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复兴肛医院贵吗:隐性知识的获得及其显性化的心理途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12:31

                                                                                                                                           

隐性知识的获得及其显性化的心理途径

高湘萍

 

【摘要】隐性知识的存在及其显性化正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以心理学视角,对隐性知识存在的证据、获得的途径、特征、显性化途径及意义进行梳理和讨论。

【关键词】内隐认知 隐性知识 显性化

【作者简介】高湘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博士、副教授 (上海 200234)

20世纪60年代以前,心理学家主要通过言语报告和对行为结果的直接测量推测人类学习和知识获得的心理过程。这种对可意识、可报告、可直接观察记录的经验的分析的依赖,使心理学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奉行极端行为主义的联想主义路线,以尝试错误、条件作用解释所有人类知识的获得过程。格式塔—场心理学理论仅以顿悟现象坚守着一小块主流心理学以外的阵地1]

一、            内隐认知实验研究的开展及隐性经验存在的证据

60年代以后,Reber和Weiskrantz、Warrington几乎同时分别在内隐学习、内隐记忆领域开展实验研究,从此拉开了内隐认知实证研究的序幕。

Reber的研究构造了一套人工语法结构,按照语法规则排列组织若干辅音字母,以形成的无意义辅音字母串作为实验组被试的学习材料。同时以随机排列的方式组成另一套辅音字母串,作为控制组被试的学习材料。学习阶段,要求两组被试记住呈现的字母串。测验阶段,把符合语法的字母串和不符合语法的字母串混杂在一起,告诉被试其中某些字母串是符合某种规则的,要求他们把两者区分开来。结果发现,实验组被试能对两类字母串作有效区分,而控制组被试则完全不能领会两者的差异。Reber认为,人工语法的结构是异常复杂的,任何被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语法规则,但实验组被试的行为说明,尽管他们在学习字母串时并不知道其中隐含规则,最终也不能明确表述规则的内容,他们却能够利用规则对字母串加以分类,包括未呈现过的新字母串。这表明,实验组被试无意识习得了隐含在字母串背后的语法规则。Reber据此提出人类学习的两种模式: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是一种需要通过意志努力、策略使用完成学习的过程;内隐学习则是无意识习得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2]。这是内隐学习存在的最初证据。

内隐记忆现象的证明最初得益于间接测量方法对遗忘症病人记忆能力的测量。Weiskrantz、Warrington让4位遗忘症患者(3位Korsakoff综合征患者,1位颞叶切除患者)学习一组单词词单,然后进行4种形式的测验:自由回忆、再认、模糊词辨认(把单词字迹弄得模糊不清,要求被试凭印象而不是回忆说出是什么词)和词干补笔(呈现一个单词的前3个字母,要求被试根据心中所想而不是回忆把它填成一个有意义的单词),并把测验成绩与16位正常记忆的患者比较。结果发现,严重的遗忘症患者在传统的再认、回忆作业上表现出明显的记忆障碍,成绩比对照组差得多。但在其余两项不要求回忆的作业中,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凭内心感觉辨认、填写出一个单词,却使用了很多先前学过的单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过单词出现的概率与对照组没有差异3]。随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取得了类似的结果,发现遗忘症患者仍保留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只是传统的直接测量方法测量不出来,仅对间接测量方法敏感。有些研究者认为直接测量方法和间接测量方法测得的是两种不同内部认知加工过程的结果,分别称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4],前者指对长时记忆中储存信息的无意识提取。

这些早期的研究公布后,迅速得到了扩充,形成了包括内隐感知、内隐记忆、内隐学习、内隐社会认知各认知加工水平在内的内隐认知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突破性进展。目前已经能够证明,内隐认知加工具有相对独立性;阈下刺激能够易化随后的作业;内隐认知加工能力没有明显的年龄阶段特点,较少受智力落后、遗忘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经损伤的影响;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概括性、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抗干扰性特征;个人背景变量影响个体对社会关系变量的判断和决策;内隐认知加工不受心理资源限制;非策略、非分析的无意识认知加工对高度复杂材料的结构获得效率优于外显认知加工5][6]。这些研究结果使人类得以逐步深入窥视、了解自身浩瀚的无意识心理活动。

二、隐性知识获得的途径

隐性知识可以经由内隐认知和显性知识隐性化两种方式获得。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是两种直接获得隐性知识的主要途径。即个体由于反复暴露于刺激环境,经由阈下(指刺激呈现的强度低于意识觉知的阈限)知觉、重复启动获得某种意识外的知识经验。虽然心理学家已经了解内隐认知加工的一些特点,但对其具体进程尚所知甚少,可以肯定的是,已获得的刺激或环境信息印迹,自动在无意识水平经过与已有个体经验的复杂整和,形成了极具个人性的、抽象的隐性知识。这种知识由于其在信息获得、登记、编码、加工、储存、提取、运用诸环节均处于下意识水平,而具有强烈的内隐特征。例如,社会经验主要涉及个体对处于某种相互关系中的客体以及相互关系本身、主体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判断,由于它本身的复杂性和通常不作为人类知识传授的直接对象,主要依靠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积累,容易具有较强的隐性色彩。刻板印象或偏见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人们经常会对某一个种族、群体、个人产生没有理由的好感或排斥,但找不到可意识的以往经验依据。可能的过程是,相关经验在经历当时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入主体意识,但这种经验对主体以后的自我保护、环境适应意义重大,主体自动登录了它,予以编码、加工、储存,日后遭遇类似的环境,自动激活,影响主体的判断、行为。

显性知识隐性化是隐性知识获得的另一条途径。个体可能经由显性的方式,借助语言、符号,采用一定策略,通过特定程序习得知识、技能。这种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显性的,但通过反复练习、不断熟练,可以达到无需意识监控的自动化水平,转化成隐性的知识。很多操作技能在师徒相传时,师父通过语言和示范说明操作要领,学生在大量练习后,可以自动地一气完成操作。此时,操作过程可能已经成为学生的个人隐性知识,他可以熟练操作,但不能像师傅那样清楚地表述过程要领。因此有学者认为,隐性知识含有大量程序性知识。

自动化同时也是思想观念隐性化的原因。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期经常被成人告诫陌生人是不可信赖的,日积月累,这种告诫到成年后可能根深蒂固成为自动的、习惯化的隐性观念,只要将极微弱的刺激,就能激活它,影响个体对待一个陌生人的态度和行为而全然不自知。

动机性遗忘是精神分析创始人S.freud设想的显性经验隐性化的途径,意识中的欲念或经验由于对主体的存在可能造成可怕的威胁,而受压抑进入无意识。这一理论在提出几十年后,得到了一些临床案例如创伤性遗忘症的支持。某些经历了战场炮火连天、血肉横飞、战友战死惨烈场面罹患心理障碍的士兵,因恐惧“遗忘”了这段经历。战后在安全环境中,服用硫喷妥钠,可使战时恐怖场面再次回到意识中,实施治疗措施7]

三、隐性知识的特征

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认知加工过程结果的隐性知识,具有一系列与我们可直接觉知的显性知识不同的特征,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个人性 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用数字、符号描述,难以用科学法则界定。通常不能交流、共享。

自动性 以自动化的方式在下意识层面形成,形成过程和运用都不受主观意志控制。知识以灵感、诀窍、习惯、信念等个人性的方式显现,主体难以在确定的时间、确定的地点、以确定的方式有目的地运用。

非操纵性 难以作为理性认知的对象加以分析、评价、结构化。

高效性 隐性知识如果可以外显提取,其提取加工过程不受心理资源、通道容量的限制,可在瞬间完成超大容量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情境依赖性 处于与最初习得时相似的情景中,隐性知识容易被激活。

稳定性 已形成的隐性知识不易受环境的影响改变;较少受年龄影响,不易消退遗忘;较少或不受情绪状态影响;甚至较少受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影响。

适应性 不少学者设想,内隐认知是一种位于物种进化阶梯上较早阶段的结构功能8],因而内隐知识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在个体应对、适应复杂环境时发挥主要作用,使个体表现出看似本能的趋利避害行为倾向。

格式塔性 由于个人性、自动性、非操纵性特征,隐性知识往往显得零星散乱,缺乏逻辑结构。然而,隐性知识是个体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是完整、和谐、统一的主体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个体在环境中的行为起主要决定作用,因而其本身必定也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四、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和意义

以上的论述令我们看到,内隐认知是一种巨大的能力,具有无尽的潜力,无意识是个人经验的巨大的储存库。最后一点似乎与精神分析创始人Freud当初为我们描绘的无意识画面颇为相似,但应该看到,目前讨论的隐性知识的内涵已完全突破了Freud的无意识经验依附于人的生物性动机的局限。尽管如此,Freud关于意识与无意识的划分对我们仍有可借鉴之处。他设想,人的心理活动好比浮在海面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意识心理部分,体积仅占整个冰山的一小部分。意识心理之下是前意识部分,通常它处于意识的直接觉知之外,但如果主体把注意焦点集中到这一部分,相应的知识经验可能被唤起到达意识层面。如同潮起潮落,时而大块冰山凸现水面,时而又大部隐于水下。前意识再往下,是更庞大、更隐蔽的潜意识。根据这一设想,我们可以相应地把隐性知识分成易于显性化和不易显性化两大类。事实上,已经有证据表明内隐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理解性特征9],这就为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为了了解行为背后的无意识深层动机,心理学家创建了一系列测量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投射测验、催眠等,可以看作是借助于专家帮助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另一条依赖于专家帮助的隐性知识显性化途径是行为分析方法,包括行为元素分析和行为序列分析。这种方法对隐性的技能或程序性知识的显性化较有效。通过专家帮助,可使大部分易于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和一部分不易显性化的隐性知识转换成可以用语言、符号表述的显性知识。

过程回忆、情境模拟、内省是三种通过个人努力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过程回忆是努力回忆某种不明所以的直觉获得的过程,借助于背景信息的丰富性,激活记忆网络相近节点的相关信息,使模糊的直觉印象上升到意识层面,完成显性化。情境模拟的原理和过程回忆相同,其关键是个体回到事件发生的最初情境或人为构造一个模拟事件发生时的情境,借助于熟悉情境的记忆痕迹激活,使与事件相关的直觉印象易于上升到意识层面。内省则是通过个体的意志努力,把注意焦点集中到微弱的隐性知识上,使之显性化。这三种方法通常能够帮助个体了解自身易于显性化的隐性知识,能否了解或能够了解多少不易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则取决于个体对自身隐性知识的敏感性以及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心理准备。

目前,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主题正越来越强烈地受到众多领域研究者的重视,强调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重要性的最主要方面可能在于,它使极端个人化的知识经验的交流、分享成为可能,这将大大丰富人类历史文化中的非描述性知识,提高程序性知识的习得效率,从而可望彻底改变每一代人为获得隐性的非描述性、程序性知识,不得不一再从头摸索,难以在前人基础上有积累地发展的宿命。其次,显性化使模糊隐蔽的隐性知识成为理性认知的对象,可以对它进行操纵、分析、结构化、价值评价,有目的地运用。可以设想,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将改变我们对自身认识过程的传统看法,成为当代人类知识管理的重要课题。

 

1 莫里斯•L•比格著. 张敷荣、张粹然、王道宗译. 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3.7. 62-73

2 Reber A.S. 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67. 6. 317-327

3 Weiskrantz L., Warrington E. K. Verbal learning and retention by amnesic patients using partial information. Psychonom Science. 1970. 20. 210

4 Graf P., Schacter D.L.,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for new associations in normal and amnesic subjec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85. 11. 501-518

5 郭秀艳、杨治良. 内隐学习的研究历程.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3. 85-90

6 陶沙、李蓓蕾. 内隐认知:认识人类认知与学习的新窗口.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2. 4. 12-19

7 Pervin L.A.著. 周榕等译. 人格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8. 229

8 Reber A S. Implicit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 An essay on the cognitive unconsciou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3

9 Lewicki P., Hill T., Bizot E. Acquisition of procedural knowledge about a pattern of stimuli that cannot be articulat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988. 20. 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