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杏花村指哪里:儿童文化视野中的艺术科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7:39:33

儿童文化视野中的艺术科学

  教育最终是文化的教育,文化自身就包含了人发展自己和获得自由的基本可能性,真正的教育必须符合文化的内涵,对儿童的教育也必须符合儿童文化的特征与内涵。“整体感知和反应、诗性逻辑、游戏精神构成了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不仅证实了儿童的艺术与儿童的科学是融合的,而且对于怎样在教育中实现这种融合也有一定的启示。

  整体性的儿童文化显示了儿童的审美与认识并行的整合性学习方式。在儿童文化那里,纷繁复杂的世界是一个以他们自身为中心的整体。他们的身体、他们的精神和外部世界是浑然不可分的。他们用一种天然整合的方式对世界进行感知和反应。

  在一个飘雪的冬夜,有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当他看到了漫天飞舞的雪花时,惊喜地叫起来:“妈妈,我看到了雪花,像星星一样!”当他再次静静地看着雪花飘落时,他说:“我感觉到自己像要飞起来了!”这个孩子,他不仅在用他的身体,他还用他的整个心灵在感知,他已经将自己融入到雪花飞舞的世界中去了。他不仅感受到了雪花的轻盈和晶莹,还神秘地感受到了雪花向下飘落时在人的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反方向作用力,同时也感受到了下雪给人们带来的惊喜和欢乐。而普通的成人会是怎样的反应呢?他们也会欣喜,也会享受雪花飘落在脸上的冰凉,但同时又会想到:“天气变冷了,明天要添衣服了。”或者“明天要早起,出行要不方便了!”交通警察们还会想到怎样确保交通安全,农民们还担心麦苗能不能安全过冬,当然有文学素养的人也会想到“大雪压冬青”、“银装素裹”等美妙诗词。

  由此可见,普通成人对周围世界的反应是分化的,从不同角度考虑的,既有日常的,也有艺术的、科学的、健康的。成人的这种反应方式和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但更多地受他们思维方式的影响。

  我们还可以从儿童的游戏活动中看到这种整体性反映的特征。当一个孩子摆弄他喜欢的遥控赛车时,他一边自豪地指挥着,一边铿锵有力地叫着:“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开进!”“冲啊!”赛车随着他的叫喊、他的身体节奏行进着,孩子俨然就成了一个小小指挥家。他不仅指挥着自己的赛车,也指挥着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熟悉了遥控赛车的操作,也创造了赛车的音乐、赛车的舞蹈和赛车的歌。审美和认识一样都是把握世界的方式。儿童对世界的把握是审美和认识同步的。儿童在和风车的游戏中认识风车的转动和风向、风速的关系;在对小动物欣赏和关爱中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在对花儿的体察和感知中了解它们的特征;在和白云的“对话”中了解它们的规律。

  审美和认识在儿童那里似乎是密不可分的。儿童的艺术是儿童的审美活动,儿童的科学是儿童的认识活动,它们也是亲密交融的。儿童的科学发现可以成为儿童艺术表现的内容,反之,儿童的艺术想象也可以促进儿童的科学发现,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生发的。

  儿童的诗性逻辑的文化决定了儿童科学教育的艺术化。儿童的诗性逻辑是直觉的、想象的、天人合一的逻辑,是一种审美的、艺术的逻辑。在儿童文化那里,主体与客体是交融的、互相渗透的,主体带有客体的特征,客体又带有主体的性质,它们不是截然分开的。萌萌小的时候害怕打雷,外婆告诉她:“打雷是老天爷在打喷嚏,下雨是老天爷在哭。”从此以后,打雷的时候,萌萌再也不往大人怀里钻了,还主动地拿老天爷开心:“老天爷怎么又感冒了?”当打雷在萌萌的心中被想象成人的行为和反应时,她的恐惧消失了。如果你用科学知识给她解释,即使她能听懂,也不能增强她的勇气。

儿童的科学是科学的萌芽

 

  儿童有他们自己的逻辑,“春风送暖,大地回春”是成人的逻辑,孩子们则相信春天是春姑娘带来的礼物,“大雪纷飞”不是什么水蒸气和固体凝结行为,而是天上造雪的机器在造雪。人类既是猴子变的,也是女娲造出来的。他们还相信,原始人为什么要穿兽皮,是因为他们想把自己扮成大灰狼、大老虎,这样就可以混在动物里,然后悄悄地射死自己想要的猎物。他们还认为,原始的“人面鱼纹盆”之所以要画上鱼纹,是因为鱼儿看到它的同伴就会游过来,然后一头撞死,这样就可以轻松地捕到鱼。

  总之,儿童的逻辑,儿童对世界的解释,他们对因果关联的推断是主观的、原始的、万物有灵的。儿童的科学是科学的萌芽,它和近现代科学的相似之处在于惊奇、质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精神上的相似,而不是内容和形式上的相似。成人的科学文化是理性的、客观的、严密的、分析的,而儿童的科学文化是感性的,直觉的、跳跃的、生动的。儿童的科学精神是整个科学文化的胚芽,只有胚芽发育成熟了,才能长成茂盛的大树,结出鲜美的果子。如果在它很小的时候,你就想让它开花结果,那它的根将不足以供应他的养料,他只会长成一棵发育不良的小树。在儿童的科学之树上,他的根就是他的原逻辑的思维方式。这种原逻辑是和原始人的思维方式相似的,是一种从自身出发的逻辑,是一种想象的逻辑,是艺术的。

  在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单纯地要求他们以成人的方式来观察周围的事物,如“花由哪几部分组成?”“花瓣有几片叶子?”当你用孩子一样明亮和纯洁的眼睛去看时,你可能会发现:那些盛开的花儿,它们穿着漂亮的衣服,在对你微笑;那些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则羞怯地遮起了自己的脸。孩子们一定也有着相同的心灵感受,当你将他们的感受引导出来之后,他们便会积极地建构自己的心灵图象:花瓣儿如何组成美丽的衣裳,花蕊是花儿笑开了的嘴,花茎是它的腿,风儿吹过是花儿在跳舞,浇水则是花儿在喝水。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用心灵去感受了花,他们不仅认识了花的特征、花的组成、花的颜色、花的造型,也充分感受了花的美丽、花的灿烂,他们的心灵也会为这种想象而受到鼓舞,这一切都来源于他们对花的体验。这种体验会推动它们对花的兴趣、热爱和进一步的关注。

  同样地,“让儿童认识到水的特征是无色、无味、透明、流动的”,这样的活动目标对儿童来说只是一张看不懂的标签,既然看不懂,就干脆换一张“画”:在郊游的时候,带孩子们寻找小溪水的足迹,听一听静静的流水声,摸一摸清澈见底的河床,感受树荫下河水的清冷和阳光下溪水的灿烂。对城市儿童来说,这已是一种难得的体验。这样的场景和画面或许会成为他长大以后热爱大自然、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致力于科学事业的原始动力。儿童的科学从一开始就带着灵性的、艺术的特征,它是科学的启蒙形态。儿童特有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精神,成人不应过早地将客观标准的答案都告诉他们,而应尽可能地给儿童提供自己想象、创造和探索的空间。

  儿童的游戏精神是儿童的艺术与科学相互统一的内在精神。“儿童文化的核心是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是一根线,它将真实与想象,生活与学习,艺术与科学,模仿与创造,无意识与有意识在儿童那里串联起来。“游戏精神的实质就是一切对立因素的消解。席勒将游戏看作是弥合感性和理性鸿沟的桥梁,后现代主义强调变幻、更新、拼接、联合作为游戏的规则,这些认识显示了游戏的一种差异因素的和谐共生性,体现了一种完满性和整体性,而且这种完满和整体是在运动变化中体现的,而非封闭静止的状态。”

游戏精神的前提在于体验


  游戏是儿童最重要的活动,是儿童的生活方式,儿童在游戏中培育出一种在真实和想象中变换自如、随意进出的自由精神,使得他在无意识与有意识交融状态之下将各种相似的因素进行随意的拼接和交换,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苏婉小朋友在参与讨论了各种取暖工具和方法之后,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奇思妙想:“我坐一架飞机,飞到太阳旁边,用一根绳子套在太阳上,拉着太阳跑,吹出来的耳边风就可以给大家取暖了。”多么可爱的、大胆的想象!它好象是一个孩子的游戏,但是在这其中,又包含了多少合理的因素呢?首先,是利用太阳能的资源,其次是利用风的能量,将太阳能作为资源,将风能作为动力,那不正是许多科技人员正在攻关的课题吗?

  游戏精神的前提在于体验。传统的儿童教育缺乏生动的体验,成人往往以刻板的说教取代儿童的视听和感受。如果没有丰富而生动的体验,再好的说教也不会在孩子心中生根。告诉孩子坐高速列车的感觉和孩子亲身体验它的快速飞驰是多么的不同。只有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孩子才会有游戏的状态和游戏的精神,孩子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并自由地发现世界。感知是体验的一道大门。在儿童那里,感知不仅仅是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尺寸的感知,它往往是一种生动、具体的形象,是感知与想象、理解、情感等因素交织的产物。

  6岁的妞妞是这样描述她对汽车的感觉的:“假如我是一个汽车,我的脚会咕嘟咕嘟滚得很快。我这个车子呢,有的时候人坐上去觉得很慢,其实是我在走路。我这辆车子很好玩,长着腿、长着牙齿,什么都长着,像人一样。我呢,是一辆很好的汽车,不管谁来我都载他们。坐车子的人都说我很善良。我这辆车子什么都载,就像火车一样,外国人也载,中国人也载。”妞妞在感知汽车的时候,就好像在做一个思维的游戏,一会儿她变成了汽车,一会儿汽车变成了她。在孩子那里,感知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一种真实与想象之间、你与我之间灵活自如的转换。游戏精神的本质在于创造。儿童的艺术与科学正是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创造性把握。在游戏的状态中,儿童最容易产生创造,因为游戏状态是处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一种“边缘”状态,而“边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相交之处,最容易产生创新。5岁的萌萌在妈妈缝衣服的时候,玩弄一根量衣服的软尺。她先是将卷好的软尺随意松开,在晃来晃去的过程中,萌萌突然发现这根随意松开的软尺有点像刚刚冲洗过的胶卷垂下来的样子。接着,她又将软尺卷成一团,握在手里不经意地抖动,摆弄了一会儿,她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叫起来:“妈妈,别动!喀嚓!”萌萌轻轻地摇动了一下卷成团的软尺,它的中心部分则轻快地甩了出来,就像照相机的快门一样,接着,萌萌又得意地向后一晃,快门又缩回去了。萌萌就这样在游戏中发现了照相机快门的秘密,她也很为自己的“科学发现”而骄傲。

  儿童文化天然就是审美的文化、艺术的文化,儿童科学是儿童文化的一种表现,它必然地携带着儿童审美和儿童艺术的特征。在儿童的教育中,不必人为地将教育活动划分为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框定艺术与科学各自的领域目标,而是应该以儿童的生活、兴趣和需要为中心,促进儿童自由自主地创造和发展。

/* 分页 */.pagebox{overflow:hidden; zoom:1; font-size:12px; font-family:"宋体",sans-serif;}.pagebox span{float:left; margin-right:2px; overflow:hidden; 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fff;}.pagebox span a{display:block; overflow:hidden; zoom:1; _float:left;}.pagebox span.pagebox_pre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pagebox span.pagebox_pre{color:#3568b9; 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visited,.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visited{border:1px #f0c8c8 solid; color:#b40202; text-decoration:none; text-align:center; width:53px; cursor:pointer;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active,.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active{color:#b40202; border:1px #b40202 solid;}.pagebox span.pagebox_num_nonce{padding:0 8px; height:23px; line-height:23px; color:#fff; cursor:default; background:#b40202; font-weight:bold;}.pagebox span.pagebox_num{color:#b40202; 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visited{border:1px #f0c8c8 solid; color:#b40202; text-decoration:none; padding:0 8px; cursor:pointer;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active{border:1px #b40202 solid;color:#b40202;}.pagebox span.pagebox_num_ellipsis{color:#b40202; width:22px; background:none; line-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next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