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传统节日英语:你是自己最好的医生:经络养生的秘密 作者:程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52:47

人体中有一条神秘的河流——经络。疏通它,你就能告别疾病,常保健康;忽视它,你可能会因此百病缠身,伤痛不断。中国针灸泰斗第三代传人程凯博士,首次以图书的方式将家传医学中经络养生的秘密逐一揭示。通过这本书,你将能够了解身体里经络的运行,学习自我保健和疏通经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你将能够在疾病来临的时候,对自己的身体和病痛有自己的判断;在与医生交流的时候,能更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情况,也能更理性地遵从医生的诊断。这本书会让你相信,你就是自己最好的医生!

 

 

第一节

  《黄帝内经》是外星人写的?

下课走出教室,经常听到身后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黄帝内经》是外星人写的吧……”

  说出这种话的常常都是刚刚接触中医的同学,惊叹于古代先辈对人体如此系统的认识,惊叹于如此神奇的治疗方法,惊叹于如此奇妙的医学道理。这样的表达并不罕见,其实不只是他们,甚至现在的我,还偶尔会这样感叹。

  感叹那个时代的人在没有现代文明的情况下能够建立如此完善的认识人体的理论体系: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运行气血的通道——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如果把这个世界上所有可以认知的事物用黑色代表,不夸张地说,现代科学所涉及的范围,就好像在茫茫黑暗中画出了一条白色的细线,清晰却有限。而从上古时期,“迷信”和“宗教”就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人们习惯将解释不清楚或者无法理解的事物依附于“天地神明”身上,这似乎注定中医从诞生之始就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求仙问药”、“神医”、“医圣”、“药王”……很多文献中,都形容那些著名医家经过了“仙人”的“指点”和“提拔”。那么,难道真如学生的想法一样,《黄帝内经》是外星人写来治病的?

  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除了岐伯和雷公两人外,名气最大的是俞跗(fù),他的医道非常高明,特别是在外科手术方面很有经验。据说,他治病一般不用汤药,而是诊断清楚病因后,按不同的病因尽量采用针灸、按摩等对人体损害较小、起效更迅速的方法治疗。

  在俞跗晚年的时候,黄帝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长时间,把俞跗的医术整理出来,纂成《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两部,然而,还没有来得及公布于众,仓颉就去世了。后来,俞跗的儿子把这部书带回来交给父亲修订。不幸俞家遭遇了大火,房屋、医书和俞跗全家人,一起化为灰烬——这也许就是《黄帝外经》失传,至今没有找到的原因吧!

  翻开《黄帝内经》原文,“黄帝”、“岐伯”、“雷公”等几个名字跃然纸上,你不难发现,其实黄帝就如同一个对疾病一无所知的患者,在不断地向自己的主治医生——岐伯(或者雷公等)提出心里的问题:人为什么会生病?人体的各个部位、大小关节之间的联系是什么?为什么身体会痛?诸如此类,繁复而冗杂,他将这些问题毫无保留地提出,期待自己的主治医生解惑、释疑。

  而岐伯,恰恰扮演了这样一个好医生的角色。正常状态的人体是什么样的?病态的人体又表现出什么?到底怎么样才能做好预防保健工作,不生病,少生病?疾病的起因,发生发展,如何治疗,治疗以后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他逐一细致地为黄帝解答——我不得不佩服岐伯的认真负责,试想,如果是在现代,当患者向主治医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时,又有几位医生肯予以细致解答呢?

《汉书
?艺文志》记载了经方十一家,如今却仅存《黄帝内经》一部,就是这部中医经典,经历了千年的风霜,当中所记载的理论、方法,至今还适用于现代人们的生活。现代的中医学家们,仍然在孜孜不倦地研究着它。

  有人说,在古代中原大地上,祖先们的意识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发生了至今仍不可思议的飞跃:他们发现了人类生命的真相,找出了生命的源流;他们认识人体,认识疾病,甚至认识整个世界的方法和观念,已经达到了一个现代科学都无法逾越的高度,而《黄帝内经》就是他们智慧的证明。

  也有人说,黄帝、雷公、岐伯都是杜撰出来的人物,并不现实存在。证据就是《黄帝内经》中蕴藏的大智慧:它包含了天文地理、哲学辩证,以及伦理、天象、历算、星占等方面的知识,这绝非仅凭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能完成的著作,只有拥有大智慧的物种才能写出,它应该是“外星人”的杰作。

  更有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黄帝内经》不过是巫术,是迷信,是将原本莫须有的东西描述出来,牵强附会,根本毫无科学意义——这种观点在面对大量医学实践的时候便不攻自破。

  《黄帝内经》既非一时之作,亦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战国以前的许许多多的医学著作的总结。其内容分为上卷《素问》、下卷《灵枢》各八十一篇,其中引用了大量战国之前的古文献,同时《素问》、《灵枢》间的互引、各篇章间的互引等现象也足以证明《黄帝内经》是一部集那个年代之大成的经典之作。

  了解中医,学习中医,不可不研读《黄帝内经》,其中蕴含的大智慧和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追随者。而以此书为基础逐渐发展丰富起来的中医学,更因其神奇的疗?,不仅博得了普通民众的喜爱,更在世界医药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当茶余饭后,人们谈及中医,阴阳、五行、五脏、六腑等耳熟能详的名词马上会脱口而出;而如果提及中医的治疗方法,汤药方剂则立刻会映入脑海。然而,当你与外国友人聊到中医时,你会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眼中,针灸这种绿色、自然的治疗方法竟然是中医的代名词!经络,更是玄之又玄的神秘医学之门!

  其实早在《黄帝内经》时期,最受重视的治疗方法并非汤药方剂,而是建立在经络理论上的针灸疗法。

  《黄帝内经》的上卷《素问》主要讲授了阴阳、五行、藏象等内容,对传统医学理论进行了详尽而统一的讲述。

 

《内经》所说的五脏,实际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肾为核心的五大系统。以心为例:“心居胸中,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主神明,主血脉,心合小肠,生血、荣色,其华在面,藏脉、舍神、开窍于舌、在志为喜。”所以医家在谈心的生理、病理时,必须要从以上诸方面系统地加以考虑。

而下卷《灵枢》,则对针灸这种治疗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包括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穴位的名称定位、针刺的操作手法以及针对不同病症的针灸处方等。《灵枢》中对这些具体治疗方法的描述细致至极,单针刺补泻手法就有呼吸补泻、方员补泻、深浅补泻、徐疾补泻、轻重补泻等,而这些内容实际上也是对上古时期疾病诊疗方法的系统总结。

《素问》用大部分篇幅讲授了传统医学理论,其中介绍的治疗方法不过十三方,大量的以针灸为主的具体治疗方法却集中于《灵枢》,所以《灵枢》亦称为《针经》。

  读懂中医,不可不读《素问》;使用中医,不可不读《针经》。

  在《素问》、《灵枢》哪一个为先,哪一个为后的问题上,学术界素有争议,甚至有素灵学派与灵素学派之分,我的祖父程莘农院士就颇推崇《灵枢》。而提到针灸,不能不讲讲他的传奇经历和故事,因为在国内外的中医针灸界,没有人不知道他。

  祖父11岁便随父习读中医典籍,16岁拜温病大师陆慕寒为师,在温病、内科、妇科杂病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39年即独立挂牌行医,1948年获民国考试院证书。1955年,他以苏北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成立最早的中医药高等学府——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即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的本科班,成为全国首批中医进修本科生。

  那时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国家要培养一批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中医师成为中医各学科的带头人,于是祖父服从国家分配,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教研组组长,从内科转行到了针灸,从此开始他长达五六十年的针灸生涯,与针灸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段经历,现在他还经常提及。他说那时还沉醉于内科、方药的他一开始看不起针灸,认为针灸医生是不入流的医生,虽然服从了分配,但一直心存顾虑。直到得到时任江苏中医进修学校校长、我国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先生的点拨,并且亲眼目睹了针灸的神奇疗效后,他才一门心思搞起了针灸研究。结果发现,针灸疗法一点也不逊于内科方剂,而且起效更快、更简便经济,没有任何毒副作用。于是祖父开始在临床中尽量使用针灸进行治疗,能不用中药就不用,几十年来诊治患者达数十万人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祖父不仅致力于针灸临床工作,更注重针灸的理论研究,曾多次主持国家级、部级重点科研课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主持完成了“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等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他是国内最先对经络现象进行研究的人,曾任“国家攀登计划经络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其中由他主持的“循经感传和可见经络现象的研究”获世界文化理事会“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在针灸的对外推广中,祖父更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就带着自己的针灸技艺走出国门,行经17个国家的60多个城市。他主编的《中国针灸学》不仅成为国内针灸医生学习的经典教材,更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成为我国针灸学科第一本完整的对外教学用书,至今,它仍是包括美国在内的众多国外针灸医师资格考试的依据。在他的大力宣传下,针灸作为一种没有手术创伤和药物毒副作用的自然疗法,备受追求自然健康的人们的青睐。

  在中国,他任主任的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每年要培养500多名外国学员,其中以来自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最多。

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历时5年对570名关节炎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后得出结论,针灸能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这是针灸首次通过西医的考验,因此被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称为“一次标志性的研究”。目前,针灸已被美国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为公众的合法医疗保健手段,已有40多个州承认了针灸的合法地位。

  在德国,保险公司用于针灸治疗的支出每年约为15亿~3亿欧元。

中医针灸的兴旺发展,让祖父颇感欣慰,然而更令他欣慰的应该是他的事业后继有人。继我父亲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四十年后,我又迈入了这个神圣的殿堂。

  在法国,针灸疗法被承认是一种医疗行为,中医学教育也已纳入高等医学院校课程。

我的祖父程莘农院士用毕生心血将中医针灸推广至世界,与之相比,我又该如何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精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经络、穴位,接受针灸这种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享受和感受到绿色、自然的针灸疗法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中的神奇功效和巨大魅力呢?

  也许,这才是我写这本书的?衷吧。

 

第二节

是药三分毒?

  如果说《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那么《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应该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了,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著作。

  “学中医,读本草”——至今,《本经》都是医生和药师的必读书,这不仅是因为书中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更因为它规定了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这些理论和规则到今天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了。

  关于“神农尝百草”的记载,最早的文献资料出于《史记
?补三皇本纪》:“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而大家耳熟能详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一日而遇七十毒”,则记载于《淮南子
?修务训》中。

  仔细思考一下,如果真的如《淮南子》所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那么,神农氏一生能患上多少种病?一天之内遇“毒”七十次,平均每二十分钟就中毒一次,他还能辨别这些草是否可以治病、能治疗什么病吗?我以为他还能记得吃的是什么东西就已经很不错了,若再能指出哪些草可以食用就更是大功一件了。

  其实所谓神农尝百草的说法,到目前来讲都只停留在“传说”的阶段,不足为信。姑且不提是不是神农氏一个人尝百草,仅仅是“毒”的含义也与现代汉语的解释大相径庭。

  现代汉语词典把“毒”解释为:有害的性质或有害的东西。

  而早在《周礼》时期,毒药则指“药之辛苦者,药之物恒多毒”。《黄帝内经》也论及“毒药”概念,《素问
?汤液醪澧论》云:“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石、针艾治其外也。”究其原文旨意,上述“毒药”系泛指所有药物而言,即指“当今之世,人们患病以后,必须用汤药来治疗他们的内部病症,用砭石、针灸治疗他们的外部病症,这样才能使他们恢复健康”。所以,《本经》时代对毒药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也是很自然的:即有毒药物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除治疗作用外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不可久服。正如张介宾所言:“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为毒药。”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明代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拜当时的名医金英(字梦石)为师,尽得其传。中年时代,又曾从戎幕府,到过华北大部分地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至五十余岁才全力研究岐黄之术。他不仅在中医理论方面很有研究,且在临床治疗方面亦颇有造诣,成为明代一大医家。

  其所著《类经》,综核百家,剖析微义,凡数十万言,历四十年而后成。被后人称为“海内奇书”。张介宾十分重视温补真阴真阳,后世

称其为温补派的代表。又由于其创立左右归丸、左右归饮诸方剂,方中喜用熟地,后世又称其“张熟地”。

也正因为此,对是药三分毒,就有了更深刻的解释,而我以为,还有另外一种含义。

  2007年11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立冬,之所以记得这天,是因为这天,我接诊了一位特殊的女患者。

  在诊室中看到她,皮肤白皙、面色红润、步履稳健,着实不像有病的样子。

  “您哪里不舒服吗?”我问她。

  “没有,我身体好得很。今天不是立冬嘛,家里人都说要补补,结果按他们说的,我在药店买了这一大堆药材,可是也不知道到底用哪些煲汤才合适。我就在这楼里办公,想起您这个诊所,于是挂个号来找您问问,您帮我看看这些药,吃哪些比较合适?”

  枸杞、茯苓、山药、人参、黄芪、阿胶、何首乌、当归……她拿出来的中药还真不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冬季进补的各种食品中,“药”的因素越来越多了。炖只鸡,放点“黄芪、当归”;炖个排骨,放点“山药、首乌”;就是炖个萝卜也要放点“红花”等。

  我帮她把药材装了回去:“既然身体很健康,那么为什么要吃药呢?药材,不管是放在菜肴里,还是用在汤药中,始终是药材呀!”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了,不仅有患者向我咨询,就连我的一些好友,也都经常会拿着某些药材问我有没有什么使用注意事项。

  每每这时,我都是建议他们:“进补的食品中,有针对性地使用一些中药,是合理的,但什么病都没有,单纯习惯性地进补药膳,或是在食物中盲目加入药材,可就不妥了。”

虽说食药同源,但只要是药材就有药性,就有使用不当造成的药之偏性,就有使人体中“毒”的可能,因此素有“用药如用兵”之说。

  药没有不同,而用的人却多有差异,这就是“是药三分毒”的另一种含义吧。

  记得2000年看过一则报道:

  居住广州的一位60岁老太太?感觉身体虚弱,加上入冬以来气温下降,她听别人说用中药附子煲汤喝可以补虚去寒,就用附子煲汤喝了几次。几天后,她就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处于危险状态,急救车把老太太接到医院后,她已停止呼吸,心脏停止跳动达三分多钟,连血压也测不到。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一起采取抢救措施,进行胸外按摩、打针等紧急处理,抢救两个多小时病情才得以控制。

  “中药吃不坏”这种错误的理解,使得人们不对症下药,盲目乱吃中药,动辄就在饮食中增加中药材,命名为“药膳”,结果却适得其反。

  古语说“不为名仕,即为名医”,很多人就因此认为,只要认得字,看得懂医书,甚至只要读得懂药物说明书,就能自己给自己看病了。如果真的是这样,医学院的学生5年寒窗,岂不是在浪费光阴?(况且就算读了5年大学本科,学的还是基础的东西。)

  同仁堂的“牛黄清心丸”、“牛黄清胃丸”、“牛黄上清丸”等“牛黄系列”的丸药,通用功能都有一条“清热泻火”,许多人就此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觉得“上火”了,拿起来就吃。姑且不论这些不同名称的药的主治到底是什么,你知道不知道凡“清热泻火”药,都有寒凉之性呢?你知道不知道这种“寒凉之性”可以伤“胃气”呢?你知道不知道人“得胃气者昌,失胃气者亡”呢?

  像龙胆泄肝丸、排石颗粒、排石冲剂等中药,长期盲目滥用,反而会引起肾病。

 

上古圣人保全人民生计的方法,是把谷物作为主食,果品作为副食,牲畜作为滋补品,菜蔬作为供养物,用药物攻治病邪,所以即使甘草、人参这些平和的药物,错误地使用也会造成危害。喜爱服食丹药的古人,必然产生重病,这就好像贪求作战逞胜的人,一定招致大祸一样。因此设置军队是用来除害的,但也要等到不得已才动用;陈设药物用来治病,也是不得已然后才使用。它们的道理是相同的。

   中药从种植、采摘到炮制、加工,都有一套系统而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所以经营中药的老字号——同仁堂有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省物力”;成药及饮片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禁忌症,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疾病的辨证分型,都是药物的使用者——医生,一生在孜孜不倦学习的事情。如果一张简单的不过百字的药品说明书上就把这些事情了解得清晰透彻,不是太荒谬了吗?

  近年来,各大媒体报道中药中毒的事件从未停歇,使得近百年来就争论不休的是否“废弃中医”之战愈演愈烈。其实,这种因服用药物而导致的药源性疾病,从古至今皆有,引起的后果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

  《本经》记载下品药(药有上中下三品之分)125种,多有毒。既然说有毒性的药对人体危害这么大,为什么流传了几千年,人们仍在使用它们呢?

  有人说,害人的药,就是毒药,因此应当废止,不予使用。可最简单的道理:虽然药有毒,如果人不吃,又怎么会危害到人类呢?

  又有人说,药之害在医。因为使用药物治疗疾病的是医生。病人和医药,病人和病因,病因和医药,这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三种影响疾病治疗、预后的关系。医生掌握医药诊疗手段,病人是医生的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疾病转化的根据存于病人身上,医生的诊断应当正确反映它。药是用来治疗疾病的,医生的治疗应当依据病人所患疾病的规律,合理使用医药,使患者康复。之所以导致中药的药害或者是由于医者辨证错误,或者对药物不了解而错误使用的结果。

  听起来颇有道理。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问及使用药膳时不慎药物中毒的患者,他们会很确定地告诉你:“我在大药店买的中药,绝对不是假冒伪劣,不会吃坏的。”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除要求高质量的治疗药物外,不少人还追求服用抗老防衰、强身益寿的保健药。国内医药市场因此出现了中药保健品热。中药的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妆品的品种、数量猛增,但是真正既了解药品的治疗作用和保健作用,又对其引起的毒副反应清楚,做到心中有数的人,能有几个呢?

  也许,一种能够取代甚至超越药物的效果,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又不需要掌握太精深的医学道理就可以用于日常养生保健,甚至疾病治疗的绿色、自然的方法,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那么,为什么不去研读一下《针经》呢?

  或许,本书带给你的关于经络、穴位的知识,带给你的这些人体上固有的健康良方,会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来。

 

第三节

   医家还是兵家?

   提起中国兵法,也许你马上会想起《鬼谷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一系列古代名著,但今天我要说的,并非是那些在兵荒马乱的古代社会中,军事家们驰骋沙场所用的“兵法”,而是即使太平盛世也不得不倚仗的,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人人皆需要的“兵法”,而这个“兵法”的使用者,就是背着药箱的医生。

  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与《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殊途同归。即人体各脏腑之间,人体与外界环境既对立又统一,它们在不断地产生着矛盾,同时也在不断地解决矛盾——在这种产生与解决中,维持着生命的动态平衡。当达到这样的平衡时,身体就处于“健康”状态了。而生病,恰恰是这种平衡因为某种原因遭到了破坏。中医学认为,无论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七情、饮食劳逸,在正气旺盛、生理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不会导致人体发病。只有在正气虚弱、人体功能活动不能适应诸因素的变化时,才会使人发病。

  拿着药箱、掌握着医理的医生如同掌握着患者的生命,要使患者身体恢复平衡,恢复健康,就如同将军要带兵收回失去的国土一样,兵法用得准确到位,士兵勇猛杀敌,才可以恢复主权。如果兵法用得不好、用错兵法,或者兵卒们消极怠战,不仅收不回失地,还可能导致更大的损失,甚至领土尽失,人也就会因为病重而死亡了。

疾病给人体造成的伤害,小患能耗散正气,大祸则危及生命,这严重得好比面对一个敌对的国家一样。如果利用药物的功效、特性,来攻治祸及脏腑的疾病,则必须既了解疾病,又掌握药性,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制服病邪,才不会有丧失性命的忧虑。

  在方法上,对于沿着六经顺序依次传变的病邪,要预先估计它将要侵袭而尚未侵袭的部位,加以保护,防患于未然,这就好比切断了敌军必经之道。

  对来势迅猛的病邪,要赶快守护那尚未致病的脏腑经络,这如同坚守我方险要疆土一般。

  对挟带积食而造成的疾病,首先消除积食,这好比烧毁敌方的辎重粮草,断其补给。

  对与陈疾旧病一起发作的疾病,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切断敌方的内应一样。

  辨明经络虚实而不随便使用药物,这好比安排预先侦察的部队侦察敌之虚实。

  依据寒热不同却使用相反的治疗方法,这好比使用分化离间的策略。

  将一种疾病进行分割治疗,则用少量药物就可以战胜众多的病邪,使之前后不能互相救援,那么病势自然衰退。

  面对几种病如果要同时治疗它们,就应该集中药力摧毁主要病邪,使病邪分散、得不到统领,那么众多病邪也将完全溃退。

  病势正在进展的时候,不宜趁病邪猖獗而攻治,应坚守正气,可使敌军疲怠。

  病势开始衰退的关键时刻,就要沿着病邪退去的方向穷追不舍,再增加精练勇锐的药物,直捣敌人巢穴。

  对正气已衰而邪气已入者,攻治不可迅猛,应以性味平和的药物为主,以性味猛烈的药物为辅,这好比国力衰弱之时,不能用尽所有民力。

  而对邪气伤及而正气尚实的人,攻治却不可轻缓,应以性味猛烈的药物为主,而以性味平和的药物调和,这好比富有强盛的国家,可以武力扬威。

  虽然这样,还要注意选材一定要恰当,器具必须要精良,限定日期,不得延误,排列阵势,要有规律,这些又是数不胜数的。《孙子兵法》一书一十三篇章,治病的方法全都包括在里面了。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府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傅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尊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忧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

之;富强之国,可以振武也。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

布阵有方,此又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医学源流论》

  这是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对于“用药如用兵”的精彩阐释。这篇论述中的很多论点,直到今天仍然对医生的治疗方法、方式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中医非常讲究因人施药,“攻不可过”,“攻不可缓”,逢事?可过,用药如此,用兵自然也是如此。也只有如此,才可能让病人得到恰当的治疗,才可能保证立于不败之地。

  对医家来说,药材为兵,经络、穴位亦为兵。

  记得祖父程莘农院士经常用中药比喻穴位来教导我们:人体上的关元穴好比中药人参,可以大补元气,而气海好比黄芪,足三里好比山药,太冲、合谷好比香附,血海、三阴交好比当归,等等。

我们可以形象地把经络、穴位理解为我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中药、方剂,不仅不用炮制蒸煮,而且简便易行,安全没有毒副作用,具备智能调节的功效,也称之为双向良性调节作用。例如前臂内侧靠近腕关节处的内关穴,既可以升压也可以降压;又如腹部脐旁的天枢穴,既可以止泻又可以治疗便秘。



  表1-1



穴与药功效主治

中药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

穴位关元培补元气,导赤通淋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遗精,阳痿,早泄,白浊,尿闭,尿频,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症,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下消

中药黄芪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

穴位气海升发阳气,补气固脱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

中药香附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穴位太冲疏肝理气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目赤肿痛,胁肋胀痛,黄疸,疝气,遗溺,尿闭,遗精,崩漏,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脚软无力

(续)

     穴与药功效主治

中药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穴位血海活血化瘀止痒月经不调,经闭,暴崩,漏下恶血,两腿内侧生疮痒痛或红肿有脓,气逆腹胀,肾藏风,痃癖,阴疮,五淋

   我们身体上的这些神奇的穴位,能补能泻,能寒能热,各有所长,可谓全能型士兵,使用得当,功效不逊于方药。

  兵家用兵,要先了解兵将的技能特长;医家用药,也要明晰药物的药性配伍;而用穴者,则不可不识经络走形分布,不可不明穴位位置主治,而后或刺或灸、或按或推、或补或泻、或寒或热,方收攻城略地、保家卫国之功。



第四节

   柳枝接骨道法自然

   自然与人是和谐的,这是上千年来中医一直坚持的理论。由这一理论指导着中医治疗,经络学说、阴阳学说、中草药的运用等无一例外,都来自于对大自然的感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柳枝接骨”。

    在傅青主《金针度世》一书中就有关于柳枝接骨的记载:把剥去了皮的柳枝整成骨形,柳枝中间打通成骨腔状,然后放在两段碎骨头的切面中间,代替被切除的骨头,在安放时,木棒的两端和骨头的两个切面都要涂上热的生鸡血,再把一种能生长肌肉的“石青散”撒在肌肉上,把肌肉缝好,在接合部位敷上接血膏,夹上木板以固定骨位,便大功告成。

    据说,植入骨中的柳枝,会渐渐钙化,成为骨骼。直接把自然界的与人不相干的物种拿来嫁接到断裂的人体上,让现代人理解古人的这一想法确实有些困难,真有这样的事吗?如果确有其事,那么自然的植物将成为人体生命的延伸,这未免与现代生物学、基因学等先进学科有所冲突。

  虽然对现代人来说,柳枝接骨不可能实际运用了,但中医的接骨、正骨技术却在不断发展。“天人合一”、“内外相通”的思想还深深地根植于正骨技术之中。

   在北京的近郊,有一位百岁老人罗有明,略微上了年纪的北京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老人是有三百年历史的罗氏正骨法的第五代传人。在医学界,她是公认的中医正骨专家;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她则是捏骨神医。在她的行医生涯中,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经她亲手治愈的患者就有数万人。在骨折、骨关节脱臼、颈椎综合征、椎间盘脱出、软组织损伤、各种腰痛疾病的治疗上,显效快、治愈率高,深得海内外患者们的信任。“罗有明这个名字还是周总理给取的呢!”每每提起这段往事,老人仍然记忆犹新。

  手法正骨,体现了传统医学由外治内、内外相通的整体思想,这使得我们不由得又想起一部曾经风靡海内外的影片——《刮痧》。

  《刮痧》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发生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圣路易斯城的故事,主人公许大同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孩子的祖父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以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小孩治病,而背部刮痧出现的瘀痕恰恰成了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接连不断的灾难噩梦般地降临,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了这一家人的美国梦……

  电影《刮痧》“刮”出的不仅是中国人和美国人、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的差异,更“刮”出了文化层次、思维方式的差异。对待丹尼斯闹肚子发烧,西方人要用内治法,中国人则用外治法。

  刮痧也好、手法正骨也罢,都是传统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都是自然疗法。与内服药物相比,这些外治法以经络学说作为指导,通过疏通经络,打通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使体内“邪气”向外排泄,邪气祛除之后,“正气”自然就加强了,“正气”运行于身体之中,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护卫人体,身体也就健康了。

  我的祖父程莘农院士则用一根银针救人无数,但他至今忘不了一个特殊的病例:有一次,他们送医下乡,并进行病例调查,在山西省稷山县,他三天治愈了一个得摇头症的小女孩。

 

   那时候医疗工作组下乡支农,每天都是轮流在村里的农户家吃派饭。这天祖父到了吃饭的人家,见是一个女同志,擀面条好像擀得心不在焉,就问她:“今天有什么事吗?”她说:“我告诉你吧,我心焦,我有一个女儿,一天到晚地老摇头,到学校里她也摇头,女孩子老摇头不像话,治也治不好,所以我担心她。”祖父找来小姑娘,在她头上的百会穴和背后的大椎穴各扎了一针,然后说:“你坐一会儿吧,等我吃过饭,再给你起针。”结果第二天,祖父到下一家吃派饭的时候,看见这个女同志带着她的小姑娘早早到了这家,正等着呢!说自从昨天扎过后,头一直没摇。于是又扎了一次。结果第三天,她又带着孩子等在了下一家门口。

  祖父连着三天给女孩针灸,直到祖父离开那个镇子,女孩的“摇头”病,都没再犯过。祖父回忆说,这个病例是督脉的问题,与经脉经气的活动不正常有关,吃药起效慢,针灸起效快,而且治疗很简单。他用这个病案告诫我:很多疾病其实都与经脉有关,不要小看了针灸这种简单的治疗方法,其实经络理论很高深复杂。

  在中医发展的过程中,有相当长的时期,针灸都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因此针灸学在不断的使用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有许多经典案例;现代医学发展起来后,不少患者,甚至中医师自己,都对针灸认识得很局限。其实除了对头痛、腰腿痛、肩周炎、网球肘、颈椎病、落枕、神经衰弱、面瘫、三叉神经痛、中风后遗症等一些疼痛或者功能性疾病有效外,针灸对鼻炎、咽炎、咳嗽、胃胀、胃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习惯性便秘、慢性盆腔炎、肥胖、产后尿潴留、尿失禁、前列腺增生、痤疮、斑秃、慢性荨麻疹、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耳聋、耳鸣等病症皆有很好的效果。治疗起来操作简单,痛苦小,疗效高,无毒副作用。

  中医有一句名言:“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的疾病一定会反映在外表,所以通过外在表现可以揣测内在的病理变化,这叫做“司外揣内”;同理,通过外在的治疗也可以达到内在治疗的效果。外治法不用服用药物,没有药物毒副作用,更绿色、自然,也更符合现代人对健康的需要。

   20世纪中后期,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生物性因素导致的疾病明显减少,人口逐渐呈现出老龄化趋势,非生物性因素导致的病症明显增多,如心因性疾病、慢性退行性病症、功能失调性病症及肿瘤等。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以生物医学为主体的医学模式(又称正统的、常规的、主流的、科学的医学模式,或主流医学)已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主流医学虽然开发了许多手段用于诊治非生物因素所致的病症,但疗效并不确切,而且费用昂贵,医疗保健的费用急剧上升。从1965年至1975年十年间,美国国家医疗保健开支增长了三倍多,从仅仅高于410亿美元增加到近1300亿美元。在此期间,虽然企业主和政府支付了部分增长的医疗费用,公众自身用于医疗的开销仍旧增加了一倍多。此后,医疗费用不断上升,美国国家医疗保健开支在2000年超过12万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这些费用将超过26万亿美元。

  由于慢性病发病率和医疗保健费用逐渐上升,多元化的医疗保健形式重新在美国出现。人们重新开始关注那些传统医疗保健方法,并将它们作为主流医学的补充、替代或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因此,这些方法又被称为替代疗法、补充疗法或补充替代疗法(或称为补充替代医学,即CAM)。

  在种类繁多的补充替代疗法之中,传统中医药学占有相当的比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针灸为例,大多数美国人是通过1971年《纽约时报》记者James Reston报道他在中国协和医院接受阑尾切除术及采用针灸解除术后疼痛和不适的情况才第一次接触到中国传统针灸疗法的。然而,仅仅30年之后,针灸疗法已成为五种使用最广泛的补充替代疗法之一,有几十所民间针灸院校,许多主流医学院校也将针灸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大多数州为针灸医生颁发许可证或予以注册登记,许多保险公司也已经或正在考虑将针灸治疗纳入到医疗保险覆盖范围。1997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还专门举行针灸疗法听证会,最后得出结论:除治疗多种疼痛性病症外,针灸疗法对成人术后及化疗后引起的恶心呕吐、戒毒、中风康复、哮喘等许多病症都有一定作用,推荐将针灸作为治疗这些病症的辅助手段、替代疗法或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并且建议对针灸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引自《补充替代医学在美国的历史与现状及前景

——白宫补充替代医学政策委员会总结报告》

  基于经络、穴位的“非药物疗法”或“自然疗法”已经逐渐被西方社会所接受,被美国白宫所承认,成为现代主流医学?重要补充。



TIPS:杨柳依依好治病



    柳树是春天的标志,它除了给人以春天的信息、美的享受外,还可净化空气,维护人体健康。在中药里,柳树也可入药哦。

  柳絮:亦名柳子,性凉柔软,做枕芯有安神催眠之功。若将柳絮研细,可治疗黄疸、咯血、吐血、便血及女子闭经等,外用尚可治牙痛。

  柳叶:含有丰富的鞣质,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功。水煎服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膀胱炎、腮腺炎、咽喉炎。捣烂外敷,可治疗足跟疼痛。

  柳枝:“柳枝接骨”并不是古人的空穴来风,柳枝是中医传统的接骨妙药。水煎服,可治疗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烧烫伤等,水煎熏洗,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明显疗效。

  柳根:能祛风利湿、消肿止痛,可治疗乳痈、牙痛、中耳炎、黄疸等疾病,酒煮饮服,其祛风、消肿、止痛作用更佳。

  柳皮:能除痰明目、清热祛风,水煎熏洗尚可治疗疥癣顽疾。

  柳屑:是柳树虫蛀孔中的蛀屑,煎水洗浴或炒热布包温熨,可治疗痒疹、皮炎。

 

 

“中医学说的脏腑,其实是一个功能的概念,并不是从解剖学的脏腑实体器官出发的,就像如果我说我在写字,你马上会知道我拿着一支笔,中医不分这支笔是签字笔还是圆珠笔,只要它具备笔的基本特征,它能写字,那就可以称之为笔。同理,脏腑是一个形态与功能的综合概念,不仅具有解剖学意义,更重要的是描述了功能。

  “我们在讲脏腑概念的时候,有一个沿用了几千年的词,叫'藏象’,请注意,不是脏腑的'脏’,而是收藏的'藏’,读'脏’音。这个'藏’的意思,就是隐藏在体内的脏器。而'象’呢?它一是指脏腑的形态——这与现代解剖学一样都指的外形,更为重要的是它也指脏腑的生理病理功能表现在外的征象。而这一征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症状’。因此,藏象的本来含义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根据人体内脏器的不同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三类。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从形象上看,五脏属于实体性器官。从功能上看,五脏是主'藏精气’的,可以化生和贮藏人体的精微物质,正常情况下,五脏的精气是充盈的。但因为它贮藏的是精气,不是实体的物质,所以也称五脏'满而不能实’。”

  看他低头记录,并没提出疑问,我又继续说道:“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腑’有仓库的意思。从形象上看,六腑是管腔性器官。它在功能上对饮食物质起消化、吸收、输送、排泄的作用,与五脏恰恰相反,通过六腑的都是实体的物质,物质接续不断地通过,所以说六腑'实而不能满’。脑、髓、骨、脉、胆、子宫合称奇恒之府。奇恒之府,从外形上讲和六腑相似,是中空的脏器,但是功能却与腑相近,内藏精气,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所以叫'奇恒之府’。”

  “现在你明白什么是中医讲的脏腑了吗?”我问他,“至于你刚才问的三焦在哪,现在如果我不说三焦具体的解剖概念,只说三焦是关系到饮食消化吸收与排泄的脏腑,是通行元气、运行物质的通道,你能确认它的存在吗?”

  “我想可以,三焦就是身体物质传输的一种通道,对吗?”他看着自己的记录,“其实中医的脏腑和西医的是完全不同的,西医所说的就是解剖形态,而中医更注重描述功能,对吧?”得到我的肯定后,他又问:“我明白一些了。可是中医有好几千年的历史,西医只有几百年,现在医学这么发达还没有研究明白人体,为什么中医在几千年前就能断定这些脏腑的功能呢?”

  “因为中医学是以古代自然哲学作为理论支持的呀。古代医务工作者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将医疗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材料加工整理,形成概念理论,然后再把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以验证这些理论是否正确。如此反复,正确的概念和判断方法就被留了下来,逐步上升为医学理论。这其实和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法是一样的,都是先从实践建立假设,然后再去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正确,正确的就被留下来,错误的就被遗弃;只不过,中医的'实验品’——这么说有点残忍,但却是事实——是活生生的病人,几千年来的患者及医生对患者的治疗都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坚实实践基础。”

  “所以说,中医也是科学,”他的表情有些不自然,“以前总听说蜂巢啦、水蛭啦,甚至黄土都是中药,我觉得太荒谬了,这样的东西怎么能治病呢?所以一直认为中医和封建迷信没什么两样,却忘记了几千年来它存在就是因为它是真实有效的。”

  我笑笑:“实践出真知嘛!”

  著名的哈雷彗星,中国从春秋到清末完整的记录共有31次之多,相对于几百年的现代文明史,这些实践性的观察记录无疑具有非常珍贵的科学价值,而大量的实践观察记录则有助于认识现象之后的规律。几千年的医学实践,从千变万化的疾病表象中总结出来的人体健康的大道理,能说是不科学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