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原理:寻找自我认同 做真正的教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01:09

《如何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

 

 

 

最近几年教育界一直流传“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最近有幸又读到了魏书生主编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再一次聆听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书中汇集了他们二十七份经典教育感言,每份感言后面都附有典型案例,并提供了深刻启示。看完这本书,感触良多。

当我看到优秀教育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帕克·帕尔默的观点:“优秀的教师必须站在个人与公众的相遇之处,这就必须保证自我的完整和自我的认同。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任何经历的外力即使再过于复杂,内心的坚持仍然可以保证自己不被忽左忽右的风向吹倒吹偏,也只有拥有了这样的心灵,我们才敢于打开自己,在人、事、知识点的联系中获得中心的位置,如果,外力的存在强大的超越了自己,那么失去了安全感的内心就必然会接受他人观点的主宰,从而忘记自己是谁,分裂自己,导致自己与教学中的我产生隔膜。”我的心再一次震撼了。

许多长期在一线的教师,无不感叹着自己的迷茫与乏力。教龄越长,非年龄意义上的苍老,心无皈依的感觉就越强烈。教育家们提倡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技巧、提倡素质教育,我觉得这些都只治标,这样做的结果是老师感觉压力更大,帕尔默用经典的话给出了最完美的解释:“优秀的教学不能降格为技术,优秀的教学源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教师的心灵,是优秀教学的源泉,是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心灵是干好工作的源泉,对于教学而言则更是如此。是的,作为教师,只有努力提升自我,修炼自我,找到自我认同感才能做做最好的自己,才能成为最好的教师。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一直走在心灵成长的路上,不停地挣扎。还记得当年高考填写志愿的时候,我不敢填写师范学院,我怕带不出优秀学生而受到良心的拷问,老师笑我说“你这是责任感强烈的表现,越是有这样的想法,越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转眼8年的时间过去了,四年的教师生活中,内心一直很困惑,我一直在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现在我知道那是寻找自我认同感的一个必经过程。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是优秀教师所必需的。就像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的“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教师内心要说的不是应该如何,而是在说对我们而言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真我。……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的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拥入怀中。”也就是说,教师要有自己的个性,要知道自己是谁。简单一点,就是,认识你自己,保持你自身的完整。

我在网上输入“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发现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内心都不完整,自我的认知和他人的认知有着巨大的差异。社会向学校要升学率,家长向学校要成绩,作为教育目标的执行者,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有的甚至挂着素质教育的招牌实行应试教育。为了证实自己的教学能力,三尺讲台上教师激情飞扬地讲解着课本中的美妙的意境,感叹着古人的伟大······离开三尺讲台,教师大都在抱怨房价上涨了,入托费提高了,学生难管理了,家长越来越苛刻了······

新课改下,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过高,与现实自我认知之间出现了冲突;高能力要求与教师自身能力缺失之间出现了矛盾。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伙伴;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决策者;不仅是教学工作者,还是研究者等等多种新的角色。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如何能承受众多强压在自己身上的众多“理想角色”。教师一边要搞好教学,使学生取得高分,一边又要新课程学习,在教师们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之上,,要占有大量的教学时间来学习和研究。然而现有的考试制度体系又没有任何的改变,还是以学生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教师素质的高低。这些都让老师无暇关注心灵,关注自我,更别说唤醒自我心灵的力量以达到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好在帕尔默为教师提供了通向心灵的路径:

1、                  用心感知教学:将自己的灵魂状态、学科知识以及我们共同的

生存方式投射到学生的心灵,给教学提供的是心灵的镜子。

2、                  用心感知自我:记住我们是谁,就是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放回本

位,恢复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重获我们生活的完整。

3、                  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

诉的朋友,尽可能多地自言自语。

4、                  用心获得教学力量:同事之间的交流互助,在对话中发现自身

的不足,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对我而言,我觉得自己应当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加强与同事的交流,增多与学生深度交流的次数,增强自我认同感,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真正的老师,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2010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