行健,地势坤”,天道薄,地道厚,阳气薄,阴气厚,薄生而厚养,天地之自然。是故阳刚而阴柔,男刚女温柔,天性之自然。如此认道悟道,这才是文化,真正的人类文化。也叫中华文化。所以,中华文化不同于弱肉强食,只知逐物逐欲而“辩证唯物”与禽兽为伍的丛林文化。此种丛林文化也就是当今已然全盘西化的党文化。包括共产党文化,国民党文化,亲民党文化,统属党文化。所有的党文化无一不是邪教,但它必须挂整个民族意识形态的牌子,即挂孔孟之道的道德羊头,才能推销其弱肉强食的奸邪狗肉。这是现代政党文化的一大特点。故社会凝聚力始终是一个沙丘。因为这种凝聚力是靠“小人同而不和”,以政治恐惧力震慑人心,只要赶上天灾人祸,稍微处理不慎,很容易崩盘。

为什么说党文化是邪教呢?是因为,中华文化是道统文化,道统文化是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是生生之道,所以孔子对生生之道进行解释时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当年孙文造反,所打旗号就是孔孟生生之道的“天下为公”四个字,从而解读为民生、民主、民权,即所谓三民主义。于是天下义士云从。后来立党,造成党派纷争,由纷争导致引狼入室,日本岛国小夷之邦,几乎蛇吞大象,此立党叛道之灾也。所谓立党,就绝不是替天行道,以有道诛无道,必是人为树敌,党同伐异。所以,结党必定营私,营私必然“窝里斗”,此天道演化之必然。因此,孔子从生生之道出发,为爱护子孙后裔着想,诲人“君子不党”。这是中华文化颠扑不破的道统真理。

然而,什么才能使天下为公呢?只有生生之道,阳光雨露。其生人育物,一视同仁,没有私心。人们可以结社起誓而效仿,这便是人性的社会天良。道统一环扣一环。什么是结社起誓?“社”是祭祀天地神祗的祭坛,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到此祭祀为“会”,因此合称“社会”,这就是人类社会的道统由来。以“社会”对天地起誓叫结盟,因此也叫结社,也叫同盟会。所以,这才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而人的行为只能依道而动,以效天则。这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立党明明是个营私的东西,可你偏要撒谎号召人民说:立党为公,于是人民跟着你撒谎,从而形成自欺欺人的意识形态。因此,全社会都说假话,学会坑蒙拐骗,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使得中华文化的道德伦常彻底崩溃。到如今,胡锦涛治国非常难,难就难在这里。他想构建和谐社会,但治国的理论却是个邪教的东西,既得利益的结党营私集团,不可能主动从意识形态上改邪归正,除非遇上像512汶川地震同样的大灾,他们才肯将教化人的舆论机器,放下斗争哲学,聚焦于人的天地良知,恻隐之心,同胞亲情,五常之性,以求助于孔孟之道,获取人性的救灾支持和凝聚。

而灾难一过,立马又是国民党杀共产党,共产党杀国民党,全是“煮逗燃豆箕,豆在釜中泣”的舆论教化内容。兄弟阋墙,只为夺利,你叫他胡锦涛如何在这种邪教的党文化基础上去构建和谐社会?这才是一切重大社会病态的全部症结所在。道统文化讲,国家民族就是一个自然生命体,不以道治国,替天行道,必然多病。为往圣继绝学的目的,就是要正确修复人性天善的意识形态,从而把病根摊到桌面上讨论,让全民知道症结,然后给出药到病除的诊治方案。

然而,要用天道,即用孔孟生生之道来充分证明党文化就是邪教,敝人是一介野儒,方敢冒以身殉道之险而启蒙,以求子孙万代之福。可这些道理,胡锦涛作为一国之君的当家人,肯定会深有体会,他又岂能明说?岂敢明说?事实上他自己也没有想清楚各种社会的问题出在哪里?共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已然试探着把毛泽东思想从文件表述中删除,不就是因为他是斗争哲学的邪教鼻祖,比秦始皇更魔王吗?再看全国新闻媒体舖天盖地演红戏,唱红歌,到处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仿佛又回到文革时期,逼着习近平跑重庆,下韶山,以求拉拢这个巨大利益集团群体,笼络各路“愤青”的人心。如此内斗内耗,人们究竟要干什么?何必活的如此辛苦?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不是毛泽东的遗产,也不他私人开的公司,干吗非要继承他的坏东西,坏习惯。而政权是用来维护天下苍生的,其指导言行的道德准则,为什么就不能朝生生之道去归正,去立法,去效法呢?这才是道统人性之天然,往圣之绝学。

然而,以党文化的邪教,因党同伐异,操权柄者之党魁,则可以任意指称敌我,这是党的权威依据,然后使社会成员人人自危,必须变成打砸抢的角斗士,只至自相残杀到死,就像古罗马的角斗场,人与人的相残,仅为权柄贵族所娱乐。由于党文化就是这么一个恐惧人心的东西,因此,用它扰乱社会,制服执政精英群体,从而抢夺政权非常容易。从孙文到毛泽东,都是如此过来的,而问题是,抢夺政权你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可政权既然抢夺到手,这叫“马上得天下”,而“马上”能治天下吗?干嘛老不改邪归正呢?这道理非常清楚,难道不怕被人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吗?所以,长期坚持斗争哲学,致使历届执政当局者,难道不是每日每时如坐针毡吗?因此,人们一旦当权,首先捞取好处,然后就想把子女的国籍移入到英美,以防后患,这就是政权始终不能归道的现实人心。

所以,不修道统,是何道理?今天的执政党,干嘛自己老是跟自己过不去?这里只是以中华文化的道统来启蒙,把人生的道理说清楚,并不是要跟现政权过不去,而是要诚恳的帮助和促成现政权的和谐与稳定,这才是整个中华民族之福。因为,每个正直善良之人,能救自己和孩子的唯一方法,也只有重修孔孟生生之道,化党为儒,化党为士一条路。因为,今天的社会,每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早已非党亦党,因为咱们的孩子,咱们的亲属,会争名利的大多都会是党员和干部,难道不是非党亦党吗?难道不该为他们着想,为救救孩子而化党为儒,化党为士吗?化党为儒,化党为士,不过是放弃丛林文化的斗争哲学,重新弘扬祖宗文化的道统,这并不会影响现政权每一个党员和干部的既得利益,可它却能把每个人熏陶成担大道的士阶层,从而为民执政,促成“君子不党”,幸福人生。而最大的好处则是子孙后代,可以万世人性健康而受益。

今天,已然由最高执政当局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跟斗争哲学是两种根本相反的治国心态。于是斗争哲学的抵触力量非常庞大。

为此,敝人常常为那些对抗胡温新政的人着想,倘把胡锦涛的位置就把你去做,首先你没有和谐中华民族的神经,就已然非常差劲,你能比他强吗?你能做好吗?只有鬼才信。

然而,今天任何一个想让中华民族重新崛起,中华文化重新复兴起来的人,无不都要重新找回自然人生的生生道理。用孔孟之道重塑我们每个人的道德灵魂,建立起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从而加速人的心智启蒙,使斗争哲学的党文化,能够极早自觉地改邪归正,形成牢不可破的生生凝聚力。以求整个国家民族的平安与稳定。

而这一切自然的生生道理,乃是“人需”之道。孔子自称为“儒”,旨在诲人“人需”之道,一个“人”字加个“需”字就是一个“儒”字,因此,孔子讲的生生之道,也叫中华文化的“儒道”,所以孔教也叫儒学,儒学也叫“孔孟之道”。然而,此种“儒道”、“孔孟之道”、“生生之道”都是同一个本体之指代,等于孔子,名丘,字仲尼,其指孔圣一也。因此,儒道,生生之道被孔子总体称谓阴阳“中和”之道,乾坤“中庸之道”。因为只有“致中和”,才能“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什么是“致中和”?男欢女爱,心中平和就是致中和,于是子女生焉,道理非常浅显。所以说孔孟之道讲:“中庸之谓德,其至矣乎”。“至矣乎”就是宇宙根本的意思。

由此可见,只有孔孟之道,阐明的才是万年道统中华文化的本根。也只有知道明道之人,人生才能活得心安理得。怎么知道明道呢?“修道之谓教”,一切靠教化。教者,孝之为文也。首先从“孝悌也者,其为仁(人)之本欤”的孝敬教育开始,方能知感恩,然后方可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再然后,则天下可太平。如此身教言传,形成文化。这才能知道而明道。天下有道无道,就是以此为象征。因此,文化的道统靠教化。所以,一个“教”字是由一个“孝”字和“文”所组成。也就是说,人只有有了孝敬之心,才能感天动地知天伦。知天伦就是有文化,“天伦”就是“文”的意思。文同纹,纹指纹路,而纹路的第一本意就是生命的由来之秩序,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讲到的纹路一词,都是从这一本义引伸出来的。

于是,孔孟之道又进一步回答,“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中庸》)

从这一段回答中我们又可看出,生生之道无所不在,生生之道无时不在,关键在于人该如何为人,如何顺应?这种顺应就叫认“性”知“命”,因为人“性”就是“天”然的人“命”所在,所以顺乎人性就叫“率性”,此种率性便是道。

怎么率性呢?非常简单,问自己,绝不向外求,因为心之外没有宇宙,没有世界。只有明白自己之心,才能立即洞见人性。怎么明白自己之心,然后立即见性呢?那就问自心,是不是我之所喜,亦必人之所喜?是不是我之所恶,亦必人之所恶?答案是肯定的。从而推己及人,这就是天然的人性,清晰可见。这就叫“明心见性”。所以,为人只有认性率性,方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方知待人处世应“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方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方知自然为人,应该乐人之所乐,忧人之所忧,急人之所难,救人之所困。这就是“明心见性”。由此可见,人能明心见性,世界焉能不和平?

因此说,心性就是世界本身,世界就在我心中。所以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宇宙唯心所现。所以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心办事事必成,就怕心不在焉。所以说,人类全部的文化,其实就是“唯心所识”的文化,即所谓的“唯心主义”,这才是正教。而此种正教跟丛林社会的邪教,也就是党文化教人坏透顶的相互斗争、相互残杀而逐物逐欲的“唯物主义”,难道不是正好相反吗?

然而,今天人类社会的全部问题,都出在这个坏透顶的邪教上。因为这个邪教推不出中庸和谐的生生之道,它是只有坑蒙拐骗,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资源抢劫,无限占有的欲膨毁生之道,伦常乖舛之道,斗争残杀之道,环境毁灭之道,地震海啸之道,金融危机之道,经济危机之道。

由此可见,要拯救二十一世纪的人性危机,只有修复中华文化的道统,落实孔孟之道,才能有效的幸福人生。而一切现代社会制度的东西,都不过是工具理性的逐欲手段,解决不了人性危机,只能加重危机。所以,任何人首先都不能指望颠覆现有的社会制度,从而可以解决问题。而解决危机的根本,则在于以万古纯正的道统意识形态,重新教育人性,文化人心,从而逐步改造社会制度,道化社会制度。

什么是道化社会制度?倘以社会制度论,如果说以养生的土地必须人人拥有为天然封建制度的话,那么,则该制度乃是人类社会最文明的生生状态。所以,只有真正的封建制度,土地才能人人私有,皇帝老儿都无权侵犯。繇是大禹之父,亦是一家之长,受封有一个家族的土地,尧让繇代国人管理水利(相当于今天的水利部长),以利天下苍生。繇玩忽职守,未尽道义,他不懂得理会和顺应生生之道,去疏浚河流,引水入海,而是逆天行事,筑坝堵水,致使汛期水泛,坝毁水泄,淹没良田万顷,千里漂尸。因此依道当斩,此乃天诛。于是,虞舜代尧诛繇。繇子大禹因贤受命,子承父业,继续治水。但他顺道而为,凿山为渠,引水入海,跑遍天下,心系道义,三过家门而不入,十年疏浚九州,天下人无不感恩戴德。于是,虞舜把禹作为阐位的君接班人。

如此一祸一福,一父一子,一个家庭,两种待遇同出虞舜之手。虞舜只有道心,祸福凭道赐取。这才是人类社会的大同文明,正义封建社会制度对给生命与人权的天然保障。父祸不及子孙,君位不传不肖子,每一生民的土地,子嗣万代拥有。这才是人类社会的生生之道。

其他任何社会制度都是罪恶,不符生生之道,尤其是垄断生生资源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土地被政权垄断的社会主义制度。准确的说,后两种社会制度,远比秦皇汉武以降打封建旗号,行专制之实的假封建社会坏得多。而奴隶社会,在中国没有,跟动物一样所谓的原始社会,乃是丛林文化,斗争哲学物种进化的胡扯。人类至始自终都是人类,不可能有此动物世界。

而中华文化,孔孟之道,则乃人类社会最文明的,最优秀的道统封建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道统封建社会制度,实际上是把养命的土地资源量化到每一生命的家族,让其成员及其子嗣万古共同拥有。从而以家族封疆建土。此种正道的封建文化,意识形态,乃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

。  总之,纯正的中华文化的主干就是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就是世界大同的生生之道,让我们为往圣继绝学!彻底与现代愚昧决别。

备注:《易经答疑百题》基本结束。解经断卦的附件将在后期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