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9月安全事故:民间绝学智库:《易经》答疑百问(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16:28

1、《易》是什么?

  答:《易》即《易经》,亦称《八卦》,它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产生的具体时间不详,有说7000年前,有说1、7万前,有说5000万年前。只要不是说人是猿猴变成的,除了这是丛林文化的胡说八道,要为弱肉强食找进化理由,从而把人性变成禽兽找依据、找借口外,人性的文明历史,怎么上推都能说得过去。因为,人类文明的传承方式有口授和书契两种。史前一直是言传身教。

  远古简单的书契指事明了,然后与口授同步而传。“仁者爱人”的人性(这与禽兽根本不同),究竟传了多少万年,谁也说不清楚,且由考古去找证明,这已不是学《易》非要争清弄明的事了。但孔子明确告诉我们:“昔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传》)

  《八卦》就是原始《易》。包牺氏就是太昊伏羲氏,风姓,天水人。相传娶女娲为妻,乃三皇之首。被尊为华夏文明的始祖,大概在7000年前建立第一个有史传说的华夏帝国。三皇者,通指羲皇、神农、轩辕黄帝。这些人可能都是以一个为首的帝王名字,指代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这就是远古文明多用身教言传作继承,很容易丢失记忆的缺陷。但是,伏羲时代,人类社会相当文明是肯定的,这需用三条幸福指数鉴别,即人与自然和顺,人与社会和顺,人与身心和顺(敝人甚至猜想,当时的人性文明,不知比今天强多少倍,物欲攀比、工具不如今人除外)。所以《易》是伏羲时代相当文明的证明标记。这种标记的思辨智慧极其显着,对宇宙,即时空生命的理解,令今人永世研究,望尘莫及,甚至被洋人称之为,它是外星人传给中华祖先的文明智慧,不是他们能够用史前的、石器时代的划分分析能够解通的。

  又据《周礼。春宫。大卜篇》记载,《易》有三种传承形式,夏代叫《连山》,商代叫《归藏》,周代叫《周易》。夏易商易在孔子“苇编三绝”时就早已失传。现在只能通过孔子的《易传》对《易经》的诠释和《黄帝内经》对生命小宇宙的详细描述,人们可以窥测复原部分原理。所谓《连山》是指以“艮”山为据,观察日月星辰同其变化关系的。所谓《归藏》是指以“坤”地为据,观察日月星辰同其变化关系的。所谓《周易》是指以“乾”天为据,观察日月星与地转时辰对万物影响变化关系的。

  但无论是以哪种自然现象作为认知切入的先后凭据,作为观测的出发点,而全部是讲天道运转的基本原理则不会变,从而成为人心必须遵守的道统秩序。当代民间智库绝学研究大师郑彜元老先生告诉我们:《易》是我远古祖宗记录天文、历法、医学的智慧宝典。当然也具有卜筮预测的认知功能。

  总之,《易》之为书有道德机理和工具机理的双重功用;有情感逻辑和数理逻辑——两种理性的中和思辨方法。是举世独一无二的智慧宝典。

  2、“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什么意思?

  答:《系辞下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现代任何一本教科书,对本段论文前半部分尚能正确解读,却解释不通后半部分孔子所说,圣人“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本意是什么?总是把“神明之德”解读成“神明的德性”。就字画来说仿佛没错,但神明的德性是什么?等于没说。且弄的玄之又玄,神鬼莫测,搞成迷信。

  而绝学大师郑彜元先生的解释却非常明了,他能把前后文的意思“一以贯之”说通。因此叫“为往圣继绝学”。他告诉我们:神明者,日月星宿之谓也。因为它们能发光,所以祖宗造这个“明”字就是个会意字,日月为明。“神明”就是神奇的日月星宿之光。而“之德”就是摸清日月光辉之变化原理的意思。德同得是一个意思,它是人对日月光明的观察与思考。也就是认知和明白的意思。认知明白什么呢?认知明白日月星宿的神明之光,乃是万物发生和区别的根本原因。这就叫“以通神明之德”。不带任何神秘色彩。倘解读为“神明的德性”,那就只有神鬼才能认知了。所以说这种解读是故弄玄虚的胡扯,目的是自愚愚人,搞成迷信,让孔圣背锅。

  至于“以类万物之情”是什么意思呢?乃指神明,即日月星宿对辰的影响。辰是时辰的意思。时辰乃是坤地变化的原因。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是地球自转的时间刻度,春、夏、秋、冬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时间刻度,统称为辰。辰的前面加时,是现代汉语的组词习惯。在神明与时辰的交汇中,地球上的万物各自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而把它归类区分。这就是仰观俯视的结论。

  所以,这就叫“以类万物之情”。

  3、为什么用一个“易”字来阐述《八卦》原理?

  答:易有多重意思,怎么说都以变化二字有关。第一,郑彝元先生说:仓颉造这个易字的原始意义就是指能变化的日月,也就是说这个“易”是日月上下移动的会意字,跟日月平行为“明”的会意有所不同。

  第二,易也是远古人们对蜥蜴的形态变化描绘。蜥蜴是壁虎类爬虫动物,其身体肤色能随时辰变化变动颜色,故为“变易”之易。

  总之,两种解读,其自然现象的本质(叫变化)则完全相同。讲的都是变化即“变易”的道理,这是《易经》认知世界的第一重基本原理。

  而“变易”同时又是永恒不变的道理。此道理又被称之为“不易”之理。于是,变化的不变即“不易”是《易经》认知世界的第二重基本原理。

  然而,谁都知道变是不变的,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故又称之为“简易”之理。因此,“简易”是《易经》认知世界的第三重基本原理。

  所以,一个“易”字能用它表述自然界的所有道理。《八卦》就是解释万事万物这种“简易、变易、不易”之道的认知工具。

  4、《易》分经传两种是什么意思?

  答:《易经》指《周易》64卦的全部卦画和经文。经文又分卦名,卦的象辞和卦的爻辞。据说卦画除外,卦名和卦的象辞爻辞,系由周文王在原只有卦画符号的64卦基础上所配,指事喻意的辞语相当简约。倘孔子不作《易传》加以诠释,此书便成了谁也不可能读懂的天书。所以说“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

  而《易传》乃是孔子对《易经》进行解释的传文。《易传》共有七种十篇,分别为《文言》一篇;《彖传》上、下两篇;《象传》上、下两篇;《系辞传》上、下两篇;《说卦传》一篇;《序卦传》一篇;《杂卦传》一篇。这十篇传文就像《易经》的翅膀,所以也称“十翼”。有时经传合称也叫《易大传》。

  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自称中国人,如不明白这些,面对洋人提问,经常会闹笑话。

  5、一个“象”字的含义是什么?

  答:中华文化是以抽象思维为本质的。通部《易经》以卦象作表述,比如说上地下天(注:因八卦符号夹于行文中电脑打不出来,故括号中的卦画请您参考64卦,卦图查对,后文中的同样情况,也只能用括号注明卦名,不另解释,请各位看官谅解)这个卦象为泰,卦名就叫“地天泰”,是用以说明天地平衡必安泰。因此,其象征意义的卦名就叫地天泰。这说明象思维是中华文化认知世界的特点。

  什么是象思维呢?认知事物的平衡一致,相同整体,承认你我他之间虽各不同,但自然的心性却是高度的一致,这就叫高度的抽象。小一点说更好明白,比如说“植物”一词是个抽象的概念,它包括所有土地上的根长之物,而它们有个共同特性完全一致,那就是根、茎、叶。这就是植物一词是被高度抽象出来的思维依据。那么,人性和畜性的区别又以善恶情仇的完全不同为抽象,所以说,中华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抽象思维的特点。这种抽象思维,最擅长的是寻找世界大同的道本依据。

  又因为“形而上”的“道”是统摄万物万事万理的最高抽象,它只论事物的“生生”之道,只对事物的共同“生生”进行抽象,不论事物的“毁生”,不对事物的毁灭与死亡进行抽象,因此,中华文化之“道”从而得出结论,我们对“道”的“德”(得)可以影响一切。也就是说“道德”可以改变一切,只到承认境由心转,病由心生。这又是象思维认知世界的绝招。这样讲过于抽象,没有深厚的哲学功底,很难悟道明白。还是具体一点来说。

  首先说象字的名词意义,指事物的现象、表象和形象。故《系辞上传》解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又曰“见(同现)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再说象字的动词意义乃指思维的哲理象征,这才是64卦的认知主体,它以天动地静之象为时空产生的根源,更何况万物。从而以八卦相荡模拟万物在时空过程中的演化。八卦者,八种物象的阴阳气数。故孔子在《系辞上传》中这样定义:“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者物宜,是故谓之象”。又曰“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天下之赜,是无中生有的微妙之意。有从无中来,唯有阴阳的变化之象可捕捉、可证悟。所以也叫“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乾是天,坤是地,乾是阳,坤是阴,乾是男,坤是女……等等,这就叫天地〈定〉位焉,再生儿女,因此才有万物(生)育焉。